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止观的实质
 
{返回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27

止观的实质 

   《道次第》建构的实修理路,指导我们将本论阐述的各个法门落实于心行。一切教理能否在心行上产生作用,归根结底,不外乎止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经教都是为止观实践服务的。
   止是安住修,观是观察修,在我们现有的心行上都可以做到,并非以往想象的那么深奥、复杂。当然,高层次的观修必须有明眼人指导,并具备正知见和较好的心行基础,否则很难契入,这需要等待时节因缘。除此而外,普通的安住修、观察修属于止观修习的基础层面,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止观的实质是什么?无非是心和境。我们的世界,是心和物的世界、能和所的世界。
   从能缘来说,凡夫的心总是像无主孤魂般漂泊不定。止所做的,正是帮助我们将心安住于正念的状态,并使这种状态保持延续。若不通过相应的禅修训练,心往往在散乱和掉举间跳荡,片刻不能安住。
   从所缘来说,若欲使心安住,必得将心系于某一善所缘境上,同时对此所缘境有正确观照。凡夫往往对境界充满错误的判断,这种错觉又促使凡夫心不断增长。必须以观察修转化这些不良心态,调服种种妄想,以正见对境界保有智慧观照。
   止,又分有所止和无所止。通常,修行是从有所止开始,安立一所缘对象,然后将心住于其上,不再四处攀缘。止的特点,是无分别。若以佛法正见对此特定对象作深入观察和思考,则是观。观有深浅之分,亦有比量和现量的不同。有分别为比量,无分别为现量。契入空性时固然是无分别,但之前应以比量观修为基础,否则往往会不辨是非。比量观修的方式为推理、探究,一切烦恼皆源于错误观念,必须通过观察修和正思维将其调整过来。若能以般若智慧透视世间,远离颠倒梦想,烦恼便无立足之地,内心自然也能随之调柔,是为“无所止”。
   真正要观到如梦如幻,仅仅靠比量的知识或闻思之见,是不容易做到的。若对空性没有体悟,看到的一切都是实在的,所以才会将色身当做是我,将想法当做是我。必须切身体悟到一切现象背后的空性本质,并安住于这一层面,所见皆为缘起影像。如能了知一切皆如幻如化,不再有所执著,也就无所谓出离不出离。因为断除贪著的本身,就是一种出离。出离,并非出离环境,而是出离对环境的执著。
   《道次第》的基本构架是三士道,其中,止观部分虽然为上士道的修学内容。事实上,在道前基础的略示修法中,就已将止观作为整个《道次第》修行的核心之一。也就是说,三士道的各个法门都要落实到止观修行上。可见,止观是佛法修行的关键所在。

2007年10月修订版
 
 


{返回 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分别与无分别
下一篇: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
 道次第的核心内容
 辩证看“无暇”
 受持菩提心的要领
 以观苦巩固出离心
 无生忏和心的本质
 分别与执著
 关于自他相换
 业的认识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
 暇满、义大、难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届:踏上青云之路(净因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二[栏目: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60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达理)[栏目:04 经注]
 十不二门的生态意蕴(一)[栏目:韩焕忠博士]
 生辰八字,姻缘之困[栏目:好婚姻·靠修行]
 持菩萨戒很严,可以退戒吗?[栏目:戒律仪轨·净空法师问答]
 怎样理解“自心简易难信之秘密”?[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第八十三课[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十一品 观他利比量]
 37 佛堂无佛[栏目:石头路滑]
 修清净心[栏目:净空法师·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