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慧日集 第二辑
 
{返回 净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92

净元法师著:慧日集(第二辑)

自序一

人心直,想时成曲。

参禅易,加功变难。

慧日集的撰写,常是不用大脑的时刻。

第一辑如此,第二辑亦这般。

去年的燕子就算回来,

也应该叫“今年的燕子”。

春雨中呢呢喃喃

道一句─

风光好!

自序二

第一辑的出版,大抵以教学为用。

第二辑掺了些个人心灵的独白,看起来有点疯子的味道。

嗯!好!

究竟修行如何展现于生活,一直是修行人摸索的方向。原则是─

不能有丝毫虚伪矫揉

亦毋须硬充汉子

最好有血、有泪,拉屎、拉尿的

大家看著办吧!

祝你好运!

第1篇

欲破解迷团,

即堕入陷阱。

参!

第2篇

你到底要做什么?

为什么装了满满的一杯水,还大老远地跑来师父这边找水?

第3篇

真理就是─

找到恒久不变的快乐

自己可以,也让别人可以

真理不是宗教或哲学

是生活

现证涅槃的生活

第4篇

当你背诵了多少经典上的名句

却发现难以融入现实的生活中

你仍斤斤计较著句义的正确与否

丝毫不理会自己的苦恼云何未除

佛法!佛法!

美丽的妄想!

永远无解的习题!

第5篇

虚空不容一纤尘

芥子之外无世界

心念转

因缘变

何须坚持?

万象显影如阳焰

泡沫里头生如来

六道事

不相干

暂且糊涂

【注】

(一)芥子─芥菜的种子,体积微小。经云:“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

(二)阳焰─现于沙漠或旷野中的林泉幻象。

(三)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第6篇

当竹之劲节已腐

石已穿,天地倒转

我看见一位比丘用头颅

行过鲜血沸腾的深渊

所有逆旅的伙伴都被种成

沙漠里的仙人掌

我伸手接著横飞而来的鸟粪

将它品尝为释迦牟尼的甘露

【解】

出家沙门是传佛法灯,续佛慧命的大丈夫,然在今日台湾大都被恶意曲解,甚乃毁谤凌辱,当成社会寄生虫,或逃避现实之流,实与佛陀的本怀相背离。

本寺勉励自己和所有出家者,于此困境中应甘心承受,无怨无悔。

第7篇

师父!你悟了吗?

悟了!

悟了什么?

悟到自己是“人”

师父,“人”和“佛”有什么差别?

当你是人的时侯,就不是佛;当你是佛,你也可以过人的生活。而我现在正好是“人”!

师父!那你想当人或当佛?

如我说要当人,你会笑我没出息;如说要当佛,你又骂我太贡高。如什么也不当,竟然嫌我没主张!

说真的,想不想都一定会得咎,因为我是“人”!

人,生活在矛盾的漩涡里,不论怎么做,都放不下什么,也承担不起什么。所以,没什么可以放下,也没有承担的问题。当你心存放下或承担时,就足以证明─人就是人。

第8篇

悟后重疑,为悟道关键。

无疑,不得悟境。对任何事物生起疑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应当如何?谁能如何?疑之又疑,打破砂锅问到底,再翻转过来,仔细审察,澈头澈尾地看明白,直到毫无半点疑情。

突地,对此“无疑”的境界,又起一大疑─真的无疑了吗?为什么无疑?此刻“无疑”的是何等事物?绵绵密密,一路疑个不停,把一切的沾染挂碍处扫除净尽。

试问:还有末后句吗?还有本地风光吗?

﹝注﹞

末后句─大澈大悟后的究竟言说,无其他任何言说可超越者,起信论称“因言遣言”,景德传灯录卷十六:“(元安)师示众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本地风光─即本心佛性,或言实相、法身。禅者证此,为究竟义。

第9篇

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原来是这汉!岂非成了守尸鬼?

参禅寻自性,悟道证本心,与那梵我合一又有什么差异?

蚊子叮牛角,盲人行入死胡同,还能做吗?

由他去!

第10篇

伸指为手,屈指为拳。

因缘本空,却任那根境随心,造妖捏怪。

若说:伸指为拳,屈指为手,狮子为佛,菩萨是魔,究竟干法界何事?

永嘉禅师说: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诚然!

第11篇

莫说“禅”,说“禅”即难知难了。

莫说“悟”,凡一切能说的就不是“悟”。

莫说“心”,妄想心则随境转,说了也没用;真知心无名状,却又从何说起?

莫说“佛”,若非己身入佛境,云何能以佛证佛。

因为“莫说”,所以说了许多。

第12篇

达者坐禅一瞬,远胜迷执者坐禅多年。

坐禅,不以形式论断,而是取决于当下的念头。

有如次违反坐禅要领的观念:

一、坐禅欲求悟(得智慧、证真理)。

二、坐禅欲求解脱(除灭一切忧悲恼苦)。

三、为自身利益而坐禅〈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去思惟,没有道场亦

无生,自然没有悲愿〉。

学坐禅如斯,当是外道凡夫,不是真正的禅者!参!

第13篇

见自心污染,尚未悟得。

见自心清净,亦未悟得。

见自心空,成方广道人。

见自心真常,犊子有份。

见自心是何物,干佛法底事?

﹝注﹞

方广道人─大乘中的附佛法外道,因误解大乘空义,而以恶见取

空,不承认因缘果报,为断灭论者。

犊子─部派佛教时之犊子部,主张一切法实有,以补特伽罗(我)

与五蕴不即不离,为生死轮回的主体,常住不灭,亦被贬

为附佛法外道。

第14篇

自家宝藏在哪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但寻得自家宝藏,却待如何?

凡有求问的,一概搬出自家有的东西,要多少,给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自家宝藏谁认得?

不往外看,不往内看,也不思惟计量,也不捉心令净。恁么时,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忽然一阵开天辟地的境界现前,贫人终于见著了衣内明珠,澄澄湛湛,如是如是!

第15篇

生活不是禅,禅亦不是生活。

谈生活,即吃喝拉睡、送往迎来的,哪样不是业障?不是著相?而禅是离一切相的。

生活在世间,朝夕面对著五尘,见闻觉知,处处贪爱,而禅却不入五尘,是出世间。

有众生才有生活,所以生活的现象为生灭,而禅究竟空,不生灭。

人不是佛,牛乳不是乳酪,因此生活不是禅。

佛遍十法界中,乳酪不一定牛乳做的。禅,说的是一种境界,并无实质意义,非关生活,自然禅亦不是生活。

第16篇

生与死,连一线之隔也无。

生,如幻;死,亦如幻。

生死不过是一种超现实的想像,究竟生前死后如何,你猜著了吗?

第17篇

相同,心异,成世界差别。

同一人道,心境不同,所行相违,各各所存在的世界犹似天壤。

请仔细观察,思惟、究竟自己活在哪里?怎么活?

第18篇

生命形态的开展,即是无穷无尽的抉择。

当下一念现起,因缘就全变了。或生死或了脱,一刀见血,岂容丝毫的迟疑。

试看?ㄇㄞ!

第19篇

千万般的调味在一“吃”,吃下之后,如何?

