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八讲 旋转启用的六妙门
 
{返回 六妙门修证全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765

第八讲 旋转启用的六妙门

此讲阐释圣道渐修菩萨在初见佛性之後,从空出假,起旋陀罗尼,广观即相无相的世出世间的一切妙境,开发无尽妙智,成就利乐一切众生的慈悲化导之法。

要起旋转之行,菩萨先须悟证真空理性,即根尘迥脱的离知真境(奢摩他),然後方可在绝待法性上起旋转出假的广观诸法的妙用(毗婆舍那)。证悟真空理体是根本智,但不同於二乘的偏空。启开出假妙观的是差别智,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即是广开差别智的法门。

次释第七旋转六妙门。

接下来再闱释旋转六妙门的观修方法。旋转是形容菩萨以中道正智为中轴,以空中起旋转为妙用,以从小旋转到广大无际之旋转为成就,无论大圈或小圈的旋,都不离中轴,同时也是自成圆融的整体,因此,又称为旋陀罗尼,因为旋转妙假能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故。

上来所说六妙门,悉是共行,与凡夫二乘共故。今此旋转六妙门者,唯独菩萨所行,不与声闻缘觉共,况诸凡夫。

以上所述的六妙门是共行法,无论何种根性之人均可依之修学。而现在所阐释的六妙门是纯粹的菩萨法,所以又称「不共」之法。

所以者何?前六通别六妙门观中说,名从假入空观,得慧眼一切智。

慧眼一切智,是二乘菩萨共法。今明从空出假旋转六妙门,即是法眼道种智。法眼道种智,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为甚么说旋转门不与二乘与凡夫共呢?在前一讲中的通别妙门中,是从因缘假有之法体入真空之观,证得慧眼一切智,即悟证人生宇宙性空之智,此智是二乘菩萨的共般若法。不过,二乘证智後便沈空滞寂,不起妙假;菩萨则不住此空,而出妙观,成就法眼道种智。所以,菩萨从体起用的观智与灭身灭的滞体无用的二乘就完全不同了。

云何菩萨於数息道中,修从空出假观,起旋转出一切诸行功德相?所谓菩萨行者当数息时,当发大誓愿怜愍众生,虽知条生毕竟空,而欲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尽未来际。

怎样是菩萨在「空」的体悟中起妙假之行?菩萨在发心修数息之前,先应立大誓愿,效法普贤、观音、地藏、文殊诸大菩萨的大行、大智、大悲、大愿,虽知众生毕竟空,但於空中建立一切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度生事业,因此弘誓大愿,尽未来际而无尽,引导行者深人种智,开悟迷情。

作是愿已,即当了所数息,不生不灭,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灭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离空无息,离息无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愿为诸行之王,故发愿之後即导入正行。菩萨起数息行时,即以所体悟的真空为妙观之智,去照了息相的不生灭性,因息性空寂故,所以息空不二,不必离息外,寻觅一个空性。因此,是当体即空的般若妙观,观息如此,观一切诸法也是如此。正如《心经》所云:「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那么,这个「色」,不但可以代表「息」,也可以概指一切的万法。因此,以空假不二的观智去照了万法,则处处即呈现中道的现量之境。

息空故,非真非假;非世间非出世间。求息不得息与非息,而亦成就息念。其所成就息念,如梦如幻,如响如化。虽无实事可得,而亦分别幻化所作事。菩萨了息亦复如是,虽无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从一至十,了了分明,深心分别,如幻息相。以有无性如幻息故,即有无性世间出世间法。

菩萨了悟息性本空之故,所以其中无真无假,也非世出世法,也没有息与非息的两边分别。虽然悟假相而即空,但不妨从即空中出於妙假,成就如幻如化的息念乃至世出世一切诸法。

这显示了见性之人,并不是住在体上,而应随缘起用。在随缘中,体悟幻化之相,而假而空,见相而即见性,如此性相不离,空有不二,时时即用而空,即空则用,菩萨的旋转妙用,就可以得到开发。

