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语空人心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70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南北朝·南岳慧思禅师我很高兴今天晚上到贵校演讲“喜悦的心理历程”这个题目。我一路上专注地欣赏阳明山上的清风,俯览台北市华灯初上的夜景,陶醉在“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的

诗境里。我觉得一路上的体验,已令我欢喜不已,喜悦之情洋溢在我心中。各位!你能从我这里分享到这份喜悦吗?只要你能从心中生喜,投入于当下即契妙悦的情境,你必然能和我分享此刻的喜悦。

最近我读了一篇心理学的文章,谈到现代人生活在忙碌的工商社会里头,如果不学习喜悦之道,不试着使自己放松下来,对自己身心健康会有很大的伤害,从而自己生活的品质也就大打折扣。所以他建议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学习松弛自己,并懂得追求喜悦之道。

这个看法是对的,同时也是错的。学习喜悦之道,让自己优游于现代社会,在忙碌生活中享有自在,那是生活的艺术与智慧,有助于心智的成长与适应能力的发展。但为什么又是错的呢?因为喜悦不是追得来的,如果想从追求中获得喜悦,必然使自己更加忙碌,疲于奔命,甚至疯狂!

禅家告诉我们,喜悦是一种生活的流露,是从自性中表现出来的。人不可能以追求的方式获得真正的快乐,追求充其量不过是娱乐,或者是一时私欲得逞的狂欢罢了。所以慧思禅师说:“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生活本身就是喜悦,只要你活着,就能在平常的活动中享受到生命之喜乐。你走向街头,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潮,应当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它,那才是对自己生命的礼赞。你散步郊野,看着绿油油的自然景观,或收成时黄澄澄的稻穗,应以投入的态度去拥簇,那使你体认到

参赞化育的神往。跟家人一起进餐,未必是山珍海味,你应当视为生命的醍醐,满足在那细嚼慢咽的余香。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能稍加留意,哪一点不是诗画般的贴切。但是,我知道现代人活得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就是为了强求快乐与享受。

我们的精神生活,在处于主动与积极的时候,总是活泼的,喜悦的,光明的。但在处于被动时,即刻屈居劣势,很容易被物欲所迷,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被消极的意念所征服。

生活本来是单纯的,只要你能温饱,一切都已具足。这时你可以优游于人生滩濑,可以专注于工作与服务。正因为你是快乐的,所以才能把最单纯的人生理念实现出来。事业的成功奠基在一个单纯的人性理念,人生的幸福也是植根在单纯的生活方式,而光明的精神力量

与智慧,更是单纯的化身。我想单纯是人性中最美的至德。它是定与慧融为一体后,所发现的金刚般若。

现在我要来谈谈,这光明单纯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自由自在主人翁

人性爱好自由,自由就是心灵不受制于偏见、欲望和自我中心的虚妄,从心中直接流泻生活的情怀。因此,它能肯定内在的真我,作独立醒觉的判断。这样的生活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这时也许只能用“自在”才能表示这种心灵的自由,和心中所洋溢的法喜。

但是许多人并不是生活在自由的心灵里头,即使每天高唱自由和民主的人,也未必有大自在的心灵自由。他们以为束缚越少就是自由,想做就去做,想说就痛快的说,这样的生活条件就是自由。但却很少注意到心灵上自由与不自由只是一线之隔,因为许多高谈阔论自由

的人,可能心中正被一种不自由的动机所驱使。禅家所讲的自由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慈悲,像活泉一样涌现的喜舍,像云去云来一样未曾拘束的自然。

人的生活本来是自由的,但为了追求欲望,往往牺牲那珍贵的自由。人宁可牺牲自己的本质,而求得一时的名利;情愿出卖自己仁厚的本性,违背自己高贵的本质,当一个随波逐流的流浪汉。我们从现代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如何推销自己”,就可以知道,现代人何其不

幸地在抑制自己的本真,向别人献媚,祈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各位请注意!当你祈求获得别人的认可时,你必然已经丧失了自己最宝贵的情操。