迷惑的现象界,展露眼前,是真?是假?

其实,真假并不重要,究竟你要什么?你如何明辨?如何抉择?你的一生!

第20篇

客问:如何安心?

沙门举茶一饮而尽

客问:师父为何不说话?

沙门微笑

客问:师父笑什么?

沙门再自倒一盏茶

敬客,说:喝吧!

第21篇

我以“自由意志”,抉择了出家之路。

我不是因信仰而出家,佛经里描述的境界,更非我出家的动机。

我是觉察自己应过某种生活,所以就这样做了。

现在,我的日子像一杯白水,每天从早到晚只做一件单纯的事─度众。

第22篇

在家与出家不只是依戒律分别。

在家人的心可进可退,出家人却要“破釜沉舟”。

在家人的心有假期,出家人无假期。

在家人修行叫发心,出家人叫生活。

出家无家,而在家人永远不能体会“无家”是什么?

第23篇

亲情割不掉,岂能称出家沙门?

怕人说闲话,岂能称出家沙门?

贪图于私利,岂能称出家沙门?

好逸而恶劳,岂能称出家沙门?

追逐权位,排除异己,岂能称出家沙门?

制造迷信,惑乱人心,岂能称出家沙门?

屈膝折腰,募款建庙,岂能称出家沙门?

心无悲悯,不恤众生,岂能称出家沙门?

第24篇

我看见了泡沫内的空,

也看见了空内的心情。

我看见了宇宙犹似针芒,

而我就在芒端无聊地游荡。

第25篇

灯火如画

毕竟不是白天

禅门衍派

难免蛇居龙穴

开山立宗,虽言好事,到末了又有谁来承担呢?

仔细瞧去!

随缘的心是直的,而随缘的路却是弯的。

第26篇

以前曾想过了生脱死

现在却不想

以前发大愿,想度化一切

现在觉得自己真没趣

以前的所见所想

到如今竟然如梦如幻

现在终于明白

不管别人说自己是什么

也不过是梦中的梦

而自己究竟是什么

毕竟不是很重要

第27篇

灯火明亮的府城之夜

一眼望去

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都在一念心中倏然展现

我对这世间早已不再眷恋

看此身躯

彷若重重无尽的缰索

而生命现象与那万虫钻动又有何异?

我的四周不须银山铁壁

更无所谓著相不著相的问题

圣人或大盗

也留不下一丝丝的记忆

府城之夜的府城

终将粉碎于流转的时空

幻起幻灭

究竟世间在哪里?

第28篇

心灯无暗夜。

证一分般若,心灯亮一分。

心灯无远近。

显一分平等,远近都有心灯照耀。

心灯不外求。

烦恼渐少,心灯渐明。

第29篇

智者生活在“人”的世界中

愚者生活在“鬼神”的世界中

好人不需长命

恶人命长更苦

你想怎么活?要活在哪里?

就应自去用“心”

努力创造

第30篇

放下不是抛弃世间的一切,是心灵世界的自在解脱。

放下是─

不追求悟境

不自以为精进修行

不坚持自己所认可的正法

放下时─

远离知见

当体即真

第31篇

我从窗口透视每一个因缘

看见了生与死竟是如此的暧昧

除非我被阳光温煦地催醒

到底“我”有何意义终究难以觉知

我的窗口也许和你的不同

但心里所呈现的恐慌不安使你我同步

我希望生命永无止境

但不欲接受这无止境带给我无尽的烦恼

我不想这生或死

不过我十分明白事实上我只能想一种

不是想生

就是想死

终于

我作了在今生最后的一次抉择

心不甘情不愿地服从内心深处强烈的叫唤

我走了─

【记】

一位精神分裂症者,十余年来,那潜伏心底的声音不断地逼她自我毁灭。

而她,家庭幸福,学业顺遂,又考上政府约聘的社工员,不但心肠慈悲,工作又认真,因此被评定为年度绩优。当大家正恭祝她,希望她能长留乡下,继续帮助更多困苦的人之时。她竟然接受了死神的召唤,悄悄地自杀了!

由这事例,可以证明业障的存在。前生所造的恶业,到了今世机缘成熟时,就一定会发露的。

爰为之题诗作记!

第32篇

你看见世事如聚沫吗?

你活于生之中,

抑活于灭之中?

你每一个念头的转换,

究竟把你塑造成何物?

第33篇

睡吧!

睡是一种安息

只有睡,能让你明朝重生

尽情地安息吧!

安息,

为了蓄积更多的妄想

让明天的世间更加纷乱

【解】

睡眠如死,犹如一期生命的终结,故云重生。睡眠是众生最强烈的无明,当睡眠时,即为进入大黑暗处,将此本心觉性澈底盖覆。

人的一生,用了三分一的时间来睡眠,生生死死数万次,昏昏沉沈,像混沌未开。

修行人如不节制睡眠,岂有解脱之期?

第34篇

人到无求,高处高平,低处低平。

人到无求,众流入海,等同一味。

人到无求,取身心亦可,不取身心亦可。

人到无求,佛祖阎王全不相干。

第35篇

心皎皎,日月亦无比。

身处众,犹如烂污泥。

外人见身不见心,何妨此心常光明。

慧眼见身随因缘,此心却是金刚性。

心已死,万劫流转不足惧。

身透空,内外澄澈胜琉璃。

身心本虚幻,云何执持不放瞎痴迷?

三千无所依,啥事东奔西跑不停息?

且道一字─○

第36篇

且慢!

勿让此心如转轮。

住手!

刀下是非云何生?

好吧!

但将恩仇寄清风。

谢啦!

万里无云万里天。

莎哟拉哪!

一去不回三际断。

第37篇

云散雨收日头艳

晒昏行人

事忙心烦万教兴

迷惑世间

这时节

走亦不是,不走亦不是

放下非,不放下亦非

且听吾,道一句─

冲个凉吧!待身子舒爽再说

睡个觉吧!待脑子清醒再说

第38篇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看尽心源

无心可点

莫说是云是水

何妨是云是水

笑纳吧

因缘果报毕竟空

不必多言

第39篇

天堂地狱都无门

门在你我自心中

白云飘飘悠然过

何处歇脚留幻影

第40篇

无舍不成修行。

真正的修行在于能舍─财务、情爱、心苦、病苦、人我是非.....

舍希望、舍绝望、舍目标、舍禅定、舍智慧、舍圣人、舍凡夫.....

一切可思可想、可行可做、可触可受,必能竭力而舍,不起一念贪惜眷顾。

若不心地光明,慧心显发者,佛祖欺诳人也!

第41篇

躲在象牙塔里修行,永不得佛法旨趣。

把世间看成五浊恶世,而怕沾染,岂是佛陀旧制?

用“原始”来创造一个新的机缘应该是很好的,但分明已找不到的“原始”资料,而且自己也无法去过“原始”的生活,又何必太在意非得“原始”不可?

难道研究大乘的高僧大德,都已不成典范?非得要去蛮荒地带挖一些“洋宝”,才能证明“原始”的威德?

佛法是教人这样吗?

