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云灌顶 谁是善知识
 
{返回 果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86
谁是善知识    
 87.11.16 
 
谁是善知识
克期取证
临济义玄
 
 
 
谁是善知识
首先说明:我何以停顿这么久,才再举办禅修活动。有人算一算已有四年,我不曾举办过比较长期的禅修活动。虽然在这期间,也有很多人向我鼓吹、煽动,我都不为所动,为什么呢?
 
第一:目前在台湾,已是到处都有禅修活动。本来不是禅寺的,现也都在举办禅七活动;甚至本来不修禅的法师,现也忙办禅七。于是既禅七活动已供过于求,就又何必劳驾我这个懒人嘛!
 
其次,更重要的原因乃:个人对于禅修,虽自认为有一点体验;但对于如何去指导禅修,其实是没有把握的─不只没有把握,根本还弄不清楚。虽然我个人教禅的因缘似还不错误!因为在农禅寺所教授的初级禅训班中,第一期便是我教的,那时我还未正式剃度出家哩!所以很多人老早就认定:我是修禅、教禅的。可是如对于禅修的整个架构,都不能自理得很清楚;则即使别人一再黄袍加身,其奈我何!
 
大约在两年前,个人在禅修上,又有一点较具突破性的体验。于是顺此体验,且将修禅的理念、方法,作了更有系统的整合。所以当时就讲了一个课程,名为《禅悟密法》。当时想:以后便可放手而多举办禅修活动了。《禅悟密法》开讲时,便说:课一讲完,便打禅七。可是当课讲完时,我又黄牛而住山去也。
 
为什么又不举办禅修活动了呢?其实如你仔细去看:在《禅悟密法》里,乃更重视于平日的用功,而不是待进禅堂后,才开始用功的。所以对于进禅堂后,才去指导:当如何用功,我又没兴趣矣!
 
其次,我认为很多人想打禅七的心态根本就是错误的。比如说:逃避世俗的干扰。有的人对于例行的工作,作久心烦了,怎么摆脱呢?赶快打个禅修活动吧!至少可眼睛不看,耳朵不听,蒙蒙眬眬地一切不管它─如果腿还不痛的话,其实时间还是顶好混的。可是如果你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而来参加活动。当七天麻醉过后,必然更加痛苦,因为本来的问题根本不曾抒决。倒是因为佬跑了七天,反更不容易再适应尔!于是此又更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师父呀!你下次如果再办,至少打个十天,十五天。然而如似此一办再办,其实对谁有真正的帮助呢?这是第一种逃避的心态。
 
第二种是休闲的心态:有的人喜欢打禅七。因为在禅七中,既可以听法师开示,又可以随缘用功。还不休闲吗─说是「休闲」,岂非形容得太夸张了?其实并不!很多人虽知禅七活动必精进用功,可是还抱着随喜的心态:反正能捡得多少,算多少,不必太执着嘛!于是在『一切无所求』的心法中,一天混过一天。身心松垮垮的,根本使不上力。
 
早期于农禅寺中,于打七前几天,大家脸色便变得很沉重,似一副大难临头的样子。那像你们要进禅堂了,还嬉皮笑脸的。那时因报名人数较多,所以录取率不高。记得有一位台大的学弟,还跟我说:当他接到录取通知单时,马上就把单子供在佛前,每天先对它拜过三拜后!然后才上座加紧练习。那时大家都有一种心理准备,打禅七就像是要一人与万人战,故要有「荆轲过易水」的决心,才能进禅堂。而现在有这样心理准备的人,毋乃太稀奇了。
 
既大家皆公认:打禅七不错呀!所以不参加岂不太对不起自己了呢?于是既抱着休闲的心态,身心如何能凝聚起来!在正式进堂禅修前,有人还建议:「既已作完准备工作,师父且先带我们去溜山吧?」我何止可带你们去溜山,也可带你们去轮回吧!也有人说:「报纸上皆谓这个月的十八号有流星雨,这是百年难逢的好机会,不看太可惜了!」我说:「不要说百年才一次,就算让你一年看个三百六十五次,对你的觉性又有什么提升呢?」说白一点,这流星雨如果不是为媒体炒作得厉害。就算它明明洒落在你面前,你都不会多看它一眼;就算我好心半夜去拉你的腿,要你起来看流星雨,还得担心被你一腿踢下床。然既媒体炒作得热闹,便似不看就终身遗憾。啊!对于你们这些轮回种性的众生,要看流星雨便大大方方地去看吧!反正禁止你们去看,你们也是上不了道的。我只是徒费心机罢了。
 