许多人宁可杀死自己来博得别人的欢心,宁可违背自己的真心,乞仰别人的肯定,于是压抑了清纯的本性与智慧,走入迷失的岔路。佛陀在《百喻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批商人,要到远方去做生意,由于路途不熟,大家商量结果,请来了一位向导,于是浩浩荡荡出发了。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旷野,那儿有一座供奉天神的庙。依照他们的习惯,必须杀掉一个人来祭祀,方得通过这个地方。

商人们集在一起商量,都认为大家是亲戚族人,只有那个向导是外人,便决定杀他作祭祀。等到祭祀完毕,便开始动身前行,可是由于没有向导,却迷失了方向,走来走去,一直都在旷野里打转,终于大家都困死在旷野里。

这个故事中的向导就像是我们自由的本性,它能发出正确的思考与判断,那些商人就如同我们的根尘色相,很容易障碍自性,使自己失去醒觉的能力,陷在愚迷的旷野中。

人一旦太执著于色相,太迷恋于“我相”,爱争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凡事在意的态度,便会感到别人都在注视着自己,而自己的言行举动,即刻变得不自在,不自然,不快乐了。各位一定看过许多人不敢放心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敢自然无拘地开怀

一笑。古人说:“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我们是否能够时而后言,乐而后笑呢?如果我们一天都不言不笑,那么喜悦就不存在了,自由的真我也被抑制了。

抑制自己的本性,会使生活的创造性完全的破坏,不但失去幽默感,而且也使生活的欢喜乐趣丧失殆荆你做错了一件事,会不会执意别人见笑,而不知所措?会不会楞在那儿紧张万分呢?如果会,那么你就应该改正了。现在我举个例子,给各位参考:唐朝南泉普愿禅师

住庵时,有一天对一位新来访的和尚说:

“我上山去工作,到时请自己做饭,并送一份上来。”过了一会儿,这位访僧就自己做饭吃了,一时闲散,在床上躺躺就睡着了。南泉不见访僧送饭来,就回庵去,看到访僧正呼呼大睡。南泉很幽默地也上床躺在他身边睡觉。过一会儿,访僧起床了。于是南泉说:“我

以前曾经看过一个‘灵利’活泼的道人,直到现在没有再见过。”

接着拿起一只掸子摇一摇对访僧说:“那个‘灵利’道人像是这个吗?”

访僧说:“不一样。”

南泉说:“你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过,怎么知道他们不一样。”

访僧说:“如果你想知道我在哪里见过,请和尚先放下掸子来。”

南泉高兴地说:“我应证了你一双自然流露智慧的眼睛。”

这个短短的故事,很生动地告诉我们,如果你拘泥不自在,就会失去自由,一直牵挂忘了送饭的事。如果自己是一位“灵利”道人,自由自在,就很自然地请南泉放下那可以用来打人的掸子,要他放下掸子的人,正是主动自由的精神主体。

惧怕是压抑内在欢喜本性的最大原因。惧怕也使一个人无法独立,不能像金刚一样屹立不动的生活。在精神生活上,没有比惧怕更亵渎人性了。我们来看唐朝赵州古佛是多么地活泼自在。有一次赵州问老师南泉说:“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

南泉拿起柱杖就打(过去禅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于是赵州伸手捉住南泉的柱杖说:“以后不要错打人了。”

赵州能如此自在,伸手捉住老师的柱杖,从容地告诉他,自己也能悠游在生活之中,以后不要错打人了。这时南泉很高兴地说:“龙蛇易辨,真和尚不可欺呀!”

其实“道非物外,物外非道”这种抽象的思辨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赵州直荡荡的生活态度,正表示了“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人总是被色相和物欲所缚才变得愚迷不安,失去欢乐。而禅家则在这个节骨眼上,直指人心,要人从单纯的生活面上直接承担,快乐自然流现出来。布袋和尚有一首诗,很能引发我们的反省: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这首诗简直道破了人生的迷团,告诉我们单纯使一个人解脱,追求贪欲使人束缚重重。切记呀!西江之水只取一瓢饮,熙攘繁杂的社交,一二知己难得,只要你能了解“青目睹人少”的时候,自己就会领略

恬淡之智;当你知道“问路白云头”时,你就不会面临寂寞孤独的不安,相反地带来更多的自在与喜悦。因为你已经从群众与世俗的眼光中,真正解脱出来,这时,哪有不快乐的呢?

