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涟珠甘露 序言
 
{返回 果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90
序言 
 
序言
第一.禅法中渐修与顿悟的鸿沟
第二.修心与调脉的关系
第三.禅法与净土法门间的调理
第四.大小乘间之转辙
第五.中观与唯识.真如之会通
上课方式
 
 
序言
大家好!这次的课程,各位或已知悉:是接续《禅悟密法》后的一些观念及架构。在《禅悟密法》的课程中,我曾说过:现在能讲的,就先讲;如以后有需要再修正.补充者,那再来修正.补充吧!
 
而去年在经过一年的静修后,既某些看法已有改变,也觉得可再补充一些新的资料,所以才会有这次的课程。而课程,何以称为「涟珠甘露」呢?这乃跟我静修的地点有关,诸位所看到的瀑布图片,就位于静修关房的对岸。这也就说:我乃选择于有瀑布的地点静修。
 
为什么特别选择有瀑布的地点静修呢?以最初我对「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很有兴趣,而传说:要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最好在有流水声音的地方。所以每次碰到有流水、有瀑布的地方,就让我觉得悠然神往。于是也刚好有这个因缘,找到了瑞芳某寺院,而那边恰好有瀑布、河流。所以我就一切放下,到那里去禁足了一年。
 
然最初一厢情愿的想象,跟实际的感受,还是大不相同的。因为瀑布的冲击声,实在很急,而非柔顺;故心还不能很沉。且我禅坐时,在身心上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调整,所以最后还是放弃了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而回到我习用的方式─就是打坐、调脉、参禅。然而终究,我还感谢这个因缘─如果不是为有这个瀑布,我大概也发不起静修一年的决心,这真是歪打正着哩!
 
然经过一年的静修后,究竟有什么心得呢?如就禅法而言,有心可得,便不是最究竟的。但为我,既未证最究竟者;也不用装模作样,装作很究竟的样子。所以为「总是还有话待说」,才会有这次的课程。
 
而在这次的课程里,我们大致要处理几个问题:
 
第一.禅法中渐修与顿悟的鸿沟
中国禅之没落:如果我们稍注意到中国禅,在修行方法上的转变:最初从达摩祖师,直到六祖惠能.马祖道一等,主要是以「机锋棒喝」来接引学人─就是学人如有问题,便直接找上禅师,而与禅师对话。故如机缘好的话,或能言下顿悟。所以很直截了当。
 
但到了宋朝之后,可能为禅师没有那么高明了,也可能为修学者没那么用功了,所以机锋棒喝就慢慢使不上力,而改参话头的方法。而话头可能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参「拖死尸者,是谁?」在禅净合流后,又参「念佛者是谁?」甚至也有人参「麻三斤」、「庭前柏子树」等之类的话头。
 
但是这种方法,到今天我觉得也很难用上了,虽我个人最初于禅修上也是从参话头,而得到初步的突破。可是这么多年来,我并未到处鼓励大家也来参话头。因为我们看祖师的公案里,一个人必死命地咬住一个话头,然后等三年、五年,甚至八年、十年,还未必开悟。而现代的人谁有这种信心?谁有这种耐心?故皆于疑情还未成片时,便已不知道退转到那里去了?
 
所以这个时代,即使有人还标榜着「中国禅」,但真正以参话头的方式,而传授顿悟法门者,其实凤毛麟角也!很多人所谓的禅,其实也只是盘腿打坐而已;甚至有生活禅.动中禅的兴起。这跟中国禅的顿悟法门,何止有天渊之别?所以中国禅在现代,难免在逐渐没落中。
 
 
密教之疑虑:故在目前,不只台湾,也包括全世界,大致比较流行的是密教的修行方法,还有南传的内观法门。我们知道密教的修学,首先就得依止于一位高明的上师。而事实上,谁才是真正高明的上师?却非俗人俗眼,即能判断!很多似有神通者,或许是他力附身的加持。我们皆知:密教很多的修行法门,都夹有他力的成分─其所谓本尊护法,却未必是诸佛菩萨,而是天龙八部的鬼神。所以很多人以为修密,更容易有觉受,更快速有感应。事实上,这都与他力的加持有关系。而他力的加持跟外道法门,其实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尔。故很多人在他力的摄受下,早已忘掉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
 
其次,如已确认有位真正高明的上师,那你能具足因缘而依止他一辈子吗?我们也知道:密宗的修行方式,必师徒间要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连系,既师父得随时知道徒弟的状况,也徒弟应随时向师父报告。而今天,即使你已确认达赖喇嘛是一位大成就者,却未必具足因缘而能常亲近他;故只能听些通俗的开示尔。这也就说,虽密教在今天非常流行,但如我们仔细去思考的话,还有很多让人觉得不安全、不可靠的。
 