所以者何?无明颠倒,不知息性空故,妄计有息,即生人、法执著爱见诸行,故名世间。因有息故,即有阴、界、入等世间苦乐之果。当知息虽空,亦能成办一切世间善恶因果,二十五有诸生死事。

这一段阐释空中出生世间妄业因果相的原理。众生迷了本空之理,而成无明颠倒的惑障,所以有人执法执及爱见的种种行为,这世间造作之因力。执著有息的实在性,即受惑於阴、界、入的苦报。这是世间的果上之受。因此,可知息性虽空,但迷此本空之性,也能形成世间的善恶因果与三界的二十五有的生死轮迥之事。

复次,息相空中,虽无出世间相,而非不因息分别出世间法。所以者何?不知息相空故,即无明不了,造世间业。知息空无所有故,即无无明妄执,一切诸结烦恼无所从生,是名出世间因。因灭故,得离後世世间二十五有等果,名出世间果。能出世间颠倒因果法故,是名出世间法。

再就出世间而言,在息相本空之中,虽然没有出世间相,但并非不能在息上分别出世间法。分别出世间的因果之法,即:

一、悟知息空不二的正慧,能了无明妄执,不再造世间妄业,就是出世间因。

二、因灭故果灭,本具的自性庄严妙德自然呈现,这即是出世间果。

总之,所谓出世间法,就是离世间的颠倒而已!

於出世间真正法中,亦有因果。因者,知息空正智慧,为出世间因,妄计息中人我无明颠倒及苦果灭故,名为出世间果。故知菩萨观息非息,虽不得世间出世间,亦能分别世间及出世间。

世间与出世间只是一念之差——迷与悟,正如手掌的正与反一样,其本质并非两样东西。所以菩萨行者,以息空不二的正智慧去照了世间,既不被假幻的相所迷,同时也能分别世间出世间法。如此才真正体现了世出世法不二的中道精神。

复次,菩萨观息性空时,不得四谛,而亦通达四谛。所以者何?如上所说,世间果者,即是苦谛;世间因者,即是集谛:出世间果者,即是灭谛;出世间因者,即是道谛。故观於息相(旧木刻本作"想"),不见四谛,而能了了分别四谛,为声闻众生广演分别。

菩萨为了度声闻乘人,虽然不落小乘知见,也能在息空不二的正慧中,通达四谛之理,广演世出世法的因因果果。

复次,菩萨了息空中,不见十二因缘,而亦通达十二因缘。所以者何?过去息性空无所有,妄见有息,而生种种颠倒分别,起诸烦恼,故名无明。无明因缘,则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等,轮转不息,皆由不了息如虚空无所有故。若知息空寂,即破无明。无明灭故,则十二因缘皆灭。菩萨如是了息非息,虽不得十二因缘,亦能了了通达十二因缘,为求缘觉乘人广演分别。

菩萨在了息非息中,虽不落缘觉乘的知见,但也能随其正慧,旋转起十二因缘的观照,了达无明空一切皆灭的原理,以此来为求缘觉乘的行者,广演分别缘觉之复次,菩萨了息无性,尔时,尚不见有息,何况於息道中见有六蔽及六度法?虽於息性中不见六蔽及六度法,而亦了了通达六蔽、六度。

菩萨不但度声闻观四谛,度缘觉观十二因缘,而且为度菩萨及转化自身的蔽障而观六度之法。六度与六蔽法数如下:

