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品第四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弥勒菩萨─什么是菩提
光严童子─何处是道场
持世菩萨─如何修行
长者子善德─布施与供养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实时亦生亦老亦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与。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罣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曰:何谓也?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质直心。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以如说行,起于多闻。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解众生缚,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弥勒菩萨─什么是菩提
上一品是佛的出家弟子五百罗汉,这一品轮到了佛的大乘弟子大菩萨们。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
在家众的首座弥勒菩萨,是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佛位,下一次到这个世界成佛,称弥勒佛。有一部经叫《弥勒下生经》,中国的外道如一贯道等,都假借这部经,号称弥勒佛已经快要来了。其实弥勒下生还早得很呢!弥勒佛不是大肚子啊!那是他的化身,是五代宋朝初年在安徽的布袋和尚,他涅槃后大家才晓得他是弥勒化身,所以中国后来造弥勒佛的像,其实是布袋和尚的像。弥勒菩萨的本像,同观世音菩萨一样,非常庄严。他现在在哪里呢?在欲界的兜率天当天王,在那里享福。那儿有个弥勒内院,就是禅堂,是清修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是如此,每一个佛一生补处,在来到这个世界成佛的前一生,是在六欲天中作天主。六欲天的天人,男女饮食同我们一样,欲望享受是很严重的,但在这个中间能够自己超脱,这就是菩萨的境界。
弥勒佛在兜率天说法,无著菩萨夜里入定,去听法作记录,早晨出定把记录整理好,就成了《瑜伽师地论》。有许多出家法师和居士们发愿,不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根据《弥勒下生经》,发愿往生弥勒内院,随弥勒佛下生人间,在他手下当场悟道,这叫做「蚂蝗叮到鹭鸶脚,你上天来我上天」。例如近代太虚法师带领的弟子,都是发愿往生兜率天,大概这里近,飞机票便宜一点,极乐世界比较远,不过这两边都要一心不乱,这也是先决条件。
现在佛要弥勒菩萨替他去探维摩居士的病,弥勒菩萨也不敢去,他说,因为弥勒菩萨前一生在欲界天中心的兜率天里,为天王和他的眷属,就是天兵天将们,「说不退转地之行」,为他们说第八地菩萨境界,就是不动地,不退转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阿鞞跋致。修道到了第八不动地以上,才不会退转,第七地之前的菩萨都还是会倒退的,就是会堕落的。到了第八地的菩萨,住胎出胎还有一点把握,要到十地以上菩萨,住胎出胎就不迷了。否则,即使是大阿罗汉,住胎出胎都有隔阴之迷。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弥勒菩萨正在兜率天说法时,维摩居士来了。对弥勒菩萨说,弥勒,据说释迦牟尼佛当时给你授记,尽此一生大彻大悟而证道,我问你,你用哪一生得释迦牟尼佛受记呢?
授记是佛的规矩,跪着由佛摸着头顶,宣说你来生会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生在什么家庭环境。佛给弥勒授记,他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现在这一生是补处菩萨,当下一生再来到这个世界时,继承释迦牟尼佛的衣钵,登上佛位,那时候天下太平,人的寿命为八万四千岁。所以弥勒佛来的时候,是世界最幸福的时候,而释迦牟尼佛来的时候,是世界最痛苦的时候。因此我也说他二位是同参道友,但是弥勒佛作功德善事比释迦牟尼佛偷懒一点,所以比他慢一步。佛是难行能行,吃不了的苦我来吃,比较精进,所以先他一生成佛,是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维摩居士问弥勒菩萨,你到底是用过去生,未来生,还是现在生来得佛受记呢?如果你说是过去生,过去生已经过去了;是未来生的话,未来生还没有来;如果是现在生的话,现在生也无从把握住。因为正如佛对一些比丘说过,所谓人生的几个阶段:生、老、灭。这里病不算了,病就是衰老的一个过程,人感冒一次就衰老一次,胃痛一次也衰老一次,哈哈大笑一次、哭一次也衰老一次,这些都是病。生活四大威仪,实际上都是病,这个病算在老里。喜怒哀乐起心动念皆是病,是心病。身体的苦痛是身病,都会使你衰老,最后死亡。生老病死在哪里?注意!就在这一剎那,《庄子》讲的「方生方死」也是这个道理。当人生下来就是开始死亡的那一剎那,出娘胎的那个我已经死掉了,不是长大的那个我,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那个我,今年的我不是去年的那个我,早就变去了。现代医学说,一个人身上的细胞不断老死又生出新的,新陈代谢,每十二年为一周期,全身细胞都换了。我们自己觉得如生,其实也是如死。一切都是如梦如幻。
僧肇法师《物不迁论》说:「回也见新,交臂非故」,这是引用《庄子》里孔子告诉颜回的道理。两人对面擦臂而过,就这一剎那,两人都变去了,你已经不是刚才的你,我也不是刚才的我了,一切皆在生灭变化中。所以生老只有一时,佛经所以不记时的,只有一时,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都了不可得;现在的才说现在就过去了,也了不可得。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实时亦生亦老亦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曾对比丘说,你的生、老、灭都在这一念、这一剎那,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假如懂得这个,悟了这个就叫悟道。所以禅宗不是道理懂了,是要证到那个境界,得无生法忍,当下生而不生,灭而不灭,现在就是,哪里去找得到?现在是什么?现在是一念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你造出来一个空,是第六意识境界。是它来空你的,你想停留也停留不住,过去不可留,未来还没来,一来变现在,现在也不可留。所以本空,不要你去空它,本来空你的。懂了这个,可以得无生法,懂了无生法,才真可以得到佛菩萨的授记。
无生法是真正学佛的正位,不得无生法,你一切的修持都没有入正位。所以菩萨在正位中,也无所谓受记,也无所谓得到了什么大彻大悟。我们上午讲藏密的方法,把佛像都压在下面去了,这是什么道理?是表法,破了人的法执,不但无我执,也没有法执;有一个佛,有一个法在,你还没有真解脱。真正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了大彻大悟无上正等正觉,是没有觉得自己是悟了的。觉得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他就已经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无我相也就无所得。
「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维摩居士讲了这个道理,然后问弥勒菩萨:你,据说是得了释迦牟尼佛的授记,你拿什么来受记的啊?这个问题真是鸡蛋里挑骨头!真莫名其妙,很简单嘛!佛明明告诉他是下一生,却偏要问受一生记乎?大家看文字好像很容易,你想想看容易懂吗?不容易!我们不要说前生后世的事情,太麻烦。在座各位现在在听经,你知道自己现在听经的这个心,是昨天的,明天的,还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是将来的?想想看。在座的各位都有相当的学历,还有到博士程度的,你这些知识程度,是当初妈妈生你下来所带的那一点呢?还是后来加上许多?从你有记忆到现在这么多的学问,又懂了吃素、拜佛、念咒子、结手印,现在有了这些本事的心灵,和你刚懂事时的心灵,是一个还是两个?说说看。
佛在《楞严经》上为波斯匿王讲八还辨见,佛问波斯匿王几岁了。王说:「六十二了。」佛问:「你是几岁才看到恒河的水?」王说:「记得是二岁时,母亲带我去拜祭时看到的。」佛说:「你现在六十二岁,由小孩变成壮年,又变成老年,虽然你的外形转变那么大,且不管眼睛老花,但你看恒河的水,那个能看的,同二岁时能看的是不是一个?」王说:「当然是一个。」佛说:「能见之性没有因年龄而有差别,见性是常在的。」所以,你现在能思想能记忆的心,这一念,它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啊!要把握这个道理。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说法,维摩居士问弥勒菩萨,你是一生受记吗?换句话说,你受记是下一生吗?真的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吗?过去现在未来,昨天今天明天,是人因为物理世界昼夜的不同,自己划分出来的。你昨天知道肚子饿了吃饭,今天也知道,明天也知道,这个能知之性没有时间,没有前生后世,缘起性空。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大家现在活着觉得自己是生,实际上是假的,假有之生!是假有偶然暂时的存在,纵然活到一百岁,这一百年从宇宙的观点来看,一弹指就过去了。我们活了几十岁的人,回想自己年轻的时候,好像就是昨天一样。我们走路去某个远方,向前看觉得还有很远,等走过去了,再回头看,非常短,对不对?人生就是这个道理,走过了几十年,回头一看,非常快,所以年轻人看前面,觉得前途茫茫,而老年人回头看却觉得很短嘛!所以我们活着,不管是前看后看,一切皆空,都是偶然暂时的存在。维摩居士这里讲「如生」、「如灭」,要特别注意,我们活着是好像活着,那个真我在哪里?你始终没有掌握到,那么这一生就都是假的,不是你的。那么死了是真死了吗?也不是的,因为如灭。如生也如灭,如去也如来,所以叫如来,也就是自性。如来这个翻译很妙,也可以说来如,好像来了,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释迦牟尼佛好像现在不在这个世界上,走了吗?没有,无所去,无所不在叫如来。另外一个高明的翻译是真如,真如并不是有个真,好像真的,也没有假的。
「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维摩居士接着说,当下即是,如没有生过。
「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如没有死。就是大家现在坐着,我讲,你听,如生如灭,前一句话过了已经没有了,空了。你说空了吗?再说,还有,你还是会听见。但是此中能听之性不生不灭,缘起性空。要在这个地方体会,那你可以学佛了,可以参禅了。
「一切众生皆如也」,皆如也,众生还求什么了生死?本来就无生无灭可言。(师敲桌面一下)咚的一下就得定,这就是如如不动,你要注意!就是这一刻,谁叫你动啊?可惜你又错过了,还好像是,哼!也是如也!再叫你就不是了。
这就是如的道理,所以一切众生皆如也。众生觉得都活着,好像这宇宙中有这一段,有那么多人经过,有唐、宋、元、明、清朝,又到现代……好像好多人都来过这个世界,也都过去了。
「一切法亦如也」,不是你去不动不摇,不是你去求的造的如如不动,它本来是不动而如如,好像来了而没有来,你活了二三十年,觉得只像是昨天的事,一切诸法皆如昨梦,皆了不可得。
「众圣贤亦如也」,观世音菩萨、孔子、耶稣、释迦牟尼佛一切圣贤亦如也,好像来过了,在哪里呢?如去亦如来。
「至于弥勒亦如也。」就是弥勒你也如也,你觉得存在吗?只像水上浮萍飘一下,在历史宇宙中一弹指就过去了。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如果弥勒你受记了,未来成佛,我告诉你,一切众生也应该受记,也都成佛!如果我是弥勒,就会反驳维摩居士说,「这当然如此!十方三世佛早就给众生授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嘛!」
维摩居士继续说,「所以者何?」什么理由?
「夫如者,不二不异。」你看他专门在「如」上面作文章。什么叫如?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不异就是没有变,没有二样。如来的「如」字你懂了,几万年的宇宙就是一时,没有时间空间的差别。你今天证得菩提了,就同过去佛未来佛一样,等无差别,他悟的是这个,你悟的也是这个。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如果弥勒你大彻大悟了,一切众生也应该都大彻大悟,个个是佛。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菩提不是你串成念珠的菩提子,菩提者觉悟也。我们本身就是大彻大悟,就是道,但是道的相分,不是见分,所以有各人不同的相貌,都是道变出来的现象。能变一切相貌的是菩提自性,但谁也没有迷过,哪一个不悟啊!哼!可惜你弥勒不悟。这好像当年有和尚问我为什么不出家,我说我从来也没入过家,从哪里出啊?一出一入只是众生自己的分别而已。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如果弥勒你将来得了涅槃,一切众生同你一样,也可以得涅槃。
「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注意噢!真正佛法在哪里?涅槃是这个道的果,你现在正在涅槃中而不知啊!一念不生全体现,万念皆生也全体现,现有的现量境就是这一点境。一切众生从出生到现在,本来是不生不死的在寂灭中,哪里还要求一个涅槃灭度呢?学佛求道最后的果位是证得涅槃。
涅槃很难翻译正确,所以不翻,普通解释成圆寂、灭度或寂灭都不全对,都只是片面的。譬如极乐世界,极乐、光明、清净也都是涅槃境界。涅槃是本来清净,本来至善至美不生不灭的,其中包括的意义太多了。如果翻成中文的圆寂、灭度或寂灭,结果我们就把人死掉,当作涅槃。死是生死,不算涅槃。人死了,自性没有死啊!〈心经〉上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涅槃。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维摩居士就骂弥勒,你在这里给天人说什么法啊!真正的佛法不可说不可说,个个都是佛,你不要在这里诱骗天人了,你劝他们发大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实在无心可发,一切众生此心本是大乘心,心性之体本来不生不灭,哪有退掉道心的人?但是我补充一点,他这是讲心性的体,至于我们这些众生,并没有证得心性之体的,就不要吹了。发心是佛教的名词,悟道了才真叫发心,是发明心地,不是叫你出两个钱,那个是发的出钱心。真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发明自己的心地,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讲到这里,我特别要岔进来一个话题,同学们平常学习或是听修证方面的课程,像是禅观、唯识,这些修证成佛的功夫是如此之难,为什么《维摩诘经》说得那么容易,大家也觉得一看就懂了?首先要注意这个问题,不然都搞错了。《维摩诘经》所讲的都是第一义,用现代话讲,是形而上道最高的一点,等于是禅宗所讲的顿悟成佛法门。在这部经里,佛的十大弟子,都已成就了阿罗汉果位的,他们还都受维摩居士的训斥,挨了骂,道理在哪里?是见地的问题。
我们学佛有见惑和思惑的问题,思惑是思想的结使,是障碍迷惑我们的,有贪、嗔、痴、慢、疑。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是靠做功夫修持,渐修而断的。见惑有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就是见解上、理上不透彻,不是修所能断的,是要靠慧来断。不是你功夫修得好,佛念了多少,打坐坐了一万劫,只要智慧、见地不到,是没有用的,所以见思二惑怎么才能断除,要搞清楚。
有的人功夫修得很好,学佛也学得很诚恳,都很对,但是不能算他悟了,因为见惑没有断,智慧没有成就,就不可能证到菩提。思惑靠修所断的,虽然有功德有善行有禅定。纵然修到四禅八定,境界之好,当然是很不简单了,但是并未究竟超越三界;再进一层来说,修到现生小乘阿罗汉入灭尽定,几乎是超出了三界,但还非究竟,最后还要回转来,回身向大乘再学。所以大乘的经典,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华严经》等等,多半的记载是偏向于见地方面的事。
见地要高是可以,但我们是根本还没有登地,一点修持成就也没有的凡夫,就是所谓博地的凡夫。地就好像是一层一层的楼,要想进入菩萨地,听了这个佛法很简单,好像都理解了,然而思惑的贪、嗔、痴、慢、疑结使根根,一点没动摇,那是一点用都没有,依旧在六道轮回打滚。甚至更惨的,有狂见而没有真修持,见所断的没有到,不要谈修所断。即使你三藏十二部都背得出,生死来的时候也抵不住!那种四大分离的痛苦,你没有修持是毫无办法的。我年轻的时候也自以为都懂了,慢慢晓得严重就不敢狂妄了。我用自己吃过苦头的经验教训你们,要求证到了,才是真懂,你思想理解到了没用的。
《维摩诘经》是对已经有成就者在见地上的呵斥,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也不用讲这本经了。我们学佛的人,晓得悟道成佛是如此之难,不如走条快捷方式,好好念佛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免得自己在轮回中迷了路。到极乐世界并不是成佛了,是好好去留学,在那个环境有诸佛菩萨随时讲法,也不要交学费,也无风吹雨打,多好多方便。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否则听了《维摩诘经》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学禅的人离不开《维摩诘经》,但是一两千年来,多少学禅的人,修持不到家的,最后还是要入轮回。我特别提出这一点,要注意!现在回到《维摩诘经》原文。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维摩居士告诉弥勒菩萨,你教化别人应该晓得教育路线,你要教他们舍离心理意识的分别心,分别菩提之见,什么是分别菩提?我们大家总认为自己是凡夫,那个菩提道是不可想象的,不知哪一天才能见到那个东西,好像穷人想得宝,一直苦到老,也没看见个宝。宝在哪儿啊?宝在你自己那里,并没有掉,个个都有宝的。《法华经》比喻为「贫子衣中之珠」,我们的自性菩提大道宝就在我们这件衣服里,不是身上穿的衣服,是妈妈给我们的这个皮囊里。妄念与菩提本来是一体之两面,所以维摩居士说要舍于分别菩提之见,当下即是菩提。烦恼即菩提,你一念放下烦恼,烦恼就变清凉了。知道自己在起心动念不对了,这一知就是菩提。我要打你了,手举起来了,心里想,不对,手就放下来了,这一知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在「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这里是关键之处,你打坐时闭着眼睛在那里,禅宗祖师骂你是在鬼窟里作活计!你感到黑洞洞的,没有念头,晃啊晃的,很清净,嗯,自己大概差不多了。我看是差不多该死了!那都是分别心意识境界,都在身体里找道。维摩居士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在身体上。那你说我都不管身体了,搞气脉守窍是外道,我不是外道,那你是哪一道?内道还是食道?他又说「不可以心得」,这一下完了,在哪里啊?维摩居士留了一手,说了一半,他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我给他补充另一半:菩提也不离身,也不离心,都不在也都在。他骂弥勒菩萨,我还要骂他呢!你为什么只讲一半?你骂弥勒菩萨骗人,你自己也骗人,不过手段高点罢了。
下文来了,一大堆,这才告诉你菩提是无所不在的。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这话没有错,我们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质世界无一不是相。我们此心不跟着外面现象走,当下就清净,清净就寂灭,寂灭就是菩提。《楞严经》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个人肯狂心顿歇呢?你说,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这修佛的心还是狂心,狂得还更利害,一切心都是狂心。歇是大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你说我打起坐来一片光,有时气在背上转,这都是你的意识在观察。放下就是,不观是菩提,菩提大道没有一切缘虑之心。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蕴的那个行。像你们打坐都在忆念,在想昨天那个境界怎么掉了?我现在是不是到了老师说的初禅边上了?都在忆念佛经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何以我们清净不了?因为行蕴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所以叫你们要研究唯识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个动、势、时间,你想空它也空不了,这些属于行蕴。譬如你打坐时再清净,你的血脉还在流通,心脏并没有停下来,那是肉体上行蕴的作用。五蕴皆空谈何容易啊!所以说「不行」,行蕴清净了,才是菩提。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小乘法门告诉我们断惑证真,就是断见惑思惑,思想观念上有任何一点怀疑都要把它断了,贪嗔痴慢疑都要断。断惑证到真如,得道了。你看,《金刚经》的另一个名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是能断,切断了。你说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断了。谈何容易啊!念念之间念念断,断就是放下,就是菩提。「舍诸见」就是一切主观成见都没有了。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为什么讲离,离什么?真正学佛的人先要发出离心。出离什么地方?出离三界,是跳出尘网之心,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发起,还自称在学佛,那就是自欺欺人。真正发起出离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家了,对灯红酒绿没有任何留恋了,但是还喜欢山水风景,虽然风景清净,这仍然是着迷,一念有情已经被捆缚住了。
爱清净同爱灯红酒绿一样是爱,一有爱念就被黏住了。你说我什么都不要了,就想住庙子。你还有庙子的观念就应该丢掉了,哪里不是庙子啊?有些同学抱怨没有地方打坐,我告诉你,厕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时间环境不好,只有一张办公桌,写东西在桌上,要打坐时把书搬开坐上去,吃饭也在这桌上,哪里不可以打坐?再连办公桌都没有了,你站着总可以吧?非坐着才能证菩提吗?你不能发起出离心,对世间有分别,这样是离尘吗?那样是没有跳出,就不行。一念出离,哪个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障碍就是菩提,为什么呢?你把一切的愿、一切的欲求都挡开了,当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随时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进入情境,能一切处不入就证得菩提了,因为于一切处不贪。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顺道而行,自然而然进去了,一切处一切时皆是如来。刚才讲,你哪里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动,一切处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当下即是就是住,说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断,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来空你。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至」是到,「实际」用现代语言讲是本体,佛学叫实际。哪里是本体?一念到了就是,本体还另外有个体吗?就在你这里,当下就是实际。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我们普通都把佛法当出世法,与世间法是两样,其实是一样。不二就是一。你以为修道才会有道,不修就没道,那是二。道既然不生不灭,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与不修都是你意识思想上的差别。所以你能离开意识的法则,就是不二法门,处处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虚空一样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虚空,虚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一切法本来都是无为,本来无生无住也无灭,你不要去找一个「生住灭」的观念。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我现在讲话,你听了知道了,懂了,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所谓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众生的心行。我们心理的行为,是非善恶都自己知或不知。老子也讲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知人,了解别人,算是有点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够自知才算真是个明白人。世上明白人难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别人却都清楚得很。最可怜的是人人苦不自知,总觉得自己了不起。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你真什么都不会的话,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会了。会是会拢,诸入是六入,诸入都不会拢,像是眼睛看外界,见而不见就是不会,耳朵听声音,听而不听是不会,那就是出离了。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合」与「会」不同,不合是不黏着。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就气,那你是又会又合了。你看到人如梦如幻,不配合拢来,就是有出离感,解脱了。于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离一切烦恼习气的缘故。你对境无心,就是不会也不合,但怎么样可以修持到对境无心呢?