问:若非消极地为逃避干扰、或休闲心态,而是抱着积极『求法』之心而来的,法师就不慈悲摄受吗?答:若是抱着『求法』之心而来的,还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等一下再说。
 
克期取证
那应抱持着怎样的心态来打七,才是正确的呢?唯『克期取证』而已。事实上在台湾,虽有这么多打禅七、打佛七的活动,但都错失于这最根本的目标。何谓『克期取证』?我们且先用打佛七为例说明。以在《阿弥陀经》里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所以打佛七的目标乃很确定,就是要证得『一心不乱』的境界。至于打禅七呢?当是为了开悟。
 
在禅宗史上,最初并没有打禅七的惯例。而是整个夏安居、冬安居,连续用功的。而后因沿习雍正皇帝迫玉琳国师门徒开悟的故事,便开启了打禅七的惯例。玉琳国师─也就是万金和尚的故事,想必大家皆已耳悉能详了。至于他的门徒,功夫到底如何呢?雍正皇帝这在禅宗史上说他已在禅法上得到相当大的受用,所以有一天他突然想到:玉琳国师,这么伟大的禅师;而他的后代功夫到底如何呢?结果谘询过后,虽觉得有点功夫,但还脚跟不着地。因此就限他七天开悟,不然的话就砍头。
 
因此就派着武士,每天挥着利剑跟他讲:你还有六天,你还有五天。所以我们现在的香板,就是仿照那把利剑而制作的。故巡香者拎着香板,四出挥霍。即是谓:各位若不开悟的话,就等着头壳落地吧!而玉琳国师的门徒,虽第一次七没有开悟,但第二次七终于被迫开悟了。而各位之中,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呢?
 
啊!且不奢言『开悟』,太遥远了!就说是『验收成果』吧!你以为什么人都能验收成果吗?不!唯有平日中已用功上路的人,才可能验收成果─平日已收集资料,然后短期之内克期取证,让它沉淀现形。反之,如平时不收集资料,那不管如何拼命压榨,也必榨不出所以然来。这也就说:我所重视的,倒不是如何在禅堂里快马加鞭、棒喝擒拿,而使各位得到身心的蜕化!因为这并不可靠。
 
农禅寺最初的禅七,就是这个样子。最初打七者,多是大专生;故都是进了禅堂之后,才开始学方法的。然因为人少,因为年轻,故师父可逼得紧,于是倒能得到一些受用。得到些什么受用呢?我现在回想一下,倒觉得:它只是一种错觉。因为对于平日未曾用功的人,于初用功之际,反能得到较多的感受。而对于经常用功者而言,倒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故,增值的不多。所以有些在禅七中,似得到大受用者,却一出禅堂便全丢光了,光到无颜见江东父老─根本不敢回寺见师父的地步。所以师父的禅法不得不变了,变成以建立正知正见,而着重于平日的用功也。
 
事实上,各位如注意到我于禅修活动的开示里,还是比较重视于平日的调心。所以为什么我这么久,未再举办较长期的禅修活动?因为既无能办者,也无够资格参加者。何必装模作样,彼此缠来缠去─虽到处是禅师,却与觉悟了不相干!事实上很多活动,虽打着『禅七』的名号,却只是禅训班、禅修营的程度而已,那是克期取证的「打七」呢?
 
或问:如抱着求法之心而来,又错在什么地方呢?答:前既谓「打七乃为克期取证」尔,则岂有克期取证者还待学方法呢?若待进禅堂再来学方法,早就来不及也。这就像跑百米,岂有边跑边问路的吗?不!跑百米就是得一口气冲到底,何只不能边跑边问路,甚至根本不能转第二个念头。否则,马上被别人赶过去。
 
所以真打七者,必是于平常中,即方法已经纯熟上路了,然后才进禅堂冲刺。而不是进了禅堂,才临时抱佛脚。所以说:目前台湾的禅七,都还是禅修营尔─为皆待进禅堂,才开始学方法;而等学个皮毛后,又将打道回府去也。而回去后,必又是飞灰烟灭。以等下次再一切重新开始。所以这样的禅七,即使打个五六次、七八次,在身心上又有什么受用呢?
 
