[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七讲
 
{返回 南亭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62

第二十七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

乙字下第九段,以十善融四正勤。

经上说: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勤者不间断,不休息。古人所谓焚膏油以继晷,恒矻矻以穷年,就是勤的形容。正勤的正,拣别不是邪勤。假如不休不息的去作恶,那就不是正勤了。

按正勤有四种:一已生恶令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已生善令增长。四未生善令生。

我们是人,人以保有安定生存的条件为第一要义,我们不妨碍他人的生存,或更进一步能帮助他人的生存就是善;反过来说:运用机诈、暴力、权力、侵害他人的生存就是恶。这里所说的帮助与侵害,对于人们的名誉、财产、生命都包括在内。然而、这还是就一般人的善恶,定的这样的界说。至于佛教里所说的,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不见有能布施的人,不见有受布施的人,于中也不见有布施的物品,这叫做三轮体空的无相布施。无相布施,是无漏无为的善。为佛果上的庄严,这是佛教最高尚而彻底的善。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学十善的菩萨,应当兼修四种正勤。四正勤的修法,就是时时刻刻的自己省察。省察到自己,已经有了不合理的言语行动,赶快将他停息下来,不要让这恶的言语行动延续下去;遇到某一种环境,使我可能发生恶行为的话,赶快遏止住他,不要让他成为事实。反过来说:已有的善行,应当以恒常心使他继续下去;我应当做而又为我力之所能及的善行,我如果没有做,我应当以勇敢心,使他很快的实现。因此、一切的不善,皆可以断除;一切的善举,皆可以实现。这就是四正勤。

四正勤,是一种自我检讨。都如论语上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儒家自我检讨的模范。佛教寺庙里每当晚课完毕,必定要唱警众偈。警众偈的词句是:‘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里、除了当勤精进,代表了四正勤外,还将为什么要勤?为什么要精进的理由表达出来。当然啦,这理由就是人命无常,一口气不来,便与鬼为邻。彼时、要想再诵一卷经,念一声佛号,便不可能了。所以学佛的人,常常将一个死字,放在心头,挂在眉梢,自然而然的就会常勤精进而不敢放逸了。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段,以十善融四神足。

经上说: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神足有四,故名四神足。四神足者,一欲神足。二勤神足。三心神足。四观神足。又名四如意足。

神者、灵妙不测的意思。足者、如人之双足,为全身的重量所依止,所以叫足。又名如意足的如意,如我所要求而能获得的意思。这是四种禅定,因为从能得的方法上而立的名,所以叫欲、勤、心、观。依此四法,使修行的人、能如意而获得灵妙不测的德用。换句话说,此四法为灵妙不测的德用之所依止,所以叫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

前面的四念处,和四正勤,是偏于智慧的一边,智慧增多,则定力微弱,则定慧不平均,也会出毛病的。现在修四种定功,用以收摄散乱的妄想,使趋于一,则定慧均等,可以生发灵妙的德用,也就是神通。因此神足的名词在六种神通中叫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又名神境智证通,是乃变现不可思议境界的神通力用。

第一欲神足的‘欲’,可以作希望解。于四正勤之后,以加行力,希望获得禅定。所以依‘欲’的力量,因之而引生禅定。二依‘勤’之力。三依‘心’专注之力。四依‘观’之力。依次做去,使定生起,由定而发不可思议自在的神力。依次者,由于先有希望,再精勤修习,使心力专注一理而详加观察,循序渐进,才可以成功。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应修四种神足以为庄严。如果修成功的话,可以使身体上,心理上,获得轻安快乐。轻安是粗重的反面。什么叫粗重呢?我们往往感觉到身体上很多不舒服,心理上神志昏乱。睡下来、静下来、则比较安逸。那一种不舒服、昏乱、就是粗重。至于轻安,那就不是我们未得禅定的人,所能形容得出来的了。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一段,以十善融五根。

经上说: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进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五根:就是信、精进、念、定、慧。根、是根本,有根才有枝末。如树木之有根,他的干、枝、叶、才有依托而得生长。信、精进、念、定、慧、这五种修法是进趣大菩提的根本。

