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噶仁波切心得
盛噶仁波切
冷水泡茶慢慢浓 -- 第二部份
(二)
真的仔细探究一个事物的来龙去脉时,常常会有一些惊人的发现。如同探究到了茶那古老的起源一样,与茶相关联的文化和风俗同样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与茶相关的种种引申也是丰富多彩,就比如那曾在社会上风靡一时,至今仍沿用着的茶话会,原来却也是茶文化的一种引申。
据说茶话会算得上是近代世界上都很时髦的一种集会。它既不像古代茶宴、茶会那样隆重和讲究,也不像日本「茶道」那样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和规则,茶话会仅是以清茶或茶点(包括水果、糕点等)招待客人,想起来便是一种简单而清爽的感觉。集会品茶,互相交换意见,交流和沟通成了如今的茶话会最主要的内容。去掉了费时及花费颇多的茶宴,有人说,如今的茶话会更像是一杯香茶吸引下的饶有兴味的集会。就连结婚典礼、迎宾送友、学术讨论、文艺座谈,乃至国家级的庆典活动、招待外宾,如今也盛行以茶会友,看起来既简单又隆重,轻松、高雅又不失礼节,因此茶话会才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通用的一种集会形式吧!
同样地,茶馆、茶楼等的兴起,似乎只是在以广而告知的形式宣传着变相的茶话会,以至于茶楼一度成为老北京城内最火暴、人气最旺的地方。北京人常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称做「开门七件事」,这几件事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虽然「茶」被放在了最末的位置上,可它在老北京人的生活里却依然是重要得缺少不了的一项。即使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茶楼也没有像其他的营业场所一样冷清,多少可以说明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而今再加上茶具的不断更新,茶道的愈加复杂化,似乎都在暗示着茶可以带来的巨大商机。听说茶具的变化也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不过在我看来,那些与文人相关的历史传闻,总是比事物发展的流程更吸引人。
据说苏东坡就是个极爱饮茶的人。他原来总用一个很小的紫砂壶喝茶,可是因为壶小,喝了一壶又一壶,他嫌费事,便买了紫砂天青泥,想自己亲手做一把大茶壶,可是拍拍捏捏弄了几个月也没做成一把象样的茶壶。一天夜里,小书僮打着灯笼来请苏东坡去吃夜宵。苏东坡看着灯笼计上心来,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把灯笼壶呢?于是就照着灯笼的样子做了一个肚皮大大的灯笼壶。虽然壶是够大了,可是这壶又光又滑不好拿,苏东坡想了想,便又搓了条泥巴,在灯笼壶上两头一搭,这头搭那头,看起来就像房屋上头的梁。烧制出来后,苏东坡手提着「梁」,用这个自己烧制的带梁的灯笼壶喝茶。于是后人就给他做的这个茶壶取名「提梁壶」,也有的把这种提梁式的壶称为「东坡提梁壶」。
和那些制作精美、选材上等的茶具比起来,这种提梁壶恐怕算不上什么上好的茶具,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有趣的历史背景,才让人觉得茶叶再好,终须茶具来盛,而茶具再好,只要可以盛茶饮用,便可以了。
喜欢喝茶的人常会有这样的感悟:茶可会友亦可独酌,「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拋却是非心、名利心」。当茶的甘味顺着舌根、嗓子进入腹中,饮茶者的唇齿间还留着茶香,久久不散之时,可以想见,那小小的一片茶叶可以让多少人品出造物的神奇!虽然我不喝茶,但也知道茶于那爱茶之人实在可以一叶关情的,而且,古语也常说茶禅一味,只是不知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可以体会到「从一叶茶看世界」的境界?假如只是为了喝茶而喝茶,或为了那精美的茶具而喝茶,抑或是人云亦云地亦步亦趋,那么饮茶恐怕就没有那么多的意义和让人遐思的人生况味了,也枉那小小的茶叶在水中翻腾的付出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