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二 觉支相应
 
{返回 大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8

第二 觉支相应

第一 山品

[一] 第一 雪山

一~二

   舍卫城……予说示。

   “诸比丘!象依雪山使其身增大,获得其力;于彼处使身增大,以获得其力已,入于小池,入小池已,入大池,入大池已,入小河,入小河已,入大河,入大河已,入大海洋,于彼处其身得广大。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修习择法觉支……修习精进觉支……修习喜觉支……修习经安觉支……修习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而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习七觉支者,则于诸法得广大。”

[二] 第二 身

一~二

   舍卫城……

※ 三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五盖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欲贪生起,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之耶?诸比丘!是有净相,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欲贪生起,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嗔恚生起,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是有嗔相,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嗔恚生起,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而使未生之惛眠生起,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不欣喜、倦怠、郁闷、饱食、心退缩,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惛眠生起,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掉悔生起,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心之非寂止,此之非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掉悔生起,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疑惑生起,己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疑惑处之法,此之非如埋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疑惑生起,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此五盖是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

   “诸比丘!臀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七觉支是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不住。

十一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已生之念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念觉支处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而使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已生之念觉支得修习圆满。

十二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择法觉支生起,已生之择法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择法觉支生起,已生之择法觉支得修习圆满。

十三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精进觉支生起,已生之精进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发勤界,精勤界,勤勇界。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精进觉支生起,已生之精进觉支得修习圆满。

十四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喜觉支生起,已生之喜觉支得修习圆满之耶?诸比丘!有喜觉支处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喜觉支生起,已生之喜觉支得修习圆满。

十五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轻安觉支生起,已生之轻安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身轻安、心轻安。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轻安觉支生起,已生之轻安觉支得修习圆满。

十六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定觉支生起,已生之定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寂止相、不乱相。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走览支生起,已生之定觉支得修习圆满。

十七

   诸比丘!云何为食可使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已生之舍觉支得修习圆满耶?诸比丘!有舍觉支处之法。此之如理作意多修,为食可使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已生之舍觉支得修习圆满也。

十八

   诸比丘!譬如此身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诸比丘!如是此七觉支是依食而住,缘食而住,于不食则不住。”

注1 杂阿含经二七、四(大正藏二、一九二a)下五一经(参照原典一O二页)。

[三] 第三 戒

※ 二

   “诸比丘!诸比丘若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具足者,诸比丘!则称其比丘之见为多所作。

   ……诸比丘!说其比丘之听闻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诣至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承事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随念为多所作……诸比丘!说其比丘之出家为多所作。

   何以故耶?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听法已,依身远离与心远离之二种远离,而住于远离,如是远离而住随念,随寻彼法。

   诸比丘!比丘如是远离而住于随念,随寻彼法时,彼比丘生念觉支。比丘修习念觉支时,于比丘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

   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时,彼比丘发生择法觉支。比丘修习择法觉支时,于比丘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则生不退之精进。

   诸比丘!比丘以慧决择、伺察、观察彼法,不退精进时,彼比丘发生精进觉支。比丘修习精进觉支时,于比丘精进觉支修习圆满,若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诸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彼比丘发喜觉支。比丘修习喜觉支时,于比丘喜觉支修习圆满,达意喜者,则得身轻安、心轻安。

   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于比丘发轻安觉支。比丘修习轻安觉支时,于比丘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者,则得乐,得乐者,则得心定。

   诸比丘!比丘身经安而得乐、得心定时,诸比丘!比丘发定觉支。比丘修习定觉支时,于比丘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为善观察者。

十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为善观察者时,比丘发舍觉支。比丘修习舍觉支时,于比丘舍觉支修习圆满。

十二

   诸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如是多修者,则可期有七果、七功德。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十三

   (1)于现法已2得开悟。(2)若于现法中,未得开悟者,则于命终时亦得开悟。

十四

   (3)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亦未得开悟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得中般涅槃。

十五

   (4)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亦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尽未得中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以得生般涅槃。

十六

   (5)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亦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 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而得无行般涅槃。

十七

   (6)若于现法未得开悟,于命终时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股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无行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得有行般涅槃。

十八

   (7)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命终时未得开悟,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中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生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无行般涅槃,依终尽五下分结,未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终尽五下分结,为上流以至于色究竟天。

十九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则可期得此七果、七功德。”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二五及二七、二九(大正藏二、一九六c二九七a)。

[四] 第四 转

   一时,具寿舍利弗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于此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等,诸比丘!” “友!”彼等诸比丘应诺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曰:

   “友等!有七种觉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友等!此为七觉支。

   友等!此七觉支中,我于晨早欲住(任一)觉支时,则住(任一)觉支;于日中欲住(任一)觉支时,则住(任一)觉支;于日暮欲住(任一)觉支时,则住(任一)觉支。

   友等!若是念觉支者,则我知“(比念觉支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六~十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十一

   友等!若是舍觉支者,则我知“(此舍觉支)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十二

   友等!譬如王或王臣,有装满种种染色衣于衣筐。彼于晨早欲着时,则(随其所欲)着晨早时所欲之衣服:于日中欲着时,即着日中时所欲之衣服;于日暮欲着时,即着日暮时所欲之衣服。

十三

   友等!如是于此七觉支中,我于晨早欲住觉支时,即住用晨早时所欲之觉支;于日中欲住觉支时,即住日中时所欲之觉支;于日暮欲住觉支时,即住用日暮时所欲之觉支。

十四

   友等!若是念觉支者,则我知“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十五~十九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二十

   友等!若是舍觉支者,则我知“决定升起”,知“是善升起”,知住为“已住”;若没者,则知“依此缘而没。””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七(大正藏二、一九三b)
   2 中部经典原典一、二一四、二一五页(参照汉译南傅大藏经第九卷二九一页)

