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生命的微笑 第七章 顿悟与参禅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66

第七章 顿悟与参禅

 
  好个安心法,

  当阳妙不传,

  谁知潭底月,

  元在屋头天。

  ——宋·先覩禅师

  禅悟是学禅的重要课题,它是见性发慧的契机。禅者所的悟,对一般学禅的人而言是神秘而不可及的。即使是学佛多年的老修禅,也多三缄其口,不愿多费唇舌,所以悟这个禅学上重要的课题,也就变得更神秘了。禅家不愿多谈禅主要有两个理由:其一是悟没有定法。它是般若的活动,没有形式,没有性状,没有色相,所以很难用语言来诠释。悟一旦用公案来说明它,就受到限定,而变成以限定性的特例反去解释一个千变万化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如果要对悟的意识活动历程或现象加以阐述,则又非常花工夫,必须对《楞伽经》、《解深密经》、《唯识三千十颂》、《唯识论》等有所了解,否则即使禅者为你工作了解释,也无从知晓。

  禅者不愿多谈“悟是什么”的第二个理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悟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圆满的自处和回应之道。它是一种即知即行的能力,而不是知性的概念或知识。对于精神生活而言,知性的概念是没有用的,知和行不能一致的知识只是一种虚幻。知识在处理一般的生活事务有用,但对于精神生活而言,则起不了大作用。你可以用许多科学的知识处理生产、市场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但却很难用科学知识来使你快乐、欢喜和看透生命之道。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可能阅读许多促进心情快乐的知识,但仍然不快乐。许多人都知道凡事不要紧张急躁,但总是无法自制;大家都晓得待人要宽厚,但是心地仍旧那么狭隘。所以说,对精神生活而言,我们需要的是智慧,是从悟中所发出的即知即行的能力。

  禅者不希望他的弟子只接触知识,而是要弟了进一步去发慧,要有实际开悟的能力,才能圆融适应多变化的人生。禅家认为,在精神生活上花时间去讨论,跟说食不饱一样没有用。我们不难了解,现代人都知道四维八德是什么意思,国民中小学生也多知道: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别,恥是切切实实的觉悟;把它记诵在心,考试时也都会写,但是社会上却普遍存在著不守法、不相互尊重和缺乏公德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没有悟,不能够真正“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禅家认为,由虑而知和由思而解的知性化概念,都是“鬼家活计”,不能使人在精神生活上走上光明之道。所以禅者认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语言所传递的东西,在精神生活上,不容易达到真正改变气质、解脱烦恼和得大自在的心目的。

  禅家所以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因,显然不是因为禅悟的神秘不可测,而是悟这件事情,无关文字,这是一种内在自发的自我省悟过程。因此,悟不是知性的讲解所能心领神会的,而是自己从世事无常和如何才是圆满的精神生活等“疑情”开始,经常参契,日日参契,积小悟为大悟,由大悟而彻悟,从而度脱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展现如如自在的生活。

  然而,我们毕竟要问,禅者是否就不使用语言文字呢?这也不然,否则中国禅宗为什么留下偌多的典籍文献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禅的基本理论是需要知晓的,但是悟却要超越“知晓”或“理论”。对禅的认识可以使用语言文字,但是证入禅的中堂奥,则靠自己身体力。当然,要悟入禅的世界,发现妙悦纯净的精神法界,必须对它有个基本的认识,然后,依照这个蓝图,去发现属于自己的宝藏。说明禅的基本概念,禅者称它叫“假立名相”,它不是禅的本身。禅要从假立的名相和解说中去努力,去自悟自度,而不是停留在知解之中,成为讨论的文字“戏论”。

  在禅的实践历程中,“戏论”是绝对要避免的,所以经上说要“善灭诸戏论”,要做到“离言”才能看入“法性”。《解深密经》上说:

  “圣者以圣智圣见,

  离名言,

  故现正等觉。”

  于是,我们要很谨慎地去了解禅悟是什么,同时要时时提醒自己,所接触的只是名相文字。我们即使完全的理解和牢记在脑子里,也只是一个虚幻的知性作用。它不是禅悟的本身。我们不能把图片当实际的东西,不能把蓝图当实在。

