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对「生命教育」的看法
 
{返回 当代问题座谈纪实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93
佛教对「生命教育」的看法

星云大师讲 弟子满义记录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须为生命的存在与意义而奋斗。因为,人活着不应该只是追求尸位永存,生活也不能只是为了三餐温饱;生命的可贵,在于活得对自他有益,也就是要能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尊严。
 
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如何才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乃至生命的本质为何?生命的真相是什么?这些都是提倡「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甚至当我们在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同时,如何与宇宙众生、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缘展现同体共生,彼此尊重和谐的共存共荣,这都是生命教育所应涵盖的范畴。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来才受到社会关切的重要议题,然而在佛教里,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宣说的「缘起法」,就已说明生命是彼此相互关系的存在。佛陀以「十二因缘」说明生命的由来与三世轮回的关系,帮助我们解答「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生命之谜;佛教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缘起」、「中道」、「空性」等真理,都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希望。
 
由于佛教的教义最能贴近「生命教育」的意涵,所以多年来每逢寒暑假,教育部与国际佛光会合办的「全国教师生命教育研习营」,总是选择在佛光山上课。二○○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二千多名参加「生命教育研习营」的老师们,就在这样的因缘下,与佛光山海内外主管共同在如来殿大会堂,参与了一场由星云大师主持的「佛教对『生命教育』看法」的座谈会。
 
谈到生命,星云大师首先开宗明义说:「人活在世间,就是因为有一条命,没有命,也没有身体,就没有活动;因为有命,才有世界、才有人我、才有幸福、才有欢喜,生命的重要于焉可见。」
 
生命不仅仅限于人类,广义来说,星云大师认为,他就是每一个众生的心。例如,宇宙世间,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沙一石,甚至一件衣服、一张桌子,都有它的生命。一件衣服,如果不懂爱惜的人只穿三个月就坏了;懂得爱惜它,可以穿上十年、二十年,它的生命自然比较长久。一张桌子,小心搬动,好好爱护,可能几十年不坏;假如才买回来的新沙发,让小孩子在上面蹦蹦跳跳,不要几天就坏了,它的生命也等于死亡了。不过,这还是浮面的,真正的生命是「心」,这是死不了的。因此大师认为,在大自然里,到处都有生命,生命就在时间之流、空间之流,乃至情爱之流中,就看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认识它。
 
大师并且强调,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这是最合乎现代举世所关心的生态保育,也是最积极的生命教育。
 
在二个小时的问题座谈里,星云大师从佛教的观点,指导大家重新认识生命,进一步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继而创造生命的价值、圆满生命的意义。以下是当天问题座谈的纪实。
 
时 间:二○○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晚间七点至九点三十分
地 点:佛光山如来殿四楼大会堂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 象:全国教师生命教育研习营学员暨佛光山海内外住持主管二千余人
 
--------------------------------------------------------------------------------
 
一、现在教育部积极在推动「生命教育」,但是谈起生命,一般人常有「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迷惑。请问大师,生命到底从何而来?佛教的教义能否为我们解答生死之谜? 
答:「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自有人类文化以来,生命的起源就一直困扰着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虽然有不少人穷其一生努力在探究,急欲解开这个谜题,但千古以来唯有释迦牟尼佛和历代悟道的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却又不易为人所了解。一般人对生命到底从何而来?如古人云:「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
 
由于古今人士对生命的所以然,大都所知不多,因此有人把人生的历程看成「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也有人说:「人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生命,然后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度过了生命,最后在无可抗拒的挣扎下交还了生命。」甚至连孔子都教诫他的门人子路说:「未知生,焉知死?」何况是一般人?
 
其实,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懂得寻找生命的根源,提起「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疑情。生,不会像孙悟空一样,突然之间从石头里蹦出来。人既不是石缝里蹦出来的,也不会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那么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依一般世俗的说法,人是父母所生!父母从哪里来?从祖父母来!祖父母从哪里来?从曾祖父母来!曾祖父母从哪里来?……,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最后就不得而知了。
 
人从哪里来?人类学家说,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猿猴从哪里来?从爬虫类演变而来!爬虫从哪里来?从细胞繁殖而来!细胞从哪里来?再往上推进,也是找不出一个最后的答案。
 
人从哪里来?基督教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上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从哪里来?印度外道说,人是从梵天的口中生出来的!同样的,梵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从哪里来?佛教说,生命是缘起而有的。缘起是什么?就是由很多的条件因缘合和而有,他不是单一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
 
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有情众生由于累劫的「无明」烦恼,造作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着阿赖耶识在母体子宫里渐渐孕育成色心和合的生命体,是为「名色」;名是生命体的精神部分,色则指物质部分。数月之后,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称为「六入」;胎儿脱离母体后渐渐开始接「触」外境,并对外界的苦乐感「受」产生「爱」与不爱,进而有了执「取」所爱的行动,结果由于身、口、意行为的造作,又种下了后「有」的生命体,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于是「因为『无明』的关系而有了『行』为,有了行为就产生业『识』,有了业识,所以有精神与物质的『名色』,有了名色故而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入』,透过六入与外境接『触』,有了触觉就有苦乐的感『受』,有了感受就会拣择贪『爱』,有了贪爱进一步就会执『取』,执取的结果有了后『有』的生命,因为后有的因缘而出『生』,生命又会随着缘灭而『老死』」。因此在十二因缘的循环之下,有情众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转不已。所以佛教的「十二因缘」,明示一个人的生命是三世流转的,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循环不已,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对生命看法的最大不同。
 
一般宗教对生命的思考模式都是直线式的,佛教讲生命则是环型的。譬如基督教讲:「人从哪里来?」「人从上帝来。」「上帝从哪里来?」「上帝本来就有,不需要从哪里来。」这种道理不能普遍而平等,无法令人信服。佛教的主张是:「人从哪里来?」「人从死来。」「死从何来?」「死从生来!」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我们的心则有生住异灭,生死永远不停止,就像时钟一样,从一点走到十二点,再由十二点走到一点,循环不已,哪里是开始?到哪里才能结束?事实上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就等于常有人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如果先有鸡,没有蛋,怎么会有鸡呢?先有蛋,没有鸡,怎么会有蛋呢?
 
佛教认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教对生命的看法是「无始无终」,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轮回、五趣流转的枢纽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在六道里轮回,就是靠着「业」这条线来维系生命。业的生命线犹如念珠的线一样,一颗念珠等于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着「业」来串连,就像一条线把念珠串成,不会散失。所以佛教说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生死轮回」。
 
过去有一首歌〈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管流到哪里,又会再流回来。生命之流不但在五趣六道里流转不停,而且佛经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我们的生命不是突然而有,也无法单独存在。例如,我们要仰赖农人耕种,才有饭吃;要有工人纺织,才有衣穿。甚至父母养我、老师教我、社会大众共同成就之外,还要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分等宇宙万有「众缘和合」,我才能存在;如果宇宙万有缺少了一个因缘,我就无法生存了。
 
也就是说,吾人的生命不是建筑在自己的身体上,而是必须仰赖士农工商、社会大众的众缘成就;失去大众的因缘,吾人的生命就难以维系。尤其在众多因缘当中,因为父母相爱,有缘结合,再加上我的业「因」和他们为「缘」,因此生养了我。所以,我们要研究生命从哪里来?简单说,生命是从因缘所生,人是从业感而来,由于我们的行为造下各种业,最后就会随业而受报,所以生命就在「因缘果报」里随着业力流转不停,这就是生命的去来。
 
人,生从何来?死了又往何处去?宇宙人生是怎样形成的?其实天台宗的「百界千如」最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具足「十法界」,每一个法界又都具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都在我们的自心里。我们的心,就时间来说是「竖穷三际」,就空间来说是「横遍十方」,所以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宇宙万有的根源,都在我们的心中。
 
佛教有一部《大乘起信论》,就是要我们相信自己的真心。真心就如一块黄金,把黄金做成戒子、耳环、饰物、碗筷等,甚至把它丢进阴沟里,或弃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态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黄金的本质却永远不变。正如一个人的生命,虽然在中阴身时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变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但是在生老病死的不停流转中,我们的「真心」却是圆成周遍,恒常不变的。
 
所以,世界可以毁灭,而我们的真心不会毁灭;生命的形相虽有千差万别,生命的理性则是一切平等。只是凡夫在分段生死中,一期一期的生命因有「隔阴之迷」,也就是说换了身体就不知道过去的一切,致使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生命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起源、终始,生命只是随着因缘而有所变化,随着我们的业力而相续不断,因此只要我们对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即不问自明了。
 
--------------------------------------------------------------------------------
 
二、就刚才所说,请问大师,「生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佛教对「生命教育」能否提供一些积极面的启发与省思?
 答:谈到「生命教育」,前教育部长曾志朗先生说,有一次他问一群小学二年级学生对死亡的看法,当中有位学生回答他:「死亡就像睡了一觉,第二天就会活过来。」原来他们看电视里的人物,被打死了还会活过来,因此天真的把真实的人生当成像电视剧情一样。为此曾部长深感忧心的说,学生们对死亡的看法如此浅薄,我们又怎能期望他们去尊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呢?
 
