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生命中之新生命
 
{返回 惟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03
生命中之新生命
 
(一)950129
 
  世界上,不仅人有生命,各种动物都有生命。生命离不开生活,生活有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每一个人都要穿衣吃饭,这属于物质生活,目的在于滋养色身,也可以说是滋养生命。
 
  人们可以适度的追求物质生活,但是过度的追求容易使自己的身心感觉疲惫不堪,因为物质生活是有限的,而人心的欲望是无穷尽,有了一万想十万、有了十万想一百万、一千万、一亿,乃至于希望成为世界的首富。有这些欲望,在一般人认为是好的念头,但是物质生活追求到了,在食衣住行、吃喝玩乐方面,慢慢就形成奢侈,由奢侈慢慢变成花天酒地,生活就近于腐化。
 
  中国有一句俗话:「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就是指人的欲望无有穷尽。每一个人都会有所追求,但要追求得恰当、要适可而止,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实至名归」。应该要的就要,不应该得到的就不可以巧取、豪夺,如果是不该取的,即使是得到了也会得而复失。人们为什么要追求?希望得到快乐、得到幸福。但是,快乐、幸福如果是来自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是藉由外在的物质,刺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得到的幸福感与快乐感也只是暂时的。过度追求外在的刺激,渐渐身心就麻痹了,对于这种刺激便不再感到幸福快乐,甚至感到厌倦、无聊,所以又要追求新的刺激、新的快乐,就这样继续不断地追求,慢慢形成恶性循环。
 
  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欲望,希望得到以后要去享受一番,以致于有些人不择手段地拚命去追求财富,结果可能就触犯了法律。所以,没有钱的人拚命去追求也是非常地苦恼,有钱人去追求则又会演变成恶性循环,最后还是得不到幸福、得不到快乐。为什么呢?因为外面物质生活是一种刺激,只能得到暂时的满足与快乐,时间一久就会感觉麻痹。不断地追求外在物质生活,不但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快乐,还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因为过度的追求享受、追求刺激,容易引起身体上的毛病,一般人称之为「富贵病」。现在科学这么进步,医学又很发达,照理说人们应该都有健康的身心,都应该生活得幸福快乐;但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多病苦是现在医学还无法医治的。
 
 
 
--------------------------------------------------------------------------------
 
(二)950205
 
 
 
  老、病、死苦,一般人都无法避免。人老了是很痛苦的,眼睛看不清楚、耳朵也不灵光,走路老态龙钟,时常腰酸背痛。生命终究会有尽头,不论科学怎么进步、医学怎么发达,都不可能使人不死,所以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佛经上称之为「分段生死」。在我们这个世界,人的生命是一段一段的,有的人寿命比较长,有的人寿命比较短,寿命长一点的,可活到七十岁,乃至八十、九十、一百岁、两百岁。世间人活到两百岁是非常罕见,就算是两百岁也无法免于死,每一个人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
 
  在中国上古时期有一位彭祖,他经历虞、夏、商、周各朝,活了八百岁。通常,一般人能活到八百岁是非常稀有难得、人人称羡的;可是彭祖到八百岁时,却觉得自己的寿命还是很短,仍向上天祷告希望能延长寿命。因为无论是活到一百岁、八百岁、乃至一千岁,都不免告一段落,最后一样要面临死亡。所以不仅是世间人,即使是天上的天人,天福享尽了,也会面临死亡,只不过天人的寿命比人间长几千岁、几万岁,但还是有限量的。所以,不论是贫穷、富贵,生命都只是一个一个段落,最后都会死亡,这样看来人生似乎毫无意义。
 
  而儒家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成就「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要树立德业。德行有深、有浅,做一切善事,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也是增益自己的修行。如何是有修行?自己经常检讨、反省,身口意有没有过失?心不起贪、瞋、痴,口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身体不做坏事,这就属于修德。「立功」就是要建立功绩。「立言」就是著作、言说,将自己的思想、观念,所认为的真理,著作成书传于后代。人虽然死了,但书仍然留存于世。学校里的教授、老师,乃至于宗教家,把真理、智慧传播给大众,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也是不朽。
 
