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语空人心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91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唐朝·六祖慧能今天我们能在净行法师主持的灵山讲堂,聚集一会,共飨佛陀法食,真是因缘殊胜,悦乐万分,共同参赞这“灵山法会”的妙悦。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创造心中的净土”。在未开讲之前,我们把题目稍作解释。经上说,佛要从心中作,不是向心外求,而“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为什么还要去创造心中的净土呢?是的,吾人自性本来清净,能生万法,但是由于我们受境所牵,受到情染,心生愚迷,虚妄烦恼,以致“性地”受到污染。正因为人的性地受到污染,精神生活不能提升,自性般若不能显现,所以现在不能过实现的生活,未来(人生的终点)不能超生于佛界(一真法界或精神世界)。所以我才订下这个题目,说明净的本质,净的创造性与喜悦,净的培养,和净土的宇宙观。

心中自有太阳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内在的心理世界,它与外在的世界一样,有山河大地,有时雨春风;每当风雪交加之后,总是恢复晴空万里,万物峥嵘。你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光明力量吗?那是在这个内在心理世界里,有一个伟大的法体,一颗纯真的心,一股活泼的创造力量,那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它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治愈我们的创伤,光耀亮丽我们的人生。它赐给我们朝气和活力,让我们有毅力转败为胜,化挫败为积极,转逃避为进取,扫除贪、睼、痴三毒,化烦恼为菩提,去过喜悦实现的人生。

你必须懂得应用心中自己本有的光明性智,这光明性智是本自具足,本来就有的。只要你扫除心中消极的念头,你的光明性智就会出现:只要你不被物欲所蒙蔽,你的智慧的太阳就会高照,只要你宽容别人,你的心中即刻晴空万里。

在《华严经》中讲到宇宙的主体和精神世界的基元,现出毗卢遮那佛,你知道这尊佛代表什么吗?这尊佛象征着光明自在。毗卢遮那佛的意思就是光明遍照的醒觉,所以这尊佛的汉文译名就是大日如来佛。它就是法身佛,就是精神生活的主体,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本来就有的光明面,本来具足的智慧,本来自在的菩提。

现在我们要注意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每个人既然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来佛,那么我们的光明觉性为什么显现不出来呢?各位仔细想想,你的光明觉性真的一点也显现不出来吗?真的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世界,一点儿光明面都没有吗?不然,你其实表现了许多光明面,比如说你崇尚客观和理性,通情达理和实践善行,表现慈悲和同情,发挥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光明面,这些都是我们心中自性如来,光明遍照的力量。但是,你我的心中也未必始终光明如一,总是有贪婪和憎恨,免不了为爱欲而烦恼,破除不了虚妄的名利,熏染其中而不能自拔。这些又是我们的消极和烦恼。因此,我们正生活在光明与黑暗并存的心理世界。

为什么我们会处于喜悦自在与烦恼痛苦之间呢?为什么佛陀要强调般若(智慧)和烦恼是同体呢?为什么我要生活在有恨也有爱,有喜也有悲,有同情又有憎恨,有善良又有罪恶之中呢?各位请注意!昆卢法性是绝对光明的,我们心中的太阳是绝对光明的。我们所以会生活在光明与黑暗的矛盾,善良与罪恶的矛盾,爱与恨的矛盾,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了障碍,有了成见,有了执著,有了一口咽不下的怨恨之气。

这些障碍就像是乌云一样,障蔽了阳光,阻隔了光明的来源,所以我们的心情也跟着阴霾起来,快活不起来。禅家告诉我们,你必须扫除心中的障碍,那就是净的功夫,使你的心中成为净土。风和日丽,万物并育,免于狂飙和霜雪的凌虐,免于雷电的袭击,免于一切烦恼和坏念头的危害。

人只要彼此能把成见放下,就能和谐相处;只要不拘泥在已学的知识,我们就懂得创造;只要不斤斤计较过去的恩怨,一切自然平静;只要你放下贪婪之念,你再也不会穷困;只要你不再自我中心,只顾想到自己,你就不再觉得别人亏待你。这就是净心的真谛,也就是促进光明醒觉的唯一途径。