既以与人己愈多

每一个人都很怕穷,穷使一个人失去欢乐。因此储蓄成为人类普遍的一种习惯,也被列为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储蓄的行为又带着强烈的不安,就会发展成囤积的态度。这种行为伴同吝啬出现,再度反应出贪婪的态度。储蓄可以是一种积极性的行为,但囤积则发展为

消极的行为。

我有一位长辈,他最爱囤积。他囤积的东西包括钞票、硬币、旧家具等等。平常分文也舍不得用,生病了更吝于花钱看医生。三年前他过世了,他的家人从大柜中找出许多硬币。更令人惊讶的是二十五年前,他的父亲留给他的五千元,竟然用红丝绢包扎得好好的。各位

可曾注意二十五年前的五千元多么贵重呀!他似乎就是仓库的化身,只知道囤积,饥饿似的存放了许多旧家具,破铜烂铁。囤积的人不懂得运用,不懂得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当然会失掉欢乐。

囤积的生活态度,往往会为自己带来许多损失。佛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在积存足够的牛奶之后才要宴客,他想,把牛奶积存在木桶里,日子久了会坏,不如把牛奶贮在牛肚子里,到宴客那一天,在一并挤出来,那样既省事又方便,客人又可以喝新鲜的牛

奶。

隔了很久,宴客的时间到了,他把牛牵出来,要挤捋牛奶,无奈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就像挤牛奶一样是现成的,应当抓紧时间,活在当下,而不是等到囤积了许多才去生活,如果用囤积的方法去生活,终究会落空的。

囤积是一种贫穷的表征,热爱囤积,愈陷贫困,心灵也愈受饥饿意识的折磨,生活自然也就不快乐了。老子说: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余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人若能把囤积的心态,转变为博爱,行布施波罗蜜,那么在精神生活上,即刻产生丰足感和喜悦。各位不妨试试,如果你抱着服务的精神去工作,你的事业一定会很有发展,生活也会变得乐观有朝气。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人类的悲愁大多来自竞争与对立,而不是来自匮乏。人因为彼此比较,所以有了是非纷扰,有了相互争胜,才会有倾轧斗争。然而真正的快乐则是和谐的相处。因此,放下比较与竞争,活在自我实现的平直心上,才是生活之道。老子曾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人若生活在自己潜能的实现,而不与别人争胜或比较,则工作与事业对自己而言是绝对的,是至高无上的尊贵,所以自觉非常高兴。也正因为如此自我肯定,真我才开始醒觉过来,那就是佛法的真谛。反之,人云己云,随波逐流,即使很有成就,也只不过是被境转的愚

汉。精神生活是永恒的,你平常就是一个愚迷的人,就注定无法在精神世界里见到光明的本性。

竞争在心理学里称为游戏(game)。游戏使人乐此不疲地堕入其中,愈演愈烈,乃至失去理性,无以自拔。赌博、玩飚车和大家乐,乃至彼此呕气,勾心斗角,都是由竞争引起的对立性行动。而对立对精神生活的伤害,可能是目前所发现最为恶毒的一种。

在禅家的眼里,对立就是一种心玻三祖僧璨大师说:“违顺相争是为心玻”各位想想,如果两个人玩起争辩的游戏,是否觉得快乐?玩起明争暗斗或一决胜负的竞争,是否觉得紧张疯狂呢?《信心铭》上说:

“才有是非, 纷然失心。”

人唯有在彼此是非倾轧时,才真正失去理智,失掉平静的愉悦。佛陀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劝诫世人千万不要为了竞争而失去最光明的智慧。他说:

有一天一对夫妇做了三个饼,彼此各吃了一个,还剩下一个饼。他们就拿来作赌,共同约定:要吃这个饼不得讲一句话,如果哪一个人先讲话,就算输了,不得吃饼。于是夫妇两人,终日痖然不语。过不久,有贼过来偷东西,把所有值钱的东西拿在手里,准备带走。夫

妇两人为了赌一个饼,还是一声不响,眼巴巴看贼偷东西。

那个贼看他们不作声,胆子越大了,得寸进尺去侵犯妇人,丈夫看到了依旧不发一语。妇人急了,叫了起来,对丈夫说:“你真笨啊!为了一个饼,就连贼来侮辱我,你都不吭声!这时丈夫却拍手大笑说:“哈哈,你先开口了,我赢了,饼归我吃了。”

佛陀讲这个故事,活生生的点出赌的行为,容易使一个人为了争一口气而迷失觉性,犯下大错。

各位想想看!那些为赌大家乐而放弃工作,为了赌博而弄得倾家荡产,为争一时之气而夫妻失和者,都是为了赌和为了争一口气所造成的。

我非常不赞成赌博或打赌,更不赞成抽奖的广告噱头,因为它容易误导,引发投机的心理。请注意!要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千万不要赌,不要争那一口一文不值的气。

信心不二

人若心中不安稳,信不过别人,信不了真理,那就有了许多的苦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FDA4,小车无NFDA5,其何以行之哉!”

信心使一个人真正安稳下来,在待人处事上自然处处得当,心里也开朗无忧。因此,你不只要信任朋友,信任你的运气,更重要是要信任你自己。信是一个人的福气,但必须是正信。

佛陀为了阐明信能离苦得乐,曾经说过一个譬喻。他说:从前有一个人,想吃苹果,就差遣他的佣人到果园去买,并嘱咐他说:“你要买甜的,如果不甜就不要买。”佣人拿了钱就去买苹果。到了果园,园主对他说:“我这里的苹果每一个都是甜的,你尝一个就可以知

道了。”佣人说:“我尝一个怎么能知道全部呢?我还是尝一个买一个,这样才靠得祝”

于是,佣人自己摘苹果,摘一个尝一口。果然每一个苹果都很甜,于是把自己尝过的都买回去了。回到家里,主人看见每个苹果都被咬过,甚为失望,一个也没有吃,就把一篮苹果都倒掉了。

一个人不能处处狐疑,那会失掉光明的觉照。疑性太重不但对心理卫生有所妨碍,对一个人的理性判断,乃至情绪生活也影响很大。我小的时候,我的祖父为我说了一个故事,现在想起来,还是令我回味无穷。他说:从前有一位有名的医生,他的外科手术非常地灵巧,

无病不治。由于名气很大,每天总要应邀四处行医。有时远行,必须经过几天才能回家。

他有一个貌美的娇妻,但又担心妻子跟别人有染,怀疑之情使他非常不安。有一次,他要远行,必须经过几天才能回家。于是想出了一个方法,先把太太的心肝挖出来放在橱子里,等他回来之后再把它缝合。这样他才放心地出远门。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他还没有回家之前,岳母来探望他们,岳母左等右等,既看不到女婿,又看不到女儿。中午时间已过,岳母饿得很,就找到了橱子里的一个心肝,煮着吃了。

人总是在彼此不互相信任时才产生许多心机,心机就是虚幻,虚幻就是一切错误与烦恼的来源。《信心铭》上说: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人唯有以平直心去生活时,所有的虚幻“作为”才可以熄灭,心里才回复光明聪慧,喜悦自在。僧璨大师在《信心铭》的结尾写道: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信心是悟佛成佛的不二法门,是智慧与觉性的根本。信不是用言语文字来叙述描摹的,而是要打破时空,信心坚固,实践力行,才能一真一切真,发挥内在的觉性,过喜悦的人生。

愉悦的泉源

禅家告诫我们,生活之道不是追求,不是比较,不是囤积财货,不是争强斗胜,而是笃笃当当地生活。喜悦本身是内在的主观活动,是平直的用心,恬淡的襟怀,和自然活泼的实现。生命现象本身就是喜悦,你无需再从别处觅取喜悦。