  有了以上基本认识,现在我们要从禅的有关文献中去撑握,支勾画出参悟的蓝图和方位。在这一章里头,要说明的有:悟的主体、悟的本质和悟的法门。

悟的主体

  禅是人类高层次的心智活动所发展开来的精神生活。它不是知识,很难从学习某些教材中获得;它是内在的省发作用,就像拉开窗帘看到青山绿野一样,必须亲自去看。星云大师说:

  “禅是悟的,不是学的;

  知识可以学,禅不可以学;

  禅悟是从自然中流露的。”

  既然禅是悟的,那么就要自己来悟,这便是“自悟自度”了。自悟一定有一个悟的本体——自己。因此认为自己似乎就是学禅的起点行为,同时也是终点目标。悟由自己出发,清醒地看到自己。他发现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微妙关系,自己与色身之间的关系。这微妙的关系,就像后者看清了前者,然后发现谁是主,谁是客,而主客又亲切地“不二”(不发生疏离感)。这意味著一个“如如的自己”(如来)的诞行,这如如的自己,既是悟者自己,又是透过悟而看到自己。这正是洞山禅师在渡船看到了自己的倒影,而恍然大悟倒影并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正在看那个倒影的人”。

  对生命的彻悟,必须由自己亲自体验,不可能假手他人。知性的了解并不能带来彻悟,因为那只是一个知性的概念。禅宗有一则故事说,唐朝的香严,原先与沩山同师百丈禅师。后来百丈圆寂了,香严还没有悟道,便追随沩山,拜他当老师。有一天,沩山对他说,你到现在还没有悟道,生死事大,你要自悟自度才行。现在我考问你,“请告诉我,在父母未生前你是什么?”香严茫然不和所对。他回到房里,找遍经典,找不出个答案。于是他很感慨的说:

  “画饼是不能充饥的。”

  他曾屡次去讲沩山指点这个答案,说破这精神世界的秘密,但是沩山总是告诉他说:

  “如果我为你说破,将来你一定会骂我。无论如何,我所说的是我的开悟,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的,沩山的开悟并不是香严的开悟,沩山的生命实现不是香严的实现。这时,香严失望极了,他想到自己可能与禅无缘,于是拜别了沩山,想当一位四处化缘的乞食僧。有一天,了行脚路过南阳,便在慧忠国师的遗迹住下来。他耕作锄草之间,偶尔抛了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在亲闻音声之间,恍然大悟。于是沐浴更衣,遥拜沩山说:

  “师父啊!你的恩胜过父母,如果当时你为我说破那个秘密,我那有今天呢?”

  香严用他自己去听、去看、去品啜生命实现的喜悦。他所看到的正是禅家所谓: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春至百花开,

  贡莺啼柳上。”

  生命就像花朶一样,只有绽放著自己本有的特质才美,才有属于自己的芳香。造作地洒上香水,不但破坏了原有自然,而且还否定自己独一无二的尊贵资质。所以,洞山禅师提醒我们:“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造作与贪婪的追求会使自己迷失,偏离常道,走上歧路。人只有透过肯定性,放下一切伪装和占有时,才真正看到了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相(自我概念),那就是自己影子。它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归纳而来,从外界对自己的褒贬之中投影而来,从自己跟别人比较中显露出来。影子虽然不是自己,但只要活著一天,影子却也永远跟著自己。但是,你要认清它,它毕竟不是你,千万不要因为阳光下有自己鲜明的影子而自鸣得意,也不必因为阴雨看不到自己的影子而难过。当你看出一点时,便容易看到真正的自己。

  人们为了尊严,才开始造作,争权夺利,并为自己戴上假面具。为了维护尊严,才有了报复、愤怒和集体屠杀。尊严似乎是美好的我相,但是为了这个影子,人们不但丧失了快乐,而且招致无尽的苦痛与灾难。人不是不可以有尊严,只是刻意去追求它时,尊严也就扫地。

  追求成功和利益是我相的本质,维护名誉和权威是我相的作用。绝大部分的人都想占上风,都要追逐别人的掌声,都希望获得大家的喝采,甚至希望名留青史,掌握大局。胜利的幻影促成了野心,以强者自许导致自我迷恋,这就是人类的罪业和苦难的根源。