[五] 第五 比丘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觉支,所云觉支者,大德!云何说为觉支耶?”
   “比丘!资于觉故,说为觉支。

   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比丘!若修习此七觉支者,则由欲漏心解脱,由有漏心解脱,由无明漏心解脱。解脱者,则“我解脱”智生,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比丘!资于觉故,说为觉支。”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二二(大正藏二、一九六b)。


[六] 第六 昆达利

   一时,世尊住沙只城之安阇那鹿苑。

   时,修行者昆达利耶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话,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修行者昆达利耶,白世尊曰:

   “尊瞿昙!我住园而与众会交往。尊瞿昙!我食朝食,食后如是周行,由园至园,由游园至游园,经行历访于彼处,一类之沙门、婆罗门,出论种种功德,见他方以论议诘难功德。尊瞿昙是住何功德耶?”
“昆达利耶!如来乃住于“明解脱”果之功德。”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明解脱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习七觉支者,则得明解脱圆满。”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七觉支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习四念处者,则得七觉支圆满。”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四念处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习三善业者,则得四念处圆满。”

   “尊瞿昙!修习、多习何法者,则得三善业圆满耶?”
   “昆达利耶!修习、多修根律仪者,则得三善业圆满。”“昆达利耶!云何对根律仪修习、多习者,则得三善法圆满耶?

   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以眼见可意之色,而不贪着、不欢喜、不起贪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眼见非可意之色,而无动摇、不安心、破坏心、憎恶心1,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

九~十二

   昆达利耶!又比丘以耳闻可意之声……乃至……以鼻息[可意]之香……乃至……以舌尝[可意]之味……乃至以身触可意之所触……乃至……

十三

   以意识可意之法,而不贪着、不欢喜、不起贪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意识非可意之法,而无动摇、不安心、破坏心、憎恶心,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

十四

   昆达利耶!比丘以眼见色,对可意非可意之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耳闻声……乃至……以鼻嗅香……乃至……以舌尝味……乃至……以身触所触……乃至……以意识法,对可意非可意之法,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昆达利耶!对根律仪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圆满三善业。

十五

   昆达利耶!云何修习、云何多修三善业者,则得四念处圆满耶?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断身恶业、修习身善业,断语恶业、修习语善业,断意恶业、修行意善业。昆达利耶!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三善业者,得圆满四念处。

十六

   昆达利耶!云何修习、云何多修四念处,得圆满七觉支耶?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而住,以热诚、正念、正知,而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以热诚、正念、正知,而调伏世间之贪忧。昆达利耶!如是修习、如是多修四念处者,则圆满七觉支。

十七

   昆达利耶!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圆满明解脱耶?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昆达利耶!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圆满明解脱。”

十八

   如是说已,修行者昆达利耶,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昙!妙哉!尊瞿昙!譬如将倒者扶起,将覆者揭露,如迷者教之以道,于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可见色。尊瞿昙如是以种种方便显示法,我于此自今日起至于命终,归依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请尊瞿昙容我为优婆塞。” 注1 “不安心、被坏心、憎恶心”,此三之原注配释贪、嗔、痴。尚破坏心原本为adinamanasa暹罗本为adinnamanasa意亦不通,今以adinna改之。

[七] 第七 屋顶

※ 三

   “诸比丘!譬如重阁之诸重檐,皆趣向于屋顶、倾向于屋顶、临入于屋顶,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涅槃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涅槃。”

[八] 第八 优波摩


   一时,具寿优婆摩与具寿舍利弗,住于憍赏弥瞿师罗园。

   时,具寿舍利弗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优波摩住处。至已,与具寿优波摩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言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于其寿优波摩曰:

   “友优波摩!比丘应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七觉支者,则资于乐住”耶?”

   “友舍利弗!比丘应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升起此七觉支,以资于乐住。”友!比丘若发念觉支,则知:“我心善解脱。我善永断惛眠、我善调伏掉悔,我发精进、为求、作意、不退缩”……[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友!比丘若发舍觉支者,则知:“我心善解脱、我善永断惛眠、我善调伏掉悔,我发精进、希求、作意、不退缩。”友舍利弗!比丘2应如是知:“于内如理作意,如是善造作此七觉支,则资于乐住。””

注1 杂阿舍经二七、八(大正藏二、一九三b)。
   2 “比丘”之一语原本缺失。

[九] 第九 生(一)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以何为七耶?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也。诸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十] 第十 生(二)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善逝之不调伏。以何为七耶?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对此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未生亦生起,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二一(大正藏二、一九六b)。
   第一山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雪山身戒转
   比丘昆达利
   屋顶优波摩
   更于二之生


第二 病品

[一一] 第一 生类

※ 二

   “诸比丘!譬如诸生类作四种之威仪路:时行、时住、时坐、时卧,皆依于地、立于地,作如是此四种之威仪。诸比丘!如是比丘乃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比丘云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诸比丘!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比丘如是依于戒、立于戒,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一二] 第二 日轮喻(一)

※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之先驱、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觉支时之先驱、前相者,为有善友。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比丘如是有善友之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一三] 第三 日轮喻(二)

※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之先驱、前相者,即是明相出。诸比丘!如是比丘,生起七觉支时之先驱、前相者,为如理作意。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如是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一四] 第四 病(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迦园。

   其时,具寿摩诃迦叶住毕钵罗窟,为患重疾病而困苦。

   时,世尊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摩诃迦叶住处。至已,坐于所设之座。

   坐已,世尊言于具寿摩诃迦叶曰:
   “迦叶!能忍否?充足否?苦之受损而不增,知损失,不知增长否?”
   “大德!难忍,不足,激苦之受有增无损,知增长,不知损失。”

   “迦叶!若修习、多修我所正说之七觉支,则可资助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迦叶!若修习、多修我所正说之念觉支,则可资助证知、等觉、涅槃……[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迦叶!若修习、多修我所正说之舍觉支,则资助证知、等觉、涅槃。”“世尊!实觉支哉!善逝!实觉支哉!”

