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语空人心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43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南北朝·南岳慧思禅师我很高兴今天晚上到贵校演讲“喜悦的心理历程”这个题目。我一路上专注地欣赏阳明山上的清风,俯览台北市华灯初上的夜景,陶醉在“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的

诗境里。我觉得一路上的体验,已令我欢喜不已,喜悦之情洋溢在我心中。各位!你能从我这里分享到这份喜悦吗?只要你能从心中生喜,投入于当下即契妙悦的情境,你必然能和我分享此刻的喜悦。

最近我读了一篇心理学的文章,谈到现代人生活在忙碌的工商社会里头,如果不学习喜悦之道,不试着使自己放松下来,对自己身心健康会有很大的伤害,从而自己生活的品质也就大打折扣。所以他建议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学习松弛自己,并懂得追求喜悦之道。

这个看法是对的,同时也是错的。学习喜悦之道,让自己优游于现代社会,在忙碌生活中享有自在,那是生活的艺术与智慧,有助于心智的成长与适应能力的发展。但为什么又是错的呢?因为喜悦不是追得来的,如果想从追求中获得喜悦,必然使自己更加忙碌,疲于奔命,甚至疯狂!

禅家告诉我们,喜悦是一种生活的流露,是从自性中表现出来的。人不可能以追求的方式获得真正的快乐,追求充其量不过是娱乐,或者是一时私欲得逞的狂欢罢了。所以慧思禅师说:“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生活本身就是喜悦,只要你活着,就能在平常的活动中享受到生命之喜乐。你走向街头,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潮,应当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它,那才是对自己生命的礼赞。你散步郊野,看着绿油油的自然景观,或收成时黄澄澄的稻穗,应以投入的态度去拥簇,那使你体认到

参赞化育的神往。跟家人一起进餐,未必是山珍海味,你应当视为生命的醍醐,满足在那细嚼慢咽的余香。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能稍加留意,哪一点不是诗画般的贴切。但是,我知道现代人活得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就是为了强求快乐与享受。

我们的精神生活,在处于主动与积极的时候,总是活泼的,喜悦的,光明的。但在处于被动时,即刻屈居劣势,很容易被物欲所迷,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被消极的意念所征服。

生活本来是单纯的,只要你能温饱,一切都已具足。这时你可以优游于人生滩濑,可以专注于工作与服务。正因为你是快乐的,所以才能把最单纯的人生理念实现出来。事业的成功奠基在一个单纯的人性理念,人生的幸福也是植根在单纯的生活方式,而光明的精神力量

与智慧,更是单纯的化身。我想单纯是人性中最美的至德。它是定与慧融为一体后,所发现的金刚般若。

现在我要来谈谈,这光明单纯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自由自在主人翁

人性爱好自由,自由就是心灵不受制于偏见、欲望和自我中心的虚妄,从心中直接流泻生活的情怀。因此,它能肯定内在的真我,作独立醒觉的判断。这样的生活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这时也许只能用“自在”才能表示这种心灵的自由,和心中所洋溢的法喜。

但是许多人并不是生活在自由的心灵里头,即使每天高唱自由和民主的人,也未必有大自在的心灵自由。他们以为束缚越少就是自由,想做就去做,想说就痛快的说,这样的生活条件就是自由。但却很少注意到心灵上自由与不自由只是一线之隔,因为许多高谈阔论自由

的人,可能心中正被一种不自由的动机所驱使。禅家所讲的自由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慈悲,像活泉一样涌现的喜舍,像云去云来一样未曾拘束的自然。

人的生活本来是自由的,但为了追求欲望,往往牺牲那珍贵的自由。人宁可牺牲自己的本质,而求得一时的名利;情愿出卖自己仁厚的本性,违背自己高贵的本质,当一个随波逐流的流浪汉。我们从现代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如何推销自己”,就可以知道,现代人何其不

幸地在抑制自己的本真,向别人献媚,祈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各位请注意!当你祈求获得别人的认可时,你必然已经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情操。