烦恼不单是痛苦,你看见一件事快活,这快活就是烦恼,你觉得舒服也是种烦恼。扰乱你的叫做烦,使你困惑的叫做恼。世间一切事都是烦恼,没有一件事是不扰乱、不困惑的,众生习气又偏偏喜欢找烦恼。我们有人不找烦恼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书读经,很好吧?还是自找烦恼!同我一样,看什么书读什么经?不是本来清净吗?你说这一切我都不要,只学佛,还是烦恼!你没有成佛之前都烦恼死了。所以离一切烦恼习气,彻底离开了,就毕竟菩提。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菩提是没有一个地方的,不像外道说道在肚脐,这个窍那个窍。菩提道无所不在,没有形相色相。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假名是菩提,中国话说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一切事物都像是电影,例如现在听《维摩诘经》,我们自己就是演员,自己也在欣赏这部电影,再过二十分钟这场电影也散了。一切是如梦如化,都在变化中,没有一个实在的。你懂了就悟道了。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我们学道常常求个清净,你以为打坐就清净了吗?其实你乱得不得了,又想数息,又想结手印,又想念阿弥陀佛,你看多乱啊!真正静了就什么都没有,本来空,乱也黏不住了。不散乱就是菩提,永远在清净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善于寂灭,寂灭比净还要进一步,本来寂灭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嘛!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取就是执着,我们做人一辈子没有哪一点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属于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讲话你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你的东西不见了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取是十二因缘的一个,取是最麻烦的。苏东坡自以为悟道了,一切无取,〈赤壁赋〉里他还是要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自以为什么都不要,你看已经取了,已经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十二因缘都是在攀缘,人生都在攀缘,离开攀缘就无所取,就是菩提。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异」就是变化,我们心理都有个变异,认为佛堂才有佛,闹区就没有,山林才有道,厕所就无道。这都是心念在变异,心念一清净就无往不是。所以不变异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一切法没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当下即是就是现量。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最后,总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议,当下即是。你只有证到菩提,才可以彻底了解,一通百通,否则你用世间的心量是永远无法求知的。
你看这一大段,难怪维摩居士叫作辩才无碍,抓住一个题目哗啦哗啦说下来,这还没说完呢!他算客气了,要是佛来说的话,还要说下去。佛在《华严经》上说个不停,说得你晕头转向,维摩居士还只提了一点。维摩居士虽然讲了那么多,我们可以用两句话归纳:「无往而不是菩提,无处而不是菩提」,菩提大道当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这个菩提你到哪里去找啊?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弥勒菩萨报告到这里,告诉佛说,维摩居士说了这一番话的时候,当场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没资格代表你去探病。
弥勒菩萨这一段,为什么讲菩提讲了这么多?因为弥勒菩萨和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同学,佛因为比弥勒菩萨精进,所以先成了佛。佛给弥勒菩萨授记,来生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佛。弥勒菩萨难道没有悟吗?当然他悟了。但是他最后一点尾巴脱不掉,在哪里?就是没证得菩提,当下成佛。什么是菩提?现在告诉大家,哪里不是菩提?一切都是菩提,世间法没有哪一点不是菩提,只要当下能够悟了就是。所以《维摩诘经》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为道理懂了就对了,我再告诉大家一次,只懂道理是没有用的。
光严童子─何处是道场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现在轮到光严童子这位菩萨登场,所谓童子不见得是小孩,菩萨修行到了第八地不动地的境界,都称童子,表示无漏。开场白也是一样,光严童子推辞了去探病的任务,他有什么理由呢?
「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他说,「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这句话有个重点,毗耶离大城是维摩居士居住的地方,据佛经记载是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政治上也自由民主平等,是善人所居住的地方,维摩居士在当地的地位,有点像是现代说的主席。光严童子同我们一样,喜欢到处赶道场,他正要出毗耶离大城,大概是觉得城里太闹,要找个清净的道场。那时,维摩居士刚好要进城,他二人一个要离开闹热找清净,一个正要进来闹热的地方。
光严童子就向维摩居士顶礼,问:「居士从何所来?」我们以前讲过,能称呼居士是不容易的,要有财、德行的在家菩萨才够得上。维摩居士回答:「吾从道场来」,他晓得光严童子要去找道场。光严童子就问:「道场者何所是?」怎么才够称得上是道场?「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维摩居士开口就一棒打过来,你还想去哪里找道场啊?就在你心中啊!哪有清净烦恼之分!都是你的自心在捣鬼。与直心相对的是我们都有的谄曲心,喜欢转弯的心。譬如我们与人讲话前先笑一下再讲,这个心态动作就是谄曲,谄媚,怕人不喜欢听,先给人一个笑脸,很自然地做出来,是众生的习气。当然不是说笑是不对的,是举例子。直心是很难的,也不是说要骂人就骂,要打人就打。所谓直心者是无心,无心无念不加任何意识就是道场。换句话说,直接由心王起用,不加意识的分别就是道场,心里没有虚伪。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发行是让心修一切善行,当我们第一念想做件好事,心动了构成行为就是发行。发行是道场,直发起心,行一切善,就是道场,因为能办事的缘故。不要学了佛就万事放下不管,离开家庭社会,找个庙子清净地方修行,那已经没有慈悲心了。学佛要度一切众生,你的家人不是众生吗?你度得了吗?自己家人都度不了,你还要度谁啊?我常说,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这类的情况太多了。什么是真发心善行?能办事,自己能为众生尽心做事。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深心非常难,前面已经讲过深心,你们作早晚功课要念《楞严经》中阿难作的偈子:「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但是一般人用心都很肤浅,要大智慧成就了才有深心。譬如大家觉得唯识就很难懂,它是把心的作用、心的体相,作深刻的分析。心在哪里?心脏不是心,头脑也不是心,真正能思想能作用的心你找不到,这个心王不可知,禅宗讲明心见性,你就见不到。真明白了深心,这就是道场,因为有了深心就可以修一切佛法,增益功德。大家不要以为捐了钱是作了些善事就沾沾自喜,真的大善事要有智慧来作,很难啊!有时帮助一个人,以为是善事,结果是坏事;有时不帮助一个人,看起来是坏事,反而是善事。这个处理就要靠深心,所以深心是智慧的成就。道场不是有形的,不是只有庙子是道场。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学佛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菩提心也是大悲心,爱一切人。所以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以见道为菩提,是悲智双运,是大悲心与大智慧的成就。真正发了菩提心才没有错误的观念。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真布施是一切都舍出去了,为什么布施不求福报呢?布施而不希望有回报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很慷慨的布施,过后碰到利害关系时又会后悔的。布施出去了就应该丢下,心中没这个事了,不期望什么回报。我们是不是常常听人埋怨:自己不是坏人,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结果却有这样遭遇?我们有没有检查自己的心理,是不是会这样?例如你对某人好,这是布施,如果你又认为某人应该也对你好,这就是下意识地期望有回报。菩萨发心布施是不求回报的,我对你好,你对我好不好是你的事,没有计较心或利害心的。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学佛的人由三皈依开始,五戒、八关斋戒到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戒行修持是硬性规定的,是由外面打进内心,由外形的管理改变自己的内心。智慧不一定要依赖戒行而发,那是由内心的发动打到外面来。真正智慧成就的人,持戒一定很严肃的。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成就,是为了修持得到罗汉的不漏果。我们讲禅规也提到,外形的不漏是内心不漏的开始。大乘的持戒,是为了达到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的圆满成佛,悲智双运,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三界)。这是佛法的究竟,本来地无涅槃可入,涅槃就在自心中。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我经常讲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受,只有气不受,不受人家的气。你们什么都可以学我,这一句不要学,学了就变毒药。不受气这句话,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事实上并没有人拿气给我受。大家学佛好像越学气越大,都用圣贤菩萨的标准看人,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却不去反省自己。因为不反省,忍辱也没有作。忍辱不是硬忍,大忍辱就是大慈悲,不须要忍,所以忍辱的辱并不一定是别人侮辱你。我们人生遭遇环境的痛苦,一切的不如意,都属于辱,都是忍辱的范围,真学佛就会无所谓,该如何处理就如何。真做到这样大乘的忍辱,就不会觉得受辱,也就是道场。心里对于一切众生都没有罣碍,看你和我是一样的,看仇人如亲人一样,这样自然就不会烦恼了。换句话说,要怎么去修大乘的忍辱呢?就是「于诸众生心无碍,是名忍辱是道场」,这也是一副很好的对联。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学大乘道的人于法随时精进,精进是勇猛的用功,懈怠是原谅自己的偷懒。真精进的人是不会懈怠的。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禅定的修法始终离不开四个字:心一境性,也就是系心一缘。但是大乘菩萨道的禅定,用不着系心一缘。系心一缘是为了调伏我们刚强的第六意识心念,你叫自己不要想了,它不听你的,你叫自己不发脾气也办不到。有禅定修养的人,可以把刚强的心念慢慢调柔,然后再使它空掉,所以禅定是道场。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这个智慧就是般若。这一段都在说六度,简单一句话就是:六度是道场。可是他把六度分开讲。真智慧,明道了,就是道场,当下就了解,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是道。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慈和悲是两种不同的心态。慈就是爱,看一切众生平等,看别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真做到这一点,就是慈,也就是道场。如果说,我看一切众生平等,已经不平等了,因为你有个「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泪,是怜恤一切众生,因此牺牲自己,为了有利于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能忍受各种疲劳苦难,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里哭。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世间的欢喜不是喜,因为没有真正的欢喜。真正的欢喜是得到法乐,真达到那个境界,就是道场。舍与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种,外布施是金钱财物的布施;内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献出来;无畏布施是给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帮助和支持。舍是放下,是能切断一切心念,所以舍是道场。外布施的舍,放掉财物,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把心理上所憎爱的切断放掉,才了不起。憎是讨厌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爱,就是喜欢。你们年轻同学读过苏曼殊,事实上他并不真是和尚,是弄了个假度牒玩的,他有首诗:
禅心一任娥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憎
他用的就是这个憎。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大乘的神通不是什么眼睛看到鬼这一套,真大智慧是大神通,神而通之。因为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我们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为什么不能知道天上天下、过去未来一切事?因为我们不通,阻碍了。是被什么阻碍了?是我们心理上的结使:贪瞋痴慢疑等等。把这些坏的心态洗刷干净,就打通了。六通很容易的,并不难。我们年轻读书没有人会问你念毕业没有,而是问你读通了没有。以前我们作文章,老师用红笔批两个字「不通」,就丢回来。智慧没有开嘛!拿支笔会写,但是道理不对。如果能有长辈赞你书读通了,那就已经了不起了,这是通的道理。你们不要迷信神通,我们本来是通的,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我们常说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学到解脱,把烦恼痛苦的包袱解掉,就像是把衣服的钮扣解开脱掉,就舒服了。人生背的包袱太多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最后兵败逃入四川,上了峨嵋山顶,说了句话留在日记里:人生到此解脱为难,只有放声大哭。这是时代英雄的心境,地位到了某个阶段,作了领袖是很痛苦的,想放下,放不下,这个经验你们年轻人是不能想象的。
前几年有位工商业的巨子,逢到生意不好的时候,我说你可以结束吗?他说结束不了,我说对。他知道如果把工厂关了,所有员工连家属几万人的生活就会有问题,想想只有扛下去了。我说这就是大菩萨心境,你好好做下去。所以不要以为当头子好,当头子也很痛苦,解脱为难啊!
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脱,学道家的第一步是学《庄子》的逍遥,但是我看了许多学佛学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人生本来已经有很多条绳子绑得你解脱不了,因为学佛又加上些绳子,真是越学越可怜。所以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背是违背,背舍是指八种背舍(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内无色相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受想身作证具足住),名词就不解释了。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要宏法教化众生很难啊!每个人根性不同,要懂一切方法,要懂得大菩萨的方便,才能教化众生。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学大乘菩萨道只有牺牲自己,布施出去不要求回报。爱语第一是要关怀别人,要跟人家讲话,不是不讲话。第二是所讲的话要别人听得进。利行是所作所为都是利于人家的,不是利于我的。同事更难,为了要教化人家,即使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只好去做,慢慢把他哄上路,所以跟他同事,他喜欢做的事你陪着他做。四摄法是菩萨的道场,由此才能包容众生。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多求学、多听、多研究就是多闻。有人听经一耳进一耳出,自己觉得已经懂了,但是不能如闻行,听到的道理,不能变成自己内在的心性行为。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一切修行是要降伏我们的妄想狂心,伏心就是《金刚经》的第一段,须菩提问佛要怎么样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想心念、烦恼。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场。把妄心分别心真降伏了,智慧就开发了,若一切佛法得正观,不会得邪见。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佛学的重点就是三十七个菩提道品,是大小乘的基础,我们同学一定要搞清楚,刚开始至少要把名字和数字记清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我反复讲过很多次了,名数都记不得是很严重的。
三十七菩提道品,基本是建立在四念处上,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一切禅定都从这里来,我们都讲过了。这三十七菩提道品,仍然是属于有为法,但是佛法是讲无为,讲空,《金刚经》上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怎么空,怎么达到无为呢?古来要数明朝的栯堂禅师讲得最彻底了,他有句诗:「有为须极到无为」,意思是说,把有为法修到家了,自然达到无为法空的境界。所以大家不要自认为是修大乘法,修空的,小善小事都不为,那就错了。
「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四谛是苦集灭道,是学佛的第一步。世间皆苦,是苦谛;众生以苦为乐,抓住痛苦当快乐,是集谛;要解决痛苦,灭尽苦、集就得道了,是灭谛和道谛。人类,甚至说一切生命,有个共同的目的是离苦得乐,都想求得享受求得快乐,事实上三界众生都是以苦为乐,把轻微的痛苦当成最高的享受,这就是所谓众生的颠倒。例如你去按摩很舒服,其实按摩是轻轻打你,打重了你就痛苦了。所以说世间一切皆苦,没有错,没有说谎,懂得如此,才真正解脱得道,离开一切苦得究竟乐,这是佛法的真义。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如果抽出《维摩诘经》这一句话来考试,同学们要吃苦头了。大家都会念《心经》,对不对?其中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同这句话一样,包括了十二因缘。你们十二因缘记得清楚吗?高级班的同学应该一问就答得出来。如果连这些基础的名词次序都背不出,还觉得自己学问思想非常高,那才是莫名其妙。
恐怕有些居士不了解十二因缘,我们再把它写出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现在黑板上写成横的一条,其实应该写成圆圈,以无明作起点,这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管三世,前生、现在、来生。大家谁记得妈妈没有生你之前在哪里?都记不得了。现在把过去切开,一个人一念之间来投胎,生不知从哪里来,死了会去到哪里,有没有把握?也不知道,统统是无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混蛋,就是胡涂。不要说生死哪里来去了,你们明天早上醒来的第一念会是什么,你有把握没有?绝对没有把握!那个念头怎么来怎么去都不知道,所以叫作无明,这是道理上的无明,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光明,没有智慧,一团黑暗。
一切众生是怎么来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动,念头一动就来了。这个动力的前面是无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样动的。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缘,是得菩提了。贪瞋痴慢疑,一切大烦恼、小烦恼、随烦恼,统统是一念无明。有念,生命这一念不知道何处来就是无明。佛经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发了脾气,起瞋心,就有障碍了。又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怨天怨地,愤世嫉俗,对任何人都不满,对环境也不满,种种埋怨都是瞋念。有很多人学佛,佛经读得很熟,佛学也讲得很好,文章也写得很好,样样都会,但是事情来了就不行了,结果是在那里自欺欺人。贪瞋痴当中,瞋是最大的无明。
小说《济公传》中写到,济颠和尚有天喝醉了,半夜里起来就大叫,「唉哟!不得了!无明发啰!」把大家都吵醒了,众和尚要追打他,他就跑,结果回头一看,庙子失火烧光了。原来他是要告诉大家,火要来了,又不好明讲。
火就是瞋心,瞋心就是无明。无明缘行,我们投胎的动力是行阴。你们打坐念佛为什么杂念妄想去不掉?现在应该知道了吧!我已经讲明了嘛!因为行阴没有停止啊!它永远都在动,没有办法,等于我们睡觉时血液循环没有停止。我们不能得定,不能专一,就因为行阴的力量大得很。
无明缘行,一念无明引起这一股念力,它动性不停。行缘识,一有行动又引起中阴的意识,我们思想意识不能停,因为行阴动了,缘就是连锁的关系,一个抓住一个,一个抓住一个。中阴意识看到男女两个有缘的,三缘和合入胎了。识缘名色,一般人称名色就是胎儿,因为四大就是色,变成了有形的肉体。名色缘六入,胎儿在母体中起变化,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有了生命。六入缘触,触是内外接触起了知觉感觉的作用。触是身根来的,有了身体就有感受,譬如穿了衣服觉得冷或热,是触。触缘受,这两个有什么不一样?触是讲起作用,你两手合拢来感觉到是触,你手合拢觉得暖还是冷,到心里头去了,身心两个发生关系,那是受。
感与受不同,那能够感的是触,受是连到心理。触法有时不一定连到心理,也就是生理上叫触,可以说是医学上讲神经的反应。如果我们某一部分神经麻痹,神经反应我们感觉不到,但那没有麻痹的神经还活着的,触法还在,只是你心里可没有受了,所以触跟受是不同的,否则会觉得差不多。因为受,好受的就爱,受缘爱,爱得要死就要抓住。爱缘取,我要这个茶杯、这个手表,要抓。这世界上越抓紧就越会飞掉,求不得苦嘛!人生有八苦。你越想求它,它越厉害,同物理一样,向心力有多强,离心力就有多强。天下事有时你不想抓它,它偏跑来了。
爱别离苦的背面就是怨憎会苦,你不要的它偏来,你不愿意见的人,一转弯就碰见,跑到厕所里还碰见哩!喜欢看到的人偏偏写信不回,电话不接,是不是?人生就是这样。
取缘有,因为抓住有,所以构成了偶然暂时属于你的,这就是有。其实没有真的有,一定会散去的。所谓「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爬高了一定要下来的。东西啊!钱啊!累积多了一定散掉用掉,很多钱也是替别人累积,儿女也是别人啊!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只要有生命,总有一天会死亡的,所以有是抓不住的。有缘生,生缘老死。死了呢?一念无明,无明缘行,又来投胎了,这叫十二因缘,是圆圈。
所以要想修行得道,就要断无明,也就是要断见思二惑,断惑就证真,证到真如就得道了。所以基本上无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以小乘来讲就得阿罗汉了。大乘的菩萨还要进一步做到《心经》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你以为切断就得道了吗?错了,那是小乘偶然的,等于「抽刀断水水更流」,是假的空。大乘菩萨毕竟空,不须要断去无明。所以断惑证真是小乘法门,大乘菩萨没有讲断,非断非常。无明没有断,而是转无明而成真如,转识成智。因为无明本身是空的,它不停留的,用不着断它。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谓尽就是断,不须要断就空了。《心经》这一段一路无到底,「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就是菩萨境界。
维摩居士这里也讲:「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你这才会晓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一念无明怎么样缘起而来?它自性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本来不存在。所以「缘起是道场」,十二因缘同无明,乃至最后老死皆无尽,不须要你去断它,是它来空你。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小乘的修法是要断一切烦恼,断惑证真。维摩居士说烦恼本身就是道场,因为烦恼本空嘛!烦恼是心态的相状,你不被现象所迷住,那个心态是本来清净,本来是实相,你知道如实。所以「烦恼即菩提」这句话,也在《维摩诘经》里。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他说,不用离开一切众生,众生主要指人类社会。你要跳出红尘,离开这个社会,你想躲到哪里去?你说自己什么都不要了,只要青山绿水,自以为很解脱,但是都被这些颜色困住了,是更红的红尘。众生世界本身就是道场,用不着逃避。如果没有众生,也不须要成佛了。既然没有众生,自然不须要度众生了,何必成什么佛呢?有人感叹这个世界太乱,我说就因为世界乱你才有事可做,世界不乱你还有屁用?因为有众生所以才要成佛度众生嘛!没有众生你成佛干什么?没有对象了嘛!
