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二十 想念止息经
 
{返回 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80

  北传 中阿一0一、增上心经(大正藏一、五八八页。)本经是说实增上心(禅心)之五阶段,其五者:一、不善法之想生时,要念反对此的善想。二、犹恶不善法想之生,便审查其想之患。三、犹恶不善法想之生,对此等不作一切忆、思念。四、犹恶不善之想生者,即念其行止息。五、而且犹恶不善之想生者,即行禅定之方法。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时世尊呼诸比丘言:“诸比丘!”彼等比丘应:“世尊!”于是世尊如次说。
  诸比丘!若比丘以实修增上心,应时时念于五相。何者为五?曰:诸比丘!此若比丘对于相而念相时,若生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念者,诸比丘!其时彼比丘依其相为他伴善念相也。依其相为他伴善念相之彼,即能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念而消失之。由此等之所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诸比丘!恰如善巧之建筑师、或其弟子,以小楔击追出大楔,取出而除去,如是,诸比丘!比丘对于相而念相时,若生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生者,诸比丘!彼比丘应依其相为他伴善、念相。依其相为他伴善、念相之彼,即持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诸比丘!若比丘不由其相为他伴善、念相者,若恶不善之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生者,诸比丘!彼比丘即应审查此等想念之患,即:“如是此等想念是不善、如是此等想念应令非难,如是此等想念是导于苦果者也。”彼审查此等想念之患,即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诸比丘!恰如年少之青年男女,爱好装饰,若以蛇之死尸、或狗之死尸、或人之死尸系其颈,便恼、耻而忌避之,如是。诸比丘!若此比丘依其他伴善念相者,若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生者,彼之比丘即应审查此等想念之患,即:“知是此等想念是不善、如是此等之想念应是非难,如是此等之想念是导于苦果者也。”彼以审查此等想念之患,即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而消失矣。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诸比丘!若比丘审查此等想念之患时,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生者,诸比丘!彼之比丘应对此等之想念,不应忆念、思念,彼对此等之想念不令忆念,思念时,即舍此等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诸比丘!恰如具眼者,不欲见其眼前之色,彼即或闭眼、或转眼其他,如是,诸比丘!若彼审查此等想念之患时,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生者,彼之比丘应对此等之想念,不应忆念、思念,彼对此等之想念,不忆念、思念者,即舍此等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诸比丘!若比丘对此等之想念不忆念、思念时,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生者,彼比丘对此等之想念应忆念想、行之止息。彼对此等之想念,彼以念想、行之止息,即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思,以成一心,便得等持。诸比丘!譬如有人急行,彼思之:“我何故于急行耶?我今宁徐行之。”彼即徐行。于彼又思之:“我何故于徐行耶?我今宁立止之。”彼即立止。彼复思之:“我何故立止耶?我今宁坐之。”彼即坐之。彼复思之:“我何故而坐耶?我今宁可卧之。”如是彼即卧之。诸比丘!如是,实彼人即如次第避粗威仪,以作细威仪,诸比丘!若彼对此等之想念,比丘不忆念、思念而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生者,诸比丘!彼之比丘对此等之想念,应念想、行之止息。如是为之比丘即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诸比丘!若更对此等之想念,比丘以念想、行之止息,若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生者,诸比丘!彼比丘,齿以齿相着,以舌逼上齶,彼应以(正)心制邪心,降伏而灭之。彼齿以齿相着,以舌逼上齶,彼以正心制邪心,降伏而令灭,即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诸比丘!恰如强力之人,对软弱者,或捉头、或捉肩,制伏扑灭之,如是,诸比丘!若对此等想念,念其想、行之止息,于彼比丘若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生者,诸比丘!彼比丘若齿以齿相着,以舌逼上齶,彼应以正心制邪心,降伏而灭之。如是齿以齿相着,以舌逼上齶,以正心制邪心,降伏而灭之,即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如是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诸比丘!若比丘对于相思念想而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生时,彼应由其相思念他之伴善之想者,于彼即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其次彼审查此等想念之患,即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复次、彼对此等之想念、不忆念、思念,又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复次,对次等之想念,彼念想行之止息,即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复次,彼齿以齿相着,以舌逼上齶,若彼以正心制邪心,降伏而灭之者,即舍恶不善、伴贪、伴嗔、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诸比丘!谓此比丘乃住想念法门之道者。彼想念所欲之想念,彼而思考此乃不欲之所想念,即应不想念之。彼断渴爱、解缚、彼征服慢、成就苦灭之际。”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注第十一
1 见第二注1
2 无有 见第九之注3

