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三篇 瞋 - 为什么要生气?
 
{返回 放下的幸福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99
放下的幸福:圣严法师的47则情绪管理智慧 
圣严法师
第三篇 瞋 - 为什么要生气?
 
   第三篇 瞋
  
  为什么要生气?
  
  佛法认为,「贪、瞋、痴」是我们人类的三种根本烦恼,称为「三毒」。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起瞋心,只不过有一些人是瞋恨在心里,没有表现出来罢了。
  
  可是有一些人往往会把心中的瞋恨从身、口的行为中发作出来,无论是表现在言语或身体上,都是既伤己又伤人。所以,我们通常会把瞋譬喻为火,又称为瞋火,是因为它像火一样会使我们失去清凉的智慧。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心静气,就不会有瞋恨心了。可惜的是,要一直保持心灵的平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瞋恨的起因,一般认为是外在环境无法获得满足,或者不能让人顺心如意,而使人的内心产生冲突而生起瞋恨心。
  
  但有时其实是自己内在的关系,例如他人并没有妨碍我们的工作,只是自己看别人不顺眼,莫名其妙地就生起气来。所以外在环境的原因,有时是个人自以为是,但并不一定是完全客观,也不一定外在真的有什么人事物让人瞋恨,即使自己已经气得半死了,他人也未必会知道。
  
  另外,瞋恨不一定是对外的,有时是自己内在的烦恼,譬如有的人会恨自己的能力不足、福报不够,或恨自己不够聪明、努力不够等。虽然自己恨自己不会伤害别人,但是心中有恨意总是不好的,尤其当自己恨自己到了极点时,就会开始处罚自己,而对自己最大的处罚就是自杀。因为讨厌自己这么差劲,于是觉得实在是生不如死,不如死了算了。
  
  由此可知,瞋恨会带给人非常大的祸患,一定要适时化解瞋心。化解的方式有两种:首先是观念的化解,其次是方法的修行。
  
  首先,要从观念上来化解,仔细分析瞋恨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瞋恨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影响?经过一番理性的分析之后,在观念上就会知道无论是恨人或是恨己,都无济于事,倒不如从改变自己、改善处境做起,这要比用恨或瞋的情绪面对问题要好得多了。
  
  如果不管怎样分析、解释,都化解不开瞋恨心时,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拜佛、念佛、读经或打坐,这些方法都能够化解瞋恨的情绪,帮助人透过修行消业。但是如果我们面对问题没有惭愧心和忏悔心的话,业还是不容易消解的。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修行方法,都是要我们学习慈悲,不仅对待众生要慈悲,对自己也是一样。对己慈悲,就是要用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事,凡事不要感情用事,那么容易动气、动情绪。而对人慈悲,就是不管他人有理或没理,都应该原谅他,就像我们也希望别人能谅解我们一样,要将心比心。如果我们能以身作则,或是设身处地谅解他人,瞋恨心就会慢慢地减少了。

{返回 放下的幸福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三篇 瞋 - 瞋是心中火
下一篇:第二篇 贪 - 清贫与悭吝大不同
 第三篇 瞋 - 瞋心与慈心
 第六篇 疑 - 用信来除疑
 第六篇 疑 - 该不该怀疑?
 第四篇 痴 - 烦恼与愚痴
 第五篇 慢 - 如何消除虚荣心?
 第一篇 管理情绪有妙法 - 如何安心?
 第二篇 贪 - 清贫与悭吝大不同
 第五篇 慢 - 以鼓励代替责备
 第四篇 痴 - 别颠倒看世界
 第三篇 瞋 - 忍耐不是忍气吞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问7:内观修行需要对所缘进行标记或称名吗,如“起、伏”等等?[栏目:马哈希尊者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Mahasi Sayadaw]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附: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栏目:欧阳竟无居士]
 看经要注意哪些问题?[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自觉手册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导论 INTRODUCTION[栏目:自觉手册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我个人的修行方法[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真实报恩者[栏目:禅林衲子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