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与义理—义理篇(人间佛教系列7)
 
{返回 人间佛教系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848
佛法与义理—义理篇(人间佛教系列7) 
 
星云法师
 
目录 
〈总序〉人间佛教正法久住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佛教对行为的看法
佛教对因缘的看法 
 
  〈总序〉人间佛教正法久住
 
  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里,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佛陀降诞人间,示教利喜,为人间开启了光明与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缘起」、「因缘果报」、「四无量心」、「六度四摄」等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创办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来,以「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作为宗旨,人间佛教渐渐蔚然有成,欣见大家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纷纷走出山林,投入社会公益,实践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怀。
  
  二○○四年,我在香港和台北作例行的年度「佛学讲座」,三天的讲题分别为「佛教的生命学」、「佛教的生死学」、「佛教的生活学」。我言:生命为「体」,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绝对、无限、真常的;生死为「相」,每个生命所显露的现象,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相对、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们既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整个人间佛教可以说就是「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
  
  今后,我预定在世界各地讲演〈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定慧,有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入解脱,是学佛的次第;在人间生活,更需要断除烦恼才能获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游于人间!
  
  一九四九年,我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之后,为了适应广大民众的需求,毅然采取面对面的讲说弘法。从宜兰乡村的弘法,到城市各处的聚会;从监狱的开示,到工厂的布教。一九七五年,在台北国立艺术馆举行佛学讲座,首开在国家会堂讲演佛学之风。接下来,我弘法的脚步,由北至南,由西至东,从学校到军营,从国内到国外。近二十年来,随着弘法的国际化,我更是终年在世界各地云水行脚,奔波结缘。
  
  讲演的对象,有一般男女老少的信众,也有大专青年、企业界精英、教师、警察等特定对象。讲说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经典方面有《六祖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也讲说佛教的义理、特质与现代生活的种种关系,以及佛教对社会、政治、伦理、经济、心理、民俗、命运、神通、知见、因缘、轮回、死亡、涅槃等各种问题的看法。
  
  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弟子们将我历年来讲演的内容,陆续结集成书,并定名为《星云大师讲演集》,共有四册,二十多年来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许多读者将此套书视为认识佛教、研究佛学必读之书,也有不少出家、在家弟子,以此演讲集作为讲经说法的教材。
  
  这套讲演集已缺书好一段时间,不时有人频频询问、催促再版。我重新翻阅,觉得此套演讲集讲说时隔近三十年,抚今追昔,虽然佛法真理不变,人心善美依然;环境变迁有之,人事递嬗有之。因此,决定将此书全新改版,不以演讲方式呈现,去除与现今社会略微差异之处,重新校正、修订、增删,并依内容性质,分类为〈佛光与教团〉、〈佛教与生活〉、〈佛法与义理〉、〈人生与社会〉、〈禅学与净土〉、〈缘起与还灭〉、〈宗教与体验〉、〈学佛与求法〉、〈人间与实践〉、〈佛教与青年〉十册,总字数一百余万字,因内容多与人生有关,故取名为《人间佛教系列》。为保存、珍重历史,同时又为方便后人参考、查询,仍将讲演的时间、地点记于每篇文章之后。
  
  我之所以将此套书名为《人间佛教系列》,是因佛陀出生在人间,修道、成佛、说法度众都在人间;佛教本来就是佛陀所说,本来就是「人间佛教」!因此,我依循佛陀的教诲,无论所写、所言、所行,心中不时系念众生的福祉。我出家已超过一甲子,毕生竭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与实践,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会彼此和谐进步。《人间佛教系列》是为我初期弘法历程,以及一以贯之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的鲜明见证。
  
  这十册是《人间佛教丛书》第一套的结集,以后尚有第二套,甚至第三、第四套的结集。由于,人的生命在不停地和事业、时间赛跑,我一生也与著作、讲说、服务人间在竞赛,所以,一切就随顺因缘了!
  
  出版在即,为文略说弘法因缘,并以心香一瓣祝祷人间佛教正法久住,所有众生皆能身心自在,共生吉祥。
  
  二○○五年七月星云于佛光山法堂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的问题;而自己的问题中,最重大的就是命运的问题。对于命运的看法,因人而有种种的差异。有的人生活遭受到折磨辛劳,便怨恨命苦;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遭遇,只知认命,认为人生的一切福祸穷通,都是由命运安排;有的人对于生活的贫苦困顿,能安贫守节;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际遇,抱持乐天知命的态度,因此能不忧不惧。其实不论命运乖舛,或风云际会、不可一世,都不一定要听天由命,应该培养洗心革面的器识,创造自己的人生。谈到佛教对命运的看法,下面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人为什么有命运
  
  人一生的境遇,往往由于各种的因素而改变命运,有的人由于一个人而改变命运;有的人为了一块钱而生命改观,有的人由于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甚至为了一句话、一个念头,使人生有天壤之别的变化。转变我们人生的这些因素,本身虽然至为细微,但是影响力却非常巨大,好比将一粒小砂石投掷江海中,砂石虽小,却能震动整个江面,泛起阵阵涟漪。一个人或一个念头,会产生种种千差万别的命运。
  
  (一)为一个人而改变了一生
  
  明朝的吴三桂,因为美丽的姬妾陈圆圆被闯贼李自成所掳,冲冠一怒为红颜,愤然引清兵入关。后来虽击溃了闯贼,夺回佳人,但是他个人在历史上,却背负了危害国家民族的罪名,不但影响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使中国人再次被汉民族以外的异族统治。英国的爱德华伯爵,为了和自己心爱的女子辛普森夫人长相厮守,宁愿放弃王位,所谓「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一位女子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再如文学家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先生,为了和台湾的张纯华小姐结合,离开大陆,翩然来到台湾,并开拓了光明的前途。
  
  为自己心爱的人而改变命运的例子非常多,有的父母为了子女,耗尽一生岁月青春,献出宝贵的幸福。像历史上有名的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矢志不改嫁,抚养幼儿,后来由于儿子高中状元,而享受极大的尊荣。有的子女为了顺从父母的意思,迁就父母的想法,在「父母在,不远游」的礼教之下,放弃自己的凌云大志,承欢膝下,默默地度过一生。有的忠臣义士,为报答君主,牺牲自己的生命,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譬如战国时代的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吞炭漆身,刺杀赵襄子,最后伏剑自杀,连性命都奉献了。有些女子,为了自己所钟情的对象,献出一切,却遇人不淑,如霍小玉对李益情有独钟,本以为可以白首偕老,却遭遇到被弃的命运。
  
  我们往往为了某一个人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这一个人也许是关爱我们的人,也可能是妒恨我们的人,而我们的命运因此有种种的变化,所以为了一个人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二)为一块钱而改变了一生
  
  一块钱,也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先生,年轻时离家创业,父母给他一块钱,他以这一块钱为资本,发愤图强,终于开创了福特汽车公司,闻名于国际,写下他自己的历史。
  
  有时一块钱的力量真大,为了挣得这一块钱,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闯下大祸,所谓「一文钱逼死英雄汉」。现在有些青少年不知道金钱的来源不易,看到别人事业腾达,心生羡慕,却不知道要取之正道,以辛勤、努力去赚取,于是抢杀窃盗的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危害社会国家的安宁,自己也因此身系囹圄,甚至牺牲了生命。不过古来也有不少的贤臣侠士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金钱所诱惑,譬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黔娄虽裘不蔽体,亦不为仕宦所动。
  
  一块钱能改变我们的一生,也由于各人对一块钱的认识、把握、处理不同,人生的境遇也就千差万别了。
  
  (三)为一件事而改变了一生
  
  除了一个人、一块钱,足以扭转乾坤改变命运,一件事也会改变人类的命运。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不仅使他个人成为全球各国尊敬的发明家,全世界的人也因此得到光明,免除黑暗的恐惧与不便。
  
  日本的前首相田中角荣,虽然曾经一度叱咤风云,执日本政坛之牛耳,却因洛克斐勒贪污案,诉讼缠身,被收押入狱;美国前总统尼克森,为了水门事件吃上官司,丢失了全世界马首是瞻的美国总统职位。一件事有时会使我们受到无比的推崇,有时也会使我们遭到难堪的羞辱,实在不能不慎。
  
  我个人之安身立命于佛教,受惠于一件事,至今思及,感恩之情充塞胸臆,弥笃弥新。我从小生长在寺庙,过的是物质欠缺的清苦生活,十七、八岁时,一向健康的身体突然害了一场大病,上吐下泻,几乎濒临死亡,一、二个月寸粒未进,而且也没有东西可以裹腹。这件事辗转被家师知道了,他老远地派人送来半碗的咸菜。半碗咸菜对于丰衣足食的现代人,也许没有什么稀奇,但是对于当时寅吃卯粮的我们,堪比珍馐美味。记得我当时是怀着感恩的心情,和着眼泪吃下这碗咸菜,吞下了家师那无言的关怀和爱护,心中生起愿力:「师父,我将来一定要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光大佛教,来报答您的恩惠。」半碗的咸菜给我很大的力量,使我对于往后一切的磨难,都能甘之如饴,并深深植根于佛教。
  
  古来的大德因为一件事而使人生改观的,不乏其例。譬如本为樵夫的六祖惠能大师,因送柴至旅店得闻《金刚经》,并前往黄梅承五祖弘忍之法,开创了南宗禅。香严智闲因芟除草木,以石击竹而悟出了一片光风霁月;多少的禅师由于花开花谢而参透禅机,多少的释子因为日出月现而了然于心,多少的云水僧看到青山清溪而灭却心火。在人的一生之中,对于某一件事,如果能够用心留意,人生可能因此而别有一番境地。
  
  (四)为一句话而改变了一生
  
  唐代的丹霞禅师本来要进京赶考,途中遇见一位出家人对他说:「你要去考官,求取世间的荣华富贵,倒不如去参加选佛,成就出世间解脱。」他一听,当下改变主意,到寺院出家参禅,终于成为一代高僧。一句话如同一记棍棒,敲醒了他的富贵梦,拓展了另外一片更宽广的人生。
  
  佛陀座下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尚未出家以前是婆罗门教的领袖。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上,遇见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他有庄严的态度,威仪的行止,使舍利弗禁不住怀疑的心情,趋前问道:「你的老师是什么人?他平时教你们些什么道理?」阿说示比丘不急不徐的回答:「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虽然他所教导我们的宇宙人生真理,我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我知他常告诉我们『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的教法,仿佛一道曙光,射进黑暗的牢笼。舍利弗欢喜地飞奔回自己的住处,并将佛陀的教法转告目犍连。在他们的感觉里,世界在剎那之间变得那么的实在,由于这一句话,他们的智慧显发了,了解了宇宙的真谛。于是两位尊者离开婆罗门教,成为佛陀的弟子,证得大阿罗汉的果位。
  
  有人问赵州禅师:「将来宇宙毁灭的时候,这个身体还存在不存在?」禅师不经意地回答说:「随他去。」事后觉得如此的回答未必圆满。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的时候,我们这具身躯还有吗?为了这一句「随他去」,赵州虽已是八十岁的老翁,却也穿起芒鞋,跋涉千山万水,访道寻师研究这个问题,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美谈。
  
  有时一句善意的鼓励,会把我们从沮丧的深渊中提升起来;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责詈,会把我们推入痛苦的涡流里。所以四摄法中的爱语,就是要我们常说好话,一句轻轻的好话,对别人是一种布施,对自己则是一种庄严。
  
  (五)为一个念头而改变了一生
  
  一个人、一块钱、一句话会改变命运,一个念头也会使我们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这一念可能是圣贤,也可能是愚夫,这一念上穷碧落下黄泉,百界千如无所不遍,因此如何摄心正念是不容怠忽的工夫。
  
  十大杰出青年郑丰喜先生,先天上虽然有缺陷,但是凭着一念坚强:「我要站起来!」饱受玩伴无知的欺凌,以手代腿,终于完成大学的学业,为社会树立刻苦励学的楷模。
  
  海伦凯勒女士,又盲又聋又哑,从小生活在没有光明、没有声音的寂静世界里,但是为了感谢老师悉心调教,耐心指导,她的一念,不断地努力向上,终于成为世界的伟人。虽然自己不能言语,但是透过手势的翻译,她到处演讲,把生活于黑暗、绝望之中的残障者的心声,传达给世人,掀起国际间对残障人士福利事业的重视。由于海伦凯勒的努力,将盲聋的残障者带入充满光明的世界,而她本人也成为人间不幸者的希望象征。
  
  在佛教里,为了一念之诚,而不畏艰难,献身弘法工作的高僧大德,更是不胜枚举。唐朝的玄奘大师,阅读经典时,觉得当时的传译版本不够周全,萌发到西域取经的念头。这求全的一念,一去天竺,十八春秋,带回无数的经典,成为一代三藏大师。他的一念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中国佛教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也因此而揭开了新页,其贡献是昭诸青史,其影响是超乎时代,历久弥新。
  
  唐朝鉴真大师感于日本僧侣求法的挚诚,兴起将佛法传弘至东瀛的念头,十二年间,经过七次的尝试,到了老年,虽然双目失明,却不忘这最初的一念,历尽艰辛终于完成心愿,将佛陀的戒律,播扬于日本。日本的房屋建筑方式仿造自中国,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类似于中国,吃饭用的筷子学诸于中国,播种的种子谷物移植自中国,这一切都是当初鉴真大师携带过去的,因此日本人尊称大师为「日本文化之父」。
  
  鉴真大师的一念,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整个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国家人民的生活也因此大大的改观。
  
  二、控制命运的力量是什么?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人生境遇,有时候看到别人的飞黄腾达,想想自己的不如意,就慨叹起:「时也、运也、命也。」感伤自己命运的乖舛,更甚者怨天尤人,埋怨老天爷捉弄命运。其实我们的命运并不是别人所能控制的,控制我们命运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又如何控制自己的命运呢?
  
  (一)习惯控制命运
  
  佛教说:烦恼难断,去除习气更难。坏的习惯不但使我们终生受患无穷,并且累劫遗害不尽。习惯会左右我们的一生,习惯成自然,变成根深蒂固的习气,即成为修证菩提的障碍。譬如一个人脾气暴躁,恶口骂人,习以为常,没有人缘,做事也就得不到帮助,成功的希望自然减少了。有的人养成吃喝嫖赌的恶习,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把幸福人生断送在自己的手中。更有一些人招摇撞骗,弃信背义,虽然骗得一时的享受,却把自己孤绝于众人之外,让大家对他失去信心。
  
  有些不良青少年,家境颇为富裕,却染上坏习惯,以偷窃为乐趣,进而做出杀人抢劫的恶事,不但伤害别人的幸福,也毁了自己的前程。坏习惯如同麻醉药,在不知不觉中会腐蚀我们的性灵,蚕食我们的生命,毁灭我们的幸福,怎么能够不戒惧谨慎!
  
  (二)迷信控制命运
  
  在我们的认知里,「迷信」好象是东方的产物,其实西方也有他们的迷信。西方人忌讳十三日星期五,认为十三不吉利,星期五是黑色的,此日最好不要出门做事,本来有一笔好生意要交涉,由于迷信怕触霉头,而白白错失了宝贵的机会。
  
  说起避讳的迷信,在我们的社会更是多见。如盖房子建高楼,不能有四楼,因为「四」和「死」同音,住起来人畜不安,必有凶煞。出外住旅馆,避免住「九」号房,因为「九」容易联想到死翘翘。迷信影响我们的生活,更是深远。有的人做什么事都要看日期才放心,实际上这又有多少值得信凭的呢?
  