的确,一个人对生命无知,自然无法尊重别人的生命,更不懂得活出自己生命的尊严。就如现在有些父母,放任儿童恣意地玩弄蜻蜓、蜘蛛、小鱼、小虾,直至死亡为止;从小就养成不知爱护生命的习惯,将来残杀人命又何足为奇呢?
 
生命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贵的东西,杀生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人间虽有贫富贵贱,但生命都是同等宝贵,任何生命都应该获得吾人的爱护。
 
所谓生命,依众生过去善恶业因所感得的果报正体,有天上飞的,有水中游的,有陆上爬的,有山中走的;也有两栖,或是多栖,乃至无足、两足、多足等类别。在各种生命当中,有的生命是独立的,有的生命是共生的,有的生命是寄生的。甚至有的生命是有形的,有的生命是无形的;有的生命会动,有的生命是不动的。
 
可以说,在大自然里到处都有生命。一滴水有他的生命,一片菜叶也有生命,都要爱惜。山川日月,苍松翠柏,几千年、几万年,时间就是生命。乃至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时辰钟表,我用心、用智慧去制造它,时钟里就有我的生命。一栋房屋,因为我的设计、监工才能成就,房屋中就有我的生命存在。地球生态被破坏,海洋、空气被污染,环保人士用爱心来保护,环保也有生命,爱心就有生命。
 
天地所拥有的生命,生生不已。因此,现在的生命学家也不能只是研究人类的生命,例如:地质学家研究地壳变化,天文学家研究宇宙星辰,气象学家研究大气变化,生物学家研究动植物,微生物学家研究细胞分裂,考古学家研究古今渊源,历史学家研究人文发展等,每个领域都有他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生命的价值就是「爱」,生命的意义就是「惜」。有爱,就有生命;有爱,就有生机;有爱,就有存在;有爱,就有延续。生命不是出生以后才有,也不是死亡就算结束;生命是无始无终,生命是无内无外。生命是活力,是活用,是活动;生命要用活动、活力、活用来跟大家建立相互的关系。例如,雨水灌溉树木丛林,树木丛林也能保护水分;人吃了万物后排泄肥料,肥料又再成为万物的养分。生命是相互的,是因缘的;想独存,想个己,那就没有生命了!
 
生命是一门艰深难懂的学问,但是尽管生命深奥难懂,分析起来不外乎「生」与「死」两个课题。佛教非常正视生死问题,佛教其实就是一门生死学,例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解决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决死的问题。
 
佛教不仅解答生死问题,佛教更是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佛教倡导惜缘、惜福、惜生、惜命,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慈悲爱护,载之经典,处处可见。例如佛陀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施食救鱼」,乃至为野干说法,他把生命融入真理,以真理供养大众。
 
佛陀重视大我的生命,他说「我是众中的一个」,他「以众为我」,他知道有形的躯体总会朽坏,因此把有形、有限的生命融入大化之中,用无形的法身慧命来照顾众生。所以佛教的生命能普遍全体,不仅普及一切人,一切动物,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甚至「阐提也能成佛」,这在后来「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已获得了证明。
 
佛陀曾为保卫迦毗罗卫国免于灭亡,多次端坐路中,藉以阻挡琉璃王的大军攻打祖国;他曾对雨舍大臣说法,及时阻止了摩揭陀国与越祇国的战争。这些无非都是为了爱惜生命、尊重生命,他希望唤起大家爱好和平,不希望战争造成人民死伤,生灵涂炭。
佛陀对生命的爱惜,不是用武力刀枪来与敌人对立,而是用慈悲保护。例如提婆达多要攻击佛陀,阿难发动众人以刀枪棍棒保护,佛陀说:如果我还需要刀枪保护,还能算是正觉的佛陀吗?
 
佛陀的生命不是一时、一世的,是无限、永恒的。佛陀的生命已融化到慈悲之中,当酒醉的大象见到佛陀,自然息下兽性,感动流泪;落单的鸽子飞到佛陀身边,好象找到了安全的庇护,一动也不动。甚至满怀杀心想要行刺佛陀的恶汉,一见到佛陀,不知不觉丢弃手中的刀子,自愿皈依,成为佛陀的弟子,这都是受到佛陀的慈悲所感化与摄受。
 
《净心戒观法》说:「善门有多途,慈悲最是急。」谈到佛教的慈悲,记得很久以前曾在《地理杂志》看到一篇报导指出:「残杀才能维持生命。」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大自然的定律,所以一切动物弱肉强食,以残杀来维持生命,这是不得不然的手段。但是相较于佛教以慈悲来护生,如智舜「割耳救雉」、僧群「护鸭绝饮」,可以说形成「佛与魔」的强烈对比。
 
佛教对生命的尊重,不是自己爱惜就好,如地藏王菩萨到地狱度脱苦难的众生、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到处寻声救苦,乃至最细微的「佛观一?水,八万四千虫」,佛教的慈慈,可以说无物不覆,无处不遍。
 
佛教讲地水火风「四大」,地的生命就是坚固;水的生命就是流动,不流动就是死水;空气也是要流通才能存在;光的生命就是散发热度与温暖。
 
佛教讲轮回、讲因缘,都是生命。轮回,就是不死的生命;因缘,就是集体的生命。佛教更提倡要建设无限、普遍的生命,例如,我们平常念「阿弥陀佛」,意义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意思。什么东西能超越时空?那就是真理,所以真理就是无限而普遍的生命。乃至佛陀的三身,应身是有为的,有来有去;法身是无为的,是进入宇宙无限的时空。所以只有真理的生命是无限,其他都是有阶段性的循环生命。
 
宗教旨在传播真理,宗教的生命自然能维持长久。例如佛教的寺院都是千年古剎,万年常住;佛教的经书不但经常要晒,而且设有特别的藏经楼,尽力保护,这是现代人才有的观念。
 
佛教从事慈善事业,出家人愿为众生做马牛,都是为了成就生命;佛教徒对环保、生态的维护,建设桥梁、施茶施水来方便行人,都是在维护生命。佛弟子当中,「沙弥救蚁」是护生的表现;「南泉斩猫」也是为了表达真理。
 
佛教的出家人手捧经书,恭敬谨慎,不敢亵渎,如此爱惜真理,就是爱惜生命。云水僧手执锡杖行脚,为了埋葬动物死尸,也是表现出对生命的爱护。甚至佛门里,弟子常以自己的寿命回向于有德高僧,所谓「回小向大,回自向他」,甚至「回事向理」,回向的思想就是生命的延续与扩大。
 
由于宗教的生命都有传灯,都是代代传承,灯续常明。因此,佛陀的生命,只要佛教流传多久,就有多久的生命;佛法的生命,随着真理普遍流传,它就能无远弗届;僧伽的生命,只要从舍利弗、目犍连等尊者留下的道德风范,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所在。乃至神会大师在滑台大会,大作狮子吼,为六祖大师定位,那种旁若无人的奕奕神采,至今都可以感觉得到他的生命在跃动;唐‧玄奘走过八百里流沙的身影,千年之后我们不是依然感觉得到他的存在吗?
 
