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 三性止观法
南岳慧思大师在《大乘止观法门》中以三性之明止观境界和止观体状。其中止观体状对止观修证阐述较为详明,这又从染浊三性和清净三性两方面说明。后来台宗祖师较多侧重染浊三性即妄心观,因此本课就从染浊三性方面叙述止观的体性与状态。
三性是:“分别性”,为妄心分别的缘虑心;“依他性”,为客观存在的事物;“真实性”,则指人生宇宙的真实体性。分别性中的止观是止息无明妄想及虚妄境相,依他性中的止观是体入空及空的源头,真实性中的止观是悟入真如及彻证真如的大用。
第一,分别性中的止观分为两个步骤:一、是从观入止。观五阴身心与外六尘境界,虚妄无实,唯意识分别所现。由于不了此义,执以为实,在一切境界中念念起贪瞋痴,造种种业,招感生死,不能解脱。作了这样的观想以后,再作止忍的工夫:不再相信妄境是实有,虽有习惯的相续作用,以意志力免强违背习性而以智慧观破,念念转化。再进一步达到了知能观的心念也非实有,但以痴妄认为是实有,所以次第以后念破前念,不断破折,使执实之心止而息之。二、是从止再起观修。《大乘止观》说:“复以知诸法无实故,反观本自谓为实时,但是无明妄想。”即初步悟入妄想实有之境皆空。
第二,依他性中的止观:先从观入止,以悟唯心所作,虚相无实,不断体察观修,一切五阴等境界皆是相似有,其体虚妄,因妄熏而妄现,如空中花,有即非有,不生不灭。这样以缘心遣心,知相本无,所以虚相的执着立即消灭,体入了身心境界皆空的状态。
从观入止之后,再修从止复观的工夫。《大乘止观》说:“既知诸法有即非有,而复知不妨非有而有,似有显现。即名从止起观。”空不碍于有,才是真空。因此在空中观力起于照俗的作用,以达真性的空有不二之境。
第三,真实性中的止观,这是体入真如的关健:
一是从观入止。即参究体悟现前一念的心相是什么。是无前二性的以“无”为心呢?还是不同前二性别有净心呢?再进一步观照:“无是无法,对有而生,有尚本来不有,何有无法以为净心?”如此观修,执无之心便得止息。此说明无性性。
二是从止更入观门。《大乘止观》说:“观于净心作如是念,二心之无既非是心,更有何法以为净心?又复此心可见耶?为不可见耶?为可念耶?为不可念耶?作此分别时,即念为观”。这样不断地推穷心源,了悟我觅心之心体,唯是净心。……又复设使分别,即正是净心分别也。……是故当知觅净心者,即是净心。……而净心之体常无分别,作此解者,名为随顺真如。此说明无真性。行人在定心中寻觅清净心性,了悟能寻觅的就是心体,心体虽无分别,却又有分别的作用,这样就是随顺真如的悟境。
三是体悟之后,再从止起观,以所悟真如,修习久之,无明妄想的习气消尽,微细妄念自然而息,这就是证入真如。因为在观修中有悲愿的熏习力,就在定中兴起大用,或者从定而起,若念、若见、若心、若境,种种差别即是真如的妙用义,也叫从止起观。此即说明根本真如三昧。
四是再进一步达到寂照的止观双运行,即“炽然分别”而当体寂;虽当体寂,而即缘起分别,此即说明寂用双现前。
这三性止观中的八层体状工夫,“若利机深识,则不须从第一分别性修,……又复虽是初行,不妨念念之中三番并学,资成第三番也。”(《大乘止观》)可见三性止观亦具圆顿旨义。依之修习可圆成真如佛德。
练习题:
1. 什么叫三性?其名义如何?
2. 依分别性如何修从观入止法?
3. 依分别性如何修从止复观法?
4. 依他性如何修从观入止法?
5. 依他性如何修从止复观法?
6. 真实性中从观入止是怎样体究的?
7. 真实性中的真如体与分别用有何区别?
8. 真实性中的悟与证有何不同?
9. 真实性中的大用是怎样兴起的?
思考题:
1. 修习三性止观法门并认真体会。
2. 深入思考真实性的止观四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