第十二
1 法之类句(dhammanvaya)忆念此句者,由此而适正地,得体会法之要谛。
2 对以下之苦行法,参然长部第八经一四。
3 被男人所拥抱过的女人(purisantaragata)亦可译为交情中的女人。
4 饥馑时,所集之施(Sahkittisu)此语,其语源不明,暂依佛音注而译之。
5 达多罗(daddule)米的一种。
6 哈陀(hata)水草的一种。(改译为水草。)
7 泡(acama)煮饭时之泡汁。
8 冢间衣(Chavadussa)依字义是包死尸衣之意,由冢间拾来故,译为冢间衣。
9 粪扫衣(pamsukula)意为由污物中拾来之衣。
10 提利达(tirita)树的一种。(改译为树皮。)
11 一日三浴行者(Sayatatiyaka)“夜第三面浴者。”早上、中午、晚上,日三回沐浴以洗恶,为洁行者。
12 由前分第八日至后分第八日止(antaratthaka)依字义为第八日之间。于印度以一个月之前分(由满月之翌日至月末),后分(由新月至满月止)。其各分有第八日,故第八日之间者,意为第八日与第八日之间,若以中国和日本之阴历而言,相当于月之二十三日至翌月之八日止。
13 牧童 原典有gomandala,据佛音注之gapaladaraka译之。
14 阿氏提加(asitika)车名,如茑之一种,或芦之一种。
15 加罗(kala)草的一种。
16 那伽沙蔓罗(Nagasamala)北传有译为那伽波罗、象护、象守Nagapala想原名,照巴利原典音译之。

第十三
1 印算(mudda)以手指节等之计算术。
2 目算(sankhana)以眼分量概算之,若从觉音注,“若见地即想此有米,见树即想此有果,见空即想彼处有鸟等计算。
3 酸粥锅刑(bclangathalka)破头盖以入热丸,为烂脑之刑。
4 贝秃刑(Sahkha-mundcka)上唇两侧、耳、以至咽喉而裂其皮,所有毛发结为一束,以棒捻之,连毛发带皮取剥之,以粗砂磨洗头盖,如贝壳之刑。
5 罗喉口刑(rahumukha)如罗喉(阿修罗之王)口,以刑罪之口,即以捧开其口,口之奥部点灯,以枪剌掘其耳部。
6 火鬘刑(jotimalika)全身浸油,以布包之而点火。次之烛手刑亦同样包手而点火。
7 驱行刑(erakavattika),此刑从罪人之颈至下踵唯剥其皮即以索缚而牵之。彼以踏自己之皮而死。
8 皮衣刑(Cirakavasika)皮肤由上剥至腰,从腰剥至踵上面的皮着下面。
9 羚羊刑(eneyyaka)两肘和两膝以挂铁环,用铁棒贯通之,再用四根铁棒架之,于地上不能动,焚火于身体之四周。如被火围绕之羚羊而得名。
10 钩肉刑(balisamamsika)以两钩钩其身体而剖皮、肉、筋。
11 钱刑(kahapanaka)钱(kahapaha是四角铜钱。)刑是削取其肉。
12 灰汁刑(kharapatacchika)语源不明,见佛音注释所示之内容,即以凶器伤其身体之各处,从其伤口注入疱性液(khara灰液)由皮、肉、筋流出,唯留连销之骨骸。
13 闩转刑(paligha-parivattika)使罪人横倒,以铁棒通实其耳,固定于地上不能动,即捉足以回转之。
14 槁踏台刑(palalapithaka)削其外皮,以臼石折碎其骨,以毛发包之如槁踏台。

第十四
1 以下此段,与前经之同段,是同一文。

第十六
1 精勤行(padhna-sankhara)北传汉译精勤,多作断,此原语pahana有(Sk.prahana)本来勤和断之字义不同,言四正勤、四正断时,为同指一事,不大关系,但亦有为灭,pahana虽可这样译,但在此之时之译语即不很适当。
2 终勤勇十五支者,以上舍弃五心之荒野,断五心之束缚,指最之四如意足和最后之勤勇。

第十八
1 心材(sara)木之中心的坚硬部,对此请参照第二十九、第三十两经。

第十九
1 考想(想念)vitakka,虽可译念,但为区别译为念之sati而译为考想,vitakka,亦有译寻、觉(知),但在此这些都有差异,谓“思考”程度的意义。(依此意,考想改译为想念。)
2 离欲(nekkhamma)离可译为远离,在此nikkama想是(Sk.nisama)的转讹,而译为离欲。
3 夏之最后月,北传汉译有秋后月,汉译似合我等之常识。但巴利文哟意义亦无不通。
4 以下三段,有同于第四经。
5 驯牡兽,原语okacara,用于诱鹿群。驯牡兽是okacarika之译。


{返回 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二十一 锯喻经
下一篇:第十九 双想经
 第三十二 牛角林大经
 第四十三 有明大经
 第二十七 象迹喻小经
 第十四 苦蕴小经
 第十八 蜜丸经
 第五 无秽经
 第三十一 牛角林小经
 第二十一 锯喻经
 第十三 苦蕴大
 第四十一 萨罗村婆罗门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慈悲施食手册(海涛法师选辑)[栏目:参考]
 无出家人的道场可以斋饭供养三宝吗?[栏目:布施供养·净空法师问答]
 二臂红观音灌顶开示 ——第九世确兗仁波切[栏目: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4[栏目:果平法师]
 居士传二十四[栏目:居士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