  有些人于千挑百选的黄道吉日结婚,不也离婚了吗?孩子生下来,要找算命先生算算命有多重?总是要个前面背金,后面背银才放心。算命卜卦的人如果能够替别人算命,那么他自己的命运又如何测度呢?有人说过年扫地不能往外扫,而要朝里面扫,因为深怕把钱财扫出去了。也有人说女人怀孕不可念《金刚经》,因为《金刚经》的力量太大,会把胎儿冲坏。其实《金刚经》乃般若圣典,不但不会伤害胎儿,怀孕期间持诵此经,反而能让小孩有良好的胎教,并增长智慧。此外,民间流行一种怪诞的事:女儿死了,牌位却可以嫁人,堂堂正正的一个青年,却讨个牌位回来供养。
  
  迷信的行为,如同一条绳索,把我们的手脚捆绑得无法动弹。迷信的行为,如同一片乌云,使我们的人生蒙上一层阴影,无法见到自性的光明。这许多禁忌迷信,影响我们命运之钜可见一斑。
  
  (三)情念控制命运
  
  我们一生中,受到感情牵绊的影响最深。有些人为了感情不顺利而毁掉前程,有的家庭,为了对方金屋藏娇或红杏出墙而幸福破灭的也不乏其例。感情如果处理不当,不幸的命运就如影随形接踵而来。
  
  经上说:情不重不生娑婆。有的人挣扎得出名缰利锁的桎梏,却摆脱不了情丝的纠缠,或者对家族的亲情、对朋友的友情、对男女的爱情执着放不下,活在痛苦的泥沼里。要免除感情的束缚,必须持有智慧的利剑,怀抱豁达的胸襟,控制感情,而不为感情所驾驭。
  
  (四)权力控制命运
  
  权力也是控制我们命运的要素之一,人们往往有了钱财之后,更汲汲于权力的追求,所谓有钱有势,如虎添翼。但是权力容易腐朽我们纯真的本性,有多少人在吆三喝四威势中,丢失了宝贵的家珍;有的人饱尝权力的滋味之后,却无法品茗人生的本味。权力影响我们人生的力量,不可说不巨大。控制我们命运的权力,可分四种:
  
  1.神权:有的人不论婚丧喜庆,都要求神问卜,唯神明的指示是从;自己没有智慧来判断是非,仰赖神明为他做主张。像这种「不问苍生问神明」,把一己人生交托给神明主宰,甘心做神明的奴隶,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依照佛教的说法,天神也免不了因果轮回,如何有力量操纵我们的命运呢?
  
  2.政权:政权是一股影响大众命运的巨大力量。翻阅历史,生活于圣王治世的百姓和茍全于庸君掌权的黎民,其差别是不待言的。现代也一样,生存在开放、民主、进步国家的人,比起那些沦亡于暴虐、极权、顽冥的人间炼狱中的人,是何等的幸福。
  
  3.亲情:亲人的鼓励可以增加孩子的力量,使他走向成功的道路,但是亲情的包袱有时候也会成为孩子求道的障碍。社会里,有多少人才,在亲人的温情包围下,无谓地被埋没。父母爱护子女,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利,去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一手导演,留下无奈的憾事。
  
  4.欲权:欲望也是控制我们命运的可怕力量,我们常被欲望牵引,成为欲望的奴隶。看到别人有汽车洋房,升起了贪求的念头,自己没有能力购买,就不择手段,或偷窃、或诈取、或抢劫,不但自己触犯法律,也带给社会不安宁。报纸上层出不穷的枪杀案,大多是受到欲望蛊惑的人间惨剧。
  
  (五)业力控制命运
  
  控制我们命运的最大力量为业力。所谓业,是我们行为的结果,包括口中所说、心里所想、身体所做的种种造作,通称为身口意三业。有一句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业可分为善业、恶业,我们自己造了善业或恶业,时机成熟了,一定会随着这些业力去受报。业力虽然能够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控制业力的却是我们自己,如果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不造恶业,广植善根,我们的命运必定是光明平坦的。
  
  业除了善业、恶业之外,还有影响个人的别业,和影响众人的共业。例如生长在台湾的人有共同出生于此地的共业;同为娑婆的众生,必有相同的共业,但是有的人住亚洲,有的人住美洲,甚至肤色有黄、白、褐、黑等等,那是因为别业的不同而产生的种种差别。除了共业、别业之外,业还可分为定业与不定业,譬如有人出身豪门,有人生长蓬户,投胎张王李赵由不得自己,此乃依据前生业力已定的定业,但是未来的命运不定,则为不定业,未来的命运乃依照今生所造的业力而决定,业力对于我们人生的影响实在很大。
  
  控制我们命运的业力,如何去受报呢?根据经典的记载,或者随重先报,也就是随着比较重的业先受报;或者随着习惯而受报;或者随着心中强烈的忆念而受报。在时间上,有的今生做今生受报,有的今生做来生报,有的来生做,过几生几世再受报。好比果树,有的种了几年才结果,有的种了不久就长满了累累的果实。不管一年、二年乃至数年,想吃到甜美的果实,就要踏实地去播种。同样的,我们希望享受好的果报,就要种植好的业因。
  
  三、改变命运的方法
  
  习惯、迷信、感情、权势、欲望、业力虽然能控制我们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定型而不可改变。因为一切的习惯乃至业力,都是我们自己造作的,只要我们善加摄持正念、谨言慎行,仍然可以将乖舛的命运转变为美好的命运。那么命运又如何改变?改变命运有什么方法呢?
  
  (一)观念可以改变命运
  
  佛陀成道之后,为我们揭示世间充满痛苦的真理,并且进一步告诉我们灭除痛苦的方法--实践八正道。而八正道中最重要的就是正见,正见建立了,其它的七正道有了准则依据,才不致于出差错。所谓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念。正确观念的建立,对于我们个人修身立业、社会繁荣进步、世界和平安乐,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像希特勒虽然有超人的聪明,但是缺乏正知正见,妄想征服世界人类,并且建筑许多集中营,以虐待无辜的战俘为乐事。他个人的邪知邪见,不仅影响德国命运,改变欧洲历史,更带来惨绝人寰的浩劫。因此佛教认为一个人行为上有了瑕疵,还有挽救的机会;但是如果观念偏邪不正,则遗害人类的祸患将更大,解救之道就更难了。
  
  世间上一些创业有成的事例,虽然有种种的因素,但是观念的正确与否,却是主要的关键。譬如有的人好吃懒做,长辈责骂他懒惰,此人不但不知悔改,还变本加厉,自暴自弃,甘居下流。另外有一种人,遭受指责,立即反省自己,除恶唯恐不及,并且发愤图强,希望有一番新表现,来改变别人对他原有的印象。由于两者观念的不同,结果有天壤之别。
  
  有的人凡事抱着积极、进取、乐观的看法,遇到任何不幸的打击,都能从困难中找到奋斗的途径,从哀伤中体会生命的喜悦。有的人消极、颓废、悲观,人生充满了灰色,竟日生活在忧伤之中,对他来说,生命是多余的。可见观念会影响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改变我们的命运。对人生抱持施舍的观念会使我们的命运更富裕,悭贪的观念只有使我们更贫乏。怀抱着爱心来对待世间上的一切,生活是快乐的,世界是美丽的,娑婆就是净土;如果对世间充满了瞋恨,清凉的佛土也会变成火宅。我们希望拥有美好的命运,就该培养正确的观念。
  
  (二)信仰可以改变命运
  
  有了信仰,好比航海中有了目标,旅程上有了方向,做事有了准则,可以一往直前,迅速地到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摸索。信仰的力量如同马达,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源,也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信仰的力量是不待言的,而信仰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宗教。像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热爱,视艺术的完成为他的信仰,因此甘愿呕心沥血的从事艺术创造。翻开文化史,有不少思想家、哲学家,一生为了人类共同理念的完成,奔波于道路上--如俄国诺贝尔奖文学家索忍尼辛先生;又如宋朝的岳飞,毕生以「精忠报国」为信念,最后终于求仁得仁,竭尽忠诚,献出了生命。他对国家「尽忠」的信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中国历史树立一种坚毅凛然的形象,至今仍然影响社会民心,成为万民膜拜的英雄。
  
  在各种信仰中,宗教给人的力量最大,一旦产生宗教信仰,对于人生一切的横逆、迫害,不但不以为苦,并且能甘之如饴的接受。对宗教的虔信,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致命的打击,使我们有宽宏的心,去包容人世的不平,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运。
  
  (三)结缘可以改变命运
  
  人为社会的一员,不能离群索居,我们一生的命运和社会大众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平日衣食所需,是仰赖社会各阶层的分工合作,搬有运无,才能日用无缺。入学校求知识,由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才能免于愚痴。甚至进入社会,服务乡梓,也需要借重同仁的帮助,上司的提携,才能发挥一己才能,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如果想事事顺心,运道亨通,就必须和他人保持和谐的往来。佛教所谓的「结缘」,即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思。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要广结人缘,给人方便,结缘越广,必能回报给自己更大的方便,助人即助己,因为自他不是对待,而是一体,唯有在完成他人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因此菩萨以众生为修行的道场,广施慈悲,从对众生结菩提法缘中,来成就佛道。结缘不仅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并且是进趋佛法的重要门径。日常生活中,一个亲切的笑容、一句鼓励的赞美、举手之劳的服务、真诚的慰问关怀,都能带给对方莫大的快乐,增进彼此之间融洽的关系。结缘,使我们的人生更宽阔、命运更平坦,何乐而不为呢?
  
  (四)持戒可以改变命运
  
  观念、信仰、结缘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持戒也能够转变我们的命运。持不杀生戒,可以转短暂的寿命为绵长;持不偷盗戒,可以化贫贱的生活为富有;持不邪淫戒,可以保持家庭的幸福美满;持不妄语戒,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赞誉;持不饮酒戒,可以常保身体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持戒能将原本坎坷的遭遇改变成福乐安康的命运。
  
  有一位商人到市场贩卖物品,看到一只遭人逮捕的乌龟,泪眼汪汪地注视着自己,顿时生起恻隐之心,于是以重金买下乌龟,把它放回湖里。过了一段日子,有一天商人出外经商,途经山路,不幸遇到盗贼出没,抢去他的钱财,并将他推落湖中,眼看就要遭受灭顶之难,突然觉得脚下似有东西将他托负着。商人平安上岸后,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昔日救过一命的乌龟,带着同伴来报恩。持守净戒,不伤害生灵,积极地爱护生灵,人天福报的增长是不待言的。
  
  人人都有命运,而命运又受到种种力量的控制,我们如何摆脱命运的控制,开创自己的人生呢?必须人人培养正确的观念,树立坚定的信仰,广结良善的人缘,严持清净的戒律。能够如此,不但不为命运所控制,更能自由自在调御命运。
  
  四、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命运既然如此奥妙,那么佛教对命运有什么看法呢?以下分为四点来说明:
  
  (一)佛教认为命运不是定型的,命运是可以改变
  
  佛教虽然也讲命运,但是有别于外道机械似的宿命论。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空无自性,命运也是因缘所生法,没有自性,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改变,像小沙弥增长福寿,就是有名的例子。
  
  有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师父,一天在禅定中知道自己疼爱的徒弟只剩七天的寿命,心想:「这么乖巧的孩子只剩七天的寿命,真是太不幸了!将真相告诉他,他小小的年纪,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呢?」
  
  天一亮,师父将小沙弥叫到跟前说:「你好久不曾回家看望父母了,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
  
  不知情的小沙弥虽然感觉到师父的异样,还是高高兴兴地拜别了师父回家乡。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七天后,小沙弥平安地回来。阿罗汉惊讶地问:
  
  「你怎么好好地回来了?你这一路做了什么事吗?」
  
  「没有呀!」小沙弥迷惑地摇头回答。
  
  「仔细想想,有没有看到什么?做了什么?」师父不放松地追问。
  
  「噢,想起来了。回家的途中,我经过一个池塘,看到一群蚂蚁被困在水中,我捡了一片叶子,把它们救上了岸。」小沙弥如实地回答,乌黑的眸子,散发着喜悦的光芒。
  
  师父听了之后,再以神通观看徒弟的命运:这个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寿之相,更有百岁的寿命。小沙弥的一念慈悲,不但救了蚂蚁的性命,也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了慈悲能改变命运,修福也可以转坏命为好命。有的人认为自己罪障滔天、恶贯满盈,永远无法扭转命运。其实不然,佛教认为再深重的恶业也可以借着广植福德加以改变。
  
  普贤十大愿中说:忏悔业障。忏悔是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改变命运的法门。所谓「随缘遣旧业,更莫造新殃」,挚诚恳切的忏悔能去除我们烦恼的污垢,把原本无染的清净自性心显现出来。因此佛教非常注重忏悔法门,如慈悲水忏、梁皇宝忏、天台的三忏,都是历代大德为我们敷设的方便法门。
  
  不好的命运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忏悔而改变,相反地,好的命运若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二)佛教重视宿命,但是佛教更重视未来的命运
  
  佛教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佛教虽然重视过去的命运,但是更注重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因为过去的宿业已然如此,纵然再懊恼,也无法追悔;而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却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只要我们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实的现在,前程仍然是灿烂的。因此,佛教不沉溺于对过去命运的伤感,而积极追求充满无限希望的未来命运。
  
  如何把过去坎坷的命运改变成未来美好的命运呢?那就要实践改性、换心、回头、转身的工夫。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能将难改的性格改变过来,把暴躁的脾气改成柔和,把孤僻的性情改成随缘,命运一定随之改观。现在医学发达,有人得了心脏病,换个心脏,仍然如生龙活虎般充满活力。我们的肉团心坏了,固然要动手术换掉,智慧妙心坏了更应该改换,把坏心换成好心,把恶心换成善心,把邪心换成正心,才能延续生命,常保健康。
  
  改性换心是改变命运的药方,回头转身更是创造命运的良剂。人间有许多的纷争、痛苦起因于不知回头,平时我们只知道向前挤进,甚至把自己赶入烦恼的牛角尖而浑然不觉,凡事要留个转身的余地,回头退一步想一想,以退为进,将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的宽广辽阔。
  
  (三)佛教不鼓励人听天由命,佛教希望人开创命运
  
  有的人遭遇困境,认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的,于是消沉、沮丧,不知奋发振作,把自己宝贵的前程委诸子虚乌有的唯一神祇去主宰,甘心做宿命的奴隶。佛教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们的命运,即使天神也无法操纵我们的命运,我们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是创造自己命运的天才,佛陀本身就是典型的例子。
  
  释迦牟尼佛未成道时,贵为一国的太子,享受无比的人间欢乐,得到万民的景仰。但是佛陀不以皇宫的生活为满足,不甘愿做个庸碌的凡夫,他舍弃一切的荣华富贵、亲族情爱,独自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创造了自己广大如虚空的生命,而一切众生也随着佛陀的证悟,开创了未来正觉幸福的命运。
  
  人生的境遇并不是命定如此,绝对不变的。上天没有能力把我们变成圣贤,上天也不能使我们成为贩夫走卒,成圣希贤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所谓「没有天生的释迦」,只要我们精进不懈,慧命的显发是可期的。
  
  (四)佛教不光是希望人乐天知命,更希望人洗心革命
  
  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是到了心智渐趋成熟的中年,才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可见乐天知命的不容易,不过佛教主张除了顺应天命,更要进一步的洗心革命。
  
  佛陀是一位慈爱众生的宗教家,也是一位充满道德勇气的革命家;佛陀不止要改革印度四姓阶级制度的社会弊病,更要革除众生心里的种种毛病。佛陀主张的革命不是伤害别人的性命,而是自我针砭;佛陀理想中的革命不是向外,而是对自己内心欲望所进行的一场搏斗,唯有勇于革新自己的人,才有光明的人生。
  
  常人有一种习惯,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文饰自己的过失。佛陀数十年的教化,替我们开显了无数的法门,就是要我们洗去心中的尘垢,还给它本来无染的一片洁净。求道的过程无非是洗心涤虑、净化生命的工夫,等到天清月现,朗照大地的时候,就是与诸佛同游毕竟空的良辰。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说到神通,很容易和神奇怪异、超人的行为联想在一起。当我们遭遇困难危险的时候,总希望能够有奇迹出现,或者异人挺身相助,逢凶化吉。譬如有人欺负我们、打骂我们时,假如自己有弹指神功、隔空点穴神功,就可以制服对方;敌人追杀我们时,如果有摘叶飞花神功,就可以免除灾厄。看到有人寻衅,自己没有力量对付他,念个神咒使他动弹不得;看到别人腰缠万贯,偏偏为富不仁,如果有神偷的工夫,神不知鬼不觉把钱财劫夺过来,赈济贫穷,实在是大快人心的乐事!
  
