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与人生 佛法示寿命之理
 
{返回 竺摩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59

佛法示寿命之理
   
     人生在世,谁不爱寿命?富贵的人,不稍说是爱寿命,不论说话写信,都 喜欢听吉祥如意,大吉大利一类的话,如果听人说到「死」字,那就避之唯恐不及,好像死神就会降临他的身上。怕死,换句话说,就是怕自己没有寿命。 贫穷的人呢,环境很苦,照理应该不爱寿命,可是不然,他们同样地爱寿命,纵使穷到没有饭吃,苟延残喘,辗转流离,仍挣扎著要活下去。除非那些受了 很深刺激的人,神经变态,失了理性,才会去跳楼,投海或吊颈;除此之外,我想谁都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即是希望自己长命寿考,永远地活著才快乐。
 
     一、假相的寿命
     我们这个有形体的生命,依佛经的看法,只是一种假托的寿命;即是寿命 虽然有,只不过是一种假相,根本没有可以不变坏的实体。故金刚经告诉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在这「四相」上都加一个「无」字,正显不论我相乃至寿命相,都是虚幻不实的假相,其性本空,没有实体的。但世间的人,很少觉察到人生四相皆空的道理,因此不论富人或穷人,都挣 扎著要寿命,爱寿命;而且为了寿命好,生活得好,还可以做出种种不择手段的举动,搞出许多乱子,明枪冷箭,你争我夺,弄得社会不安,世界不平。     
    有些富贵而又聪明的人,想保存自己的地位和产业,永远地继续下去,便寻找种种的方法,想延长自己的寿命。例如过去中国的秦始皇,到「六王毕, 四海一」,长城万里,坐拥江山时,就更爱起自己的寿命来,恐怕一旦命尽,失去基业,所以要派徐福带了五百童男童女,入东瀛海岛求仙,希望得到仙丹 ,吃了长生不老。其他如汉武帝等访求方士,觅不死之药。可是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早已没有了秦皇汉武的存在,故知他们想藉仙术来延长这个假相的生 命,终是不可得的。又如有诗仙之称的李太白,曾说过「我当乘云离,吸景驻光彩」,也是想返老还童,不改容色,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      释迦牟尼佛从前说了一个故事:印度古代有个国王,想求一种长生不老的仙丹,使自己吃了永远不死。於是派臣子各处访查,希望能得到这种仙丹。後 来查到在一个深山中,有一个道人藏有长生不死的仙药,即刻下令臣子去要求;可是在臣子赶到山中的前一日,那个道人已寿尽逝世。臣子拿不到仙药,回来将道人已死的消息禀告国王。国王大怒,说臣子做事太不认真,如果早一日赶到山中,道人未死,一定可以拿到仙药;於是就定臣子以重刑。当时有一个智臣在旁,对这事大抱不平,就向王进言道:「如果那种仙药吃了可以长生不死,为何这个拥有仙药的道人,也保不住自己的老命呢」?经此一问,国王顿然觉悟 ,放了那个无罪的臣子。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有形假相的寿命,终归无常坏灭,除非是不懂人生无常真理的愚夫,才会要求仙寻药,做一种非分的希图!在 佛经中把这个世界扩大到三界二十八天,而最高的非非想处天,寿命长到八万大劫,结果还免不了死亡,正是「纵经百千劫,还是落空亡」,所以说假相的寿命是不真实的。

   
      二、真理的寿命
     真理的寿命,是永恒的生命之流,不若假相的寿命可以变坏的。真理的寿 命,它的本身是清净无杂,法尔本然的;但在无始时期,忽为某一种不清净的无明所薰染,於是妄动烦恼,造诸行业,就在真理的寿命上幻起假相的寿命。 这假相的寿命所代表的东西,就是我们这个五蕴四大缘成假聚的身体。身体是代表这一期的寿命;身体百年,终归散坏,所以前说假相的寿命,终是留不住 的。
    真理的寿命,怎知是永?呢?说个比喻,好如一个碧清的大海,狂风不起,水平如镜。这本来清净的水体,正象徵著真理生命的本质;而水的本性是 动的,时时很微细地在生生灭灭,相续推迁,正是象徵著真理的生命之流,永无停止。但忽然狂风吹来,掀起轩然巨浪,把这海水搅浊了。一风来生一浪, 多风来生多浪。这些风浪的生起,正象徵著我们众生因受境界的业风所吹,就从真理的生命中,幻起一个至多个的假相寿命。则知本性清净的真理寿命之流 ,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到了假相的寿命因业风而现起,就成这个恶浊的人生,甚至不好的事物都纷至沓来了。 在佛学上明白揭穿,真理的生命就是真如。真如是诸法的理性,证悟到这理性,智慧的生命,永远扩展,永无停止,也就是诸佛菩萨的净命慧命的开始 ,尽未来际,无有穷极。假相的寿命,就是无明。无明与真如,无始以来是同时俱有的;由於无始以来有真如时就有无明欲染,所以就覆蔽真理,妄现假相 的寿命,隐藏了真理的慧命,成了众生恶浊的形象。因此,我们真的要获得寿命无量,长生不老,唯有凭此假相的形命,修习圣道,打破无明壳子,建设真 如理性,那智慧的寿命,才会扩展至於无尽。犹如狂风一息,海不扬波,那无限碧清的水体,仍然趋於无限静止的状态,而相续推移,永无停息。     
   但是真理的寿命??真如,既然本来清净,如何会生起虚妄假相的寿命和无明呢?如果是清净寿命仍可生起烦恼恶浊的寿命,那末诸佛菩萨由於修证而获真净的慧命,岂不是将来亦可以生起无明的寿命,诸佛菩萨岂不是仍与众 生一样可再轮回生死吗?这在经中,比喻金与金矿是同时俱有的,而矿的恶浊不能损害金的本质。金即代表真如,矿则代表无明,两者虽同时而有,不相妨 碍,不过由於矿隐覆了金,好像由无明烦恼隐覆了真如理性的生命一样。一旦矿尽金露,金即永远清净光明,不复重与矿俱。众生由修行工夫,破除无明, 证悟真如,获得真理永恒的寿命,证成佛果,不再退为众生的假相寿命,亦犹金既由於铸炼而出矿,就不会再退入於矿中。其道理是一样的。
    