一、以布施度怪贪蔽。

二、以持戒度毁犯蔽。

三、以忍辱度嗔恚蔽。

四、以精进度懈怠蔽。

五、以禅定度散乱蔽。

六、以般若度愚痴蔽。

所以者何?行者当数息时,即自了知若於非息之中,而见息者,是必定成就悭贪蔽法。

初述悭念的生起原因。

悭有四种:一者悭惜财物,见息中有我,为我生悭故。二者悭身,於息中起身见故,三者悭命,於息中不了,计有命故。四者悭法,於息中不了,即起见执法心生故。

因为以息为实有故,於是就引生出悭财、悭身、悭命、怪法四种悭贪心理。便障碍施财、身、命、法的人生美德。

行者为破坏如是悭蔽恶法故,修四种檀波罗蜜:一者知息空非我,离息亦无我,既不得我,聚诸财物,何所资给?尔时,贪财之心即便自息。

舍诸珍宝,如弃涕唾。当知了达息性,即是财施檀波罗蜜。

隆既有四种,菩萨破悭的方便也有四种观法来作对治。第一是观息空无我来破悭财主,完成财施檀波罗蜜。

复次,菩萨知无身性,息等诸法不名为身,离息等法亦无别身。尔时,知身非身,即破悭身之执。既不悭於身,即能以身为奴仆给使,如法施与前人。当知了知息非息,即能具足成就舍身檀波罗蜜。

第二以知身非息,了息非息来对治悭贪身体的执著,成就舍身波罗蜜。

复次,行者若能了息性空,不见即息是命,离息有命。既不得命,破悭命心。尔时,即能舍命,给施众生,心无惊畏。当知了达息空,即能具足舍命檀波罗蜜。

第三以息性空而不见息与离息有命来对治悭贪生命,成就舍命波罗蜜。

复次,行者若达息空,即不见阴、入、界等诸法,亦不见世间出世间种种法相,为破众生种种横计,迷执诸*轮回六趣,故有所说,而实无说无示,以听者无闻无得故。是时虽行法施,不执法施,於恩於彼,而利一切。譬如大地,虚空日月,利益世间,而无心於物,不求恩报。菩萨达息性空,行平等法施檀波罗蜜,利益众生,亦复如是。

第四种以能说之人,所受之人以及中间所说之法,一皆空来对治种种法执,成就法施檀波罗蜜。

当知菩萨知息性空,不得悭度,而能了了分别悭度,以不可得故,知息陆空,具足尸罗、孱提、毗黎耶、禅那、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菩萨虽了知蔽度之法本来性空,但在空中也能了了分别蔽度;以方便利他自利,成就波罗蜜故。其余五度也是如此,在息性空中具足旋转法用。

是中应一一广旋转诸波罗蜜相,为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开示分别。是即略说,於数息门中,修旋转陀罗尼菩萨所行无碍方便。

菩萨在妙假观中,应当一一广泛地旋转一切波罗蜜的行相,不但自己成就大行,同时也是替一切求佛道的因地菩萨,开示分别种种行相,使之方便悟入。

以上是菩萨在数息门中修旋转法的无碍方便之旨。

菩萨若入是门,直说数息调心,穷劫不尽、况复於随、止、观、还、净等,种种诸禅、智慧、神通、四辩、力无所畏、诸地行愿、一切种智、无尽一切功德,旋转分别,而可尽乎!

菩萨的旋转无尽法门,一是要悟证性空之理,念念与此理相应,使法法不离目前。二是要广研菩萨渐次法门,如《华严经》、《楞严经》、《胜鬉经》、《维摩诘经》、《大智度论》、《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等,以广开差别道种智。三是要在随众生随中,方便教化众生,识众生机,施相应法,并於其中不取不舍,处处体现不二的中道正慧。菩萨要在一切处如此历练,不舍众生,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返回 六妙门修证全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九讲 观心六妙门的殊胜修持
下一篇: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七讲 通修别证的六妙门
 第六章 养生六妙门 第二节 数息门的养生功法
 第三章 六妙门念佛法要 第四节 观想念佛门
 第六章 养生六妙门 第七节 净门的养生功法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五节 观门修法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一讲 序论
 第三章 六妙门念佛法要 第五节 还源念佛三昧门
 六妙门修证全书 自序
 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六节 净门修法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四讲 随机方便适宜的六妙门
 第四章 六妙门与禅宗 第四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