   世尊,如是说示已,具寿摩诃迦叶喜悦、欢喜于世尊之所说,具寿摩诃迦叶病愈,如是具寿摩诃迦叶之病断。

[一五] 第五 病(二)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

   其时,具寿摩诃目犍连住耆阇崛山为患重疾病而困苦。

三~五

   时,世尊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乃至……如是具寿摩词目犍连之病断。

[一六] 第六 病(三)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迦园。

   其时,世尊为患重疾病而困苦。

   时,具寿摩诃均头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时,世尊言于具寿摩诃均头曰:“均头!说于觉支。”

   “大德!修习、多修世尊所正说之七觉支、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大德!修习、多修习世尊所正说之念觉支者,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大德!修习、多修世尊所正说之舍觉支者,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大德!修习、多修世尊所正说之此七觉支、则资助于证知、等觉、涅槃。”“均头!实觉支哉!均头!实觉支哉!”

   具寿摩诃均头之如是说,师作认许。世尊病愈,如是世尊之病断。

注1 增一阿含三三、六(大正藏二、七三一a)

[一七] 第七 到彼岸

※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助于到彼岸。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诸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则资于到彼岸。

   [世尊]1如是说已,如是说之善逝、师乃更说曰:
   (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乃至……有光辉之漏尽者]于现世般涅槃。

注1 以下同道相应三四经(原典二四页)。

[一八] 第八 失

※ 二

   “诸比丘!若有失七觉支者,则失正顺苦灭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发七觉支者,则发正顺苦灭之圣道。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诸比丘!若有失此七觉支者,则失正顺苦灭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发此七觉支者,则发正顺苦灭之圣道。”

[一九] 第九 圣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为圣、出离,修此者,正达苦灭尽。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正达苦灭尽。”

[二十] 第十 厌患

※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知、等觉、涅槃。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若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知、等觉、涅槃。”
   第二病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生类日轮喻
   乃至三种病
   到彼岸及失
   圣以与厌患

第三 优陀夷品

[二一] 第一 觉

※ 二

   时,有一比丘诣世尊住处。诣而[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觉支,所谓觉支者,大德!云何说名为觉支耶?”“比丘!资于觉,故名之为觉支。

※ 三

   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比丘!资于觉故,名之为觉支。”

[二二] 第二 说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觉支,且谛听。诸比丘!以何为七觉支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七觉支。”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一七(大正藏二、一九六a)。

[二三] 第三 处

※ 二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欲贪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
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嗔恚处之诸法,则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惛眠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
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掉悔处之诸法,则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疑惑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念觉支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舍觉支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八(大正藏二、一九0b)。

[二四] 第四 非如理

※ 二

   “诸比丘!若非如理者作意,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灭……[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灭。

   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断。

   未生之嗔恚不生,已生之嗔恚断除。

   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断除。

十一

   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断除。

十二

   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断除。

十三

   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一四(大正藏二、一九五b)。

[二五] 第五 不损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不损法,且谛听。

   诸比丘!何为七不损法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七不损法。”

[二六] 第六 尽

※ 二

   “诸比丘!有道有迹,以资于渴爱之尽,以修习此道、此迹。

   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迹以资于渴爱之尽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如是说已,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大德!云何修习七觉支、云何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耶?”

   “优陀夷!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念觉支。彼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念觉支,则渴爱断除。渴爱断则业断、业断则苦断。

六~十一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十二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舍觉支。彼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舍觉支,则渴爱断。渴爱断,则业断、业断,则苦断。

十三

   优陀夷!如是乃由渴爱之尽,则业尽;由业尽,则苦尽。”

[二七] 灭

※ 二

   “诸比丘!有道、有迹,以资于渴爱之灭,以修习此道、此迹。

   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迹,以资于渴爱之灭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诸比丘!云何修习、云何多修七觉支者,资于渴爱之灭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渴爱之灭。”

[二八] 第八 决择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决择分之道,且谛听。

   诸比丘!何为决择分之道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舍觉支是。”

   如是说已。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大德!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决择耶?”

   “优陀夷!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念觉支。彼于念觉支,以修习心于前之未决择、于前未破裂之贪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嗔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痴蕴以决择而破裂之……[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舍觉支。彼于舍觉支,以修习心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贪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嗔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痴蕴以决择而破裂之。

   优陀夷!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决择。”

[二九] 第九 一法

※ 二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一法,若修习、多修此者,则资于断诸结法。诸比丘!此即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断诸结法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断诸结法。

   诸比丘!何为结法耶?眼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着。[耳……鼻……舌1]身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着。意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着。诸比丘!此名之为结法。

注1 原本“耳……鼻”没有附省略之记号。暹罗本有“耳……鼻……舌”,俱不出“身”。

[三十] 第十 优陀夷

   尔时,世尊住于舜巴国,名为仙达嘉之舜巴人住邑。

   时,具寿优陀夷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所以我对世尊,敬奉、敬爱、尊重、有惭愧。大德!我前在家时不敬法、不敬僧。大德!我对世尊敬爱、尊重、惭愧,欲离家为出家,愿世尊为我说法:“色是如是、色之集是如是、色之灭是如是,受是如是……乃至……想是如是……行是如是……识是如是、识之集是如是、识之灭是如是。”

   大德!我去往空屋,以转此五取蕴之生灭: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集”,如实证知“此是苦灭”,如实证知“此是顺苦灭道。”