如果你不贪求、不占有、不执娶不逃避,贫则安贫乐道,富则好施济人,那就是喜悦,就是自在圆满。惟宽禅师说:“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议。”生活之道就是不可思议,不能以分辨与比较来取舍。

因此欢喜之情不是从外觅得,而是决定于自己的心识作用。各位不妨现在做一个试验,你先把万念放下,然后告诉自己,现在我非常高兴,因为我身为人,能言能行,行动自如,能说能唱,快乐无忧,我有许多朋友,一点也不寂寞。现在请提起欢喜的心情,享受愉悦的

情感。你体验看看,你的心胸有一种舒畅的感觉,你的身体有一种轻松的感受。还有,你好像正经验着一件生命的大喜事。这个试验,你可以多试几次,一定很灵。

你的心里有了消极思想,有了贪婪和对立的意识,心情自然不愉快,不欢喜。反之,当你所见所思都是光明正确的,喜悦自然涌现。《六祖坛经》上说: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你的心情意识决定了你是否能欢喜,而不是物质条件及种种身外物能支配你的欢喜。所以一个人只要有了“追求”的意图,无论所求是善是恶,是给予或者是剥夺,是为了别人或是为了自己,都会惊动心王。无业禅师说:

“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人生道上,顺逆事小,居心清净最为重要。一切自然智、般若智等心性本自有之,绝非觅求造作可以获得。所以生活之道就是欣赏那摆在面前的事实。

经上说:“为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造作,猛如金刚不可破坏。”

人能做到无觅求、无造作,便是六根灭去。所谓六根灭去就是见而不色,听而不取,闻而不执,味而不求,触而不逸,思量而不迷惑。有如“轮剑掷空,无伤于物”,物我齐备,“共坐不识”。所以说:“佛性犹如水中月,可见不可龋”日常生活,若得会悟“思无思之

妙”,才能显露法王身。

古人总爱在生活中直接体会乐趣。寒山与拾得总是呼唤打趣,笑声响彻天台山。金牛和尚,每天做饭,供养众僧。他总是把饭菜做好摆妥之后,载歌载舞,呵呵大笑说:“各位菩萨子!吃饭罗!各位可知道,他们开心是为了什么?那是因为生活所在,无处不是珍宝啊!

今晚你回到宿舍,摊开你的床铺,仔细端详,缓缓抚摸,让你的肌肤品触令你安眠的寝具,然后你以知足赞美的心情躺下,“夜夜是春宵”的喜悦就在其中。

各位,你不妨也试试看,明日天明即起,打起精神,到户外做些运动,专注欣赏晨景,赞美一切现成的景物。你会发现阳光正传递给你信心和活力,凉风像希望之神一样,带来无尽的惬意。你的美好一天就这样开始,“日日是好日”尽在其中。唐朝龙山和尚曾经写过

一首偈子说: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人若能净心守志,自然有智慧之光,照破种种执迷的境界。那时自然能从是非分辨中解脱出来,欢喜自在了。

生活是否欢喜,就在于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它的趣味。所以说佛道就在“日用事中”。唐朝庞居士对日用事说得活泼生动,最能发人醒悟。他说: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乖张,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般柴。”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那么自然,只要你摊开双手,接纳它,自然处处不乖张。朱紫之美,北山尘净,一切都变得完美无缺。因此精神生活上的神通妙用,都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切忌向他处寻觅。(1987年春讲于文化大学)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语空人心 第六讲 还须安禅制毒龙
下一篇:禅语空人心 第四讲 慈悲纵横处处彰
 觉·教导的智慧 序言
 悟·看出希望来 第四章 生活的展现
 禅语空人心 第三讲 清心自在步红尘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七章 禅坐 调和身心的关键
 觉·教导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体验
 换个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决定心情与作为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七章 宗教、民俗与教育
 随缘成长 序
 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要被钱所利用[栏目:慧语禅心]
 有人说藏传佛教不重视佛典的研究,这话对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佛法不可思议[栏目:传喜法师]
 入菩萨行论 第九讲(第4品)[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