佛教的高僧大德撰写放生文,就是在提倡生命教育;儒家主张「怜蛾不点灯,爱鼠常留饭」,也在表达对生命的爱护。佛光山在二○○四年的春节花艺展中,特设素食动物园区,不但教育世人爱护生命,并为「自然与生命」提供最佳的生活教材。另外,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也是提倡生命教育的最好教材。
 
二○○一年佛光山发起佛教界从大陆「恭迎佛指舍利莅台」,许多人在见到佛指舍利的剎那,不由自主的跪下顶礼,有的人涕泪悲泣,有的人法喜充满,有的人感觉好象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又相聚首。这种感觉就是说明,佛指舍利是活的,他是有生命的。不只佛指舍利有生命,一张纸画一个圣贤,一块木头刻一尊佛像,都能赋予他觉性圆满的生命。
 
过去佛教许多高僧大德为了维护圣教,不惜舍身殉教。例如,中国文化大革命时,大陆不少的寺庙、文物,就是由于许多僧众发挥殉教精神,毅然奉献生命而得到保护与留存。另外,一九六三年,越南总统吴廷琰为维护天主教而破坏佛教,不允许佛诞节悬挂教旗,造成广德法师等七位僧人引火殉教。说明人的生命在平时固然值得宝贵,但在必要时能牺牲生命以完成职责,更为可贵。
 
所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求生以害仁者,虽生犹死;杀身以成仁者,虽死犹生。此即儒家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乃至古谚说:「人死留名,树死留皮」;儒家也谓「立德、立言、立功」,无非都是为了留下不朽的生命。
 
生命是可以锻炼、创造的,在冰天雪地里生存的人和动物,自然磨练出坚毅忍耐的生命力。一株墙头草,一朵路边的野花,他们在狂风中展现雄姿,也可以看出生命的力量。
 
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能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慈悲,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人间留下贡献。因此,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活出生命的尊严,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严是人生最大的本钱,做人最怕尊严扫地,现代人不但要活得有尊严,甚至提倡「安宁死」,即使死也要死得尊严。
 
尊严不是傲慢,不是自高自大,尊严不是匹夫之勇,不是自以为是;尊严是在强权之前,不屈服、不妥协,坚持自己的立场与原则,保持自己的人格与操守。
 
人除了要活得有尊严以外,更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蒋中正先生曾说:「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的福祉。」毛泽东也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他认为,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因此,他非常强调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佛教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增进人生的真善美,在于懂得永恒的生命。人的色身虽然有老死,真实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样,赓续不已。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久长,乃在于对人间能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阳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阳;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一个人能够活出意义、活得有用,生命就有价值。
 
总之,「蜉蝣朝生夕死,人生百年难再」,但是身体即使朽坏、死亡了,也不是生命的结束!所谓念天地之悠悠,感生命之无限。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出什么?拥有什么?尤其如何开拓弘观的生命视野,深化优质的生命内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这才是提倡生命教育者应有的省思!
 
--------------------------------------------------------------------------------
 
三、基督教说:「信上帝得永生」,道教也说,人只要透过修练,就可以「长生不老」。请问大师,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甚至不死吗? 
答:永生,这是个很美好的名词,就等于永恒一样。但世间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佛教说人生、世间都是无常的,所谓「无常」,就是迁流、变易的意思。例如,我们的心念,前念后念,念念不断,快如瀑流;我们的身体,根据科学家研究,组成身体的细胞,时时都在新陈代谢,每七日或七年就是一个周期,尤其七年一次的新陈代谢,能使我们完全脱胎换骨,变成另一个人。
 
「无常」是佛教的真理之一,然而一般人因为不了解无常的真义,因而心生排拒,甚至感到害怕。其实无常并不可怕,只要对无常有正确的认识就会知道,因为无常,才有希望;因为无常,才有未来。例如,上古时代,帝王专制,人民毫无自由,假如不是无常,而是一成不变,哪里有今日的民主政治;过去石器时代,民智未开,人民茹毛饮血,如果不是无常,而是一成不变,现在不是仍然停留在文化未启的蛮荒时代吗?
 
无常,不限于某一人、某一事,它有普遍性的意义;无常,不受权利大小的影响,它有平等性的意义。无常不是完全消极的,例如:我贫穷,因缘际会,我发财了;我愚笨,经过勤劳苦读,一变而成聪明了。
 
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许多房子倒塌,不少人受伤、死亡,可以说灾情惨重。但是因为「世间无常」,从无常中可以重新建设,所以地震后许多大楼、学校都更新了。所谓没有破坏,哪有建设?没有无常,哪能更新?因为无常,一切都可以改善、改好;因为无常,我们的未来才有无限希望。
 
有人说,今生好苦,我要赶快好好修行,寄望来生会更好,这就说明因为「无常」,所以人生才有未来。等于汽车坏了要报销,不报废怎么会有新的汽车?人的身体会衰老,身体不衰老,怎么能换一个新的身体呢?
 
无常,让人会珍惜生命;无常,让人会珍惜拥有;无常,让人会珍惜因缘;无常,让人会珍惜关系。无常是人世间的真理,永生也是真理;无常苦空虽为人生实相,但在无常之中,吾人皆有一颗不变的真心,也就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命本来就是「永生」,就是「不死」的,死的只是肉体。例如我经常举一个例子,茶杯打破了,要把茶杯复原已不可能,但是茶杯里的水流到桌上、地上,我用拖把、抹布把水擦起来,一滴也不少。身体虽有生老病死,生命之流、生命的水是永恒不灭的。
 
有一户人家老年得子,老夫妇欢喜的不得了,正在家里欢喜庆祝的时候,门口来了一个和尚,对着众人放声大哭。主人当然很不高兴,说道:「出家人,你要化缘我可以给你钱,干嘛在我们家门口哭哭啼啼?你不知道我们正为生了个儿子在庆祝吗?」禅师回答说:「我不是来化缘的,我所以在这里哭,我是哭你们家多了一个死人。」
 
这一段话很耐人寻味,因为一般人都是「生之可喜,死之可悲」,所以生了儿子当然要庆祝、欢喜,只有死的时候才要悲伤,才需要哭。但是禅师了解到的是「生死轮回」,生了必定要死,所以不需要等到死的时候才来悲伤,生的时候就知道必然会死,因此他说我哭你们家多了一个死人。
 
生时就注定有一天必然要死,只是时间长短而已,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人死的时候才哭呢?我们视「生之可喜,死之可悲」,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看法。死,有时候也是可以很欢喜的「含笑而去」,甚至「怀抱希望」而死。
 
印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日本记者访问他:「老人家,你现在最大的希望是什么?」老人家回答:「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快点死!」「为什么呢?」「哎呀!老朽的身体,吃饭已没有味道,走路也走不动了,快点死,可以换一个新的身体啊!」所以,死并不可悲,甚至还要欢喜,因为死后可以赶快换一个新而健康的身体,就如汽车坏了,也要汰旧换新。
 
生与死是一体的两面,「生」就是「死」的开始,「死」也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生命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基督教说「永生」基本上没有错,不过唯一有意见的是,信上帝得永生,其实不信也是永生!因为物质的身体会坏、会死,而真心的生命是不死的。相同的,道教的「长生不老」之说,其实身体不可能不老,只有人的真如自性才是长生不老。
 
生命的流转,它不是信不信的问题,世间上有形的东西,有生死、有得失、有好坏;可是真心的生命,它是超世间、超物质,它是无形、无相、无头、无尾、无来、无去,它是「绝生佛之假名,离空有之两边」,是永恒的。
 
生命究竟是「永生」,还是「长生不老」?其实生命是流转的。依佛教的看法,凡夫在一期一期的生命中有生死,这一段一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甚至证悟成道的罗汉、菩萨,还是有烦恼,有「变易生死」,仍要慢慢进步、净化。能够超越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当然就是永生;但即使不能达到这个境界,生命也还是永生不灭。因为人人都有一个不死的生命,那就是「自性」,又叫「佛性」。
 
因此,「信我者,得永生」,这话只说了一半,应该再补充为:「不信者,亦不死。」信,我们的生命固然生死不息;不信,也依然要在轮回中出生入死,因为生命是生生世世,是死死生生的。
 
--------------------------------------------------------------------------------
 
四、由于近代生物科技发达,中外相继有「复制羊」、「复制牛」的诞生,请问大师,站在佛教的立场如何看待这件事,佛教认为生命是可以复制的吗? 
答:自从一九九七年英国成功的复制小羊「桃丽」(Dolly)之后,紧接着复制牛、复制猪、复制老鼠也相继诞生,甚至美国的科学家表示,他们不但复制动物,而且还可以同时更改动物的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复制出对疯牛症具有免疫力的复制牛。
 
此外,一个进行人类遗传学研究的国际科学家小组更说,末来复制人类可能比复制动物来得更为容易,因此一名义大利医生已经打算开始复制人类,用来帮助不孕的夫妻,让他们也能享有为人父母的喜悦。
 
尽管科学发达,未来或许真有可能诞生出复制人,但是以佛教的观点来看,科学家所复制的是有机体,心灵的能量无法复制。也就是说,复制品只是形体上的,身体六根可以复制,但生命的精神与意志无法复制,生命要用生命才能复制,一切都不离「因果」。例如,用花、草、树木,不能复制牛、羊、人;牛还是牛的基因,羊还是羊的基因,人还是人的基因,生命不能凭空复制,更不能错乱因果。
 