   大德!我现观于法,以得道,我修习、多修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1、更不受后有。大德!我获得念觉支,我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大德!我获得舍觉支,我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大德!我获得此道,我修习、多修于此者,住如如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善哉!善哉!优陀夷!汝获得此道,汝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于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注1 “所作已办”katam karaniyam原本缺失。
2 “了知”原本pajanissami ti由遏罗本改为pajanissasi ti。
   第三优陀夷品(终)
   此品摄颂曰:
   觉说处非如理
   不损尽灭决择
   一法与优陀夷

第四 盖品

[三一] 第一 善(一)

※ 二

  “诸比丘!为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以不放逸为诸法最上之名。

  诸比丘!于不放逸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三二] 第二 善(二)

※ 二

  “诸比丘!为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如理作意为根本,等趣于如理作意,以如理作意为诸法最上之名。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三三] 第三 烦恼(一)

※ 二

  “诸比丘!金之随烦恼2有五种。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堪正用。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铁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堪正用。

  诸比丘!铜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乃至…

  诸比丘!锡为金之随烦恼,……乃至……

  诸比丘!铅为金之随烦恼,……乃至……

  诸比丘!银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堪正用。

  诸比丘!此五者为金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金则不柔软、脆而不堪正用。
   诸比丘!如是,心之随烦恼有五种,被此随烦恼染污时,心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虽得正定,诸漏不能尽。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欲贪为心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心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能正尽诸漏。

十~十三

  ……嗔随眠……惛眠随眠……掉悔随眠……疑随眠……

十四

  诸比丘!此五者为心之随烦恼,被此随烦恼染污时,心则不柔软、不堪任、不清净、脆而不能正尽诸漏。”

注1 增支部经典原典三、一六页。
   2 “金之烦恼”。为金之夹杂物。乃对后之心随烦恼,今同原语,故用同译语。

[三四] 第四 烦恼(二)

※ 二

  诸比丘!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有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此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九b)。

[三五] 第五 如理(一)

※ 二

  “诸比丘!若非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诸比丘!若非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三六] 第六 如理(二)

※ 二

  “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三七] 第七 增长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助于增长、不损。以何为七耶?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助于增长、不损。”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九b)。

[三八] 第八 障盖

※ 二

  “诸比丘!障盖有五种,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欲贪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嗔恚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惛眠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
   比丘!掉悔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诸比丘!疑惑为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

  诸比丘!此是五障盖,为心之随烦恼,以使慧羸弱。

  诸比丘!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此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圣弟子希求作意、举心有念、倾听于法时,于彼无五盖,七觉支修习圆满。

  其时,无何种之五盖耶?其时无欲贪盖、其时无嗔盖、其时无惛眠盖、其时无掉悔盖、其时无疑惑盖。于彼,其时无此五种盖。

  其时,何种之七觉支修习圆满耶?其时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其时舍觉支修习圆满。

十一

  诸比丘!圣弟子希求下作意、举心有念、倾听于法时,于彼无此五盖,此七觉支修习圆满。”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六(大正藏二、一八九c)。

[三九] 第九 树

※ 二

  “诸比丘!大树之种子微细,但其枝干大,将覆蔽诸树木,诸树木因被覆蔽而破损、倒坏。

  诸比丘!何者之大树其种子细微而枝干大,以覆蔽诸树木,诸树木因被覆蔽而破损、倒坏耶?谓:阿湿波他树、尼拘留他树、无花果树、优昙罗树、犍遮耶树下迦捭多罗树是。

  诸比丘!如是,于此有一类之男子,弃诸欲,离家为出家,然彼被诸欲或更甚邪恶者所破损、倒坏。

  诸比丘!障盖有五种,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以何为五耶?诸比丘!欲贪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嗔恚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惛眠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掉悔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诸比丘!疑惑为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
   诸比丘!有此五种障盖,以覆蔽于心,使慧羸弱。

  诸比丘!七觉支为无障、无盖、不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诸比丘!此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覆蔽于心,若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七(大正藏二、一九0a)。

[四十] 第十 盖

※ 二

  “诸比丘!有五种盖,能使为黑暗、为无目、为无智、灭慧、至于坏灭,而不令得涅槃。以何为五耶?诸比丘!欲贪盖能使为黑闇、为无目、为无智2、灭慧、至于坏灭,而不令得涅槃。诸比丘!嗔盖……诸比丘!惛眠盖……诸比丘!掉悔盖……诸比丘!疑盖能使为黑闇、为无目、为无智、灭慧、至于坏灭,而不令得涅槃。诸比丘!此五盖能使为黑闇、为无目、为无智、灭慧、损坏分,而不令得涅槃。

  诸比丘!有七种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为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以何为七耶?
   诸比丘!念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为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诸比丘!舍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诸比丘!此七觉支,能为目、为智、以增长慧、不损坏分,而有助于涅槃。”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五(大正藏二、一八九c)。
   2 “为无目、为无智。”原本顺次颠倒。
   第四盖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二善二烦恼
   二如理增长
   障不损盖障
   树盖共为十

第五 转轮品

[四一] 第一 类

  舍卫城因缘。

  ‘诸比丘!于过去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皆修习、多修七觉支。诸比丘!于未来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皆修习、多修七觉支。诸比丘!现在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皆修习、多修七觉支。

  何为七觉支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诸比丘!于过去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断三类者,……乃至……之断……乃至……之断……,皆修习、多修七觉支。’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一九(大正藏二、一九六a),‘三类’是言三种慢(原注)。

[四二] 第二 转轮

※ 二

  ‘诸比丘!转轮王出现时,则现七宝。以何为七耶?