净心能使智慧的光明性显露出来。精神生活的智慧没有成规可以引用,没有过去的教化可以直接套用,因为它必须建立在自由自在的光明觉性上。所以六祖慧能说: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光明。”

每一个人都必须净化自心,使自己真正从许多偏见、自私和欲望中解脱出来,那才能放旷而行。真正的公义不是用一些现成的规范来衡量,而是用净心不偏私来实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自己,为所欲为,而是从欲望的纠缠中解脱出来。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价值观念是多元的,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的意见是分歧的,所以众说纷纭;如果我们不去实践净行,就会生活在盲目和肤浅的躁动之中。

我们生活在多元的社会体系之下,人的交往是复杂的,所以我们很容易陷于纠纷;彼此之间的竞争是剧烈的,所以很容易摩擦。因此,如果没有净行,我们无法获得安稳。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请净一净心,把一些无关紧要的顾虑放下,光明本性自然发挥功能,发现最好的解决之道。当你有了什么苦闷情绪时,记得把它摆开,去旅行,或者找个朋友聊聊天,你的恶劣情绪一过,积极的活力将再露光芒,因为你心中自有太阳。

洗去心中的忧闷

每个人都要懂得洗去心中的浊恶情绪与愤怒,才能恢复本有的自在与活力。生活在这个紧张复杂的工业社会,想要保持恒常的清净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学会如何排遣忧闷,获得自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唐朝神会和尚说:

“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身在尘世,要如何才能常生清净心呢?关于这个问题,属于北禅的神秀禅师认为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虽然这是一种消极的方法,但对于现代人如何修持净的功夫,仍然不失为好方法。因为我们生活在烦浊的社会中,总免不了要发生紊乱,产生心理困扰的。因此,我很推崇一位心理学家所说:你每天都要打扫一下心理殿堂,在出门时,记得提醒自己,今天就是一个快乐如意的日子;回家时,记得把你沾染的灰尘和烦恼掸落,回复清净之身。

最近我读到高登(Arthur Gordon)所写一则亲身体验的故事。他说,他到壮年,事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可是最近却觉得心灰意懒,有着莫名的苦闷与空虚。渐渐地愈发觉得严重,一直到有一天,不得不去看医生了。他去看一位医生,告诉他自己的身心情况。

“你并没有什么玻”医生说:“如果你想治疗你现在所说的病,我倒愿意开个处方给你试试1医生随即拿起笔纸,在四张纸上各写了几个字,分别把它摺好,放在一个药袋里,送给他说:“你明天要照我的话服用,九点钟以前自己到海边,不能带报章杂志,不能听广播,可以带一点午餐,到了海边,分别在九点、十二点、三点和五点,依序各服用一帖。”

他半信半疑地走出诊所。第二天依照医生的嘱咐来到海边,下了车,看着无垠的大海,海风迎面吹拂。九点钟到了,他打开第一个处方,上面写着“谛听”。他真的静下心来谛听,他听到海涛声,海鸟的啼叫声,海风拂面声,望着一碧万顷的海和天边的浮云,听着大自然的节奏。慢慢地,他忘掉了自己,而投入属于大自然才有的安宁。他的心胸与大自然的壮阔似乎拥抱吻合为一体了。他的郁闷被海风吹散了,被海涛洗净了。他甚至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自然节拍,陶醉在无忧与忘我的清净世界。

到了中午,他打开第二个处方,上面写着“回忆”二字。他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去。想到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想到创业时期兢兢业业的精神,想到事业初有所成的喜悦。他在海滩上优游地漫步,想着过去偌多的绮丽往事,父母的慈爱,兄弟间海滩的嬉戏与追逐。

太阳已渐渐移到三点钟的位子,他打开第三个处方,上面写着“检讨你的动机”。他坐了下来,仔细地想着自己做事的动机,觉得早年创业时代,总是为了服务的观点,热诚地工作,而现在呢?自己好像都是为了利益,彼此强烈敌对,只顾赚钱,失掉了经营事业的喜悦,他告诉自己,人毕竟是要关怀别人才有温暖。想到这里,自己已深有所悟了。