基因在佛教的看法,就如「业力」,业的内容很复杂,有「共业」、「别业」、「引业」、「满业」、「定业」、「不定业」、「三时业」、「三受业」、「三性业」等。基因是生命的密码,但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基因的内容也有因缘业报的关系。根据一项报导指出,基因不是从父母身上继承下来就永远不会改变,他是从孕育时起就接受外界的指示而加以回应表现;也就是说,基因不是操纵人类行为的推手,而是被人类的行为所左右,所以「业」才是我们生命的主宰。
 
其实,真正的生命应该说是一种精神的作用,是附于身体的另外一个层面。有时我们形容一个人没有灵魂,就说他像「行尸走肉」;一个人空有身体,没有生命力,这个身体也没有「用」。
 
所谓「体、相、用」,佛教讲生命的本「体」是由外「相」来表达,「体」指的是「本体」,是内在;「相」就是外在的形相,比如这个人长什么样子,那个人长什么样子。「体」、「相」结合起来,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就产生了妙「用」,就有动作、语言,以及种种的精神作用,继而有世间种种形相、种种色彩的显现。
 
生命的本体,从佛教的缘起法来看,生命是延续性的,生命是有传承的,生命是有程序的,生命也是会变化的。例如六道轮回就是变化;又如低等动植物慢慢发展成高等的动植物,甚至高等动植物也会慢慢退化为低等的动植物,这就是变化。因为有变化,所以生命并非一成不变;因为有变化,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你希望有善的因缘果报,就要做善事;不做善事,结下恶的因缘,自然有恶的果报。
 
由于生命的本体「本来如是」,是由个人的业缘感应而有,不是人工所能制造。因此,我们看世界未来的变化,不管科学如何昌明,复制动物如何发展,基本上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一切世间法以外,还有一个出世间法。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都是以世间的知识来发展;虽说出世间法离不开世间法,但他有一点与世间法不同的是本体不变,能变的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是不变的。因此,我们不认为现代的复制科技,真能改变生命的业和因;复制的技术尽管可以改造身体的形象,可以改变高矮、胖瘦、美丑,但是业报的善恶、好坏,本来就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能决定。
 
所以,生命可以复制吗?生命不是科学家所能复制,也不是哪一个神明所能创造,生命的基因都是由业力所润生,「业」才是维系生命的主因,故知真正的生命──「心识」不能复制,真如佛性更无法复制。未来不论尖端科技如何以基因繁殖方式来复制羊、牛、人,或是人工受精、试管婴儿、借腹生子等,我想最好能吸取世间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生化科学为用;同时融和佛法的真理为体,如此才能解除现代人的迷思。
 
--------------------------------------------------------------------------------
 
五、有生必然有死,死亡是很无奈的事,但是有人异想天开,想利用「冷冻」来保存「尸体」,希望几十年后医学科技能进步到足以让尸体解冻后复活。请问大师,尸体经过冷冻又解冻之后,真有可能再复活吗? 
答:「惜生惧死」,可以说是有情众生与生俱来的本能,所谓:「蝼蚁都懂得惜生,何况是人?」人之好生恶死,如中国人说:「好死不如歹活。」英国哲学家罗素表示:「为了生存,其他东西都可以放弃。」印度诗哲泰戈尔更是讴歌:「我存在着,是一个永恒的奇迹,那就是生命。」
 
所谓生命,其实包含生和死。生固然是生命,死也是生命。死亡并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灰飞烟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就如同现实的人间到处移民一样,因此佛经对于死亡的观念,有很多积极性的譬喻,例如:死如出狱、死如再生、死如毕业、死如搬家、死如换衣、死如新陈代谢等。
 
死亡是任何人所不能避免的事,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是一体的两面,生死在时间的长河中流转、更替。诚如《战国策》里范雎说:「圣哲如五帝要死,仁义如三王也要死,贤明如五霸也要死,力大如乌获也要死,勇敢如贲育也要死。」
 
尽管生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千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求长生不死的方法。例如古代中国的秦始皇派遣徐福渡海寻找不死药,汉武帝求助道家炼制长生丹等;在科技发达的今日,现代人则把头脑动到「冷冻尸体」上,希望透过科技之助,获得寿命的延长。
 
根据报导,在法国西部索米尔小镇上,就有一名叫雷蒙德的男子,妻子于一九八四年去世后,雷蒙德就把她的尸体冷冻在地下室里,幻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朝一日妻子能够再次睁开双眼。甚至他也希望自己死后一样能被冷冻起来,以期将来可以被科技唤醒,重返人间。
 
「冷冻尸体」是否能够再度复活?以现代科学的神奇,未来也许真有可能复活。因为冷冻前与冷冻后,总之是一个生命体,只不过是透过科技让他延长而已。但是透过科技把尸体冷冻起来,果真在数十年后又解冻复活了,试想,届时你会习惯,你会快乐吗?这到底是在替自己解脱呢?还是为自己找麻烦呢?都是个未知数。不过,「冷冻尸体」将来势必对世间带来极大的改变,这虽是拜科技之赐,其实也是人类自己的业力所造成。
 
有一部电影「今生有约」,剧中的男主角便是在他活着的时候,自愿当了朋友「冷冻人体」的实验品,结果五十年后解冻复活,却发现亲人不在、朋友已死,一切都改变了,世界再也不是他所熟悉的世界,只觉物换星移,情随事迁,一切都那么陌生,那么不习惯,因此在没有人了解、没有人可以谈心的情况下,内心的孤寂、落寞,真是不足为外人道。
 
其实,人不一定要活得久,重要的是要能活得快乐,活得踏实;我们与其关心冷冻尸体能否复活,不如思想如何在有生之年,活出生命的光彩,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人活着,不是为了一宿三餐;生命的意义,也不在于奔走钻营;生命的价值更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是否有用?一颗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一堆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因此,生命的意义,应该是以一己之生命,带动无限生命的奋起。
 
生命的意义,还应该让个己的生命结合到大众的生命里。如《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能够做个同体共生的慈悲人,将每一类众生都视为自己的六根,缺一不可,这样的生命才能永恒,才是不死的生命,何必一定要费尽心思,违反自然的去保留一具已经朽坏的躯体呢?
 
须知,生命的可贵,乃在于发挥人性的光辉,展现人的精神、毅力、勇敢、道德、爱心等高贵情操;能以一己之命,去成就群体的生命,即使短暂如流星,毕竟它已发热、发光,何必在乎时间的长短?能够顺乎自然,不是更美吗?
 
说到自然,回想五十多年前我初到台湾弘法的时候,每次外出讲经,经常要跟警察玩捉迷藏。因为那时候台湾还在戒严时期,不容许在公开场合集众,因此经常是我在台上讲演,警察就走到台下对我说:「下来!下来!」
 
我在台上讲演,台下那么多人在听,这个时候要我下来,怎么办?我当然也知道不下来的后果会很麻烦,只好请人带动唱个歌,我自己下去应付一下。
 
警察说:「你怎么可以在这里集会?赶快把人解散!」我说:「不行,我是叫他们来听经的,不能解散;要解散,你自己上台去宣布,你自己叫他们解散。」他当然不敢,就说:「你怎么可以叫我去宣布解散?你去叫他们解散。」我说:「其实也不必要我叫他们解散,等我讲完以后,他们自然就解散了!」
 
所以我觉得自然很好,生命就是一个自然。所谓「自然就是美」,世间上最美、最好的,就是「自然」。人要「自然美」,举凡风度表情要雍容大方,说话谈吐要幽默流畅,做人处事要通情达理,行止进退要恰到好处。能够如此,那就几近于自然之美了。
 
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自然的东西,不假造作。现在要用冷冻的方法,把人冷冻起来,暂时不要活,几十年后再复活,可谓多此一举,不但自找麻烦,也不一定能幸福。所以,世人很多的异想天开,固然是一时好奇,但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帮助。
 
--------------------------------------------------------------------------------
 
六、请问大师,信佛教和不信佛教有什么不同?是否信仰佛教就没有生死问题了呢?
 答:刚才谈到,基督教说「信上帝得永生」,但是佛教认为,信仰佛教并非就没有生死问题,而是要人勘破生死!生和死如影随形,不仅凡人生了要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即使佛陀也要「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所以生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如此说来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信仰佛教最后还是会死,那我为什么要信仰佛教?因为不信会死,信了一样会死,可见得信不信并不重要。
 