  再进一步来看,立德、立功、立言虽然是三不朽,可是由于时节因缘不同,这一代认同的言行,不见得下一代还能够认同。因为社会不断地变迁,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及法律、风俗习惯、政治制度、价值观念都不一样,因此立德、立功、立言也不一定能永远流传不朽。所以我们还要更进一步,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要追求真正的新生命。契悟了新生命,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自己的人生就能海阔天空,过得很充实,不再受生、老、病、死苦的折磨与压迫。
 
 
 
--------------------------------------------------------------------------------
 
 
(三)950212
 
 
 
  相信每一位都希望找到自己的新生命,什么是新生命呢?新生命其实不离开我们的旧生命,就是指我们当下的这念觉性。觉性即灵性,也就是人人本具的灵知灵觉,只是一般人没有注意。觉性在哪里?在眼能看,在耳能听,在鼻知道香、臭,舌根知道酸、甜、苦、辣,手会动,脚会走路,身根有知冷、热、痛、痒的种种触觉,这些感受每个人都有,这就是觉性。每一位都有的这念觉性,佛法称之为「本觉」——本具的灵知灵觉。
 
        可是要把这个觉性照顾得很好,实在要下一番功夫。因为大多数的人,眼睛看到好的就心生贪爱、喜欢,看到坏的就厌恶、排斥,这是一般人的习惯。耳根也是一样,一般人听到别人的赞叹,就非常高兴,如果是批评自己的,心中就很烦恼;喜欢听歌声、靡靡之音……种种的乐曲,所以耳根不清净。我们想要找到新生命,从现在开始要使自己的眼根、耳根很灵光。看到外面的东西、听到外面的声音,当下这念觉性要清楚、明白、作主,知道要净化自己的眼根、耳根。
 
        鼻根闻到香味就很欢喜,闻到臭味就很厌恶;欢喜的就想要追求、得到,厌恶的就心生排斥,而造作种种的过失。口喜欢吃酸、甜、苦、辣,甚至于不惜千金一掷,浪费了很多资源。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讲话的时候,一不注意就可能产生过失,乃至于招来大祸;饮食无度,就容易生病。身体如此,意根也是一样,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攀缘、颠倒,所谓「心猿意马」,懂得算计别人,却不知道反省检讨自己,这就是因为还没有觉悟,眼、耳、鼻、舌、身、意起了烦恼而造作恶业,一般人都常犯这样的毛病。
 
        中国于尧舜时代曾有过禅让政治,皇位不是子孙继承,也不是经由选举,而是将皇帝的宝座「让」给有德行、有智慧之士,称之为「禅让」政治。当时有一位隐士,名叫许由,是一位贤能之士。尧认为许由的能力可以当皇帝,所以派人去找许由,许由听说要被请去当皇帝,觉得「皇帝」这两个字与名利、财色、权势有关联,有染自己的耳根,于是就到河边用水洗自己的耳朵,这是历史上所称的「许由洗耳」,正是说明耳根要清净才是。
 
        佛法告诉我们要追求一个真正的生命,真生命就在旧生命当中。旧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由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向外攀缘,都是在染污,称之为「古镜蒙尘」。每个人原本的这念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没有丝毫尘垢时,可以照天照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这面镜子可以显现种种相貌,照了之后,则不留一点痕迹。但是,如果「古镜蒙尘」,非但照不清楚,甚至会显现不出任何相状。现在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开始用功,端正并清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就开始了我们的新生命。
 
 
 
 
--------------------------------------------------------------------------------
 
(四)950219
 
 
 