到了傍晚,他打开最后一个处方,上面写着“把烦恼写在沙滩上”。他走到沙滩,写下“烦恼”两个字,一波海浪随即淹没了它,洗净了它。他走向归途,深悟人生的道理。

从此以后,他再度恢复活力。因为他知道自己该怎么生活,该做些什么。医生的教诫,虽然只有四张小纸条,但它的效用,岂是药物所能及。

禅学非常注重反省与忏悔。《六祖坛经》是禅学的宝典,其中“传香忏悔”那一品,六祖慧能传授了无相忏悔。它的本义,就是要个人从许多名利色相中解脱出来,心生清净,发大智慧。他说: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当我们透过净化的过程,使自己的身、口、意三方面真正清净无染时,我们就获得心灵的自由。把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的错误与痛苦一起忏悔改正,我们就能从烦恼中解脱,去过现实的生活。

转识成智是净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免不了受到外境的干扰,而产生种种错误的想法。这些错误想法是导致我们生气、愤怒、忧郁和苦闷的原因。使我们变得不净,变得痛苦万分,很想解脱这些痛苦,但却无从着手。

如果我们去求助于禅家,他会告诉你,真正使你痛苦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为自己预设了一个痛苦的圈套,然后钻入其中呀!六祖慧能说:

“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

有一位禅门弟子,对于一切烦恼源自取,既取之,又如何解脱,颇感困惑。于是很有技巧地问他的老师。他说:

“老师,如果一个人从小就钻进一个缸子里,当他慢慢长大之后,想要爬出来,却无从脱困,请问怎么办?”

他的老师在他说完问题之后,叫了弟子的名字一声,弟子随即应喏。

老师说:“这不是已经出来了吗?”

人在何时醒觉过来,何时就能离开那虚妄的意识,在我的辅导经验中,许多人有了情绪困扰,都是因为把一切事情看成非白即黑。稍有不如意,就会以全盘尽失的心情去看待它,不断往坏处联想。所以就作茧自缚,坐困其中。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认为我们所有的困扰和苦闷都是因为认识偏差所引起, 为了要消除这种心理困境, 贝克( Aron T. Beck) 研究了所谓认识治疗法(Cognitive therapy)。他的结论是:“情绪并不能够决定思想。恰恰相反, 是思想决定了情绪,所以你的思想正确,你就会觉得舒泰。”从认识疗法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则:

你的不净的心情是由于你思想运作的结果。

你的抑郁是你的思想被消极性所吞噬;你总认为事情就是如你所想的那么糟,所以才更痛苦。但事实并不如此,是自己扭曲了事实。

消极的意识,足够扭曲事实,把你带入痛苦的意识之牢。

认知疗法就是要指导一个人能正确的认知。禅学又何尝不是呢?有一天一位学生问司空本净禅师说:

“十二部经教,都是为了接物度生,如果有一个人心中都是不净的虚妄,如何才能转变他,让他看到真实呢?”

本净禅师说:“因为有虚妄的错认,所以要引他去发现真实;要让他认识到他的意识思想本来就是一场空想呀!”

禅家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破除虚假的意识假相,只有这样心地才真正净露出光明的本性。不过,禅家也使用“转识成智”的方法,在“情存一念悟”中,去“宁愈昔时迷”。这怎么说呢?现在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今年的春天,有一位陈先生来看我。他说他跟家里的人失和,每天总是吵个没完。他总觉得别人都在存心捣蛋,刁难他,给他为难,他觉得非常痛苦,每天心头气得发痛。经过一段时间的谈话,我发现那都是陈先生自己在挑剔别人。他的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鼻子所嗅的似乎都是不好的。于是我教他每天去寻找别人的优点,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要他重新去认识别人。当一个人能认识到别人对他是“和善”的时候,一切就自在下来。这位陈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的情绪生活改善了很多。

我拿这个例子供教育系学生作“认知教学”的研讨。结果有一位学生跟我讨论到进一步的假设。他的问题是:“如果陈先生的家人确实让他看不惯,又不能离家出走,那该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如果不能克服这种问题,一定每天气愤不堪。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要能承担”。在禅学中有一个故事。唐朝的时候,招提慧朗带着困惑和苦恼去参访石头希迁,问说:“如何是佛?”

