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真面目 第四章 修证 第一节 禅宗
 
{返回 冯达庵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085

佛教真面目
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

  

   第四章  修证

  权实二教本来同依一乘出发,能彻心源,则无权非实;未明心者,虽勤习实教亦属权类。中国文化适宜大乘,行者罕向小乘修证;大乘之徒,初或不审权实而依不了义者。了义既彰,修证家皆知抉择矣。上章诸教派未尝不讲修证,行法或苦未具,或苦太迂,难收大效。修证法门遂以下列三宗为主:
  第一节 禅宗
  禅者,梵语也;具云禅那,义为静虑,谓宁静散乱之心而起契理思虑也。若空心静坐,懵无所知,虽坐一万年,只名外道定,非佛教所许,学者不可不知。禅之中有世间出世间之别,如四禅四空定等皆世间禅也。出世间禅又分大小乘,如九想灭尽定等皆小乘禅也。大乘禅种类甚多,大要有二:
  (1) 教内禅 未显法界性,依经教熏修而得,谓之渐教,气象平和。
  (2) 教外禅 直显法界性,由祖师加持而得,谓之顿教,气象雄猛。
  然根机深厚者,虽未得祖师亲传,能从经教引起法界性之活现。根机殊薄或师力甚微者纵得亲传,仍难获得实效,多有转入教内者。但教外禅特名禅宗,教内禅不以宗名也。
  中国习禅有声誉者自东晋始,僧光之流一坐七日,小乘禅耳。佛陀跋陀罗雅有禅宗作略,是得教外真传(见第二章第二节),与罗什局于教内者异旨;其能传译《华严》六十卷,于法界性宜有深契矣。释玄高得跋陀禅法,其徒有诩证阿罗汉果者,高以神力令备见十方世界以愧之,是达一乘禅妙用者矣。萧梁时菩提达摩西来,教外禅始正式提倡,遂为东土禅宗初祖。递传慧可、僧灿、道信、宏忍,风气渐开。至惠能大转*轮于岭南,宗旨乃益鲜明,禅宗六祖之名遂大播天下。世出世法皆蒙重大影响。此宗自迦叶尊者以来,一脉相传(台宗诋为中断,正宗记既辟之),至惠能而后发达,是为中国佛教之特色。
  法界性亦名佛性,得禅宗真旨者,此性必显耀于自心,是谓见性(的见佛性)。表诸于外,则觉一片雄猛精神弥漫十方,非教家所能思议。学者欲习此道不可不细加审辨,免坠教家窠臼,列举数要如下:
  其一 宗旨
  此宗以直显自心佛性为正旨,但求佛性涌现,不须依傍教义,学者如能凡心顿开,灵光忽耀,即通初关;打成一片,迥脱根尘,即过重关;性相交融,运用自在,即透后关。到此时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实证法身境界。
  宗旨之通,每资祖师提持之力,学子以殷重心求法,祖师内加威神,外加妙用,机缘成熟者心地顿开,亦有数蒙椎练始开悟者。妙用略分三种:
  (1)提 祖师威神加护之时,学子心中似有消息;一经提示,体认分明,遂契宗旨。
六祖之得法于黄梅,怀让(南岳)、玄觉(永嘉)之得法于六祖,皆此类根机也。
  (2)喝 提之不能晓,则用喝以警其心;盖由耳根感觉一种威力,可以直透心源也。
  怀海(百丈)学禅于马祖,随侍多年,见群雁翔空,犹惑“表色”,马祖扭其鼻,惟著于痛,未能开悟。一日马祖令海挂拂子于床角,于其背后猛喝之,海大惊之际,心光顿发,三日尚觉耳聋,此从喝悟道者。
  (3)棒 此与喝相辅而行,随机施设。借棒显示威神,从身根透入学子心源也。
义玄(临济)问道于黄檗山之希运,因棒契旨。然非能直下承当,一棒不悟至于再三,终赖大愚之提示而后明,是则系乎根机也。而义玄之禅后,以雄猛著于世,是深得西来意者。接机却多用喝。
  其二 实修
  未悟之前如何用功?初悟之后如何开展?此宗门重要问题也。盖祖师提持只资启发。学子实修乃是根本故。方法有二:
  (1)观月轮
  此本龙树大士正法也。心中观圆明如月轮状,初虽不见,习之有恒,隐有实力支持其间,时节因缘一到,则随五尘之激发,心光乍明,即悟道矣。悟后重修,终致圆明无碍,则佛性全露。达摩示慧可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即此法意。盖支持力强,喻如墙壁之固也。此须远离意识乃能实契,若以法尘当之,误矣!
  (2)参话头
  此中国自设之方便法也。借参一句话头以集中心力,习至尘缘不能相扰时,心与诸根相应,即可悟道。既悟之后,仍然咬定话头,使心力益强,终于大显雄猛气象,入俗无碍,是谓彻参。话头即是言句,本无意义;若徒念其言句,毫无裨益。须知言句为所观,意识为能观,于心力集中之际,舍所留能,便显意识自性。再由识性融归本觉,可以直透心体。参之云者,具含此等观法也。由体起用,接于外境则心光发焉。参话头之功效如此。
  其三 学人
  学道之人略称学人,禅宗习用此名。资格如何?向无拘限。非若三乘教必须出家,及讲求种种对治法也。略分述之:
  (1)身相
  六祖说无相颂云:“在家出家,但依此修”。又云:“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此明示学人身相不论缁素也。颂词又云:“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是在家之人,上至帝王下至隶卒,任何身相均无不可矣。盖三乘教之重出家,以广持戒律对治烦恼,非出家不可,此宗直显自性,烦恼即菩提,不须对治,自然清净耳。虽庄严净土,不废十善,但在家固优为之;且欲广利群生,亦以在家为便,菩萨四摄法,非出家所能圆满故。
  (2)教法
  此宗既从自心用功不涉文字,故于三藏教法有无研究皆所不论,即不识字之人亦无妨碍;此就见道方面言之。若欲向上,则须持一乘经。六祖云:“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因《金刚经》具摄庄严二报要理也。教家或以般若法门列入三乘,或作一乘初门,各就一义言之。其实如来三身皆依般若而显,与一切妙有相函,读《金刚经》只知偏重无住之旨,不究如何生心之理者不足入甚深法界。所以者何?甚深法界乃华严妙境,极生心之大观故(详见《金刚经大义》)。
  其四 践履
  透彻宗旨者动静皆符真理,寻常日用无非法乐。六祖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皆透宗者本分事。功夫未至,其践履应如何?亦以平心直行为准。失准者便是过失,宜立矫之。或谓未透宗前不贵践履,恐未能“时见己过”转乞援于三乘教法耳。兹述平直之法如下:
  (1)平心
  心平境界,即心恒如如,一切尘劳不能扰动,其要在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的的见性者自然得之。不须先究何者为第七识,何者为平智也。未到此境而欲平其心,则事事须离两边以显中道。两边相对法无量,略如色空动静之类;任著一边,心便不平。防著色见,兼思对边之空,色空平衡,则非色非空之中道自显。防著动见,兼思对边之静,动静平衡,则非动非静之中道自显。体认分明,即见性之基础。事事如是,则无相不朝宗于性,其心不平而自平。度己度他皆以此为捷径。六祖付嘱法海等依此理以说法,单令度他者,以法海等既能度己,不须说也。然心光未明,虽行此道至于三谛圆融,只得相似境界;不脱教家窠臼。更须善知识提持,开其顶门眼,俾与十方如来法流相接,庶克真实见道焉。
  (2)直行
  宗旨既彻,凡有利他之缘,辄随动机直道而行。六祖云:“恩则教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憐,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是当报恩之机,直行教养之道,当仗义之机,直行憐恤之道,求其和睦,则遇事谦让,求其宁静,则遇事安稳。推而广之,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社会众务,苟当其职,靡不克尽责任。换言之,伦理上之道德咸能随缘发挥光大,是为禅宗应世方便法门。六祖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以心性之开展,全赖世间事迹引生之,生生不已,终成一切智智,《大日经》云:“方便为究竟。”即此旨也。若一味避俗求真,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是处。一乘圣教不重出家,斯为最大原因。
  学者真欲参禅,必取上列要领如实观照,刻苦修行,方有证道之日,若徒驰逐一千七百则烂葛藤之中,一知半解自命通禅,惑矣!
  六祖法嗣四十三人,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南阳慧忠,荷泽神会为上首。六祖已灭,被北方渐教压抑,日就式微,后经神会奋身抗辩,宗旨复昌。唐主追封会为七祖,酬庸也。怀让法脉开沩仰、临济二宗,行思法脉开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各抒见地,自立宗义,其别如下:
  (1) 沩仰宗——圆相——依体起用之相。
  (2) 临济宗——三玄——相大,用大,体大。
  (3) 曹洞宗——五位——观心,破参,真谛,俗谛,中道谛。
  (4) 云门宗——三句——一心,真如心,心生灭。
  (5) 法眼宗——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五家宗义不同,契会一乘佛性则一。应机接物,各因其才;施设互异,无关宏旨。学者不必疲精竭神于此等纷杂之手段也。
  沩仰宗始于沩山灵佑,仰山慧寂继之;盛行于晚唐,五世即寝。临济宗始于临济义玄,与仰山同时;五传至首山省念,宗风大振,法嗣汾阳善昭一脉尤盛,嫡传石霜楚圆复分黄龙、杨岐二派。杨岐一脉代有名德,千年不衰。近代临济多其遗裔。曹洞宗始于洞山良价,与沩山同时,曹山本寂承其后,其道乃昌,故有曹洞之名(先曹后洞,曹更胜故)。然曹山四传而止。延洞山之脉者,厥为云居道膺一支;世仍称之为曹洞宗,至今犹存。但历代名德,远不及临济之众。云门宗始于五代时之云门文偃,四五传至宋之雪窦重显,明教契嵩,皆有大名,当时宗风媲美临济。元以后渐无闻焉。法眼宗始于五代时之清凉文益,较云门尢晚出,其嗣德韶享盛誉于宋初(扶助天台教复兴者),继其后者永明延寿,名振当时,禅门兼修净土自此起,然其法脉只延于高丽。此五家兴废大略也。
 


{返回 冯达庵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真面目 第四章 修证 第二节 真言宗
下一篇: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五节 余六宗
 佛教真面目 第五章 解题 第一节 四种缘起
 心经广义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二节 性相不二
 佛法要论 世界篇
 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五节 余六宗
 学密须知 五、菩提心戒
 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二节 三论宗
 法华特论 第二十三 如来神力品---神力品
 佛法要论序(释印光撰)
 佛教真面目 第四章 修证 第三节 净土宗
 心经广义 第四章 般若总持 第二节 真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有说:若唯名之外,别有量能成安立瓶名之义者,则不须说[唯]词。此说合理耶?[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菩提道次第广论》听闻轨理Ⅰ[栏目:见悲青增格西]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二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如何不悲伤[栏目:孤独是一种修行]
 药师经 Sutra of the Merit and Virtue of the Past Vows..[栏目:英文佛典]
 坐禅时受到干扰应如何处理?[栏目:佛光·禅修释疑]
 社会团体篇[栏目:教规礼仪]
 中国佛教人物(下册)[栏目:中国佛教人物]
 2008年春天清泰园的修学生活写照[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中的因明[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