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定与智慧 2 烦恼的制造过程
心定和尚
{返回 心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741
 前面曾经说过,只要我们的六根对着六尘产生了六识的分别作用,就会一直不断地制造身、口、意三业。关于这方面,我要从十二因缘来分析我们修戒定慧我说过的只要是因为我们六根来分析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如何从过去世演变到现在世以及未来世的过程。从中让大家体会到:修行必须从持戒、修定、观慧下手,才有办法斩断生死的流转。
2-1烦恼的方程式---十二因缘
在十二缘起里头,「无明」与「行」是过去世思想上与行为上的错误,今生的「识、名色、六入、触」这几种是今生的感「受」。从感「受」以后就继续产生一些行为,所以「爱、取、有」是今生所造的,来生就有「生、老、死」。因此「无明、行」是过去世所种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今生所受的果。「爱、取、有」是今生所造的因;「生、老、死」是未来将要受的果。这里面要用修行来对治的是「触、受、爱、取」,只要能对治这些,就有办法断除烦恼。
(1)触
当我们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的时候,就产生「触」。这种「触」有「可意触」(合自己心意的感触)及「不可意触」(不合自己心意的感触)两种。这些接触都是与「无明」相应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内心都潜在着一种自我的思想、一种自我的执着。只要心里的念头是在想:「我要怎么样子、我想怎么样子、我认为怎么样子」,都是在跟我执相应。
(2)受
一接触以后,适合自己心意的就会产生一种「乐受」--快乐的感受。遇到乐受时会希望染着、拥有、占有这个东西、这个人、或这个环境。相反的,遇到「苦受」时则希望排除、打击、破坏、消灭对方。所以接触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感受,感受以后因为念头加深、印象加深,使得心里头的思惟力量加强,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
(3)爱、取
心意再不断增强的话:必然是这样子对于所喜爱的境界(可爱境),就一直念念不忘,想了又想,这个阶段我们就叫做「爱」。这时候是属于意业,而且是很强的意业。内心里对可爱境(人、事物、东西)产生了染着心,粘住了,不放了。整天想,一有空档就想,事情做完了就想到这件事或这个人,这种状态就叫做「爱」。有了「爱」的力量来不断加强这个意念,让意念产生强烈的染着,自然就会产生身业、口业行为出来(唯识学称为「现行」),这时才叫做「取」。
(4)有
采取行动以后,就会留下一股投胎转世的力量。这股力量在十二因缘里叫做「有」;在业力的理论里称为「无表业」。如果以唯识学来说,就是熏习到阿赖耶识里成为「习气」。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成为我们的「记忆力」。各种记忆力的强弱成分不同,会引导我们将来投胎转世的方向,但总不出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这三界之内的「爱、取、有」属于「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投胎到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力量)。所造的业,都是三界内的---或者是善的行为的业、或者是恶的行为的业,还有不动业。我们打坐修定到了入定以后就称为「不动业」,因为身、口、意在禅定中不起念头,没有行为。这种不动业将来可以升到天上---或者欲界天,或者色界天,或无色界天,总之都是在凡夫的境界里打转。
与无明相应的这些「触、受、爱、取」都超不出在三界之内轮回生死,所以说「爱、取、有」以后,一定会有生、会有老死。来生再继续一样的从「识、名色、六入」产生「触、受」,「触、受」又产生「爱、取」,「爱、取」再产生一股强大的有表业,同时立刻构成无表业的力量。这些记忆力又再继续的投胎转世,引导我们形成另一个个体出来。人从过去到未来就是这样子,一直不停的轮回。
2-2 烦恼的种类
「爱」、「取」里头的「取」又分为好几种:
(1)欲取
对五欲的色、声、香、味、触,也就是大家一般常说的财、色、名、食、睡,这种欲望的贪念、染着、追取就叫作「欲取」。欲取当然会产生很大的力量,对家庭方面有感情的染着,对兄弟之间有财产的争执,对于社会的名利、权力、地位,这些追求就更强了。
整个社会对五欲的追取都会产生很大的力量,严重的或者谋财害命,或是情杀什么的。像社会里的议长、副议长、帮派老大被枪杀,这类事情目前台湾层出不穷。这种事情总不出于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等对五欲、权力、男女的追取,可见它能构成那么强大的力量。
(2)见取
另外在思想、见解方面,这方面包括人生观、哲学的执着,这种叫做「见取」。这种见取有民进党的、有国民党的、有什么党的。哲学方面的有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总之,不同的哲学思想会产生极大的力量,造成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冲突,比如基督教与回教几百年的战争。民主集团和共产集团因为思想而引发世界大战,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3)我语取
对于个人自我的自体爱(喜爱自己)、境界爱(喜爱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也会产生强烈的染着,使得我们对这个「我」一直念念不忘,一直非常的爱护着。而且认定有自我,从过去延续到今生。今生一旦死了,一定会再继续投胎转世。这种见地是一种「我语取」,唯识称它为「补特迦罗」我执(指有情对自己的执着)。对自我的强烈染着也能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投胎转世就是以这个力量为主。
