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四节 四圣谛空
 
{返回 唐普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0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遍照金刚唐密第五十代普门传灯大奢黎冯达庵 撰述
后学弟子普式 录要

  第四节 四圣谛空
  审察法理真正无误,谓之谛。对苦集灭道四种审察,谓之四谛。以符真理,故以称真谛。能证之者可名圣人,故又名四圣谛。二乘依脑审察;大乘依心审察,故浅深不同。
  (一)二乘观法
  二乘,即小乘声闻和中乘缘觉合称。声闻乘固以观行四谛为唯一法门。缘觉乘亦未尝离此法。所谓十二支缘起,乃就四谛而编重集谛之如何牵引耳。故基本观法一致。
  (甲)苦谛
  洞悉三界六道众生受分段身之苦报也。
  苦者,六尘压抑身心,忍受维艰之境也。审察苦之现象而排比之,谓之苦谛。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为欲界所具足,即天、人、阿修罗、鬼、畜生,地狱六趣也。色界无色界,惟有天趣。其中享用虽各不同,然皆以分段身为享用之主,分段身为浮尘根所构成。对于有限之寿命曰分。对于有质之形相曰段。分段身与外尘和合时,固有遂意之乐。更多指意之苦。所谓苦报者,分段身所招之反应力也,苦之种类略分如下:
  (1)二苦
  一曰内苦,二曰外苦。内苦二种:忧愁嫉妒诸烦恼属心苦;疾病疲劳诸烦恼属身苦。外苦亦分二种:盗贼虎狼等患属人事苦;风雨寒热等患属天然苦。
  (2)三苦
  一曰苦苦,由苦境逼迫时所感之苦恼也。二曰坏苦,由乐境破坏时所感之苦恼也。三曰行苦,由内外境变迁无常所感之苦恼也。
  (3)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八种苦境也。
  前之七苦其义易知,五阴盛苦,乃五蕴炽盛所生苦况也。认假作真,取销不得,识蕴炽盛所致也。循习惯动、欲罢不能,行蕴炽盛所致也。遇墙则阻,遇水则溺,色蕴炽盛所致也。三苦为患,受蕴炽盛所致也。妄想不息,想蕴炽盛所致也。
  (乙)集谛
  洞悉致苦之因,为有漏诸行也。
  有漏者,有所留滞之义,亦遗漏义。即是法性不能随起随落,恒为烦恼所牵。故造因不论善恶梵,总属有漏之因。受果不论苦乐舍,总属有漏之果。行即行法,乃有为法之别名,非限于作业也。是知分段身所致苦报之因,即由有漏诸行所集成,审察此中理路,谓之集谛。其要有二:
  (1)惑
  妄心所贪嗔痴等诸烦恼。
  能润生烦恼者曰惑。真心被无明盖复,谓之妄心。对境迷惘不知正理所在,遂任贪嗔痴等有为法纷起。烦恼得其滋润力,发展日盛,而惑亦愈甚。
  (2)业
  妄心怕起善不善等诸造作。
  能感召后有者曰业。妄心既不知正理所在,为惑所驱,造作种种事业;引起后有之身。善行入三善道,恶行入三恶道,梵行入色界无色界。
  (丙)灭谛
  洞悉涅槃之旨也。即灭去惑、业、苦三事,归于寂灭无为。二乘极果位齐于此也。
  二乘以灭去分段身,不复缠缚生死为涅槃,是名灭谛。此涅槃妙境,原与分段生死相对待。灭去分段身之惑业苦三事,使归寂灭,即有为归于无为。实证此者,声闻乘为阿罗汉;缘觉乘为辟支佛。
  (丁)道谛
  洞悉致涅槃之因,在生空智现前。其要在修戒定慧,或八正道。
  涅槃之境,须有实修之道。生空者,表分段身本来寂灭。观行此理到识尽智显为生空智。此智现前,即入涅槃境。然如何观行乃得。则从戒定慧或八正道中,审察其理无误,是名道谛。
戒定慧为二乘必学之法。戒者,戒律;所以防非止恶。定者,禅定;所以摄散澄神。慧者,智慧;所以断惑证理。
  八正道亦名八圣道:
  (1)正见。明四谛之理,不乖正道。以无漏之慧为体。
  (2)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思为体。
  (3)正语。依真智而说,不作非理之语也。以无漏戒为体。
  (4)正业。依真智而行,不作不净之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
  (5)正命。顺于正法而活命。离去五邪命也。(比丘不依正法而求利养,谓之邪命:(a)现奇特相;(b)自夸功德;(c)占相吉凶;(d)高声现威;(e)说利动人。)以无漏戒为体。
  (6)正勤。发用真智,强修涅槃之道。以无漏精进这体。