 
南传禅法之格局:目前虽很流行南传的内观法门,也许还可以说:南传的内观法门,多保持着原始佛教的风格。但仔细检点,我觉得还有几个问题:
 
 
南传的内观法门大致是次第禅观,而于禅观的过程中,如把每个次第的证量,甚至觉受,都先讲得很清楚的话;则很多修行者,便难免有自我暗示的成分,而无法察觉。尤其在前方便,修奢摩他时;有关身体的觉受,更是如此。即使最后再说到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而一般人却早于前方便的觉受中,歧路亡羊矣!所谓「南传的内观法门,较容易入门」,便是在前方便中打转而产生的错觉也!其何曾入门呢?
南传的内观,乃较偏向于分析空,即分析人体乃由四大:地、水、火、风,所组成。而分析再分析,到最后却很容易形成极微论。同样若把时间,切割再切割,切割到最后就是剎那,而剎那也还是不空的。而即使分析到最后,能不形成自性不空的极微论或三世实有,也非圆满也。以中国禅更高明的是:分析之后,还能再统合;以能再统合故,才能趋向于圆满。所以若由此而言:南传的内观法门,只是小乘的智慧,却不为过。
 
 
顿悟禅何去何从:这也就说,我个人不是因有所谓的「中国情结」─认为唯符合中国的传统,才是好的。而是从客观来分析,故确认:中国禅的没落,其实是整个佛教世界的损失。但是中国禅在现代,如还要维持机锋棒喝的道风,或维持「参话头」的修行方式,乃不合时宜尔。
因此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既要承续中国禅的道统,又要因应目前众生的根器。但是这问题的关键,也就在:是否能从渐修的基础上,而提升为顿悟法门尔。我认为:奢言顿悟法门,其实是没有用的;因为顿悟是果,渐修是因。如只强调证果,而不努力种因;则顿悟法门终究只是望梅而不止渴也。所以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是:填平渐修与顿悟间的鸿沟。
 
第二.修心与调脉的关系
身心本是缘起而互相关连:众生既然活着,就有身跟心的存在与变化。而身心既本就是互为缘起的,所以身变化,心便跟着变化;心提升,身也跟着提升。以道家,不能深入缘起的智慧,故不免批评佛家:只修性,而不修命。修性,是修心;而修命,是修身。其实既身心是互相缘起的,则单修心,还是附带有调身的功能。
 
 
身的变化潜伏于脉的通塞中:既从心入手,也会附带有身体的变化。虽然这些变化,我们可以不去执着它;但却不能否定其有。而身的变化,又是潜伏在脉的通塞里。这也就说,如以禅坐用功,而能将不通的脉逐渐舒通时,便对应有身心的细微变化。这是诸法缘起,法尔如是也。因此一个禅坐者,若察觉到气脉的变化,也只是因果之本然而已!
 
 
原始佛教与中国禅皆不奢言气脉的问题:但是在佛教里,《阿含经》中根本不谈气脉的问题;在中国禅中亦然。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身见,本来就很重;如再从觉受里去谈气脉,是将增加众生的执着?还是减却众生的执着呢?故如在古代,对这些现象,直接棒喝「放下、不管它」就行了!古人比较单纯也。而现代,只用一句「不管它」,却还不能解决问题。
到目前,很多人于禅坐中的疑难杂症,其实不是来自于烦恼、迷惑,而是为对气脉的变化、觉受不熟悉。于是为不熟悉,所以既无安全感,更不知当何以应对?若在此情结里,我们还只是老生常谈地强调:放下,不管它。其实是无济于事的。而很多事情乃: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所以在这个时代,我倒觉得应该跟大众说清楚─所谓清楚,也未必要把细节都讲得很确定。但最重要的,乃应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些现象。
 
以「否定其有,或只一味强调放下」,未必能消除行者的疑虑。所以在这次的课程中,会讲到一些气脉的变化。于是这将增加众生的执着?还是消除众生的执着呢?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但是载舟与覆舟,其实皆非水的作意,而是用者的功夫也。我诚希望:透过对气脉的了解,而更能用平常心去看待它。而非带着「先入为主的成见」,而「误导于自我暗示的歧途中」。
 
