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
佛法在默也在说。讲说佛法是台宗行人的广大悲愿;也是利济众生,开显心量,增进观力的一个殊胜方便,同时又是使佛法久传不衰,发扬光大的唯一因缘。因此,天台法门立有说法观的这一重要课题。
讲说佛法的行人,必须要有止观的功夫,有基本人格修养,并且不为名闻利养而弘法,完全以菩提心的悲智方便去化导众生,利乐一切,因此意乐一定要清净。
说法观应有以下的修持基础,方可进行:
一、读诵大乘经典 以空假中三观来读诵所要讲说的经典。假观是现高大身,莲花台,金色光明字,虚空界诸佛菩萨与无量众生,其广度而普应。空观则了能诵所诵皆不可得。中观则当下直显,更无分别空有之心,全体实相,一念法界。
二、解读的深透 解读佛教经论,应深入文义,了悟境观,圆会异说,透彻法源,方能变通其说,善巧安立法义。
三、择法与应机 知众生机缘,择法而说使众生心结顿开,圆悟佛旨,解脱烦恼,超出知见。因此不说无义之法,不接无缘之机。应机感相扣,妙谈入神。
四、依四悉檀而说 以“世间悉檀”随顺闻法者的意愿、欲望而说世界法,以接引入门,引生兴趣,归向佛智,开显正信。“为人悉檀”建立五乘次第,随顺不同众生的根机说不同的法,使闻法者生善心行善法。以“对治悉檀”针对不同众生的习性执着分别教以善巧的法门,使药到病除,恢复原本的清净。以“第一义悉檀”直接显示诸法实相的无上大道,令根机成熟的众生顿悟顿证本来面目。四悉分别令闻法者得“欢喜”、“灭恶”、“入理”益。
五、说法前的禅观 在禅定中深入所说法义,以及引用的典故,发挥的内容,关键论点的确立,使听闻获知利益等,均应一一明了现前,条理清晰。
六、正说法的三观 以三轮体空的根本空智,显起圆活妙假的言辞之海,说无言之法,用不二之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当体圆明直显,使众生在听闻时,顿入无生妙境,获圆妙正解。
七、五重玄义的讲式 五重玄义是台宗讲解经论时,开宗明义的一种方式,使所闻的人在入文之前已明晓全部经论的含义,所以是非常重要的。讲说者必须有通达五玄与善立五玄的能力,否则就无法一贯始终的讲好一部经。五重玄义即:
释名:以人法喻的七种情形来解释经论的题目。
显体:显示一部文中理性的真谛,即经文的根本实质。
明宗:阐明修行所归的真境,即教理的目的宗旨。
论用:论说一部中对行人的利益之用。
判教:判别一部教相的归属,即此经论在整个佛法中的地位。
五重玄义分别解释如上还有七番共解:
标章:即分科标出章段题目,使得层次分明而容易忆念不忘。
生起:即阐明各部分内容次第相生及其理由,使不散乱。
引证:引证据典证明所说不谬,使人生起信心。
观心:即将经论文句义理指归自心,其要旨在于即闻、即解、即证,使人精进用功。
料简:以问答方式解释疑惑。
开合:即或开而详谈,或合而略说,使不同根机的众生都能得益。
会异:即将不同的说法会通得出圆满的解释。
后三者能使闻法之人生起慧解。这样七番共解能助行人具足五心(信、进、念、定、慧)从而成就五根、五力,破除五障。
消文四意,在以五重玄义总论一部大义后,再以此四释法解释经论文句,即:
四缘释:即四悉檀。
约教释:即以藏、通、别、圆化法四教解释经文。
本迹释:即从本地和垂迹两方面解释。
观心释:即消释经文指归自己,在于劝化和指导观心修行,不惟说食说宝,徒劳无益。
五重玄义、七番共解出自《法华玄义》,消文四意出自《法华文句》,两者构成了天台宗解释经论,讲经说法一套完整系统的方法,为后来历代台宗学人所遵奉。其特点不仅在于充分发挥经文奥义,更在于将教理观心有机结合起来,自行化他,共证菩提。
讲说佛法,是以文字义理为心观之境,以众生为道场之用,观用一体,于是自在微妙的智慧与慈悲的心怀,借此因缘不断涌现,成为萨婆若海的无尽之流。
练习题:
1. 天台法门为什么重视说法这一活动?
2. 说法之人为什么要有禅观的功夫?
3. 说法者的修养性会影响说法的效果吗?
4. 应如何去读诵佛经?
5. 解读佛法是否应心法相应,圆会通达?
6. 应如何择法与应机?如何在说法前入观?
7. 试释四悉檀的含义与如何对机而说?
8. 五重玄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9. 七番共解和消文四意体现了天台说法的什么特色?
思考题:
1. 试着去体验整个说法观的全部内容。
讲说佛法者的真智慧与慈悲方便是怎样开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