信,很重要!我们的生命有了信仰就有力量,有了信仰就有希望,有了信仰就有目标。信仰佛教的人虽然一样有喜怒哀乐,甚至一样有生死问题,但是学佛后能认清生命的实相,就有力量面对生死的各种问题,就不会受「第二支箭」之苦。
 
所谓「第二支箭」,这是佛经里的一个譬喻,说明一个学佛的人和一个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遇到快乐或遭逢悲伤痛苦的时候,一样会有乐受、苦受的感觉。但是,一个心中没有佛法的人,遇到痛苦的时候,往往悲不自胜,甚至仿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顿自己,这就如同中了第一支箭以后,又中了第二支箭一样的痛苦难忍。
 
相反的,有佛法的人遭逢苦难的时候,他懂得从「因」上去探究、反省、改善,而不是只在「果」上怨天尤人、黯然神伤、自暴自弃,自然不会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乃至身处乐境时,也不会放纵自己,因为一旦陶醉在乐境之中而放逸身心,第二支箭便会带来苦受。因此,有没有信仰虽然最终都难免一死,但是没有信仰的人,临终的时候往往心生恐怖、迷惘、茫然,甚至死得很遗憾。反之,有信仰的人,就像天主教、基督教所说「蒙主宠召」,或者现在社会也惯用佛教的用语「往生佛国」,往生就如移民,是到另一个国度去住,自然不会感到痛苦、害怕。
 
所以,信仰不是让我们不死,而是面对死亡时,能够认识清楚,知道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外一期生命的开始。生与死,是一而二,二而一,生固未必喜,死又何足悲;能够生死无惧,则自然会有力量面对死亡,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我自己出家至今六十几年,不敢说自己有多大的修行,但是我深刻体会到信仰有许多好处。就拿生死来说,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到荣民总医院做健康检查。医生很仔细的检查一天后,却又不放心,叫我隔天再去检查。我说:「明天不行,我要到宜兰为一位比丘尼举行告别式。」医生说:「你自己的生命不重要吗?」我说:「随缘,重要不重要很难讲。」
 
医生又说:「你不怕死吗?」这个问题在我感觉很难回答。假如我说「我怕死」,医生会笑我是「没用的出家人」;如果我回答「我不怕死」,似乎又太矫情了,因为连蚂蚁都怕死,人怎么会不怕死呢?因此我回答他:「死不怕,怕痛!」因为痛有个限度,超过了限度,本来自以为是个英雄,痛到最后连狗熊都不如。
 
多年后我因为心脏开刀而住进荣民总医院。开刀当天,经过八个小时的手术,从恢复室到加护病房,医生很关心问:「你痛不痛?」我想,要回答得艺术一点,就说:「好舒服哦!」结果医生不以为然,说:「不痛就不痛,还好舒服?」我心里想,你不知道啊!平常我的生活忙碌,每天要负担许多责任,难得有时间这么悠闲的躺在床上休息。再说这次开刀,你说痛吧?上了麻醉药,不痛啊!你说有什么苦吗?一点也不苦,睡在病床上,平常都是要我跟人家讲话,现在轮到别人来问我:「你好吗?」「你要喝水吗?」「你要这样吗?」「你要那样吗?」都是别人来关心我,真好,真是快乐啊!
我想这就是有信仰的人最大的不同,心里有个信仰,至少他对生死能看淡一点,看得自然一点;能够无惧生死,人生就能活得更有意义。所以,信仰就有力量,就有信心;有信仰的人,即使受了委屈、冤枉,也不会失去信心,因为他觉得「我可以再来」。
 
有信心就有光明。佛经说: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有信仰,就好象手上抓个东西,很实在;不信,就什么都没有,很可怜。所以对于世间上有一些人常说:「我就是不相信宗教。」「我就是不相信轮回。」「我就是不相信生命还会再来。」你不相信,就什么都没有,这不是在跟自己过不去吗?所以我觉得有信仰的人,不管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或是信仰民间的城隍、土地公,甚至是迷信也不要紧。有信仰,总比什么都不信来得好;不信,就什么都没有,不信,生命就没有目标,没有未来。
 
不过,信仰最重要的,还是以正信最好。我们要信仰有道德的,要信仰真实的,要信仰清净的,要信仰有历史的,要信仰有能力帮助我们解脱的,不能信仰错误,信错就很难回头了。
 
现在台湾邪教横行,但是佛教每次举行皈依三宝典礼,都有几千人、几万人参加,因为他们知道,赶快皈依正信的佛教,以免上错了贼船、误搭了别的车子。没想到邪法也助长了正道的弘传。
 
过去一般人学佛,都是希望能「了生脱死」。所谓「了生脱死」,能够透视人生的真相,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当下活得自在,这就是「了生」;能够认识死亡后的世界,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而无惧于生死、超越生死,这就是「脱死」。若能进一步帮助别人认清生死实相,同样解脱自在,这就叫做「自觉觉他」,这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实践,也是人道的完成。
 
所谓「人成即佛成」,我们要想圆满人生,获得解脱自在,就不能没有佛法的信仰,不能没有佛教的律仪来规范生活,不能没有佛法的智慧来解决人生问题;有佛法的人生,才能了生脱死,才能圆满自在。
 
--------------------------------------------------------------------------------
 
七、佛教讲「生死轮回」,轮回是什么?怎么样才能知道生命真的有轮回呢?请大师开示。 
答:现在是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的时代,也许有人并不相信生命轮回的存在,认为轮回是宗教信仰的范畴,是死亡之后灵魂取向的事情,和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因此毋须对轮回付与太大的关怀。
 
其实,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不开轮回循环的道理。譬如,春夏秋冬四季的递嬗,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流转,昼夜六时的交替,这是时间的轮回;东西南北方位的转换,这里、那里、他方、此处的不同,这是空间的轮回。
 
轮回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了豆种,就长出豆子;种了瓜种,就长出西瓜,这不就是轮回吗?轮回就如今晚睡下去,明早又醒来,这不就是轮回吗?太阳下山了,明天又从东方升起,这不就是轮回吗?秋冬树叶落了、草木枯萎,到了春天,百花灿烂,草木再生,这不就是轮回吗?
 
轮回就是生命的转换,人有「生老病死」,死不是没有,死了会再生。佛教讲生命有所谓的「三世轮回」,也就是说,众生无始以来由于身口意造作的业力,形成了因果相续、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而现起了天、人、鬼、畜等六种多样性的生命现象,佛教称之为「五趣流转,六道轮回」。
 
生命因为有轮回,所以有来生;因为有来生,未来才有希望。有一些麻木的青少年,犯了重罪,将要被枪毙的时候,他自豪地说:「老子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他虽然坏,仍对未来抱有希望,何况我们这么美好的人生,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没有希望呢?为何以为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呢?没有希望的人生多么可惜、多么无聊、多么没有价值,所以我们要相信轮回。
 
轮回也不是定型的,现在的芒果和苹果接枝,就能生出新的品种;现在的动物也可以改良基因,可以复制。从动植物都有办法改良来看,因果也是可以改良的,故知造了重罪的人,只要忏悔、改过、发心、立愿,就能将功折罪,就可以改变因果轮回的果报。所以,信仰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的命运,改变我们的前途,改变我们的未来!
 
有的人不相信轮回,然而不信并不表示自己的层次高超,反而显示自己的思想肤浅。否定轮回的存在,不是和别人为难,而是局限了自己生命的发展。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先生说:轮回是人生意义之所在,有了轮回,前人的经验智慧、历史的文化遗产,可以传递给后代子孙。他认为,假如我们不能将一生的经验转接到未来,工作只是徒劳无益;如果文化宝藏不能留传给后代子孙,历史的生命是有限的。
 
近代文学家苏雪林教授在〈宇宙大轮回〉一文中,介绍了一些古今中外轮回的说法,值得参考。例如,今已绝种的南美洲马雅人曾说︰这个世界经过四十七万年即完全毁灭,以后又重新来过。这就如佛教「成住坏空」的思想一样。
 
印第安人曾说︰他们是逃过三次世界末日的人类,第四次末日为期也不远。但每次末日的情况都不一样,第一次是火山爆发,大火蔓延各地将大地烧毁殆尽;第二次是大地震;第三次则是人类大战事……。这不就和佛教所说︰世界末劫来临时,「火烧初禅,风吹二禅,水淹三禅」一样吗?
 