  一般所谓的「神通」,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神而通之」、「神而奇之」,具有超人的力量,达成现实生活所无法实现的愿望。有了神通固然能够惩奸济弱,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足以危害人类,神通对于人类社会究竟有益处?还是坏处?其存在有何意义?下面分成四点来说明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一、神通的意义和种类
  
  所谓神通是修持禅定后,而得到的一种无碍自在的不可思议力量。在我们的观念里,以为只有佛菩萨、神明、仙家才有神通,其实除此之外,鬼魔也有神通,甚至连我们人也有神通。神通也不限于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等奇术,才叫做神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神通。
  
  长途跋涉,口渴难当,喝一杯水就能止渴,一杯小小的水如同沙漠甘霖,能止息如火焰的干渴,这不就是神通吗?不会游泳的旱鸭子,掉到水中,无论四肢如何地划动,身体如同千斤大石般往下沉没;泳技高明的人,手轻轻一拨,脚微微一蹬,如履平地,进退自如,身体在水中能够如鱼儿一样逍遥自在,不也是一种神通吗?不会骑脚踏车的人,两手紧抓住车把,还是会摔下来;会骑车的人,不扶把手,车子一样平稳向前,不是很神奇吗?马戏团中令人瞠目咋舌的精采表演,也可说是神通。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人体器官的构造极为奥妙,当我们悲伤的时候,眼泪就汨汨流下;开怀的时候,自然哈哈有声;饥饿了,饭来就能饱腹;寒冷时,穿衣便可暖身,这一切不也是神通吗?过去有人研究母亲的乳腺所分泌出的乳汁,不但能供给婴儿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并且随着婴儿的发育而逐月增加数量,比电脑算得还精确,一旦母亲停止哺乳孩子,却又能自动不再分泌,直到今日,科学家们仍然寻找不出其中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何尝不是一种神通呢?因此神通并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譬如四时的运转、昼夜的更递、花开花谢、月盈月亏,乃至动植物所呈现的奇妙世界,不也都是神通吗?
  
  神通充满于我们的周遭,而佛教所说的神通究竟有几种?一般所谓的神通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种。
  
  1.天眼通:我们的肉眼只能看见粗大的东西、微细的东西,如果不借着显微镜或放大镜的帮助,就无法看清楚。有天眼通的人,无论多细微的东西,都能一目了然。肉眼只能看「亲」近处的东西,距离一遥远,视线就模糊,无法辨别物体,而天眼通的人,无论多远的东西,都仿佛近在眼前那么清晰明白。
  
  平时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定范围内的景物,而天眼通可以超越任何的窒碍、阻隔,能透视墙壁、山岭,了解墙那一边、山那一头的情况。肉眼须光线充足才能辨明事物,阴暗漆黑就无法发挥视觉效用,而天眼通无论多么黑暗的环境,如同白昼一般,毫无障碍。具有天眼通的人,不仅能看见吾人生存的世界,并且能看见其他世界的活动情形,天眼通是视觉上的自在无碍。
  
  2.天耳通:我们的肉耳只能听见近处的声音,远处的声音需要借着科学仪器的辅助,才能听得清楚。有天耳通的人,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仿佛在耳边交谈一样。目犍连尊者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有一次他为了测度佛陀说法的音声能传多远,运用神通飞行到十万亿之外的世自在王如来佛土,那个世界的人高大无比,目犍连如一只蚂蚁般微小,而在娑婆世界说法的佛陀法音,仍然句句清晰地响于耳畔。
  
  在语言方面,我们虽然懂得中文,但是并不一定懂得英文、日文等其他外国语言。有人语言天份很高,精通数国语言,但是毕竟有限度,天耳通的人,任何国家的语言都障碍不了他,甚至也能懂得飞禽走兽鸣叫声的意思。
  
  3.他心通:他心通是对于别人起心动念都能了若指掌。我们常听到有人埋怨某人说:「你不了解我。」了解自己已经不是容易的事了,更何况去了解另一个人。具有他心通的人,对方有什么善恶的念头、正邪的想法,好象放置一面透视镜一样,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4.神足通:具有神足通的人,能够将一个变成无数,同时也能将无数变成一个,这就是变化自在。具有神足通的人,远处就是近处,近处就是远处,都可以来去自如。入水、入火、入地,易如折枝,要隐即隐,要显即显,山河石壁也阻挡不了;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这就是通行自在。神足通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甚至可以用手把日月托住,对于外境能够纵心所欲,无所障碍,这就是随意自在,为身如意通。
  
  5.宿命通:我们有时对于昨天才发生的事,今日就忘得一乾二净;博闻强记的人,或许记得数月前,乃至数年前的事,而宿命通不仅记得今生今世的事情,累劫累世的尘封往事,仿如昨日般明白;不仅知道自己的过往,众生过去的宿命是什么来路?某人去世了,将受何种业报?出生于何趣?也能够知晓。
  
  6.漏尽通:漏是烦恼的意思。漏尽通是断除烦恼,了生脱死,不再受生于迷界的神通,为究竟的神通。前面五种神通,不一定修行者才具备,鬼、魔、仙等也能修得,但是不能免于烦恼的煎熬、轮回的痛苦,不是究竟的神通。只有第六种的漏尽通才能超拔于生死,为究竟的神通,而这种神通唯有圣者的阿罗汉和佛才能证得,凡夫和魔鬼是无法取证的。
  
  除了六种神通,根据经典的记载,神通还有种种的层次,《大乘义章》将神通分为报通、业通、咒通、修通等四种;《宗镜录》则将神通分为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等五种。
  
  1.道通:从修道而证得的神通,即证悟中道实相的真理,以无心应万物,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切人情事理都能通达无碍,住于无住之中,生死自如,自由自在。
  
  2.神通:从修习禅定而取证的神通,如阿罗汉在四禅八定中所得的神通,具有洞察诸法,通晓众生宿命的能力。
  
  3.依通:依据神咒、神药而得到的神通,如道士、术士们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的工夫,土遁、水遁的隐身术等。使用不当时,容易变成危害他人的巫蛊妖术。
  
  4.报通:为业报招感的神通,如鬼道的众生具有疾行如飞、穿牖无阻等神通;如鸟在空中自由飞翔,不会坠落;鱼在水里逍遥游泳,不怕灭顶。这些都由于众生业报不同招感的神通,而点缀出多彩多姿的自然奇观。
  
  5.妖通:为妖怪所具有的神通力,如千年的狐狸修成精,有了神通可变化成人形,扰乱世间。千年万载的古木吸收日月精华成神,也具备妖通,能惑众作怪。
  
  所谓神通,或者由证悟中道而得,或者由修禅定而得,或从法术,或从业报,或从神咒而取得,有好有坏,层次复杂,种类不一。而究竟的漏尽通、充满智慧的道通,才是我们取证的对象。有了漏尽通、道通,我们就能住于生死烦恼而不为生死烦恼所缚,住于涅槃寂静而不着于涅槃之乐,离于二边,常行中道。
  
  二、神通与一般社会民众的关系
  
  今日社会大众,对于一些神奇怪异的现象总是特别的关心,佛教平实奥妙的道理,不容易打动人心,而变化奇异的神通,却深深吸引人,能满足一般群众的好奇心。神通和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一)神通是苦难中的希望
  
  民间流行一句话:「家家弥陀,户户观音」,可知观世音菩萨为民间所普遍信仰。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会走入我们家庭中,成为家家户户虔诚供奉的对象呢?根据《法华经.普门品》的描述,当众生遭遇苦难的时候,所谓火水刀兵等七大难,观世音菩萨往往普门示现,即时解除我们的困厄,碰到无法解决的疑难,菩萨甚至会出现于梦中,以指点我们的迷津。观世音菩萨以无边的法力、广大的神通来度化众生,排除一切的灾难,而成为众生心目中无助时的依怙、苦难中的希望。
  
  除了观世音菩萨之外,妈祖也是一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神祇。由于台湾为一海岛,四周被汪洋大海所包围,人们为了生活,必须冒着生命的危险和惊涛骇浪搏斗,因此往来于海中,施展神通,救护沉溺的妈祖遂成为航海者的依靠。另外吃狗肉的济公,人们还尊称他为活佛,主要的原因是他时常以神通来化解种种困难,而获得民间的崇敬。神通仿佛久旱中的及时雨,感人力量深刻,使人们从绝壁中重逢生机,燃起无限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神通如此受社会大众所关注、欢迎的原因。
  
  说到活佛,民国初年有一位妙善法师,人称金山活佛,一生奇行异事,屡传于世。当时有一位小姐生了怪病去找金山活佛医治,原来这位小姐有一口痰哽在喉咙,吐不出咽不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非常痛苦。金山活佛看了之后,就叫小姐张开嘴巴,伸手到小姐的口中,把那口作怪的痰拿出来,囫囵吞食下去,还边嚷着说:「这么好吃的珍肴美味竟然不吃,太可惜了!」说也奇怪,小姐的病竟不药而愈。
  
  有一次,太沧老和尚和金山活佛在大众浴室中沐浴,太沧老和尚知道金山活佛灵异事迹多,救人无数,对金山活佛说:
  
  「请你发个慈悲,救救我母亲多年的胃病。」
  
  金山活佛听了之后,顺手扚起一瓢大众洗过浮上一层汗垢的洗澡水说:
  
  「喏!这碗般若汤让你母亲一喝,可以百病消除。」
  
  太沧老和尚面有难色,又不便发作,心中嘀咕着:玩笑未免开得过大了,这洗澡水怎么能喝呢?
  
  金山活佛知道太沧和尚的为难,于是说:
  
  「所以我劝你不要找我看病,我开给你的是般若汤,你却把它当作洗澡水,有什么办法呢?」
  
  平时他不轻易替人看病,有人再三拜托,人情难却时,偶尔也替人把诊,患者向他讨药方,他就抓抓身上的污垢,搓成一粒粒黑黑的小团子说:「这是万灵丹,配水服用,病就不碍事。」金山活佛于一九三三年圆寂于缅甸仰光,至今仍深为大家所推崇,那是因为他能够解救人们的疑难,带给人们希望。因此神通虽然不是平常道,不宜经常使用,但是偶而显露,好比挂急诊,也不失为苦难时应急的一剂药方。
  
  (二)神通是乱世里的救星
  
  非常时用非常法,道德浇薄、人心危殆的乱世里,讲说佛法的道理,无法应急拯救时弊,有时要假借神通,才能迅速解决问题,好比医治患有陈年夙疾的病患,要施用重药一样,先救急然后再慢慢滋养;神通是对治乱世的救星。
  
  五胡十六国时代,杀人魔王的石勒、石虎,兴兵作乱,生灵涂炭。佛图澄大师为了救度众生,千里迢迢从西域来到石勒、石虎的营帐,希望感化他们弃邪向正:
  
  「你们要发慈悲心,为天下的苍生着想,不要如此杀戮生灵!」大师义正辞严地劝谏勒、虎二人。
  
  「你要我们发慈悲心,我们倒要看看出家人的心地究竟如何慈悲呢?」石勒、石虎狡猾地说。
  
  「好吧!你们仔细地看看。」佛图澄大师随声拿起侍兵身上的利刃,往自己的胸膛一刺,挖出一颗血红的心,然后对着身旁的一盆清水念念有词,说也奇怪,那盆平静无痕的清水,突然长出一朵洁白的莲花,而且馨香盈室,佛图澄大师面不改色地把「噗!噗!」跳动的心拿给石勒、石虎说:「我的心就像这朵净莲一样的高洁无染。」
  
  即使是杀人不眨眼的石勒、石虎,看到一位出家人毫不畏惧地挖出自己的心,也不觉大惊失色,不得不感动礼拜佛图澄大师为依止师父,从此对大师言听计从,免去了不可计数的无辜杀害。佛图澄以神通慑服了杀人魔王,使无数的老百姓免去了兵燹之难,此时神通就是乱世的救星。
  
  唐朝的隐峰禅师神通广大,有一次行经一地,看到两军人马正在拼命厮杀,急忙上前劝阻,可是双方都不理睬。禅师于是将手中的锡杖丢掷于空中,自己并飞腾至空中和锡杖对舞。正在交战中的两军兵士,看到空中突然出现如此神异的景象,目瞪口呆,看得入神,竟然忘记了打仗。一场悲惨的战争,就在禅师的显现神通之下,化于无形,从此人们就称呼他为飞锡禅师。
  
  禅师为人风趣,富有禅机。有一天升座谈及生死问题时,对着满座的弟子说:「人头南脚北手东西,坐化而亡的,你们看过吗?」
  
  「看过,某某禅师就是在打坐中圆寂的。」弟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么立着而去世的听说过吗?」禅师再问。
  
  「听说过,傅大士一家在田中耕作,说去就去。另外古代一些信仰净土的人,念到随念往生,生死自如的人也不少。」
  
  「头朝下脚朝上,倒立而死,你们看过吗?」
  
  「这倒是闻所未闻,不曾见过。」弟子们个个惊异地回答。
  
  「好吧!既然没看过,我就死给你们看!」
  
  禅师言毕,马上倒立过来,头着地,脚顶天,入于涅槃。弟子们惊慌失色,不及哀恸,赶快处理师父的后事。但是准备收殓他的身体时,任凭弟子们如何地摇动,禅师的身体像铁柱般坚定地矗立着,无法动摇分毫。大家正束手无策时,他的妹妹听到凶耗赶来。禅师的妹妹也是一位道行高深的比丘尼,看到禅师擎立不摇的倒立天地之间,就呵斥说:「你在生时神奇古怪迷惑世间,死了之后还要使用神通令人惊异吗?倒下来!」
  
  说也奇怪,禅师的身体不费吹灰之力应声而倒,事实上隐峰禅师并不是要以神通来眩惑大众,其用意是为了让人们了解禅者不受生死羁绊,来去自如的境界。诸如此类,神通在乱世中往往能发挥它不可思议的功用,甚至化干戈为玉帛,解除人类的浩劫。
  
  不过,神通只能救急治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有釜底抽薪,推行德化,才能达到永久的和平。三国时代孔明七擒孟获,都一次一次加以释放,原因是奇谋巧术不能治服人心,以德感人,力量更为巨大。我们深信道德虽然不能马上立竿见影,但是一定能发挥作用,转化腐败的民俗、净化污染的人心。神通无论如何奇妙,只能使用于紧要关头,解决一时的问题,只有平常道才是颠扑不破的长久之计。
  
  (三)神通是弘法时的方便
  
  神通比道理容易为众生所接受,所以,过去的大德为了达成弘法度众的工作,不得已也会使用神通。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初传中国时,遭受到道教的抗拒,当时一些有法术的道士,要求和佛教公开比斗神通,较量道行的高深。在明帝的安排下,一场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佛、道斗法正式展开。
  
  皇帝命人在一间宽大的殿堂里排列两行的案桌,一边放了道教的经典,另一边放置佛教的经典和佛陀的舍利。道士们趾高气扬的或者腾空,或者土遁而至。佛教的代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法师穿著法衣迤逦而来,围观的大众一看,都认为这两位印度和尚绝非道士的对手。双方坐定后,道士首先发难,口中念念有词,企图用神力将佛教的经典烧毁,然而佛教的经典不但丝毫无损,佛陀的舍利更放出万丈的光芒,照射道教的经典,道藏一时燃烧起来,化为灰烬。这时迦叶摩腾拂袖飞上天空说: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
  
  法云垂世界,善种得开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愚蒙。」
  
  意思是说佛教的气度,如同万兽之王的狮子那么轩昂雄伟,狐狸一般邪曲乖舛的道教怎能相匹俦呢?道教如一盏油灯,其智慧是不能和日月之光的佛教相提并论的。池塘的斗水不及大海的浩瀚,小丘的寸壤不比高山的巍峨,道教的境界怎比得上佛教的高超?佛法慈悲的祥云庇照着世间,让有善根的人能够萌发菩提种子,结成佛果。我今日所以显现神通,是为了感化愚顽的众生而行的方便法门,并不是至高无上之道。
  
  道士们听了之后,脸色大变,仓皇想土遁而逃,但是土地却如铜墙铁壁那么坚硬;有的想乘云离去,云朵却如千斤盘石,飞腾不起来。
  
  汉明帝由于崇敬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功行高深,下令在城市建立四间寺院,作为女子出家的道场;另外在城外建筑三间寺院,让男子出家修行。中国于是有修持梵行的比丘、比丘尼。由于此次斗法的胜利,佛教终于得在中国播下种子,并于日后开出奇葩。神通虽然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但是有时却是弘法度众的方便法门。
  
  三、神通的求证和运用
  
  神通和我们既然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求证神通、运用神通?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去体会神通的真意,在生活中运用神通的妙趣。譬如日常生活里,看到嫣红嫩绿的花草、皎洁如轮的明月,不觉心旷神怡,感到欢喜,这自然流露的愉悦之情,不就是神通吗?有时我们想博得一个人的欢心,说几句赞美的话,对方就喜形于色、笑逐颜开,相反地出言不逊,则会招来对方的指责;爱语能使人欢喜,恶言却能使人生气,这言语不是很神奇吗?而人类那不可思议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活动,不也是一种神通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神通,在平淡的衣食住行里,能够去体会其中的神奇妙用,生活就会美好而富有情趣。譬如我们想收看电视节目,只要开关轻轻一扭,甚至遥控机一按,萤幕上立刻会出现我们想看的频道。另外一个国度,甚至其他星球的活动,透过人造卫星的转播,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清晰地映入我们的眼帘,这不是天眼通吗?
  
