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三、悬搁语言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29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三、悬搁语言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

第86—96页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禅宗不二法门,泯除拣择,截断意路,对逻辑性指义性的语言,采取了悬搁的态度,以使人回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前语言境域。表达悬搁语言禅机的,有“闭嘴说禅”公案及颂古。《碧岩录》云:

    沩山五峰云岩,同侍立百丈。百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沩山云:“却请和尚道。”丈云:“我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第70则)
    百丈复问峰:“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峰云:“和尚也须并却。”丈云:“无人处斫额望汝。”(第71则)
    百丈又问云岩:“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岩云:“和尚有也未?”丈云:“丧我儿孙。”(第72则)

    “离四句绝百非”时如何说禅,百丈自有主见,只是为了启发弟子,才一一询问。“并却咽喉唇吻”的世界,是遍界不藏恒时现成的世界,是“公开的神秘之境”(《禅学讲话》第122页)。 三人答处,各各不同,沩山壁立千仞,五峰照用同时,云岩自救不了。沩山、五峰深得百丈之意。沩山答:“却请和尚道。”如石火电光般逼拶百丈,不费纤毫气力,自有转身出路。答语暗示若以言论传于人,便是一种学说,而非教外别传。百丈说:“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意为别传之法,在于直觉妙悟,靠语言相传便会灭绝禅的继承人。百丈与沩山,宾主互换,壁立千仞。雪窦颂道:

    “却请和尚道”,虎头生角出荒草。
    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

    “‘却请和尚道’,虎头生角出荒草。”颂沩山答处,一似猛虎戴角,让人近傍不得。雪窦接着吟诵道:“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古书上记载,海外有三山十洲,以一百年为一春。雪窦之诗展现了一幅明丽澄澈玲珑剔透的景象:暮春之际,百千万株花树一时凋残,只有珊瑚树林不会凋落,与太阳交相辉映。这种奇妙的图景,正是“却请和尚道”所呈显出来的境象。

    沩山把定封疆,五峰则截断众流。五峰的答语,虽然比不上沩山答语显得气势磅礴,却也如马前相扑,不容拟议,紧迅危峭,干脆利落。百丈见他灵活无碍,只与他轻轻地略作点拨。雪窦颂云:

    “和尚也并却”,龙蛇阵上看谋略。
    令人长忆李将军,万里天边飞一鹗。

    “‘和尚也并却’,龙蛇阵上看谋略。”颂五峰的答语,纵横捭阖,自在无碍,如同在敌人的阵势排开之时,从容自如地突出突入。只有具备雄才伟略、功夫高强的大将,才敢单枪匹马在龙蛇阵上出没自在,对手没有办法困住他。后二句借李广相比:“令人长忆李将军,万里天边飞一鹗。”李广善射,一箭必落一雕。雪窦颂百丈问处如一鹗盘旋,五峰答处如一箭飞空。

    和沩山、五峰相比,云岩的答语就大为逊色。云岩在百丈二十年作侍者,仍然半青半黄,粘皮着骨。云岩之答,落于言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殊不知“语不离窠臼,焉能出盖缠。白云横谷口,迷却几人源”(《古尊宿》卷40《文悦》)。 云岩一心想勘验百丈,反而被百丈挫败。雪窦颂云:

    “和尚有也未”,金毛师子不踞地。
    两两三三旧路行,大雄山下空弹指。

    “‘和尚有也未’,金毛师子不踞地。”云岩的答语固然也对,却像不踞地的金毛狮子一样,没有强劲的气力和沉雄的气韵。狮子捕捉动物,爪牙隐藏不露,蹲伏在地上,不论猎物大小,都使出全力搏击,以万无一失地捕捉猎物。不踞地的金毛狮子,则显发不出其威猛。“两两三三旧路行,大雄山下空弹指。”感叹云岩的话只是向旧路上行,用前人常用的问话来反诘,因此百丈向大雄山下空弹指,白费了一番苦心。

    雪窦这三首诗,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以“虎头生角出荒草”,象征沩山凛凛威风无可近傍;以龙蛇阵上出没纵横,箭飞雕落,象征五峰与百丈机锋相拄,电转星飞;以“金毛狮子不踞地”,象征云岩答语软弱无力,拖泥带水。而“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之喻,更是一幅美丽如画、光辉澄明的现量境,予人以廓尔亡言、物我一如的禅悟美感。

    表达悬搁语言禅机的,还有“外道问佛”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65则:

    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云:“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去后,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佛云:“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外道精通四维陀典(即吠陀经典),到处找人辩论。外道以“不问有言,不问无言”探问什么是佛法旨意,想陷对方于进退两难之境。佛陀无论以任何言词应答,都容易堕于“有”、“无”两端,而予外道以可乘之机。“世尊良久”,不费吹灰之力便使之省悟,以致于赞叹致敬。外道开悟后,方知禅悟既不在言句上,也不在无言上,既不在“是”,也不在“不是”。雪窦颂云:

    机轮曾未转,转必两头走。
    明镜忽临台,当下分妍丑。
    妍丑分兮迷云开,慈门何处生尘埃?
    因思良马窥鞭影,千里追风唤得回。

    “机轮曾未转,转必两头走。”诸佛祖师的灵机是禅悟的命脉。外道提出问题,堪称全机大用。世尊良久,则是看风使舵,对症下药。外道礼拜赞叹,机轮遂辘辘地转动,既不转向有,也不转向无,不落得失,不拘凡圣,将相对的观念一齐辗过。而一般的人不落无言即落有言,只知在有、无之间转来转去。

    “明镜忽临台,当下分妍丑。”自性不曾动摇,只需“良久”,就如明镜当台,万象不能逃其影质。对外道“得入”处,须是自参、自究、自悟、自会者方知。只要有丝毫的寻思推理,就窒碍不通,遑论入处。

    “妍丑分兮迷云开,慈门何处生尘埃。”颂“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本则公案中,世尊不以言语答复外道,只是“良久”,已超越有、无相对之境,了无纤尘。这种不落言筌而灵机全现的圆融妙用,不但化解了外道狡狯诘问的危机,而且能够于任运自在之际彰显禅法旨趣,使外道由衷叹服。

    “因思良马窥鞭影,千里追风唤得回。”追风之马,见鞭影便可驰走千里,教回即回。雪窦诗指出,若是上上根器之人,一拨便转,一唤便回。相反,以多闻第一著称的阿难,反而坠入义解,竟不如外道能于电光石火中领会机锋。

    此诗运用禅悟直觉意象,表达了对外道问佛公案的独特感悟。世尊良久,机轮未转。未转而转,不落两边,不立纤尘,却顿分妍丑,万象昭然。诗的最后以良马一拨便转,喻外道当下顿悟。此诗格调高逸,如翩鸿入云,似流风回雪,活脱脱地描画出了超越相对的冰雪澄明之境。

    表达悬搁语言心行处灭的内证境界的,还有“离四句绝百非”、“文殊白槌”公案及颂古。言语是生灭法,是相对意识的产物,而真如本体和禅悟之境,是绝对如如的,因此,要契入真如,就必须超越四句,即离四句。禅林借用“四句”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表示作为一般判断的形式,再加上百非(百种之否定),成为四句百非。禅宗指出,四句百非是基于一切判断与论议之立场而设立的假名概念,参禅者必须超越这种假名概念,臻于言忘虑绝之境界,方可契入真如本体之境。禅林盛传“离四句绝百非”的名言,成为参禅悟道的指南。《碧岩录》第73则:

    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马师云:“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僧问智藏,藏云:“何不问和尚?”僧云:“和尚教来问。”藏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海兄去。”僧问海兄,海云:“我到这里却不会。”僧举似马大师,马师云:“藏头白,海头黑。”

    绝对真理,是无说无闻之境,故终日说而非说,闻而非闻。禅林赞赏三人作略是吹奏起无孔笛,清音遍满天地。雪窦颂此公案云:

    藏头白,海头黑,明眼衲僧会不得。
    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未是白拈贼。
    离四句,绝百非,天上人间唯我知。

    “藏头白,海头黑,明眼衲僧会不得。”马祖说“藏头白,海头黑”,也等于说鹄白乌黑,山高水长,是完全超越了会与不会的真如的活现,是绝对的真面目。对它的意旨,天下禅僧没有一个能够悟解,纵是明眼衲僧,也理会不得。对“西来意”,非但马祖、智藏“不能为汝说得”,怀海“不会”,纵是大彻大悟的禅门宗师,也说不得,因为离四句、绝百非的境界,远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述。

    “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未是白拈贼。”头白头黑这句话显露出马祖具有踏杀天下人的才情,千人万人咬嚼不破。依雪窦看来,马祖的机锋还胜过临济,是不留痕迹出神入化的“白拈贼”,连临济都略逊一筹。 

    “离四句,绝百非,天上人间唯我知。”雪窦最后说此事唯我能知,纵是三世诸佛也看不出来。既然是“独知”,别人还求个什么?雪窦的诗,将求知的意念彻底予以粉碎。只这头白头黑一句,“便见踏杀天下人处,只这一句黑白语,千人万人咬不破”(圆悟语)。 其机锋之锐利,比起临济有过之而无不及。

    “离四句,绝百非”,就是把否定、肯定等一切相对的观念,全部荡除,使依于言说的问答、垂示、说法,也全部被否定。本则公案旨在斩断一切语言葛藤,使人回归于前语言境域。雪窦先拈用马祖法语“藏头白,海头黑”入诗,指出公案不可凑泊。再宕开笔触,写马祖机锋凌厉迅疾过于临济。复以“离四句,绝百非,天上人间我独知”指向言亡虑绝的内证境界。运笔腾挪跌宕,摇曳生姿。

    “文殊白槌”公案也是悬搁语言禅机的生动运用。《碧岩录》第92则:

    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禅宗经常用本则公案表示第一义谛乃不立文字、言语道断。由于“世尊升座”与“拈花微笑”两则公案在初期禅籍中都没有记载,因此有人指出它们是禅门宗匠为机缘而设者(参《从容录》第1则)。对本则公案,禅林臆测纷纭,雪窦颂古精到地抉发出公案的要义:

    列圣丛中作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
    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槌?