且问各位:你认为我在家师座下,已打过几次禅七呢?以前有位居士在帮我介绍时说:「果煜师啊!已在老师父座下打过几十次禅七?」哈!打过几十次禅七,你以为我几百岁了?我实告各位:乃五次而已!而在座中打七次数比我多者,还比比皆是呢!为何只打过五次禅七呢?这说来话长,不说也吧!所以打七是要看效果的,而不是光论次数,就可以上道的。
 
所以如抱着求法之心而进禅堂,终究还是错的。其实方法,有那么神秘古怪的吗?至少我个人知道而能够说的,我没有什么隐瞒─早就公诸于世,或在书本里,或在录音带、录影带中,只是各位不关心而已!所以我倒希望:将来真打七的话,进堂反而不再讲开示。欲打七者,先于堂外把书或录影带,看够考试及格再进禅堂。而进堂后,就一路冲到底;而不要老像夏日的蝉,整日聒噪个不停。
 
事实上,诸位倒不是待进禅堂才学方法。很多人早已学过很多方法,可是总觉得还不够用,而想多捞取一些偏方。所谓「江湖一点诀」,好象我还隐瞒着很多偏方,未曾传授。故令大家,不惜蹉跎岁月,守株待兔。于是我今日,只好昭告诸位:并不是能教授你很多方法者,才叫善知识。有的人数息也教,念佛也教。还不够的话,五停心观、默照禅、大手印什么都来。可是教了老半天,到底谁曾受用呢?不知道!这又不是写学术论文,资料收集唯恐不多。
 
既方法教太多者,不是善知识。那什么都不教者,当然也不是善知识。至于只教一二种者,是不是善知识呢?却也未必!那谁是善知识呢?待回答这问题前,我们且先提示个公案:
 
临济义玄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曹州南华邢氏子。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便慕禅宗。初在黄檗会中,行业纯一。时睦州为第一座,乃问:「上座在此多少时?」师曰:「三年。」州曰:「曾参问否?」师曰:「不曾参问,不知问个甚么?」州曰:「何不问堂头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师便去。问声未绝,檗便打。师下来,州曰:「问话作么生?」师曰:「某甲问声未绝,和尚便打,某甲不会。」州曰:「但更去问。」师又问,檗又打。如何三度问,三度被打。师白州曰:「早承激劝问法,累蒙和尚赐棒,自恨障缘,不领深旨。今且辞去。」
 
州曰:「汝若去,须辞和尚了去。」师礼拜退。州先到黄檗处曰:「问话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若来辞,方便接伊。已后为一株大树,覆荫天下人去在。」师来日辞黄檗,檗曰:「不须他去,祇往高安滩头参大愚,必为汝说。」
 
师到大愚,愚曰:「甚处来?」师曰:「黄檗来。」愚曰:「黄檗有何言句?」师曰:「某甲三度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过无过?」愚曰:「黄檗与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师于言下大悟。乃曰:「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愚搊住曰:「这尿床鬼子,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你见个甚么道理?速道!速道!」师于大愚肋下筑三拳,愚拓开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对于这个公案,我们且提出三个问题来探究:第一、为什么义玄三度问法,三度挨打?第二、何以大愚禅师反赞叹说:为黄檗老婆心切也?第三、义玄开悟后,何以谓:佛法无多子?
 
现首先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义玄三度问法,三度挨打?如果我们多看禅宗公案,便知道黄檗禅师的道风一向非常峻烈,不是出手棒,便是斥口喝,而不是慈悲温柔的这一套。所以三次问法三度挨棒,何止对于义玄另眼相待而已!想必在黄檗禅师座下,习如家常便饭。
 
但各位想想,如果是你,能挨得了几顿打?想必还在打别人时,便自个已吓跑了。然而更奇怪的是:大愚反说他老婆心切,非常慈悲。而现在要慈悲的话,就得嘘寒问暖、满嘴关怀,其何相应于禅家的本色。最后何以谓:佛法无多子─佛法本来就没有什么稀奇的。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我乃总括一句话,就可全数回答─那就是「佛法并非向外求也」。所以黄檗禅师的意向乃很明确:如你向外求,我就把它打回去。求一次打一次,求三次打三次。
 
然而很多人即使挨打了,不要说三次、五次,甚至十次、廿次,都不可能醒悟,他为什么打你?因为我们还是抱持着向外求的观念而企图去理会!故终理会不得也。因此也唯有真正的禅师才能体解到:黄檗的老婆心切。
 
