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天心明月 16.了愿与消业
 
{返回 果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95
了愿与消业
 
我们常说学佛是为了断烦恼,为了了生死。关于怎么了生死,过去我们讲经时,都一直在强调一个观念:众生之所以生死轮回,主要由于我见──认定有一个不变的我。这在某方面来说,是相当抽象的理论;甚至讲到「自性见」者,说自性见或我见,才是生死的根本,这些当然没错,但我们今天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论生死的根本。如把无明、我见称之为理性的偏执,那么今天所要讲的就是情感的蛊惑。
 
从爱造业
 
众生因于造业而有生死,然业是什么造的呢?是从爱去造的!在十二因缘里讲爱、取、有、生、老死,故乃由爱去造业;因为造业所以有生死,故爱才是生死的根本。即人在生死中,业是主导,或上生天道或下堕地狱都是业的关系,甚至今天我们修行不能得力、烦恼不能断除、生死不能解脱也都因为业,所以必须消业,才能了生死。但究竟如何才能消业呢?靠诵经吗?或依拜佛、禅坐来消业?其实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要了愿才能消业。」
 
有愿即非净
 
首先我要对大乘佛法某种理论提出质疑,在大乘佛法里常讲到大菩萨为了众生所以留惑润生,发「净」愿再入娑婆慈渡众生。然从禅的观点来看,有心有愿就已不是净了。故在原始佛教里有称为三解脱门者:空、无相、无愿──要达到无愿的境界才能解脱。又真了解大乘的人都知道,大乘从初地到七地还不算解脱,到八地以上才能称为解脱,八地以上即是无愿解脱或称为无功用心解脱。故最初讲要发大心、发大愿,那绝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甚至不是地上的菩萨。关于此我已讲过很多次了,从「有」入门者都是方便。因此,我们讲愿都不是真正的解脱法门。所以我们首先要认定的是:从爱造业、或者说从愿造业,故要断爱了愿才能出生死。
 
业故障出离
 
我们常说业障,业,障你什么呢?障你的出离,这我们可简单举几个例子:第一很多人抽烟、喝酒,待抽上瘾了,他又想戒烟。可是那瘾让他没办法立刻断除。那最初是谁逼他上瘾的?是自己愿意的。故是先以愿来造业,后因为受到业的束缚而不得出离。第二更现实的,如现在很多人因玩股票被套牢了,被套牢这就是你的业,障你不能出离。然最初又是谁误导你去玩的呢?当然是自己,惑以为那有利可图!所以最初让爱愿为主导,而去造业,尔后才被业束缚而不能出离。以在佛教里经常说众生业障深重,所以我们便都很讨厌业障,但有谁曾深深反省:业都是从爱、取而有的。
 
贪心者才被骗
 
前阵子有位居士告诉我:「他处理了很多个案,但被骗的人都不是笨,而是因为贪心才会被骗。」笨的人未必会被骗,有人说要给我一百万!我想不需要吧!于是因不起贪心,就不会被骗。我们常听说的金光党,就都是利用人贪财的心理去骗他的。前几天报纸说,台中有一种叫「干洗」──专门利用色情去剥削财物。那也是因为贪(色)才会中计。所以爱为前因,愿为动机,而造业不得出离,故称为业障。内此,若想消除业障,除非先断除爱因。
 
从思心所造业
 
也许有的人会说:你举的例子我都知道了,什么金光党、仙人跳、喝酒、抽烟等,那都是坏事,被骗上当活该啊!但我们世间还有许多愿是好的愿,譬如发愿救人、救世,发愿去帮助更多的人!难道这也是以爱为因,以害为果吗?就佛法来看,佛法虽承认世间有善业有福报,善业可以生天,而福报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资粮;但佛法里从未说过善业福报可以解脱。故或助人、或济世都是善业福报,但却未必有助于解脱。所以不管是利己或利人,只要是存心做的,那就是业。因为业就唯识的讲法是从「思」心所造的。故已在心中思惟过而作的选择就是业也。五蕴中色、受、想、行、识,主要是行在造业,而行就是通过我们的意识判断而作的选择。所以问题不在于那抉择是善事还是恶事,而在于你已否用心了,而用心了就有业。
 