  现: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诸比丘!转轮王出现时,现此等七宝。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出现时,则现七觉支宝。以何为七耶?

  现:念觉支宝、[择法觉支宝、精进觉支宝、喜觉支宝、轻安觉支宝、定觉支宝、]乃至现舍觉支宝。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出现时,现此等七觉支宝。’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一O(大正藏二、一九四a)。

[四三] 第三 魔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摧伏魔军之道,且谛听。三  诸比丘!何为摧伏魔军之道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摧伏魔军之道。’

[四四] 第四 愚痴

※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愚痴哑羊,愚痴哑羊之谓者,大德!云何谓之愚痴哑羊耶?’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七觉支,称之为愚痴哑羊。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此七觉支者,称为愚痴哑羊。’

[四五] 第五 有慧

※ 三

  ‘大德!有慧不哑,有慧不哑之谓者,云何谓为有慧不哑耶?’

  ‘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称为有慧不哑。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故称为有慧不哑。’

[四六] 第六 贫穷

※ 三

  ‘大德!贫穷,贫穷之谓者,大德!云何谓为贫穷耶?’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七觉支,称为贫穷。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比丘!不修习、不多修此七觉支者,称为贫穷。’

[四七] 第七 不贫

※ 三

  ‘大德!不贫,不贫之谓者,大德!云何称为不贫耶?’

  ‘比丘!修习、多修七觉支,故称为不贫。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比丘!修习、多修此七觉支者,故称为不贫。’

[四八] 第八 日轮

※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前驱之相为明相。诸比丘!如是比丘起七觉支时,先驱之相为善友。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四九] 第九 支分(一)

※ 二

  ‘诸比丘!言内支分者,不见其他有一支分,能起七觉支者,比丘!此即如理作
意。

  诸比丘!于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诸比丘!如理作意具足之比丘,如是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五十] 第十 支分(二)

※ 二

  诸比丘!言外支分者,不见其他有一支分,能起七觉支者。诸比丘!此即有善
友。

  诸比丘!于有善友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云何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有善友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第五转轮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类转轮与魔
   愚痴与有慧
   贫穷峇ˊ
   日轮二支分
   共之而为十

第六 觉支总摄品

[一] 舍卫城因缘

[五一] 第一 食

  “诸比丘!将说五盖与七觉支之食、不食,且谛听。” 盖食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净相。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末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嗔相。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不欣喜、倦怠、郁闷、饱食、心退缩。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心之非寂止。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疑惑处之法。多修此非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觉支食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念觉支处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得圆满修习。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择法觉支生,已生之择法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择法觉支生,已生之择法觉支得圆满修习。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精进觉支生,已生之精进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发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精进觉支生,已生之精进觉支得圆满修习。

十一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喜觉支生,已生之喜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喜觉支处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喜觉支生,已生之喜觉支得圆满修习。 十二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轻安觉支生,已生之轻安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身轻安、心轻安。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轻安觉支生,已生之轻安觉支得圆满修习。

十三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定觉支生,已生之定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寂止相、不乱相。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定觉支生,已生之定觉支得圆满修习。

十四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舍觉支处之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食者,则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得圆满修习。”盖之不食

十五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不得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不净相。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不得倍增、增大。

十六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嗔恚不生,已生之嗔恚不得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慈心解脱。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则未生之嗔恚不生,已生之嗔恚不得倍增、增大。

十七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不得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发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则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不倍增、增大。

十八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不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心之寂止。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不得倍增、增大。

十九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不倍增、增大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不倍增、增大。”四觉支之不食

二十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念觉支处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一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择法觉支不生,已生之择法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善不善法、有呵责无呵责法、劣胜法、黑白俱分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择法觉支不生,已生之择法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二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精进觉支不生,已生之精进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发勤界、精勤界、勤勇界。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精进觉支不生,已生之精进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三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喜觉支不生,已生之喜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喜觉支处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喜觉支不生,已生之喜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四

  诸比丘!云同为不食?使未生之轻安觉支不生,已生之轻安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身轻安、心轻安。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轻安觉支不生,已生之轻安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五

  诸比丘!云何为不食?使未生之定觉支不生,已生之走览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寂止相、不乱相。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定觉支不生,已生之定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二六

  诸比丘!云何为食?使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不得圆满修习耶?诸比丘!有舍觉支处之法。多修此之非如理作意为不食者,则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不得圆满修习。”

注1 杂阿含经二七、四。上之第二经,参照(原典六四页)。

[五二] 第二 理趣

※ 二

  时,有众多比丘,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

  时,彼诸比丘思念:“步行至舍卫城乞食,尚过早,我等可先往异学修习者之园。”

  时,彼诸比丘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异学修行者,言于坐在一面之诸比丘曰: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宜如实修习七觉支。”友等!我等亦为弟子如是说法曰:“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宜如实修习七觉支。”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别、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

  时,彼诸比丘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欢喜、不呵责。不欢喜、不呵责,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如此所说义。”

  时,彼诸比丘行至舍卫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于此,我等于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大德!其时,我等思念:“行至舍卫城乞食,为时过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大德!时我等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大德!时,彼异学修行者,对坐于一面之我等曰: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有何之殊异耶?”

  大德!时,我等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欢喜、不呵责。不欢喜,不呵责,即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如此所说义。””

十一

  “诸比丘!异学修行者如是说,则应如是言:“友等!有理趣,依此理趣,而五盖有十,七觉支为十四。”诸比丘!如是之问,异学修行者则不能答,而生困惑。

十二

  何以故?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未见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对于此问,能起应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五成为十

十三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五盖成为十耶?