(4)戒禁取
其它在修行方面,有的人认为这样的修行可以解脱生死,有的人认为那种修行可以解脱生死。在一般人来看,可能认为那是毫无意义、浪费时间,可是他认为那个方法才是解脱的不二法门。这种自以为是的修持方法如果是错误的,就叫做「戒禁取」。戒禁取也会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带着我们去投胎转世。
所以对于「取」这方面,有很多种执取、追取。大概来说,可以分为这四部分:影响自我生死轮回的「我语取」、间接思想哲学方面的「见取」、对于五欲方面的「欲取」、对于修行方式的「戒禁取」。而每一种都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带领我们再去投胎转世。
这些都是经过自己的思想以后,认为对的就不断去喜爱它,包括对自己的(自体爱)、自己所拥有的(境界爱),也包括思想方面的、见解方面的。所以从「爱」而后「取」,当这个「取」表现出行为来的话,我们就必须用「持戒」来控制。
2-3 降伏烦恼的方法
「爱」和「取」这两部分,一定要从持戒来克制。不管你的思想、修行方式正确与否?都要本着「慈悲、尊重别人、不侵犯别人」的精神。你要怎么修是你自己的事,希望你不要影响到别人。但有一些主义、思想发挥出来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侵犯到别人。所以持戒的根本精神就是使我们身体的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我们的语言,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等等。这些原则能够守得住的话,不管你的思想、你的见地如何,那就能避免制造恶业了。
(1)持戒---控制语言、行为
在修持的过程中,「爱」和「取」都是比较能发出行为,比较粗浊的烦恼,所以一定要从五戒、十善这方面来控制自己。「爱」是对人、对事、对物已经升起了喜欢的感受,觉得 和自己的心意非常相应,所以构成了「爱」。既然相应,他会一直的想,想过了就增加心念的力量,使内心里的记忆一直加深。当印象不断加深,心念的力量不断加强以后,他必然会采取行动。
爱和取如果形成了心意的动作,就叫做「意业」;形成了身体的动作,叫作「身业」;形成了语言的动作称为「语业」或「口业」,也就是身、口、意三业。一旦行为制造完成,变成了过去式,就是属于「无明」和「行」的部分。如果这个「行」是今生所制造的,现前彼此都感受得到的,叫作「有表业」。如果存下来了成为记忆力,要等候来生才引发出「现行」的,那就是「无表业」,也就是「爱」、「取」以后的「有」。因此,今生的「有」就是前世的「无明」和「行」。
这个「爱」和「取」是要透过接触才有的,有了接触才会有感受。我们持戒的用意,是在行为方面不让「爱」起「现行」(变成行为)。因为行为要现起以前,都会在心中酝酿一段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必须在酝酿过程之中就能够控制它,因此进一步就是要修禅定。
(2) 禅定--控制意念
修禅定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防微杜渐」。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如果能在接触当下有定力,心里常常保持明明白白,那么当下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我这个念头究竟是清净的、还是杂染的。
眼睛一看到就知道这可以看、这不可以看。这个不能再多看,多看下去会引起麻烦的。耳朵听人家在那里讲话,你不听则已,听了可能会断章取义,以为人家在说你的坏话。所以你不听就没事,多听几句以后从中切入下去,以为人家在背后毁谤你,反而引出你的苦恼。不听不就都没事?
所以六根在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如果我们心里头能够明明白白,当下就能克制自己的冲动。而这种能力必须靠修禅定来培养。所以当我们的「爱」、「取」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如果能在「触」与「受」这两个阶段以定力来降服它,那就不会再发展成「爱」和「取」。
我们修行为什么一定要修禅定﹖修禅定就是修心的意思--修我们这颗心。让这颗心在接触到种种境界的时候,不要迷糊。一迷糊就会染着境界、贪念境界,心里放不下,所以必须平时下功夫。
就数息观来说,平常要老老实实的「数呼吸」。我们会妄念纷飞,就是因为对一些可爱境界或是可憎恨的境界一直不断重复的在想象、分别,所以印象越来越深,心力越来越强,最后就产生行为、动作出来。现在我们必须老老实实的照顾呼吸。随你的习惯,不论你喜欢数吸气的部分,还是喜欢数呼气的部分,只要保持不变就好。在一支香里头,从头到尾数吸气的话,就一直数吸气的;数呼气的话,从头到尾都算呼气的。
如果你很投入、很专心的数呼吸,肯定不会有其它妄念的。一天、两天下来,或是你用功一点,每天坐几支香,训练原本纷飞的妄念不再窜动个不停,不再现起。训练久了,自然有功力。定力加深以后,因为你经常熏习、训练你的心在所缘境上,所以当其它念头起、其它境界一现起时,你就能立刻察觉,这个时候就已经达到修心的层次了。
我们修心修到这个时候已经有定力,心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任何境界一现起,就会明白我现在有什么念头,不会像以往那么迷糊。对于任何一个行动,不管是穿衣、走路、吃饭、或是大小便,心里随时随地都很清楚。所以修定就是让我们在接触到外境时,当下明明白白,不要让念头继续发展下去。所以「触」与「受」这两个阶段就是以定力来对付的。
2-4断除烦恼的关键--了解什么是无明
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是从过去世延续到今生,而今生有时候接触到的境界很强烈,不管是外面境界的诱惑力很强,或是内心烦恼已经很强,使得我们身不由己的被习气牵着走。有时也知道这种念头不能再继续想了,有时候也知道那种境界不能再染着了,但是「根」对着「尘」不肯放。应该放,但没有办法放。还是喜欢去看、喜欢去听、喜欢去吃、喜欢去做。这一类根深蒂固的习气非常难以控制。
