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要论 三界篇
 
{返回 冯达庵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325

佛法要论
达庵居士冯宝瑛编

  

  三界篇

  吾人所居世界,号曰娑婆。娑婆者,忍受烦恼之义。所以蒙此名为大众同分妄见。恒为烦恼缠缚故。就缠缚之现象言之,凡分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欲界众生,身形心状情欲,三事具足。色界能脱情欲,无色界则并身形亦无,惟余心状而已。
  欲界具含六道,曰天,曰人,曰阿修罗,曰鬼,曰畜生,曰地狱。前三名三善途,后三名三恶途。六道所由成,各缘藏识所伏种子之成熟。种子良者,善途中现。种子劣者,恶途中现。种子或良或劣,视夙昔造业善恶为之因,善恶业细目繁多,括其要,则各具十种:杀生、偷盗、邪淫,此恶业之形诸身者也。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此恶业之宣诸口者也。贪欲、瞋恚、愚痴,此恶业之动诸意者也。戒此十恶,则为十善业。
  欲界所依之地,准内典所载,以须弥山居海中,出入水而各八万四千由旬。(每由旬约四十里)其外分布七香水海,七金山。再外有咸海,有铁围山。咸海之中,东南西北各现一大洲,大洲边附以二小洲,日月绕须弥山而行。东洲名弗婆提,南洲名阎浮提,西洲名瞿耶尼,北洲名郁单越,此皆人道所居。今人所谓地球,即阎浮提也。近世学说以地球绕日,月绕地球,乃由揣度而成,并无天眼为之实证。(天眼义详小乘篇)他日思惟转变,今说又将摇动。读者洞明佛理之后,自觉太阳系进化谈及天文家种种假定。皆戏论也。
  人之所以为人。为夙修十善得其中者之果报。而其间又有差等。东西南三。洲苦乐状态。大致不甚悬隔。北洲则以善因较胜。故所享亦较愉快衣食器具。皆由植物直接供给。不假工作。地产釜鍑。中置焰火珠。投米于中。珠自发热。饭熟乃已。男女相悦。则会于林中。如无血统关系。树为之合。若帷帐然。否则不合。男女自散。不敢强所欲也。顾此等欢会。终身不逾五次。非纵欲无度者可比。女子怀妊。七八日即产。置诸道周。喜之者抚而喂之。七日即长大成人。男入男群。女入女群。无所谓家族也。姿容咸如吾辈二十许年纪。享寿千岁乃逝。无中途夭折者。溺便于地。地为之裂以纳污。纳已即合。地柔软如棉。足按之。恒凹四寸。拔足则舒如初。华美之树。叶叶相次。风雨不漏。为天然庐宇。男女日事游观荡舟。脱衣浴于池。浴毕。随手取衣饰于岸。不必原物。其人民不私己有。有如是者。(此举大略,欲知其详,可参观长阿含经)吾辈南洲。人力少一,资生之具即减一分。今世电炉电灯等物,疑若较为省事,不知乃他种人力之变相,非焰火珠可比。人民为维持生活计,不得不私所蓄。既有私蓄,斯有夺,此乱之所由来也。政治社会诸问,任如何研究,终无绝对实效可期,盖利之所在,弊即寓焉,福之所起,祸即伏焉。欲与北洲并美,无此事也。然因苦心志,劳筋骨,行拂所为,正所以促成上探大道之念,则远非北洲所能望焉。
  夙修十善,得其上者业种成熟,即生天道。天之所以胜于人,约有三事。一为化生,化生者,机缘一至,即托境现身,无处母胎之苦也。二为身胜,人中之痰涕,精涎,便溺,垢腻等一切不净物,诸天皆无之。而天女姿色,美好特甚,任吾人倾城倾国之容,傅以香花香水之饰,自天视之。惟觉劣陋臭秽,不堪亲近。三为衣食,思之自至,,宫室受用现成,视北洲取资于植物犹嫌不便,勿论南洲须待胼手胝足也。天之层次有六,以属欲界,常称六欲天。初曰四王天,居须弥山腰。二曰忉利天,居须弥山顶,此二天属地居。三曰夜摩天,四曰兜率天,五曰化乐天,六曰他化自在天,此四天属空居。六天乐境,逐层递胜。四王者,因须弥为四宝合成,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水晶。四面各以一王领之,故名。忉利,义为三十三,以其天有君主一,臣佐三十二,合组地居天政府也。凡依地而居之众生,皆归此政府统摄。主名帝释,古德考定。谓即道家之玉帝懦家之上帝。道家修炼成仙,势须上参帝释,故知尊之。三代以前,人民业障较薄,于帝释彰善瘅恶之举,每能有所感觉,故诗中累举上帝以为颂。