  电话的发明,无论相隔多远,都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重重叠叠的关山,阻碍不了人们彼此之间的互通音讯,这不是天耳通吗?有了飞机后,人们可以像鸟儿一样飞翔于天际,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不是神足通吗?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我们将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神通,只是我们习以为常,不觉神奇罢了。
  
  除了生活中充满神通外,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也是神通。譬如乌云密布,天上就下雨了,甚至有时太阳悬挂在天际,豆大的雨滴也洒落不停,这不是很奇异的现象吗?由于气流流动的不同,而产生和风、暴风、台风等,乃至闪电打雷、飘雪下雹,这一切的自然变化,都可说是神通。它如四时的更递,不违时令,让生物得以繁衍生长,生物间彼此保持和谐的生态关系,生生不息地延续蓬勃的生机,这种种的自然变化,也可视为一种神通。
  
  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中,神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俯拾即是,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神通是人类智慧的呈现,神通是能力的超绝运用。我国日历上惯用的节气名词,如「惊蛰」、「雨水」、「秋分」、「大寒」等,是历代的古人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累积,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遗产。因此农夫们根据多年的经验,看到天气的阴晴变化,而决定谷物耕作,甚至生活起居也能随着气候而做适当的调整。
  
  另外,经济学家能够预测出未来经济的成长或萧条,而提出解决的对策。社会上也有更多的专家,早已为我们提出人口爆炸、环境公害、能源缺乏等等的严重问题,希望大家能够防患于未然。为什么他们能够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呢?经验使他们具备这种预知未来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大神通。
  
  经验的累积是神通之事,智慧的判断也是神通,譬如诸葛孔明料事如神,屡出奇兵,为蜀汉奠定了鼎立于三国的局面;王阳明毕生致力于「格物、致知」,倡导「知行合一」之说,能够预知未来;历史上有许多先知先觉,能够预测出时代的变迁、潮流的趋势所归。他们之所以能够洞察先机,是因为他们拥有过人的睿智,因此神通也是智慧的表现。譬如我们有困难时,运用智慧,加以巧妙处理,困难就能迎刃而解,这智慧不就是神通吗?
  
  经由人类智慧的结合,所拓展的科学文明,如果仔细推考,无非是神通。月亮在过去是个充满神秘、浪漫、凄美,不可高攀的广寒宫,只有吃了不死灵药的嫦娥才能跻登;但是今日借着太空船的助缘,人类可以自由自在的漫步于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上,对于活在二十世纪之前的人们而言,这不是令人惊叹的神通吗?
  
  医学上的神速进步,也是古人无法想象的神异现象。现代人的皮肤坏了,可用其他部位甚至其他动物的皮肤补上;肾脏、心脏功能故障,可把别人的器官移植到自己的身上;眼睛视觉出了毛病,换个正常的水晶体,仍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试管婴儿的试验成功,今后人类生命的延续,甚至可以假借科学复制,这一切都是足以使前人瞠目咋舌、闻所未闻的神通。
  
  因此神通并不是神、妖魔等其他法界的众生才具有,如果我们善加运用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创造许多的神通,像人造雨的发明、飞机轮船的制造,人类不是也能和神仙们一样呼风唤雨、乘云破浪无所障碍吗?
  
  佛教认为要求得神通并不是困难的事,但是要如何才能求证神通?求证神通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求证神通必须具备下列四种条件,才能学习神通。
  
  (一)依于慈悲
  
  《大智度论》说:「菩萨离五欲,得诸禅,有慈悲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事,令众生心清净。何以故?若无希有事,不能令多众生得度。」菩萨为了慈愍众生,虽然自己烦恼已尽,但是却不像二乘人证入涅槃,而是发大菩提心,求证神通,以救度更多的众生。
  
  为什么度化众生需要神通呢?由于众生愚痴,对于平常道不觉珍爱,以奇为贵,所以菩萨才现种种奇特希有的神力来摄化他们。因此求证神通是菩萨慈悲度众的方便手段,而不是求道的真正目的;一切的修持如果离开了慈悲,即为魔薮,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添翼,其危害将更大。如提婆达多仗恃神通来破坏佛教,如修炼成精的妖魔鬼怪,以神通来蛊惑善良百姓,都是神通的不当使用。因此修学神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培养慈悲心,慈悲心不具全,不可以轻言求证神通。
  
  (二)住于净戒
  
  所谓住于净戒,就是受持净戒的意思。戒律是三学之一,是身心的依止,受了戒才知道是非善恶,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有了守戒的精神,能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依仗神通而胡作非为,伤害众生;合乎戒律,有益于大众的事,才方便以神通去助长。因此要修学神通,必须要持戒严谨,否则神通不仅无益,反而成为外道邪魔害人的妖通。
  
  (三)安于忍耐
  
  有了神通,还必须具备忍耐的禅定功夫。忍耐的道德不够,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怒火中烧,以为有了神通,一切可以随心所欲,打击对方。这样的神通,充其量不过是伤人的利器而已。能够安于忍耐,不到最紧要关头,绝不轻易滥用神通,即使不得已运用神通,也是为了维护正义真理,或是对大众更有助益才显现的。
  
  (四)用于平常
  
  佛经说:「平常心是道。」佛法应该提倡生活的净化、道德的修养,而不是神奇怪异;平常心才能永恒长久,神通只能用于一时。况且神通并不能去除根本烦恼系缚,获得生命的圆满解脱,唯有在平常的生活里,去体会佛法的真谛,净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真正的神通。
  
  四、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神通是苦难中的希望,是乱世的救星,是度众的方便,神通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从自然变化中去察觉。佛教对于神通究竟有什么样的看法?可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神通非究竟之法
  
  二千余年前的佛陀弟子,尚有几位至今仍活在世上,其中一位是佛陀的大弟子大迦叶尊者,他现在正双手捧着佛陀的袈裟,隐居于鸡足山,等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降生于世间广施度化时,代替佛陀将象征正法的法衣,传授给弥勒菩萨,以继续宣扬法音。几十年前法国的柏克森博士曾见过大迦叶尊者,并且著作《博士界的辩论》这本书,来记载这件盛事,此书在台湾曾经流通过。
  
  另外一位活在世上的,就是俗称「长眉罗汉」的频头罗颇罗堕尊者。频头罗颇罗堕尊者,是《阿弥陀经》中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之一,为证果的阿罗汉。他既为大阿罗汉,为什么色身还活在世上,不能证入无余依涅槃呢?原来他在世时,有一次对信徒大显神通,赢得信徒们的喝采,尊者一时兴起,对信徒们说:
  
  「你们觉得升上天空很神奇吗?现在我就变化给你们瞧瞧,让你们开开眼界。」说完纵身一跃,飞腾至空中,施展种种的神通,信徒们看得目瞪口呆,发出不绝的赞叹声。
  
  佛陀对于尊者这种哗众取宠的行径,非常不高兴,派人把尊者叫来,训诫说:
  
  「我的佛法是要用道德来感化他人,用慈悲来救护众生,而不是使用神通来眩惑大众、迷乱百姓。今天你非法使用神通,藉以赢取信徒的尊敬,为了惩戒你,罚你在世上多受一些煎熬,等到将来积聚更多的功德,忏除了罪业,才能涅槃。」
  
  由于尊者当时运用神通不当,至今仍然活在世上精进修行,不得入涅槃。神通不但不能增进道德、脱离烦恼,不慎使用,有时反而成为进趋解脱之道的障碍。神通不是了脱生死的究竟之法,是不辩而明的,唯有道德才是迈向佛道的稳当、平实门径。
  
  (二)神通敌不过业力
  
  世间各种力量中,最大的力量不是神通,而是行为的力量,也就是业的力量。中国的故事演义描写黄巢作乱,杀人无数时,曾有一句谚语说:「黄巢杀人八百万,在数在劫命难逃。」传说黄巢兴兵造反,要杀满八百万人,兵乱才能平定下来。在小说家的曲折描写之下,黄巢果然杀了八百万人,才被剿平。这件事的真实与否,留待历史去考证,我们要谈的是所谓「在数在劫」的问题。什么叫「在数在劫」呢?就是业报难逃的意思。当时的老百姓由于共业所感,才招致如此悲惨的杀身之祸,即使神通也救不了有业障的人。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丝毫也逃避不了。
  
  有一次憍萨弥罗国的琉璃王,大举兴兵来攻打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城,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自告奋勇地向佛陀禀报说:「佛陀,让我以神通救出释迦族吧!」
  
  「目犍连,释迦族宿世业障,不知忏悔,今日要受到此报,虽然是我的族人,神通也是救度不了的!」
  
  目犍连不信佛陀的话,以神通飞入被军队围得水泄不通的城内,挑选了五百位优秀的释迦族人,把他们一一盛放在钵内,飞出了城墙,满心欢喜地来到了佛陀的面前说:「佛陀,我已救出了一部分的释迦族。」
  
  说完打开钵一看,大惊失色,原来五百位释迦族变成了一滩血水。虽然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也无法扭转业报的力量,而目犍连尊者本身虽然神通广大,飞行自在,曾经深入到地狱拯救母亲,但是自己最后却被外道用石头击毙。这么一位具足大神通力的长者,如此容易地被外道用一块石头就打死了,弟子们百思不解之余,更是愤愤不平。佛陀告诉弟子们说:「神通敌不过业力,目犍连的业报,注定要被外道打死,大家不要怀疑神通的无用,而应该用心于三业的净化工夫。」
  
  俗话说:「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不要以为神通是万能的,有了神通就可以万事无恐。在业力之前,神通也派不上用场,一味依赖神通,弄巧成拙,反而会丧身毙命。
  
  (三)神通比不上道德
  
  初学佛法的人,往往对一些神奇怪异的事情,兴趣特别浓厚,看到某人闭关有境界,修持有感应,就趋之若鹜,而忽略了平日更重要的道德修养。智慧的显发要透过甚深的禅定工夫,而禅定工夫的培养,则有赖平日持戒的严谨。学佛者应该从根本的道德入门,而不要轻言学习神通。
  
  事实上有了神通,日子就惬意快乐吗?没有他心通时,朋友心中讨厌我、詈骂我,眼不见为净,心不知不烦,日子照样过得很愉快。假如有了他心通,这个人的坏心眼一肚子,那个人的鬼主意一箩筐,不想知道却不能,这个人也讨厌,那个人也看不顺眼,日子就难挨了。又如我们没有宿命通,即使明天要寿终正寝,今天仍然可以活得逍遥自在;但是如果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十年后即将离开世间,从今天起死亡的阴影就开始啃啮我们的心,度日如年了。
  
  假如我们有天眼通,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正和其他的异性做出不当的行为,妒火中烧,一刻也无法安宁;没有了天眼通,不知道反而是一种幸福。如果有了天耳通,听到自己推心置腹的朋友,居然在背后恶意地批评自己、毁谤自己,一定气愤填膺,忍不下这口气;没有了天耳通,落得耳根清净。因此具有神通并不一定拥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道德没有完成时,不能成就神通,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为崇高。
  
  (四)神通及不上空无
  
  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而佛法般若的空理无所不遍、无所不在,只要生活中有经验,经验就是神通;生活中有智慧,智慧就是神通;生活中具备许多的能力,能力就是神通;生活中具足空无的真理,空无的真理就是神通。空无的道理非常深奥,非一般人认知的一切皆空空如也的幻灭、虚空。空无之中有无限的妙用,能够生成万法。我们的心胸能扩大如虚空一样,就能包融一切的诸法。因此空无才能成其大,神通也比不上它的无尽无穷。
  
  道树禅师在道观旁盖了一间寺院,带领徒众修行。道士们不喜欢,想办法要赶走禅师。于是显现神通,装神作怪,把一些胆小的沙弥吓跑了,但是十年、二十年过去了,禅师仍然如如不动地安居于此,最后,道士只好知难而退。有人问禅师说:「你凭什么战胜了那些法术高强的道士呢?」
  
  禅师回答:「我不凭借什么,凭一个空无而折服了他们。道士们有神通法术,有即有穷、有尽、有限、有量;我没有神通,无即无穷、无尽、无限、无量,因此无能克有,无比有更广、更大、更殊胜。」
  
  在佛法中以无为有,无的力量比神通更为广大,无的智慧比神通更为高远,神通比不上空无的道理,因此与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求证空无的真理,更为急切可贵。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四日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对于很多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对于大千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人生,也都别有一番不同的见地。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见解也就不一致,但是并非人人的看法都是「真知灼见」。由于世俗的尘垢累积日深,使我们原本清净的心蒙上了污染,以这颗不再是明镜的心去观察世象,难免会产生偏差的见解。如何培养正确的知见,把握真实的人生,是我们重要的课题。
  
  二千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开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救渡众生。但是佛陀所证悟的真理,却和世人妄知妄见大不相同。例如,众生以五欲为乐,佛陀却认为五欲是痛苦的根源;佛陀体证真如佛性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真实生命,然而众生却认为它是虚幻不实。众生在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中浮沉,却拒绝佛陀慈悲救度。成道后的佛陀,想到他所证悟的知见,不易为一般凡夫众生所接受,为了激发众生重法的心,曾想进入寂静的涅槃境界。后来由于梵天的劝请,更为了怜悯深具善根的少部分众生,因此才住世讲说佛法,普施甘露。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相识但是不相知的人,由于彼此见解不同,而产生无谓的争执。如社会上有些人看到出家人就说:
  
  「真可惜,你为什么要出家呢?」
  
  出家是一条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大道,是值得庆幸欢喜的事,何惜之有?不懂出家求道,自弃真理之门,不是更令人惋惜?因此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应该摒除己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了解,才不会失之主观。
  
  一般人对于宗教信仰缺乏一颗虔敬的心,认为宗教是用来祈福求财、消灾化凶,进趋名位富贵的道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牺牲奉献。譬如一些信徒,以为念佛就能事业顺利,念佛就能财源滚滚……,如果将佛菩萨当成财神爷、保险公司,这种贪餍的功利态度,如何能与诸佛菩萨施与行慈的悲心相应呢?
  