十四

  诸比丘!内之欲贪亦盖,外之欲贪亦盖,欲贪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十五

  诸比丘!内之嗔恚亦盖,外之嗔恚亦盖,嗔恚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十六

  诸比丘!惛沈亦盖,睡眠亦盖,惛眠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十七

  诸比丘!掉举亦盖,追悔亦盖,掉悔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十八

  诸比丘!内法之疑惑亦盖,外法之疑惑亦盖,疑惑盖者,乃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十九

  诸比丘!有此之理趣,依此之理趣,而五盖为十。” 七为十四

二十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七觉支成为十四耶?

二一

  诸比丘!内法之念,为念觉支;外法之念,亦为念觉支。念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二二

  诸比丘!于外法以慧决择、伺察、思虑,为择法觉支;于内法以慧决择、伺察、思虑、亦为择法觉支。择法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二三

  诸比丘!身之精进,为精进觉支;心之精进,亦为精进觉支。精进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四

  诸比丘!有寻、有伺之喜,为喜觉支;无寻、无伺之喜,亦为喜觉支。喜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理趣为二。

二五

  诸比丘!身之轻安,为轻安觉支;心之轻安,亦为轻安觉支。轻安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六

  诸比丘!有寻、有伺之定,亦为定觉支;无寻、无伺之定,亦为定觉支。定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七

  诸比丘!内法之舍,亦为舍觉支;外法之舍,亦为舍觉支。舍觉支者,则依此而说,故依此之理趣为二。

二八

  诸比丘!有此之理趣;依此之理趣,七觉支而为十四。”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二(大正藏二、一九一a)

[五三] 第三 火

※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于最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舍卫城乞食。

三~十

  如“理趣经”。

十一

  “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如是说者,则应如是言:“友等!心退缩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非时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是时耶?友等!心掉举之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非时耶?修习何者之觉支,为是时耶?”诸比丘!如是之问,则异学修行者,将困惑不能作答。

十二

  何以故耶?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见对此问能起回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非时

十三

  “诸比丘!心退缩时,修习轻安觉支,为非时;修习定觉支,为非时;修习舍觉支,为非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以此等诸法甚难发起。

十四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令小火炽燃。彼对此投以湿草,投以湿牛粪,投以湿薪,加水、风,撒尘介2,彼人得能令小火炽燃耶?”
“大德!不能!”
“诸比丘!如是,心退缩时,修习轻安觉支者,非其时;修习定觉支者,非其时;修习舍觉支者,非其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以此等诸法甚难发起。”

十五

  “诸比丘!心退缩时,是修习择法觉支之时,修习精进觉支之时,修习喜觉支之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以此等诸法易于发起。

十六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使小火炽燃。彼对此投以干草,投以干牛粪,投以干薪,加吹气,不撒尘介,彼人得令小火炽燃耶?”
“大德!如是。”
“诸比丘!如是心退缩时,是修习择法觉支之时,修习精进觉支之时,修习喜觉支之时。何以故耶?诸比丘!退缩心者,此等以诸法易于发起。”非时

十七

  “诸比丘!心掉举时,修习择法觉支非其时,修习精进觉支非其时,修习喜觉支非其时。何以故?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诸法甚难使其寂静。

十八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灭大火聚。彼对此投以干草,投以干牛粪,投以干薪,加吹风,不撒尘介,彼人得能灭大火之聚耶?”
“大德!不能。”
“诸比丘!如是心掉举时,修习择法觉支非其时,修习精进觉支非其时,修习喜觉支非其时。何以故耶?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之诸法甚难使其寂静。”

十九

  “诸比丘!心掉举时,是修习轻安觉支之时,是修习定觉支之时,是修习舍觉支之时。何以故?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之诸法易使其寂静。

二十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灭大火聚。彼对此投以湿草,投以湿牛粪,投以湿薪,加水、风,撒尘介,则彼人得能灭大火聚耶?”
“大德!如是。”
“诸比丘!如是心掉举时,是修习轻安觉支之时,是修习定觉支之时,是修习舍觉支之时。何以故?诸比丘!掉举心者,以此等之诸法易使寂静。

二一

  诸比丘!至于念(觉支),我说:念可常有”。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大正藏二、一九一c)
   2 “尘介”。原本pamsukana是pamsukena之误
   3 “诸比丘”原本bhikkhavi是bhikkhave之误。

[五四] 第四 慈

  一时,世尊住于拘利国之一名日黄枕邑之拘利村。

  时,有众多之比丘,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黄枕邑乞食。

  时,彼诸比丘生思念:“行至黄枕邑乞食,为时尚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

  时,彼诸比丘,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异学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彼异学修行者,言坐于一面之诸比丘曰.

  “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如是说法曰:“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皆以慈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以悲俱行之心偏满一力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悲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以喜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所有一切世间,以喜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以舍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

  友等!我等亦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

  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别、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
   时,彼诸比丘对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生欢喜、不予呵责。不欢喜、不呵责,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如此所说之义。”

  时,彼诸比丘行至黄枕邑乞食,食后由乞食归,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于此我等于晨早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黄枕邑乞食。大德!其时,我等生斯思念:“至黄枕邑乞食,为时尚早,我等可往异学修行者之园。”大德!时,我等去至异学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学异修行者,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大德!彼异学修行者,言坐于一面之我等曰:友等!沙门瞿昙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诸比丘!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除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友等!我等亦为弟子作如是说法云:“友等!汝等欲断心之随烦恼””使慧羸弱、及断除五盖,应以慈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乃至……以悲俱行之心……以喜俱行之心……以舍俱行之心偏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如是对上下傍边所有一切世间,以舍俱行之广大、无量、无怨、无嗔之心偏满而住。”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之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之差别、何之特相、何之殊异耶?”大德!时,我等对彼异学修行者之所说,不生欢喜、不予呵责。不欢喜、不呵责,即从座起而离去,曰:‘我等唯于世尊之处,如此所说义。’”