  佛经记载,诸佛菩萨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众生没有得到禅悦、法喜,所以六根所需要的东西就不一样。众生「眼以色为食」,眼睛要看五光十色的东西,心里才快乐。「耳以声为食」,耳根要听种种声音,不听就会觉得无聊、难过。「舌以味为食」,舌根以酸甜苦辣为食。「身以触为食」,触就是接触,接触外面的细滑境界,坐要坐好椅、睡要睡好床,冬天要有暖气、夏天要有冷气,一切都讲究舒适,才觉得舒服,这就是「身以触为食」,属于众生境界。
 
  诸佛菩萨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法喜充满」就是听到真实的道理,这个道理对自己有很大的启示、很大的帮助,所以产生喜悦。譬如我们听佛经、听开示,感觉受用无穷,这念心也很平静、宁静、愉快,这种愉快不是刺激得来的,这就是「法喜充满」。「禅悦为食」,是打坐时这念心静下来、定下来,并且由粗心变成了细心,染污心转成了清净心,相对心成了绝对心,六根清净、六根归一,这种快乐称之为「禅悦」。这种「禅悦」要自己去体悟,现在只是以个人的经验和佛法当中的道理让大家了解。
 
  古德云:「山中无甲子,人间几千年。」「山」是指灵山,就是指我们的这念心,或是指在山上打坐的修行人;「甲子」是指时间,就是指年、月、日、时。一般人是生活在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当中,习惯于时间的计较,乃至于分分秒秒的计较,所以心始终没办法超越时间。除此,还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间要扩大、要净化、要有新鲜的空气,结果反而造成这个世界更多的空气染污。由于对时间、空间的追求,就产生我执、法执,就有能、有所,这念心始终不能超越,不能得到解脱。
 
  如果我们专心静坐,时间、空间都放下,只注意自己当下的这念心,没有妄想、没有颠倒、没有昏沉,清清楚楚,灵明不昧,此时这念心就超越了时间、空间,感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甚至感觉只有几秒钟、几分钟,乃至于没有感觉到时间的存在,不觉得外面已过了几百年、几千年。这并不是神话,这些道理确实可以透过禅修、静坐而得到见证。在禅堂里用功,有这种境界,就是「坐到一支好香」。能坐到一支好香,新生命就开始了,而且感觉身心很愉快、很平静、很安详、很自在、很喜悦,这就是「禅悦为食」。
 
 
 
--------------------------------------------------------------------------------
 
(五)950226
 
 
 
  「禅悦为食」的道理说起来很容易,要能做到就必须真正下一番功夫。首先要训练腿功。刚开始练习时,双腿又酸、又麻、又痛,但是要有恒心、有信心,经过一番磨炼,经过一年、两年,腿就不酸、不麻、不痛了,这念心也容易静下来。有的人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因为每个人宿世熏修的程度不同,如果前世修得很好,今生只要一努力,很快就会相应;如果过去生中没有修好,就要靠现在努力,一样可以相应,因为每个人都有这念心。这念心在哪里?就是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知道香、臭,舌根知道酸、甜、苦、辣,意根能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精打细算,这些都是觉性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这念心,但要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首先要经常检讨、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过失?有没有造恶业?这个道理在佛法中称之为觉察、觉照。「觉」就是警觉心,譬如脖子后面有只蚊虫,我们的眼睛看不到后面,也没有听到蚊虫的声音,怎么知道是蚊虫?因为觉得脖子在痒,就告诉自己是蚊虫在咬,这就是知觉。保持知觉时时刻刻存在,我们的知觉就愈微细、心就愈宁静,能观察入微、明察秋毫,这就是一种智慧。每一个人都希望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清楚、明白、宁静的心当中产生出来。佛经上说,众生心是粗中之粗,菩萨心是粗中之细,佛心是细中之细。如果大众从现在开始,知道自己的这念心在何处,知道这念心的作用,就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
 
  所谓「净化」,即是把过去不好的习气改正。过去喜欢乱讲话,属于口过,从现在开始,口业要清净。身体喜欢乱动,喜欢到处跑,现在就要改过,不好的地方不去,好的地方才去;好事才做,不好的事绝不做,身根就能清净。意根要达到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身口意由这个方向契入,慢慢地心就得到宁静、由粗变细。这念心时时刻刻都要能作主,何谓「作主」?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不但不能管理自己的六根,还放纵六根攀缘六尘,所以妄想纷飞。
 