【解】

把时间诠释为无始无终的“圆”,是十分荒谬的说法,实际上,时间不过是众生的妄想境界而已。

把佛法说成“原始佛教”,已属无稽,又要依之修行,更加令人啼笑皆非。

知识份子执取文字相,穿西装、吹冷气,置身于精心设计的禅堂里,如何与佛世的生活背景并称?

第42篇

修行人用一分读经,九分修行。

经师用九分去读经写书,一分修行。其实连这一分究竟是如何亦不很清楚,因为─

只看见书本上的道理,却看不见自己的念头,教他从何下手?

第43篇

当内心澄净如水,平坦如镜时,似有雷霆万钧的气势待发。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犹止小儿啼的把戏。殊不知─

修行人是怎样地穿透时空的隔碍,置宇宙于指掌间。

尤其是─当大悲显发,胸罗无量无边的众生之时!

【记】

早期,以为发愿度众是一个动作,现在才知道发愿度众是无有间断的念头,以及持续不歇的行为。

夜凉如水,仰望无垠的虚空,更觉肩负的重任是多么圣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44篇

烦恼像杂草丛生,永远也除不尽。

修行是任由那杂草生生灭灭,当它是一幅大自然的风景。

该提防的不是烦恼本身,而是─

想断烦恼的心。

第45篇

修行容易,过日子难。

修行,不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交接往来,都可以做。

过日子,没钱、没人,就活不下去;有钱、有人,也恐怕活得苦。

随时随地怀抱修行的意思,一定是愈活愈有滋味;一心一意只想过好日子,拼命地钻营,这个烦恼是绝逃不掉的。

第46篇

修行度众,岂可自外于人?

自限樊篱,实乃我执未破。

一切都是方便,何须如此当真?

但且环顾四周,应知没有必然!

放下身段

去吧!

第47篇

修行人退失道心三步曲:

第一步─精进曲

怀抱希望,勇猛精进,逢人必论佛法,殷殷劝勉。处处以道场为依归,开口闭口都是“师父”。

第二步─回旋曲

理想与现实冲突,不知己过,执著己见,贪欲难舍,嗔怨难消,反谓修行无益,甚乃生出疑心。感觉道场不再是坚实的依靠,而眼前的圣者成为识见与行径比自己高明不了多少的凡夫师父。

第三步─退堕曲

进退取舍之时,讲求自身立场,宁可损道,慎勿损己。游说亲友,勿过份信任师父和道场,以免将来受害。制造口舌是非,混淆大众视听。俨然俗人,假名修行。

【记】

出家生活过得久了,心志容易销磨,若无时刻检省惕厉,恐将堕落而不觉知。

毕竟了解自己为一介凡夫,禅定、智慧均不具足,如真有一天大限来临,何能看清是佛,抑是魔?

因此,每于临睡前思惟反观,庶几俯仰无愧!

第48篇

欲将此心掏空

不省心在何处?

修行人动则说“舍”、说“放下”、说“不要著相”。说了半天,却仍旧半点儿也丢不出去,反倒心更烦意更乱,这时节,难免责怪起那琳琅满目的工夫都是虚假,只有业报临头最真、最直接。

其实,说穿了不过是没用“心”。为什么没用?因为“不识”!为什么不识?

因为“不知”!为什么不知?因为“不在意”。

劳劳碌碌、牵牵扯扯,究竟谁理会得?

空不了啊!

第49篇

你为什么要修行?

为了证明自己读了很多佛法资料?为了确认自己比别人懂得更多、更正确?

为了让大众知道自己擅长演说佛法?

为了常住道场比外头清净?为了不喜与世人争名夺利?为了生活安定、不愁吃喝?

为了一身是病?为了无聊?

为经营道场,闯出一片佛教事业?

为了环境?为了习惯、嗜好?

为了肯定自己?为了受人肯定?

你!为什么?

第50篇

修行上最大的障碍不是认为自己不懂什么,而是认为自己懂得什么。

不是你的眼睛看不清人事物,而是看不清因缘。

你永远在分别染净对错,对于自身的言行举止永远以“标准型”为模式,

却不识知一切均由“自心”所生。

也就是说,当你的心是什么,才会相应什么。因此,修行人当善“观心”,切勿终日追逐外境,或揣摩圣意。

第51篇

修行不是做给别人看,是自心世界相应展现。

修行不是一句话,是一件事,不是坐下来谈,是去“生活”。

懂修行的人只管修行,不管是非、毁誉、成败,不管受用不受用,结果如何也不相干。

懂得修行,自然流露真性,举手投足,都与佛德契入。明眼的人一望即知,何须多言?

好好修行,莫打妄想!

第52篇

修行人不可对自己设限。

认为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哪一项才干,没有哪一项才干。

认为自己的个性外向或内向;有依赖性或独立性;喜爱热闹或孤僻。

这些观念都是偏执,不是正确的修行。

第53篇

修行人的心中不应有“被毁谤”或“被阻扰”。

因众生本来就是颠倒的,而因缘也是无常的,在大环境里彼此的牵绊与碰撞之时,哪一件事物不是过眼云烟?

计较啥?

第54篇

修行要从琐碎的生活细节中体会。

许多读书人常把“从书本上找道理”当做是修行,其实他连吃饭都不会。

他是被“我执”牵著鼻子跑,只要一碰到境,开口闭口不是哪本书怎么写,就是某大德怎么说。如别人讲的道理和自己研究所认定的道理不一样,就说别人的道理不对、是邪见。又如看见别人没事闲聊,就以为他们不精进用功,专讲俗话,不像修行人的风格。

这类读书型的修行人,喜欢把自己塑造成有内涵、与众不同的行径,而在日常生活中挑三拣四、好恶分明,甚至讲求气氛品味,连穿一件衣服,也得研究适配的问题,完全违反了修行最根本的观念─自在、随顺。

修行,如是坚持依著自己的性格、或所累积的知识去安排,岂非真理没有准则,而成了各有各的真理了吗?

修行,在穿衣吃饭里,在送往迎来里,在没事呆坐的时候,办事、聊天、出坡、休闲,哪样不是真正的修行?

第55篇

乍然梦醒,山河大地变色。

往昔,对这世间充满著迷恋,虽然过得辛苦,兼且烦恼频生,但于苦的背后又觉异常的甘美。如斯心情,岂是言语文字所能形容?

现在,对这世间有著无尽的悲悯,一切的付出都无求而且甘心。最要紧的,回看凡俗苦乐夹杂的日子,惊觉犹似饮鸩止渴,真是可怖!

梦醒之后,永恒的清凉认取今生及未来将会不异,所以一切锦绣或污秽的世界,竟如琉璃般透明而无法分别。

终于见到了真面目!

第56篇

有无天地不关“心”。

天若无地天非天,地无天相不成地。有情之时天地存,无情天地亦不亡。

凡夫将心测天地,圣者天地自任运。

心生,天地随之而生;心灭,天地随之而灭。这即是众生心。

心无生灭,心不是心,亦无天地名可生,无实有天地可立。这即是圣心。

天地与心,两不相干。

第57篇

用脑过度的人,常会羡慕那些打杂的。

而打杂的,永远在咒骂那用脑的不体恤人,不知打杂的辛苦,只会任意指挥人。

所以,打杂的终究是打杂的,从来不用大脑想想:

为什么有文明?有科技?为什么一个团体能运作、能发展?

