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返回 大寂尼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75

(2)不偷盗戒

甲、何谓偷盗罪?

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私自拿取他人的物品,离开本位,任自己想用,这就是最初以人为本的私心偷盗行为。

乙、何谓助盗法?

凡是运用各种方法,帮助自己达到偷盗目的地行为,乃至用手盗取物品,尚未将物品移动本位之际,都称为助盗法。

丙、如何守持不偷盗戒?

(甲)财务问题

关于财务有两种,一种是他人所有,一种不属于他人所有。凡是偷盗他人所拥有的财物,就是犯下偷盗罪。而属于他人所有财务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一种是指他人名义下所拥有的空地(如田地、山地、建筑地等)。凡是看见财物在这两种地方,都不应生起:四处无人,私自拿取、偷盗的行为,而增长自己自私、贪取之心。

(乙)人命问题

关于人命问题,也分为两种:一是内命,一是外命。内命就是指众生的性命问题;外命则是指众生赖以维生的衣食问题。如果我们劫夺了众生的民生父母,无异是截断了众生生命之源。

在今天功利社会的时代里,偷盗戒是最容易触犯的。诸如倒会、玩股票、玩大家乐、玩彩券、玩六合彩、赌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涉及他人的民生问题,乃至社会问题。今天你赢了,明天他输了,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在「投机」风气兴盛的今天,正说明了一般人临死仍然爱财的通病。

丁、反省偷盗的因果问题

(甲)现世因果问题

偷盗的居心与行为,有轻有重,当然所获得的因果也有轻有重。先以现世我们可以看到的因果来说: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志趣相投」的人,大都聚合在一起。善恶因缘的差别,就由此区分出来。从此,你的「人格有缺陷」,善友远离,内心不再「光明正大」。如又入党入派,犯有重大偷盗行为的人,想要洗手不干,却又受到旧识牵制,力不从心。人生从此划下定位,想要摆脱这种「自作自受」的重重因缘缠结,恐怕要多费一点功夫了。

(乙)来世因果问题

犯下偷盗行为,就为我们自己种下来世的贫穷果报与勤苦求财的因果。恶行重者,甚至堕入地狱受苦。地狱罪毕,投生为人,贫苦下贱,六根不全,可不警惕!?

戊、偷盗戒不可悔罪的意义

如『戒经』说:「以三种方式偷取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离本处。用心者,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

又说:「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者遣使取。自取者,自手取离本处;教他取者,若优婆塞(以男居士为代表)教人言:盗他物,是人随意取离本处时;遣使取者,语使人言:汝知彼重物处不?答言:知处,遣往盗取,是人随语取离本处时,犯不可悔罪。」

由此可知,犯偷盗戒不可悔罪的基本道理,有两种意义,一种在于偷盗者「心念」的启动,想要偷盗,而真的付诸行动,犯下偷盗的行为,一种是被偷者对「遗失财物」的情绪感受问题,甚至涉及全家生计问题。

如果偷盗者用心深重,不论是自己动手、或者教人家动手,或者辗转派遣别人去偷盗,只要将受害者的财物取离本处,而且受害者重视此物,令其内心产生极度不安、焦虑、瞋怒,便已经使双方来世结为冤亲债主,近则今世双方识知,冤家结深,甚至因此而报复对方,造下谋杀偷盗者的滔天大祸。远则今世双方不识知,但是来世一定相遇,冤冤相报,无有了期,双方都会因今世的「偷盗怨结」,而使来世有丧失人身,堕落悪道,及转生为人时,六根不全的危险。

从偷盗者与受害人双方面的用心处、感受力、报复心的强弱问题,及未来果报轻重、先后、快慢等问题,而将犯下偷盗罪的轻重标准,判为可悔罪,或不可悔罪。兹举出数种情形,来说明犯下偷盗罪的轻重现象。

己、不可悔罪或可悔罪的偷盗情形

(甲)不可悔罪的偷盗情形

甲一、有五种情形私取他人重物犯下不可悔罪

此五种情形即:

1、当你在急需财物救助时,不得已犯下偷盗行为(苦切取)。

2、当你私自拿取他人财物时,因为轻慢对方,而不肖这份财物,用轻视心、傲慢心拿取(轻慢取)。

3、或者你诈称你是某某人,向对方骗取财物。

4、或者别人不愿给你财物,你却强夺他人钱财。

5、或者你藉称这是他人寄托之物,要你前去领取。

凡此种种都是犯下不可悔罪的偷盗情形。

为何称此「五种私取他人重物」为「不可悔罪」?最主要是针对「偷盗者『恶意伤人』的深重用心」以及「被偷盗者」产生「极度的焦虑、痛苦、嗔恨、报复……」,乃至因此形成「生活困窘、三餐不济……」的紧急情况而言。

这种双方未来所产生的「罪业因果」及「冤冤相报」的情况最为严重,甚至因此辗转加剧形成生生世世相互加害、仇恶的「誓不两立」、「无可解结」的「罪业因缘」,而这种双方互相「缠结」的罪业因果,不是用今生事相上(诸如心性上、行为上的在佛像前忏悔)就可以灭除双方未来世中「所纠缠、难解的罪业因缘」,所以判为不可悔罪!

再则「用这种恶意伤人」的「深重用心」犯下「偷盗行为」之「深恶偷盗心性」,会因在屡次「偷盗时皆得手的『得髓知味』的情况下,不知悔改」,而将这种「偷盗习性」延续至未来世中,继续犯下「用深重恶心」造作「偷盗行为」,而于未来世中,因为经常「用深恶心偷盗」而与「无数被偷盗者」形成无数冤冤相报、无有止尽的情况。因此「在今世及未来世中」甚难悔改的「深恶偷盗习性」一定会阻碍你往学佛道路前进,不是今生在佛像前短暂的礼忏就可以扭转其「偷盗的习性」,因此判为「不可悔罪」。

甲二、材木

如果你看见有人在河岸,正在搬运材木至竹筏上,木头不慎掉入水面,随水流下,而你用偷盗心私自捞取,只要你将木头举离水面时,就是犯下不可悔罪。(其他物品亦同)

而为何会称此偷盗行为,为不可悔罪?原因是如果因此「偷盗私取行为」,而令「对方」当下产生「嗔恶心、报仇心……」,甚至因此「对簿公堂」、「大打出手」……,双方绝对因此结下今世及未来世中不可解结、互相仇恨、互相报复的「罪业因缘」,而成为未来世中的「冤亲债主」,冤冤相报,无有了期。纵然你今世已经学佛,但是未来世中与类似这种无数「冤亲债主」相逢之时,他们一定会障碍你往学佛道上前进……,所以这是判为「不可悔罪」的原因之一。

甲三、飞鸟

如果你看见有鸟飞过来,只要辩知是有主之鸟,不论它飞到那里,都不应私自偷取。或者你看见有鸟(不论是有主之鸟,或者野鸟),将他人家中的物品或财宝冲飞而去,只要用偷盗心以种种方法私自夺取鸟口中或爪里所衔抓之物,都是犯下不可悔罪。(其他动物亦同)。

而为何亦判此种偷盗行为为「不可悔罪」?原因是只要「饲主」因此对你生起「讥嫌心、嗔恨心、敌对心……」,在「今世」及「未来世中」一定成为「冤亲债主」,互相敌对、互相伤害,无有了期,而这种双方面互相「纠葛」的罪业因缘,不是用今生事相上(诸如不是在佛像前礼忏,也不是用各种诵经、念佛、持咒、超渡……方式,回向对方),就可以灭除双方未来世中「所缠结、难解难了」的「互相瞋恶、对立」不愿化解的「重罪因缘」,所以判为「不可悔罪」!(以下「不可悔罪」之意皆同)

甲四、赌博

如果你正在与别人赌博,而私自在赌牌上或赌具上动手脚,因而赢了许多财物,只要价值五钱(依戒经所说:即所取之财物令对方生起嫌疑心、瞋恨心、报复心,而形成今世及未来世中不可解结的「罪业因缘」),便是犯下不可悔罪。以上所说价值五钱之意皆同。