 
 
--------------------------------------------------------------------------------
 
(六)950305
 
 
 
  何谓六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六尘。尘就是尘劳、灰尘。也就是说,六根攀缘外面的境界,使我们这念心产生疲劳、尘劳,就像一个人走远路,走得风尘仆仆,整个面孔都是灰尘,耳也是灰尘、眼也是灰尘,实在很难受。又譬如,大家喜欢看花、看青山绿水、看各种表演、各种形形色色……不论是看好的、或看坏的外境,看久了以后,眼根疲劳,就会打瞌睡,知觉就会昏沉、糊涂。耳根也是一样,不论是听歌、听音乐等,经一小时、两小时……听久了耳根就会麻木,因为「声」是一种「尘境」、是一种刺激,刺激久了,脑神经就会昏沉、麻木。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要追求一个新生命,就要在六根对六尘时,不起染着心、不起贪着心。《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要「无住生心」,不论外境是好是坏,这念心都不为所动,就能够超越、能够解脱。道理明白了,在事上要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起。最基本的就是打坐、诵经或念佛,这些法门主要是为了对治我们的妄想。诵经的目的,是启发我们心当中的一卷无字真经;念佛的目的,是要明了我们心当中有一尊自性佛。所谓「诵经有一卷无字经,念佛有一尊自性佛。」自性佛、无字经就是每个人心灵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佛经所讲的「觉性」。
 
  每个人都有觉性,只是还未开始觉悟,「始觉」还未开始。怎么说呢?虽然每一位都有灵知灵觉——眼睛能见、耳朵能听……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是六根在作用,都是这念心在作用,所以要净化六根、净化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知道净化,心里的烦恼太多,心就会像一潭浑水,愈来愈糊涂、愈来愈昏沉、愈来愈感觉人生无聊。人们无论贫富贵贱,最后都不免一死,有些富贵的人认为,自己拥有这么多钱,最后什么也带不走,于是肆无忌惮地吃喝玩乐、花天酒地,非但造了恶业,甚至还会提前死亡。有些贫苦的人则是拚命去找钱,去偷、去抢,乃至绑票、勒索而触犯法律,自毁一生。这都是因为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没有找到新生命,觉得人生没有希望而灰心丧志,慢慢就失去了做人的信心,生活在灰色世界里,愈来愈痛苦、烦恼,最后穷途末路,有人选择自杀,有人则是玉石俱焚,例如现在的炸弹客,不仅造成很多家庭的悲痛,也毁灭了自己。这就是因为不懂得人生的道理,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不认识自己的真生命,以为人生就是短短的几十年,死了就了了,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
 
  其实,一旦觉悟了,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穷尽的,知道自己有无穷尽的生命,就能产生无穷尽的希望;有无穷尽的希望,活在世上就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很有活力,不但能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同时也能尊重大众、爱护大众。
 
 
 
--------------------------------------------------------------------------------
 
(七)950312
 
 
 
  所以,新生命的开始最重要,觉悟就是新生命的开始。觉与不觉都在于自己,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萨,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成佛了。「成佛」不是死亡,而是这念心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圣境。相反地,这念心不觉,成天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总是在名利财色当中去追求,这就是众生境界。更等而下之,起贪瞋痴、造杀盗淫、造种种恶业,新生命就堕落到地狱、畜生、饿鬼;如果这念心起了邪见,新生命就变成魔鬼世界了。所以,无论是魔、是佛、是众生,是地狱或是天堂,都在自己的这念心当中,端看自己是不是能作主。心地光明就是净土,心有善法就是天堂;心当中黑暗、造作恶业,就是地狱、畜生、饿鬼;心有烦恼、患得患失,就是众生;一切都在自己当下这念心,成也是自己、败也是自己。
 