许多人宁可杀死自己来博得别人的欢心,宁可违背自己的真心,乞仰别人的肯定,于是压抑了清纯的本性与智慧,走入迷失的岔路。佛陀在《百喻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批商人,要到远方去做生意,由于路途不熟,大家商量结果,请来了一位向导,于是浩浩荡荡出发了。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旷野,那儿有一座供奉天神的庙。依照他们的习惯,必须杀掉一个人来祭祀,方得通过这个地方。

商人们集在一起商量,都认为大家是亲戚族人,只有那个向导是外人,便决定杀他作祭祀。等到祭祀完毕,便开始动身前行,可是由于没有向导,却迷失了方向,走来走去,一直都在旷野里打转,终于大家都困死在旷野里。

这个故事中的向导就像是我们自由的本性,它能发出正确的思考与判断,那些商人就如同我们的根尘色相,很容易障碍自性,使自己失去醒觉的能力,陷在愚迷的旷野中。

人一旦太执著于色相,太迷恋于“我相”,爱争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凡事在意的态度,便会感到别人都在注视着自己,而自己的言行举动,即刻变得不自在,不自然,不快乐了。各位一定看过许多人不敢放心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敢自然无拘地开怀

一笑。古人说:“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我们是否能够时而后言,乐而后笑呢?如果我们一天都不言不笑,那么喜悦就不存在了,自由的真我也被抑制了。

抑制自己的本性,会使生活的创造性完全的破坏,不但失去幽默感,而且也使生活的欢喜乐趣丧失殆荆你做错了一件事,会不会执意别人见笑,而不知所措?会不会楞在那儿紧张万分呢?如果会,那么你就应该改正了。现在我举个例子,给各位参考:唐朝南泉普愿禅师

住庵时,有一天对一位新来访的和尚说:

“我上山去工作,到时请自己做饭,并送一份上来。”过了一会儿,这位访僧就自己做饭吃了,一时闲散,在床上躺躺就睡着了。南泉不见访僧送饭来,就回庵去,看到访僧正呼呼大睡。南泉很幽默地也上床躺在他身边睡觉。过一会儿,访僧起床了。于是南泉说:“我

以前曾经看过一个‘灵利’活泼的道人,直到现在没有再见过。”

接着拿起一只掸子摇一摇对访僧说:“那个‘灵利’道人像是这个吗?”

访僧说:“不一样。”

南泉说:“你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过,怎么知道他们不一样。”

访僧说:“如果你想知道我在哪里见过,请和尚先放下掸子来。”

南泉高兴地说:“我应证了你一双自然流露智慧的眼睛。”

这个短短的故事,很生动地告诉我们,如果你拘泥不自在,就会失去自由,一直牵挂忘了送饭的事。如果自己是一位“灵利”道人,自由自在,就很自然地请南泉放下那可以用来打人的掸子,要他放下掸子的人,正是主动自由的精神主体。

惧怕是压抑内在欢喜本性的最大原因。惧怕也使一个人无法独立,不能像金刚一样屹立不动的生活。在精神生活上,没有比惧怕更亵渎人性了。我们来看唐朝赵州古佛是多么地活泼自在。有一次赵州问老师南泉说:“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

南泉拿起柱杖就打(过去禅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于是赵州伸手捉住南泉的柱杖说:“以后不要错打人了。”

赵州能如此自在,伸手捉住老师的柱杖,从容地告诉他,自己也能悠游在生活之中,以后不要错打人了。这时南泉很高兴地说:“龙蛇易辨,真和尚不可欺呀!”

其实“道非物外,物外非道”这种抽象的思辨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赵州直荡荡的生活态度,正表示了“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人总是被色相和物欲所缚才变得愚迷不安,失去欢乐。而禅家则在这个节骨眼上,直指人心,要人从单纯的生活面上直接承担,快乐自然流现出来。布袋和尚有一首诗,很能引发我们的反省: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这首诗简直道破了人生的迷团,告诉我们单纯使一个人解脱,追求贪欲使人束缚重重。切记呀!西江之水只取一瓢饮,熙攘繁杂的社交,一二知己难得,只要你能了解“青目睹人少”的时候,自己就会领略

恬淡之智;当你知道“问路白云头”时,你就不会面临寂寞孤独的不安,相反地带来更多的自在与喜悦。因为你已经从群众与世俗的眼光中,真正解脱出来,这时,哪有不快乐的呢?