石头回答说:“你没有佛性。”

招提又问:“那么飞禽走兽等蠢动含灵是否有佛性呢?”

石头说:“蠢动含灵却有佛性。”

招提不解地问:“那么我为什么没有佛性?”

石头说:“因为你不肯承担。”

不肯承担的人就缺乏宽容,缺乏宽容的人心中必然拥滞,一切放不下心来,产生邪知邪见,因其不净,所以障蔽佛性。

各位!一个人怎样才能承担呢?现在我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女士告诉我她的不幸遭遇,希望我能给她一点意见。她说,她的丈夫另寻新欢,外头另有女人,使她在婚姻生活上受到严重的创伤与困扰。她忍无可忍,经常和丈夫吵架,现在她已绝望,决定要跟他离婚。问我的看法如何?

我告诉她说,你有两三个孩子,在还没有离婚之前,他们至少还能看到父母亲,离婚之后,他们会如何呢?你以为离婚了问题就不存在,事实上问题可能更严重。我问她:

“你先生真的一无是处?他从来不回家?不负担家计?”她摇摇头,因为她先生每天回家,按月负担家计。经过一番咨商,她同意我的看法:不离婚确实比离婚好得多了。现在的问题是:感情的这口气她咽不下去。于是我告诉她说:“你是虔诚的佛教徒,信佛学佛,你有没有听说过‘烦恼即菩提’这句经文呢?今天你所遭遇到的感情纠纷固然是痛苦的,但是这些痛苦正是你性灵修养的资粮。你如果学会不被这种感情纠纷所刺伤,你就多增加一分金刚般若。日子久了,你的般若自性大放光明,福慧必然兼得哪1

这位女士突然若有所悟,脸上的忧郁顿然减轻。一段时间之后,她告诉我说,她已能泰然自若了。

放下即是净

放下一件压抑在心头的东西,就是一种净化工作。它使一个人获得真正性灵生活的自由。各位也许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位和尚跟他的师父一起行脚。有一天两人要过河,正巧遇上一位姑娘也要过河。姑娘怕水就央求老和尚背她过河,老和尚就背她过河了。过了河,走了好长的一段路,小和尚不解的问:

“师父,有道是‘男女授受不亲’,你怎么可以背着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说:“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却到现在还抱着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一直有一种念头,像打死结一样老不通达,那就是不净。

唐朝时一位比丘尼去问赵州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赵州用他惯用的启发法,伸手拧了他的手臂。那就是告诉他:就在这个会痛会动的驱体里头,有一尊大自在的清净法身佛。这位比丘尼被拧了之后,很生气地说:

“想不到你还有这个!”

赵州回答说:“想不到你还有这个!”

这个公案就在于说明净心的重要性了。当你是净的时候,你就能直接悟出活泼的知见。当你是不净的时候,起心动念总是摆脱不了它的浊恶。

戒即是自净本心

戒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格律,没有它我们就失去自治和自制的能力。戒不只对佛门弟子极为重要,其对现代人也一样重要。因为它砥砺我们的心志,使我们变得真正的刚健与自由。

什么是最基本的戒律呢?我想在家佛教徒只要有五戒也就够了。五戒是指: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这五戒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我讲禅学上的一则故事,给各位参研参研。

唐朝嵩岳元皀禅师是一位高僧,后来结庐于嵩岳之南。有一天有山神来求戒,峨冠NFDA6褶而至,从者甚多,轻步舒除,称谒大师。神稽首说:

“我听明正直,讵知师有广大的智辩,请授我以正戒,令我度世。”

元皀禅师说:“你既乞戒,即既戒也。”

山神说:“我还是要请大师正式为我授戒,收我为门弟子。”

元皀禅师应允他的请求,准备几案炉香,为他授戒说:“付你五戒,若能奉行,就说能:不能奉行,就说不能。”

元皀禅师说:“你能不淫乎?”

山神答道:“我已娶了妻室,怎么办?”

元皀禅师说:“不是为此,而是能否不邪淫。”

山神说:“能。”

元皀禅师授第二戒说:“你能不偷盗吗?”

山神说:“我是山神,一点也不缺乏财物,怎么需要去盗取呢?”