第三.禅法与净土法门间的调理
学禅若不开悟,是否因隔阴之迷而前功尽弃?很多人即使学禅,可是心里上总还是会有罣碍的,为什么呢?你有把握,这一生一定能开悟吗?谁有把握?如这一生不开悟,那下辈子又要到那里去呢?所以很多提倡净土的大德,就一再强调:你们学禅太没保障了,若是不开悟,则隔阴之迷,便不知道将堕到那里去?倒不如我们学净土的,比较有保障─若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不退转也。
 
这种观念正确吗?所谓「隔阴之迷」,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吗?这倒是另一种断灭见。有谓「功不唐捐」,其实不管开悟或不开悟,皆不用担心会「前功尽弃」的。
 
 
学禅者就不能往生净土吗?而在这里,又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学禅者就一定不能往生净土吗?在净土法门里,尤其是《观无量寿经》,乃说到:甚至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临命终时,还知道念阿弥陀佛而求生净生,也还能往生净土。怎可能学禅的人,参一辈子的禅,却反不能去呢?阿弥陀佛有这么偏心吗?认定既学禅者,即不得往生净土吗?其实,这却只是凡俗众生的邪见而已─习用二分法,而把修净土者和参禅者,截然二分。故修净土者,唯待往生而绝不可能见性开悟。而学禅的人,要嘛开悟不受后有,不嘛等着下堕吧!这乃为观念偏差所形成的恶见。
 
 
往生净土除具信愿外,还须什么条件?通常说到净土法门的修行,一般都强调「信愿行」:信就是信有阿弥陀佛,愿是愿往生西方,而行则持名念佛。而我对于净土法门,乃强调:要从因果的理则,来论净土。故心净者,即自能往生净土;跟发愿与否,倒没有必然的关系。
 
既心净者,即能往生净土。而心又如何能净呢?靠三无漏学的修学─持戒、修定、发慧。因此福慧具足、定慧等持,这才是往生净土更重要的条件。如从这个观点来论,却是学禅的人反更具资格得往生净土。因为学禅者,还得从三无漏学的基础中,而更加以参禅的!
 
 
念佛难道非持名不可吗?又有人说:你们学禅的人很奇怪,为什么学佛而不念佛呢?而我们当如何回答呢?你们修净的人很奇怪,为什么念佛而非持名不可呢?
 
既学佛,当一定会念佛的─忆念佛的身口意三业。如更谓佛者,即觉悟也。而一个学禅的人,既念念唯求觉悟;岂非即时时刻刻在念佛呢?如更广泛地说,既依三无漏学去修行;则时时刻刻.心心念念,要使自己的身心跟佛.跟法能相应,这不也是在念佛吗?
所以在这次的课程中,会把禅法与净土法门间的隔阂打通。而使学禅的人,不会有后顾之忧:即使未开悟,也照样能往生净土。也同时将修净土的层次,能大幅提升,不要老是停留在信愿跟持名的层次。所谓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然门与门间,其实还都能互通的。
 
第四.大小乘间之转辙
大乘非佛说吗?中国佛教也就是所谓的北传佛教,一向标榜着大乘佛法─唯有大乘才是最究竟的。而在南传佛教里,却根本没有大乘佛法的经典,所以他们干脆道:大乘非佛说。那大乘究竟是佛说?还是非佛说呢?我想真正的问题,却不在这里。因为我们既再三提到:要依法不依人,要用三法印去勘验是不是佛法?故不只是单纯地去问:是佛说?还非佛说?如从三法印的观点,来勘验是不是佛法?则不能否认:在大乘佛法中,确实有很多「方便说」,而不能直接对应于三法印者。
 
 
直入大乘与回小向大,那个高明呢?其次,在北传佛法里一向认为:既修行,则能从最初就发菩提心而直入大乘,才是最直截了当的。但在大乘的经论中,也都一再确认:成佛要经三大阿僧祇劫。于是最初以能修「大乘法门」而壮志凌云;但一想到须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又未免力不从心。
 
所以直入大乘,果真就是最高明的呢?我不认为。而从小乘,再回小向大,传统上认为它是迂回的,而我却认定:它有独特的方便。这独特的方便是什么呢?待以后的课程里,当会讲得更明白。
 
 
是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或顿悟成佛呢?大乘有时候把成佛讲得很漫长─须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有时候如禅宗,却说:顿悟即能成佛。而密宗却谓:即身而能成佛。
 
那你是认定:必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或顿悟.即身,就能成佛呢?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症结是:我们对于「成佛」的定义,根本都搞不清楚;即来争论:是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或顿悟.即身,就能成佛?便没有什么意义!禅宗虽谓「顿悟成佛」,但在中国禅宗史上,即使有很多祖师皆顿悟了,但却未有新佛出世!所以是这句话错了吗?我想还是归于定义的不一样吧!所以我们必把大小乘间的转辙关系,再说得更明白一点。
 