    三、事业的寿命
     事业的寿命,即精神的生命。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寄托於事业,事业不朽,便是精神不朽。假相的寿命虽然过去,而精神所寄的事业却永远地存在。也即是精神寿命永远的存在。
   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人生最可贵的是三不朽的精神。一是立言不朽:言是言论,包括一切文字的著述。一个人自己对学问有研究、有心得,有成就,须要发表言论,著书立说承先启後,继往开来,为百世之师。如孔子被人目称为 至圣先师,就因他能著书立说,传下许多有关世道人心的匡时文章。所以他虽已逝世很久,而他的精神却寄托在他的言论里,永垂不朽。二是立德不朽,一 个人只有言论著述,而没有修养的道德来陪衬,还是不够的,所以必须要再建立自己的道德气节,那 你的言论才会得人尊重;不然,只会高谈阔论,空洞 无物,或下笔千言,倚马可侍,而毫无道德,人格扫地,那就得不到众人的尊重,其人虽存,精神已死,更谈不到不朽。这便是有言无行的缺点,因不能立 德,虽有言论也徒然无用了。三是立功不朽,功是功业,功勋。人生於世,不能专为自己打算,光是为了自己,这人生未免太渺小,太狭隘,太无价值。所 谓「男儿志在四方」,应该要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人类,有所贡献,有所建树,立下不朽的功业,方不辜负这宝贵的人生。古来的圣贤,能流芳百世, 遗爱於人间,多是对立言、立德、立功有所成就。他的精神不朽,就是他在事业永恒的寿命!     
    中观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依世俗谛,一依第一义。若不说世俗,不得第一义」。第一义是佛法,是真谛之理;世俗谛是世间法,是俗谛 之理。契真谛,就是得到真理的寿命;契俗谛,就是建立事业的寿命。真能体证真谛,获得真理寿命的永生,从古至今,唯有了生脱死,超出轮回的出世圣人??诸佛菩萨;世间的圣贤,至多在世间事业的寿命上,建立了三朽,对於出世的真理寿命,似乎还未曾梦见。真能在世间事业上立言、立德、立功,同 时又能契证诸法真如,获得永?真理寿命,唯有福慧双修,真俗并融的佛陀,才能由修证而实现了的真理慧命。     
    不论是谁都好,没有契证真理的寿命,又无事业不朽的寿命,光是从假相 的寿命上寻求永生,那是等於缘木求鱼,亦如炒沙欲冀成饭,终是办不到的。 要得无量寿命,唯有基於不朽的事业,而进求真理的扩展,才获得永恒的慧命 。


{返回 竺摩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与人生 人生是否需要信仰
下一篇:佛教与人生 人生谁最可靠
 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佛教与人生 佛教与人生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章 如来称赞修福
 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七章 附说几个问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附录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三章 地藏菩萨的名义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二章 泛论本经的一般情形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四章 以布施修福为助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定学开导(130~139)[栏目:傅味琴居士]
 2010培训开示(七)戒律的相关内容[栏目:达真堪布]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三十七卷[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发大菩提,生真信愿。竭诚尽敬,唯佛是念——印光大师殊胜开示句解之四[栏目:张秉全居士]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二十五[栏目:智海法师]
 真修行人身上有香味[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弘扬药师法门速离人生痛苦(释净心)[栏目:药师佛·文集]
 有人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家庭环境、身体状况而学佛...是不是还没有离开贪嗔痴?[栏目:佛海启航·达真堪布]
 四向四果与菩萨[栏目:温金柯博士]
 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