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义理的探究 般若之要旨在阐释谛理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07
般若之要旨在阐释谛理
   
世尊成道后,应梵王请,至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三转十二*轮,示转、劝转、证转。
 
示转者,此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至苦灭道。世尊先示四谛相,令五比丘知。
 
劝转者,劝五比丘如法修行。是苦谛应知,是苦集应断,是苦灭应证,是苦灭道应修。至此世尊劝五比丘,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证转者,是苦谛我知已,是苦集我断已,是苦灭我证已,是苦灭道我修已。世尊以自身为证,令五比丘深信力行。
 
真实不虚谓之谛,谛理者,真理也。见谛理者为圣者,不知谛理者即凡夫,由此可知般若于佛法中之重要性了。而般若之精义,便是阐释谛理。
 
谛理之说明,有多种分别。约事相方面说,有四谛;约理或约理事双融而言,有二谛、三谛、一谛。智者大师于《法华文句》中,又立无谛。四谛、二谛、三谛、一谛、无谛,均见于般若经,兹分别介绍于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
 
「云何知四圣谛。知苦圣谛时远离二法。知苦谛不二不别。是名苦圣谛。集尽道亦如是。云何知苦如。知苦圣谛即是如。如即是苦圣谛。集尽道亦如是。」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六:
 
「为众生说四圣谛苦集苦灭苦灭道开示分别。一切助道善法皆入四圣谛中。用是助道善法故分别有三宝。何等三。佛宝法宝僧宝。不信拒逆是三宝故。不得离五道生死。」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用苦圣谛得度。用苦智得度。用集圣谛得度。用集智得度。用灭圣谛得度。用灭智得度。用道圣谛得度。用道智得度。」
 
「佛告须菩提。非苦圣谛得度。亦非苦智。乃至非道圣谛得度。亦非道智。须菩提。是四圣谛平等故我说即是涅槃。不以苦圣谛不以集灭道圣谛。亦不以苦智不以集灭道智得涅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四圣谛平等相。」
 
「须菩提。若无苦无苦智。无集无集智。无灭无灭智。无道无道智。是名四圣谛平等相。」
 
「复次须菩提。是四圣谛如。不异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实际。有佛无佛法相常住为不诳不失故。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为通达实谛故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通达实谛故。行般若波罗蜜如。通达实谛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直入菩萨位中。」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实见诸法。见已得无所有法。得无所有法已见一切法空。四圣谛所摄四圣谛所不摄法皆空。若如是观是时便入菩萨位中。是为菩萨住性地中不从顶堕。用是顶堕故堕声闻辟支佛地。是菩萨住性中能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菩萨住是初定地中分别一切诸法。通达四圣谛。知苦不生缘苦心。乃至知道不生缘道心。但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观诸法如实相。」
 
「世尊。云何观诸法如实相。」
 
「佛言。观诸法空。」
 
「世尊。何等空观。」
 
「佛言。自相空。是菩萨用如是智慧观一切法空。无法性可见。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无性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诸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亦非阿罗汉所作亦非向道人所作。亦非得果人所作亦非菩萨所作。但众生不知不见诸法如实相。以是事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是知佛说四圣谛,欲令众生入于大乘。声闻人不会,竟将大乘法解为生灭四谛有边四谛耳。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九:
 
「苦集灭道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四圣谛法不可得故。」
 
可见四圣谛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大乘人以不可得心,知四圣谛即般若波罗蜜多。小乘人以有所得心,见四圣谛是生灭法。
 
《大般若经》卷第四百七十二: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学如是三解脱门。亦能学苦集灭道圣谛。」
 
「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苦是逼迫相。集是生起相。灭是寂静相。道是出离相。自性本空远离二法。是圣者谛苦等即真如。真如即苦等无二无别。唯真圣者能如实知。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能学如是三解脱门亦能学苦集灭道圣谛。」
 