  也有一些信徒抱怨说:
  
  「我长年吃斋茹素,仍然体弱多病,不离医药。」
  
  他之所以持斋,并不是站在慈悲的观念上,而是为了益寿延年、长保健康而持斋,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身体要健康,必须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有适当的运动,才能收到健康的效果。假如能够怀抱佛菩萨不忍食众生肉的慈悲心去吃斋,并且持之以恒,必定能够由心理的健康发展至身体的健康,所谓「心广体胖」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对于世间的一切,要有正确的知见,才不会陷入愚痴。佛教对知见有什么看法?以下分四点说明:
  
  一、错误的知见
  
  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好比没有舵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不知何去何从,并且可能遭受到灭顶的危险,邪知邪见会使我们沉沦在愚痴无明之中,而永劫不复。涵养正知正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什么是邪知邪见呢?根据佛经的记载,错误的见解有下列五种:
  
  (一)身见
  
  一般人总以为四大五蕴假合的身体是真实不变,因此执持不放,不知道躯体只不过是一栋房舍,再坚固的房子住久了也一定会朽坏,大限来临,任何人都必须搬离这所房子。执着于身见的人,往往视有形生命为实有,极力追逐声色犬马的娱乐,而不知道人生另外有更高层次的境界。
  
  (二)边见
  
  所谓边见就是坚持一端的见解,如坚持世间为恒常不变的常见,断灭虚幻的断见;世界有边的有边见,世界无边的无边见;肉体和灵魂为同一境的同见,互为相异的异见;如来死后尚且存在的有见,如来死后便归幻灭的无见等等偏执于一方的思想,都是边见。
  
  执持断见的人认为人生无论行善作恶,最后都将归于虚无幻灭,死亡之后,一切将不复存在,所以世间的道德伦理没有存在的意义,只有及时行乐才是实在的。断见的人容易沦为纵乐主义。相反的,常见的人认为生命为实体,人死了下辈子仍然会再做人,而不知道生命会随着善恶业去轮回流转。不论常见、断见,或是有见、无见、同见、异见等,都是远离中道的错误思想。
  
  (三)邪见
  
  邪见,泛指一切邪恶见解,举凡遮无罪福、不信因果、不敬三宝等十种邪曲的见解,都是障碍慧命的邪见。有人对于佛教的因果思想,产生一种乖僻可怕的论调说:既然佛教主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思想,那么人如果打死一只蚊子,来世将转生为蚊子;打死一只苍蝇,下辈子将投胎为苍蝇;我现在只要杀死一个人,将来一定可以出世为人。
  
  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因果业报不能真正地去了解,完全是一种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诡论。事实上「种」了杀生业因,必然会「得」杀生的果报,这种「种」什么,「得」什么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犯了这种毛病的人,好比照相,镜头还没有调整就按下了快门,自然把真相弄模糊了。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视为求取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以为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禄、事事顺心,而不知道求财有求财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
  
  有位年轻人热衷于事业,一心想发大财。他听说王爷很灵验,只要到庙里去恳求王爷庇佑,一定能够如愿以偿。一天,天刚亮,他兴致勃勃地骑着摩托车到王爷庙烧香祈愿。礼拜之后,匆忙地跨上车骑扬长而去。一路上风驰电掣,好不畅快!得意忘形之际,半路上不巧一头撞上桥墩,当场毙命。青年的父亲听到这个噩耗,悲愤交集,怒气冲冲地到了庙宇,指着王爷神像破口大骂:
  
  「我的儿子虔诚的祭拜你,你不但没有感应,还使他丧命死亡,这个没有灵验的王爷,今天我非打烂你的神像,拆毁你的神座不可!」
  
  站在一旁的庙祝看情况不对,赶紧上前劝阻:「老先生,请不要愤慨,其实你儿子来礼拜王爷时,王爷感动他的虔诚,也曾想救护他。可是令郎礼拜之后,骑着野狼一二五的摩托车掉头就走,速度太快了,任凭王爷焦急的骑着白马在后面如何追赶,都望尘莫及呀!」
  
  这位年轻人由于行车速度太快,当然要尝到超速的因果,怎可把一切的责任推诿给神明,怨恨神明不保佑他呢?世间上有许多不明事理的人,自己违背了因果道理,却责怪他人没有帮助他,这些都是愚痴邪见。
  
  (四)见取见
  
  所谓见取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学说是绝对的真理,而排斥他人的见解,固执己见、自是非他,不能容纳异己的存在。
  
  有些人明知自己的见解错误,却一味企图掩饰己非,并且想积非成是,这种以非为是、以邪为正、以恶为善的错误知见是非常危险的。
  
  (五)戒禁取见
  
  戒禁取见就是持守非法的戒律、非法的教条,以此为求取人天福报的道具而执迷不悟。有的人自命清高,行为怪诞,蛊惑民众,败坏淳朴习俗,更可悲是一些无知的老百姓,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善恶,反而挺身效法蔚成风尚。比方有些人看到某人不食人间烟火,只以水果或清水裹腹充饥,就觉得此人神通广大、道行高深,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身体力行。其实一个人是不是有道行,并不在于形相上的刻意修为,而在于内心的实际观照工夫。
  
  错误的知见会障蔽我们的智慧,甚至会令我们丧身失命、永劫不复,不可不戒惧警惕。如何去除错误的知见,培养正知正见,是学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世间的知见
  
  世间万物林林总总,千差万别,芸芸众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种种不同的见解。这种种不同的见解,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点:
  
  (一)世间以五欲六尘为乐
  
  世间大部分的人,以物质感官上的享受为快乐,而孜孜矻矻追逐声色犬马,事实上,这种肉体上的享受并不是最究竟的快乐,心灵的舒安才是真正的快乐。譬如有人万贯家财缠身、娇妻美妾在抱;住的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穿的是上好名贵的绫罗绸缎;出门有汽车代步,入室有僮仆服侍,但是却没有一颗灵悟的「真心」,去体会生命的真实意义。欠缺这种「真心」的人,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仍然是一个贫乏的人,而我们世间却到处充满这种贫穷的富人。
  
  五欲六尘的享乐,是有漏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有私心即伴随着烦恼。有人贪着饮食之美、男女之欢而不知节制,仿佛飞蛾扑灯、春蚕作茧,自陷于痛苦的渊薮而浑然不知;世俗的享乐如剑上涂蜜,虽然味道甘美,却有杀身殒命的危险。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去透视五欲的虚假,追求真实清净的法乐。
  
  (二)世间以立德立功为实
  
  有的人对于物质享受虽然能够不忮不求,超然不恋,但是却以建立彪炳功勋、留名青史为一生的奋斗目标。立功立德固然为人生努力的方向,但只是世间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净,人格的升华,出世慧命的证成更为重要。
  
  常听到有人抱着这样的论调:宗教是劝人向善的,我只要心地善良就够了,不必信奉什么宗教。这实在是一种愚痴的观念。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那么我们只要心好也不必吃饭了,心好就毋需乘车了?心好是为人基本的条件,生命的完成,还需要许多的资粮为增上缘,才能办成。况且宗教并不仅止于劝恶向善的层次,如何济度有情跻登清净乐土,才是宗教存在的真谛。
  
  我们既然有好的心,为什么不发挥宗教奉献的精神,把这块良田美地献给有情众生一起来耕耘?却宁愿局促一隅,把心逼到狭路去了呢?立功、立德如果建立在这种狭隘的观念之上,即使能够传名千古,也不过是小我的精神,成就不了大事。我们倘若能发菩提大心,从事服务大众的事业,生命将更为扩充,更具价值。
  
  (三)世间以百年长寿为久
  
  长命百寿是一般人热切的希望,医药的发达,虽然可以增长生命,但是究竟多少春秋才算长寿呢?我们看到百龄人瑞就庆贺不已,以为是人生难得的幸福,事实上一百年的岁月就算是长寿了吗?活到一百岁,就值得那么雀跃欢喜吗?如果以人类贪求无餍的心性来看,一百年的生命未免太短暂了。
  
  过去有一个信徒请法师到家里诵经消灾,祈求延寿,法师问他:
  
  「你希望求得多少的寿命呢?」
  
  「我今年已经过了花甲之龄了,只要能够再活二十年,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你只希望多活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会消逝,你可以要求更长的生命。」那人一听,瞪大眼睛说道:
  
  「还可以增加吗?那么四十年好了,图个百年大寿,人间稀有!」
  
  「四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都不过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应该祈求更长久永恒的生命。」
  
  那个人一楞,问道:「师父,那么你认为我应该祈求多长的寿命呢?」
  
  「求无量寿。」
  
  世间的寿命纵然长寿如彭祖,充其量也不过八百岁月,和宇宙的亘古悠久相比,实在相距太远了。我们人生应该追求的是永恒无限的无量寿,证悟永远不生不灭的真如生命,而不仅是蜉蝣若寄的数十寒暑而已。事实上果真活到一百多岁,就幸福吗?假设有一位一百多岁的老翁,他的儿子将近一百岁,孙子也已是七、八十岁行将就木的老人,如果命运乖舛,儿子、孙子先离开了人世,那时将情何以堪?长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只不过凭添更多的感伤和无奈。况且耄耋之年,两眼茫茫、白发苍苍,行动不方便,凡事不顺心,如果精神上没有寄托,真是度日如年,百无聊赖。人生的意义不在活了多少岁数,而在于是否真实地活过,如果已经充分发挥了生命的内涵,纵然是剎那,也是永恒。
  
  (四)世间以迷信执我为真
  
  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迷信的行为。譬如有的人每逢结婚寿诞,非要杀鸡宰羊,大肆铺张,才认为够排场,为了个人的口腹享受,不惜罔顾众生的生命,活活拆散了多少恩爱的眷属。为庆生而滥杀生灵,结褵而夺人之爱,不但违反最初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一些人和朋友发生争执,到庙堂斩鸡头赌重咒,这种行为既愚昧又残忍。发誓应该是发自于自己内心,对自己行为表示负责的承诺,怎么是借个鸡头就能够加以约束呢?况且生命是尊严的,谁也没有权力剥夺第三者的生命,来对自己做任何的负责,一个人如果需要借着斩鸡头来表明自己信誓旦旦,那么此人的诚心也有待考验。
  
  有的人信仰虔诚,遇到任何难题就求神问卜,祈求神明的指点,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难时就烧烧金银纸消灾化厄。此种信仰诚心固然令人赞叹,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却令人不能茍同。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献牺牲,不一定在财物上的施舍,纵然有多余的心力、金钱,也应该运用于修行的道路和大众的公益事业之上,广积功德,才能有丰硕的收成。
  
  世间上的知见大抵似是而非,看起来好象是对的,其实是众口铄金,积非成是,究其原因是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朦胧不清,是由于心性的污染。我们这颗心原本纤尘不染,由于无明造化,渐渐失去了清明,但是我们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终会有光天化日、彻底明白的一刻。这一刻,就是知见涤清滤净的时候;这一刻,也是诸佛菩萨与我们同游毕竟晴空、自在清凉的佳时。
  
  三、知见的层次
  
  众生对万象的见解、看法,有种种层次的分别。好比小学生有小学生童稚纯真的看法,中学生有中学生年轻浪漫的想法,大学生有大学生深远超迈的见地一般,随着年龄、阅历、根器的不同,知见也有深浅高下的不同境界层次。
  
  知见有那些层次呢?以对在家居士的称谓为譬喻,说明佛教徒对佛教护持的心态层次:在佛门,常以「护法」来称呼信徒,「护法」指的是护持佛法、护持佛教,社会上有不少人无法真实地了解「护法」的真谛,所以发诸于行为实践时,难免产生偏差。
  
  有的人虽然信仰宗教,但是不能分辨什么是邪曲乖异的邪教,什么是纯正平实的正教,看到一些光怪陆离、神秘荒诞的现象,就视为人间稀有奇事,盲目崇拜。有的人虽然能够信仰正教,但是或者信仰众多的神明,或者崇拜唯一的造物主,冀望神祇能庇佑他大富大贵、延年永生,而不知学习诸佛菩萨,将自己奉献给众生。
  
  有些人虽然对佛教有信心,但是受到某位师父亲切招呼,就特别尊敬他、护持他。佛经提到「四依法」说:「依法不依人。」所谓依法就是依止佛法,佛法是佛陀所体证,僧侣所宣扬,亘古今而不变,历久远而弥新的宇宙真理。我们以它为依止,心灵才能得到净化,生命方得以升华。而人为肉身之躯,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倏忽湮灭,变异性非常大,如果以人作为精神上的依靠,则如朝露遇到阳光,短暂无常,生灭不定。因此正信的佛弟子仅仅护持人是不够的,唯有护持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即使以人为护持对象,也必须护持学法、持法、弘法的善知识。
  
  有的人也知道护持善知识,但是仅止于对单一、固定对象的崇拜,而不能将恭敬心扩充为整个僧团,乃至所有众生的关爱。经上说:佛法在大众中求。佛陀也常告诫弟子们说:「我是众中的一员。」能够成就大众的人,就是能以佛心为心,续佛慧命的佛弟子;能够拥护大众,以救拔众生出离痛苦为急务的人,才是佛教的护持者。
  
  有的人对某位师父特别崇拜,有的人对某间寺庙全心全力护持赞助。恭敬僧宝、拥护道场固然可贵,更重要的是要礼敬有道的高僧大德,护持弘法利生的道场,并且是护持弘扬大乘菩萨道的十方丛林,而不是只求自度自了的小乘寺庙。从对佛法的护持来看,我们应该护正而不护邪、护佛而不护神、护法而不护人,要由护师进而护众,由护寺进而护教,由护小乘进而护大乘,以提升我们信仰上的层次。
  
  对佛教的护持有种种层次的分别,发心学佛也有各种不同的等第。有的人发心学佛,是为了求取世间的富贵,祈求儿孙满堂、家运昌隆,因此也能发增上心,布施行善,种种福田,但是充其量不过是人间福报,学佛的根基仍然不稳固,并且羁绊牵罣的事情繁多,进趋佛道不易,这是第一层次的发心。
  
  有的人能够体悟世间欢乐的短暂虚幻,不是究竟的快乐,而发出离心,出家学佛,追求永恒的真理之乐,成就完美的生命,这是第二层次的发心。但是出家固然为求得个人生命的升华、人格的完成,更应该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人类幸福,不仅求个人的自度自了,更要度他利他,因此发出离心之后,必须进一步发大乘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心,这是最高层次的发心。
  
  佛教将修行证悟的境界分成五种次第,也就是所谓的「五乘佛法」。「五乘佛法」依序为先修人乘的五戒,再进而修持天乘的十善法门。人天二乘的世间法修学完毕之后,要参究声闻乘的四谛真理,然后是缘觉乘的十二缘起,最后则要实践菩萨道的六度,从完成人生之中完成自己,声闻、缘觉虽然已经超凡入圣,但仅仅是只求自利自了的出世间圣者,不能积极地去救度倒悬,唯有怀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慈悲胸襟,出世而入世广济群伦的大乘菩萨,才是佛教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修证的阶位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的等第,甚至菩萨更有四十一、五十二种高下层次的差别。而五乘人生所证悟的真理也是层次分明,不尽相同。根据阐扬般若思想的《金刚经》、《心经》、《大智度论》的记载,般若性空的道理,依众生的根机,内容有深浅不同的差别。譬如一般凡夫能够培养正确的知见,就具有般若的光明。从凡夫阶段进趋二乘罗汉的境界,如果能够体证缘起的道理,就是般若。若能发广大心,回小向大,进入大乘菩萨的境地,觉悟宇宙万有的根本道理--性空,此性空的真理,是大乘菩萨的般若智慧,是度化众生的无限妙用。最后证悟佛的境界,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本来的清净自性,这个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才是至高无上的般若妙谛!
  
  从正见、缘起、性空到般若的体证,有种种不同的层次,各宗各派莫衷一是,唯识家则将所证悟的智慧分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些层次的千差万别,取决于人生内在功夫的用力如何,不是外来的力量强予分别。如何提升我们人生的层次,契入佛的大慈大悲的境界,和诸佛菩萨同游般若的智慧之海,是我们不可一日稍怠的要务。
  
  四、佛教的知见
  
  什么是佛教的知见?佛教的知见就是正见,是对万事万物培养正确的见识,是追求真理最根本、最重要的敲门砖。有的人学佛,受到一些委曲,遭遇一些困难,就退失道心,半途而废,甚至对佛教有诸多的怨言,责怪佛菩萨没有庇佑他,这就是没有正见。
  
  所谓正见是对于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不论遭遇任何疑难,都毫不动摇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信心,把持立场,为护卫公益、宣扬真理而奋励不惧。也就是要明了世间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前生有后世、有圣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恶、圣凡、三世、业报的观念,才知道摄护三业,行善止恶,免堕三途轮回。
  
  除此之外,佛陀常讲的「四念住」、「四依法」、「三法印」、「八正道」都是正见。以下就这四项简略的说明:
  
  (一)四念住
  
  四念住又称四念处,意思是告诉我们把心念系着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个法门之上,从苦、空、无我去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我们的思想、观念里,总以为肉躯是实在的,因此为它滋养、妆扮。「观身不净」就在破除我们对身体的执着,了解色身的虚幻不实,而追求真实不灭的法身慧命。我们的人生苦多于乐,我们却无明造作,制造更多的痛苦,不知道自求多福,利益他人。我们的心念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瞬间即逝,我们却不知小心加以摄护,任意让它在生死海中浮沉生灭。世间的万法变化无常,没有一法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执持有我,痛苦就接踵而至。能够以四念住的法门去认识宇宙的真相,我们的身心才能清净自在。
  
  (二)四依法
  
  所谓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如前面所说,即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个人。依义不依语,即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依智不依识,即依据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即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
  
  (三)三法印
  
  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识,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诸行无常」:一切行为、一切语言,万事万物都是无常,千变万化。人生是无常,世界亦无常,一切世间法都是无常,唯有脱离世间法,到了出世间法的境界,才是真常。
  
  「诸法无我」:世间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不变坏的。譬如我们的身体仿佛一栋房屋,仅是供给我们平常活动筋骨、行住坐卧,暂时居住的场所。房子住久了,一定会败坏漏雨,等到大限来临,我们这栋老屋也会随着殒灭无存。不仅肉身如此,财富、名利、感情,乃至世间上的一切都不能永恒存在,迟早会舍离我们而去。唯有了解因缘,知道缘生则聚,缘灭则散,不执着无常、无我的世间法,而将身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出世间之中,才能获得人生的究竟快乐。
  
  「涅槃寂静」的世界就是极乐净土的世界,这是一个只有安乐,没有痛苦烦恼的境界。一般人总以为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因此消极避俗。抱持这种观念的人,是曲解佛教的愚者。涅槃寂静的境界并不是舍离众生、遁世退隐的意思,这样的人,佛陀呵斥他为焦芽败种。涅槃最高的境界是「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的无住涅槃。由于悲智双运,而能常化众生,永不休息。
  