  追求被爱和无抚慰是自我迷恋的一种我相。人如果一味追求被关爱,自己就会愈来愈懦弱而振作不起来。追求被爱而不能爱人,将使自己的心智退化,终致丧失了醒觉的能力。关爱别人是健康的人格所散发出来的能力,禅者称它为慈悲。人唯有解脱自恋性的我相,才能使自己安稳成熟,产生慈悲心,能给别人快乐,拔除别人的苦难。追求被呵护的结果,使自己更觉渺小,心智不断的萎缩。不过,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才可能接受生活的历练,在心智上不断成长,从而发展出关爱别人的能力。

  悟就是要从自我中心(我相)、对别人的偏见(人相)、不合理的抱负水准(众生相)和错把人生当做永恒(毒者相)中解脱出来,看清生活的本质,更看到“那一朝风月”的生命,只是昙花一现。而人生之美就在那“一现”所赋予的丰富有意义。它的意义在于生之实现,而不在“我”的执著。执著反而破坏了生活妙悦。

  悟的主体是自己的心,就是正在生活的自己。悟的结果是从色相的执著中解脱出来,睁开法眼,看到生命的究竟和生活的本质,也看到真正的自己。禅者所谓“大死一番再活现成”便是悟的最好写照。

悟的本质

  在佛家的眼里,一切有情众生,无始以来一直生存在因时轮回当中。一切现象界的东西,也都脱离不了因果循环的锁链。因此,禅家认为禅的本质是“不昧因果”,而不是“不堕因果”。我们必须认清一切存在都是因果,一切色相是因果,一切智慧也是因果。所以佛陀说“因果不可思议”。能看清因果,能不昧于困果就是醒觉,就是成佛。看不清因果,被因果所牵,那就是迷惑。被因果所牵即执著于色相,结果便是造业。所以佛陀又说“业力不可思议”。

  每一个人的自身就是因果的最好证据。每一个人各有不同的业力和因缘而受身、成长、受教育,各有不同的亲属和朋友等等,这都是因果的产物。连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看法也都是因果的产物。

  我们的一生一直接受过去既成之因的牵动,而许多因是无从掌握的。比如说每一个人生下来的遗传不同,环境不同,便造成在体能、智慧、能力、兴趣和烦恼上的不同。在这种既成事实的情况下,第个人的因果和业力必须自己去承担、去接纳。如果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必须心甘情愿地接纳它,不要去逃避它。要懂得“不昧因果”,才能解脱那个业力,才有成功的人生。达摩所说的“报怨行”,便是劝人接纳自己的种种业报,把业报当做生活的素材,转识成智,变成了实现生活的内容。对于一个苦难的人,如果肯去承担,含辛茹苦,他必然得到解脱,成就正等正觉。

  人的一生,是由许多因果锁链构成的现象。过去的动机是现在行动的因,下一步状况是现在行动的果。知识和理念的本身也是因果,学术上的学理是事相因果关系,情感的现象是人际互动的因果关系,理性的活动是知识对知识的因果关系,罗辑的观念是事相学变的因果关系。于是生活的本质及精神生活的提升,就在于看出因果,而不是离开因果。当我年们看到某一因果关系时,我们有了悟;人类有悟才有伦理,才有科学,才有哲学,才有美感,才有宗教,才有圆满的人生。

  悟是一个不断看出因果关系的过程。科学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看出因果,就有了新的发现。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成败的因果,就能改正错误,转败为胜。在生活上时时醒觉,看出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迈向成功的人生。所以看出因果关系就是悟,悟的本质就看出因果。因此,佛家所说的“一切智”就是看出一切事相的因果,所以能“正偏知”。

  现在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必须加以澄清:悟虽然是看出因果,但未必就能不堕因果,而起心造业,于是禅者有了第二层次的悟——勘破那因果的色相。禅者认为因果的缘生只是一个表象,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本体,这正如《中观论》上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有的色相都不是本体。

  因果事实上只是表象的,所以经典上称做“戏论”。我们不能把戏论当真实,因此,每一个人都应看透自己周遭的因果戏论。看清自我意识或自观念,只有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反应的结果。它的“因”是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和态度,“果”是采集别人对自己的观感来当做自己。我们的自我意识只不过是因果缘生的“戏论”,它只不过是“真我”的影子而已。