「一切法是道场,如诸法空故。」一切法包括了魔法、外道法。如果魔法、外道法不在一切法之内,逻辑上这一切法就不能叫一切了。善法、恶法、有为法、无为法……无法而不在内,才叫一切法,而一切法皆是道场,因为一切法自性本空。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学宗教的人都很迷信的,讲有魔啊!有鬼啊!什么道高一尺魔高丈,说得像真的一样。实际上魔在哪里?魔都在你心中,是自己捣鬼。所以说起心动念就叫做天魔,如你硬压下念头,不起心动念就是阴魔。或起不起,有时有念有时又好像无念,就是烦恼魔。什么是或起不起?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清代有个文人蒋坦,有天听见雨打芭蕉,心绪凄迷,就在花园的芭蕉叶上写了一个句子:「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有位小姐看到了,就接着写:「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其实,人生境界不管出家的在家的,都是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所以一切都是自造的。
《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头上被观世音数了个金箍,最怕唐僧念紧箍咒,一念咒孙悟空就头痛,只好听话了。最后到了西天,唐僧也取了经了,孙悟空一想,头上的金箍还没取下,就跑去找如来佛,请佛帮他取下来。佛就笑了,问他:「猴子,是谁给你戴上这个金箍啊?」孙悟空答:「是观世音啊!」佛要他摸摸自己的头上是否有个金箍,孙悟空一摸,真的,本来就没有戴上。这就是「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孙悟空因此大悟,猴子就成佛了。人生这个头痛的圈圈都是自己戴的,每个人没事还要想个办法,找个圈圈戴到头上,戴上之后,头痛极了,好烦恼啊!然后想尽办法把这圈圈脱掉,还告诉人自己本事多大,能脱下这个圈圈。脱掉了不到三天,头不痛了,人就不舒服了,又来一个圈圈把头套上去。
讲回到降魔,哪里是魔?你以为打坐看到可怕的鬼是魔吗?那些魔都不可怕,就算那个魔要吃你,你给它吃下肚,两手一抠,不就抠了个窟窿出来了吗?孙悟空最惯用这个办法的,被吃下去,一捅就出来了。被鬼弄死了也好嘛!死了找他变鬼跟他打一架。这没什么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心中之魔,烦恼魔。唉!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这个很难办。所以维摩居士说「降魔是道场」,什么是真降魔?就是不动念,「不倾动故」。你不去种芭蕉,当然就不怨芭蕉了嘛!
「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跳出三界,你去哪一界啊?是第四界、第五界,还是第六界?智不住三界,悲不入涅槃。已经跳出来的人自由自在,来去自由。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诸佛菩萨说法如狮子之吼,狮子为百兽之王,狮子一吼,百兽都为之头痛脑裂,所以常比喻诸佛菩萨的说法是狮子之吼,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诸佛菩萨说法说真理讲正道都没有恐惧。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佛有十力,四无畏,十八种不共法,都是道场,这些名词前面已经讲过了。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成佛得到三明六通,六通前面讲过了,三明是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明比通还厉害,通不过是打通了,像阴沟一样通了;明像太阳出来,无所不照。三明是道场,没有残余的障碍。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这就统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真正的学佛。道场不在山上也不在庙子,就在你心中。讲了那么多,你随便从哪一点悟道都真是道场了。「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根本大彻大悟就是道场,到了这个境界,一切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维摩居士对光严童子一路棒子打下来,都打光了,扫光了一切。他接着说: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他说,你应该悟到这些道理,懂了「如是」,也就是懂了前面所讲的,一切学佛的人假定都懂了这个道理,应该依六波罗蜜教化一切众生。菩萨在世间所有作为,「举足下足」,就是提得起放得下,像脚走路一样,统统都是道场。你哪里去找个清净道场?菩萨道在世间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佛法就在这里,哪里有道场?一念清净,当下就是道场,你又何必「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维摩居士给光严童子说法,这位菩萨名光严,智慧光明的庄严,这一段法都是说智慧庄严。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维摩居士讲完时,在场同时听法的五百天人,都大彻大悟了,都懂了。所以光严童子也表示,自己没有资格代表佛。
《维摩诘经》到这里,由十大小乘阿罗汉弟子开始,一直到大菩萨弥勒菩萨、光严童子都不敢当代表。不是不敢去,如果你认为他们是不敢去见维摩居士,那同我们世间人一样,何必学佛呢?这一班人也太不伟大了。其实他们是不敢作佛的代表,可是求善知识问法是很愿意的,就是愿意当学生。所以最后只有文殊菩萨去了,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一切佛都是他教出来的,只有靠他的智慧带领大家一齐去,这是《维摩诘经》的故事。
我们知道,《维摩诘经》这一品,讲的是大乘菩萨境界,重点在每一位大乘菩萨的见地。第一位弥勒菩萨所代表的见地是,如何是菩提,也就是如何是得道,大彻大悟,悟的是什么东西。第二位光严童子所代表的见地是,如何是道场。道场是修道的地方,佛教中的显教和密教将修道的地方都称道场,例如庙子、佛殿、佛堂等。有称庵或堂的,过去习惯将比丘尼所住的地方称庵,在家女居士修行的地方称堂。称寺的,就是丛林、大禅林,例如满清末年留下来的丛林,江苏扬州高旻寺。称庙的,普通把庵、堂、寺都称为庙,但是近世大陆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很少称庙的,庙代表了一切神庙。道士们所住的地方不叫寺也不叫庙,而叫观,读音如灌。这些都算是道场。佛堂是道场,大殿是道场,佛的塔庙是道场。有时候在家人请法师们来念经或是放焰口,临时搭个棚子,挂个佛像,那个地方就叫道场。中国佛教的习惯,在念经作法事的地方,就叫作道场。今日的闽南语、广东话大概还有的,说某某法师作道场去了。中国的民俗观念上,一个念经、修行、打坐的地方都叫道场,这是宗教形式上的观念。《维摩诘经》却告诉我们,大乘佛法真正的道场在心,不在外形,不着相的。他还讲得客气:「缘起是道场,无明是道场」;换句不客气的话,厕所也是道场,天堂也是道场,不垢不净。只要心一念清净了,当下就是道场,就是修道的场所。
顺便告诉你们年轻的同学一个故事,现在东方的文化,尤其是禅、佛学,流通到外国,尤其美国,已经很久了。这件事算算不止二十年了,当时在美国有一位中国的老教授,他没有学过禅。在美国当教授也很可怜,随时要有新的东西补充,如果三五年没有新的著作、新的报告发表,就落伍了。其实在中国也一样,每一个读书人到老都在用功,不断的上进。因为禅开始在美国流行了,所以大学里要他把禅宗的东西翻译出来,他接受了这个任务,翻禅宗的《指月录》《五灯会元》等等。那时他跑到日本东京去翻,碰到很多问题,日本佛教界也不能完全满足他,最后不知怎么打听,到了我这儿。我因为他是中国人,希望翻译到外国去的东西不要给中国人丢面子,就答应帮忙了。
后来才知道他原来也没有学佛、学过禅的。其实现在也很多这样的人,这些在国外的中国教授,每位都懂禅,唉!真是可笑!他把翻好的东西寄来要我审查,我要他一部分一部分寄过来,全文一次送来我没有时间。那时有位老道友黄居士,他现在都有九十多岁了,他英文程度很好,我那本《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就是他翻的。我就请他审查,看看翻对了没有,有问题就来问我。结果看到那位教授把道场翻译成坟墓,黄老居士很生气,就讲:这种错误怎么得了?我不改了!唉呀!我就讲,千古以来翻译的东西各种错误是很多的,你也不要生气了,还是给他改过来吧!何况,他把道场翻译成坟墓还有道理的。什么道理?中国人过去要和尚去坟上放焰口念经,盖一个棚子,就说作道场了,习惯了。这教授小时候在国内,大概看过和尚在坟上念经作道场,因此他想道场就是坟墓嘛!但是你们同学千万要注意!不要因为常识不够在外头闹笑话,你外出弘扬佛教不要变成黑扬佛教了。过去的鸠摩罗什、达摩祖师,这些大师们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翻得那么好,那么准确,可不简单。过去因为有政府、皇帝的提倡,每一个翻译的地方都有千把人,这些很高明的人集中在一起,一个名词、一句话都研究了好几个月才确定。不是像你们现在学了几句外文,中文又只懂一点,然后就乱翻一遍,牛头不对马嘴!这是讲到道场,特别插进这一段。
我们学佛的两大观念在这儿了,怎么样才是道,就是菩提,由弥勒菩萨代表,这讲过了。第二个问题,怎么样才是修道的地方,也就是道场,由光严童子代表。修道的地方不在哪里,一切在自己的心中。前几年我要闭关,到处看地方,好多同学、老朋友都要我去他们那里,有的房子我看了就跟他们说不行。也有人要送我地,那我还要盖个房子,等盖好了,也许我闭关都该改成闭棺了。忽然想想,自己也傻,还找什么地方,都市里就可以闭关,我住的地方门一关就闭关了嘛!心关了就关了,到哪里才叫闭关啊?所以人家以为我去了一个山顶上,其实我就在都市里关了三年。自己把门一关,当天就开了。不要特意找什么清净地方修道、出家,你心不清净,哪里都不清净,去哪里都没有用!道场就是这个道理。你们去找什么庙子?到庙子你才不妙呢!一样的烦恼,一样的痛苦。你真妙了以后,嘿!什么痛苦的地方都是道场。注意!这是大乘佛法的要点。
弥勒菩萨代表菩提,把道是什么搞清楚了。悟了道以后,找个地方行道,道场也搞清楚了。悟道、行道,地点也有了,现在开始学道。
持世菩萨──如何修行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现在《维摩诘经》的主角换成了持世菩萨。我们要注意,每一位菩萨的名号同佛法都有密切的关系。持世是保持这个世界,世间一切法就是佛法,在家在俗是世间,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没有两样。做到这样才能够修持、行道。
佛转向持世菩萨,要他代表佛去探维摩居士的病。持世菩萨向佛表示他没有资格去,因为他从前住在静室修道,大概不晓得是在哪个山里,又盖了个茅棚或修个庙子,庙子里也不清净,就再找个房间,房间修成关房,什么人都进不来,就清净了。当时,大魔王波旬带了一万二千名天女来了。
你可能想,魔王为什么要带着天女?要知道,大魔王是所谓的天阿修罗,还是有功德的,有相当的善心,但是嗔心烦恼不断,一切业习的种子不断。魔在古时是写成磨,就是磨难、折磨的意思。挫折、烦恼都是磨。你肚子饿没饭吃,饭就是磨。夫妻吵架,彼此就是对方的磨。后世把石改成鬼字变成魔,你就把魔想成鬼了。实际上修道人都有魔。譬如我常说自己一天到晚还受魔,但是什么天魔、阴魔我都不怕,最怕人事魔。人找你麻烦,看到真烦死了。你不要以为看到什么三头六臂、牙齿露出来的、青面的,那些一点不可怕。人事魔最可怕了,我觉得人变魔可怕多了,这是真话,你们要注意这个道理。
另一个道理,魔跟佛是有同等力量的。基督教说上帝万能,但是为什么却不能降魔?上帝与魔鬼并存,上帝的本事有多大,魔鬼也有多大,那上帝就不见得万能了,这个最重要了。佛法也是同样道理,佛能够降伏一切,最后还是降伏不了魔。在《涅槃经》上说,佛要涅槃了,就问这个魔王波旬,好了,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你总该高兴了吧?魔王说,差不多,高兴,但是也不高兴。佛说,我走了五百年后,还有我的弟子,正法还可以住世,五百年后你还有什么办法来破坏佛教?这些在《涅槃经》里都有。魔王波旬回答,你老人家安心去吧!我有办法的,我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饭,讲你的经。佛说,啊!你行!你厉害!这是魔破坏佛教的愿力,我们眼看着这个时代都快要来了。中国老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比你大。作人的道理也一样,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好事没有两样一起来的,可是坏事一来就好多接着来,这个娑婆世界就是那么痛苦。
魔鬼不稀奇,处处都是魔,人生境界能不被魔所魔住就了不起了。魔王波旬是天界的大魔王,佛在《华严经》也说过,大魔王是十地大菩萨的转变,他故意走魔王的路子来磨练人,看你能不能过关而成道。所以修行人并不必一定怕魔,经过一番魔障,道理进步一番,过了这一关你就跃进一步。
所以魔王波旬是天人境界,这是看不出来的。他带了一万二千个漂亮的天女,自己变成了帝释的样子。帝释是欲界天的天主,住在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的中心,就是中国所讲的玉皇大帝。持世菩萨正在静室中修道,当时不晓得是魔王来了,以为是玉皇大帝带着天人来了,还吹打着音乐。经上没有细说,但是一定还带着五彩祥光从空而降,到了持世菩萨那里。帝释率领随从向持世菩萨恭敬行礼,然后站到旁边,是那样的崇拜他。你看一个人修道到这样,你们假使打坐或念经时,不要说来了那么多天人,就来个土地公公或城隍爷给你磕头,我看你不晓得要多高兴了。老师啊!我功夫进步了,那个城隍爷土地公都来拜我了。你一定高兴得发魔了,不只是发疯。
「我意谓是帝释。」你看,修行多难,持世菩萨是大菩萨了都分辨不清,以为是天人玉皇大帝来护法了。
「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就对他说,憍尸迦你来得好。憍尸迦是帝释的梵文发音,有人说天主教基督教的上帝的英文是God,就是玉皇大帝憍尸迦的名字,我说这不一定,很难讲,音是相近,但不要随便牵强附会。
「虽福应有,不当自恣。」持世菩萨接着批评他。你虽然福报大,是玉皇大帝,不要太骄傲放恣。古时中国的帝王权力多大,但是只敢说是天子,祭天时一样要跪下来,自称臣,这一套天人观念看似神话,但它构成了宇宙观念的制度,所以天人的福报比世间的帝王还要大。但是持世菩萨告诉他不要放恣,你看他带了一万二千天女,而且又有那么多音乐,排场不得了。
「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持世菩萨接着对他说法,他教训玉皇大帝,你还要进一步修行才行。我们出家修行的人不敢享受五欲的快乐。五欲是色、声、香、味、触,是修道人要远离的。你又有天女,又听音乐,又唱歌又跳舞。五欲福报享完了还是要堕落的,你虽有善报做了玉皇大帝,这个并非究竟,更应进一步修道向善。向上修到色界就要走禅定的路线,戒定慧的路线。你这样可不行啊!