既以与人己愈多

每一个人都很怕穷,穷使一个人失去欢乐。因此储蓄成为人类普遍的一种习惯,也被列为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储蓄的行为又带着强烈的不安,就会发展成囤积的态度。这种行为伴同吝啬出现,再度反应出贪婪的态度。储蓄可以是一种积极性的行为,但囤积则发展为

消极的行为。

我有一位长辈,他最爱囤积。他囤积的东西包括钞票、硬币、旧家具等等。平常分文也舍不得用,生病了更吝于花钱看医生。三年前他过世了,他的家人从大柜中找出许多硬币。更令人惊讶的是二十五年前,他的父亲留给他的五千元,竟然用红丝绢包扎得好好的。各位

可曾注意二十五年前的五千元多么贵重呀!他似乎就是仓库的化身,只知道囤积,饥饿似的存放了许多旧家具,破铜烂铁。囤积的人不懂得运用,不懂得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当然会失掉欢乐。

囤积的生活态度,往往会为自己带来许多损失。佛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在积存足够的牛奶之后才要宴客,他想,把牛奶积存在木桶里,日子久了会坏,不如把牛奶贮在牛肚子里,到宴客那一天,在一并挤出来,那样既省事又方便,客人又可以喝新鲜的牛

奶。

隔了很久,宴客的时间到了,他把牛牵出来,要挤捋牛奶,无奈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就像挤牛奶一样是现成的,应当抓紧时间,活在当下,而不是等到囤积了许多才去生活,如果用囤积的方法去生活,终究会落空的。

囤积是一种贫穷的表征,热爱囤积,愈陷贫困,心灵也愈受饥饿意识的折磨,生活自然也就不快乐了。老子说: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余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人若能把囤积的心态,转变为博爱,行布施波罗蜜,那么在精神生活上,即刻产生丰足感和喜悦。各位不妨试试,如果你抱着服务的精神去工作,你的事业一定会很有发展,生活也会变得乐观有朝气。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人类的悲愁大多来自竞争与对立,而不是来自匮乏。人因为彼此比较,所以有了是非纷扰,有了相互争胜,才会有倾轧斗争。然而真正的快乐则是和谐的相处。因此,放下比较与竞争,活在自我实现的平直心上,才是生活之道。老子曾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人若生活在自己潜能的实现,而不与别人争胜或比较,则工作与事业对自己而言是绝对的,是至高无上的尊贵,所以自觉非常高兴。也正因为如此自我肯定,真我才开始醒觉过来,那就是佛法的真谛。反之,人云己云,随波逐流,即使很有成就,也只不过是被境转的愚

汉。精神生活是永恒的,你平常就是一个愚迷的人,就注定无法在精神世界里见到光明的本性。

竞争在心理学里称为游戏(game)。游戏使人乐此不疲地堕入其中,愈演愈烈,乃至失去理性,无以自拔。赌博、玩飚车和大家乐,乃至彼此呕气,勾心斗角,都是由竞争引起的对立性行动。而对立对精神生活的伤害,可能是目前所发现最为恶毒的一种。

在禅家的眼里,对立就是一种心玻三祖僧璨大师说:“违顺相争是为心玻”各位想想,如果两个人玩起争辩的游戏,是否觉得快乐?玩起明争暗斗或一决胜负的竞争,是否觉得紧张疯狂呢?《信心铭》上说:

“才有是非, 纷然失心。”

人唯有在彼此是非倾轧时,才真正失去理智,失掉平静的愉悦。佛陀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劝诫世人千万不要为了竞争而失去最光明的智慧。他说:

有一天一对夫妇做了三个饼,彼此各吃了一个,还剩下一个饼。他们就拿来作赌,共同约定:要吃这个饼不得讲一句话,如果哪一个人先讲话,就算输了,不得吃饼。于是夫妇两人,终日痖然不语。过不久,有贼过来偷东西,把所有值钱的东西拿在手里,准备带走。夫