当打杂的时间一到来上班,时间一到就下班时。你可知用脑的工作时间比你多一倍?

【记】

万般皆不去,只有业随身,各人作的各人自受,岂可怨天尤人?说世间不公平,试问:谁造成了这不公平的现象?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报应之不爽,可怕!可怕!三思!三思!

第58篇

何谓失却正念?

坐禅时,一意追求定境。一但得定,沾沾自喜,到处吹嘘。此是外道行径,非正念。

费心参禅,若有所悟,说演自如,行住坐卧,或动或静,皆以为无碍。此是识神作祟,非正念。

妄念一起,强力遏捺,看似清净,实乃浑浊沉积,从未扫除些许。此是石头压草,非正念。

觉自身如虚空,心无住著,像那死人一般,无物可攀,便认定解脱大事已明。此是空亡游魂,非正念。

何谓正念?说似一物即不中!

第59篇

修行应于日常生活中,专精制心,想到就做,不拘行住坐卧、交接往来,或动或静、或独或众,尽量守住此心,不起好恶分别,念头单一,不为境转。

心若澄明,立见自身烦恼多少,烦恼里头,因缘始终何事何物。于是行止运观,静慧发生,无明分分除断,法身分分增长。纵使遍历三界,六道出没,究竟真金显露,不惧污泥。

一生依此,乃至千万长劫犹不改易,仍不得悟者,愿代一切众生自堕拔舌。

【注】

(一)无明─烦恼的根源,其事即见与爱。

(二)法身─证得般若妙智后,所显发的清净功德。

(三)三界─世间的总称,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四)真金─即如来藏、法身、佛性。

(五)拔舌─地狱名。

第60篇

修行成果鉴定第一阶:

明、净、善、柔。

明,知见明了,于因缘果报明晰,解知诸法如幻,不以世法观世间。

净,内心澄澈,不为物役形拘,思惟自在无碍。

善,慈悲发露,常能利济众生。

柔,言行温和亲切。

有诸,真修行人。

无者,口说心迷,邪伪之人。

第61篇

自己跟自己竞赛。

修行就是不断地突破自己的瓶颈,超越体能和智力的极限。

修行要面对无奈的现实,生活在无聊又无趣的环境中,

你必须把自己当做一粒圆球,蓦直地、毫不犹疑、没有半点眷恋地滚过去,而且面带微笑,毫发无伤。

当然,也许因你是凡夫,所以才看不见自己的心,但你不能看不见自己的一举一动。你可能无法控制念头内的幻觉,却必须专心一注地达成心与言行的合一。

这是一个由不得自己的人生旅程,莫管别人做了什么,紧守六根门头,勿让烦恼贼入。澈底打垮─

那深藏无始劫来的坚执!

第62篇

二六时中,寻个寂静处。

修行人不论有事无事,行住坐卧,都要守住此心,不令放逸。

此言守心,非将一心放于某个部位而集中注意力,而是让此心不动不摇,安隐寂静。

寂静为定,定中生观,见一切烦恼,一一断之,即渐次增长智慧。

若言寂静为禅,即成外道,无关悟境矣。

第63篇

修行是虚招。

修行人有三事应断:一、烦恼。二、习气。三、修行之心。

若有修行之心,即烦恼习气未除,仍是一介凡夫;若无修行之心,即不知烦恼习气为何物,非但凡夫,甚乃鄙俗。

然则云何应断修行之心?先以修行之心,断己修行之心。

既断,便知无有修行,无烦恼习气,无了生脱死,无凡无圣。

正所谓:纵横法界求之遍,非空非有无得失。世出世间如梦幻,作

佛作魔在一心。

所以修行一事,即非修行,是名修行。

修行人!切记!勿执“修行”而废“心”!

第64篇

修行人的佛法在生活中,读书人的佛法在文字中。

修行人是心对行,读书人是把所有的经论剪裁后,重新汇整,再贴上“自我主张”的标志。

修行人的胸襟随体证而无限扩展,读书人随著学问累积而识见。愈来愈针对某一焦点,往往促使胸襟日益萎缩。

修行人承担放下皆自在,读书人只愿承担自以为该承担的,放下那几经思考而不得不放下的。

修行人见对立的因缘背后圆融的调和,读书人不是对立就是调和。觉悟真理和钻研名相,岂可同日而语?

第65篇

修行,俗心圣事。

度众,圣心俗事。

这当中关系悟与不悟,而有千差万别。悟者,俗圣双泯,真心独露,因此修度自在;不悟者,俗是俗,圣是圣,无明盖覆,修也困顿,度也困顿。

其实,修行度众都不过一句话,打个喷嚏罢了。

其实,俗人看的想的,永远是俗心俗事;圣人永远是圣人。

转凡成圣,行吗?

【解】

佛法中言“转识成智”、“转凡成圣”,似乎从前是没智慧的凡夫,现在心念一转,变成具证的圣者。

此皆心外求法,永远沈伦于世间而不得出离。

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本来天成,非由修行而得。今明修行者,即“但尽凡情,不求圣解”的意思。

又,圣心朗然,犹日月的一无遮覆,虽终日行度众之事,其心中却无众生可度。正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一切随缘,何须用心刻意?

由凡夫地欲顿超圣域是不可能的,只有澈见幻躯不异佛身,一向即与释迦同一鼻孔出气的修行人,才能真正的翻转!

第66篇

修行是─哪边出了毛病,就往哪边开刀下药。

如果你喜欢哪些事物,最好立刻远离它们,也许那是包著糖衣的毒药。

如果你不喜欢哪些事物,你应当试著去认识,或找个机会去做做看。当然,这里中有一定的轨则,就是不能造恶业,或干扰了别人的生活及权益。

一切的喜欢不喜欢,都由重重我执所生,如果你无法克服贪爱,将为自己带来矛盾和苦恼。因此你一定要忍受短暂的懊丧,专找自己的毛病狠狠一刀,硬下猛药!

第67篇

执取过去的因缘,是有碍修行的。

生于浊世,难免有种种的恩仇情怨,若无时无刻受这影尘沾染而扰乱了定境,或左右正确的思惟,必将绕回原地,永无解脱之期。

身为禅者,应掌握现前的一念─放下!断前际后际,千万不要作魂牵梦萦的拖尸人呀!

第68篇

圆觉寺的午后,传来鸟叫虫鸣。

在感觉上,仿佛已是许久未闻,其实是闻而不入于心。

这个发现证明自己乃一介凡俗,终日追逐五尘,致使心灵闭痼,成为“众生”。

众生,五众和合所生,纷扰扰,闇冥冥。

究竟谁是我?

【记】

初秋时分,独在禅堂的廊前小憩,微风吹拂,思惟奔驰。突有南柯梦醒的悲凄之情,才知掉入了记忆的漩涡里。的确是凡夫呀!