  “诸比丘!异学修行者若如是说,则宜作如是言:“友等!云何修习慈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悲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天何修习喜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友等!云何修习舍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诸比丘!如是问之,异学修行者,将困惑不能作答。

十一

  何以故?诸比丘!此非其境界。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未见对于此问,能生作答之心者,但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有闻者。


十二

  诸比丘!云何修习慈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慈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慈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于非违逆与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住于舍正念、正知或具足清净解脱而住。诸比丘!慈心解脱,是以清净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十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悲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悲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以修习悲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住于舍正念、正知、或偏超色想,由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则虚空为无边,俱足虚空无边处而住。诸比丘!悲心解脱,是以虚空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十四

  诸比丘!云何修习喜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喜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喜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乃至……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以舍正念、正知而住,或偏超虚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诸比丘!喜心解脱是以识无边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十五

  诸比丘!云何修习舍心解脱?若修习者,则趣于何、以何为最胜、以何为果、究竟于何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俱行之舍觉支。彼若欲于非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于非违逆与违逆,以违逆想而住者,则以违逆想而住。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以非违逆想而住者,则以非违逆想而住。若欲俱遮非违逆与违逆,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以舍正念、正知而住。或偏超识无边处,为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诸比丘!舍心解脱是以无所有处为其最胜,此比丘未通达更上解脱,而有此之慧。”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二(大正藏二、一九七b)。
   2 “上解脱”。(uttarim vimuttim)出世间法。“世间慧”者(读为idhapannassa)不起出此世间之慧。(以上依原注)。


[五五] 第五 伤歌逻


  舍卫城……

  时,伤歌逻婆罗门,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伤歌逻婆罗门,白世尊曰:

  “尊瞿昙!有何之因、何之缘?有时长夜读诵真言,不得成辩才耶?何况不读诵耶?尊瞿昙!又有何之因、何之缘?有时长夜不读诵真言,得成辩才耶?何况读诵之耶?”

  “婆罗门!为欲贪所缠,以随逐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以赤、黄、青、茜色而浊之,有眼之人,对其中观察己之面相,不得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欲贪所缠,以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又为嗔恚所缠,以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对已生嗔恚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以火加热,沸腾而汪溢,有眼之人,于其中虽观察己之面相,但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嗔恚所缠,以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对已生嗔恚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又为惛眠所缠,以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对已生惛眠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为苔草所覆,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惛眠所缠,以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对已生惛眠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又为掉悔所缠,以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对已生掉悔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为风煽动而起漂波,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掉悔所缠,以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对已生掉悔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又为疑惑所缠,以随逐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染以浊扰之泥,置于闇处,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不能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为疑惑所缠,以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不能如实知时,则对己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他利不能如实知见、对俱利不能如实知见,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有此因、此缘,有时虽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成辩才,何况不读诵哉!”

  “婆罗门!不为欲贪所缠,不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如实知时,则对己利如实知见、对他利如实知见、对俱利如实知见,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不为赤、黄、青、茜色所浊,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己之面相,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不为欲贪所缠,不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如实知时……乃至……[何况读诵哉!]

十一

  婆罗门!又不为嗔恚所缠,不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婆罗门!譬如有水钵,加火热之,未沸腾,未汪溢,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而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未被嗔恚所缠,[不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十二

  婆罗门!又不为惛眠所缠,不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婆罗门!譬如有水钵,未被苔草所覆,有眼之人……婆罗门!如是不为惛眠所缠,不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十三

  婆罗门!又不为掉悔所缠,[不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婆罗门!譬如有水钵,不为风煽动,不漂不波,有眼之人……婆罗门!如是不为掉悔所缠,不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何况读诵哉!

十四

  婆罗门!又不为疑惑所缠,以不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如实知时,则对己利如实知见、对他利如实知见、对俱利如实知见,虽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婆罗门!譬如有水钵,澄清无浊,置于明处,有眼之人,于其中观察自己之面相,如实知见。婆罗门!如是不为疑惑所缠,不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如实知时,则对己利如实知见、对他利如实知见、对俱利如实知见,虽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十五

  婆罗门!有此因、此缘,有时虽长夜不读诵真言,亦成辩才,何况读诵哉!

十六

  婆罗门!七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修习、多修此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以何为七耶?婆罗门!念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对此修习、多修者,则助明解脱果之现证……[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婆罗门!舍觉支为无障、无盖、无心之随烦恼,对此修习、多修者,则助于明解脱果之现证。”

十七

  如是说已,伤歌逻婆罗门白世尊曰“妙哉!尊瞿昙!妙哉!尊瞿昙!譬如扶起倒者,如揭露覆者,如对迷者教之以道,如暗中举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色。如是,尊瞿昙以种种之方便显示法。我于此当归依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尊瞿昙容我自今日起至命终,归依为优婆塞。”

注1 增支部经典原典第三卷二三O页。

[五六] 第六 无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时,无畏王子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无畏王子白世尊曰:

  “大德!富兰迦叶作如是言:“于无智、无见为无因、无缘,无智、无见是无因、无缘。于智、见为无因、无缘,智、见是无因、无缘。”于此,世尊作云何说示耶?”

  “王子!于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无智、无见是有因、有缘。王子!于智 、见为有因、有缘,智、见是有因、有缘。”

  “大德!云何于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耶?云何无智、无见是有因有缘耶?”