妇两人为了赌一个饼,还是一声不响,眼巴巴看贼偷东西。

那个贼看他们不作声,胆子越大了,得寸进尺去侵犯妇人,丈夫看到了依旧不发一语。妇人急了,叫了起来,对丈夫说:“你真笨啊!为了一个饼,就连贼来侮辱我,你都不吭声!这时丈夫却拍手大笑说:“哈哈,你先开口了,我赢了,饼归我吃了。”

佛陀讲这个故事,活生生的点出赌的行为,容易使一个人为了争一口气而迷失觉性,犯下大错。

各位想想看!那些为赌大家乐而放弃工作,为了赌博而弄得倾家荡产,为争一时之气而夫妻失和者,都是为了赌和为了争一口气所造成的。

我非常不赞成赌博或打赌,更不赞成抽奖的广告噱头,因为它容易误导,引发投机的心理。请注意!要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千万不要赌,不要争那一口一文不值的气。

信心不二

人若心中不安稳,信不过别人,信不了真理,那就有了许多的苦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FDA4,小车无NFDA5,其何以行之哉!”

信心使一个人真正安稳下来,在待人处事上自然处处得当,心里也开朗无忧。因此,你不只要信任朋友,信任你的运气,更重要是要信任你自己。信是一个人的福气,但必须是正信。

佛陀为了阐明信能离苦得乐,曾经说过一个譬喻。他说:从前有一个人,想吃苹果,就差遣他的佣人到果园去买,并嘱咐他说:“你要买甜的,如果不甜就不要买。”佣人拿了钱就去买苹果。到了果园,园主对他说:“我这里的苹果每一个都是甜的,你尝一个就可以知

道了。”佣人说:“我尝一个怎么能知道全部呢?我还是尝一个买一个,这样才靠得祝”

于是,佣人自己摘苹果,摘一个尝一口。果然每一个苹果都很甜,于是把自己尝过的都买回去了。回到家里,主人看见每个苹果都被咬过,甚为失望,一个也没有吃,就把一篮苹果都倒掉了。

一个人不能处处狐疑,那会失掉光明的觉照。疑性太重不但对心理卫生有所妨碍,对一个人的理性判断,乃至情绪生活也影响很大。我小的时候,我的祖父为我说了一个故事,现在想起来,还是令我回味无穷。他说:从前有一位有名的医生,他的外科手术非常地灵巧,

无病不治。由于名气很大,每天总要应邀四处行医。有时远行,必须经过几天才能回家。

他有一个貌美的娇妻,但又担心妻子跟别人有染,怀疑之情使他非常不安。有一次,他要远行,必须经过几天才能回家。于是想出了一个方法,先把太太的心肝挖出来放在橱子里,等他回来之后再把它缝合。这样他才放心地出远门。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他还没有回家之前,岳母来探望他们,岳母左等右等,既看不到女婿,又看不到女儿。中午时间已过,岳母饿得很,就找到了橱子里的一个心肝,煮着吃了。

人总是在彼此不互相信任时才产生许多心机,心机就是虚幻,虚幻就是一切错误与烦恼的来源。《信心铭》上说: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人唯有以平直心去生活时,所有的虚幻“作为”才可以熄灭,心里才回复光明聪慧,喜悦自在。僧璨大师在《信心铭》的结尾写道: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信心是悟佛成佛的不二法门,是智慧与觉性的根本。信不是用言语文字来叙述描摹的,而是要打破时空,信心坚固,实践力行,才能一真一切真,发挥内在的觉性,过喜悦的人生。

愉悦的泉源

禅家告诫我们,生活之道不是追求,不是比较,不是囤积财货,不是争强斗胜,而是笃笃当当地生活。喜悦本身是内在的主观活动,是平直的用心,恬淡的襟怀,和自然活泼的实现。生命现象本身就是喜悦,你无需再从别处觅取喜悦。

如果你不贪求、不占有、不执娶不逃避,贫则安贫乐道,富则好施济人,那就是喜悦,就是自在圆满。惟宽禅师说:“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议。”生活之道就是不可思议,不能以分辨与比较来取舍。