《大般若经》说得更清楚,大乘人学四圣谛,如实知诸相自性本空。无相则无分别,是以远离二法。如是则为圣者谛实,苦集灭道等即是真如,真如即是苦集灭道等,无二无别。如此真实义,唯真圣者方能知之。小乘劣智不能知之,竟谓大乘非佛说。
 
其次再讲二谛,二谛亦出于般若。二谛者,即第一义谛与世谛,亦名真谛俗谛。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道树品〉七十一: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无。非以第一义。」
 
「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
 
「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若有若无。」
 
「复次须菩提。众生于五受阴中有着相故。不知无所有为是众生故示若有若无。令知清净无所有。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
 
「如」是不二不别,世谛如,即第一义谛如,是说二谛者不二不别。换句话说,二谛即是一谛,为方便对众生说故,方说有说无,说第一义谛与世谛。于经文则知,说五阴,是世谛,说五阴皆空,是第一义谛,此是为众生故,方说有说无。其实五阴有不可得,五阴空亦不可得。不可得为一谛,为对众生说故,方便说五阴有五阴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五: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世谛第一义谛。」
 
「舍利弗。二谛中众生虽不可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众生闻是法今世吾我尚不可得。何况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及所用法。」
 
何故二谛中,众生不可得?因为第一义谛毕竟空,故众生不可得;世谛如幻,故众生不可得。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
 
「大王。凡有言说名为世谛此非真实。若无世谛第一义谛则不可说。」
 
《天王般若》卷第一,复指出修道人若不知二谛,便不能如实修行。
 
「即剃须发出家修道。未见令见未得令得未证令证。闻说受持若世谛第一义谛。如实修行如法观察。所谓正见正分别正精进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远离喧杂不求名闻。供养恭敬身心精进常无休息。」
 
其次三谛亦出于般若。学人不明二谛时,以三谛方便,容易明了二谛。例如性空是第一义谛,缘起是世谛。缘起法无自性。何以故?若有自性,便不必待因缘起了。既待因缘而起,便无自性,故知缘起则无自性。性空法亦无自性。何以故?以性空故。
 
所以性空无自性不碍缘起,缘起无自性即是性空。于是二谛之理易明。所谓性空缘起无自性,此即所谓三谛之理,亦即天台宗之空假中。《仁王般若经》谓之空谛、色谛、心谛。
 
其实道理是一,方便故分为二谛、三谛、一谛、无谛罢了。兹将《仁王般若经》摘录如下。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云:
 
「即不见一不见二。一二者第一义谛也。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
 
所谓空谛、色谛、心谛,即空假中也。
 
其次再谈一谛、无谛。无谛即是一谛,如佛言诸法一相所谓无相。二谛、三谛,即是方便说一谛。为方便度众生故,佛于一谛说二说三。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
 
须菩提问佛言:
 
「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
 
佛言:
 
「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第一义谛如。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若有若无。」
 
故知二谛者,原是一谛之方便说。故二谛、三谛,只是一谛。
 
《涅槃经》卷第十三云,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答曰,世谛者,即第一义谛。有善方便故,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是故当知,第一义任缘,便是世谛;世谛无性,便是第一义。故实是一谛,方便说二谛也。
 
是知般若之要旨,在阐释谛理。若入谛理,便入般若;若入般若,便入佛法。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义理的探究 分别解说 四谛
下一篇:般若义理的探究 绪言
 佛说不增不减经讲记 讲经题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一期 第六天 计数念佛不起妄想
 佛七讲话 第八集 第二期 第五天 法不可得归毕竟空
 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句解 释经题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七
 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十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二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四期 第五天 放下一切莫生贪恋求生西方老实念佛..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四期 第三天 不取于相体证实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一)[栏目:杂阿含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解释 地狱名号品第五[栏目:胡维铨居士]
 学佛知津[栏目:圣严法师]
 善待自己 慈悲他人[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智敏上师书信二集 问答部分[栏目:疑问解答]
 有人说“即身成佛并非密法独擅之旨,乃《法华》、《华严》等经中要义”是这样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一真法界[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皈依发心[栏目:日宗仁波切]
 短期出家的女众需要削发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轻松愉快的微笑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