  (四)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由「正见」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再由「正思惟」以增长真智。然后「正语」,就是修口业,不作妄语。其次「正业」,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能够安住于清净正业之中。进而「正命」,使身、口、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进」,就是要发心修习涅槃之道。至于「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并且没有丝毫的邪念。最后的「正定」,即必须做到清净的禅定。
  
  这八个方法,是教导我们脱离邪非,所以是「正」;最后进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道」。如果真能坚定信念,努力奉行八正道,就具足宝贵的知见了。
  
  平时持念「阿弥陀佛」就是佛教徒的正确知见。有人或许会疑问:阿弥陀佛只是一句老太婆称诵的佛号,有什么力量呢?有人甚至鄙视只念阿弥陀佛的人说:
  
  「光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生脱死,断尽烦恼了吗?这几个字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证得无量寿命了吗?」
  
  其实学佛不只是为求了生脱死的超然,更是求取真实生命的证悟。有人曾经问一位法师说:「阿弥陀佛四个字,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法师一听,对着问话的人骂道:「混蛋!」
  
  这个人被骂得莫名其妙,立刻发怒,大声责问:「你怎么可以骂人?」
  
  法师悠然一笑道:「混蛋才两个字,就足以改变你的心境,阿弥陀佛四个字,怎么会没有力量呢?」
  
  所以,学佛的人,平时在工作忙碌之中,口诵阿弥陀佛是希望仰仗佛陀的加被,跻登净土莲邦,正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的「万人修万人去」。
  
  总之,正确的知见非常重要,八正道首重正见,如《本事经》云:「正见生长时,令愚痴损减。正见现在前,速证涅槃乐。」见解不正确,则易误入歧途。人民、国家,如果缺乏正知正见,就好象一艘没有掌舵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中,不但不知何去何从,而且可能遭受覆舟的危险。有了正知正见,人们就能明因识果,了解业报缘起,明辨是非善恶。也唯有正确的观念,坚定的信仰,才能开发般若本性,完成圆满人格。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佛教对行为的看法
 
    对于很多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对于大千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人生,也都别有一番不同的见地。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见解也就不一致,但是并非人人的看法都是「真知灼见」。由于世俗的尘垢累积日深,使我们原本清净的心蒙上了污染,以这颗不再是明镜的心去观察世象,难免会产生偏差的见解。如何培养正确的知见,把握真实的人生,是我们重要的课题。
  
  二千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开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救渡众生。但是佛陀所证悟的真理,却和世人妄知妄见大不相同。例如,众生以五欲为乐,佛陀却认为五欲是痛苦的根源;佛陀体证真如佛性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真实生命,然而众生却认为它是虚幻不实。众生在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中浮沉,却拒绝佛陀慈悲救度。成道后的佛陀,想到他所证悟的知见,不易为一般凡夫众生所接受,为了激发众生重法的心,曾想进入寂静的涅槃境界。后来由于梵天的劝请,更为了怜悯深具善根的少部分众生,因此才住世讲说佛法,普施甘露。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相识但是不相知的人,由于彼此见解不同,而产生无谓的争执。如社会上有些人看到出家人就说:
  
  「真可惜,你为什么要出家呢?」
  
  出家是一条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大道,是值得庆幸欢喜的事,何惜之有?不懂出家求道,自弃真理之门,不是更令人惋惜?因此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应该摒除己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了解,才不会失之主观。
  
  一般人对于宗教信仰缺乏一颗虔敬的心,认为宗教是用来祈福求财、消灾化凶,进趋名位富贵的道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牺牲奉献。譬如一些信徒,以为念佛就能事业顺利,念佛就能财源滚滚……,如果将佛菩萨当成财神爷、保险公司,这种贪餍的功利态度,如何能与诸佛菩萨施与行慈的悲心相应呢?
  
  也有一些信徒抱怨说:
  
  「我长年吃斋茹素,仍然体弱多病,不离医药。」
  
  他之所以持斋,并不是站在慈悲的观念上,而是为了益寿延年、长保健康而持斋,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身体要健康,必须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有适当的运动,才能收到健康的效果。假如能够怀抱佛菩萨不忍食众生肉的慈悲心去吃斋,并且持之以恒,必定能够由心理的健康发展至身体的健康,所谓「心广体胖」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对于世间的一切,要有正确的知见,才不会陷入愚痴。佛教对知见有什么看法?以下分四点说明:
  
  一、错误的知见
  
  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好比没有舵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不知何去何从,并且可能遭受到灭顶的危险,邪知邪见会使我们沉沦在愚痴无明之中,而永劫不复。涵养正知正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什么是邪知邪见呢?根据佛经的记载,错误的见解有下列五种:
  
  (一)身见
  
  一般人总以为四大五蕴假合的身体是真实不变,因此执持不放,不知道躯体只不过是一栋房舍,再坚固的房子住久了也一定会朽坏,大限来临,任何人都必须搬离这所房子。执着于身见的人,往往视有形生命为实有,极力追逐声色犬马的娱乐,而不知道人生另外有更高层次的境界。
  
  (二)边见
  
  所谓边见就是坚持一端的见解,如坚持世间为恒常不变的常见,断灭虚幻的断见;世界有边的有边见,世界无边的无边见;肉体和灵魂为同一境的同见,互为相异的异见;如来死后尚且存在的有见,如来死后便归幻灭的无见等等偏执于一方的思想,都是边见。
  
  执持断见的人认为人生无论行善作恶,最后都将归于虚无幻灭,死亡之后,一切将不复存在,所以世间的道德伦理没有存在的意义,只有及时行乐才是实在的。断见的人容易沦为纵乐主义。相反的,常见的人认为生命为实体,人死了下辈子仍然会再做人,而不知道生命会随着善恶业去轮回流转。不论常见、断见,或是有见、无见、同见、异见等,都是远离中道的错误思想。
  
  (三)邪见
  
  邪见,泛指一切邪恶见解,举凡遮无罪福、不信因果、不敬三宝等十种邪曲的见解,都是障碍慧命的邪见。有人对于佛教的因果思想,产生一种乖僻可怕的论调说:既然佛教主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思想,那么人如果打死一只蚊子,来世将转生为蚊子;打死一只苍蝇,下辈子将投胎为苍蝇;我现在只要杀死一个人,将来一定可以出世为人。
  
  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因果业报不能真正地去了解,完全是一种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诡论。事实上「种」了杀生业因,必然会「得」杀生的果报,这种「种」什么,「得」什么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犯了这种毛病的人,好比照相,镜头还没有调整就按下了快门,自然把真相弄模糊了。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视为求取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以为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禄、事事顺心,而不知道求财有求财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
  
  有位年轻人热衷于事业,一心想发大财。他听说王爷很灵验,只要到庙里去恳求王爷庇佑,一定能够如愿以偿。一天,天刚亮,他兴致勃勃地骑着摩托车到王爷庙烧香祈愿。礼拜之后,匆忙地跨上车骑扬长而去。一路上风驰电掣,好不畅快!得意忘形之际,半路上不巧一头撞上桥墩,当场毙命。青年的父亲听到这个噩耗,悲愤交集,怒气冲冲地到了庙宇,指着王爷神像破口大骂:
  
  「我的儿子虔诚的祭拜你,你不但没有感应,还使他丧命死亡,这个没有灵验的王爷,今天我非打烂你的神像,拆毁你的神座不可!」
  
  站在一旁的庙祝看情况不对,赶紧上前劝阻:「老先生,请不要愤慨,其实你儿子来礼拜王爷时,王爷感动他的虔诚,也曾想救护他。可是令郎礼拜之后,骑着野狼一二五的摩托车掉头就走,速度太快了,任凭王爷焦急的骑着白马在后面如何追赶,都望尘莫及呀!」
  
  这位年轻人由于行车速度太快,当然要尝到超速的因果,怎可把一切的责任推诿给神明,怨恨神明不保佑他呢?世间上有许多不明事理的人,自己违背了因果道理,却责怪他人没有帮助他,这些都是愚痴邪见。
  
  (四)见取见
  
  所谓见取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学说是绝对的真理,而排斥他人的见解,固执己见、自是非他,不能容纳异己的存在。
  
  有些人明知自己的见解错误,却一味企图掩饰己非,并且想积非成是,这种以非为是、以邪为正、以恶为善的错误知见是非常危险的。
  
  (五)戒禁取见
  
  戒禁取见就是持守非法的戒律、非法的教条,以此为求取人天福报的道具而执迷不悟。有的人自命清高,行为怪诞,蛊惑民众,败坏淳朴习俗,更可悲是一些无知的老百姓,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善恶,反而挺身效法蔚成风尚。比方有些人看到某人不食人间烟火,只以水果或清水裹腹充饥,就觉得此人神通广大、道行高深,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身体力行。其实一个人是不是有道行,并不在于形相上的刻意修为,而在于内心的实际观照工夫。
  
  错误的知见会障蔽我们的智慧,甚至会令我们丧身失命、永劫不复,不可不戒惧警惕。如何去除错误的知见,培养正知正见,是学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世间的知见
  
  世间万物林林总总,千差万别,芸芸众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种种不同的见解。这种种不同的见解,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点:
  
  (一)世间以五欲六尘为乐
  
  世间大部分的人,以物质感官上的享受为快乐,而孜孜矻矻追逐声色犬马,事实上,这种肉体上的享受并不是最究竟的快乐,心灵的舒安才是真正的快乐。譬如有人万贯家财缠身、娇妻美妾在抱;住的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穿的是上好名贵的绫罗绸缎;出门有汽车代步,入室有僮仆服侍,但是却没有一颗灵悟的「真心」,去体会生命的真实意义。欠缺这种「真心」的人,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仍然是一个贫乏的人,而我们世间却到处充满这种贫穷的富人。
  
  五欲六尘的享乐,是有漏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有私心即伴随着烦恼。有人贪着饮食之美、男女之欢而不知节制,仿佛飞蛾扑灯、春蚕作茧,自陷于痛苦的渊薮而浑然不知;世俗的享乐如剑上涂蜜,虽然味道甘美,却有杀身殒命的危险。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去透视五欲的虚假,追求真实清净的法乐。
  
  (二)世间以立德立功为实
  
  有的人对于物质享受虽然能够不忮不求,超然不恋,但是却以建立彪炳功勋、留名青史为一生的奋斗目标。立功立德固然为人生努力的方向,但只是世间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净,人格的升华,出世慧命的证成更为重要。
  
  常听到有人抱着这样的论调:宗教是劝人向善的,我只要心地善良就够了,不必信奉什么宗教。这实在是一种愚痴的观念。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那么我们只要心好也不必吃饭了,心好就毋需乘车了?心好是为人基本的条件,生命的完成,还需要许多的资粮为增上缘,才能办成。况且宗教并不仅止于劝恶向善的层次,如何济度有情跻登清净乐土,才是宗教存在的真谛。
  
  我们既然有好的心,为什么不发挥宗教奉献的精神,把这块良田美地献给有情众生一起来耕耘?却宁愿局促一隅,把心逼到狭路去了呢?立功、立德如果建立在这种狭隘的观念之上,即使能够传名千古,也不过是小我的精神,成就不了大事。我们倘若能发菩提大心,从事服务大众的事业,生命将更为扩充,更具价值。
  
  (三)世间以百年长寿为久
  
  长命百寿是一般人热切的希望,医药的发达,虽然可以增长生命,但是究竟多少春秋才算长寿呢?我们看到百龄人瑞就庆贺不已,以为是人生难得的幸福,事实上一百年的岁月就算是长寿了吗?活到一百岁,就值得那么雀跃欢喜吗?如果以人类贪求无餍的心性来看,一百年的生命未免太短暂了。
  
  过去有一个信徒请法师到家里诵经消灾,祈求延寿,法师问他:
  
  「你希望求得多少的寿命呢?」
  
  「我今年已经过了花甲之龄了,只要能够再活二十年,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你只希望多活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会消逝,你可以要求更长的生命。」那人一听,瞪大眼睛说道:
  
  「还可以增加吗?那么四十年好了,图个百年大寿,人间稀有!」
  
  「四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都不过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应该祈求更长久永恒的生命。」
  
  那个人一楞,问道:「师父,那么你认为我应该祈求多长的寿命呢?」
  
  「求无量寿。」
  
  世间的寿命纵然长寿如彭祖,充其量也不过八百岁月,和宇宙的亘古悠久相比,实在相距太远了。我们人生应该追求的是永恒无限的无量寿,证悟永远不生不灭的真如生命,而不仅是蜉蝣若寄的数十寒暑而已。事实上果真活到一百多岁,就幸福吗?假设有一位一百多岁的老翁,他的儿子将近一百岁,孙子也已是七、八十岁行将就木的老人,如果命运乖舛,儿子、孙子先离开了人世,那时将情何以堪?长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只不过凭添更多的感伤和无奈。况且耄耋之年,两眼茫茫、白发苍苍,行动不方便,凡事不顺心,如果精神上没有寄托,真是度日如年,百无聊赖。人生的意义不在活了多少岁数,而在于是否真实地活过,如果已经充分发挥了生命的内涵,纵然是剎那,也是永恒。
  
  (四)世间以迷信执我为真
  
  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迷信的行为。譬如有的人每逢结婚寿诞,非要杀鸡宰羊,大肆铺张,才认为够排场,为了个人的口腹享受,不惜罔顾众生的生命,活活拆散了多少恩爱的眷属。为庆生而滥杀生灵,结褵而夺人之爱,不但违反最初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一些人和朋友发生争执,到庙堂斩鸡头赌重咒,这种行为既愚昧又残忍。发誓应该是发自于自己内心,对自己行为表示负责的承诺,怎么是借个鸡头就能够加以约束呢?况且生命是尊严的,谁也没有权力剥夺第三者的生命,来对自己做任何的负责,一个人如果需要借着斩鸡头来表明自己信誓旦旦,那么此人的诚心也有待考验。
  
  有的人信仰虔诚,遇到任何难题就求神问卜,祈求神明的指点,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难时就烧烧金银纸消灾化厄。此种信仰诚心固然令人赞叹,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却令人不能茍同。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献牺牲,不一定在财物上的施舍,纵然有多余的心力、金钱,也应该运用于修行的道路和大众的公益事业之上,广积功德,才能有丰硕的收成。
  
  世间上的知见大抵似是而非,看起来好象是对的,其实是众口铄金,积非成是,究其原因是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朦胧不清,是由于心性的污染。我们这颗心原本纤尘不染,由于无明造化,渐渐失去了清明,但是我们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终会有光天化日、彻底明白的一刻。这一刻,就是知见涤清滤净的时候;这一刻,也是诸佛菩萨与我们同游毕竟晴空、自在清凉的佳时。
  
  三、知见的层次
  
  众生对万象的见解、看法,有种种层次的分别。好比小学生有小学生童稚纯真的看法,中学生有中学生年轻浪漫的想法,大学生有大学生深远超迈的见地一般,随着年龄、阅历、根器的不同,知见也有深浅高下的不同境界层次。
  
  知见有那些层次呢?以对在家居士的称谓为譬喻,说明佛教徒对佛教护持的心态层次:在佛门,常以「护法」来称呼信徒,「护法」指的是护持佛法、护持佛教,社会上有不少人无法真实地了解「护法」的真谛,所以发诸于行为实践时,难免产生偏差。
  
  有的人虽然信仰宗教,但是不能分辨什么是邪曲乖异的邪教,什么是纯正平实的正教,看到一些光怪陆离、神秘荒诞的现象,就视为人间稀有奇事,盲目崇拜。有的人虽然能够信仰正教,但是或者信仰众多的神明,或者崇拜唯一的造物主,冀望神祇能庇佑他大富大贵、延年永生,而不知学习诸佛菩萨,将自己奉献给众生。
  
  有些人虽然对佛教有信心,但是受到某位师父亲切招呼,就特别尊敬他、护持他。佛经提到「四依法」说:「依法不依人。」所谓依法就是依止佛法,佛法是佛陀所体证,僧侣所宣扬,亘古今而不变,历久远而弥新的宇宙真理。我们以它为依止,心灵才能得到净化,生命方得以升华。而人为肉身之躯,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倏忽湮灭,变异性非常大,如果以人作为精神上的依靠,则如朝露遇到阳光,短暂无常,生灭不定。因此正信的佛弟子仅仅护持人是不够的,唯有护持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即使以人为护持对象,也必须护持学法、持法、弘法的善知识。
  