第69篇

业报的发露有一定的阶段性及周期性,如能适时适切地掌握其发露的先机将可有效对治。

所谓“无业不报”,钜细靡遗,而对治的方法是随顺与制心。

知因果昭然不昧,甘心承受,即是随顺。

当报来之时,立刻放下一切的世缘俗务,专精修禅,即是制心。

不管轻重诸报,都不可怕,唯坚执己意而不放舍,贪著五尘,昏蔽五识,随业沉浮,乃至仇怨自己所处的环境,诋毁宿昔修学的佛法,才是终生大敌。

第70篇

生老病死不是大事,其实最难缠的是“心”

心起情执,瞬息万变,虽然简要地说名“无常”,其实一切幻化,哪有什么时空问题。

生老病死由“心”,所以修行应治心病。心病为何?不知六尘如幻、生死如幻,坚固

执取不放舍。若果一念返照,见心源本无一物。

通!整个大黑漆桶一时翻转倒卷,就算阎王老子算总帐,又有何惧?

第71篇

生老病死不是大事,其实最难缠的是“心”

心起情执,瞬息万变,虽然简要地说名“无常”,其实一切幻化,哪有什么时空问题。

生老病死由“心”,所以修行应治心病。心病为何?不知六尘如幻、生死如幻,坚固

执取不放舍。若果一念返照,见心源本无一物。

通!整个大黑漆桶一时翻转倒卷,就算阎王老子算总帐,又有何惧?

第72篇

透视果报,解剖因缘。

业的成熟绝非偶然,应予完全承担,不可故意逃掉。现实,能自由脱身吗?

在因缘中,能知一切皆随业受报,而觉性却不动不摇。因缘本空,果报如幻,计量些什么?

第73篇

业力不可思议吗?

不论凡圣,都必须随业受报,无所遁免。

唯凡夫受报时,苦恼煎迫,不得解脱;圣者心无挂碍,安然自在。

云何如斯差异?凡夫随业转,感觉自身承受业果;圣者虽置身业缘中,心不受业,无住无念。

业力虽非任何方法能予改变,却可因心转境,入而不入,受而不受。

从世间相来看,业力结构与悟的层次确有密切关连。即愈偏向矛盾驳杂失控状态的业力,其悟境愈低;愈单一化纯正化,可用定慧驾御的业力,其悟境就愈高。

生活在感觉中,感觉自己真的在生活,就算狂风暴雨,天崩地坼,也是心甘情愿。所以人生如惊涛骇浪,如入地狱煎熬,也可以说成锻炼,美其名又叫“修行”。

这样子过生活,人生岂不是很可悲,很可笑吗?

结论:凡夫的业力不可思议,圣者可思议一切业力。

第74篇

对于因果的肯定,是析果证因,而非从因论果。

所以当你得到了什么报应,就应明白宿昔造了什么业因。

而修行的原理在于阻断业因,自然不必去管究竟会得什么报应。

第75篇

无福一身轻。

福,是一种价值感,而每个人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所以对“福”的果报承受也不同。

有人以名利富贵为福,有人以多子多孙为福,有人以长寿为福。但名利富贵常引来灾祸;多子多孙每滋生纷扰;而长寿若与贫贱、劳苦、疾病相随,又有何福可言?

有人以抛弃世间一切为福,以长伴清风明月为福,但仔细想想,这与那飞禽走兽岂非同类?岂不自贬品级?

其实,无福是心的自在随缘,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正常显达时,积极创造利生的机会;隐遁时,安于禅悦,耕于山野。

无福,就是人生无价。

第76篇

肯定自己的确一介凡俗实在很难。

就算你有自卑感,也常坚持自己的意见,常以自己的标准当天尺去判别事物。所以

表相自卑,骨子里却傲气十足,甚至用“自卑”为挡箭牌,排除一切所嫌所恶。

这个模样,你能自称“凡俗”吗?

第77篇

人生毫无终点

成佛并无实质意义

所有的圣贤都在不断地说谎,让那无际的众生竭其所能改善现状。而我─

竟然心甘情愿充当前锋,勇猛不退!

只为了─

要在这无终点的每一个点上

活得更有意思

【解】

圣贤是清净心,空无一物,而度众讲的永远是世间染污事,所以名“圣贤说谎”,因为不是圣贤心中的话,是众生心中的话。

圣贤说众生话,让众生看见成佛的阶梯,然后众生就不再是众生了。

第78篇

从生活中寻求意义,将使人生更加悲观。

生活,从早到晚的吃喝拉睡、交接应酬,或闲著没事穷发呆,或忙碌不停如陀螺。吃的,不过是一日三餐;睡的,不过是一张床;死了,赚一付棺材。其他还剩下什么?感觉?

感觉自己家财万贯,感觉身份地位高人一等,感觉快乐,感觉苦恼,感觉好恶,感觉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

感觉面临困境或顺境!所以感觉要超越或突破,要对生活中一切的境界给予意义,然后再去寻求和自己相应的境界。

第79篇

烦恼无根,微细难测。

也许在宁静中,正如无风的水面投入一粒极小的石子,心湖刹那间激起涟漪

,纹路清晰可见。

也许在忙碌中,自谓不断地施予,岂有闲暇顾及俗尘?孰料邻虚点里竟是无涯际的大千世界,犹似天罗地网。

行到甘醇边,依旧是驳杂苦涩兼浓腻;尽一切皆舍,终究业系此身毫无回手之力。

幻起幻灭疑为真,管亦不得,不管亦不得。

可怜的烦恼!

【注】邻虚点─宇宙即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最小者称小世界,分析世界至最小单位,称作微尘,须天眼复始见。复分析微尘至不可分之境,即极微尘,又名邻虚,状若有若无。

第80篇

说谎的人随时随地说谎,说习惯了,如果一次不说谎,会怀疑自己说错话了。

爱听谎言的人,常喜生活在周遭都是谎言的环境,如偶而听到一句真话,自己也无法相信它是真的。

人生果然如戏,贺梅子说:戏演完了,戏衫脱与呆底。戏,相续不断地上演,究竟孰真孰假?谁又管得?

【注】贺梅子─宋代词人贺铸。

第81篇

起一念微细贪,无明即刻现前。

看不见念之头,所以随相续念编造许多冠冕堂皇的“正理”,来搪塞污染的心源。

参禅明自性,悟道见本心。或许,放下护法卫道的信仰之时,正是离贪时节!

修行人,努力参吧!

【记】

遍一切的佛法,本与自心相应不失,无始以来即流行世间,不增不减。不识者,以为佛法将灭;识者,应知本不生,今亦不灭。何必多事?

时人常以护法缘故,动则将他人冠上“邪魔外道”的名号,仔细分析,护法者无德无节,但有庞大寺产及社会地位而已,为了维系自己的既得利益,便不问青红皂白,“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一付贪婪模样,高居庙堂之上,可叹!可叹!有鉴于此,聊记数语明志。

第82篇

不攀缘的意思不是自我封闭。

一切法皆在因缘中,甚至一个起心动念也是因缘,怎能不攀?

所谓“任运自在、取舍随缘”,即是不受缘牵业障,即是不攀缘。

第83篇

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这是指有为法吗?还是无为法?

学界的争论,究竟与修行有何相干?

如果贪嗔不除,纵使赢得了口舌,待又如何?