后人业障较深,,对于帝释,冥然罔觉。读儒书者不知锢蔽,往往自负高明,以为上帝二字。系属虚拟,遂与耶教所用名词,同一无味矣。空居四天,较为尊贵,不与人间相接,故吾人尤难与知。此四天所以能空居,为兼修未到定之力。定者,结跏趺坐,排除妄想,俾心安定。(欲知其详,可取台宗止观研究之)或本梵音略名曰禅,或合称禅定。未到者,以未能舍离情欲,非根本之禅也。夜摩,义为善时。以生此者时时唱快乐故。兜率,义为知足,以生此者于诸欲能知足故。化乐者,于境变化自娱。(如欲乘象马,则化象马骑之以为乐)他化自在者,假他所作乐境,以成己乐也。若夫情欲之娱,则形式逐层递简而愈乐。地居二天,有交媾之形,无泄精之秽。夜摩则惟抱持,兜率不过执手,化乐共笑,他化相视。(此本俱舍颂及立世论,若起世经则征异)此等欲事,只为纵乐而然,与胎育无关系。以诸天化生,不由母胎故,惟纵乐不已。藏识所伏种子,适为下坠恶途之因,斯可惧耳。及命将终,则有五种大衰相现:一为衣染尘埃,二为华发萎悴,三为两腋汗出,四为臭气入身,五为不乐本座,是诚六天之通病也。
  阿修罗,具含无天、不端正、无酒等义,以其乏天之德。而男子貌奇丑,又少和气。不能成酿也。所居在须弥山岩窟中,或散在海滨,或潜在海底。夙修十善,而瞋慢疑三习特盛者生之。其生也,多忿怒,好斗争。所享之乐,宫室华美,衣食亦出自然。然判在人道之下者,为日中不免自然之苦,避之不得。如享盛馔,末箸入口,化为淤泥。是其例也。(其它种类住处,及诸典实,楞严,正法念,增一阿含等经均有详载,未及具引)至吾人所能发现之处,于瞻波国有修罗宫,唐使王玄策曾三度过其地。(出西国志)而玄奘法师之游西域,又别有所得。
  阎浮提二万由旬下,有地狱道。其中众生身形,虽与人同,而处境则惟苦无乐。狱之重者为八大狱:一等活狱,生其中者,铁爪长利,怀瞋互攫,又以刀剑递相斫刺脔割,或身碎,或肉坠,想以为死,冷风来吹,则若复活。二黑绳狱,恒为热铁绳所迫,皮肉骨髓皆焦,其中兼受斩锯之苦。三众合狱,中有大石山两两相对,众生入其间,山自然合,堆压其身,骨肉糜碎。四嗥叫狱,镬汤熬煎,苦极而叫。五大叫狱,乃煮煎尤惨者。六炎热狱,受烧炙之刑。七极热狱,乃烧炙之甚者。八阿鼻狱,义为无间,此为八大狱之最下层,众生坠此,受苦无间,乃世间最凄惨处也。大狱之旁,各有十六小狱,未及细举,此外尚有轻狱,散布铁围山间,及东西南三洲山林江海等处。此道众生,所以饱尝苦况,原因对十恶业曾作重大过犯。(或独犯一业,或兼犯多业)业种为反动力所迫,遂演成种种苦恼之形。轻狱重狱,阎王隶役,皆自业之所感召。业力不消,实无摆脱之法。(其中详细关系,见楞严起世等经)后世自号开明之士,有以地狱乃儆世之权词,此坐学验两浅之过耳。晋中散大夫赵泰于太始五年暴死,因心暖体柔,留尸十日,乃复苏时,此十日间,受职案行地狱,种种苦况,目不忍睹,祖父母及二弟与焉,苏时详记以示人。且稔知心奉佛法。足以转业。(出冥详记)此地狱之最详晰者。世有走无常,于地狱形相,亦有所亲见,故能言之如绘。明永乐宣德间,有酆都令尤和者,素辟地狱之说,卒以走无常勾摄其弟付狱事,确确凿凿,无致疑余地,遂大为帖服,且刻石于酆都观纪其实,以示前此坐井观天之失。(出语怪)后之硬主无地狱者,又将为尤和之所怜愍矣。
  鬼道住处,有正有边。正住,在阎浮提下五百由旬。边住,散居诸处。凡曾犯十恶,其业尚轻者生之,身形亦如人。中分有威德无威德二种;有威德者,得住地居天,及四洲海滨山谷之间,皆有宫室之御,享用过人,世俗崇奉之神,即此类鬼也。无威德者,杂处东西南三洲人道之间,或依粪秽,或附草木,或凭冢墓,或隐屏厕,并无舍宇栖止。业较微者,尚能一饱,业较重者,饥火长焚,去人远矣。其与人同居,不相交涉,为成身之物质,两不相同也。禅定功深,或特具鬼眼,庶睹其憧憧来往焉。疑者曰;无威德鬼列入恶途宜矣,有威德鬼乐拟于天,人且奉之,何恶之云。曰:彼所以乐,由昔日布施种子随机成熟耳,(布施义详世法篇)虽号为神,而昼伏夜游,虚怯多畏,依然鬼道本色也。我国鬼神之谈,散见经史子集者,何可胜道。而通幽扶鸾诸术,又往往有奇验。近日西人于鬼之事实,渐有所征。鬼神问题,亦认为有研究价值。(且有影鬼相之事)昔人无鬼论,诚无立足余地矣。