信者、信仰,信仰 释迦牟尼佛的言无虚妄。信仰我心与佛心平等,我也一定能成佛。信仰成佛以后绝对能起殊胜的德用。海可以枯,石可以烂,须弥山可以摇动,我这信仰心,是永远不变,永远不动。是为信根。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可以作为证明。

精进者、信仰和修持,不要复杂叫做精;不休息、不懈退叫做进。但四正勤、四足中,不是都有了精进吗?这里又讲精进,岂不嫌重复吗?要知道,修学佛法如登高山一样,山逾高也逾险,人的体力,也逾用逾少,到了山的高峰,如果一不努力则必半途而废了。儒书上说:‘为山九仞(音刃ㄖㄣˋ),功亏一篑(音愧ㄎㄨㄟˋ),’那就是缺乏高度的精进。所以修学佛法,先后的程度,容有高低,而精进是其中的骨干。

念者、明记不忘的意思。修学佛法的人,对于轮回生死的大苦,不要忘记,因而对于所学所修,以为超越生死轮回之教法,也不要忘记。儒家所谓‘克念作圣’。阿含经上的‘念佛、念法、念戒、念天’的念、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定、有澄清的意思。心驰外境,昏乱浑浊,易于丧失理智。所以必须摄心内照,专注一境,使之莹澈澄明,启发照了的作用,叫做定。

慧、具有拣择的功能。鉴别机教,认识事理,皆是慧的表现。通常皆以定能发慧,好像水清静了,月就能显现一样。其实得定而后,对于慧还有一番功夫,那就是博览多闻,天下事未有不学而能的,只是有了定力以后,也许有闻一以知十的敏捷罢了。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学十善的菩萨,以五根为庄严故,就能具有坚固而不可破坏的信仰。不懈怠而精进。心常明了而无迷妄。身心寂静,调和而柔顺。不起贪、嗔、痴、爱等等的烦恼。

高楼大厦的建筑,必须坚固他的基础。人们要想建功立业,名垂万古,也必须要充实其学问与道德,而后事业才能有成。信、精进、念、定、慧、是修学佛法唯一的基础,所以叫五根。凡百事体,若不先本而后末,没有不归于失败的。以下讲到:

乙字下第十二段,以十善融五力。

经上说: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力、就是力量,力用,或作用。如火有燃烧的力量,水有冲激的力量。修学佛法者,于上文所说的五种根本,既然培植得非常牢固,自然的就会发生出五种力用来。这五种力用的显发,诚如经上所说的:

‘众怨尽灭,无能坏者’。怨者仇怨,在佛法里讲,也可以说是魔怨。人与人之间,往往都有一种嫉妒心,看到他人事业的成功,喜欢设法来破坏。修学佛法的人,到了相当的程度,宿世的怨家,或现前的魔道,就肆其破坏之力,起而与之为难。或用诱惑,或施威胁,非使你放弃道心,与他同化不可。如果上文的五根培植好了,他能发出力用,摧伏魔怨,不受他的扰害。所以说: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大智度论上曾经说过:信根如果得力,对于修学的效果,决不因其迟而有所疑惑。精进如果得力,虽然未能见道,而能不惜身命,不休不息。念根如果得力,对于师教,就能忆持不忘,善的事来了,知道迎合;恶事来了,知道拒绝。定根如果得力,能摄心内照,不随境奔驰,而助生智慧。智慧如果得力,于诸法实相,能如理观察。据大智度论的解释,就可知道五根、五力,并不是两件事,以普通话来说,就是五根兑现不兑现的不同。

 


{返回 南亭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八讲
下一篇: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六讲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六讲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二十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八讲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二十一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八讲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二十三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三讲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五讲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十讲
 六道轮回的问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菩萨道的修行[栏目: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楞伽经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栏目:楞伽经·白话文]
 花开的时间[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一讲[栏目:亲佛法师]
 很多孤独地狱的众生就在我们身边[栏目:达真堪布]
 鸽子飞过 野狐闻道--百丈怀海禅师的故事[栏目:宽运法师]
 第二十选 自依、法依、莫异依[栏目:杂阿含经二十选]
 “如来藏”思想——厦门大学演讲[栏目:索达吉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51La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