【解】

起信论说:“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真如心离言道断,心行处灭;妄想心如镜中像,无体可得。真如心本性空寂,妄想心如幻如化,何尝不空?无为法与有为法,又有什么差别?

一般学者精研名相义理,常执假名言而起论诤,诚如永嘉禅师证道歌所言:“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砂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狂作风尘客。”

闻某师讲经,自谓最上乘法、无为法,不禁嘘唏,复闻某师讲经,评某经究竟,某经不究竟,不禁摇头!复闻某师说修行当修无为法,不可修有为法,不禁哑然!

修行人不谙正思惟,实在冤枉!

第84篇

急于摆脱恶果,往往堕入另一恶果中。

业的开展以多层次、多样性,而且如丝相系。

业依心起,果从业生,一切均属自作自受,何必摆脱?

倘或不欲承担,即是一大恶心,怎能不生恶果?

第85篇

现实生活与妄境杂揉,是凡夫所无法分辨的。

现实要直接体取,讲求印证,注重效果,而妄境只须任由那意念奔驰,无尽地开展与自由组合。从理论上探求,两者之间的旨趣相违,但于事相中所彰显出的,却几乎令人难以判定。

除了由定生慧,谁又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是在现实中,抑在妄境中?

第86篇

打死凡夫心,即能看清真相。

凡夫心看到的是由六尘架构的世界,虚幻、浑浊、矛盾,自以为是,却不由自主。

凡夫心的根源是“我”,本质名叫“无常”。“我”,永远执著一切不变;“无常”,永远无刹那暂停。所以要知真相,应先无“我”;欲达圣心,应见“无常”。

第87篇

何必说了生脱死?

当你觉悟了生死的现象是什么,不再为生死问题所困扰,知道该生的时候一定会生,该死的时候一定会死,生死本同根,何必了脱?

就让生死之事如幻如化,而你只要好好过日子!

第88篇

恨,是最可怖的魔!

恨自己、恨别人、恨因缘果报如网缠绕、恨此“恨”云何难消!

“恨气”,撒布于无形的时空,犹似失心的杀手,杀自己,也杀亲人!

世事如浮云,恨什么?

第89篇

对于“我”的观察,到最后是不必要的。

你的每一个念头将和因缘密切结合,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十分真实自然。

你无法觉知“我”的感受及思考,甚至连自在解脱也无。

第90篇

释迦佛不断烦恼。

烦恼,是从凡夫的感觉来说的,而烦恼的本质虚妄、不可得。

既不可得,从何而断?

让一切的烦恼兀自烦恼

由它去吧!

第91篇

何谓业报现前?

当一个人置身贪欲中,却自以为无贪欲;常行身口意三掉,却自以为清净自在;违损众生道业,却自以为积极护法。

魔性发露,却自以为一切随缘。

此等可怖业报,谁能省得?

【记】

身口意三业是清净或杂染,须由定中起思惟,才能正确的了知,但有许多修行人常被贡高我慢所蒙蔽,未证言证,非道计道,致使邪正不分,真伪莫辨。虽然精进修行,却唐捐了光阴,毫无利益。可惜!

第92篇

见道才是真戒。

誓愿依佛教法,正直而行,尽未来际,度化一切,才是真戒。

中论说:若见因缘法,即为能见佛。

若不见因缘,心盲眼盲,能得戒吗?

唱大戏,演剧本,囫囵吞,三毒炽盛,未怯丝毫,戒又如何?

是该检省的时候了。

【记】

见道─初证道果,以小乘应为须陀洹果,大乘则分初信位的信解因缘法及初地位的正见法性两种见道。

持戒者如未见道,不可谓真持戒,恐损德造业不自知也!

第93篇

悲沉至底,无悲可言。

当舍无可舍,便觉身心原来是空。

复有何悲?

第94篇

什么叫了无疑惑?

对生死问题不再有任何牵挂,远离忧悲恼苦,无有恐怖。

去想那应当想的,做那应当做的,现前一念,蓦直而行,无怨无悔。

身处六波罗蜜中,不识六波罗蜜名,心如太虚,身遍法界。

没有一丝毫悟道的知见觉受,又岂有般若可证,何况解脱?

大梦既醒,大千焉存?

第95篇

心体离念即是觉。

何谓离念?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何谓不入?心如虚空,无所住著。虽受,受而不染。若有染相,不碍心体自明。

所以离念不是不动心,而是自在、随缘。

【注】

离念─念有生、住、异、灭四相,若能反观自照,不此念相所缚,即是离念境界。起信论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金刚经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禅宗说:“万缘放下,一念不生。”直接体取本来清净的真如法性,不假思量,名“离心意识参”!

第96篇

刀斧必经淬炼而后始利

心性必经熏习而后能明

但看那无量劫来所沾染的六尘,即应知晓手中的宝剑将如何挥舞。

刀斧,毕竟是有形的,可以捉摸的;而心性无形无相,却待怎么逼他现身就范?

主人翁!

请回过头来!

【注】主人翁─自性、佛性、本心觉性。

第97篇

确认自己是否执著,是极深刻微细的工夫。

如凡事都坚持一定要怎么做才对,或者是非好恶分明,不用多说,这就是执著。

如凡事不在意、不计较,成亦这般,毁亦这般,事情过了,天蹋下来也与我无干。

这种执著犹似透明的丝线,虽看不见,却万端缠绕。

执著与否,究竟何解?

请先观自心,勿先触境生见!

第98篇

读了几十年的书,以现在不读书的感觉最真实、最快活。

读书,增加了人的知识和思辨,却抹煞无上的智慧,使人自在解脱的心性一时暗钝。

凡夫不可不读书,因为知识能游戏于世尘;修行人却必须慎重考虑“读书令心盲”的严重后果。尤其是遍读百家书者,常只看见境界上的是非优劣,一味地刻意分别,这当口,趾高气昂的模样,哪还看得见自己?

读了几十年,终于发现这秘密。毕竟读些书才比较得出来。平常多读,的确满管用的,否则,修行会成为盲人摸象啊!

第99篇

痴人一定说梦话,但究竟谁才是痴人?

在这幻妄的世间,你站在哪里评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不管你上台不上台,都一定要入戏的。

你怎看得清─

自己是智慧或愚痴?

若强欲分别

岂非痴人?

第100篇

慈悲心不是天生的,而是薰习的。

有慈悲心的人,你不必教他如何去利益众生,因为他一定会去做。

没有慈悲心的人,就算你苦口婆心的劝他、哄他,还是无法让他发出一点来。

有慈悲心的人,应引导他修学智慧,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行菩萨道。

没有慈悲心的人,千万不可教他钻研什么大道理,以免造成他的狂妄自大。应提供一处可以行菩萨道,又适合其个性的生活环境,教他耳濡目染,如衣熏香,自然成为香衣。

历千万长劫熏习,来世终能成就慈悲的因缘,即是有慈悲心的人!

第101篇

你认识无常了吗?

你是否看见无常从身旁闪过?是否感受到生活中弥漫著无常的气味?