最后的黄檗佛法无多子─佛法本就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我们且不必被大乘所误:法门无量誓愿学。岂不闻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矣。其实真正的佛法,不必学那么多。因为真佛法者,唯向内求也。而向内求的究竟处,即是「无所求」尔。
 
因此谁是善知识?对于一个心一向外求的人而言,即使是临济义玄碰到了黄檗禅师,黄檗禅师还不是他的善知识─因为白白挨了三顿打,还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甚至即使是提婆达多,碰到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还不是他的善知识─因为我们知道提婆达多最后竟下地狱去也。于是如果连佛都不是善知识,那你还有得求吗?当然没得求了。
 
所以如果我们的心一直不能安份,而假借到处寻访名师的名义,攀缘滋事。则即使找到了黄檗禅师或释迦牟尼佛,他对你只将是无可奈何而已!因此将心向外找,必谁都不是善知识。
 
反过来说,如果心能够返照,则到处都是善知识。如禅宗的公案里,有因见桃花开而开悟的,有因听公鸡叫而开悟的,有因闻妓女唱歌而开悟的,那桃花、公鸡、妓女等,不都是他的善知识吗?而桃花是无情物,公鸡乃三恶道众生,妓女是世间所不入流者。既这些都可能是善知识,则还有何处无善知识呢?
 
所以「谁是善知识呢?」既到处都有善知识,也到处都无善知识。而其间的差别乃:我们是否真曾安份去用功。如能安份落实去用功;则用到功夫纯熟了,就自相应有开悟的因缘。反之,心不安份用功,却千山万水到处去寻找善知识,那只是蹉跎岁月罢了。
 
所以我们的结论很明确,谁是善知识?佛法常曰:依法不依人。故如从「依人」的角度去寻找善知识,则绝对找不到。至于「依法」呢?法就是修行的方法,而方法不只要听,更且要练。待练到纯熟了,自能带着我们一路越过千山万水,重重关卡,而到达寂静安乐的彼岸。
 
所以不必再瞎心盼望,希望参访更多的善知识,希望能捡点得更多的偏方。此乃「此地无银三百两」,正明示着你乃不能安份调心尔。比如即以我个人而言,家师虽是国际有名的禅师。可是事实上,在他座下也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在禅法上得到真正的受用。故得不得受用?不只因为师父教授的关系,更且因为个人用功的关系。这也就说:我诚愿各位,能真心安顿下来,而善自用功。否则,在这个时代里,不是没有善知识,而是善知识泛滥成灾。君不见南传、北传,显教、密教,都在大张锣鼓,各显神通。于是乎,为方法学太多了,反对每种方法都没有信心。
 
记得刚出家时,乃有人问我这个问题:「师父!请问应如何为佛像开光?」我心头正想:你这个问题当是问错人了!正犹豫当怎么回答时,他却又接着说:「我已请问过十位法师了,结果十位法师的回答都不一样!」我心头一亮:像这样子再来问我,倒是问对人了。
 
于是我振声答曰:「何以都不一样?乃为没有标准答案也。而你还傻瓜到处去问。如果我也再说一样,你必会更迷惑道:怎么又是第十一种讲法呢?于是乃再去问第十二位法师。而这一问再问,穷追不舍,便是轮回的真相。」
 
所以今天我们修学,好象老牛拖破车似地非常难上道。而其症结乃自己不肯死心塌地的去用方法尔。所以「谁是善知识?」你当下用的方法,就是你的善知识。如果你却对它毫无信心的话,我想任何人都帮不上你的忙。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快亲近你的善知识─用方法去!  

{返回 果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云灌顶 打开心中的结
下一篇:禅林风雨 28.立十众弟子,建万人僧团
 涟珠甘露 专注与遍布
 空观、中观和总相观
 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超越
 天心明月 9.安平与刺激
 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禅者,如何修「临终正念」
 一苇过江 教理篇 简介缘起性空义
 天心明月 16.了愿与消业
 法云灌顶 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
 脚跟着地 禅与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五讲 解脱利益[栏目:龙钦前行]
 净土资粮[栏目:黄念祖居士]
 慈济心灯·夏之卷[栏目:慈济心灯]
 植物也有生命,为何不在六道轮回之中?[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九[栏目:世亲菩萨]
 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 第二章 通达方便 三、通达方便之行持[栏目: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
 学佛修行是改变自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兜率天宫介绍[栏目:弥勒菩萨专题·释义]
 虚云和尚与藏传佛教(欧阳镇)[栏目:其它]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28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