  畜生广义,凡吾人所能知之动物,除人类外。上至巨兽,下至微虫,皆为所摄。非仅局于家所豢养,其身形特称旁出,异于五道。此为夙昔对于十恶,作普通过犯之业报也。顾吾人所能知,只在阎浮提与人同居之一部,其实畜类住处。诸道咸有,狱道之畜,如蛇如鸱,如黑驳狗,如百足虫,自无足以迄多足之毒类,皆生其中。鬼道则益以狐狸象马之属。混居人道者,东西南三洲现象略同。北洲则惟有鸿雁象马不恶之畜,无足多足之属概不与焉。六欲中天,空居四天,只有二足之畜,如妙色鸟之类。虽有象马娱乐,,乃是幻化所成,非若地居天实有其物,以供乘御也。畜类之大者,以难陀,跋难陀,二龙变现之身为最巨,身绕须弥山七匝,头枕山顶,尾犹在海,其长大为何如也。金翅鸟首尾相距八千由旬,摩竭大鱼身长可达七百由旬,此二畜虽较二龙远不能及。然既非吾人居地所能容,亦非吾人肉眼所能见。荘子逍遥游所谓鲲,所谓鹏,殆有窥见于此,姑以鲲鹏名之乎。畜类之小者,杯水微虫,其数无限。今人假助显微镜,侈谈微生物,不知较天眼所得,实鲜乎其少也。吾人既局于肉眼,不能博观世界生物,其略足资助者,不外地质家之发见遗骨,藉知古代形式变异之物耳。然所以变异,由于今昔造业不同,故表现于外之幻象未能一致。而业因之递变,前后相承,不能忽甲忽乙。因之幻象亦渐次微变,若循一种轨迹焉。进化学者乃视为莫大之秘奥,强作生物演进之证据,夫吾人所能考察之地层,充其量能有几何年,以此等年较世界无量时间,以所居地,较世界无量空间皆,所谓无穷小数中之无穷小数。于此微乎其微,末乎其末,时空中所得之幻影,欲以断定世界无量时空之一切现象变态,何其妄也。今夫平圆,孰不知其为循环之圈乎?而于其中取无穷小弧,则弧线与切线若合为一。因其合一之故,从而下断语曰:弧者直线也。累弧成圆,则圆者亦一直线也。是人之妄。不问可知。然知是人之妄易,而知进化论之妄难,则习焉而不知察之过也。
  色界众生,大别为四天。曰初禅,曰二禅,曰三禅,曰四禅。此为超未到定而入根本四禅所得果报也。所以亦称天道,以不离十大善因。故四种禅,由浅渐深,初禅能离诸欲,未脱觉观。(粗思为觉,细思为观)二禅能离觉观而耽喜乐,三禅能舍喜相,犹住乐法,四禅始能舍乐,护念清净。
  初禅内分梵众、梵辅、大梵三天,中无男女之分,犹有语言号令。三天之别,初为民,次为臣,又次为王。二禅内分少光、无量光、光音三天,此三天以光胜,初尚少,次乃无量,又次则以光当语,故曰光音。三禅内分少净、无量净、遍净三天。此三天以净胜,逐层递进,观名可知。四禅内分九天,曰无云,曰福生,曰广果,此三天为凡夫境。无云者,以三禅天下至夜摩,虽各空居,必依云而住,此天以上,始能离云也。福生者,修胜福力,乃能生此天也。广果者,凡夫所得之果,此为最胜也。三天之外,有无想、无烦杂、无热恼、善相见、善现相、究竟无极六天。无想为外道所居,后五名五净居天,为阿那含所居。外道者。所习之道,与佛法不合者也。所谓无想,乃心想暂不行,非有得于无性也。阿那含,为声闻第三果,,俟小乘篇释之。无烦杂、无热恼,其义可知。善相见者,定障渐微,见极明彻也。善现相者,形色转胜,善能变现也。究竟无极,亦称色究竟。谓形色之胜,在娑婆世界至此而极也。
  二禅以上,无言语号令。故统驭之权,止于大梵王。梵王统摄初禅及欲界,成一小世界。以己先小世界众生而生,后小世界众生而灭,逐褒美称大,以世界为己创造,此等思想,以充愚迷宗教家之主宰,堪当其选。然彼教中人不知有此等事相也。积小世界一千,冠以二禅天,谓之小千世界。积小千世界一千,冠以三禅天,谓之中千世界。积中千世界一千,冠以四禅天,谓之大千世界。以数计之,大千世界,实含小世界十万万。以由千三次相乘,故又特称三千大千世界。无色界众生,为恶色界之拘于形相,而进修四空定所得之报果也,此界虽舍去身形,仍是天道。四空者,一空处,二识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欲生空处天,须求色法之灭除。色法者,凡具有变坏质碍之性咸属之。如形色,声音,坚热等等皆是也。入此定时,一心缘空,及心与空相应,则色相泯灭,无碍自在。而生空处天,以空处为可厌,则修识处定,一心缘识,及至相应,则心识独显,而生识处天。以识处为可厌,则系心无所有,定力既成,诸法若泯。而生无所有处天,识处属有想,无所有处属非想。以两者皆当厌离,则修非非想处定,及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乃生非非想处天。