  有的人也知道护持善知识,但是仅止于对单一、固定对象的崇拜,而不能将恭敬心扩充为整个僧团,乃至所有众生的关爱。经上说:佛法在大众中求。佛陀也常告诫弟子们说:「我是众中的一员。」能够成就大众的人,就是能以佛心为心,续佛慧命的佛弟子;能够拥护大众,以救拔众生出离痛苦为急务的人,才是佛教的护持者。
  
  有的人对某位师父特别崇拜,有的人对某间寺庙全心全力护持赞助。恭敬僧宝、拥护道场固然可贵,更重要的是要礼敬有道的高僧大德,护持弘法利生的道场,并且是护持弘扬大乘菩萨道的十方丛林,而不是只求自度自了的小乘寺庙。从对佛法的护持来看,我们应该护正而不护邪、护佛而不护神、护法而不护人,要由护师进而护众,由护寺进而护教,由护小乘进而护大乘,以提升我们信仰上的层次。
  
  对佛教的护持有种种层次的分别,发心学佛也有各种不同的等第。有的人发心学佛,是为了求取世间的富贵,祈求儿孙满堂、家运昌隆,因此也能发增上心,布施行善,, 种种福田,但是充其量不过是人间福报,学佛的根基仍然不稳固,并且羁绊牵罣的事情繁多,进趋佛道不易,这是第一层次的发心。
  
  有的人能够体悟世间欢乐的短暂虚幻,不是究竟的快乐,而发出离心,出家学佛,追求永恒的真理之乐,成就完美的生命,这是第二层次的发心。但是出家固然为求得个人生命的升华、人格的完成,更应该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人类幸福,不仅求个人的自度自了,更要度他利他,因此发出离心之后,必须进一步发大乘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心,这是最高层次的发心。
  
  佛教将修行证悟的境界分成五种次第,也就是所谓的「五乘佛法」。「五乘佛法」依序为先修人乘的五戒,再进而修持天乘的十善法门。人天二乘的世间法修学完毕之后,要参究声闻乘的四谛真理,然后是缘觉乘的十二缘起,最后则要实践菩萨道的六度,从完成人生之中完成自己,声闻、缘觉虽然已经超凡入圣,但仅仅是只求自利自了的出世间圣者,不能积极地去救度倒悬,唯有怀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慈悲胸襟,出世而入世广济群伦的大乘菩萨,才是佛教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修证的阶位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的等第,甚至菩萨更有四十一、五十二种高下层次的差别。而五乘人生所证悟的真理也是层次分明,不尽相同。根据阐扬般若思想的《金刚经》、《心经》、《大智度论》的记载,般若性空的道理,依众生的根机,内容有深浅不同的差别。譬如一般凡夫能够培养正确的知见,就具有般若的光明。从凡夫阶段进趋二乘罗汉的境界,如果能够体证缘起的道理,就是般若。若能发广大心,回小向大,进入大乘菩萨的境地,觉悟宇宙万有的根本道理--性空,此性空的真理,是大乘菩萨的般若智慧,是度化众生的无限妙用。最后证悟佛的境界,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本来的清净自性,这个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才是至高无上的般若妙谛!
  
  从正见、缘起、性空到般若的体证,有种种不同的层次,各宗各派莫衷一是,唯识家则将所证悟的智慧分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些层次的千差万别,取决于人生内在功夫的用力如何,不是外来的力量强予分别。如何提升我们人生的层次,契入佛的大慈大悲的境界,和诸佛菩萨同游般若的智慧之海,是我们不可一日稍怠的要务。
  
  四、佛教的知见
  
  什么是佛教的知见?佛教的知见就是正见,是对万事万物培养正确的见识,是追求真理最根本、最重要的敲门砖。有的人学佛,受到一些委曲,遭遇一些困难,就退失道心,半途而废,甚至对佛教有诸多的怨言,责怪佛菩萨没有庇佑他,这就是没有正见。
  
  所谓正见是对于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不论遭遇任何疑难,都毫不动摇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信心,把持立场,为护卫公益、宣扬真理而奋励不惧。也就是要明了世间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前生有后世、有圣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恶、圣凡、三世、业报的观念,才知道摄护三业,行善止恶,免堕三途轮回。
  
  除此之外,佛陀常讲的「四念住」、「四依法」、「三法印」、「八正道」都是正见。以下就这四项简略的说明:
  
  (一)四念住
  
  四念住又称四念处,意思是告诉我们把心念系着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个法门之上,从苦、空、无我去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我们的思想、观念里,总以为肉躯是实在的,因此为它滋养、妆扮。「观身不净」就在破除我们对身体的执着,了解色身的虚幻不实,而追求真实不灭的法身慧命。我们的人生苦多于乐,我们却无明造作,制造更多的痛苦,不知道自求多福,利益他人。我们的心念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瞬间即逝,我们却不知小心加以摄护,任意让它在生死海中浮沉生灭。世间的万法变化无常,没有一法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执持有我,痛苦就接踵而至。能够以四念住的法门去认识宇宙的真相,我们的身心才能清净自在。
  
  (二)四依法
  
  所谓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如前面所说,即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个人。依义不依语,即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依智不依识,即依据般若智慧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即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
  
  (三)三法印
  
  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识,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诸行无常」:一切行为、一切语言,万事万物都是无常,千变万化。人生是无常,世界亦无常,一切世间法都是无常,唯有脱离世间法,到了出世间法的境界,才是真常。
  
  「诸法无我」:世间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不变坏的。譬如我们的身体仿佛一栋房屋,仅是供给我们平常活动筋骨、行住坐卧,暂时居住的场所。房子住久了,一定会败坏漏雨,等到大限来临,我们这栋老屋也会随着殒灭无存。不仅肉身如此,财富、名利、感情,乃至世间上的一切都不能永恒存在,迟早会舍离我们而去。唯有了解因缘,知道缘生则聚,缘灭则散,不执着无常、无我的世间法,而将身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出世间之中,才能获得人生的究竟快乐。
  
  「涅槃寂静」的世界就是极乐净土的世界,这是一个只有安乐,没有痛苦烦恼的境界。一般人总以为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因此消极避俗。抱持这种观念的人,是曲解佛教的愚者。涅槃寂静的境界并不是舍离众生、遁世退隐的意思,这样的人,佛陀呵斥他为焦芽败种。涅槃最高的境界是「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的无住涅槃。由于悲智双运,而能常化众生,永不休息。
  
  (四)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由「正见」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再由「正思惟」以增长真智。然后「正语」,就是修口业,不作妄语。其次「正业」,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能够安住于清净正业之中。进而「正命」,使身、口、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进」,就是要发心修习涅槃之道。至于「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并且没有丝毫的邪念。最后的「正定」,即必须做到清净的禅定。
  
  这八个方法,是教导我们脱离邪非,所以是「正」;最后进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道」。如果真能坚定信念,努力奉行八正道,就具足宝贵的知见了。
  
  平时持念「阿弥陀佛」就是佛教徒的正确知见。有人或许会疑问:阿弥陀佛只是一句老太婆称诵的佛号,有什么力量呢?有人甚至鄙视只念阿弥陀佛的人说:
  
  「光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生脱死,断尽烦恼了吗?这几个字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证得无量寿命了吗?」
  
  其实学佛不只是为求了生脱死的超然,更是求取真实生命的证悟。有人曾经问一位法师说:「阿弥陀佛四个字,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法师一听,对着问话的人骂道:「混蛋!」
  
  这个人被骂得莫名其妙,立刻发怒,大声责问:「你怎么可以骂人?」
  
  法师悠然一笑道:「混蛋才两个字,就足以改变你的心境,阿弥陀佛四个字,怎么会没有力量呢?」
  
  所以,学佛的人,平时在工作忙碌之中,口诵阿弥陀佛是希望仰仗佛陀的加被,跻登净土莲邦,正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的「万人修万人去」。
  
  总之,正确的知见非常重要,八正道首重正见,如《本事经》云:「正见生长时,令愚痴损减。正见现在前,速证涅槃乐。」见解不正确,则易误入歧途。人民、国家,如果缺乏正知正见,就好象一艘没有掌舵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中,不但不知何去何从,而且可能遭受覆舟的危险。有了正知正见,人们就能明因识果,了解业报缘起,明辨是非善恶。也唯有正确的观念,坚定的信仰,才能开发般若本性,完成圆满人格。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佛教对因缘的看法
 
    二千余年前,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而降诞于世」,这个大事、这个因缘,就是我们现在通称的「佛法」,也就是佛陀所觉悟的真理。
  
  佛法,和一般的知识学问不同。一般的知识学问,大多注重表面的诠释,是名相表解;佛法则注重内涵的透视,是终极、究竟。以我们的手掌为例,从医学上看,它是许多骨胳、肌肉、神经及细胞所组成;从文学上看,它表现许多风度、姿势及语意;从哲学上看,它蕴含某些命相、情谊;从物理学上看,它的伸缩绻曲代表许多运动引力……。总之,它是个实体,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东西。而佛法则像X光一样把它透视成一个空虚的影像,是一种必然腐烂灰灭的空假之相。
  
  再举例说明:我伸手向空中一抓,从一般的知识学问来分析,我抓到了空气、微尘,有动作与表相;从佛法来看,却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因缘和合现象。
  
  所以,人的观念狭窄而有限,往往阻碍了对事理最终极的大慧光明,世上的一切苦乐都没有绝对的存在,只是我们的观念与想法有分别而已。我们在接受佛法时,要把一般的观念改一改,由表面的名相,推极究竟到真如实相,开般若光,播菩提种,三昧法水才会流入我们的心田。
  
  佛经里有一则譬喻故事:有位老太太经常哭泣,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小女儿嫁给卖面条的做媳妇。这位老太太一看到阳光普照,就忧虑得流下眼泪,担心大女儿的雨伞没人买;如果天气不好,下雨了,她还是哭,因为她小女儿店里的面条没有太阳曝晒,面条卖不出去,怎么办呢?如此每天忧心忡忡,无论晴天雨天,她都在哭,左邻右舍劝不过来,干脆称这位老太太为「哭婆」。
  
  有一天,她遇到一位出家人,问她为什么天天哭?她原原本本地说出原委,这位师父听了蔼然一笑说:「老太太,你不要难过,我告诉你一个解脱法门,你就不会天天哭了。」
  
  「哭婆」一听,立刻请问是什么方法,师父说:
  
  「你只要把想法改一改:太阳高挂的好天气,不要想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而想到小女儿的面条店可以晒很多面条,生意一定兴旺。遇到下雨天的时候,你就改想大女儿的雨伞店可以多卖几把雨伞,生意一定好。」
  
  这位老太太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不但不再哭泣,反而天天高兴得笑逐颜开,从「哭婆」一变而为「笑婆」。
  
  我们人人心里有烦恼的事,有困苦的事,然而只要像哭婆一样稍微改变一下,就可以将种种烦恼、困苦一变而为幸福、快乐。这并不需要什么神通,只要稍微了悟一些佛陀微妙的佛法,当下体悟通达,在机锋处一转一破,自然而然能够破愚为明,转痴为悟了。
  
  释迦牟尼佛当初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等正觉。当流星灿然划空而过的时候,佛陀到底觉悟了什么?
  
  他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佛陀觉悟的真理又是什么?
  
  是因缘,是缘起。
  
  如果我们能懂得因缘缘起的真理而受用,必定也能像佛陀一般,舍弃这个有漏世间的一切烦恼困苦。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相争相逐、相善相恶……的种种关系,就是「因缘」。懂得因缘,可以了悟世间众生的运命浮沉,懂得世间生命的缘起缘灭,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就会洞然明白了。
  
  世上生灭不已的因缘有四种:
  
  1.无因无缘:很多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冥冥中完全注定,是偶然的、神意的、宿命的,不是因缘的关系。好象石头本来榨不出油,如果石头竟然能榨出油来,他们不去探索石油层的结构与形成原因,只会认为是偶然如此;小孩子吃得太多太饱而噎死胀死了,他们不去追究饱食的祸因,只会一味的哭喊:「命呀!命呀!」强盗因抢夺不遂而起意杀人,被害人家属也只会归之于宿命如此;可怜的是那种把一切归之于上帝旨意的人,认为一切都是神吩咐的,否定了现世人生的自主价值,也否定了一切努力的自我意义,如此彻底抹煞了人生的努力而专讲命运的,是邪命外道,不是正确的因缘论。
  
  2.无因有缘:这种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过去的因缘果报,都是现实上的机缘凑合而成,是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论调。例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有的肯争气而成功,有的不争气没出息,就怪罪运气不好,机会太少,而忽略了他们教育过程和心理境界的歧异;同一个老师教导出来的学生,成绩好坏不同,则归咎于他们的努力和程度不够,而忽略了先天聪明才智的不同,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见。
  
  3.有因无缘:有些人认为因和缘是两回事,认为事出或者有因,却不见得有缘,忽略了因缘生灭的奥义。许多怀才不遇的例子就是这样--年轻时去求职,公司要老成的,好不容易老成了,他们却又要年轻的;到一家公司求职,他们要结过婚的,赶快订婚结婚再去求职,他们却要不结婚的。类似的情形常常发生,有些人会以为因和缘是两回事,有因未必有缘,有缘未必有因,而忽略了因缘并非一成不变的东西,它随时在时间和空间中生生灭灭,是不会停下来等你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所说的三种因缘都是一偏之见,不是佛教正确的因缘论。在佛法里面,我们相信因缘果报是环环相衔的,是相生相成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因有缘」。
  
  4.有因有缘:佛教认为一切法都由因缘贯穿连结,无论大小乘、性理事相、世出世间,一切有为法必依因缘和合而生,《楞严经疏》云:「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譬如建造一栋房子,一定要砖瓦、木料、水泥……等很多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建筑完成;又如同我们请客,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彼此的交情够不够?对方有没有困难?此时此地是否适合……必须各种因缘具足了,这场宴会才能圆满举行,因缘不具备,事情就无法成就。
  
  有位富翁请客,宾客来了一半,还有一半未到,厨师问要不要先上菜?富翁说等一等,结果等了半天,看看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还有很多重要的贵宾没有来。富翁心里很着急,忍不住焦灼万分的埋怨道:
  
  「唉!好不容易请一次客,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都来了!」
  
  那些围桌而坐的客人一听,顿时觉得脸上讪讪的有些挂不住,心想:「原来主人并不是真心邀请我的,既然主人已经表示了不欢迎,我还赖在这里做什么?」这些人越坐越不自在,就一个个悄悄地离席而去。富翁一看客人又走了不少,顺口又说:
  
  「唉!好不容易请一次客,该走的不走,不该走的都走了!」话一说完,那些原先不好意思走的客人,一个个满脸怒气的掉头而去。
  
  有因有缘,一切事情才能成就,如果自己破坏了因缘,自己不能把握因缘,万事万物当然很难圆满了。以下将佛教对于因缘的看法分成四点说明:
  
  一、因缘与人我的关系
  
  现在流行讲「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做事便顺利,人际关系不好,麻烦就很多,「力强为因,力弱为缘」,「人际关系」就是一种因缘。
  
  做生意,要先筹集资本、调查市场潜力、安排投资环境及条件……种种条件规划安排得好,生意就能顺利开展,否则便会失败。这种种企划安排,就是做生意的「因缘」。
  
  对于人我的因缘关系,要懂得感恩因缘,不要斩杀因缘。像梁武帝见达摩的一段史话,就是因缘不投的例子:
  
  禅宗初祖达摩,是在梁武帝普通元年从印度航海到广州,由梁武帝派人护送迎请入京的。初见达摩大师,梁武帝便有邀功倨傲之心,开头即问:
  
  「我曾经建造许多寺庙,抄写了许多佛经,供养许多僧尼,大师看我的功德如何?」
  
  达摩大师回答:「无有功德。」
  
  梁武帝有些不高兴,便追问:「明明功德巍巍,怎么说没有功德?」
  
  达摩大师说:「陛下这些功德,不过是人天小果,是有漏之因,如同影随身显,却无实体,只是一种空相。」
  
  「那么,如何才算是有功德呢?」
  
  达摩大师开示:「不可着功德之相。自净其意,自空其体,不着贪相,不以世求。」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义,还存着贡高我慢的私心,亟于表现一国之君的智慧,就气焰万丈的继续问道:「天上地下,何谓至圣?」
  