甲五、经书

如果你在别人没有同意时,私自用偷盗心拿取他人的经书,依经书的轻重(即对方视经书的轻重价值,或因此对你产生轻视、瞋恨、仇视心态的轻重……),而判为可悔罪或不可悔罪。

甲六、田地房屋

如果你与他人平分田地,而你过份贪得,对方不愿;或者别人租借田地、房屋给你,而你过期不还;或者当地主、屋主需要用田、用屋时,向你讨回田地、房屋,你借故不还;或者运用种种关系、方法,霸占人家田地、房子,而因此令双方结下今世及来世的种种互相嗔恨、互相敌对、互相伤害乃至「杀害」的「罪业因缘」,就是犯下不可悔罪。

甲七、税捐

如果当你应缴税金时蓄意逃税,或者到了关税之处,贿赂官员,托人带物….,等等制造逃税的情形,只要价值五钱(依戒经所说:即所取之财物令对方生起嫌疑心、瞋恨心、报复心,而形成今世及未来世中不可解结的「罪业因缘」),都是犯下不可悔罪。

甲八、分赃

如果你与盗贼共同谋夺某村落财物,而分得赃物、赃款,只要价值五钱,因此令对方对你产生嗔恨心、恶毒心、仇恨心……,而形成今世及未来世中的双方敌对的种种「罪业因缘」,就是犯下不可悔罪。

甲九、生物

不论你偷盗有主饲养的虫类(无足众生);或者偷盗笼子里有主饲养的鹅、雁、鹦鹉、鸟等(二足众生);或者偷盗有主饲养的象、马、牛、羊等(四足众生);或者偷人、盗人,只要取离本处,而因此令「饲主」对你产生嗔恨心、报复心、敌对心……,而形成今世及未来世中的双方互结的种种「罪业因缘」,都是犯下不可悔罪。

(乙)可悔罪的偷盗情形

相对的,不论你自己动手或者教人家动手,或者辗转派遣别人去偷盗「有主」的财物,只要没有超过「五钱」,换句话说,受害者不会因你的偷盗行为,生起苦恼心、瞋怒心、报复心恶劣的偷盗心意,而且你自己也没有恶劣的偷盗心意,就判为「可悔罪」,是可以用礼忏的力量转变你的罪恶感成为清净心,乃至「对方」并不会因此而对你产生「仇恨心」,而不会因此形成今世及未来世中的种种「双方互结」的「罪业因缘」,所以判为「可悔罪」。兹举出几个例子来做说明:

甲一、欲谋

譬如说你想偷盗有主的金钱或物品,只要你正在欲谋偷盗的计划,生出想要偷盗的动机,虽然还没有行动,就已经犯下偷盗的心地戒,乃是中罪可悔。

甲二、失窃

或者有人向你问路,你却不怀好心,让他绕远道而去,如果对方因为你的报路,而在那条道路上失窃,若是失窃的财物只是「轻物」,而「对方」并不会因此怪罪你,但是你仍然犯下中可悔罪。

甲三、破坏

如果你在与人交易菜价时,因为价钱没谈妥,而心生不悦,于是你用种种方法,令对方的菜田或菜种干枯(如用咒术、农药、喷剂等),轻则犯下可悔罪,重则犯下不可悔罪。

亦即是说,对方不会因此「责怪你」,则是犯下「可悔罪」。相反的,如果对方因此「深深责怪你」,又对你产生「嗔恨心、报复心……」,双方便因此结下今世及未来世中的种种「罪业因缘」,所以判为不可悔罪。

甲四、另有七种情形也是犯下中罪可悔

再说有七种情形亦是犯下中可悔罪:

第一、不是自己财物的想法(非己想);

第二、没有经过他人同意(不同意);

第三、没有暂时使用的想法(不暂用);

第四、知道这是有主的财物;

第五、没有发狂现象(不狂);

第六、没有精神失常、散乱的情形(不心乱);

第七、没有严重生病的情形,导致精神恍惚(病坏心)。

如果你没有以上七种现象,而偷盗人家视为贵重之物的财物,因此而令「对方」对你产生「嗔恨心、报复心……」,结下今世及未来世中种种「罪业因缘」,就犯下不可悔罪。

退一步说,假使你偷盗的财物是对方认为可有可无、不看重的财物(轻物),便犯下中可悔罪,乃是就你的「偷盗心性」而在佛前求忏悔、行礼忏,誓言不再犯过而判为「中可悔罪」。否则这种「偷盗习性」今世不深切反省、悔改,来世仍然会继续「偷盗下去」……,无有止息!