  三界众生。每受生一次,谓之一期无常。无常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也。其所以暂有,为业种之成熟。其所以还无,为业果之谢落。顾众生藏识中之业种,无有限量,挨次成熟,以致辗转受生,曾无巳时。而无量业种中善恶种子,何所不具,故辗转受生,实非一道长流,今日为人,明日可生天。今日为帝释,明日或作驴豕。其有累世皆生一道者,则挨次成熟之业果相类也。而相类之业因,一遇其缘不继之候,即受生他道矣。故自无始以来,任何众生,于六道中,一切繁华,万般苦恼,当无不滋味备尝也。
  一期无常之寿量,修短不齐。欲界最长者,为一中劫,如难陀等龙及阿鼻狱众生,皆其例也。劫者,不能以通常年月纪数之长期间也。世界经过成住坏空四劫,名曰大劫。从生公构小世界之共业,混沌未显时称为空劫,由酝酿而渐次成就,称为成劫,小世界既成,众生纷扰其中,称为住劫,共业宣泄若尽,不能维持小世界形式,致感毁坏,称为坏劫。成住坏空次第循环,而各称中劫。吾人在南洲之寿量,依时而异。最小额为十岁,最大额为八万四千岁。(古史称三皇氏数万岁,非无稽之谈)由最小渐增至最大,名增劫。由最大渐减至最小,名减劫。(吾人现值减劫,寿额未及百岁,此后人寿更促)增减二劫相和,谓之小劫。住劫,凡含二十小劫也。四王天寿五百岁,而一日当人间五十年,忉利天寿千岁,一日当人间百年,推之他化天寿一万六千岁,一日当人间千六百年。色界诸天,梵众寿二十小劫。逐层加增,至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无色界四天,寿量由二万大劫至八万大劫。但上列各寿量。虽为定额,然皆不免中夭。非若北洲之唯一不二。
  小世界将毁坏时,众生共业渐变,皆修无觉无观,渐次上升二禅天,所遗无情器界,无所系属。(虽有重狱众生,亦移附他方)不能不现毁坏之形,在众生同分妄见,通常感为火灾,继续七大劫皆然。至第八大劫,则感水灾,此时二禅天亦坏。众生共业转变,同生三禅天,如是七火一水,推至五十六大劫,轨则不失。五十七至六十三大劫,仍感火灾,至六十四大劫,则感风灾。此时三禅天亦坏,众生共业转变,同生四禅天。此三大灾,每经六十四大劫一循环,乃本诸众业之错综变现也。四禅天不遭毁坏,以众生业力递相维系故。(无色界天既无形迹,无所谓毁坏)每经一大灾,世界既由众业从新演成,其成立次第,具详长阿含经,文繁不引。
  右举三界事相,悉本诸内典,在修得天眼者,在在可以验诸空间。在洞明本心者,一一可以消归自性。学者若例以科学家测度之,失之远矣。
 


{返回 冯达庵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法要论 世法篇
下一篇:佛法要论 世界篇
 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心经广义 第一章 破五蕴 第二节 性相不二
 心经广义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二节 十八界空
 学密须知 十、阿阇黎
 佛法要论 大乘篇
 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一节 佛身
 学密须知 三、敬佛
 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三节 小乘发展期
 心经广义 第二章 破诸相
 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传统文化也要弘扬[栏目:传喜法师]
 怎样才能活在每个当下?[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放下福报得福报(达真堪布)[栏目:福慧修行]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一章 序说[栏目:印顺法师]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六卷[栏目:净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