  如果我们以“法眼”去看那影子,你会发现人生如戏。所谓自鸣得意、自卑消极、惶惶不安等等只不过是你自己的影子。或者说,现在的你正像在戏台上演戏的演员,你只是在扮演那个角色,而剧情中的喜、怒、哀、乐毕竟是戏,我们虽然要演好自己的角色,但它毕竟不是真正的自己。

  生活就是扮演现在的角色,由于你能看出这是一场因果,一句正在上演的戏,所以要高兴地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表象世界里,无处不是舞台。你要认清生活的关键是你要把那人个角色演好,而不是要计较演什么角色。演丑角未必比演皇帝不喜悦,在一句戏里,在大明星通常演的是丑角或苦难的英雄,而不是演皇帝。

  人不可能逃避因果的锁链,但可以不昧于因果,从而承担因果,过实现的生活,这时一切烦恼和障碍也就自然消失了。《六祖坛经》上说:

  “佛法以心传心,

  皆令自悟自解。”

  禅者从身心起悟,看清我相只是一个因缘的假合,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当真我能醒觉过来去看那个戏中的我时,自己有了觉悟。

  禅者必须配合参禅,因为上述的禅悟只是一个入门的浅悟而不是彻悟。一个禅者每天一有空,便提起话头参禅,他参“那个扮演苦难角色的是谁”的话头;他参“那个念佛的人是谁”的话头;参“那个拥抱著烦恼不放的人是谁”的话头。日子久了,他自然看到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拥有财富和声名的自己,不是掌有权势地位的自己,不烦恼苦难的自己。这些因果色相被你看清了,看透了,你就看到自|由自在的自己。

  参禅不一定是禅坐禅,而是行、住、坐、卧都可以参。得意时参“那个别自鸣得意的是谁”,并照承话头(专注说这句话的源头——自己),失败时参“那个失败落魄的是谁”,并照顾话头;当你发现它只是一件戏服,一件你的外衣时,便不会被成功、权力、地位、财富冲昏了头,也不会为一时的失败,挫折、苦恼和优伤而失败而望,你会更如实地过实现的生活。

  悟是顿的,是刹时的发现;这必须配合渐修,渐修就是度。《六祖坛经》说“自悟自度”。悟是看清,度是行动,没有行动的悟称不上彻悟;自度就是六度,又称为六波罗密,它的内涵包括布施(帮助别人、尊重别人、给别人喜悦都是布施)、持戒(好的生活格律)、忍辱(宽容)、精进(积极地努力)、禅定(不被境界色相所欺)、智慧(彻悟)。这六度渐修,究竟还是以彻悟为终目标。

  现在我们可以归纳出禅悟的程是小悟——渐修——彻悟。这个过程是从迷到觉。迷时必须有禅师指点,悟时则由自己自悟自度。所以禅宗六祖慧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佛陀 在《湼盘经》上说:

  “一切众生,

   不因诸佛菩萨真善知识方便指授者,

  终不能得;

  若言自和者,无有是处。”

  禅的传心就是一个方便指授,它是佛陀在拈花微笑中传递给世人的。他所传的就是作开每个人的“正法眼”,去看清自己的一切。打开法眼的是佛陀的指授,去看清因果锁链的就是自己的悟性。

  现代生活之中,物欲的刺激很多,价值观念纷歧,彼此之间又是忙碌,又是竞争,一天到晚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之中。由于现代人普遍重视相互比较,彼此较劲,所以对色相的执著也就特别严重,久而久之,自己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却不自知,一头栽进权势、名利和物欲的贪求。结果自己虽然衣食无虑,但是心里头却非常贫穷,因为贪婪使他感受到匮乏,感受到精神生活上的彷徨、乏味和无奈。

  于是,我们必须试亮自己的法眼,有禅观去勘破一切色相,看到真正的自己,看到那正在演戏的自己,然后才有所醒悟。这个醒悟,让我们能真正接纳自己,实现自己,过著喜悦自在的生活。

禅悟的法门

  参禅是触动自己开悟的方法。参禅就是观,是由自己去看自己,就在那跳出来看自己的刹那间,观照到生命微笑的禅机。他看到“甚深”的精神层面,他看真正的自己,也看清了自己旋入烦恼和苦闷的因果。他发现了一个事实;当自己执著在色相里跃不出来时,就是迷失,就会产生腐蚀心灵和破坏心理正常动作的三种毒素——贪、嗔、痴三毒。它使自己顿失快乐,造成心理压力和惧怕。