庚、偷盗无罪的情形

(甲)佛舍利

如果你用偷盗心偷取佛舍利,便是犯下中可悔罪;如果你对佛舍利心存恭敬、赞叹,急欲请回礼拜、供养,而在某种特殊情形下,(如于无人看守佛舍利时),用恭敬心、赞叹心请回佛舍利虔敬礼拜、供养,再于事后将其用心告知对方,对方亦愿成全其人,便不犯偷盗戒。但是并不是鼓励大家可以用恭敬心去私取佛舍利及任何圣者舍利。事实上,在对方没有同意时,就去私取,于一般的情形下,内心会没有「偷的念头」是很难令人相信的。甚至你「偷回的佛舍利」,正在「佛寺及精舍中」受「信众礼拜、忏悔……」,令「信众」顿时无所依持!若是在「偷回去后」不知「恭敬送回佛寺」,不但「护法神不悦」,亦是犯下极大的过失!

(乙)又有七种情形私取他人财物不犯偷盗戒

第一、你肯定私自拿取的东西,是你自己的财物;

第二、你是经过他人同意才私自拿取他人的财物;

第三、你有暂时使用他人财物的想法;

第四、你确定私自拿取的物品是没有主人的;

第五、你有发狂的病症;

第六、你有精神异常、心神杂乱的现象;

第七、你有严重的疾病,使你丧失分辨有主、无主的能力;

如果你有以上七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现象,就没有违犯偷盗戒。

但是如果因此令「对方」对你仍然产生「嗔恨心、报复心……」,今世不愿意原谅你,未来世中仍然因此与对方结下无数不可解结的「罪业因缘」,不会因你今世「病症」犯下「偷盗行为」而于未来世中不用受报。除非「对方」因此同情你的「病症」,今世不愿与你计较,不会结下未来世中的无数「罪业因缘」,可以判为没有犯下「偷盗戒」。

(丙)以为无主物

如果你已经受持不偷盗戒,有一天,在某处看见一件衣服,丢弃于地(如在田间、山野、地面),非常喜欢,以为是无主之衣,便随手拿走。当主人看见你拿着他的衣服,认为你是私自偷取他的衣物,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怪罪你」,在这种情况下,佛说,因取者以为「无主」,对方又无责备之意,不犯偷盗戒。

事实上,财物放在地上时,有的是人遗失的,有的是人不要的,已经受戒者,不可以为只要心想「这是无主之物」,便可在四顾无人下,私自拿取,此乃一般人常犯的毛病。不要看只是小小的「私取心」,却足以一点一滴的串连成生生世世「偷心不断」的果报现前。

再说,虽然是无人守护之物,而你明知这一定是人家遗失的,却私自拿取,如果对方因此讥嫌你、责怪你、瞋恨你…,当然犯下偷盗戒,纵然只是有「想要拿取之心」而没有行动,却已经在八识田中种下「偷心的种子」。

楞严经说:「偷心不断,尘不可出。」这即是开示佛弟子为何要根本的戒除「偷盗心」的最好说明。

 


{返回 大寂尼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淫戒
下一篇: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七)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
 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塞戒的基础
 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础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引言
 何谓菩提道?
 诸佛赞扬阿弥陀佛名号的远因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一)重视自己学佛的方向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弘扬佛教优良传统 共创和谐新世界[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正念动中禅 第六日法谈 圣者、八圣道、受[栏目:正念动中禅]
 读经时若有人来,经读了一半,请问是否继续读或重读?[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恒顺众生[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七章)[栏目:南怀瑾居士]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16、观音色身观[栏目: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心无常法无我[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大智文殊菩萨[栏目:文殊菩萨专题文集]
 印祖故事 32、蔚如拜师法雨寺,印老指示皈谛公[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次第的学佛修行——光明楼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