此外,从历史上许多贤哲文人的记载,也可以证明五趣六道的轮回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明儒王阳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信步浏览,走到一间关房之前,只见房门口贴了一张封条,左右观看,好象曾经住过。王阳明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请知客师父打开关房瞧个究竟,知客师父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这间关房是我们一位老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里面供奉着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以开启,请您原谅,千万开不得。」
 
「既然房子设有门窗,哪里有永远不能打开的道理?今天无论如何请您慈悲开下来看看!」
 
由于王阳明一再请求,知客师父碍于情面,只好万分为难地打开房门,让王阳明进去。昏黄的夕照里,只见一位圆寂的老和尚亘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团上,王阳明一看,咦!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举头看去,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原来王阳明的前生就是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闭门扉,今日还来自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点证明。王阳明为了纪念这件事,曾经在金山寺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一般信众有的人虽然学佛多年,但对「轮回」仍存有疑惑。轮回并不是一个信仰体系与理论,轮回更不是死亡的心理安慰,它是一门解释我们前世与来生的精确科学。生命如果没有轮回,冥冥过去从何而来?未来的希望更要趣向何方?如果没有轮回,生命是何其的短暂无奈,前途是多么的渺茫无寄!知道有轮回,人生才有回转的余地,生命才有下一班车可搭,才能继续驶向无限光明的世界!
 
因此,轮回不是相信与否的问题,纵然有人不相信轮回,但是放眼宇宙的现象,如自然界、人世间、物理界,乃至你我,都在轮回圈里流转;如何理性的认识轮回,跳出轮回,超越三界,转生死轮回为诸佛菩萨的菩提解脱,才是智慧之举。
 
--------------------------------------------------------------------------------
 
八、现在的医学科技发达,科学家不断在研究、改造基因,请问大师,基因可以改造吗?那些圣者与江洋大盗的基因是否有所不同呢? 
答:「基因重组」、「基因改造」,这是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一大成就。所谓「基因改造」,就是科学家利用遗传基因工程及育种方法,把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的特性加以改良,而达成一种新的生命体。例如透过基因重组、转殖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的生长速度、增加抗病能力、提高营养价值、延长保存期限等。现在市面上所贩售的「基因改造食品」,就是经过基因重组技术所衍生出来的食品。
 
谈到基因改良,首先应该对基因有所了解。「基因」(Gene)就是决定生物特性的因子,它是由许多的 DNA(去氧核醣核酸)所组成,诸如花的颜色、植物的高度、人的胖瘦等,都靠基因来决定。中国俗谚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传达一种遗传的观念。
 
基因,有人说它是生命的密码。我们每一个人的基因不同,因此长相不同,命运也各有不同。有的人长得高大美貌,有的人长得瘦弱矮小;有的人幸福无比,有的人痛苦难堪,这都是基因不同所致。
 
基因在佛教来讲,就是业力;但是很多基因无法解释的问题,还必须透过业力才能解答。在一篇〈浅谈基因与业力〉的医学报导中,作者李梓就明确指出,「基因缺陷和疾病症状经常是互为因果」,但是「医学无法证明有基因缺陷的人就一定有相应的症状,或是有同样症状的人就一定有同样的基因缺陷」,因为「真正的病因是业力」。他举例说:「为什么不同的人罹患同样的疾病,但对同样的治疗反应却完全不一样?同一人在不同状态下对同样治疗的反应也可以完全不一样?」他的结论是:「因为治疗效果和业力的大小有关。」甚至他举出医疗实例说:「原来有基因缺陷的人,在修炼后虽然基因没有被改正,但与该基因缺陷有关的症状却完全消失。还有一些曾是糖尿病患者的大法修炼者,在修炼后尽管血糖仍高,但所有症状消失。这都是从根本上消去业力,从而解除了疾病。」
 
「业」在佛教里被比喻为「种子」,播什么种子,自然就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应该为自己的生命播下好的种子,来生才能有好的收成。至于说圣者与江洋大盗的基因是否有所不同,根据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的「佛性论」来看,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性能,先天本具的基「因」其实都是相同,只是后天的「缘」不一样;相同的基「因」遇到不同的「缘」,就有不同的「果」。所以科学家讲「基因改造」,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行善不为恶」,就是基因改造。
 
科技上的基因改造,应用在现在的医疗上,肯定会对人类的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报载,未来透过基因重组,只要把人的蛋白基因放入到某种生物体中进行复制,然后及时收集复制而成的蛋白,就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医疗所需的血液制品。此外,基因重组也可以用来改良人种。例如日本人在七、八十年前都很矮小,现在的日本人则个个长得高头大马。据说,过去日本进行人种改良,他们将几千个、几万个妇女送到中国东北,经过与人高马大的东北人结合,一旦怀孕以后就回到日本,如此生出来的儿女就比较高大。
 
另外,德国的日耳曼民族、英国「大英帝国」的绅士、淑女风范,乃至以科技成就而自豪为「优秀民族」的美国人,他们都有他们的文化和他们的基因;中国人号称「龙的传人」,本来就是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也有很好的文化与历史,但是由于现在大家不再重视道德观念,做人处世也不明理,自然我们的社会就是「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代)不如一袋(代)」。
 
父母生育儿女,先天的胎教固然重要,后天做人的慈悲、道德、品格、操守,父母当然也能影响下一代。所谓家教、学校教育,甚至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会产生影响。
 
不过,每个人的生命本质、命运好坏,虽然父母、师长的缘分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帮助,但是自己的「因」才是主力,缘只是附带的。就如一棵植物,如果种子很好,再加上有肥沃的土壤、和煦的阳光,以及空气、水分等善缘帮助,当然会有好的结果;如果种子的因不好,即使风调雨顺,后天的缘分再好,也不见得会有好的结果。
 
因此,每个人的人生,不管上帝也好、佛祖也好,都帮不了我们的忙;能帮助我们的是自己,唯有改变自己的基因,也就是改变自己的业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业是身口意的行为,有善业、恶业、无记业。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只要是身口意造下了善恶业,都会像电脑一样,储存在业的仓库里,等到善恶业的因缘成熟了,一切还得自作自受,这是因果业报不变的定律。
 
「业力」实在是佛陀一项伟大的发现。人,从过去的生命延续到今生,从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续到来世,主要就是「业力」的绳索,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连系起来,既不会散失,也不会缺少一点点,因此「生命不死」,就是因为有「业」的关系。
 
诚如李梓说:「虽然业力在我们这个空间看不到,目前尚不能被科学试验证实,但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尤其现在基因的发现,虽然对人类必定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与贡献,但是基因只能说明个己生命体的因素,而佛教的业力不但有个体的业,所谓「别业」,另外还有「共业」。例如,为什么有的人同生在一个家庭里、同生于一村、同生于一族?这都是「共业」;各方的人士同在一条船上,或同在一架飞机上失事了,有的人命丧黄泉,有的人大难不死,这就是「共业」中又有「别业」的不同。所以,科学家们发现了生命的密码──基因,未来希望能再发展出生命共同体的基因──相互的关系。
 
佛教的真理「因缘业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必然、永恒、平等的真理;科学家「基因」的发现,只是更明确地解释了「业」的内容与功用,如此而已!
 
--------------------------------------------------------------------------------
 
九、刚才大师提到,生命在「中阴身」时不得不受生,已生则不得不变老。请问大师,中阴身是什么,他跟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与影响? 
答:人死之后,下一期再投生前的精灵,称为「中阴身」,也就是一般俗称的「灵魂」,但佛教不称为「灵魂」,而称做「中阴身」。
 
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所和合的报身。当人一期寿命终了的时候,有质碍的「色身」不动了,「受、想、行」也失去了作用,这时只有「心识」会飘飘渺渺的要找一个未来的归宿。但未来是上升天堂?还是继续投生人间?或是堕到地狱、饿鬼、畜生?都还没有决定,这个阶段就叫「中阴身」或「中有身」。
 
中阴身,可以说分开了前生与今世,但也连系了今世与前生,它介乎生死之间,是此生与来生之间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所以叫「中有」。也就是说,人生百年以后,旧房子似的身体已毁,新房子似的躯体尚未迁入,中间这段过渡时期的生命主体,便是「中阴身」,或叫「中有身」。
 
中阴身非精血和合而成,非血肉相连之躯,它是一个约一呎大小的形体,像一股冥冥的光,在虚空中如蜉蝣一样飘呀飘,飘到哪里去,全凭业重,或凭过去的记忆与习惯而投胎。所以净土宗说,「临命终时」一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临终的一念,关乎往生的去处,因此很重要。
 
中阴身以识为依,以香为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归宿,亦即经云「善寻当生之处」。而其归宿是否容易找到,还要看根器而定。如《涅槃经》说:
 
上根者转生,只在一念之间。
中根者转生,要十五天。
下根者转生,则要七七四十九天。
 
民间习俗中,有为亡者做「超渡」、「头七」、「三七」、「七七」等仪式,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超渡」佛事,有人质疑,人都死了,诵经真的有用吗?根据《地藏经》说,诵经的功德,七分之六生者自利,亡者只能获得七分之一,所以最好能趁着生前多做一些善事功德。因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所做所为,难免有一些过失。我们所造下的罪业,就像石头,把石头丢到水里,必然会沉下去;透过诵经功德,就像搭乘法船,把石头放在法船上就不致沉沦,而能度过生死彼岸。
 
诵经真能超渡罪业?何以知道?举个例子,几十年前台湾白色恐怖时代,如果常喊「三民主义万岁」、「总统万岁」,要办护照出国比较容易,要找职业也比较容易;念「三民主义万岁」、「总统万岁」都有用,念经为什么没有用呢?
 