元皀禅师说:“盗不是指这个意思,而是只要给你好处,即使坏人你也纵容他;没有给你好处,连善良的人也要受害。”

山神说:“能。”

元皀禅师又问:“你能不杀吗?”

山神说:“我实操权柄,哪有不杀的呢?”

元皀禅师说:“杀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滥杀无辜,无好生之德。”

山神说:“能。”

元皀禅师又问:“你能不狂妄吗?”

山神说:“我为人正直,哪有狂妄的事呢?”

元皀禅师说:“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待人处世不纯厚如一。”

山神说:“能。”

元皀禅师又问:“你能不遭酒败乎?”

山神说:“能。”五戒于是授毕。元皀禅师总结五戒的精要,由于文字简练,我来念给大家听,一起互相勉励: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不为动,毕尽寂然不为休。信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胮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失不为妄,胮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熟为戒哉!

从这个禅学公案中我们可以了解,戒就是为了培养净。能净就无伪,就是无心。无心之心就是真心,这时才有创造性,才能持平判断,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获真解脱。

自性净土与诸佛净土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内在的宇宙,又同时生活在外在的宇宙。内在的宇宙就是我们的精神生活,而意识决定了这个精神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生活现象都因为意识或思想的改变而改变,你有了强烈的防卫别人的意识,就会表现出与别人对立的态度与行为。你惧怕别人会伤害到你,自然产生焦虑不安的行为。当你相信某个地方有鬼,那儿就会有鬼出没。所以佛经上说“万法唯心”。

心中充满贪婪,就永远不能知足,永远要受一种“饥饿”意识的驱使,那就是饿鬼。心中充满恶毒、嫉妒愤恨,长久受暴戾之气所驱使,面目狰狞丑陋,所以成为阿修罗。罗欲不止,色心猖狂,被淫欲所驱,邪淫颠倒,散乱愚痴,所以叫做畜生。焦虑困苦,烦恼不止,被无明所驱,丧失心灵的自由,痛苦万分,有如火狱冰牢,所以叫地狱。

反之,自心清净,般若光生,慈航普度,喜悦自在。过实现的人生,就是菩萨,也是大乘法器。人的精神依自己的存心而发展,由精神生活之提升而参入一真法界,这就是内在宇宙与外在宇宙“不二”的道理。所以称为不二法门,又称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唐朝慧忠国师说:

“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

学佛就是为了调养自心,让心不被境转,不被色相所迷,自净其意,落落实实,自自由由,去过实现的生活,那就是等参法界。

我讲一个公案给各位参究。唐朝天台山国清寺,有一位高僧,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名字就叫拾得。他很自在,很逍遥,不落境转,直参大乘。但总是做一些打扫或粗重的工作,常常在别人吃过饭后,才在厨房找些剩菜吃。有一天来国清寺念戒的信众(出家人)很多。拾得就在大家念戒时拍手说:“聚在一起想那事又能如何呢?”维那就责叱他。拾得于是回答了下面这段像荒漠甘泉的禅偈:

“大德且住!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

戒与净是分不开的,戒造就了自性净土。自性净土与西方极乐净土不二,亦不二于十方诸佛国土。所以说“一念万年,无在不在”。

诸位居士大德,佛门同修,我们以此共勉。

(1987年春讲于灵山讲堂)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语空人心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
下一篇:禅语空人心 第八讲 一曲禅歌乐有余
 禅语空人心 第七讲 菩提自性本光明
 禅·生命的微笑 第八章 空与智慧
 父母之爱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
 禅语空人心 第八讲 一曲禅歌乐有余
 悟·看出希望来 第四章 生活的展现
 禅悟与实现 第八章 超越与中道
 换个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
 禅语空人心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
 换个想法更好 第一篇 当心第一个念头
 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丧礼勿杀生[栏目:继程法师]
 何谓比丘?[栏目:永海法师]
 阅“相见别种辨”[栏目:太虚法师]
 什么是轮回的本质?[栏目: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送给施主们一些话[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罗侯罗(密行第一) 人间第一幸福儿[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相应22经 摩诃男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空”之中国的理解与天台的空观[栏目:张曼涛教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四一)[栏目:杂阿含经]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栏目:徐孙铭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