  中国有句俗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有河水、江水、海水和心水。江水、海水能够载舟,也能够覆舟。如果水面是风平浪静,就能使舟船平顺地从甲岸到乙岸;如果水面是波涛汹涌、大风大浪,这水就会导致翻船。心水如何载舟、如何覆舟?我们这念心起了恶念,发之于口就是恶言,动之于身就是恶行,这都是由起心动念所造成的。恶念、恶言、恶行会形成恶业,造了恶业则会堕落,这就是「水能覆舟」。相反地,这念心起了善念,心地光明,发之于口都是善言,动之于身就是善行,人生必然愈走愈光明,这就是「水能载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很浅显的道理,领悟这个道理,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新生命,能够成就自己的心愿,到达目的地。
 
  所以,一切一切都操之在自己,自己要能作主。「作主」,就是这念心要能明辨是非,为人要有正义、有正气。是非善恶、正义、正气,就是靠我们这念心的认同。在台湾,大众喜欢拜妈祖、拜关公,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华侨也有同样的习惯,在虔诚礼拜的当中也要知道拜妈祖的意义,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妈祖是一位孝女,因为孝行而受到大家的尊崇,所以拜妈祖就要学习妈祖的孝行,知道对父母要尽孝。知道尽孝的这念孝心,也是我们的新生命。拜关公,也应了解其中的意义,后人尊称关公为「武圣」,在台湾又称为「恩主公」。拜关公就要知道关公的精神,并不是只拜塑像,关公是忠肝义胆之士,拜关公就要学关公的忠义精神,学到了这种精神,自然就能得到关公的护佑。
 
  一般中国的民间有不少人喜欢拜土地公,土地公是福德正神。「神」和人一样有正、有邪,土地公是正神,因为活着的时候心正、言行正、公平正直,所谓「生而为英,死而为神」,所以是正神。一般人认为用大鱼大肉、鲜花水果去拜土地公,就能增福增寿、多子多孙。如果自己平时言行不正,以为请土地公吃这么一餐,土地公得到好处就能放自己一马、就可以增福增寿,那他怎可能当土地公呢?因为这么一来就成了贪官,就不是正神了。所以,拜土地公,要学习端正自己的言行,心要正、要静、要公平正直、要修一切善法。土地公是正神,平时自己多做善事,为大众排难解忧、仗义直言,土地公自然就会来保护你。
 
  佛经里面讲,一个人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就能得到善神的保护。因为受持五戒的福报,每一条戒有五位福德神保护,五条戒受圆满,就有二十五位福德神来保护。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新生命就开始了。
 
  所以新生命有渐、也有顿,有粗、也有细,有方便、也有究竟。超越了时间、空间,那是最高的境界,是开悟的境界,是菩萨的境界、罗汉的境界。由于众生的这念心,打妄想已经成了习惯,所以诵经、持咒、礼忏,就是为了对治妄想和昏沉,这些都是善法。明白这些道理,处处都是佛法,行、住、坐、卧都没有障碍。
 
 
 
--------------------------------------------------------------------------------
 
(八)950319
 
 
 
  新生命就在旧生命当中,这个旧生命每一个人都有,只是过去不知道沉淀、净化这一念心。这念心就像一潭浑水,一坐下来就是妄想,没有妄想就感到无聊、昏沉。所以,从现在开始要澄清这念心,而打坐有助于我们澄清心水,将浑水中的泥沙沉淀下去。这念心渐渐变清凉,自己的灵知灵觉也会愈来愈清明,就会产生种种的瑞相、感应,乃至超人一等的智慧,至少观察每一件事情都能明察秋毫,不会走错路;这念心有了智慧,人生就能步向光明。
 
  这念心要沉淀下来、静下来,除了打坐以外,还要诵经、持咒、做种种善事,这是修福报,也是在净化这念心。明白这个道理,希望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认真地追求自己「真实的新生命」。从各种方法去努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检讨、反省:管理自己的口不要乱讲话、身体不要做错事、心不要打妄想;要起心动念就是起善心,要讲话就是讲好话,要做事就是做善事,这就是管理自己。
 