因此欢喜之情不是从外觅得,而是决定于自己的心识作用。各位不妨现在做一个试验,你先把万念放下,然后告诉自己,现在我非常高兴,因为我身为人,能言能行,行动自如,能说能唱,快乐无忧,我有许多朋友,一点也不寂寞。现在请提起欢喜的心情,享受愉悦的

情感。你体验看看,你的心胸有一种舒畅的感觉,你的身体有一种轻松的感受。还有,你好像正经验着一件生命的大喜事。这个试验,你可以多试几次,一定很灵。

你的心里有了消极思想,有了贪婪和对立的意识,心情自然不愉快,不欢喜。反之,当你所见所思都是光明正确的,喜悦自然涌现。《六祖坛经》上说: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你的心情意识决定了你是否能欢喜,而不是物质条件及种种身外物能支配你的欢喜。所以一个人只要有了“追求”的意图,无论所求是善是恶,是给予或者是剥夺,是为了别人或是为了自己,都会惊动心王。无业禅师说:

“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人生道上,顺逆事小,居心清净最为重要。一切自然智、般若智等心性本自有之,绝非觅求造作可以获得。所以生活之道就是欣赏那摆在面前的事实。

经上说:“为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造作,猛如金刚不可破坏。”

人能做到无觅求、无造作,便是六根灭去。所谓六根灭去就是见而不色,听而不取,闻而不执,味而不求,触而不逸,思量而不迷惑。有如“轮剑掷空,无伤于物”,物我齐备,“共坐不识”。所以说:“佛性犹如水中月,可见不可龋”日常生活,若得会悟“思无思之

妙”,才能显露法王身。

古人总爱在生活中直接体会乐趣。寒山与拾得总是呼唤打趣,笑声响彻天台山。金牛和尚,每天做饭,供养众僧。他总是把饭菜做好摆妥之后,载歌载舞,呵呵大笑说:“各位菩萨子!吃饭罗!各位可知道,他们开心是为了什么?那是因为生活所在,无处不是珍宝啊!

今晚你回到宿舍,摊开你的床铺,仔细端详,缓缓抚摸,让你的肌肤品触令你安眠的寝具,然后你以知足赞美的心情躺下,“夜夜是春宵”的喜悦就在其中。

各位,你不妨也试试看,明日天明即起,打起精神,到户外做些运动,专注欣赏晨景,赞美一切现成的景物。你会发现阳光正传递给你信心和活力,凉风像希望之神一样,带来无尽的惬意。你的美好一天就这样开始,“日日是好日”尽在其中。唐朝龙山和尚曾经写过

一首偈子说: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人若能净心守志,自然有智慧之光,照破种种执迷的境界。那时自然能从是非分辨中解脱出来,欢喜自在了。

生活是否欢喜,就在于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它的趣味。所以说佛道就在“日用事中”。唐朝庞居士对日用事说得活泼生动,最能发人醒悟。他说: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乖张,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般柴。”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那么自然,只要你摊开双手,接纳它,自然处处不乖张。朱紫之美,北山尘净,一切都变得完美无缺。因此精神生活上的神通妙用,都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切忌向他处寻觅。(1987年春讲于文化大学)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语空人心 第六讲 还须安禅制毒龙
下一篇:禅语空人心 第四讲 慈悲纵横处处彰
 觉·教导的智慧 第九章 结语——对生命的敬重
 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禅语空人心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
 禅悟与实现 第八章 超越与中道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一章 教育的新希望
 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禅·生命的微笑 自序
 悟·看出希望来 第七章 高洁的性情
 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悟·看出希望来 第五章 家庭亲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面对和处理黑能量 改善自己的处境[栏目:法界法师]
 无贪着,无烦恼[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禅定时,怎么抓住心让它不跑?[栏目:阿宗白洛仁波切·学修释疑]
 佛在人间禅贵体验[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经教视野下的虚云和尚及其思想(宗志)[栏目: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十一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佛教戒律学 第十一章 戒体论 第四节 其他戒体问题[栏目:佛教戒律学]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五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当代印度的新佛教运动(宋立道)[栏目:其它]
 漫说《长阿含》(卷十一)~E 《善生经》所揭示的家庭伦理道德[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