  达摩大师识出梁武帝的私心,更不宽贷地说:「天上地下,无圣无凡。」
  
  梁武帝生气的问:「你知道我是谁吗?」
  
  达摩大师淡淡一笑,摇头:「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认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为盛名远播,既怀炫耀之心,又缺乏见道之诚,那里受得了这番奚落?当下摆出圣明天子的威势,拂袖而去,从此失去了达摩印心的因缘,失去了中国佛教蜕化的契机;后来虽然悔悟改过再度迎请,却再也追不回来了。
  
  由于梁武帝我执太重,名心炽烈,先着功德相,又偏离中道,不能了悟佛法「非真非假,非善非恶」的第一义谛,前因既不善,现缘亦不佳,难免有话不投机的后果。
  
  《华严经》云:「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六祖惠能向五祖弘忍大师求法时,五祖问:
  
  「你从哪里来,来寻求什么?」
  
  「弟子自岭南来,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为测试此子夙缘,不假辞色说道:「你不过是小小一个岭南蛮子,如何敢企求成佛作祖的境界?」
  
  惠能回答:「人有东西南北之分,佛性没有东西南北的分限;因缘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为何不能作祖?」
  
  五祖当下深觉契合:「很好,你就留下来,到槽房工作吧。」从此一连八个月,惠能天天拿着柴刀砍柴,天天在腰上绑了石块,踏着石碓舂米,虽然五祖对他不闻不问,不传一句佛法;惠能却无一丝怨咎,一直到五祖在深夜将衣钵传给他时,才用一首偈语道破了这一段公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意思是说:当初你远自岭南来向我求道的时候,你的因虽已成熟,情也恳切,环境的机缘却还不够圆满,所以我必须让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时间,等一切因缘具备了,才传法给你。
  
  由此可知:因缘与人我之间,往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相当圆满的因缘和合,人际关系会有欠缺、遗憾,任何事都要依因缘成熟的快慢而衍变成就。好比有的花春天播种,秋天就开得灿烂了;有的花今年下种,却要等到明年才能开花;有的花更久,种是种了,却要生长几年才开花结果。
  
  唐代有名的文学家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潮州地处偏远,人文未开,没有谈心论道的对象,听说大颠禅师在当地弘化,立刻整装前去参访,恰巧禅师在打坐。韩愈站在旁边鹄候良久,禅师还是不出定,韩愈久候多时,心生厌烦,正要举步离去,守护在禅师身旁的侍者忽然开腔:「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一声如春雷震耳,铿锵有力,韩愈因为适时适机,终于在侍者处巧遇得度的缘分。
  
  人世间的因缘,忽而邂逅,忽而离散,总有个理则在,「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很多事总要事先有因有缘,才会开花结果。如同石头希迁禅师初见他的老师青原行思禅师的时候,青原禅师问他是否出自曹溪(六祖惠能)门下,拜师之前心里有些什么障碍没有,石头希迁回道:
  
  「我去曹溪求师之前,并不缺少什么。」
  
  「既已圆满,何必更去曹溪参学?」
  
  石头希迁禅师回答:「假如不去曹溪,怎知我什么都不缺,又如何照见身心自在。」
  
  这是说:一切因缘,都要在本来面目上求,在生活境遇中证悟。时时清凉水,是因缘;处处般若花,是因缘;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开车、搭车,是行路因缘;观看电视,是视听的因缘……靠这么多的因缘和合,我们才能过着快乐自由的生活。
  
  对于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就如弥勒法语所说: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二、怎样知道因缘的存在
  
  我们怎么确定因缘的存在,如实地去发现它、把握它?这好比工厂的机器正在运转时,忽然停止不动了,技师拆开来一检查,原来是一根小小的螺丝钉断了,这根小螺丝钉就是因,因缘不具备,机器自然动不起来。盖房子要灌水泥,如果少了一根承梁,支撑的力量不够,整个混凝土屋顶都会塌下来。因缘少一点,境遇的顺遂会有很大的差异。
  
  花为什么开不出美丽芬芳的花朵?果树为什么长不出硕大甜美的水果?是因为少了水份,少了肥料的助缘。美国发射太空梭到太空探测,有时会因为某种零件故障而延迟升空,或因电脑出了毛病而停摆,凡事只要因缘差一点,事物的境相都会层层衍变。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不顺利,必须好好反省检讨,看是什么地方缺少了因缘,千万不要怨天尤人,自取其咎。例如现在很多青年男女相亲相爱,明明门当户对,可是父母反对他们结婚,缺了因缘的辅助,婚姻就不顺遂,这是无缘;有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闪电式的结婚了,连他们自己都不知所以然,男的说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女的说是「有缘千里来相会」,这就是缘分。
  
  《那先比丘经》记载:有一次,弥兰陀王问那先比丘:
  
  「眼睛是你的吗?」
  
  那先比丘回答:「不是。」
  
  弥兰陀王又问:「耳朵、鼻子、舌头是你吗?」
  
  那先比丘答:「不是。」
  
  「那么,真正的你就是身体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意,是你真正的体?」
  
  「也不是。」
  
  弥兰陀王扬起了脸:「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不能代表你真实自在的本体,那么,你在那里?」
  
  那先比丘反问:「窗子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一愕,回答:「不是。」
  
  「门、砖、瓦是房子吗?」
  
  「不是。」
  
  「那么床椅、梁柱才是房子了?」
  
  「也不是。」
  
  那先比丘反问:「既然窗、门、砖、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那么,房子在那里?」
  
  弥兰陀王恍然大悟,房子要靠各种因缘具备才能完成一栋房子,人也是诸般因缘和合而成为人;只要懂得因缘法,认识因缘的存在,处处种好因,时时结好缘,人生必能无往不利、所到亨通,如诗所云:「若人识得因缘法,秋霜冬雪皆是春。」
  
  三、因缘的层次与疑解
  
  因缘,有哪几种呢?以下从四个方向来看:
  
  1.有因缘与无因缘:因缘,不是知识上的问题,不是靠研究讨论而能得知,因缘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证悟才能体会出来的。这种经由真实的修行、了悟而体会的因缘,是「有因缘」,在因缘法里,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这就是懂得因缘。如果只是滞留在表解的理论上,表现在空洞的言语中,则是「无因缘」,是缘木求鱼了。
  
  2.白因缘与黑因缘:因缘,有善有恶,白因缘是善的因缘,黑因缘是恶的因缘。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能明白生灭的终极究竟道理,对因缘只有肤浅的认知,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迁而随波逐流,陷溺在黑暗、恶性的因缘里无法自拔;反过来说,如果道心坚定,信念不变,那么,所成就的因缘就会是光明、善良的因缘。
  
  3.内因缘与外因缘:因缘,有外在与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好象同一块田地,外在的因缘是一样的,可是不同的种子播种下去,收成就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再举个例子:一样的父母,养出不一样的儿女;一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造诣各殊--外在的一般因缘如父母、老师虽然相同,可是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却各有千秋。所以说:因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如果内在因不好,果报就产生种种差异。
  
  4.正因缘与邪因缘:因缘有正、邪,有的人生了病,知道是身心失调,接受对症下药的医疗,病就好了,这是「正因缘」;有的人生病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为是神明的惩罚,到处求神明拜庙,画符、念咒、吃香灰,结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邪因缘」。很多事或顺利或不顺利,障碍困难或多或少,有时是导因于对因缘的认识不够正确,因此我们要懂得趋正避邪。
  
  其次说到因缘的层次,因缘有四种层次:就是正见、因缘、空、般若。
  
  1.正见:凡夫所能了解的因缘,就是正见。一般人经由各种学识、经验,容易了解世间许多痴妄的因缘,例如:病痛、烦恼、破财等等,能知因离苦,得到解脱,这是入世法的因缘。
  
  2.因缘:到了阿罗汉的程度,他了解出世法,能够勘破五阴皆空,离所知障,把心灵提升到更高一层的境界,知道万事万物无对待,知道六道众生相互而生,他就懂得「因缘」的真境了。
  
  3.空:空,是菩萨的阶段,这时候不但证悟了世间法,也证悟出世间法,而且能进一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缘,「一色一香无非道,或语或默终是禅」,以空为因为缘,自然能知成万事了。
  
  4.般若:这是佛陀的层次,是证悟了自性般若之后,本体与现象不二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界限,也泯除了一切人我世相的痕迹,因缘自来自去,白云空往空回,一切自然和合圆满。
  
  换一种说法来了解这四种层次:
  
  一切乐器演奏,如笛、箫、提琴、钢琴之类,在刚开始下手学习时,都要从认谱和按键按弦开始,一音一调的练习、摸索,依照乐谱上的记号一个音一个音的弹,直到练熟为止,这是第一阶段。这种必须看谱才能弹的情形,对于外境仍有认识作用,是第一层次的正见。
  
  等到完全练得纯熟流利的时候,乐谱已经铭刻在心版上,不需要看谱就可照弹,这时候不看谱而心中有谱,闭上眼睛,音符自然而然从心中谱出。外表上虽然可以不看谱演奏,可是心里毕竟还是有个谱本的囿限在,还是要依样画葫芦的照谱演奏,不能肆意挥洒,这种内外合一的第二阶段,是第二层次的因缘。
  
  继续用心练下去,可以进入内外相忘的境界,不看谱,心中亦无谱,一阙乐章可以浑然忘我的一气呵成,完全流转无痕,这是第三层次的「空」。心内心外都没有谱,却总还有个谱的因,要照存在的谱弹,不能随手自成乐章。
  
  等到对音韵、乐理两皆圆融无碍了,就可以与大化共流行,随心之所游、神之所驰而挥洒成曲,一游心即是般若,一挥手尽成妙谛,这种无内无外、无忘无不忘的境界,便是最高层次的「般若因缘」。
  
  一般人连「正见」都还未具备,常常对世间持颠倒的看法:明明是烦恼的名利富贵,却当成快乐的享受;明明是平等一如的真如自性,偏要依阶级成就划分出高下界限;明明本来是互相关心、互相和合的因缘,却硬要互不信任、互不和爱的弄出是是非非,这真是何苦呢?只有正确地认识因缘,体证般若定慧,不拘泥于世相,不执滞于人我,才能和诸佛一鼻孔出气,游心法界,逍遥自在。
  
  四、怎样广结善缘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佛经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所谓结缘,是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
  
  人生最可贵的事就是「结缘」,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愉悦,也为了大家的生命快乐,广结善缘实在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广结善缘呢?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灯和行人结缘,有人做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水井供养大众结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只要有善心,自然善缘处处在,善门处处开。以下略举几种结缘的方法:
  
  1.经济结缘:有时一块钱也可以跟别人结善缘,不但带给别人亲切感,甚至救人救己。有个年轻军官,看到一位贫困的老婆婆哭着要自杀,原来她家仅有的一块铜板钱被拐骗,换成了假钱。军官心有不忍,于是拿了一块钱跟她换假钱,随手放在胸口,也就上前线去了。
  
  有一天,一颗子弹正射过来,年轻军官来不及闪躲,只感到胸前震了一下,竟然没有受伤。他惊魂未定,摸摸全身,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块正中央凹下去的铜钱,他才明白,原来是这块假铜钱救了他一命。这一块钱的结缘,真是功德无量。
  
  2.语言结缘:别人灰心的时候,你鼓励他一句话,对方就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别人失望的时候,你赞美他一句话,他就觉得人生可爱多了。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句好话可以使人我快乐、天地清平。
  
  3.功德结缘: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荷兰曾经有一个小孩子,傍晚从海边堤防走回家,发现堤防上有一个小洞,海水正慢慢的从洞口流出来,他想:这不得了!要是不赶快把它堵塞起来,明天这堤防就会溃决,海水会淹没整个城市的。这个小孩子一发善心,找不到东西堵塞,就用手指头去堵,整晚他站在风雨中,到了天亮后,才被人发现他僵冷的晕倒在堤防边,手指头还紧紧塞在洞里;他的一根指头,挽救了全城居民的生命财产。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小小的善心,能够拯救无量的生命,成就无限的功德。
  
  4.教育结缘:我们也可以用知识或技术与人法布施。往往一句睿智的语言,可能影响对方一生,成为他生活的指南和处世的依据;教别人一点知识或技术,他日将成为他人立身处世的本领。
  
  5.服务结缘:在某些事情上给别人一点方便,有时会成为大家钦佩敬爱的对象。譬如警察先生在十字路口搀扶老婆婆过街,为人民保母树立美好的形象;售货小姐亲切地引导客人买东西,让顾客享受到购买的乐趣;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很有礼貌地让位给老人,使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有信心。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上给人的服务结缘。
  
  6.身体结缘:一个微笑,一个举手,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善缘。曾经有一个失业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车站前,望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色发楞,想找一个有钱人的座车撞上去自杀,以便让贫穷的老母亲得到一笔抚恤金过日子。正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有一个高贵美丽的小姐经过他面前,对他微微一笑的点了个头,这个青年一高兴,竟忘了寻死;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养家,更不想死了。一个笑容的因缘多么大。
  
  学佛法、做功德,有时候不一定要入山修行或施舍钱财,有时候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知识,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功德。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各有一个菩萨应世传法,就是我们通常称念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四位大菩萨各有殊胜的因缘:
  
  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缘,普渡众生,在他的慈心悲愿里,一切众生承受了慈悲的法乳,成就了慈悲的心怀。
  
  地藏菩萨以愿力为缘,「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来,地藏菩萨的这四句无量愿偈,为世人指出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
  
  文殊菩萨以智慧为缘,出广长舌,说无上法,为盲者现光明,为喑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为中国佛教开创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贤菩萨以实践为缘,举手投足皆是道,扬眉瞬目无非法,为中国佛学树立了崇朴务实的道范与高风。
  
  除了四大菩萨之外,历代高僧大德,个个都有独到的结缘法门。例如:弘一大师以书法与人结缘,只要是向慕佛法的人,他从不吝惜以笔墨写经句,结法缘;他自己更是严谨修行,坚守戒律,以持戒与人结缘,绝无一言谤法,无一行犯戒,为佛法树立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崇高典范。
  
  虚云老和尚以禅定与人结缘,如如不动,一心不乱,不说法而法音宣流,接万机而不随境转。太虚大师则以说法为缘,或以文字演绎般若,或以讲经启迪迷津,奔走各方,为中国佛教的起死回生打下一剂清凉药方。善导大师以光明和大众结缘,使眼盲者心不盲,使心盲者重现智光,为黑暗污浊的人间带来一片光明。印光大师以念佛结缘,从念念观佛相续不断,日日持诵佛号不绝的修持中,引导信众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信心,和弥陀世尊结下妙善的因缘。
  
  其他如印度的须达长者以布施结缘,建造了祇园精舍,成为佛陀在印度北方弘化的场所,而受到举国的敬仰。又如永明延寿禅师以放生结缘,救度了无数水族走兽免受刀俎油锅的灾难。龙裤国师以奉茶结缘,让饥渴的旅人游子得到甘露的滋润、清凉的庇荫,有力气跋涉更遥远的路途。
  
  个人的生命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要仰仗士农工商的合作无间,搬有运无,才能衣食无缺,免于匮乏,因此我们要感谢因缘,感谢众多的人成就我们。如果我们想要事业亨通、生活幸福,就要和一切众生结现世好因好缘,甚至结未来善因善缘,乃至和诸佛菩萨结法缘。能够把握因缘、创造因缘、随顺因缘,「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必能成佛有份,菩提证成。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讲于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返回 人间佛教系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佛与求法—求法篇(人间佛教系列6)
下一篇:缘起与还灭—生死篇(人间佛教系列8)
 佛光与教团-佛光篇(人间佛教系列1)
 学佛与求法—求法篇(人间佛教系列6)
 禅学与净土—禅净篇(人间佛教系列9)
 佛教与生活—生活篇(人间佛教系列3)
 宗教与体验—修证篇(人间佛教系列10)
 佛法与义理—义理篇(人间佛教系列7)
 佛教与青年—青年篇(人间佛教系列4)
 人生与社会-社会篇(人间佛教系列2)
 缘起与还灭—生死篇(人间佛教系列8)
 人生与实践—慧解篇(人间佛教系列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6)[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孩子太笨怎么办?[栏目:体恒法师·问答集锦]
 论建设佛化家庭(蔡吉堂)[栏目:佛化家庭文集]
 如何使用佛珠?[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何谓修行?[栏目:人行道]
 菩萨戒感言(写在药师山本师佛法会之后)[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悟·看出希望来 第三章 希望与陷穽[栏目:郑石岩教授]
 正信佛教开智慧[栏目:传喜法师]
 般若七十义 3[栏目:洛桑卻佩格西]
 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六、生命教育 从心开始[栏目:学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