  管理别人容易,管理自己却不容易,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口、意都已经形成种种不良的习惯,习惯恶口、讲是非。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个毛病,所以从这方面着手、改进,自己一定可以找到一条新的大路、新的生命。有人可能会想:「我们事情很多,没办法天天在禅堂打坐,怎么办呢?」佛法不离世间法,都在于自己这念心,平时要提醒自己在身口意上用功,从日常生活中修一切善、断一切恶,从检讨、反省、改过做起。
 
  陶渊明有一首诗说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般修行人喜欢在深山、没有人烟、没有车马喧声的地方打坐,这念心才能静得下来。而陶渊明说,我不到深山去打坐,我就「结庐在人境」。不但住在人间,还住在闹市当中,虽在闹市当中,这念心不混乱、不颠倒,不随境界所转,「而无车马喧」,外面的车声、吵嚷声……种种声音我都听不见。用什么功夫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心远地自偏」,自己不去攀缘一切外境就好了,他开他的车,他坐他的马,他走他的路,他讲他的话;我在这里专心做事,互不相干,外面的一切与自己毫无关系。「心远」,远就是远离,这念心远离心外的一切境界。如果去想这里是闹市,这个地方我不习惯,这些声音很吵杂,这是自己的心在障碍自己。所以,心专注非常重要,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在看书,心就专注在书上,外面锣鼓喧天、车水马龙与自己毫无关系。
 
  一般人的心容易散乱,不容易专注。「禅坐」能训练专注,把心收回来,提得起、放得下,即说即做,即做即了,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始终不离开当下这一念。所以,平时就要练习心能作主,这功夫是练习来的。以前眼睛喜欢到处看,现在应该看的才看,不应该看的就不看,不去耗费自己的精神;要听就听,不该听的绝对不听,不让不该听的声音染污自己的耳根;该记的就记,不该记的绝对不记,不好的东西绝不留在意根里,如黄色小说、黄色新闻,以前的所见所闻都不要放在意根当中使意根不清净。因为意根不清净,生命就有障碍,能够养成这种智慧,这就是「作主」。所以,一切都操之在我们这念心。
 
 
 
--------------------------------------------------------------------------------
 
(九)950326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本具的觉性,虽然是本具,如果不经过一番检讨、反省,不经过一番磨炼,新生命就无法放出活力,无法产生光和热。佛经讲「人人都有佛性」,成道了,佛性不增加一丝一毫;尚未成道,才刚开始了解这些道理,佛性也不减少一丝一毫。现在知道这些道理了,有了新希望、新生命,还得靠自己去努力,要继续不断地日新又新,这就是修行。
 
  这念心就是道,道是现成的,新生命就在旧生命当中,不需要另外去找;只要倒掉心中的垃圾,沉淀心中的淤泥,化掉心中的烦恼,新生命就会现前。希望大众从各方面去努力,一定能找得到自己的新生命,找到了就受用无穷,我们的生命就真正是无始无终。佛经也是这么讲,我们的生命无始无终,听法的这念心是无始无终,法尔如是。所以不要看轻自己,但是也不要贡高我慢;因为虽然知道了,新生命还只是刚刚开始萌芽,萌芽以后还要努力用功、继续成长,成长以后还要开花,开花以后才能结果。所以,还有一段时间要磨炼。
 
  这段过程,在佛经里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是「本觉」,不但人有本觉,连畜生也有本具的觉性。例如小狗也有灵性,狗不嫌家贫,狗能救主,不论家里多贫穷,甚至于没有饭吃,狗都不会弃主人而去,始终守着主人的家。不像有些人是「大难来时各自飞」,因为家里穷就自己远走,弃家不顾。所以,佛性是本具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虽然是本具,但是若没有觉悟也没有用,还是在受苦受难。
 