愿无止尽
 
且从世间相来看,愿,即使是善愿,也都愈发愈大,所以必愈陷愈深。以前看过一首诗感触甚深,那主题是雁与地平线。雁在天空飞翔,远远看到天边有条地平线,它想,嗯,那地方就是天尽头吧!然后就拚命地要飞到天尽头。但结果呢?它飞近了,抬头一看!天尽头还在远方招摇,它拚命地去逼近,而地平线却神秘地永远向后延伸。所以它一直飞一直飞,而永远飞不到天的尽头。这就像很多人努力地去满愿,但愿如何能满呢?总发觉我的愿又变了,又在前面向我招手。于是因愿不可能满,众生就永远陷在愿的世界里纠缠不清,故愿不一定都是坏事,但都不是解脱道,这是第一段说众生都是从爱去造业的。
 
从业发愿
 
而第二部份则过来讲,是因为众生有业而发此愿。在佛法里常把愿力跟业力分开来讲:业力就是染浊的,而愿力就是清净的;但事实上,前面既讲到从愿造业,而现在更要讲从业发愿。
 
补偿作用
 
上次我已讲过一个题目,叫〈理想与现实〉,人似乎都有理想,但很多人的理想其实并不理性。很多所谓的理想,只是因于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补偿作用。譬如因我从小贫穷,故我发愿将来赚大钱,此不正因贫穷的业,所以发赚大钱的愿吗?也有的人从小被人家轻视,甚至欺侮,于是他发愿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要让大家刮目相看,这愿也是因为业而有的补偿作用。于是本来是这边的业,而现在发愿向那一边;然如用中道的佛法来看,这边是业,那边当然也是业,如何能出烦恼边呢?
 
仿同作用
 
另有一类理想乃出于仿同作用。听说某人因写书而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嗯!将来我也来写书好了。有人唱歌唱得很轰动,所以我也去学唱歌吧!更有的人因打棒球赚了很多名利,唉!我还是去打棒球吧!他并没有好好想过:打棒球竟有什么用?即使天天全垒打,对这个世界或你的生命能有什么贡献呢?只是人家都这样成了名,发了财,那我也来参一脚吧!
 
本愿与末愿
 
简单讲,这愿或理想,其实只是情绪的反应而已!理想其实并非理性。如一个人真有理性,大概就没有理想了。因为佛法常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就因为我们看不到诸法实相,所以才有这么多愿或理想。故即使很多人有愿,但都只是末愿而非本愿;因为以他的智慧看不到本嘛。而真正看到本的,便知道这个世间不出无常无我、寂静涅槃,那还有什么愿可以发的呢?因此,就最高层次而言,是没有愿的。若退而求其次,也只有一个愿──就是求出世解脱而已!
 
藉事安心
 
从个人的业去发愿,还有另一个缘故,这说了既可悯又可笑──因为人活着总要找事情做,总要找借口活。人不能整天没事,各位觉得整天没事的日子好过吗?不好过!因此,赶快找些事来做吧!说我有什么兴趣、嗜好,我的兴趣是种花,你的嗜好是练书法。说实在的,花真值得你这么去种吗?毛笔这样撇来撇去,有撇跟没撇还不是差不多!但因为很多人必须把心安在一些事情上,所以人间就有很多兴趣、嗜好、理想、抱负之类,或总说什么义务责任还没有了。以上是从个人的别业讲的。
 
共业的配比
 
下面从共业世间来看,今天某人或成为一个医生,成为一个工程师、农夫或经理等,这虽可从他个人的背景、兴趣、努力及所遇的机缘,去说明他何以终究成为医生或经理等。但如从整个社会来看,有多少人会成为医师,有多少人会成为工程师,这有一定的配比关系──就是经济学上所讲的供需关系。如社会中一千个人需要有一位医师的话,则台湾两千万人口,那有多少个医师可以出头是一定的;又一间工厂里能有几个经理,那也是一定的;既不可能每个人都当经理,也不可能没有人当经理。因此,在配比的关系下,芸芸众生中就是有人需要去当医师,有人需要去当作家,有人需要去扫地。
 
无形的操纵者
 
因此,我们自以为我的兴趣是医师,所以当成了医师,其实在冥冥之中另有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这些人当医师去吧!甚至扫厕所去吧!我们或以为那些人大概是先天不济后天失调,故使他变成扫厕所的。可是就整个社会来看,仍有它的需要。而这无形的手,其实就是众生的共业。因此,我们不要自以为我有兴趣、我有嗜好、我有理想。其实你早就被分配好了。于分配的过程中,当然不是那么绝对,可是在共业中,已有它大致的趋势。譬如我们这么多人来打禅七,就是要有某些人下厨房,某些人扫禅堂,某些人扫厕所。这不管是谁来分配,总有它客观的原则在。
 