想到一个讨厌的人,心里越想越讨厌,越愤愤不平。你明知道想下去也没有意义,想下去只有伤害自己的身体,但还是气愤不过。这些都是自己的一些瞋恨习气。想到一个可爱的境界或可爱的人时,也是克制不住的一直想下去。因此在修禅定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失败在习气、无明的冲动下,到最后还是爆发出来,破口大骂,或者作出粗鲁的行为。
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这些无明、习气作祟的最主要因素,是自我的念头太强了,我执太强了。因此「无明」是对治烦恼的第一个关键。由于过去的无明(思想、见解的错误),一直认为世间每一样东西都是真实的,自我也是真实的,所以才会产生贪爱或瞋恨。身、口、意的错误行为就是「无明」和「行」制造出来的。
这种强大的业力能构成一个生命体,也带来了今生的「识」。这个识就需要依附在一个物质体(名色,意即精神与物质)上,所以缘「识」而有「名色」。同时缘「名色」的物质也必须有这个「识」才能继续存在,所以「识」与「名色」共同构成了今生的生命体。接着为了发展未来的生命,所以产生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六入」出离母胎以后就接触到外境。有接「触」就有感「受」,然而它的根源都在「无明」上。
所谓的「无明」就是自我的执着--什么事都觉得别人是不对的。我们这个世间比较可怜的一种人,就是自己的行为已经侵犯到别人了还不自知。他不了解这样的动作就是侵犯到别人,这样的言语就是侵犯到别人,因为他个人的习气就是这样子。过去世的习气如果是这样子,今生的习气也常常还是这个样子。
在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所带来的无明就已经够严重了。再加上自己从过去世延续到今生的习气,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不明白这是错误的,所以无法控制。自己做了、讲了,也认为这是很理所当然的。所以有一些人已经侵犯到别人了还自以为是,没有办法自我检点,这些都叫做无明。思想上、见解上的错误会引发行为的错误,而行为的错误却不知道、不能察觉。因此根源的「无明」必须花点时间再向大家说明。
今天先告诉大家「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或许大家把它当作佛学名相、学术研究来认识,以为它就是说「过去世怎么样、现在世怎么样;现在世做了,来世怎么样子」的一个过程而已吧!但是做一个修行佛法、真正要解脱生死的人,就是要从十二因缘这里正确的明白我们的错误行为,以及要用什么来对治。
今生所造的「爱」、「取」就是要「持戒」来对治它。对「爱」、「取」我们如果不让它发展出真正的行为出来,就要在微细接触的时候、感受的时候,当下就明明白白,所以一定要修定来对治「触」、「受」。「触」、「受」一旦解决掉就不会产生「爱」、「取」。
所以缘无明而行,缘行而识,缘识而名色,缘名色而六入,缘六入而触,缘触而受,缘受而爱,这是一个流转门。反过来说,我们这个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老死灭则一切纯大苦聚皆灭,这就是还灭门。
我们学佛最终目的是要进入涅槃、成佛,而涅槃就是解脱,就是佛陀告诉我们的「凡所有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就是生活的佛教、人间的佛教。如果「触、受、爱、取」这些不灭,你怎么达到这些目标呢?大家好好的把定力修好,将来就容易持戒。定力要修得好,还要看破、还要能够放下,这就需要智慧门了。我们以后再来谈智慧门如何对治无明、怎样帮助修定、修慧,达到明心见性、解脱生死的境界。现在大家继续用功!
 

{返回 心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定与智慧 3 禅定的入门-数息观
下一篇:禅定与智慧 1 烦恼的产生
 禅定与智慧 5 其它禅定法门
 禅定与智慧 6 菩提心的发起
 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二章 修行积德
 禅定与智慧 9 智慧的内容─《中论》四句偈
 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三)
 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二)
 禅定与智慧 1 烦恼的产生
 禅定与智慧 12 出禅堂的叮咛
 禅定与智慧 11 大乘菩萨的修持─《金刚经》与人生
 禅定与智慧 2 烦恼的制造过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汉藏互派僧侣游学与何键电请提倡纲常[栏目:太虚法师]
 我的工作性质要求我必须杀生,怎么办?[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六卷[栏目:净界法师]
 安居第三十四日(二):无为而至的妙有成就[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大悲咒句解 43、娑啰娑啰[栏目:大悲咒句解]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章[栏目:清净法师]
 已忘记念者经 (节译)[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摄大乘论 第122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故道白云 74.象后的叫声[栏目:故道白云]
 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23.发誓后之学处[栏目:甘露珠蔓·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