修道的人要把四大肉身看空,观身无常。这个世间的命,欲界的命没有什么了不起,分段生死的命非究竟。就算到了色界、无色界,变易生死的命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不是真的命,真的命是悟到菩提证道。至于财,古代人间皇帝拥有四海,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当了玉皇大帝,人世间乃至于欲界天里面都属于他的。人的生命身体是正报,财产物资是依报。譬如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光寿无量是正报,西方极乐世界国土,琉璃为地,七重行树等等,是他的依报。我们世上人有的身体有缺陷,有的特别健康强壮,这是正报。如果没有房子没有钱,那是依报不庄严。我们修行人要正报庄严、依报庄严,就要行一切善、修一切功德才能做到。有人这一生虽然生得端正,一切很好,就是没有钱,因为前生不布施的关系。
有人这一生功业大,钱也有,但是身体有缺陷,例如清朝的曾国藩,是中兴名儒,出将入相,那还得了!可是他一生受皮肤病所苦,身上像有鳞甲似的,一抓要出血的,所以有人说曾国藩是大蟒蛇投胎的。又我们晓得的有位第一等的贵妇人也是有皮肤病,一辈子治不好,没有办法。这就是前生持戒不清净所致。又比方常用花供养佛,可能他生来世会长得庄严漂亮,像花一样好看。不过你小心,好看也会找来很多麻烦,因果要注意!供养在不要发求好看的愿,这个因一不对,果就不对了。供养花的时候要求一切为众生的福报,就是使人一见起恭敬心,不要只为自己。
回过来说,生命是正报,财物是依报。持世菩萨劝魔王波旬假扮的玉皇大帝,当然他不知道这是魔王,魔王的威力同玉皇大帝一样的,天人没办法消灭魔王,魔王没办法消灭天人。我们这个乱世,在佛经上来说是劫数,这时三界里天人和魔王在作战,佛经上描写开始时天人容易失败,最后天人反攻,魔王败了,就带领了无数的魔兵魔将,躲到莲藕的一个洞里。魔王用他的神通,把莲藕的一个小洞变成了另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天帝就找不到他了。这莲藕的洞在哪里?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的心房里也有个莲藕的洞,这是表法的道理。
像持世菩萨这样的大菩萨,事前都看不出来这是魔王,他对魔王扮的玉皇大帝说,你应该看空了,「而修坚法」,坚就是修定,再进步上进,坚固。
假如持世菩萨看出是魔王的话,他会不会还坐得住,会不会起恐怖心,这还是个问题。所以这魔王对他还留了一手,化成帝释,正面来诱导。魔对胆子小的来吓唬他,对胆子大的,像菩萨境界的吓不住,他就现出可爱的面貌。这持世菩萨对魔王的说法,是正法,讲得都很对,是善的一面。修行人行善业道,一切清净放下。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菩萨觉悟什么?觉悟是悟道,有情是利他,自利利他是为菩萨。菩提萨埵在中国文化就是道人,有道的人。菩萨在中国古代有几种翻译名称,有叫开士、正士、大士。开士是开悟者。观世音菩萨又称观音大士。
魔王化身的玉皇大帝就劝持世菩萨,接受这一万二千天女作供养,可以帮你扫地啊、烧水啊、抹桌子啊。中国后来送人丫寰说是「可备扫洒」,就是引用自鸠摩罗什翻的《维摩诘经》。
「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持世菩萨一听,就说,憍尸迦,你不要诱惑我破戒,我是沙门,出家人,佛的弟子啊!连妻子都不娶了,还要给我一万二千个天女!我的妈呀!怎么得了!怎么拿这非法之物,要我收下作供养!沙门是译音,汉朝时译作桑门。唐朝以后就都不用了,只用比丘,因为印度不论那一道的出家人都称作沙门,是通称,等于中国人将修道的都称道士,不管你是那一道的。比丘、比丘尼就是特称,后来用习惯了,叫沙门也可以,可是根源要搞清楚。
持世菩萨持戒很严谨,尤其出家沙门是比丘,修苦行(头陀行)的比丘衣服不超过三件。所谓三件不是说天气冷了,你穿百件不可以,三件是以袈裟为标准,披上袈裟还要露出膀子,在印度天气热可以,到了中国,尤其在天冷的地方,你怎么能只被一件呢?所以就有了海青,海青是汉朝衣冠,大袖。头陀日中一食,零碎的东西都没有了,只带个钵和净水瓶,净水瓶的梵文音译为军持。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诗:「空街夜雨注军持」,就是夜里下雨,拿个净水瓶在外面接雨水。天落雨在中医学上叫无根水,医书上写熬药用无根水,就是下雨时半空中接来未落地的水叫无根水。这些都是常识,不告诉你们将来书都读不懂。
「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持世菩萨责怪魔王的话还没讲完,维摩居士这老兄就出现了,对他说,这不是玉皇大帝,是魔王,来扰乱你的!连是不是魔都搞不清楚!所以维摩居士第一句话就骂了他。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维摩居士气派大,就对魔王说,你怎么把这一万二千天女送给和尚?他怎么行?统统送给我才对!他照单全收了。
「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魔王一看到是维摩居士来了,就吓死了,心想,糟糕,碰到他了,这下完了,魔王这下要赊本了,就像《三国演义》说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魔王当时就想隐形,不灵,又把所有的神通使出来,仍然逃不掉。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这些镜头连电影都演不出来的,当时空中有个大声音就来了。波旬!叫魔王的名字,你赶快听话,把一万二千天女给他,你才走得了。
「魔以畏故」,魔王听了空中声音的警告,大概是魔王老祖警告他,没有办法,害怕了。
「俛仰而与。」这个文字用得非常美,俛仰是形容低下头又抬起头想了半天,舍不得,又不得不给的样子,最后只好把天女给了维摩居士。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居士就对这些天女说,你们的老板把你们送给了我,就属于我的了,第一个条件,给我听话,先要发菩提心。
「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下了第一道命令,然后维摩居士当场把一万二千天女作了处理,教育他们。一万二千人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维摩居士用大神通力,根据每一个人过去的业力,现在的个性,对每一个人分别作不同的教育说法,每一个天女都觉得维摩居士在自己面前作单独教育,使得一万二千天女,每一个人都发心修菩提正道。这两句话可不要随便看过去了。
「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教育完了,维摩居士说,你们现在肯修道了,有佛法清净的法乐可以享受,再不要去享受世间五欲的快乐了。我们欲界是以五欲为享受,有学佛的道友说,这个或那个是种享受。我一听,这还在魔境界里,说是信佛修道,老实讲,资格不够,只能说像那个样子。讲一句话你们出家人不要多心,大陆江浙一带,在家人有时故意称和尚为和样,和尚的样子,南方话尚、样同音。和尚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为人师可以让弟子道力生起,叫人和尚是真正尊敬的称呼。你们不懂,看我叫住持法师为和尚,还以为我不尊重他。
「天女即问:何为法乐?」能够懂什么是法乐的,才够资格称作居士。这里天女就问维摩居士,什么叫法乐?注意!这里正题来了。
「答言:乐常信佛。」维摩居士回答,常常处处要恭敬佛,不是只有到了佛堂才如此,自己内心恭敬,才是信佛。不是叫你拜佛像,佛教不崇拜偶像的。那些泥巴塑的,木刻的,都不是真的佛菩萨,那是表法。真正的佛在哪里?在你心中。佛经告诉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位是一体的。佛是化身,心是法身,众生是报身。也可以说,佛是报身,众生变成化身,这个无定位的。怎么叫常信佛,怎么是真正信佛?你现在懂了吧!不是迷信,不是去庙子烧香磕头,你随时恭敬自己的心,随时恭敬一切众生,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才是信佛。所以说,佛以佛眼看众生,以慈眼看众生,不是以怨恨轻视的眼光看别人,才是信佛,信自己的心。你们都是信佛的,但是严格来说,诸位都不够资格。要随时恭敬自己、恭敬别人啊!
「乐欲听法。」乐于研究、听经、听说法。你说佛已经不在了,那我听谁说法呢?我们这里有五六部大藏经呢!你们要看啊!我书房案头上也堆着好几本大藏经,我每天有问题就抽出来看,随时研究。你们没有我这样用功吧!可见你们不乐欲听法。你说读书、看经没时间,好苦,那就不乐了。读书求学问是乐趣,谈何容易!
最近好多同学劝我,老师你不能这样搞啊!算算一个礼拜有十几堂课,老命不能这样拚啦!完了以后你还要看书、做事,每天能睡上几个钟头呢?怎么得了!我说,放心吧!我的业报还没完,死不了的。前天晚上我还告诉一位同学,我看东西处理事情是享受,你不要担心了,去睡吧!你要做到研究学问、研究佛法是一种快乐,那么你算是得其中三昧了。你们看书读经记不住,看不懂,好苦啊!我看大家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有朋自远方来,如果家里没钱买菜招待,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这样我宁可作小人。
「乐供养众。」大家要反省,这就是戒律,你们供养众做到了吗?你处在团体中,满脸的怨气,满口的怨言,一肚子的怨恨,这就没有守乐供养众的戒律。据我所知,这里有一位同学答应为大家讲《庄子》,讲了之后大家颇有怨言,认为这位同学好高骛远,好为人师。你们没弄懂《庄子》,人家帮你们弄懂,是好事,是法供养,你们竟然这么小器。这个就要骂你们!这是犯了没有乐供养众。
假如别人也有过错的话,应该劝导,或者观过而知非,自己反省不要犯这个过错。因为别人犯过,就吱吱喳喳的,这是犯了口业。因为讲乐供养众,触动我对这件事的感想,才告诉你们。你们犯的是普通人的心理,不是学佛人的心理。自古文人相轻,千古以来文人都看不起别人。老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别人的好,这是中国人的通病。人的心理都如此,不只是知识分子,你看佛教界里也是,批评这个法师那个居士不对,甚至骂人。佛教怎么会兴起来?都不团结。所以你们问我,某某人这么讲的,对不对?我从不答复。你不提人名,说有件事这么说对不对,我或许会答复你。
文人千古相轻,我说,宗教是千古相仇。不管信的什么教,信教的人彼此是仇人啊!比文人还厉害。越是信教的,那个恨人的心理越比普通人重。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结果宗教团体的人我是非特别多,我听了就烦。那么江湖呢?江湖是千古相忌。文人千古相轻,宗教千古相仇,江湖千古相嫉,这几句把世故人情都说完了。
你们在这里号称修行,是不是真修行?考考自己。一个学佛的胸襟气派一定要大,能够包罗万象,对的就对,不对就不对,这种小事有什么了不起。话说回来,同学们固然不对,作者听了这些闲言闲语心中烦恼,也太没有程度了。叫你们读的《昔时贤文》,其中有一句我七八岁时就背了:「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背后没有人批评啊?两个人碰到了,不讲别人的事,讲什么啊?这就是人。老夫妻俩在房中讲媳妇怎样、儿子怎样,也是在讲人。所以把人世间这些东西看通了,听了那些话都是狗屁不如,这样你就胸襟大了。
我以前作过领导的,部下在我面前,我讲什么,「是」都喊得很大声,背着我可就有花样了。任何人对你喊万岁,将来叛变的就是他。越恭维得厉害,越靠不住。我经常同那一班在做事的人说,绝对喊服从的人问题最大。有些翘头翘脑的,你吩咐他就这么办,他不同意,真是讨厌,可是他有他的理由,而且是对的。这时候你坐在上面的人,意志就要像刀一样,把自己这个不快的心理硬是切下来。桌一拍,好!就照你的办!这样才可以作上面的人,很痛苦啊!
本来上佛法课不跟你们讲这些的,这些课不是跟你们上的,把你们教会了也没有用。这些是给真要为人上者,或者将来能当师父的时候就有用了,作师父也要包容徒弟啊!不要说徒弟了,你的儿女也是有自己意见的,都是乖的吗?儿女、学生、徒弟都一样,只好包容,该骂的骂两句,好的要奖励,过后呢?讲句不好听的,管他妈的!反正我要死的。你晓得自己总要死的不就好了嘛!没得气了嘛!你不要以为我这不是佛法,这就是咒,即说咒曰:管他妈的!就好了。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不是笑话,你真学了这一法就行了。
「乐离五欲。」大家学佛能真的乐离五欲吗?离不开吧?我有个最新型的彩色电视机,大概这两三年没有看过两次。过去我天天看电视,不是为了看电视,而是学生作了某某电视台的总经理,他要我帮他看演对了没有。现在根本没有时间看,而我看你们有时候看得两个眼睛比入定还厉害。那喜欢听音乐的,也没有离开五欲。这个时候要考验自己能不能乐离五欲。其实,你们在看电视,我撞见了也不出声,就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你们将来作人父母、作人婆婆的要懂这个,唉呀!小孩子们有时要让他玩一下嘛!不要管得太严了。你们喜欢看就让你看,万一发现了,唉哟老师啊!请坐啊……那不是味道,不给他知道,他也省力气,我也没烦恼,溜开了就好了,这也是为人上者要学的地方。叫你们绝对离五欲,那是烦恼的事情,要自己修到离开了五欲,然后觉得是快乐境界时,你就够得上修行了。所以要注意第一个字,是「乐」离五欲。
「乐观五阴如怨贼。」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若这个身体像冤家一样,不迷恋它,把它放下。你们在理论上可以看这个身体像冤家,在情感上可亲得很,这个身体你能空得了吗?空不了的。众生享受的都是属于五欲之乐,佛享受的是清净涅槃之乐,但是如果贪图清净,被享受困住了,一样是魔境。要搞清楚这个道理,才能明白维摩居士为魔女说法的道理。
什么叫魔女?贪图享受之乐。什么叫魔境?贪图享受之乐,凡有所著,所执着、所贪着的,统统是魔。了解这个道理,才能了解真正大乘佛法的精义。魔女悟到了这个道理,能转过来,烦恼即是菩提,那就不叫作魔女了,成了空行天女,也是密法所称的空行母,是女性成就佛的境界。修密法空行母成就的,同留形住世,身体永久存在,随时来去。但是这可不是随便能修的,如果自己没有程度,算不准修来的是妖魔鬼怪,不是真正的空行母。
「乐观四大如毒蛇。」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所组合的。这四大如毒蛇一样在咬我们,在吞噬我们的生命。生命的本身不是这个肉体,我们每天,为了这个身体忙碌、为了身体而消耗精神:占去生活十分之九以上的时间,三顿吃饭,大小便,穿衣脱衣,睡觉等事,都不是为了生命所需要,是身体所需要。这身体是四大组合而成的,中国俗语说学佛的人四大皆空,就是看这身体不是我,我现在只是有几十年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我不可能拥有身体的,它随时变去。虽然是暂时使用,这四大的身体还是很麻烦。等于聪明的人不肯买房子,宁肯用租的,因为买了房子麻烦多。我们智慧不能成就,菩提不能证得,都是被四大所困扰。各位每天昼夜二十四小时中,大部分是被身体困扰,不是不舒服了,就是饿了冷了,或者是身体的变化,荷尔蒙分泌失调引起情绪好坏,所以要观四大如毒蛇。
可是谁能做到「乐」观四大如毒蛇?事实摆在这里,这边的同学都学过白骨观,十个人中能观得起来的有半个吧!真观得起来一个都没有。你光观得起来有个白骨的影子不算,能定得住的十个人中有零个。讲学识、理论都吹得蛮好,功夫统统没有做到。白骨观就是观四大如毒蛇,凡是修大小乘佛法,这个修持的方法是基本的。假如有人观白骨,你问他乐不乐,很苦的啊!在那儿东搞一下,西搞一下,腿又发麻,修久了营养又不够。佛也说修白骨观要注重营养,释迦牟尼佛这话,绝对是修持经验来的。
若四大能够观空,再进一步,进入妙乐境界,那才是观四大如空而得定。得定的人在定中是乐,是享受。为什么人肯入定?定是一个绝大的享受。不过,如果大乘菩萨「耽着禅悦」,贪着禅定的境界是犯菩萨戒的,因为他不能起而行之,不能行六度万行的布施法门。话虽这么说,你们年轻同学没得到禅定,腿也熬不住,就不要拿这句话来讲,自称走大乘路子,不耽着禅悦,看不起这小乘法门。哼!不要自欺了。先要能够修到禅定,才发大心而舍弃禅悦,那才可以谈菩萨戒,否则不能谈的。
所以说观四大如毒蛇,然后达到四大皆空,在这个境界得妙乐,得享受。据我所知,在座有些年纪大的同学,有的已有二十年以上的修持经验,你听了这个话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因为你坐起来非常舒服。其实你还是在四大中,你感觉到的是身体受阴的快感,你正在被四大毒蛇吞没而不自知,不要自以为是。要四大完全观到空,没有身体存在,没有受阴的感受了,然后在空的境界生起空性的妙乐,这才是观四大空以后的妙乐。维摩居士告诉这些魔女,你们所贪图的身体上、心理上的快感,都非究竟。要得到究竟的享受与快乐,必须能乐观四大如毒蛇。
「乐观内入如空聚。」什么叫内入?我们身体外面有六根,大概我们所了解的,只有五根,有一根也在身体上,不过在身体表层以内。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很清楚,意根你就看不见了。有人说意根所在,是从心脏连到脑的部分,他们不知《成唯识论》说「第六意识不住身,又偏寄身中」。我们一接触到外界的东西,内在就会有反应,所以叫做内入,这就是六入:色、声、香、味、触、法,法就是思惟。六入进入到身体内部,便产生了思想、情绪各种的变化。我们闭上眼睛,好像自己内部有个东西,在想,在作用,就把这个东西守得牢牢的,一般打坐都是在这里搞。其实你觉得很清净、很空,那是外法尘进入内在意根上所徘徊不去的影像。
所以我们觉得内在有个思想,来来往往,这就是意根停留了法尘的影像,就是所谓六入进到内部来。但是一般人没有观察到,现在维摩居士提出来,教他们观,所谓止观,你要观察清楚,一切六入进入内部,你以为内部有个东西能够思想,维摩居士告诉你,如空聚,假的。看起来有个东西住在里面,好像有个生命的东西,实际上是空洞的。所有的感受,一切的声光变化,到内部来,一下就过去了。假使我们死了,六入不能内聚,就是人体的死亡,我们活着时是六入内聚。但是这个六入内聚有没有个东西呢?毕竟没有东西的,是空聚,假的。
我们身体四大也是这样,感觉死人比活人重,我们抱起一个活人容易,抱起死人就比较难,为什么?他四大中的风大没有了,所以就感觉重了。譬如气球充了气比重就轻了,如果扁了的话,这气球比重就比较沉重了。所以这身体内部是空聚,空空洞洞的。我们活着觉得内部有个思想,有个感受,这是假的,不要受它的欺骗。上一句「乐观四大如毒蛇」观身空,下一句「乐观六入如空聚」观心空。身心皆空,达到乐的境界,得禅定的妙乐,那是真修行,真享受。
这里每一句话都是大乘的修行法门,我们要好好观察牢记。
「乐随护道意。」怎么样能随时随地保护修道最初发心的意念?我经常告诉你们,上课时不要打坐,要看经本,不然自己在自欺。为什么?你说喜欢听课,心很清净,那同玩弄听收音机是一样的。你们自己不观察,现在年轻人作功课喜欢开收音机听,就是这个道理。你心以为在打坐,其实是大散乱,结果用这个时间好像在听课,也不看书本,在那儿打坐,听得很有意思,这叫作秋风过驴耳,秋天风吹过驴子,驴子同猪一样的,这个耳朵吹进来,那个耳朵吹出去了。所以智慧永远不能成就,结果这个经典也听了,那个道理也听了,一问他,写都写不出来,记也记不住。
智慧的成就,能知过去未来,是靠「随护道意」这一念。要你们看《华严经》净行品,依着意思做到就是道意。所以为什么一直要你们依《华严经》净行品来修行,可是谁做到了?我看是做到了「倒」意,不是道意,统统在颠倒中。
「乐饶益众生。」这更难了,是菩萨行,乐于在一切作人做事中修菩萨道,处处是利益他人。我们这里都标榜是学佛的人,有没有利益众生的思想呢?理论上有。我也是人,知道大家做了好事会想,啊!今天我行了菩萨道,帮忙了人。告诉你,越是书读得多、佛法听得多、佛学了解深的人,计较心就越大,简直没办法收拾。中外都一样,知识分子的作人,比愚夫愚妇更坏,因为有了知识,计较心也大,就容易意见相争,认为只有我的才对。没有知识的帮忙,人对于是非善恶的分辨就很平淡。所以有时候不用菩萨的智慧和眼光,多了知识学问反而堕落得越快。这是讲乐饶益众生之难,也是戒行。
「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于恭敬供养师长,这很难。中国的孔孟之道讲尊师重道,但是普通社会对尊师重道做得是不够的,最注重尊师重道的是宗教。所有的宗教都非常尊师的,注重传承,但是多半只是形式上的,没有尊师的行为。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社会,都不重视师道尊严。现在还有些中国的读书人,想保留过去的文化,要求别人尊师重道,真是笑话。原因在哪里?教育制度变成了学校制度了,不是从个人来师承学习,而像去到百货公司的商业行为,老师上课是贩卖知识,学生念书是选购进货知识。尤其将来声光科技发达,计算机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更不靠个人传道,所以尊师的精神只会更薄弱。