  禅悟就是要看出这个人生最深妙的因果链,从因果链中解脱出来,不昧于因果,获得心灵的自|由。于是达到悟所必须的参禅法门,成为禅家重要的课题。参禅是要生日常生活之中,一有空便参禅,所以古人说:

  “行也参,坐也参,

  语默动静悉皆然。”

  在工作之余可以参禅,在公共汽车上也可以参禅,在睡前、散步、静坐中更好参禅。

  参禅要从“疑情”开始,禅家说:“有疑便是禅,无疑不名参。”有了疑情才能使自己从中看出究竟。疑情就是一个境,一个由因果所构成的境。参禅就是要从境中看出如如的真我,从而解脱烦恼,看透色相的障碍。

  从心理学上来看,要消除烦恼或破除色相的执著,需从烦恼的原因著手。无信所论采用的方法是心理分析、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等,莫不从消除烦恼的原因开始。这种心理疗法有其一定的效果。禅显然不同于心理学的治疗法或拯救法,禅不去理会原因是什么,或烦恼的性状是什么,禅的重点是人,在禅悟的过程中,人看清了自己,从色相的执著中走出来。这就是唐朝马祖道一所指的:“马车不走了,要打马而不是打马车。”

  禅是单刀直入参透疑情,直截了当从纷乱的尘劳中走出来,从无明与烦恼中解脱出来。这正是荼陵郁和尚所谓: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朶。”

  禅者认为生活是自己与境之间的互动作用,境包括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情绪、情感等)。心理学在处理生活适应问题时,大抵从境的改变著手,这似乎是被动的。被则不然,禅在于唤起一个人,从那个令人困扰的境中醒觉过来,走出来。所以禅是主动的,彻底的。

  为了引发人的醒悟,就必须面对一个疑情。疑情促动一个人对自己的寻思。禅家自从永明延寿禅师以后,就比较少参公案,而改参“念佛者是谁”,这就是疑情。参禅者先念两三声“阿弥陀佛”,然后参这一句“念佛者是谁”,只问念佛的那个,而不是左思右想去打答案;是要看那念佛的人,那个源头,究竟是谁。现在的自己是从因缘中形成,它只是过被造物,是一个自己的影子,在看透那刻板僵化的意识、自我概念头和偏见之后,看到自己从那深处走了出来,那就是我看到我。

  当代禅宗大师白圣法师(发国七十八年圆寂),在其所著《禅学方便谭》中写下自己初学禅寺,善知识的方便开示说:

  “你们初发心的人,总是觉得疑情得不起,功夫用不上,毛病就在不能忘我。我今天来教授你们起疑情的方法。你们先将两眼闭上,倾心听我说,我说什么,你们便想什么,一一依我所说做去,保证你们立刻会用功夫:(少停)你们首先观想自己的身体,已经生病死去了!(少停)已将你的尸首,送到火葬场用火焚烧了!(少停)现在所剩余的一此骨灰,又把它磨成微尘,被一阵大风吹散尽了!(少停)你们现前什么都没有了,一物存在都不可得。正在此‘一物都不可得’的时候,你们与我同声念一句佛号:(少停)‘阿弥陀佛’!这时,马上‘回光返照’,看‘这念佛的’是什么?(少停)你们的疑情有著落吗?如有著落,就依此参究下去,这便是做功夫的入门处。”

  白圣大师接著说:“当时听到里,忽然疑情现前,身心双忘,从此不再悲伤功夫之难用了。以上是初学起疑的方法,后来也依据样画葫芦,告诉给一般初学的同参,都认为很有效验。这种起疑的方法,全是为初学的人而说。若功夫会用,根本就用不著这一套,只要在‘念佛是谁’四个字参究就可。若功夫用得纯熟一点,只在参‘是谁’二字,疑情照样提起,及至功夫有进步时只有一个‘谁’字,也就够你终身参究了。”

