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平安的追寻—圣严法师与李亦园、杨国枢的对话 充实饱满的自我实现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50
平安的追寻—圣严法师与李亦园、杨国枢的对话
 
充实饱满的自我实现
  
  陈月卿:杨院士所说的此时此刻,就跟佛法说的「当下」是一样的,原来心理学与佛教是可以相通的。接下来我们想请李院士从人类学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一下平安,以及您对平安的看法是什么?还有,平安从那里来?
  
  李亦园:我个人对平安的看法,可以从另一个观念,也就是健康的观念来谈。提起「什么是健康?」大家多半会说,没病就是健康,但这样并不够。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是,「健康是一个完整的身体、心理跟社会的平安,不仅仅是没有病而已。」这个定义当中,健康必须兼顾消极与积极面,所谓消极,就是没有病。
  
  至于积极的一面,不仅要身体没有病,同时要心理及社会都健康,也就是方才杨院士谈到的自我的安顿,亦即圣严法师所说的,与社会、自然调适,才能够达到最高的健康。
  
  而这个结合积极与消极的定义,正好可以让我们来谈谈平安,平安也有消极与积极两个层次的意义。从消极面来看,大家会说平安就是无事,没事就是平安,虽然从某个程度说是对的,但太消极了,现在没事,不能保证明天没有事,更不能保证一生都没事。既然大家追求的是一生都有平安,全社会、全国家的平安,要达到这个层次的平安,就必须要有积极的意义。
  
  我个人觉得,平安的积极意义,不仅是没事,更必须在自己内心永保快乐,快乐可使你维持长久平安,但要达到快乐却不那么容易,快乐的意义也不是那么简单,必须要有一些条件才能达到。
  
  我认为要做到快乐,必须要有相当的文化修养、人文素质,才能达到保持快乐,而想达到这样的修养,必须要有相当的修练及涵养,这样的涵养与修养,我用三点来谈。
  
  首先,人类要想达到快乐,必须排除你内在对物欲的期望,人类的物欲非常强,大多希望吃好、穿好、赚钱、事业有发展,但这样的物质期望是永无止尽的,即使是千亿富翁,也希望赚更多的钱,因此物欲是不可能满足的。所以要拥有真正的快乐,首先就是要防止物欲泛滥,让物欲有所限制,这就要靠文化素质、文化修养了。
  
  假如能够尽量过简单的生活,像圣严法师一样过很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满足,那么心里就能充满快乐,这样的快乐来自于本身的修养。
  
  第二点则是对他人的尊重,我们当前社会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尊重他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讲「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句话不知害死了多少人,只要我喜欢,就可以去抢,只要我喜欢这个人,谁抢我喜欢的人我就可以去杀他。
  
  我目前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前阵子清大发生的情杀案让我很伤心,我心里很惭愧,没有把通识教育教给他们,他们不知道尊重他人,而把别人当作是一个符号、一件物品来对待,如此侵犯他人的机会就非常大,而别人也很可能因此以牙还牙;所以我们看到社会上经常都是暴力相对,口水相骂;忽视他人的存在,对于别人也是人的观念非常缺乏。
  
  因此我要特别强调,尊重他人才能维持他人对你的尊重,这样的互相尊重,如果用哲学的话来说,就是「互为主体」,以学校为例,学生固然是主体,教授也是主体,能够互为主体、互相尊重,学校才能维持安定。所以尊重他人,维持彼此的关怀,才能使你内心快乐;如果恨别人、想打别人、骂别人,内心是不会快乐的。
  
  至于第三点是,人一定要借着某一种力量,来超越我们平凡的人生,「超越」这个观念在东方宗教里尤其重要,借着宗教的方法来超越自己。我在中研院主持一个计画,研究如何利用内在修练的方法来超越自己,使自己的平凡能往上提升。
  
  一个人能够超越平凡,得到更高的智慧,或得到内心的平静,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有这样的定力,心里自然平静如水。而心里平静,就能得到快乐。
  
  所以我提倡的平安,除了消极的「没有事情」之外,就是要让心里快乐,而达到心理快乐的要素,就是排除物欲、尊重他人,以及超越平凡进入平静的境界,这样才会得到长久、永久的平安,大家都能如此,则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就会平静,就会有发展。所以平安对我来说,还是来自于个人的心理。

{返回 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平安的追寻—圣严法师与李亦园、杨国枢的对话 八种宗教形态
下一篇:平安的追寻—圣严法师与李亦园、杨国枢的对话 无限无尽的开阔空间
 经济与环保的创新作为—台湾青年领袖促进和平论坛 和大自然永续共生..
 生命与信仰的探索—圣严法师与龙应台的对话 生命这堂课
 平安的追寻—圣严法师与李亦园、杨国枢的对话 放眼新世界
 年轻的梦想—圣严法师与李钟桂的对话 独立走出自己的路
 新时代心伦理—圣严法师与钱复、施振荣、刘炯朗、张淑芬的对话 以「礼让」..
 生命与信仰的探索—圣严法师与龙应台的对话 相信,才能深入信仰内涵..
 用四安重建希望家园—圣严法师与萧万长、张淑芬、李连杰的对话 现场问答..
 生命的价值—圣严法师与单国玺枢机主教、吴若权、陶喆的对话 栽培自我,展..
 经济与环保的创新作为—台湾青年领袖促进和平论坛 将知识化为行动..
 生命与信仰的探索—圣严法师与龙应台的对话 信仰,无法用做学问的态度探索..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有的境界现前了,有的是魔变现,害怕,那怎么解释呢?[栏目:成刚法师·修学问答]
 慈悲的语言[栏目:修行笔记]
 《成佛之道》与《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比观[栏目:如吉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六六八)[栏目:杂阿含经]
 《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4[栏目:果平法师]
 应无所住[栏目:衍慈法师]
 身心安住[栏目:星云大师·迷悟之间]
 《金刚经》系列开示 41[栏目:常福法师]
 禅师与兰花[栏目:法云法师文集]
 佛教与科学之间关系是怎样的?将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重要还是佛教重要?[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