但是这个尊师的道理还存在吗?是存在的。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尊师重道的真正精神,在于尊重知识学问本身。所以佛学里对于传法的老师视为是法身父母,给人慧命,智慧的寿命。肉身父母给的肉体,寿命只有几十年,慧命可是永远的不生不灭。例如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他早已成佛了。因为学生要到这个世界来成佛,就来帮忙,应化成为释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萨,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所以乐敬养师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识。
第二点,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师重道最严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严重是密宗。密教对于敬养师父,有马鸣菩萨着的「事师五十颂」,讲如何对老师敬养。照那个规矩,我们一般作弟子的没有一个够资格。那规矩非常严重,几乎可以说比盲目迷信还严重。东西是白的,如果老师说是黑的,就跟着老师当成是黑的,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佛教的尊师精神,影响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们,我主张你们年轻人一定要看宋、元、明、清四朝学案,可以看到儒家在宋明以后对于师道的尊严,好多地方值得效法。例如明代大儒罗近溪,学问很好,他把老师严山农接到家中,他的儿孙要为太老师招呼茶,他不准,因为是他的老师,他必须自己来,儿孙辈还没资格。可惜你们学佛的人不看儒家东西,这门户之见很严重。我常说宋明理学家等于是佛家的律宗,真讲戒律你要看四朝学案。老庄等于是佛家的禅宗。这罗近溪在明儒学案只写了一半,他要死的时候,学生们都赶来了,来了跪在老师前面,请老师多留一下。他给学生吵烦了,就同意多活一日,时间一到他就走了。明儒学案只记到这里,但是你就知道他可以预知死至,而且生死来去自在。明儒学案不愿意记载神秘的一面,根据我看到其它文献的记载,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家人还收到他自外地托人捎回的口信,家人一问,带信人和罗近溪在外地相遇的那一天,正是他老先生走的那一天。你看,他还有化身呢!儒家诸如此类有成就的人还很多。
回头再说「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于上而言要乐于敬养师,于下而言要乐广行布施一切众生。这里尤其要注意这个广字,是我们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们偶然有点善心,都是像俗语说的:强盗发善心。大家像强盗土匪,偶然发一点善心就很了不起了。为什么这一篇都要抓个乐字?是对魔境界而言,与世俗追求的快乐享受不同。学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追求快乐,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这就是佛法。
「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学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没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说呢?它是个生活的规范,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团生活的规范、道德、艺术,是一种民主社会的自我约束。因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个集团怎么样带领?除了根本戒律是属于道德性质的规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须有的规律。能坚持遵守戒性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难了。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个戒律可不是教主规定的,你知道吗?例如儿女或丈夫、妻子,违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又例如你的东西习惯这么摆的,旁人给你摆得不对就不高兴,也是你的戒律。所以你看不惯别人,是因为别人犯了你的戒律。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团体的行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杀盗淫,这不只是一个人认为是罪过,而是一切众生都害怕这个行为,是根本戒。其它的生活戒律是为了团体的安全。普通的戒律是什么?就是公交车后面写的,「保持距离,以策安全」。你懂了这个,就懂了戒。你们同学们不懂生活的艺术,都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常来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钱了,不懂事。对老师也好,对团体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规矩,给人家作榜样,聪明的领导人一看,心里有数,知道这个人可以。假使有人在团体里,不要人家告诉他戒条,自己处处严谨,保持道德规范,没有不成功的。所以礼仪的戒律是这样。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以外,什么是戒律?经典就是戒律。你们没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据是:所有经典就是戒律,每一条都是戒律。你以为受了二百多条的戒是戒律?那个行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条戒,大部分的行为与印度当时的环境有关,我们不会犯的。有许多根本没有办法,我们早就犯了,连祖师爷都犯了。环境不同,时代不同,那些戒早应该改了。所以到了中国来,百丈禅师就把它改了,叫作丛林规矩。但是丛林规矩到了现代,又应该改了。要改的地方很多,时代不同了,过去是点青油灯,现在是电灯;过去吃饭时苍蝇蚊子一起来的,现在没有;现在有自来水,过去丛林,早上四点钟几百和尚起来,一起在院子排队,手里拿了洗脸帕,轮流去巡堂和尚抬出来的热水桶中,沾点热水,擦把脸就下去,你现在讲丛林,也这样擦吗?怕都擦成花脸了。过去丛林半个月排队洗一次澡,现在行吗?这些都是生活行为,很多需要变动,这个不是真戒。真的戒是什么?此心随护道意是真戒,念念随护道意,念念随护行为。
进一步说,真正的戒是「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尤其在团体生活中,几个人能够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给人家好看,认为这样才够英雄,其实处处在造孽。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吗?性情柔都很困难,和就更难。我常观察同学们,一有什么达不到他的所望,那个眼神都横起来变成毒蛇了。告诉你们,眼跟心是连在一起的,就是起了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赖耶识就有了嗔毒的种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学佛不是光盘腿盘得好,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而且不只是忍辱柔和,要乐于忍辱柔和,做到了就是乐坚持戒的成果了。
「乐勤集善根」,这个和上面都是连着的。坚持戒做到了,修养由外再打进来,由忍辱达到内心的柔、和,没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气,个个喜欢。学佛的人有一句话,未曾学佛先结人缘,就是学佛第一步要广作布施,先结人缘,然后结一切众生缘。但是许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讨厌,人家看他也讨厌。为什么不得人缘?因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够,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轮回中慢慢打滚吧!功德不会圆满。心性能够修养到柔,柔而到达祥和,那就人见人爱,是人人都喜欢的菩萨境界,功德圆满。要乐于在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们晓得,一切众生平常日用之间,动坏念头比好念头多得多。前面讲过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讲戒律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两本书。你们年轻人没见过,我们小时候读书,书桌子旁边有一张纸,叫作功过格,这个纸上有很多圈圈,一个月一张。每天检查自己的心念行为,有不好的,就拿黑笔在圈圈里点一点,有好的,就拿红笔在圈圈里点点一点,然后定期检查,到底是黑点多还是红点多。我小时候家里请了位前清的秀才先生,按那时的说法,我家是东家,他是西席。他留过洋,可是从不说洋文,每天除了教我们读书就自己读《金刚经》。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亲每天都为他准备斋食。我常常觉得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觉得奇怪,就问我母亲,她说一定是先生的牙齿松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缝里我才闲着香。我后来上课时仔细观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这是一笑。但是他很诚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过年,他在自己房间里读过经之后,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萨,拿出功过格,很紧张地看着,就跪着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骂该死!该死!我看是黑点比红点多的缘故。我那时好奇,是从门缝偷看先生才看到的,这是确确实实的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国民道德教育,它有自己的一套。现在学校里有什么训导处,越训越盗,训得了吗?《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我现在都还保存着。像这样修持,叫勤集善根。
善要下根啊!我们有时候也动了善念,动了善心,但是不入根。刚要对人好一点,善事做了一点,忽然另一种刺激环境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来比不行善的时候还要恨,这是善根没有成就,所以修道不会有成果的。要「勤集善根」,这就是你们同学经常不大注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里头特别注重这东西,可惜你们只把它当作佛学的名词。修道学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圆满,功德如何圆满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种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
「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注意!要乐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禅定。你们有的经文本子把这两句圈点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所以我们修道打坐为什么不能到达禅定的境界呢?因为善根的根基不深。根基不深不能成长的,所以你们打坐做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进一步退三步。有时好个几天就不得了,穷人得宝,「抖」起来了,结果穷人抖起来进了精神病院,因为善根不深啊!必须要勤集善根以后,才能真正得到禅定之乐,永远不散乱了。实际上什么是禅定呢?行善就是禅定。禅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所以看你真有没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没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盘腿多久。但是盘腿也是要的,这是习定,练习定的基本功夫。真得定了,盘腿、放腿、走路、睡觉,无一不在定中,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有了禅定以后,「乐离垢明慧」,才能发起智慧。智慧是什么?是离一切心理上的染污,唯识学心所上的染污都离开了,心中明净。这明净不是理论,是功夫,内外光明清净。这个时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发动了。得了智慧干什么?大彻大悟而证得菩提,所以「乐广菩提心」,菩提是翻译名称,意思是觉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这里为什么要加一个「广」字?表示不是我们一般小智慧小聪明境界。所以我这一次跟着去年讲的《瑜伽师地论》连贯下来,要你们研究《成唯识论》,就是要开发开广你们的智慧。真了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体是性空缘起,而以大悲心为用。真得了菩提心,一定发大慈悲心。
「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什么是魔?不是你夜里看到了鬼,烦恼就是魔,一切众生心中皆有烦恼。我常说佛学比一切学问都高明,例如佛法用的烦恼二个字,或者翻译成烦惑,每人每天没有哪个时候不在烦,恼是讨厌。烦恼不是痛苦,痛苦就很严重了。没有一个人不烦恼,《维摩诘经》说「烦恼即菩提」,看你能不能把烦恼转过来,烦恼转了,就清净了,就大彻大悟了,就离垢明慧了。烦恼就是尘垢染污,一切心态心所所起的,都是染污心理。魔有很多种,烦恼也有很多种,所以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呼吸一进一出叫一念,这一念之间就有那么多烦恼,自己没有检查出来。
你们爱写文章的就可以体会,当你拿着笔在写字的时候,你观察一下(这就要有定力了),我们的思想来得快,笔跟不上,你用计算机打字也跟不上。思想很快,一把握不住就溜过去了。你想记录自己一剎那之间有多少思想,是没有办法的,尤其是思想敏捷的人。你们跟我久的同学都知道,我写东西的时候,要摆三支笔在那,写得快起来都来不及再找笔,过去了就懒得动了。你就发现,如果写不快的话,你最好的观念一下就溜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啊。这里告诉你什么?不要当闹热听了,这是叫你检查自己的一念。你从这里坐电梯下去,只有十一楼,不要一分钟就到了,可是你在电梯里想了多少事了?你看有人坐在那里织毛线,你以为是织毛线,其实在搞烦恼,脑子里都在想别的,心都是散乱的,不得禅定。很多年轻人看书根本看不进去,你们都有这种经验了。如果你每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读下来,中间没有岔过别的思想,那就叫读书了。能这样专一的话,修行也能够专一。但是你做不到,都是一面看,思想一面在那里跳动,这叫烦恼。所以禅定也做不到,智慧也做不到。定就要在这个地方体会,否则你打坐都是在搞昏沈,修亥母定,亥属什么?亥属猪,要注意啊!
「乐净佛国土。」烦恼清净了,就一念之间烦恼不生,叫无生法忍,离染污心而明净,此心就是净土,净土就是佛土。《维摩诘经》说「心净则佛土净」,内心一净了,佛土境界就清净了。道家张紫阳真人讲过: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
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
不须要往生,已经生了,也不要往,自然生,也不住,自然去。西方就在你心田中。你纵然修禅定到全身放光,也还是幻境界。你身体可以飘起来,站在白云上,还是妖魔境界,仍然是由妄想心生出来的,并不稀奇。换句话说,你心还没有清净,还在着相。不着相烦恼就转菩提了,就达到乐净佛国土。
「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这是修大乘道学佛之路,为什么要修诸功德,修一切功德?我们若持小乘戒、比丘比丘尼戒,走的是消极的修善,没有积极的修功德。大乘菩萨戒除了消极的为善,还要积极的修功德。所以修功德是非常积极的,修一切功德圆满才能成就一切佛法。大家早晚作功课都念「皈依佛两足尊」,哪两足?福德和智慧都满足了。福德怎么来的?修功德来的。功德成就,福德就圆满。大家学佛往往重修慧而不修功德,但是慧也没有修到,听了又忘了就是没有慧根,要能一入即三世不忘,即使是读书的博闻强记,也都是修得的。
你们同学在现代教育之下老是靠笔记本、原子笔、靠计算机,脑子永远是空白的,我最反对。我有时也靠笔记本,这是因为脑子暂时先管下面重要的,临时拜托这笔记本先帮忙记下来,等下我还是要把它记到第八阿赖耶识心田里的,这样可以拿起来就用。我不相信年纪大的记忆力就退步了,至少在我现在这年纪还否认,记忆力反而此以前还好。为什么?年纪大了功力越来越深,头脑就越冷静,记忆力就越强。所以年轻人谈不上,年轻人能博闻强记,除非他修定力有成就,或者是过去生的定力带来的。历史上讲白居易生下来就能认字,还有很多人也是这样,那都是真的。
这是讲修功德的重要,功德不成就,智慧是不会成就的。善根成就的人是有真智慧的,真智慧是真神通,真智慧是真善根。过去我们中国人讲:「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几年以前我在大学教书就讲,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这个世界每一样东西都值钱,只有知识不值钱,但是知识的代价,它的成本,比什么都高。一篇文章写下来,稿费没有几个钱,但是真正的好文章,要累积了许多时间,收集拢来许多智能,不过写一二千字,那个成本的确很高。
几十年前我有个不识字的老乡,发了财,找我帮他写一封家书。我事情很忙,他就坐在旁边等,等急了要催我快点,就说:求你真难啊!你这写信不过就拿起笔画个两下嘛!言下之意好像我有意为难他。这一下我有点火了,也想教训他,就说:「写信就拿起笔画个两下,那你来画!」他说:「我就是不会写才求你嘛!」我说:「你晓得我给你写封信,成本多少钱吗?」他说:「这就一张纸有多少钱?」我说:「告诉你,从我妈妈怀胎那一天算起,生下来,从小养大,又读了几十年书,现在不过会替你写信,这要多少成本啊?你同我一起读书的,你怎么不会写!」他被我骂得只好说:「是啊,我小时候不努力,我笨嘛……。」
你看,智慧是不值钱,但是财富再大你买得到智慧吗?譬如你想悟道,你可以花钱请人替你去打坐吗?你可以悟道吗?所以要想悟道,还要修诸功德。不要以为你只打坐,什么事不管就可以了,现在有好多同学走上这个错误的路子。我真要骂人了,你能修得好我头都给你!我同你赌这个头。我不要打坐吗?我这个老头子一天到晚为你们忙得要死,什么事都要我管,连草纸都要我管,天气冷了,还要打电话上来提醒你们把窗子关好,不要着凉。我这是什么禅定功夫啊!我在当你们的孙子啊!这是干什么?修诸功德啊!你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去参究呢?光会在那里自己当老太爷,要读书写文章打坐,你那个文章,哼!叫作文脏!打坐叫作打堕!学佛注意啊!要修诸功德啊!