你如何当一位最佳的见证─

无常,让一个活蹦乱跳的人停止动作;让昨天夸耀身强体健的勇士,今天躺在医院打点滴;让相交数十年的知己,一旦反目成仇;让纵横国际的大企业,澈底的自这个世界消失。

婴儿逐渐成为白首;清新愉悦的家园,化做污秽纷扰的环境;新兴的国体相继诞生,而地底千年的王城也不断被发掘。

你终于觉察─

儿时的梦永远是梦,而自心永无止息的蜕变,却让这个梦绝不苏醒。

如果你真嗅著无常,或许会突然睁开睡眼,看见了过去看不见的东西。

我将看见你做什么,用以佐证─

你已是一位合格的“无常见证人”!

用音声或文字来传递一种讯息,目的在调整感觉的方向,或激发另一层次的思考。

遗憾的是─追求知识,用自我意识来抉择书中义理,并作为判别真伪依据的“人”,永远都在听“对”或“错”;和自己的看法“符合”或“不符合”。如对方的理论与己相符,或可以接受,即判定对方为善知识,否则,即非善知识,甚至批评对方胡言乱语。

这种“人”,永远看不见修行,看不见度众的巧妙。只听到“音声”,读到“文字”。

这种“人”连自己的念头尚且不识,却动辄对外境生疑,然后以妄想心擅加揣测他意,洋洋自得。不知内心逐渐著魔。表面看是精进修行,实际是反其道而行。

修行、度众,在于观机逗教,然后发为音声文字而已。

究竟你触著些什么?

第102篇

人,在互动的因缘中交错碰撞,究竟谁输谁赢?

人有业报,业报激发念头,念头指导行为,行为又成就了因缘互动的模式。

因缘,从现象来看是幻起幻灭的,而所谓互动其实是人与人之间觉受的力用。若无觉受,即无因缘互动一事。唯难知难了的,觉受如何称有无?

第103篇

放下尘境,放下染心,情与无情,皆是无缘。

修行与否,都落在因果当中,岂可闪躲?必也真发无上菩提大愿,六道里头自在往还,哪管得著躯壳的生生死死、世间的是是非非?

放下吧!

第104篇

在表相的世界里充满著虚幻,

而众生却藉由虚幻的感觉去推断真实。

第105篇

无智慧的悲心,将于众生无所裨益,甚且破坏大自然的生态,扭曲了环境运作

的轨则。

自恃“无私无我”,目高一切,常以己意妄断,入世过深而终致不可自拔,早已随波逐流却仍无觉醒的能力,犹然夸称“绝不涉入”,“不与某某挂钩”,愚昧若此,这在经中叫他“败坏菩萨”,成全自身无上的声誉,却违背佛法真正的旨趣。

诚可嗟叹!

【记】经上说:“悲而无智,增长愚痴;智而无悲,增长邪见。”悲智双运是修行的常轨,但因众生识见不同,有偏于慈悲门的,各持己是而非他。平心论之,佛法的慈悲应基于“无害”的原则,去行“利生”的事业,否则,一味讲求“利生”,恐将“害生”而犹浑然不觉。

第106篇

凡尘纤毫,亦能绊倒人。

观照自己并非已入圣境,岂有视一切皆空的心情,更不用说是自在无碍了。

差可告慰的,愈来愈见世间五尘的可怖,愈知一但受污染的苦恼,便觉必须猛然醒悟,切勿沉沦。

毕竟是一介凡夫,仅存一招即是将妄想捏死,就算行尸走肉仍亦甘心。

现在,不再理会清净与否,成佛、不成佛又有何干?

身心全都粉碎,然后悉数抛弃,誓不回顾!

好痛快!

【记】长年入世,表面说,叫度众,实际上,叫污染。面目全非,笑话不断。

若无一心誓愿,怕已沦落三涂,如今一再提醒自己:“不往前看,不往后顾!”紧紧抓住现前一念,勇敢地活著!

第107篇

有无道场观念,决定修行成就与否。

道场所展现的世界和凡俗的世界完全不同,而你只能抉择其一,否则会陷入自我意识的幻觉中。

你要怎么过?想清楚了再做─

否则,自己骗自己,还以为很洒脱!

第108篇

你要度一个人,就要包容他。

当他毁谤你时,应知源于自卑。

当他耍赖时,他的内心是多无奈。

当他破坏道场时,只不过烦恼十分炽盛。

当他快乐时,应知我慢横阻。

当他认真工作时,却是妄想奔驰而已。

当他什么都不干时,无尽的期待恰如海浪。

所以修行人应心包太虚,任由那因缘于斯不断碰撞及开展。

你不能见到任何众生,只许见到─

因缘!

第109篇

一心想担当责任,也是一种执著。

认为是为佛教做事,其实不过突显白痴。

人生既然无常,何必坚持永恒。

说穿了

空忙一场

【记】一切诸法皆是无常,佛教此法,也逃脱不了无常的牵引和摧迫。昔时眼见佛教逐渐走入了“学术研究”与“鬼神信仰”的双线道,似乎不再重视修行的工夫。于是发出了承先启后,一新世人耳目的大愿,几年下来,才知“小智难谋大事”,“独木不可成林”。必得韬光隐晦,精勤琢磨,把整个因缘观照明白,再来创造一番吧!

第110篇

度化的巧拙在于一心。

度众,讲求的是方便随缘,并非一厢情愿地把所有的佛法义理或修行要诀全塞给对方。因此,于度众之前,应掌握环境,了解可能产生的变数,再适当的营造应传达给对方的佛法架构。

巧度者,先观自心如何,再观相应于众生心如何,其次于定中思惟应该如何。

拙度者,依样画葫芦,只管照本宣科,完全不识置身何境,所为何事。

毕竟修行不是咬文嚼字,生活也非经书。

第111篇

化导众生应随顺因缘。

众生,有他的生活环境、思惟方式,以及种种的习气。

而所谓化导并非示现无缺点,像活佛、圣人般的领袖群伦,指引迷津,它是当一位众所知悉的凡夫,周旋于众生堆里,或悲、或喜、或嗔、或执取。正当其时,适切地导江流、归大海;于不自觉间,为众生除贪灭嗔,化暴戾为祥和。

因之,修行人绝无感觉自身的神圣威德,亦不追求清净自在。

修行人是─

云在青天鱼在水!

第112篇

当师父的为了分析事理,所以必须涉及批评某人某事。

当弟子的表面唯唯诺诺,心中却不以为然,甚乃私下批评师父有偏见,或修养欠佳。

没错!师父因为有偏见,因为修养欠佳,所以不断的收容来修行的人,然后再来批评那个人的缺点。

你的意思是─师父不应该批评或不应该收容?或收容了以后,只许讲好听的,而不许讲难听的?就算那人有缺点,也犯不著指正,应该让他自生自灭,动摇道场人心,让道场关门,让众生无道场修行?

或者,干脆换你来当师父。

或者,根本不需要一个师父。

或者,大家投票来推选一个师父。

其实,没有人真想当师父;当然,更没有人是真正的弟子。

因为,你我永远在分别!

第113篇

当你想做一件事,但在现实环境或团体规约中,却必须依循一定的准则或程序,而让你感觉麻烦,于是你放弃了。

请仔细思量:修行人何事为麻烦?何事不麻烦?修行人做这件事,究竟为自己抑或为众生?