  (7)正念。依止真智,惟忆契理之道。以无漏念为体。
  (8)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以无漏之定为体。
  八法总为无漏,是见道位之行法也。
  (二)大乘观法
  自他并度之教法曰大乘。其中有权实之分。权大乘之研究四谛,与二乘无甚差别,皆从脑部用功也。实大乘则专力心部用功,故更殊胜。下列观法,据实大乘言之。
  (甲)苦谛
  洞悉具生空智之圣者,犹有变易身苦报也。
  分段身为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粗异熟果,流转三界。寿命长短,随因缘力,有定齐限。一切凡夫及二乘圣人所依身,大乘智增菩萨地前,悲增菩萨七地满位,皆借此身以修习。
  分段身者,浮尘根构成之假肉身也。恍若有物质附丽其中;实乃前六识之幻感。众生不知其幻,则由烦恼盖复其心。由烦恼发动助成种种妄行,而感召异熟果,流转无穷。故名烦恼障。其流转三界之身形,乃异熟果演成之粗相,及证生空,转成变易身而止。
  变易身为由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细异熟果。虽出三界,究非无漏。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有齐限;依正细妙。此唯菩萨有之。或渐悟之地前菩萨 ,或顿悟之地上菩萨、或八地以上之悲增菩萨,许有此报。
  变易身者,外脱浮尘根、内脱赖耶识之清净身也。已无尘垢染污其间;以异熟习气犹在故,仍属有漏之身。此身虽与粗迹之身不同,超出三界之表,然所知障未净除,无法断尽异熟习气,故仍有微细生死。但大悲愿力所行,能令一期寿命延长无限;依正二报,皆精细微妙;所谓净土境界是也。如是境界非明心见性不能办。然有异熟已空。而示同变时代气息身之有生死者;诸佛之变化身是也。如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变化身事耳。
  以上为相宗之说。若他宗或以二乘极果亦有变易身,盖虽名无漏,而法空智未显,不免念念迁流,属行苦摄。
  (乙)集谛
  洞悉变易身出现之因,系乎所知障也。
  三乘圣人虽能脱分段身,只能得变易身,而不能得受用身者,因受用身以法性为所依;变易身以异熟为所依也。其所以不能脱除异熟而归于真实法性,则所知障为碍也。(所知障详见下文)
  烦恼障由执人我见,致起种种烦恼扰乱身心,为涅槃道之障。所知障由执法我见,致起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见)掩蔽正智、为菩提道之障。
  烦恼障亦名事障,以能牵引种种世事令纷扰也。所知障亦名理障,以能掩蔽种种真理令迷惑也。二障同以根本烦恼为体,而所起作用不同。人我见者,偏于自己之据点,视幻身为一切事物之主宰。法我见者,迷于诸境之缘起;视假相具有实体之存在。由执自己为主宰,喜顺恶逆。故三业恒为烦恼所驱使,扰乱身心,正与不生不灭之涅槃道背驰,故曰烦恼障障涅槃。由执诸境为存在;迷本空理,纵能悟证生空,摆脱事障;而根本烦恼微细习气犹为法空真如之障,所知未克彻底。此与正等正觉之菩提道相违,故曰所知障障菩提。所知障断,异熟识空,变易身乃得息灭;此大乘集谛之正旨也。
  (丙)灭谛
  洞悉灭尽变易身之究竟涅槃之正旨也。
  究竟涅槃、即是法界本体,不受任何有为法之波动;故异熟识亦在净除之列。既无此识,变易身遂失所依附矣。
  二乘以断生死显涅槃,只断烦恼障;未悟所知障;故非究竟。大乘不离生死显涅槃,能破所知障;故属究竟。
  二乘之断生死,乃分段身事;只显相似涅槃。但能不随烦恼作业便得。然烦恼习气微细波动,仍不离识。真实大乘能破所知障、回复法界真如本体,虽随缘现分段变易二身,而真如不变,此为真实涅槃。亦即究竟涅槃。
  (丁)道谛
  洞悉致究竟涅槃之因,在法空智现前也。
  法空智,即亲证法空真如之理者。深得此智,则法我见之俱生执遂断;异熟识于是不行。即烦恼微细习气净尽,而得究竟涅槃。
  生空智正破人执;法空智正破法执。无人执未必无法执;无法执则必无人执。故法空智现前时,即二障具破,得究竟涅槃。
  人执为分段身根本。生空现前,此执便消。法执为变易身根本。法空现前,此执乃除。然人执为法执之一部,故但致力于法空智,不惟能破所知障,且并破烦恼障;不惟分段生死永息,变易生死亦终;是谓得究竟涅槃。
  经云:无苦集灭道。