能修诸功德才能做到上一句「乐成就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是怎么修来的?不是他六年在雪山中冰雪靠背来的,如果这样可以成佛太简单了,你打开冰箱靠个六年不就成佛了吗?不行的啊!要修一切功德才成就相好庄严。这不是我讲的,是维摩居士对魔女们说的,我不过是个传话的。
现在继续讲维摩居士为魔女说法,什么叫作魔境界?就是求快乐、求享受、求快感。维摩居士一连串说下来,说明世间的快乐并非究竟,那究竟的快乐是什么?现在继续:
「乐庄严道场。」刚才讲的是个人的庄严体相,现在讲到道场。我们的身体是正报,我们长得白、黑、胖、瘦,不同的健康情况,都是因果报应问题,这是正报。时代社会的环境、有没有财产、住的环境,甚至一切的遭遇等等,是依报。例如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他的正报庄严。因为他的四十八个大愿,愿一切众生成就,所以他成就的道场是西方极乐国土,依报也庄严。
我们人也一样,有人一生正报庄严,现在看到这种人很少。过去在大陆上,地广人多,我看过很多例子,许多叫花子相貌蛮好的,脸孔长得像佛像,有的几乎两耳垂肩,如果他去拍电影一定是一流的。但他是个讨饭的,什么道理呢?耳朵大了是长寿相,但长寿不一定好。如果看相的说你可以看到曾孙子,你先不要高兴,你可能很孤苦,儿子活得没你那么长。人要靠儿女过生活已经不是味道了,尤其是现代的人,养儿女是责任,不要有做买卖心理,期望他们还你债来养你。时代不同了,这观念要改了。我常讲,儿女向父母拿钱用,是躺着拿的,太太向先生或先生向太太拿钱用,是站着拿的,要想向儿女拿钱用,就要跪着拿了。
再说有的人正报庄严,但是依报不好,环境不好,穷苦一生。何以依报不庄严呢?多生累世不修功德之故,不作善事。所以真正之乐,前面讲要正报庄严,现在讲依报也庄严是人生最乐,是菩萨之乐,乐庄严道场。
「乐闻深法不畏。」喜欢听闻高深的佛法而不怕。为什么要怕?听起来很奇怪,如果你从事教育时间够久,就一点也不奇怪。如果你从事宗教教育、佛法教育时间够久了,更一点不奇怪。一班上课有几十个学生,其中那个笨的,你真想跪下来叫他爸爸,希望他聪明一点都没得办法。而且他真的怕,怕接受教育。一班同学有时上百人,毕业了能够在社会上成功,对家庭有好的贡献的没有几个。乐闻深法而不怕,还肯追求是很难得的。你拿真正好东西教, 人家,人家不一定肯接受。所以我上课能有这么多学生肯来听课,真想给他们跪下谢谢。能真正闻深法而不畏,并不容易。譬如你们想悟道,悟道并不难啊!真的!为什么人不能悟道呢?因为有一天真有那个道来到你面前,你会怕的。
我上午告诉你们,我实在很佩服那位《外婆禅》(老古出版,新版书名更改为《参禅日记》)一书的作者,以一个在国外定居的七十岁老太太,没有一个老师在身边,能够自己有这么多境界,不单是了解,而且都过得去,不断地有进步,全靠自己摸索,真不容易。昨天下午接到她的信,她每半个月定期要向我报告一次,这一次她说打坐时突然好像碰到了台风境界,风声极大,但是她晓得是自己里面的风动。风一过了就觉得大水来了,如汪洋大海浪潮波动,她晓得是水大动了。总而言之,地、水、火、风都经历过了,最后不只觉得自己身体没有了,她早有这个境界了,而是气从每个毛孔出去了,充满了虚空,大得很,万物皆无,自己这个人没有了,什么都是云、气,自己觉得在若有若无之间,好像只有一点灵光在虚无飘渺中。我们讲得很容易,她一个人在国外家中做功夫,家里人都不在,碰到这些境界没人可问,也没有人可商量,自己会晓得这是什么,不恐惧,真是非常难。这是「乐闻深法而不畏」的道理,何况还不算是深法。
所以有的人用功修禅,有时候说入魔了,哪里有魔啊?不过是自己害怕畏惧,或者是一念贪着七情六欲境界,就走上岔路了。想起来这位《外婆禅》老太太的日记提到,她的邻居住的是位美国教授,有一天从精神病院出院回家了。一个人进了精神病院就是入了地狱,那是不可想象的,你们没参观过,不知道的。所以你们学佛修道,千万不要把自己弄神经了,被送进了那个地方就不好办了。什么病都可以生,精神病可不要生。不只是学佛的,任何宗教都有年轻人信得害精神病了,没有正知见是很可怕的。这是所谓乐闻深法而不畏,不但不畏,听到高深的佛法变成了十善道,变成快乐。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三解脱门之乐是贪、嗔、痴都转了,声闻、缘觉菩萨到这个境界,就不乐非时之乐,是正乐。
「乐近同学。」乐于亲近同道修行的同学,过团体生活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真要做到也很难。在团体中一起修行久了,同学在一起是会不舒服的,不但环境不舒服,而且天天会有烦恼是非的。
「乐于非同学中,心无罣碍。」能够乐近同学已经不容易了,而能够和志不同道不合、乃至相反意见的人相处,心里面却没有烦恼。不要说别的,即使是家里面住在一起的兄弟姊妹相处,都会心里罣碍,随时会起烦恼,何况团体中的同学!各人意见不同,生活习惯不同,障碍就更大。
「乐将护恶知识。」恶知识与善知识是对立的,佛法讲善知识是最好的,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可以指导我们不会走错路的人。即使学问好道德高,如果使我们走错路,就不是善知识,是恶知识。恶知识是坏人,但是为什么仍然要保护坏人?这就是菩萨道,即使是坏的,还要保护他、照应他。
「乐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当然是应该的。
「乐心喜清净。」维摩居士为什么在这儿讲这一句话?我们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学佛修道就是想求个心清净,大家都这么想。事实上,真正到达心念空了、心清净的时候,你就不会干了。刚才讲过,其实悟道很容易,求道求到涅槃境界,到那个时候恐怕你就不干了。我们天天要求清净,真到清净了,不做了。
刚才吃晚饭时跟老朋友们谈话,谈到人生的境界。有一对学佛几十年的夫妻,在家中供养一位禅宗的老师跟着他学,过去很多学佛的人是这么学的。这老师最后在他家里面涅槃了,他还亲自给老师收拾办后事。他道家、密宗都学的,现在年纪也到了古稀的七十开外,正报依报都不错,子孙满堂。这位太太在大陆上的妹妹最近过世了,先生得到了消息没有立刻对太太讲,怕她心情不好,现在当到我在场才对太太说了。我就说他,「这个也看不开!生来死去普通得很。别人可以,你学佛一生,修道一生,这个情字舍不掉,什么都不要谈。」这话是说,讲理论容易,劝人的时候好听得很,临到自己头上,鼻子就变成眼泪了,就受不了了。讲心清净,人到了老年清净很容易,什么都没有了,返老还童了,像当小孩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光屁股来到世界上,老年又要回到那个光光的境界去了。修道的人到了什么都没有的境界,嘿!还正好享受。寂寞,在一般人叫凄凉,你如果一知道这个寂寞是享受,就变成真清净了,那无比的舒服,一无牵挂。可是真清净来了你受得了吗?老实讲,你们年轻人学佛是追求好奇,清净寂灭的理论都会讲,给你寂灭一下看看,真到那个境界你受不了的。所以「乐心喜清净」,并不容易,不但清净,还变成乐。清净哪里有?处处有清净,你做不到而已。
「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要乐于修行无量道品之法,不只是三十七道品而已。我们学佛,三十七道品一样都没有做到,要真正做到三十七道品之法,包括我们上两个礼拜累积所讲的这一大堆,这叫作菩萨境界,大乘的法乐。我们查佛学字典,什么叫法乐,只是很简单的一个观念。现在《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所讲的,只列举了一小部分的法乐,还不是全体。全体是三藏十二部,小乘、大乘、佛道、外道、魔道等等,一切的修持转成菩提的境界,叫作菩萨道的法乐。总结这一段,维摩居士是给落在魔境界人说法,魔境界是贪图世间五欲之乐,他劝他们放弃,转修出世的法乐。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讲到这里,这个魔王波旬就对魔女们说,我们可以回去了。大家要注意!天人也还是魔,佛学里头的魔并不是坏的,凡是贪着身心爱乐的都是魔。所以有感情是情魔,有爱魔,还有更大的欲魔,这三样是人世间大魔。天人境界就是魔,六欲天中的天人都在魔境界中。我们是不是呢?我们也是,我们就是魔,而且彼此相磨。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魔女说,对不起了,现在我们同维摩居士一起,得到了法乐境界,不想要世间的五欲之乐。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这魔王看到他的一万二千天女眷属,被维摩居士一个人哄走了,就请维摩居士行个好,放弃天女。还说,一切东西可以布施给别人的,才叫作菩萨。你怎么占有我这些眷属呢?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维摩居士说,我本来没有执着抓住他们,早就布施啦!你就带回去吧!
「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这句话就是菩萨境界,学菩萨道的人要能满足一切众生合理的欲望。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于是一班魔女问维摩居士,我们跟着魔王回去了,今后怎么样在魔的境界里修行菩萨道?要注意!这是代表我们问,不管在家出家,在这个世界上就还在欲界中,饿了要吃,冷了要穿,病了要吃药的,一切都是魔境界。人怎么样在魔境界里修行?不在魔境界内修,不叫修行。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维摩居士回答,有一个法门叫作无尽灯,你们要学。什么叫无尽灯呢?譬如一个灯,一支蜡烛,可以点亮千百支蜡烛,一千一万支都点得亮。只要点亮了,光明永远不尽。这个道理就是无尽灯。维摩居士继续说,各位大姊回去吧,在魔宫里修法,就是修无尽灯法门。这个道理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真正的佛法在世间,不一定要出世,在这个世间留着一点佛法种子的光明,影响更大。所谓一灯可以点亮千万灯,「心灯无尽」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个意义是内在做功夫的,只要我们自己心中明白了,即使在魔境界也是好的道场,这个痛苦的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还去哪里找个清净道场?这里就是了。所以一灯可以点燃百千万灯,只要一点灵光不昧,随处都是道场,魔宫里正好修行。没有魔的地方是不能修行的啊,没有魔的地方你修行修不成的,因为你不需要修行了嘛,对不对?没有魔哪需要修行?譬如夫妻相处,互相是对方的魔,在这里受得了、空得了、悟得了就是修道。家庭中各分子在一起都是魔,你磨他,他磨你。有好魔的,大家相亲爱的,这个魔是看不见的。不好的魔呢,天天吵,吵死为止。修行在魔宫里修,是大乘道,在魔法里打得过,才是成就。修道人经过一层魔障,就跳过一层道业。俗话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能跳得过一丈,就更厉害了。
所以修行不是跑到庙子、跑到山里去,山里谁磨你,算什么修行?有年轻出家人要去住山洞闭关我都供养,但是我都告诉他们,你修不好的,你去三年再下山跟我做事看看。他三年打坐,跟我做事一天就垮了,就受不了。尤其我这个大魔,天天骂他这样不对、那样不对。他在山上受人恭敬礼拜,到了这里挨老师骂就受不了,这个魔境界过不去你不要修道。《维摩诘经》这一段就是告诉你,受得了魔才是道。尤其你们这些刚刚找上魔境界的,要多注意啊!古人作的一副对子:「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一个人出来做事如果没人嫉妒你,那这人是个笨蛋。又能干又有本事的,一定有人吃醋被人讨厌,在团体里没有人讨厌妒嫉的,就晓得这家伙一定是无用的东西。有你不多,没你也不少,这样一个人一定是个闲家伙。人做到这样一点价值也没有,这是普通的道理,不是佛法。你不要以为这两句话简单,我是一辈子拿来当咒子念的。年轻时我风头之健,各方面要打击我的很多,心里很烦,一想到这两句,就哈哈一笑,不理了,真解脱了很多痛苦,「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不是给你们说笑话,你以为一定要什么咒语,这就是好咒语。你哪天夜里碰到鬼,把这两句一念,那鬼都跑掉!如果鬼要来迷你,证明你这个人还有点好处。如果鬼都不理你了,你这个人还有什么用处!对吧?
「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你们在魔境中修法,要把自己点亮,把智慧打开,你就是一盏心灯,在这个世间可以开导教化一切众生,可以影响多少人,都能够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一盏灯点亮了,可以分灯千百万盏。一个菩萨自己悟道了,可以教化人家,不但对自己没有损害,自己的道理越布施出去,智慧越增加,这个道理就叫无尽灯,你们同学就要学。我这里给你们讲明,因为你们不亮,你们虽然也是灯,是熄灭的灯。
我从上个礼拜起,喉咙不舒服,发声困难,好多同学就劝我休息一阵子不要讲课了。但是我不肯停,因为同学们要学啊!还管它有没有声音,照样要它讲出来,这要点本事的啊!我吃了一大堆中药西药,一点用也没有,只有不理。学佛的人,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所以我不肯停,还不是讲下来了!这是告诉你们,不要自私,不要为名,不要为利,只有一番弘扬佛法的心,不要管自己,你充其量讲死了嘛!假如在这里就是讲死了也蛮好的,你们把油漆一漆,打上防腐剂,就算肉身不烂,还可以给你们卖门票收点钱,也不错,对不对?不要当笑话,就要下这个决心,无私无我,倾你所有布施出去,没有什么艰难的。学佛修道就是这么一条路子,这就是无尽灯。我看你们来学佛学道,年纪轻轻,非常照顾自己,又懒,又不肯助人,但要求起别人却非常严格,看看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觉得别人都不是圣贤,难道你就是圣贤吗?我看你是剩闲,是剩下来没有用的闲人,有你也不多,没你也不少的人。你们在家里、在社会都要帮助别人,牺牲自我没有要求,就是无尽灯的道理。当然要点亮了自己,这也重要。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所以维摩居士对魔女说,你们回魔宫去,以这个道理去修持,自己作一个照亮的明灯,影响无数天人天女都发无上菩提道心,这样才是报佛的恩。什么是报佛恩,就是大大地利益一切众生。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讲到这里,这些天女顶礼维摩居士,就跟随魔王回去了。持世菩萨本来在道场入定,天魔就带了魔女来玩了这个花样,他的处理方式就是对魔王说,我们是出家修道的人,不可以这样。这就是一般学佛修道人的作法,铁青着面孔教训人。维摩居士就在魔境界里游戏人间,你们千万不要带着一个宗教徒那副死相,大菩萨道要度一切众生,魔就不是众生了吗?外道就不是众生了吗?你就度不了吗?你把他们排开了,那你还算是菩萨道吗?他是坏人更要照亮他,你这个灯就要点啊!所以佛法修道在世间,不在出世间,就在魔道里修佛道,成就了才是真佛道。既然持世菩萨也吃瘪了,佛就找另一位菩萨。
长者子善德──布施与供养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长者子是世家公子,善德顾名思义,这菩萨的境界是修一切善的。佛要他代表去问候维摩居士的病。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但是善德菩萨同诸位菩萨一样,表示自己也没有资格去。什么理由?
「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善德菩萨向佛报告,以前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要做功德,就设了一个大布施的法会,供养一切出家人、婆罗门贵族、外道、下贱阶级的人、孤独的人、讨饭的,布施了七天。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那时维摩居士来了,他对我说,公子,真开一个大布施会,不应该像你这样办的,只拿钱和食物来布施是不够的,真布施是法布施。佛法讲法布施是智慧的布施,教育就是智慧的布施。我可不是在布施啊!我这是叫出卖。布施不容易的,我是做不到的,那硬是要牺牲自己,不论是什么人你硬是要教化他。连迦叶尊者、须菩提都做不到,都有偏向。迦叶尊者只教化贫穷的人,富贵人他不理,须菩提正好相反。所以我说我做不到,我的做法、教法只是有限的人可以接受,不能做到无遮大会的法布施,人要有自知之明啊。菩萨道法布施可不容易,法布施真做到了,才是十地菩萨的法云地,说法如云如雨似的普遍洒下来,等于古代所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那才够得上是法布施的大菩萨,我们只算是开始在学习而已。
所谓法布施有时也称法供养,但是严格讲来,这两个名词是有差别的。法布施是已经有成就的菩萨,自利而后利他,为人说法,使一切众生,是布施的精神。供养是以下对上而言,例如供养诸佛菩萨。但是一切众生皆是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都具有佛菩萨的种性,只不过是善根没有发现。所以用谦和的大菩萨境界心理来说,法布施就是法供养。学佛的人必须要修供养,在修持法门里,供养不光是理论而已。一个学佛的人随时要起供养心,也可以说是要起布施的心,不但要有实际的布施,还要有法布施。
拿世俗的观念来讲法布施,是看不见的,好像不花本钱,我心里想一想就是了。如果是这样,就变成戏论了。法供养、法布施要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心田,以清净法,供养一切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圣贤、有成就的僧伽、众生。所有的供养中,如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是佛经归纳为四种供养。学法的人如果自己有佛堂作道场是最好了,如果没有,家中也不方便,就不需要。心中有佛,心中就是道场,念念有佛、法、僧三宝在心中道场。开始你观想一个有形象的都可以,想象一个自己理想中的道场,用这个理想的道场,随时修供养法。
讲饮食的供养,像我们当年学佛,不论如何,身边总想办法有个佛,因此就弄个佛像,是象征的作用,画的、雕的都好,自己不论吃任何东西,没吃之前都先拿起来供养佛,然后才自己吃。据说我们这里有位同学,他买回来水果都先拿去供佛,然后才吃,不论他是不是学过,以此发心就是对的。实际上诸佛菩萨不需要吃你的,你是在培养自己的恭敬心,上供养一切三世诸佛,同样地也是供养你的父母。我看过很多信宗教的人,对于他们的教主,不论是佛还是上帝,很有恭敬供养心,对于自己的父母却好像是冤家一样。你对一切众生都要供养,何况是父母?很多学佛的人,和自己的家人相处不好,觉得家人是拖累,觉得烦。这些人连自己眼前的家人都不能度,逃避到宗教里来,还说什么要度一切众生,简直是犯罪!佛经上说,事父母如佛一样的人,必定得福报的。饮食的供养包括吃的和喝的,乃至我虽穷得没有办法了,泡一杯茶,倒一杯清水,也是供养。你们佛堂泡的茶叶,每天也要换几次,心情要像佛菩萨就在这里似的,不要以为今天已经泡茶供佛了,就不管了,这是自欺。衣服也是供养,乃至自己买了一块布作新衣服都要供养。
供养不只是供佛菩萨,连善知识、上师也要同样供养的,当年我们学佛都是这样做的。现在时代变了,我早就说过,现在不供养佛也不供养上师了,是我们要供养众生。不是他们来求法,是我们要跪着,求他们接受法。各位同学,现在有这样的环境供养诸位,吃住学一切都不需要顾虑,是何等的福报啊!我常告诉你们,自己要反省,何德何能,受此供养?所以我常常讲戒律有两句:「忖己功德,量彼来处」,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接受人家的供养,要反省检查自己所作所为有什么功德,要估计这个人对我的布施供养,该不该接受。这些地方你们不是没有榜样,活的榜样都有,但是你们不知道。有时候高兴起来要骂你们,不高兴只有感叹,此乃佛所说,至可怜悯者,愚痴得可怜。
如果你们的福德智慧资粮够了,才可以修上乘大法。上乘大法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刚才讲的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还容易理解,怎么叫法供养?就是你本身悟道啊,你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就是法供养,也是真正的法布施。有人用世俗的话讲,法供养是精神供养,但是这样说并不对。最好的法供养是自己悟道,其次,是此心二六时中无杂念、妄想、烦恼。是不是做得到,这是个问题。所以维摩居士对长者子善德,讲法供养的道理,他说开布施大会最重要的,不是拿财物布施,法布施才是真布施。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长者子善德就问维摩居士,怎么样叫做法布施的法会呢?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这文字容易懂,你一念就过去了。所以后人叫念经是背书,背书并没有错,我已经讲过了,现在你们年轻人读书都是靠笔记,哪一个背得来?书背不来智慧启发不了。佛教的背书的方法非常好,叫做诵经,诵就是读,嘴里念出来。念经为什么敲木鱼呢?木鱼是作什么用的?古人认为鱼是不睡觉的,其实鱼也是会睡觉的,但是因为鱼始终不闭眼,所以木鱼是提醒我们昼夜要清醒,不要无明,不要昏沈,不要胡涂,心目都要保持清明。敲木鱼为的是,念经时每一个字都不散乱,念念清楚,这叫念诵。
维摩居士的回答,照文字字面讲,法布施的法会,连在宇宙中过去和将来生存的人都要布施,这是无前无后,同一个时间就供养了一切众生,这叫法布施。这样讲你们听懂了吗?哼,全不懂!这叫作「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只照着文字解释经典的意思,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佛都要喊冤枉了。下面还有两句:「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如果你说,那我不照着经典来说,照我自己修持的方法心得而说可以了吧!但如果你说的和经律论的道理不相合,就是魔说,不是佛说。所以真正学佛的人,经要通,教理要通,宗要通,自己悟道功夫还要到,样样要俱到。再严格讲,内明要通,自己内在要得道,外学也要通,世间一切学问要通,才够得上是学佛。如果你只管自己一个人,那学佛干什么?真正学佛的人不会只管自己一个人,一定随时作利益他人之想。现在写佛学论文的人,都是在依文解义,抓住一个题目,东一条西一条兜拢来,再写一些批注引证,真教三世佛都要喊冤。
维摩居士讲的法布施,在同一时间供养一切众生,没有前没有后,你做得到吗?可能吗?就算你是神经病会幻想,你如果能幻想出来算你本事大,我就印证你幻想成就菩萨。你绝对做不到的!要一念之间做到,而且不是只有供养人而已。所以你以为文字看懂了,这不算佛法,还没有深入懂得内义。
「无前无后」是要你前后际断。我们把起心动念分成三段,就是三际,譬如我一讲话,你们一听到就没有了,这是前际,下面要讲的你还没听到,这是后际。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体即空。这是《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能把自己的身心烦恼思想妄念,一下前后际断,无前无后,当下即空吗?不空,怎么不空呢?无前无后没有说中间啊!中间非空非不空。说空的,前面念头过去了,没有了,后面念头没有来,中间一定是空。这个空的就是自性现前,正是有。这个有不是世间的有,所以唯识法相叫这是胜义有。这是身心修持最基本的法门。能做到一切烦恼妄念前后际断,无前无后,念念当下即是,当现前的一念清净空念,就是供养一切众生,这叫作法布施。我们做得到吗?