  现在开始觉悟了,就是「始觉」,就是新生命的开始,这是第二个阶段。人的觉性有先知先觉、不知不觉、后知后觉,而贤者、圣者是先知先觉。一般只知道名利财色、醉生梦死的众生,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不知不觉。现在已经知道新生命的意义,知道生命除了物质生活,更有精神生活,知道心灵的世界才是自己,这是后知后觉。
 
  由「始觉」继续不断地努力、发长远心,经过一段时间,粗的分别执着相尽舍,无明之惑将破,本觉之体将显,虽未证真而似于真,这属于「相似觉」,这是第三个层次。
 
  虽然成「相似觉」,但是还没有佛的智慧、没有菩萨的智慧,所以要回小向大,修六波罗蜜,将自己的新生命向上提升、向上升华,进入菩萨的境界。菩萨就是觉悟的众生;发了菩萨的心愿、行菩萨道者,都是菩萨。然而菩萨的阶位有种种不同,现在发了菩萨心是「凡夫菩萨」,由凡夫菩萨继续用功,然后进入「贤位菩萨」,由贤位菩萨再进入「登地菩萨」。登地菩萨继续用功,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一直到十地满心,再更进一步就是「等觉菩萨」。「等觉」,「等」是同等,譬如大学的同等学历,虽然不是大学毕业,可是所拥有的智慧、知识、技能、涵养都和大学程度同等,虽说是同等但是并没有大学毕业,还差一点。等觉菩萨还没有成佛,因为智慧、福德还差佛一点点,像弥勒菩萨就是等觉菩萨,将来在龙华树下成佛,就和如来佛完全一样,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纵然是觉悟,也不要骄傲,还要在各个层次上继续不断地提升。由本觉到始觉、由始觉到相似觉、由相似觉到菩萨位的分证觉、由分证觉到究竟觉,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法好象求学一样,一步一步地,由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硕士到博士,有层次上的差别。
 
  佛法很科学、也很有次第,值得我们去落实。每一阶段都是条理分明,可以带给我们一个新的希望,也就是给我们一个新的生命。即使今生成不了道,来世还可以再接再厉;来世成不了道,仍可以继续努力,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穷尽的,有无穷尽的希望。所以从现在开始,为了使我们新的生命提升、净化,因此要广集福慧资粮。「福」是福报,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这是修福报;「慧」就是返照自心,化除心当中的烦恼,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这样不断地提升、净化,人人都能达到最高的新生命,不要小看自己。
 
  佛经说:「人人皆可成道,人人皆可成佛。」成道、成佛,不是在天上,也不是死了以后才成道、成佛,而是在人世间圆满——智慧圆满、禅定圆满、烦恼漏尽、慈悲心圆满、大愿心圆满,所有一切功德圆满了,就是成道、成佛。功德圆满要靠自己去努力,谁也帮不上忙;同样的,自己所造的恶业,别人也没办法代替自己去承受果报。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得自己检讨、反省,真诚地改过自新,就能够消除业障。希望每一位都要有信心,要福慧双修,广集福慧资粮,新生命就会随着我们的修行,一层一层地提升、净化,达到圆满,我们的新生命就能发出最高的热量和光明。
 

{返回 惟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念等本空──九十三年度结夏开示
下一篇:佛门大道
 对治欲爱之法及夫妻相处之道
 禅与人生
 化解悲伤 重建家园
 一百年度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
 禅与情绪管理
 惟下觉大和尚 九十三年度新春团拜开示
 惟下觉大和尚 中台禅寺九十一年度新春团拜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六祖坛经疑问品
 佛学与医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楞伽大意[栏目:太虚法师]
 第九年海潮音之回顾[栏目:太虚法师]
 寄语义工[栏目:仁焕法师]
 请问无明不在五蕴之中,无明在哪里?[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305.国清行机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皈依大礼拜(隆德寺谢拉嘉称上师)[栏目:礼佛]
 阿毗达摩 第十讲 色法产生的原因[栏目:阿毗达摩讲记]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五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修行人[栏目:桑杰年巴仁波切]
 二十四、修习忍辱度[栏目: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