有个笑话,有位法师在讲经时,一再强调称念「阿弥陀佛」的好处多多,诸如可以消灾、延寿、吉祥如意……。
 
有一位年轻人不以为然:「哼,讲得太神奇了吧!一句『阿弥陀佛』就有这么大的功用?我才不信。」法师心想,对这种人即使讲再深的道理他也听不进去,于是不客气的对那位年轻人说:「你讲什么?混蛋。」年轻人一听:「出家人怎么可以骂人?」说着便卷起衣袖,作势要打架的样子。老法师这才缓缓的说道:「你看,『混蛋』才二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阿弥陀佛』是四个字呢!」
 
中阴身虽然无形无相,肉眼看不到,但他六根具足,状如三尺小儿,具有神通,能够穿越铜墙铁壁,去来迅速,无所障碍,只有母亲的子宫以及佛陀的金刚座不能穿过。
 
中阴身见男女交合,对未来的母亲生起强烈的爱念,出生后即为男孩;对父亲生起需求的爱意,出生后即为女孩。生男生女,中阴身的入胎出胎,就此而形成。如果堕入地狱,中有自身先感受风寒霜雪的逼迫,见到热地狱的火焰,生起暖想爱触,以身投去,即会堕入八热地狱;若是为热浪盛火所逼害,见到寒气,欲想获得清凉,以身投入,就会堕入八寒地狱。
 
人死之后,既然有轮回的存在,为什么我们对于前世过往的事却没有一点记忆呢?如经上说:「人生真是苦,孙子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忘却过去,愚痴颠倒,甚至将过去世的祖母纳娶为妻子呢?
 
根据中国民间流传的《玉历宝钞》一书的记载,人在投胎之前,一旦喝了「孟婆汤」,就会忘掉过去的种种。西哲柏拉图则认为灵魂投胎前要经过酷热的沙漠,口渴难忍,饮用「莫愁河」的清凉河水,再去转世降生,但是一喝了「莫愁河」的水,对于过去生中的点点滴滴将遗忘尽净。罗马人则相信人在投胎时所经过的河叫做「奈思河」,喝了「奈思河」的水,对于前生往事奈何再也思忆不起来了。
 
佛教主张,人之所以会忘掉过去的事,是因为有「隔阴之迷」。阴指的就是「中阴身」。由于这个「中阴身」的隔离,使我们忘记前生的种种造作,不知身为何道众生?
也许有人会很遗憾的说:多可惜,如果我们有宿命通,没有隔阴之迷,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人生不是很惬意自在吗?人类果真有了神通就很快乐吗?譬如我们能够测知过去,当我们知道自己过去堕为猪马牛羊的畜生道,那时将情何以堪?当我们预知自己只剩下三年的生命,还能悠游度日、逍遥生活吗?有了他心通,看到对方美丽的笑容里面却包藏祸心、口蜜腹剑,能不痛心疾首、觳觫愤恨吗?没有神通,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处,多么洒脱自在!
 
因此,宇宙人生的发展,有它自然的轨则,各安其位,遵循它的变化秩序,才能得其所哉。众生由于「隔阴之迷」,换了个好身体,忘记了不好的过去,何尝不是很美好的事呢?
 
--------------------------------------------------------------------------------
 
十、佛教把人死称为「往生」,请问大师,人往生后去哪里呢?一定是变成鬼吗?
 答:中国民间有一种习俗,人死后要烧金银纸,这是源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死必到阴间做鬼,亲友为恐其在黄泉道上无资可用,所以才有烧冥纸的做法,为的是要让祖先在阴间的日子好过一点。
 
但是,佛教认为,人死之后,随着生前累世所造的业力而转生于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间。所以,人死不一定是鬼;即使为鬼,其能享用的资具也要依他的福德而定。如果是没有福德者,再多的冥纸对他也没有用;如果是有福德者,就算没有冥纸,也能得到供养。当然,若为表达生者的心意,烧一点冥纸也无可厚非,只是把祖先想当然尔地认为死后必然为鬼,实在是大不敬。
 
人的投胎转世,根据刚才提到的「六道轮回」,以及从佛教的「业力论」来说,人在这一期的生命终了以后,会依业重、习惯、忆念而投生转世。也就是说,决定业报的先后,可分为随重的业报、随忆念的业报、随习惯的业报三种:
 
一、随重的业报 就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
 
二、随忆念的业报 由忆念决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门,茫然的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这时突然忆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去。人在临命终时,也会随忆念而受报。
 
三、随习惯的业报 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譬如修净土宗的人,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而得往生极乐净土。
 
说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像一个理想国,是一个清净安乐的净土,是很美好的安养院。极乐世界又叫安养国,阿弥陀佛把这个国家治理得没有男女的纠纷,没有经济的困扰,没有恶人的迫害,没有恶道的恐惧,没有交通的事故,没有彼此勾心斗角。不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而且「黄金铺地」、「微风吹动」、「七宝行树」、「八功德水」等,极尽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有的人怀疑,真有这样的世界吗?其实说穿了,就如同在几百年前,如果告诉你可以用柏油铺地,你相信吗?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就如同现代的柏油铺地、地毯铺地,有什么不可行呢?
 
「微风吹动」,现代的冷气不是微风吹动吗?「八功德水」,现在几十层的大楼上,一开水龙头,热水、冷水就源源而来,这不就是八功德水吗?
 
极乐世界像公园一样美丽,所种的树,一棵一棵、一行一行的「七宝行树」,环绕着「七重楼阁」的建筑,所谓「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多么美好的都市呀!
 
这么美好的地方,有没有?真的假的?这是佛经记载,是有圣言量为根据,自然不会假。其实,这样的世界在哪里?在极乐世界净土的地方,也在我们心里!所谓「心净国土净」,我的心胸光明磊落,心地善良敦厚,心中欢喜自在,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就是西方净土。所以,人不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往生极乐世界,现世就能建设人间净土。
 
过去我看到很多信徒到寺院去添油香、做功德、做善事,寺里的法师就告诉信徒说:「你这么发心,阿弥陀佛一定会保佑你,将来一定会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觉得这种说法很不负责任,因为信徒供养我,跟我结缘,我却跟他说「阿弥陀佛会保佑你,会接引你」,我自己不能回报信徒,却叫阿弥陀佛来代替我报答,这是放弃责任,实在说不过去。
 
因此,我在民国五十六年创建佛光山,就着手推动养老、育幼、教育、文化等种种事业与设备,目的就是要让信徒的一生都能在佛光山完成,我要让他们生前就能「往生」佛光山,不一定要等将来才到极乐世界去,我觉得这样才能报答信徒的护持与发心。
 
此外,现在有很多人念佛,我觉得也有一些问题。例如,问他「你今天到哪里去?」「我去道场念佛共修。」「你念佛为了什么?」「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能够莲花化生,入不退转……」。假如现在阿弥陀佛真的就要来接引他去,他一定说:「 No,不行,我的儿子还没有娶太太、我的女儿还没有嫁人、我的孙子还没有长大、我的先生还需要我的照顾......。」
 
可见你在这里求生极乐净土是假的,不是真心的。不过没有关系,你也可以坦白说:「我现在先训练,先培养福德因缘」,就不必说得那么冠冕堂皇,说得那么好听。学佛要真实,不能虚伪,你的道德,四两可以充半斤,学佛,四两就是四两,半斤就是半斤。学佛的功力也是一样,是多少就是多少,不必装模作样,也不必蒙骗虚晃一招,实在、坦诚,直心就是道场。
 