我们作个世俗的研究,把布施收到最小的范围。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一个世界,身体上有很多众生,因为身体内部和皮肤上,有很多寄生虫和细菌。身上的细胞是不是一个单独有灵性的生命,以今天的科学还不敢断定不是。假使你念念之间妄念不生,前念皆空,后念不起,当体皆空,一时之间至少供养了身上所有众生得清净、安乐,这也是法供养、法布施。
我们过去学佛的,进出自己家中佛堂都要行个礼,不只行礼而已,五体投地之后要站起来,合掌去供桌前靠一下头,还要有响声,表示额头碰到佛的脚了,这些你们没有看过。当然我现在也自然了,不过在我自己家中佛堂是如此的,也收拾得非常干净。除此之外,每次上座身子摆好了,第一念要想,一切修法不论是修观想、呼吸等等,如有所得,一切成就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不属于自己的。这个愿发了以后,第二念再空下去,或者再开始念佛。要随时随地念念如此才叫法供养、法布施,一个人几十年当中能够念念如此,才算是学佛。我们做得到吗?恐怕法供养做不到,倒是在气供养,气人家扰乱你打坐,这个那个的。
「曰:何谓也?」维摩居士讲的,善德菩萨听不懂,就请维摩居士解释。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你看,维摩居士一讲就又是一大堆,如银瓶泻水一般,哗……就下来,你接都来不及接。难怪十地菩萨叫法云地,说法如云如雨,盖满虚空。维摩居士是在家佛,超过十地境界,他说法自然也如云如雨。
这里他开始为善德菩萨说,什么叫法布施。他说,「以菩提,起于慈心」,你以为文字一看就懂,恰恰不懂。怎么是以菩提,起于慈心呢?普通经典说菩提心就包括了慈心,这里怎么说不同呢?菩提者中文意思是觉悟,换句话是悟道,是明心见性。悟了道以后从内心起慈悲心,看一切众生如子女一样,如慈父爱护一切众生,这个是法布施,是法布施的一种。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行法布施的人,随时随地心理上念念之间在如何救众生,众生有烦恼,有苦,我要如何救他,要起这个大悲心,这样叫做法供养。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反省啊!你什么时候想过要救众生?很多人对我说,「老师你发愿在度人哪!」我说,「去你的!什么发愿?我为了吃饭!我不愿度众生,现在是反被众生度。」你们听谦虚话听不懂,其实是骂人的话,你们学什么佛!哪里想度众生,你度了谁啊!念念想众生来度你,装个学佛的样子。所以外边人问我信什么教,我就说信睡觉,因为跟他们讲不通嘛,省得啰嗦。你说我不慈悲吗?我这就是慈悲,方法不同,大家哈哈一笑。我是看对方什么人,毫无根器的人,我就先跟他来这个,你拒之越远,他求之越切。你如果拉着要教他,跪下来叫他祖宗,他也不听的,人就是这样的,这是方便法门。
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随时有救人的心?不要说救人了,就连肯帮助人的心有没有啊?只要人家一点不肯帮你,只要众生不供养你,就起了大瞋心。所以读经典不是容易的,你看这文字很容易,我们几时做到随时随地以救助一切众生的心情来发起大悲心?这不是要你起个念头:「我要慈悲去救助这些众生」,你有个「我」就错了,要忘我,以救一切众生,起大悲心,才是法供养。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修持正法的心情来生起喜心,这里都是讲菩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学大乘菩萨必须要培养的心情,也就是我们必须培养的情操。我们读佛经真应该一边研究,一边掉眼泪,自己感到很难过。为什么?就拿喜心来说,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烦,别人看到你也烦死了,脸孔像讨债的冤家,一点喜心都没有,你还能度众生?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来。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悦之心,真学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个神情,脸上的细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欢的,即使他在骂人打人的样子都是慈爱的。
喜心怎么起呢?维摩居士说要持正法。问题来了,什么是正法?哪个法不正啊?尤其现在末法时代,每个老师每个善知识都说自己是正统的,别人都是旁门左道。昨天才有个同学打电话给我,谈起这个问题,他有一阵子没有来我这儿了,他说最近参加了很多这位法师那位居士的法会,本来以为去听一些法,结果光听到他们在批评别人,也有批评我的。他就问我,这是怎么搞的?我说:「唉!如是如是,善哉善哉。」每个人都说自己的是正法,譬如这本《维摩诘经》,大家都知道是正法,就要学习正法,末法时代哪里去找明师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儿啊!他的经教都在,都是正法,为什么不好好研究?因为信不过人。
我们后世学佛的人要记得几点一定的道理:「依经不依论」,一切道理以佛经为标准,乃至《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都是次要,至于后人,尤其现代人的著作根本连看都不看了,因为他有没有修证到,都有问题。其次,「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要研究大乘了义经典,譬如《楞严经》,是彻底的经典,有些佛说的经典是不了义,是对某一些程度不同的人作另外的说法,是不了义教。「依法不依人」,你们同学常常说我这个老师很难办,脾气又大,拍马屁拍不上,的确是的。讲到佛法,不管你对我感情如何,我始终保持一个态度,「宁将此心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这就是所谓四不依的法门,也可以说是四依法门,不然怕走错了路。这个四不依,在本经最后也会提到,就不先详细说了。
所以我们求师访道学佛不要情感化,绝对要理性化,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门来检查。什么是正法?譬如大乘的经教,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金刚经》等,绝对是正法,不会有错。古人说通一经一论才真正够资格学佛。唐宋时代是不能随便出家的,要通过佛学的考试,自己可以指定一本经或是一本论,他就考你这本经论,通过了,国家就发你一个证明文凭,就是度牒,不是像现在这么容易拿。若是出家人犯了法规,政府可以把度牒追回来。到了唐明皇以后,有一度国家的财政出了问题,同外国打仗经费不够,也曾经出卖过度牒。
所以经论不通,就不会了解正法。大体来讲,《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都属于般若系统,在中国的佛学系统里是属于性宗,直接讲形而上道、明心见性。另有由科学的心理入手,一步步起修的唯识系统,中国叫相宗。这两大系统,都属于正法。还有很多正法,如三十七菩提道品、十二因缘都是。再简单点说,佛法说心法是正法,凡是依心起修的都是。
由修持正法,而有所得,生起法喜充满,这个是菩萨的喜心,是真正的布施。换句话说,你要度一切众生,就教他正法,不要走邪路,不要走方便法门,「宁将此心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可是你们不要搞错变成悭吝心,跟你学法还要拿红包来皈依,否则不将佛法送人情,那就变成邪法了,不要借这句话随便用啊!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舍,就是放下,就是布施。什么叫放下,就是丢得开。佛法讲慈、悲、喜、舍,我们反省每一个字做到了一分半分没有?都只是嘴巴上做到而已。舍心做不到,怎么学佛?你说你什么都舍掉了,唉呀!就是还有个身子!哼!那是怎么都舍不掉的,我告诉你吧,人要想舍掉外境界是做不到的,不是叫你丢开家庭儿女,家庭儿女就是道场,去哪里找清净地方?你在家中念念舍心,你的家人就是众生,就为他们牺牲不就好了吗?虽然人少,有几个就几个嘛!连为家人都不肯舍掉,不肯牺牲自我,还说要学佛度众生?你连个鬼都度不了!
什么才是舍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行,是修行。摄,用现代话说,就是包括进来。乱摄可不是智慧,譬如讲布施,好多同学都有经验的,大家说起有什么人很可怜,我就同意出点钱。旁边同学劝我为什么要出钱,我说我带头啊!应该做的事就是舍。但是有时同学提到要去帮助某人,我反而说不能,你连一毛钱都不能给,要出问题的,你帮助了他,他犯的罪造的业反而更重了。同学表面同意,背着我还是去帮他了。事后回来对我说,老师,还是你对了。这就是作善事也要有智慧的。
我们心里越放得下就越空,然后空的智慧就发起了。越放不下,智慧就越是发不起。你们打坐要想清净就是舍心,想把烦恼妄想丢开,但是丢不掉,因为没有摄智慧来修行。放不放得开,丢不丢得掉,那是般若智慧成就的问题,不是你说想硬放开就放开了。你丢不掉的啊!实际上你坐得越好就越放不开了,那个定的境界多舒服啊!定就放不掉了。这个中间的道理要搞清楚,就是摄智慧修行。佛法的智慧是空,你空得了一分,你的舍心、布施心就大一分,你空不了一分,那个不能舍的心就加大一分。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修菩萨道要起布施心,这是大乘菩萨道六波罗蜜的第一条。为什么要起布施心?是为了摄悭贪。我们人都有悭吝的习惯。悭吝不是节省,节省是道德,是对自己的节俭,对人家的宽厚。如果因为我自己节省,对人家也节省,就不是道德,而是悭吝,是舍不得。悭字是心字边上有个坚字,把心抓得牢牢地,一点都舍不得。贪,是有了还想更多。
凡是众生一定悭贪,你说自己能不悭贪,不容易的。譬如我,什么都能舍,就是书不能舍,所以人家问我借书我都不借,因为常常有去无回,乃至一套书借出去,回来少了一本变成残书了。这个心理就是悭,我将自我反省讲给你们参考,大家自己要警觉。不过现在我不怕人家来找我借什么秘本了,因为我把它都印了,公诸天下,你来借十本也可以,我有几百本呢。但是,你看,这还是悭吝心。
所以修菩萨道要先修布施道,前面讲过有三种布施:除了财布施、法布施,还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不花本钱的,但是大家做不到。譬如有人怕鬼,你就教他一个法子不怕鬼,虽然你的法子可能是扯谎的,但是只要他不怕了,也就灵了,这也是无畏布施。又比方有人到了极困难的地步,你没有钱帮他,就告诉他一句话:「我支持你!欠了账我替你还!」其实你比他还穷,但是,嘿!这一句话就救了他。给他精神支持,就是无畏布施。又比方有的人生病快要死了,医生说他的病是绝症,我就对他说:「你怎么相信这些医生,他懂个屁!我帮你看了相,现在一摸你的脉,你起码再活十年!没有事的!」其实我是乱说的,他听了居然就好了,我这个咒就灵了。
但你给人家无畏布施可要懂得智慧,懂得方便才行。前阵子有个老朋友打电话给我,「不好了,出大事了!我生病要死了,你不知道吗?某人某人都来看过我了。」我是真的不知道,他心理上也在希望我能去看他。他接着告诉我,自己住院了,自己家的屋子又被一辆车子撞进来,家人几乎送命。我听他的电话,差点脱口而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话到了嘴边咽了回去,就说:「你全家人赶快忏悔,念《地藏经》,我明天送过来,立刻就开始念。你那个面相可以活到九十岁的,不要担心。」这都是现成的故事,给人无畏布施,法供养。
「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尸罗是戒律的梵文音译。因为防止不道德的心犯罪,所以佛制定了一切戒律。戒律的修行法门,就是在感化一切犯戒的众生,使他不犯戒,度他到彼岸。我们对于悭吝的人要教他布施,对于容易犯戒的人,要教他持戒,这样对不对?对?你将来作法师时,可不一定要这么认为啊!你一定要懂得方便,要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悭吝的人你要他布施是要他的命,他不会听的!本来还相信佛法的,你教错了他就不相信了。
对悭吝的人,你干脆教他持戒,一毛钱不要乱花,不义之财也不苟取,他会非常听得进,就信佛了。学到某一个程度,他功德有了,智慧开了,自然肯布施了。如照佛经那么讲,教悭吝的人去布施,绝对行不通的啊!我的经验很多很多。
倒是教爱犯罪的人作布施还容易,他天天去声色场所,往往一掷千金,你要他在某个地方出点钱,他就干,这样慢慢引导他,使他自然不会犯戒。教育要懂方便,不要刻板,抓住「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你还檀呢!他早就弹跑了!几十年前我讲《金刚经》,《金刚经》也讲布施的,有个有地位又有学问的朋友本来天天来听,后来就不来了,后来跟其它同学聊起,他们说这个人认为我上课指着他骂,因为他有几个钱,认为我讲布施就是要他把钱拿出来给我。唉!你说,我这有什么办法!这就是众生。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羼提就是忍辱,忍辱可不能硬忍啊!硬忍要忍出肝病来的。我经常讲,凡是傲慢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世界上最傲慢的人是当皇帝的,而当皇帝的人自卑感最重。因此他多心病最重,这个人靠不住,那个人靠不住,这个人对我不恭敬,杀了他。一个人真做到无我也就无所谓自卑。真正绝对傲慢的人不会怀疑一切人,你看得起我要听我的,看不起我也要听我的,那是只有诸佛菩萨才做得到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是精进的意思。我现在深深体会,自己年纪大了,有时候就懒啰。最大的痛苦是批改你们的文章和日记,尤其是过年到了,国内外的来信、贺卡,一个礼拜就成厚厚的一堆,一天拖一天,看了心里烦,可是手边事情又多得不得了,只好倚老卖老,在来信上用红笔一划就寄回去,也算答复了。同学们也不见怪,我老了嘛。这我还算下笔快的,每封信只能用上一两分钟把问题解决了就好。可是就算这样,每次一搞都是一两个钟头啊!要是像你们那样慢慢想、慢慢写,那我的妈呀!早就急死了。
为什么要讲这个事?你注意这个话:「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虽然事情办不完,可是大家这么爱护我,怎么办?有时同学们也劝我,你太累了,年纪大了,要多保重一点。我说,算了,早死早了。他们又说,你也要为我们多留一些日子好不好?道理不错,就听你们的吧,好像我还要卖个交情似的。但是,真老了吗?真是事做不完吗?不是的,还是偷懒。懒是怎么来的,有身相!有的时候,一看是重要事情,非做了不可,忘掉自己,一下也就做完了。
如果我坐下来,虽然我也没有定,但是我们总喜欢学个定,这一定就不想动了,这一不想动,世俗的事就堆了一大堆。有时只好牺牲所贪图的舒服,只好起来吧!做吧!这一下就做完了。今天早上跟他们开会还在讲这事,有位同学早上七点钟上来,看见我坐在书桌前,就说,老师那么早起来啊!其实,我昨天坐在那儿看书做事一夜。我一看快天亮了,然后接着九点钟就有事,这就不能睡了,一躺下去一定会睡个无天无地,干脆不睡!一直到中午吃过饭,我还觉得精神好得很。如果今天再不睡,一夜下去还可以到三点。身相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看你们同学真是好懒,年纪轻轻还不如我这个老头,真不精进哪!脑子更不精进,经看了记不得,精进一点嘛!不就记得了吗?连我现在都还在记东西,要紧的东西靠翻笔记本多麻烦,多用几次脑筋就背来了。要背到第八阿赖耶识去,不要在脑里想,那不是背!背到不用意识就背来,嘴里就念出来,脑子里就反应出来,那就背来了。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来了!你们不是最希望学禅吗?怎么打坐?打坐不是禅啊!但是要学禅定的禅,非从打坐开始不可。大乘的禅固然不在于坐,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即使你不学禅定的禅,学这个如来禅,也是以打坐为基础。修禅定打坐要「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菩提者正觉也,你打起坐来在身体上搞气脉、搞感受、搞境界,根本离菩提越来越远。学佛是修菩提啊!菩提者觉悟智慧之道,要参究。所以要你们研究《成唯识论》,这是参究菩提的正路。要用正思惟的,不是不思惟的。
你们有一点点问题,乃至用功的心理上、生理上一点点问题,就来「老师!老师!」我告诉过你们,不要问我啦!你有依赖性始终不会成功的,我死了你怎么办?你自己先参究,有了结论再来问我,那就好办了。妈妈生给你一个头脑为什么不用!智慧是正思惟来的,菩提是参来的。你打坐腿麻腿痛也来问我为什么,你坐久了,腿当然会痛。你真要问,就要问自己,究竟是腿在痛腿在麻,还是心在痛心在麻?去参!