  疑情使我们面临一个追问“究竟”的问题。它引导自己看到自己,看清一个一切具足本来自在的自己;富裕增添不了它,贫穷减少不了它,名望不能使它光彩,低微不能对它贬抑;所有现象界的东西都仅是它的影子而已,都是它的戏装,真正重要的是穿戏装的那个自己。他具足一切而不属于任何一切,那是一个圆满的空“性”。这个空性是可以知会不可以证明,任何可以证明的东西都是形而下的影相。所以在佛学上称做“证自证”,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去证验的话,那只好用空性来自证空性。它是心的最完美、最高层次的“本来面目”了。

  醒觉使自己看到一切影相,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让自己接触到空性,所以醒觉就是悟入的“切口”。在这“切口”处我们看到了一边是属于影尘或影相的世间法,一边则看入了永恒的空性。悟与觉是精神生活上得以圆满的原因;它把世间法转识成智,像蜜蜂采摘花蜜,而留下不受伤害的花朶,完成了酿蜜,而蜜并不属于任何一朶花。当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被觉悟衔接为不二门时,我们既看到妙有,也接触到真空,这就是圆满。

  禅者所修持的空门是真空妙有的。禅者认为:固然世事无常,但是你不可能从世事之中分离出来,如果分离出来,那自己只是一边而已,是残缺的,非圆满的。

  禅者认为了使人看清楚这一点,从而悟出生命的终究竟意义,便提出了“梦寐”参修法。唐朝司空本净禅师说:

  “视生如在梦,

  梦里实是闹,

  忽觉万事休,

  还同睡时悟。”

  禅者认为,睡眠时作的梦固然是梦,白天的经验也是另一种梦。当我们沉醉在睡梦时,我们的感觉、意识、情绪、情感,是那般历历如绘,它对于做梦者本身而言是绝对的真实,于是在这梦的世界里,“我”感到喜、怒、哀、乐,我觉得一切事情都是那么真实,以致白天的一切世事,在睡梦中,相对地变成幻而不存在。换言之,当我们“存在”于睡梦时,世事的尊卑、贫富、贵贱、得失、利害都变得虚无,变得不存在了。

  然而,当我们从睡梦中醒过来时,我们发现梦中栩栩如生的一切,都是虚幻。于是,我们会发现,两者的本质都是梦,一切现象界的东西或心中的种种意识都是梦的一部分。这时,我们面临著一个“疑情”:究竟是谁从睡眠的梦走出来投入世事的梦,又从世事之梦走到睡梦里头呢?你只要在这个时候念一声“阿弥陀佛”,参究著是“谁在两个世界里跑来跑去呢?”这样你会开悟的。你会发现自己生活在梦中,一切喜、怒、哀、乐、贡高和我相都是梦。这时你变得有觉性,能看破色相。虽然你离不开色相的世界,但却使自己不那么执著,不那么放不下心。其实解脱的意思,正是要从这里悟脱的,无门和尚说:

  “青天白日,

  梦中说梦,

  揑怪捏怪,

  诳□一众。”

  当自己能看出自己的心在梦中浮沉之时,自己会从“梦”中解脱出来。这时,虽然不能离开这个生活的大梦,但已不再那么执著在梦的色相之中。自己的优虑渐渐褪去,心理压力和紧张渐渐泯除和调伏,恍然醒觉过来,看到宁静的自己。这似乎无关乎贵贱,无关乎尊卑;这时,便有很好的觉性去生活得喜悦自在。他看到自己、皈依自己,那是开悟了。

  开悟是在真空妙有中发生的,所以它并不神秘,不属于玄不可测的神的世界,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我们的身、口、意的活动之中。当我们从“梦寐”的疑情中参透时,即刻感受到眼前一片的自|由空间,无需息交绝游,自然恬悦宁静;即使生活在市井之中,同样恬淡纯仆。只有禅悟过的人,才可能在优攘的世事中保持平静;只有透过禅悟,才不致变成物欲的奴隶,从中觉醒觉来当生活的主人。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生命的微笑 第八章 空与智慧
下一篇:禅·生命的微笑 第五章 从禅定到自由
 禅悟与实现 第十章 无住的生活艺术
 觉·教导的智慧 第九章 结语——对生命的敬重
 禅语空人心 第八讲 一曲禅歌乐有余
 禅语空人心 自序 目录
 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换个想法更好 第五篇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
 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
 寻找著力点 第五篇 做创意的思考
 禅悟与实现 第九章 禅悟的历程
 换个想法更好 第一篇 当心第一个念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