  “王子!为欲贪所缠,以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对已生欲贪之出离,不能如实知见时,王子!此为无智、无见之因、之缘,如是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

  王子!又为嗔恚所缠,以随逐于嗔恚之心而住……乃至……

  ……为惛眠所缠……

  ……为掉悔所缠……

  为疑惑所缠,以随逐于疑惑之心而住,对已生疑惑之出离,不能如实知见时,王子!此为无智、无见之因、之缘。如是,无智、无见为有因、有缘。”

十一

  “大德!此法门当云何名之耶?”
   “王子!此名之为盖。”
   “实则为盖哉!世尊!实则为盖哉!善逝!大德!譬如为一一之盖所遮伏,即不能如实知见,何况于五盖耶?”

十二

  “大德!又云何于智、见为有因、有缘耶?云何智、见是有因、有缘耶?”

十三

  “王子!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彼以修习念觉支之心,如实知、见。王子!此为智、见之因、之缘。如是,智、见为有因、有缘。

十四~十八

  ,王子!复次,比丘……[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十九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彼以修习舍觉支之心,如实知见。王子!此为智、见之因、之缘。如是,智、见为有因、有缘。”

二十

  “大德!此法门当云何名之耶?”
“王子!此名之为觉支。”
“实为觉支哉!世尊!实为觉支哉!善逝!大德!譬如成就一一之觉支,即是如实知见,何况于七觉支耶?大德!我登上耆阇崛山,虽身疲劳、心疲劳,然而得轻利,以现观于法。”

注1 杂阿含经二六、七O(大正藏二、一九Ob)二七、一(同一九一a)

  摄颂曰:
   食及理趣火
   慈与伤歌逻
   二九五
   耆阇崛山中
   无畏之所问
   觉支相应中
   觉支相应 第六觉支总摄品(终)

第七 入出息品

[五七] 第一 骨

  大果大功德

  舍卫城……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骨想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诸比丘!云何修习骨想、云何多修骨想,而有大果大功德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行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骨想者,则有大果大功德。’或者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骨想者,则可期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或有余依者,则得不还果。

  诸比丘!云何修习、云何多修骨想者,则可期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耶?或有余依者,则得不还果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骨想者,则可期二果之随一果,于现法开悟,或有余依者,则得不还果。’

三 大义利

※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义利。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则资于大义利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义利。’

四 大安稳

※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安稳。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安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安稳。’

五 大厌背

※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厌背。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厌背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厌背。’

  乐住


※ 二

  ‘诸比丘!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乐住。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乐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骨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骨想俱行之舍觉支。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习骨想者,则资于大乐住。’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五八] 第二 啖(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啖想……乃至……

[五九] 第三 青瘀(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青瘀想……乃至……

[六O] 第四 坏(一~六)

  诸比丘!于坏想……

[六一] 第五 膨胀(一~六)

  诸比丘!对膨胀想……

注1 [第二~第五]同五七经。

[六二] 第六 慈(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慈……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三(大正藏二、一九七c)。

[六三] 第七 悲(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悲……

[六四] 第八 喜(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喜……

[六五] 第九 舍(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舍……

[六六] 第十 入出息(一~六)



   诸比丘!修习于入出息……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五(大正藏二、一九八a)。
   此品之摄颂曰:
   骨啖与青瘀
   坏及膨胀慈
   悲喜乃至舍
   入出息为十
   觉支相应之第七入出息品(终)

第八 灭品

[六七] 第一 不净(一~六)

  诸比丘!于不净想……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0(大正藏二、一九七a)

[六八] 第 死(一~六)

  诸比丘!于死想……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一(大正藏二、一九七b)。

[六九] 第三 违逆(一~六)

  诸比丘!于食违逆想……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七0] 第四 不可乐(一~六)

  诸比丘!于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注1 同上。

[七一] 第五 无常(一~六)

  诸比丘!于无常想……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七二] 第六 苦(一~六)

  诸比丘!于无常苦想……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三六(大正藏二、一九八a)

[七三] 第七 无我(一~六)

  诸比丘!于苦无我想……

注1 同上。

[七四] 第八 断(一~六)

  诸比丘!于断想……

注1 同上。

[七五] 第九 离贪(一~六)

  诸比丘!于离贪想……乃至……

注1 同上。

[七六] 第十 灭

大果大功德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灭想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诸比丘!云何修习灭想者……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灭想俱行之……

  诸比丘!……如是修习之……或者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灭想者,则二果之……

  诸比丘!云何修习灭想……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灭想俱行之……

  诸比丘!……如是修习……

三~六

  大义利、安稳、厌背、乐住

※ 二

  诸比丘!若修习、多修灭想者,则助于大义利……助于大安稳……助于大厌背……助于大乐住。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灭想者,助于大义利耶?助于大安稳耶?……助于大厌背耶?……助于大乐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灭想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修习灭想俱行之舍觉支。诸比丘!如是修习灭想、如是多修者,则助于大义利……助于大安稳……助于大厌背……助于大乐住。

注1 同上。

  此品之摄颂曰:
   不净以及死
   食违逆不乐
   无常苦无我
   乃至断离贪
   灭等之为十
   觉支相应之第八灭品(终)

 


{返回 大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三 念处相应
下一篇:恒河广说
 第十一 预流相应
 第二 觉支相应
 第十 入出息相应
 第八 阿那律相应
 第五 正勤相应
 第七 神足相应
 异学广说
 第一 道相应
 远离依止
 第三 念处相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89 真正回答[栏目:大机大用]
 圣者贤行愿王释义[栏目:普贤菩萨·讲记释义]
 真正的报恩[栏目:圣旭法师]
 佛法广博无边[栏目:传喜法师]
 死亡与临终---佛性与中阴境界[栏目:蒋贡康楚仁波切]
 三转*轮[栏目:智敏上师]
 佛教入门 十二·佛法大意[栏目:佛教入门]
 律宗 宋灵芝元照律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无常道歌(网络开示)[栏目:索达吉堪布]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二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