    “列圣丛中作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传说灵山法会上,有八万圣众,都是证得圣位的大菩萨、大阿罗汉。文殊、普贤、弥勒都参加了这次法会。雪窦意谓参与法会的列圣丛中只有文殊、普贤、弥勒几位才能明白佛陀的意旨。如果能够达到文殊的智慧,就不必听释尊说法,释尊也不必说法。

    “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槌?”两句承上,说如果是顶门有眼的伶俐禅僧,天机高妙慧心朗达,在世尊还没有登上法座之前就会识破其意旨,当下悟入,根本用不着世尊升座,更用不着文殊击磐提唱了。因为这些作略都是画蛇添足。第一义是超越说与不说之境,因此,纵使说出提持向上一路的话,仍然落于言筌。落于言筌,就坠在第二第三的应机说法中。第一义不可说,已在眼前堂堂显现,所以不可画蛇添足。因此文殊举唱“法王法如是”,以显示在文殊白槌之前,法是早已自己显示宣说过了,故而宣布结束法会。于是世尊除了下座以外,便无言可说。雪窦的诗精当地表现了无法可说、言语道断的了悟之境。

    雪窦此诗借用了其师光祚“文殊白槌报众知,法王法令合如斯。会中若有仙陀客,不待眉间毫相辉”(《古尊宿》卷39《光祚》) 语意。前二句与光祚诗意相反,在否定言词的指义性上更进了一步。后二句承续光祚诗意,而略变语词。由此可见雪窦的创作,系在禀承师意的基础上自出手眼,并不人云亦云,倚门傍户。

    表达悬搁语言禅机的还有《碧岩录》第67则“大士讲经”公案及颂古:

    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大士便于座上,挥案一下,便下座。武帝愕然。志公问:“陛下还会么?”帝云:“不会。”志公云:“大士讲经竟。”

    武帝皈心佛法,请志公讲《金刚经》,志公推荐善慧大士傅翕。傅大士既至,于讲座上,挥案一下,便下座。武帝不契,志公急忙圆场说大士已讲完经了。圆悟指出,傅大士提持向上一路,略露锋芒,教人知道落处,采取的是壁立万仞的机法,却被志公不识好恶地说什么大士说法结束,正是好心不得好报,如美酒一盏,却被志公掺入了白水;如一锅羹汤,被志公弄进了鼠粪。雪窦颂云:

    不向双林寄此身,却于梁土惹埃尘。
    当时不得志公老,也是栖栖去国人。

    “不向双林寄此身,却于梁土惹埃尘。”诗意谓傅大士与达摩作略相同。达摩初到金陵,见武帝,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云“廓然无圣”。帝云:“对朕者谁?”摩云:“不识。”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武帝举问志公,公云:“陛下还识此人否?”帝云:“不识。”志公云:“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帝悔,遂遣使去请。志公云:“莫道陛下发使去取,合国人去,他亦不回。”

    “当时不得志公老,也是栖栖去国人。”意为当时若不是志公圆场,傅大士也会像达摩一样被赶出国去。雪窦是弦外之音,傅大士不在双林逍遥放旷,吃粥吃饭,随分过时,却来宫中讲经,纵是挥案一下立即下座,也是惹起了埃尘。后二句表面上说当时若不是志公解释,大士也会像达摩那样与武帝机缘不契,被赶出国去,实则是感叹禅的慧命,在志公的阐说中丧失殆尽!

 


{返回 吴言生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四、消解自他
下一篇: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二、截断意路
 经典禅诗 第十章 名僧禅诗欣赏 六、同安察《还源诗》
 禅诗理事圆融论
 经典禅诗 第十章 名僧禅诗欣赏 七、廓庵禅师《十牛图颂》
 经典禅诗 第六章 法眼宗禅诗 一、般若无知
 华严帝网印禅心——论《华严经》、华严宗对禅思禅诗的影响
 经典禅诗 第三章 沩仰宗禅诗
 经典颂古 第二章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 五、融汇生死
 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三、四照用
 经典禅诗 第六章 法眼宗禅诗 三、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
 禅宗的诗学话语体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第二讲[栏目:明安法师]
 What are the Karmic Implications of Bequeathing An..[栏目:Dzigar Kongtrul Rinpoche]
 楞严八十分义 顿悟顿证分第三十九[栏目:乘一法师]
 禅门骊珠集 第十篇 明末以来的禅师 来果妙树[栏目:禅门骊珠集]
 学佛人易出现的弊端[栏目:万行法语]
 人际的和谐[栏目:真理的价值·迷悟之间]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四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筑堤 Dam[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一二五七)[栏目:杂阿含经]
 发心发愿[栏目:禅林衲子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