因缘是互动的,在此自度与度他的行动中,你掌握了什么?

第114篇

办事的时候,知道自己一个人办事,可以让道场的组织发展,利益众生的功能增加,所以不管任何职务,都甘之如饴。这就是修行!

办事的时候,怨东怨西,推三阻四,能少做一些,就少做一些;上头没交办的,绝不主动为道场设想,多给人方便;纵使在自己职务十分尽份,也不过是自扫门前雪,眼里哪看得见别家的瓦上霜。甚至,行为乖张,只图自己完成业务,一切错误全往别人身上抛。这是俗人吃头路!

仔细想想,自己是何心情?

你怎能责怪师父没教你真本事?

第115篇

教团的因缘千变万化,岂可迷执旧识?

须知,修行人是来度众的,不是来攀缘的,修行人的眼光要远大、胸襟要恢阔,莫将舟楫泊沙渚,长江万里任遨游。

歇脚,可以!

定居,不行!

端看此“心”吧!

第116篇

从心体来说,众生一律平等。

从因缘现象来看,不得说没有差别性。

譬如在道场担任执事,本不应区分职务的高低,但为了摄众方便,又必须建立层次谨严的指挥系统,才能达成弘法利生的效果。如大家自认都是来道场修行的,没有义务服从谁的领导,那这个道场一定一团纷乱,不但无法修行,而且还会造许多恶业。

所以,一位了知因缘的修行人,定能善识环境,又能善处善用环境,充份发挥自己的才华,也充份达成修行的意思。

第117篇

谁若拿一条“佛教”的绳子绑住自己,然后指著外面说:“那些都是邪魔外教。”

我说这人绝非释迦牟尼佛的信徒。

二千五百年来的人间,唯一佛陀圆满澈悟,余皆少分乃至全部无明缠缚,竟然自吹自擂,自以为完全理解佛法,岂非颠倒黑白?

试问─你自知吗?你自制吗?一日里多少起心动念─善念多少、恶念多少、非善非恶念多少?净念为何、染念为何?你已洞照无差吗?

无须假仙,大家都是“人”!

第118篇

修行度众皆如幻。

从生到老死,你究竟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这一切的一切,未过之前是什么?过后,又是什么?

究竟是不是修行度众,又有什么差别?

如幻的人生,却紧咬著修行度众不放。

为什么?

第119篇

平静的海面,蕴藏多少险厄?

一望无际的海面,是多少时空如斯组合?

真实的世界在何处?何以心是这般无常?

成佛岂是妄想?何以不见佛重返人间?

什么是梦?什么是现实?什么是修行?什么是度众?什么是无始劫?什么是法界?什么是我?什么是众生?........

待将一切重新思惟,不禁微微一笑。呀!好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堕入一芥子了!妙哉!

第120篇

我把生命交给无常

把心交给虚空

二千五百年幌眼即过,从未见到哪一尊佛或菩萨飞出舍利塔,而所有的信众却不断地传诵十八神变,以及千百万亿化身的故事。

一代接著一代

生者自生

死者自死

究竟谁度谁?

第121篇

你说,修行人要精进用功。可惜我做不到!

你又说,真正的精进是读通三藏经典、诵经坐禅、念佛拜佛,二六时中永无懈怠。可惜我没时间!

你又继续说,修行人应当求了生脱死,或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不会在六道里轮回,永受诸苦。可惜我毫无这个观念!

“那你到底会什么?”你用怀疑的口气问我。

其实,我根本不懂佛法,当然也谈不上修行,我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利益众生的事,我把全付精神花在研究改善社会、创造新环境的方法,从早到晚忙碌不堪,身处众生堆里打滚,左看右看横看竖看,澈头澈尾绝对是如, 假包换的俗人!

第122篇

我真的想不起“什么叫修行”?没时间想!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想?有时忙到三更

半夜上床睡觉,来不及回想今天做了些什么“大”事,就呼噜呼噜地梦蝶寻庄周了。

“这叫做不务正业,但行杂善,非佛正见”,你扳起脸孔,非常严肃地呢喃著。

是的!因为我管不了生死问题,更无半点证入涅槃的念头。随心而过,佛法修行全不相干。

我尊重你的“精进”!

但请你不必理会我的“鄙陋”和“任性”!

因为在我的生活当中除了众生还是众生,是装得满满的“我慢”作祟!

实在想不透“我”─是什么?

第123篇

师父!我每天这样忙碌地工作,弄得筋疲力竭,也算修行吗?

算!

师父!这种生活方式,既无聊乏味,又觉得毫无意义,怎会跟修行扯上关系?

你试找找什么才是有味有意的!

师父,我找不著!

那你还有什么出路?

第124篇

师父说法的时候。

可以说你们通通都对,也可以说通通都错,更可以说该错的错,该对的对。

可以滔滔不绝地分析辨释,也可以沉默不语。

可以随顺无违。

可以斩钉截铁。

可以密不透风。

可以漏洞百出。

问题是─

你们究竟要什么?

第125篇

师父不能给你智慧,只能给你方法。

所谓方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启发。

当然,你要了解

启发的意思并非得到什么或接受什么讯息,是完成“舍”的工天,最后觉悟─

这个世间没有“真实”,包括自体!

第126篇

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一些傻子,愿无条件的替众生做点有益的事,如果大家只顾自己,试问世间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你只想独自好好过日子,试问:当别人杀你、抢你、偷你,以及你的亲友时,你会做什么?

如果你只想自度,试问:当初是哪个无聊的傻子来告诉你,让你明白有修行一事?

你今天能够无忧安隐,怎想得起有多少无聊又多管闲事的傻子在世界各地无怨无悔地付出,而你只要稍微出一点力,即不断的大言“无聊、无聊”!

那你活著干什么?

第127篇

笔尖著落处,即心相应处。

也不著虚伪,也不假造作,自然天成,毋须雕琢。

笔尖落处,即悲愿显发处。

非咬文嚼字,非卖弄才情,纯为利益众生,留此千古典籍。

笔,可以写尽。

宇宙人生,却是无垠。

因此,修行人不靠有形的笔来描绘,修行人以真心作笔。

第128篇

卷末微言

再版本辑,重新思索过往的遗痕,未免有些稚气。另外,发觉有些地方不妥,必须修改或加注。

看见了岁月如此摧残记忆,便更能包容一切。愿将身心供养无边众生,尽未来际。

佛灭后二五四○年仲冬 法性宝林沙门净元于痴心斋关房


{返回 净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慧日集 第三辑
下一篇:慧日集 第一辑
 大乘起信论述解
 痴心梦语 第六辑
 痴心梦语 第二辑
 慧日集 第二辑
 佛学基础
 痴心梦语 第三辑
 痴心梦语 第四辑
 慧日集 第一辑
 止观入门
 慧日集 第三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钱某频梦女鬼索命[栏目:邪淫恶报感应录]
 从《佛遗教经》看修道次第(威因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五戒之戒相[栏目:传喜法师]
 18.铃声比丘[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福利众生破憍慢心[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真平等是有差异但没高低[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应该越修越清醒[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但念无常(湛空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佛陀的继承人 A Successor to the Buddha[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心的画家[栏目: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