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佛以后
 
{返回 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44
   成佛以后
  
  佛教主张「佛性平等,人人皆得成佛。」所谓「即心即佛」,又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所以,在成佛之前,大家都是一样,是一个「藏佛人」。成佛之时,自己已经把精神、生命、真心融入到大宇之中,和真理同在。真理是无处不遍,无所不在;佛性真理遍满虚空,在大宇之中,享受自然、平和的法性之乐。
  
  直到成佛以后,佛陀的法身可以继续安住在寂静的法性里,也可以如如而来,应现世间,开导众生,像释迦牟尼佛应化世间,给予众生示教利喜,应病与药,把般若真理的种子,播向一切众生的心田,给予众生做一个得度的因缘。
  
  成佛后的佛陀,示现凡夫相,作众生的津梁,背负众生渡生死海,登涅槃岸。成佛后的佛陀,一样晨起托钵、经行、教化、入定、静思、运动,慈悲教化众生,带领他的教团作世间众生的明灯。
  
  成佛后的佛陀,是常精进、是不休息、是大慈悲、是大般若,是大勇猛、大威力总合的圣者。他把信解行证融和在一起,他把慈悲喜舍融入于一体;他不重空谈、不尚虚浮,他事理圆融、福慧同等;他行化于宇宙虚空之中,就好象「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唐朝的顺宗皇帝曾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常思维,更勿生疑虑。」
  
  唐顺宗听后,心中仍有疑虑,于是又问道:「佛向王宫来,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再答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生处,自然无法说。」
  
  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明,佛陀是一个活生生、有历史可考的圣者;成佛后的佛陀,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而是心怀度众慈悲愿的人间佛教行者。从佛光如满禅师与唐顺宗之间的问答诗偈,足以为证。
  
  你也是佛!你怎么做呢?《人间福报》2001年8月12日

{返回 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处事礼貌
下一篇:人人做警察
 庆生会
 算账
 重新出发
 空间安排
 去芜存菁
 有我一份
 宏观与微观
 清理垃圾
 噪音
 硬体与软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人间的一味解心妙药[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大悲咒句解 55、摩诃悉陀夜[栏目:大悲咒句解]
 《金刚经》无所住心的修持方法[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如何修习四念住[栏目:妙境法师]
 学修三皈依(40~49)[栏目:傅味琴居士]
 我们真的比他好一点吗[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佛教正念的药方[栏目:佛网文摘]
 一个禅修者生起很强的不善念,这也会造成很强的不善果报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九一六)[栏目:杂阿含经]
 依止圆满导师和精进修行很重要[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