第五.中观与唯识.真如之会通
空有.性相本是一体之两面:最后会讲到中观跟唯识、真如间的会通。以传统上认为,中观般若即是讲空,而唯识真如却是讲有,所以空有之间,又被一切为二。其实空,是指诸法的自性空;而有,是指诸法的示现有,这有既可说是幻有,也是说是妙有。所以空有、性相,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然众生总是各偏一端:有的偏空,有的偏有。如能觉悟「中观、唯识与真如」间,也不过是「性相的对待差别」尔,则在「中观、唯识与真如」间的启承转合,便有很大的方便。
 
 
以万法唯心现故,心与法也只是不同之标签尔:如更进一步说,唯识与真如,主要是讲心识的作用。而中观乃谓:诸法缘起,故自性空。然既诸法唯心现故,法即是心,心外无法。称为法或称为心,其实也只是不同的标签尔。因此中观跟真如间,要会通其实也是很容易的。
 
 
真心与妄识也无界限,唯性相之别而已:最后讲到真心跟妄识,我们一向认为:除非先把妄识扫除尽了,才能见真心。而妄识,其实就是心相;以着相故,才成为妄。如能见性而不着相,那即是真心也。
既性不离相,相不离性;所以不用去除识相,才能觉悟到真如心性。着相迷性就是妄识,见性而不着相即是真心。故真与妄,迷与悟,其实只在转念之间。但这「中观、唯识与真如间会通」的问题,在这次的课程中,将只是略提到带过而已。详细要待今年到马来西亚去讲《楞严新粹》时,才将讲得更完整。
 
上课方式
这次的课程,上课的时间大致是每星期天下午二点至五点,从二点先禅坐,坐到三点半左右,才开讲当天的主题。而上课的对象,因是延续以前所说的《禅悟密法》;所以必在禅坐上比较用功,且已上过《禅悟密法》的课者,再来听会比较实在。否则勉强来听,也只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罢了!
 
很多人再三问道:能不能请假?其实,请不请假?应当问你自己!因为事实上,禅修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故今天即使把各位,硬请到禅堂里来听课;而过一段时间后,因心不在焉又放牛去了,则有什么用呢?除非自己已下定决心,好好专修这个法门。否则即使在这课程中,你全勤了;但却不用功,则这个课程对你来说,还是没有什么大用的。顶多增加一些知识观念,甚至增长一些慢心执着而已。我但愿:只安心讲课就好了,而不必再花心思,去管什么请假不请假的问题!
 
上次于开讲《禅悟密法》时,不是已昭示一个观念:除非我们已把禅修排为第一顺位,否则你永远会觉得「没有时间」。为什么没有时间?你又不是要马上死掉了,怎么会没有时间呢?故没有时间者,乃为你把其他不相干的事情,看得太重要了,所以就把有限的时间泡光了,因此才没时间。
 
相反地,如某事你觉得很重要,便把其他的事先搁下来,那时间便不多也得多。所以有没有时间?其实是看我们的决心与愿力。想脚踏两头船,而贪多嚼不烂者,便只能顺着轮回的业习,而继续流浪去也,谁也救不了你。所以请假、不请假的问题,各位自去斟酌决定吧!
 
好!序言就讲到这个地方,看各位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就接着讲今天的主题。   

{返回 果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涟珠甘露 专注与遍布
下一篇:楞严新粹 五十阴魔
 楞严新粹 真心与妄识
 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通调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二
 云何为「修行」
 天心明月 7.休闲与品味
 涟珠甘露 从对位与流行,观法界之庄严
 禅林风雨 21.修道与降魔
 楞严新粹 八识表解
 破茧而出 信徒在那
 法云灌顶 无头野鬼,安心自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观照自心,净出三毒[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醒梦辩论歌·幻乐众音讲记 三、妙慧裁决[栏目:醒梦辩论歌]
 有智慧的信任[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莲师金刚七句 第二节课[栏目:莲师金刚七句]
 佛学入门简要 初级课题 (八) 佛入涅槃[栏目:佛学入门简要]
 心境之花[栏目: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卅五课 净土宗 (六)[栏目:高级佛学教本]
 玄奘(约600~664)[栏目:汉传佛教人物]
 第一一二 六净经[栏目:第三篇 后分五十经篇]
 学者力挺明贤法师 向“娱乐无底线”说“不”(金易明)[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