  众生之身有三种:(一)粗身,在三界内受分段生死。(二)细身,在三界外受变易生死。二乘只求解脱粗身,以生空智净除烦恼障。大乘兼求解脱细身,以法空智净除所知障。以道相智观之,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本经以观自在法门,乃不落次第,顿证二空真如故云:无苦集灭道。
入观自在三摩地,二障顿破、显现二空真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观自在三摩地,能深入二空真如本体,烦恼与所知二障同时顿破。虽示同众生粗细二身,而烦恼习气不能掩蔽本体,故能于烦恼中迳证菩提。生死相续不能留碍法体,故能于生死之中直入涅槃。
  不须起断集修道之行;亦不须作灭苦证灭之道。四圣谛法门皆用不著;故曰无苦集灭道。然亦约智门言之。题曰四圣谛空,以此。
  此乃顿教法门,以别于渐教法门也。本经以般若真言加持力,迳提二空真如本性,四圣谛法门皆用不著。未成三摩地之前,一味虔持真言便得。功行既成,二智自显。随缘入俗,殊无烦恼生死可言。是真四圣谛空矣。
  大般涅槃经十三云:“诸凡夫人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而无真实。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诸凡夫人有集无谛。声闻缘觉有集,有集谛,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声闻缘觉有灭,非真。菩萨摩诃萨有灭,有真谛。声闻缘觉有道非真。菩萨摩诃萨有道,有真谛”。
  凡夫日处五蕴之中,故只觉有苦,亦可知苦由集而来,然不知理何在。二乘知有苦集灭道四谛。但只前六识粗浅之知而不能深入法性本际,故无真实。菩萨能融识入智,名相之苦,顿化如如;集谛亦摄第一义际之真谛。菩萨摩诃萨能深入究竟涅槃。故灭道皆归真谛摄之第一义谛也。
若会得观自在智直缘二空真如,自知此中妙义。
  二空真如,即妙平二智所证之境。渐机初地,顿机信满,皆能会之,虽仅属开悟,亦许入观自在智范围。


{返回 唐普式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五节 智得并空
下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三节 十二支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四章 般若总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三节 十二支空
 如此歪风应该停止了——读台湾《菩提树杂志.近代佛门人物志》之十六,书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四节 四圣谛空
 七觉支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开经
 禅宗三关与密宗三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一节 观音特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二节 性相不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一讲之二[栏目:界诠法师]
 能除众怖作依怙 真实不虚无他方[栏目:学诚法师]
 一发大心,即胜小乘[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放下才能拥有[栏目:净慧禅语]
 在欢迎鉴真和尚像回国展出协议团宴会上的祝词[栏目:真禅法师]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二期 第二天 念佛心中不生我慢[栏目:智谕法师]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四编《论佛学书》答陈真如书(二则)[栏目:欧阳竟无居士]
 中部44经 毗陀罗小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第廿三篇 惹琼巴的开悟[栏目:密勒日巴]
 心存恭敬(王继浩)[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