英雄的悲剧
 
我们从历史上看,很多旷世的英雄、天才都是悲剧人物,因为那冥冥中无形的手昭示他说:「去造反吧!即使上了断头台也不必后悔。」于是他就真的去造反,然后也上了断头台。又如历史的暗流告诉他说:「你到孤岛去创作好了,即使饿死了也不可回头。」他就真的去了,在历尽穷困潦倒后,他的作品也留下来了。他们奋不顾生,死而无悔!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能作主啊!真正的天才跟英雄都是命定的──被锁于众生共业的磨心中。
 
无悔的羔羊
 
所以在世间中,积极的我们说:「因我有兴趣、嗜好、理想,所以我去努力。」或消极的说:「我有责任、义务,人家对我有恩情,我不能不回报。」但最后总是一样,环环相扣,像弥天漫地的网把我们困在里面。所以从共业的理论来看,我们都是共业下的羔羊。所以它需要你去死,就可以把死讲得很庄严,让你勇敢的去死;需要有人扫厕所,它又把扫厕所讲得很有功德,以致你还抢着去扫。世间中共业的羔羊,既包括很多旷世的英雄、天才,也包括历史上很多被人尊敬的圣者。因此,当我们冷静的旁观,这些芸芸众生,在那边抢著作羔羊时,你将有何感想?
 
在佛教中有一种说法:「修行就像要跟万人作战一般。」为什么要跟万人作战呢?因为要克服众生的共业也。我们刚才讲,共业就像一个无边的网,或像地心引力、像黑洞的磁场一样强;你掉到那里,它就把你紧紧的吸住、网住而不让你出离。众生都希望我们跟他一样,因此,在无形之中就会制造很多的困境,把我们粘住。很多人发心修行,结果未到一半,就被其他的染愿转走了,或被其他的责任、义务、恩情……一大堆网住了,反正出不来了!修行的路其实是非常的寂寞,因为我们走的,全跟别人不同方向。向下掉很容易啊!借着地心引力,「扑通」就下去了;但要上升,那是很难、很难的。
 
一呼百应
 
有时候,我们看历史上的某些英雄,能一呼百应,众皆跟随,你大可不用羡慕!那只因为他的业跟众生的业相应,所以便有很多人跟他感应,那绝不是智慧的统合。台湾前阵子吹起了一股摇滚旋风,那个外国明星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麦可,很有魅力,你知道为什么吗?就是众生的共业而已!现代就是需要有这样的人出来搔首弄耳,以让某类人欢喜一下。所以我们不用羡慕、嫉妒,最重要的我们要去抉择,要以智慧去发愿,而非顺着众生的业去「取、有」。如果这一点都不清楚的话,那即使发了大愿,也还只是造业而已。因为真正理性的人并不多,尤其能以智慧去降伏自己的业习,去超越众生的共业,而作自己该作的事,更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聪明、发愿,结果还是造业而已。
 
众生往生时,在中阴身中将要入胎,如是个理性者,绝没有人会去投胎变猪,对不对?但那时候的猪胎,变成像天宫一样豪华,于是他就去了,待发觉时已经太晚。我们当生也是这个样子,很多时候自以为我已发愿、我有理想,于是奋勇向前,最后却被套牢出不来了,然后再说我的业障好重呀!是谁叫你去的呢?
 
出世本愿
 
我们常说修行的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为不管个人的别业,或众生的共业,都会变成无边的网、无边的吸引力,把我们拖下去。然它们基本上都有一种特质──就是爱欲。爱欲可化做很多不同的形式:理想、兴趣、嗜好、使命、恩情、责任……修行要降伏魔道,要消除业障,唯有从断欲去着手。我们平常也听开示要寡欲知足,但很多时候又说要发心满愿,其实欲跟愿,对大部份人而言,只是五十步跟百步之别而已。没有真正的智慧,都是在欲跟愿之间打迷糊仗,所以最后总是造业生死。因此,我最后还是一句话:消业要从了愿,如果人间还有一种愿能称为本愿,那一定是出世解脱的愿。
 
民国八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讲于龙善寺禅五,杜英蕙整理
 

{返回 果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天心明月 17.佛法与企业
下一篇:天心明月 15.格式与局限
 一苇过江 修行篇 修行的意义与层次
 涟珠甘露 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
 楞严新粹 引言
 《天台小止观》讲记 禅定静坐的观念
 天心明月 16.了愿与消业
 楞严新粹 二十五圆通
 法云灌顶 无头野鬼,安心自在
 佛法原典 道品诵
 力挽狂澜 世间与菩提
 禅悟密法 参禅的时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供曼茶罗(九)[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