总之,我们常想念死去的亲人,不知道他们死后的情形如何,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渡,祈求他们的安宁。这种超渡、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因为常有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后就会到地狱去,因此要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渡,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让死者的神识可以安息。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因为堕入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的大恶人吗?为什么我们不想: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所以,对于一般人的错误观念,总以为亲人死了一定会变成鬼,或下地狱。佛教虽然承认鬼的存在,但是佛教认为人死并不一定变成人见人怕的鬼。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前往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狱而已,也许是往生净土安养,也许是到天堂享乐,也许再降生为人。只要我们生前行善做好事,好人不但仍然可以做人,还可以做个更好的人,甚至还能成为圣贤,成为诸佛菩萨,乃至如愿往生极乐世界。只是其结果如何,自然是但看自己平时如何照顾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而定了。
 
--------------------------------------------------------------------------------
 
十一、请问大师,古代的圣者如佛陀、孔子、耶稣、穆罕默德等,他们到底住在哪里?如果有生命的话,他们的身高多少?他们吃什么、用什么、如何生活呢? 
答: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跟大家说一则公案。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皇帝听到这里,终于若有所悟,从此对禅师益加尊重。
 
常有人问,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到底哪一尊佛最大?佛教讲「佛佛道同」,佛、菩萨并没有前后的名次及功德多寡的分别,也没有谁大谁小,彼此「光光无碍」,都是一样。甚至刚才提到孔子、耶稣、穆罕默德等,他们也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规画出来的「本尊」,名称虽有不同,意义却是一样。
 
此外也常有人问: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又在哪儿呢?释迦牟尼佛现在住在常寂光土,那么常寂光土又在哪里呢?
 
这种问题,经禅者答来就非常活泼,因为有心,看到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灭不是生灭的灭,而是涅槃的境界。佛陀现在是进入了涅槃世界,涅槃世界在哪里?涅槃世界无处不偏,无处不在。当一个人修行成道,生命完成了,就能进入到宇宙大化之中,就能与佛同在。
 
如何知道自己与佛同在?当我们吃饭时,他在我们的口边;当我们睡觉时,他在我们的枕边;一天二十四小时,行住坐卧,他都在我们的旁边。如苏东坡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如果你懂得,潺潺的溪水,都是如来的化身;如果你懂得,鸟叫莺啼,都是如来的说法。我们「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甚至诸佛在哪里?他在我的心中,我心中有佛,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我心中有佛,耳朵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我心中有佛,口中所说的都是佛的语言;我心中有佛,手中所做的都是佛的事情;心中有佛,三世一切诸佛都与我同在,真是妙不可言。
 
其实,佛教并非要我们信佛,你信与不信,与佛有什么关系?他要我们信仰做什么?佛也不要我们拜,佛要我们拜他做什么?求佛,可能也很难有求必应。佛要我们做的是「行佛」,行佛之所行。佛慈悲,我就待人慈悲;佛给人欢喜,我就给人欢喜;佛有大忍耐、大勇敢的力量,我也能有忍耐、勇敢的力量。我心中有佛,佛所有的一切,我都能奉行,如此即使不求,自有无量的恒沙妙德!
 
我经常在各地主持皈依典礼后,总叫信徒说「我是佛」!你们敢讲吗?你们敢说「我是佛」吗?(大众回答:我是佛!)这下很好,你们回家去,夫妻不可以吵架,吵架的时候,想想,我现在是佛祖,怎么可以吵架骂人?如此可能就不吵架了。假如你喜欢抽烟、喝酒,当烟瘾起来,或是想要喝酒的时候,你就想,我已讲过「我是佛」了,佛有抽烟、喝酒吗?如此一想,自己可能就不抽烟、不喝酒了。所以,只要你肯承认「我是佛」,你的人生立刻就会不一样。
 
佛在哪里?佛在我们的心里,二六时中,都跟我们同在,当我们与佛在一起,真是美妙无比。一个人即使拥有万贯家财、显赫家世、高深学问、崇高权势……,都不能长久,也不一定能安心;唯有佛在我们心中,人生的境界就不一样了。
 
佛,不能从形相上来看,如《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华严经》也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你要认识佛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吗?那就先把你的心净化得像虚空一样,你就会知道佛的世界了。
 
--------------------------------------------------------------------------------
 
十二、人生有很多的缺陷不圆满,请问大师,如何才能圆满生命,而不要留有遗憾呢?
 答:人生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所谓「缺陷美」,缺陷也蛮好的。例如,月亮不一定要圆满,残缺也是一种美;人生要能不忌残缺,懂得欣赏残缺之美,就是圆满。
 
平时我们追求人生的圆满,什么叫圆满?红颜薄命圆满吗?英雄战死沙场圆满吗?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圆满吗?有钱的人被人倒闭,能干的人遭遇不幸,圆满吗?
 
世间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往往只能拥有一半,不能拥有全部。比方说:有的人很有钱,但是他没有健康;有的人拥有爱情,却没有金钱;有的人房屋田产很多,但是没有儿女;有的人有智慧、学问,可是找不到职业,所以说「人生由来多缺陷」。
 
在充满缺陷而不圆满的人间,我们应该寻求精神世界的圆满、悟道世界的圆满、信仰世界的圆满。例如,你认分就是圆满,你知足就是圆满,你接受就是圆满,你包容就是圆满。乃至现在讲究同体共生、尊重包容、互助友爱、共享共荣,都能有助于人生的圆满。甚至学习佛陀的「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自他两利」,就是圆满。
 
圆满的世界不是靠别人来为我们创造,圆满的世界要从平时做人处事开始学习,一步一步去建设。例如,有的人做人非常偏激,左右两边,不是左就是右;有的人上下两极化,对于高低、大小,阶级分得非常清楚;有的人非常方正,多一点、少一点,他一点也不肯含糊、苟且,这些都不够圆融。反之,有的人做人很中道,只要正派,只要有公义,只要大家欢喜,多一点,少一点,他都能随顺,这就是圆融,就是圆满。
 
宇宙间,我们看,太阳是圆形的,月亮是圆形的,地球也是圆形的!世间万物,如果是方形的,不管是正方形、长方形,或是四角形、六角形,一样都是有棱有角,有了棱角就容易产生摩擦。反之,只要是圆形的,即使是长形圆、椭形圆,都是「圆」,只要是圆,就容易为人所接受;不圆,就有残缺,有了残缺,就不容易被人接受。
 
人间什么最好?真、善、美、净!我们要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就要从圆融开始。平时与父母、家人、朋友相处,要重视圆融和谐;做事能圆通,说话能圆融,做人才能圆满。
 
追求圆满,必得经过努力付出,才能享有。修道者,为什么要苦苦修行?因为他感觉得到有一个圆满的世界;禅者要参禅悟道,为什么要悟道?悟了道又怎样?因为他体证到一个清净、自在、解脱、圆满的世界。所以美满世间处处求,重要的还是要求诸自己的心;心中开朗、通达、扩大、升华,就是圆满的世界。
 
现在举世推崇自由民主,然而只有民主还是不够,还要能幸福快乐,才算圆满。面对现实的人生,我们不一定要追求荣华富贵,只要能「满足」,就能圆满。
 
其实,世间本来就很圆满,但是因为我们不能悟道而有所缺陷。例如,有人问:「人从哪里来?」答:「人从生来,生因死而来,死因生而有。」再问:「先有鸡?先有蛋?」答:「蛋因鸡有,鸡因蛋生。」在不断的循环中无始无终,即是圆满。只不过世间上有很多人因为无知、无明,所以有痛苦、烦恼,因此沉沦在生死轮回之中。
 
佛学,就是开展智慧之学;透过学佛,藉此把痛苦、烦恼等转化为经验、智慧,以提升自己、扩大自己,才能圆满。因此,在有缺陷的时代中,信佛、学佛、行佛,心中有佛就是圆满。

{返回 当代问题座谈纪实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下一篇:佛教对「人生命运」的看法
 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佛教对「人生命运」的看法
 佛教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佛教对「杀生问题」的看法
 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
 佛教对「安乐死」的看法
 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
 佛教对「政治人权」的看法
 佛教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一条「殷勤付嘱」之文[栏目:净宗法师]
 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七章 入禅得果有心量[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14.佛树复活了[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明白定位为第一[栏目:仁焕法师]
 缘起观于生活中的助益[栏目:禅林衲子心]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五章)[栏目:南怀瑾居士]
 57.留公过年再去 Being invited to pass the new year[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性缘问题之申论 一、作法与无作法[栏目:智谕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五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