有位老同学都七十几了,二十年来,每天功课不停,一定读一卷《地藏经》,早晚一定打坐。昨天还问我,「这个真要命的啊!半个钟头嘛,腿一定发麻,怎么熬也熬不过去,是啥个道理?」我说,「这没啥道理,你熬一熬就过去了,熬不过去是心的问题,你好好参。现在如果有人用枪指着你,你一动就开枪,包你一天都熬得下来。命要紧时哪还会管腿?」不过要注意!老年人不要死熬,你出了问题去看骨科、神经科,可不要怪我啊!但你们年轻同学这一关都过不去吗?你真熬过去了,气脉走通了,舒服透顶就真不想下座,宁可杀头也不愿意放腿。这些道理你要参啊!要求菩提、求觉悟,起禅波罗蜜,处处要讲智慧,不要有依赖性!这每一句经都是话头,都要好好研究,都要参,每一句里头都有深义在,你多用脑筋,多想一下就懂了。
现在接着再讲法布施,这法布施拿现代话讲,就是智慧文化的布施、供养,也是道的布施。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空」「无相」「无作」是大乘的三解脱,「无作」在有些经典翻译成「无愿」,修大乘佛法这三点一定要把握住,其中包括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境」「行」「果」。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弘扬佛法,都是境界。譬如我们坐在这里,我们心理上的感受、思想、身体上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或是大乘菩萨,他们虽然在教化众生,却不觉得自己在教化众生,不着教化的观念,不着教化的相。行无所事,过了就算,如梦如幻,这是讲自己本身。第二点,在境界上得道的人,教化众生而起于空。诸佛菩萨证道了以后,常在空定中,一切都是如梦幻空花的境界,常住此定中。如果贪着于定,认为定就是道,是错误的。所以定也空,动也空,无往而不空,念念皆在空中。所以诸佛菩萨以菩提心、大慈悲心,怜悯众生,为教化众生而出这个空的定,就是「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小乘的罗汉最怕有所作为,什么事情都躲开,世间法什么都不管。讲小乘是客气话,讲不客气是逃避现实的人,渺小的人。人世间的责任一切不管,好像别人都该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所以小乘最后被认定是外道,是错误的路线。小乘人偏于空,认为空是究竟,实际上他没有懂空。真正了解了空就明白,静固然是空,动也是空啊!为什么怕动而专取静?大乘菩萨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众生,而起于空」。小乘怕一切有为法,怕有所作为。有为法包括了世间法,世间法包括了魔法,一切外道法门,任何一切世间法门都属于有为。无为法只有一样:证得涅槃,就是空。
如果你认为有个空可以证得,可以保持这个空,就像小乘的罗汉们,天天定在这个空上,动都不敢动,起心动念都不敢,他认为这就是空,实际上是偏空。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这不还是有为法吗?还是一样没有在修无为。可是他们却自以为在修无为法。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识所造,哪一样不是有为法?唯有大乘菩萨不舍有为法,因为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是空啊!因此大乘菩萨彻底悟道的,「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不认为无相是究竟,起无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这种度世之行。《法华经》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世间一切有为法,做生意、种田、做任何事,统统与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小乘的罗汉们,什么都不敢动,认为一切空了就是究竟,所以没有愿力。大乘的菩萨们发愿生生世世永远在世间度一切众生。发愿是心法,心念念不可住,作而不可住,所以是无作。大乘菩萨了解生死涅槃皆如空花,因此人世间经常来,照样投胎长大成人,照样遭遇人世间许多事,照样学道、出家、入世,「示现受生」,接受生生不已在轮回中。「而起无作」,而离开了无愿无作那个偏空的境界。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境界,都是佛菩萨的法布施、法供养,是真正佛法的道理。所以学佛的人了解三解脱既然是空的,当然更不会执着自己的生命,更要去弘法利生,而不是拼命求个空的境界,给自己享受、安慰,自己坐在空的境界,以为是道,这样是错误的。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大乘菩萨掌握了「空」「无相」「无愿」修持的「境」「行」「果」,因此可以护持正法,使之在世间永远留传下去。什么是护法?现在出家人客气地称呼我们捐献金钱的在家人为护法,这实在不敢当。要真正作个护法很不容易,要十波罗蜜中的方便波罗蜜成就了,懂一切方法才算。譬如佛教、佛法、佛学是一个东西,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来讲。
现今人类的文化世界的潮流,真是到了末法时期,没有办法可以挽回。为什么没有办法挽回?理由是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中的「势速」,是社会趋势的关系。在这样的潮流时代中,出家、在家的菩萨们,不论是果位上还是因位上的菩萨,都在维持正法,使它住世。我常跟年轻同学讲,佛教的这个教,不跟着时代变是绝对维持不住的,世界的趋势太厉害。像我每天不断地接触到国内外新的消息数据,所以天天有新的观念和想法,看见人类社会的转变太快了。所以我说,宗教的形式不变的话,是没有办法的。
但是佛法不会跟着宗教的形式而衰落,反而更昌明。现在全世界的人类,正不断地用各种方法,来追求人生的究竟。因为要追求人生的究竟,佛法的价值、佛法的光辉,就会越来越高。在过去,这个护持正法的担子,纯粹落在佛教出家的比丘众身上。但是这几百年来起了蜕变,担子多半到了在家人身上,这问题是非常非常的严重。至于佛学,在世界文化的思潮里,在世界各地的最高教育机构里,佛学的课程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佛教,这个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能够把佛教、佛法、佛学合一,能扶持正法的,就要如维摩居士所讲的,「起方便力」才能做到,也就是要懂得古今中外一切学问,懂得一切方法。你光有方法而没有力量,就像年轻人做一切事,理想非常高,但是方法用出来没有力量。所以要得方便波罗蜜的力,那个方法用出来要有效果。
起方便力作什么用?「以度众生,起四摄法」,这很难了。四摄法大家听得多了,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样。这个「摄」字要注意,是包涵、包容别人。我们做得到多少?例如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没有时间也没有精神来跟你说空话,这就不是爱语的精神,放弃了方便教化的机会。我虽然跟同学讲佛法几十年了,如果有人考核我,应该打零分的。从教育的方法来讲,我不够资格护持正法,因为我没有耐心。怎么说呢?假如碰上了学识修持都有了成就的,就可以很轻松地用禅宗的方法,机锋转语,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如果是一天到晚念般若波罗蜜,还要在那边张家长李家短的,我的媳妇不好啊……我看了就烦,就没耐性了,可以说是水太清则无鱼。你们年轻法师学四摄法,一定要大大地包容。现在有好多年长的法师,我看了他们真是要五体投地顶礼膜拜,他们有这么大的耐心,能够包容,这是非常难的。要听许多厌烦不必要的话,要说许多厌烦不必要的话,要做许多厌烦不愿意做的事,这就是忍辱波罗蜜。我可一样做不到。所以你们青年同学有志弘扬佛法,就要做到四摄法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要做到精神布施,我看到你们做事就没有这个精神,事情一多就烦死了,同我一样。我的毛病你们都有,我的好处你们一样没有。甚至还学了我骂人的口气,这只有我能玩,别人可不能玩的。历史上有祖师把七佛的名字写在裤档里,有徒弟也学了玩,结果下半身就烂死了。所以你们没有这个道,没有这个德,不要学这些。
大家千万对四摄法要注意,如何去包容人家,不要被人家包容,让人家原谅的人,是末等人,你去原谅别人,才是第一等人。学菩萨道的人,更应该如此。布施不只是钱财,要有精神布施。你们经常学到我的缺点,我的布施你就学不到,我虽然把自己批评得一文不值,我也有很值钱的地方,你不要好的不学,都学坏的。
「爱语」,我虽然不耐烦说空话,可是还时时在说空话,譬如我讲经也在说空话。我其实连经也不愿意讲了,还讲个什么?你们老早就应该自己懂了。可是有什么办法?不懂只好讲了。这种精神布施你要学。
「利行」,有利于别人的事情,不分大小,有机会就应该帮助。
「同事」就是世间法的同事,同事之间相处不易,你去到社会上做事,每一个地方,不论是公司、政府、乃至庙子,都有同事,两个人往往弄成三派。你看我不惯,我看你讨厌,只有看自己是越看越伟大。每一个人都这样,不能与人相处。
所以菩萨道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自己反省,哪一点做到了?这每一点拿来写文章的话,都可以写成一部书了。中国古人所说的敬业乐群,就是菩萨道的四摄法,恭敬自己、恭敬别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专心一致,没有推诿、没有烦恼地做到底,是敬业。乐群是团体群众的人与人之间,彼此很快乐地相处,我们几千年都这么教育,结果几千年都没有做好,都是不合作不团结。菩萨道的四摄法是这么难,所以维持正法的人才这么少。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敬事一切」的敬是名词,是说我们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要随时恭敬。恭敬不只是心理的,是对任何一件事认真去做,非常谨慎、慎重,谓之敬。要敬重自己,把自己当人看,但普通人不把自己当人看。譬如读书,总想把学问搞好,可是一读书就东想西想,不专一、不努力了,不打起精神,也不限定时间把问题研究清楚,这就是不敬事,就是不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之外还要敬重别人,与人相处不尊重人,就是不敬。至于敬法敬佛,真做到了吗?几时心中有佛?学佛的人心中随时随地有佛就是念佛,也不用你着相,随时把佛法的精神摆在心中就是敬。
「敬事一切」的事是动词,一切的作为行为叫做事。「一切」包括了善法、恶法、不善不恶法,世法、出世法。学大乘道的人要敬事一切,「起除慢法」,除掉了我慢,没有我,也可以说,一切人、一切事都变成我,我应该替大家服务的。
大家学佛那么久,我慢的心理可能还检查不出来。连一个白痴都有我慢,但是知识低的人,我慢心还差一点,学识越高的人,我慢就越大,因为又加上了增上慢,自以为了不起,自己就算错了,也还是对的。所以学菩萨道的人要先去慢心。慢不是骄傲,慢在内心你看不出来,人的慢心挡住了自己不能成道。我几十年经验看人,有的人对我尊崇得不得了,但是他自己有没有真的学法?没有,都在我慢中,总找一个理由解释自己的我慢,因我慢引起不精进、心行错误。
所以大乘佛法要我们「敬事一切,起除慢法」,像今天晚上吃饭时大家说笑,有一位医生的老同学,昨天在医院忙了整晚,救活了一个病人朋友,病人醒了,第一句话就说:「感谢主啊」,根本不提医生。我们就说这老同学应该用个方便手法对病人说:「对!感谢主把你救回来,不过主命令我代表主来救你。」我说,对的,当一个人信宗教信得发疯时,他就得救了。但是这个不是得解脱,他只是心理上得安慰。一个人不论男女,晚年若能够安排好自己,不要人家来服侍你,是世界上第一等人。
再讲回那个病人,他感谢主,就是慢,是宗教的增上慢,完全不感谢医生朋友帮了那么大忙。这种慢,不论信哪种教、有没有信教,都是有的。人的慢很难去除,因为自己这样的心理状况很难检查出来,要是能检查出来的话,这个人虽然没有得道,也差不多了。
「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人抓得最牢的三样东西,叫做三坚,就是身命财。身就是身体,也就是我,是我慢的根本。身体还不要紧,命最要紧,假使你生病了,要把胃割掉一半,否则就会没命,那你只有割了,身体不如命要紧。财也一样要紧,要割的时候,赶快去缴费,割完以后会想,真可惜,花了那么多钱。这三样东西,一切众生都抓得很牢。要能舍,就是真正的三坚法。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大小乘修行法门十个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六念就是十念的前六个,请问我们有念念在这中间吗?才没有。就坐在这里听经,心中也没有念佛法僧,都在思念别的事,没有在这六念中起思念法。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六和敬是我们在团体中最重要的相处之道。和尚是僧,有时被人故意念成「憎」,成了仇恨的意思。僧伽就是僧团,出家人谓之僧,修道的谓之伽,出家的团体总称叫僧伽。三皈依中,皈依僧是皈依僧伽的意思。僧团不一定指出家,在家真正发心修持的也算是僧团。僧团相处有六和敬,就是六个条件,彼此和平相处,没有闹意见,互相尊重。这个敬就是「敬事一切,起除慢法」的敬。我们从经验知道,只要几个人相处,乃至两个人住在一起,就不得了,别人都是混蛋,只有自己是个好蛋。人与人相处能够做到六和敬,然后再扩充到这个社会,就天下太平了。
什么叫六和敬?第一是「身和共住」,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解释成:不打架就是身和,没有一个生病的,四大调和,每人都精神饱满,无病无痛,彼此客客气气。身也包括面孔,没有坏脸色给人看也是身和。中国的大庙子一进山门就看到弥勒菩萨的笑脸,学佛就先学拉开嘴巴笑,先学假笑也好,慢慢神经拉开了,看到人就笑,总比哭好看嘛!我最怕看到同学整个人绷在那儿,这是学佛的样子吗?一点都不能使人喜欢,我看了就讨厌,笑脸总可以学吧?学佛第一步先学中国的弥勒菩萨,肚子大包容大,脸在笑。这个都学不会就是身不和敬。身不和怎么共住?身和还要注意衣冠整齐,生活整洁,自己生理行为每一点都要搞得干干净净,不使人家讨厌我。最难的是,即使别人做不到,你也要容纳他,能做到就不得了。不但学佛,与同事之间也能够做到才行。人与人之间就是相处不了,身不能和,因此就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出家要生活在一起,第一就要学六和敬。
居士也一样,自己既然晓得缺点,就自己找一个山头,孤峰顶上,气吞诸方,不要说人来不到,就连鬼也来不到,那连八和敬都做得到,要发脾气可以一个人对着树发,那气也出了,多舒服啊。这样你也做不到!我那时一个人住峨嵋山顶,「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那个境界就是如此,连一和敬也不用。这六和敬真做到,天下就太平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做到了。「身和共住」我们谁做到了?每个人身体都不调和,多愁多病之身,都要别人照应你,你照应不了别人。所以佛说多拿医药布施,他生他世就无病无痛。我就有这种朋友,活了七八十岁,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伤风感冒,健康得不得了,也不学佛学道。不知道多值得羡慕。
六和敬第二是「口和无诤」,不讲伤害人的话,即使骂人也要有骂人的艺术,而且还要看对象。像我骂这位陆居士几十年,他从来不生气,再怎么大声骂他,还是一张笑脸,我真佩服他。他对我是口和无诤,这难啰!你观察这世界上很多人的长处是值得学习的。在团体中有的人嘴就不和,本来很好听的话,他讲的就不好听,真奇怪了。再不然,那嘴厉害的故意找些好听的话说,但是那些话一听就晓得,很讨厌。这口要和是要会讲话,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人家的意见调和了,这是高度的道德修养,是很难的。但是这个口业也是修来的,你前生没有修口业,口德不好,你越劝,人家越要打官司。有的人一来,骂个两句,「搞什么名堂!不成样子!吵个屁!我请你们吃饭去」,别人就不吵了,毫无道理的几句话,也就解决了。这就是他前生修口业,有威德。所以要修口德啊!这是其一。
其二,嘴巴上吵来吵去没有什么事,一句话空的嘛,却抓得好紧,心里生气好几天,不只把脸气绿了,还气乌了。尤其两夫妻之间的争吵,到我这儿来诉苦,我肚子里都打好分数了,两个都不是好东西,为什么?口和就无争论嘛!不过你们在劝夫妻不和的时候要注意,他们讲另一半的不是,你可不要附和,他们回头和好了,就会说起你这个中间人的不是了,这是实际的例子。口要和才无诤,这就是修行嘛!你不要以为是空话,你只会南无南无有什么用?所以大家要反省,有几个人是口和的?同我一样,一开口就使人讨厌就糟了。
第三是「意和同事」,我们处在团体生活要注意,嘴巴不和还容易,有时口里说点假话,唉呀!我对不起,抱歉……可是肚子里却梗着,这会梗出癌症来的,真的哟!癌症就是与生闷气有关的。非常内向的人,你打他都不放个屁的人,然后脸上发青发乌,在里面生气,将来百分百得肝癌。另一种是脾气非常大的,也有肝癌的嫌疑。中国人肝病特别多,肝癌特别多,就是喜欢在心里头生闷气。因为这个民族很奇怪,表面上有个假面孔的,装作没事,心里却生闷气。意如何做到和,不但和,而且要能与人同事,能与人共同生活。家庭也是如此,你看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意见会相同吗?绝对不会。现在讲代沟就是意不和,意和就没有代沟了。
第四是「戒和同修」,这个戒不但是戒律,也包括生活上的习惯。譬如爱干净的同不爱干净的,就不容易处在一起。像我是非常爱干净的,而且爱整齐,我的东西不喜欢别人乱动乱放,有同学拿了不好好放回去,我就心里讨厌,这就是一种戒不和。但是真碰到了,又能怎么样呢?真把我东西搞乱了,你斜眼一瞪,他笑一笑,也算了,你就要想,这东西最后是会坏、会没有的,就没有事了。所以戒和才能够在一起同修。戒和,照一般的解释是大家的戒律一样的好,这怎么可能嘛?有人道德好,有人道德差一点。差一点好一点要能和最难,你看六和敬除了和还有敬,敬就是要尊重人家啊!这样才能共同修行。
第五是「见和同解」,见就是意见观念,人与人之间意见会不同。不要讲别的,没有一对夫妻的意见完全是相同的,但也因为两人的面貌不同、个性不同,才能结婚,完全一样是不能结婚的,结了婚会早死一个。吵吵闹闹的反而可以吵一辈子,吵完了又没事了。这种情况我看得多了,如果一直吵架的老伴走了,剩下的一个没有吵的对象也就差不多了。见和是见解相同,如何沟通来达到见和是很重要的修行。
第六是「利和同均」,利不只是钱,连睡上下铺的人之间也有利的问题,这是个比方。利害关系之间能够和平相处是同均,平等平等。发挥起来也包括社会经济问题,这六和敬在佛经中是应用在僧团的生活上,实际上你们想想看,扩充起来,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在其中。你们天天要写佛法的文章,就不晓得发挥,把六和敬这么伟大的佛法,只用到僧团中,太可惜了,这是佛的真正教育法,天下太平的大法。
现在考你们一下,六和敬从哪里做起?……算了,我帮你们答吧!六和敬有两层意义,要先从内心做起,身、口、意从个人自我做起,戒、见、利从行为扩大,由内而到外,人人自动自发,这是真民主,真自由,也是真佛法。这些大文章不去写,一天到晚钻牛角尖,做什么学问?世界不能和平,主要问题不在政治制度或是学术文化,而是在每个人此心能不能和平。因为做不到此心的和平,此心不能了、不能度,要想求家庭、社会、国家、天下能够和平,那是永远不可能的。这是人类文化的大问题,所谓人类文化,包括了一切宗教、教育、哲学、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等等,不只是博物馆的古书,或是什么歌舞才算文化,文化包括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和习惯。如果六和敬能做到了,也许这个世界就能够太平。但是很难,坦白地说,连所有的宗教团体,人与人之间相处,都做不到六和敬。如果有任何的团体可以做到六和敬,他们就值得我们顶礼膜拜,可以称作是真正的僧伽。
《维摩诘经》上告诉我们:「于六和敬,起质直心」。人怎么能做到六和敬的要求呢?《维摩诘经》说:「起质直心」,质是朴实,老老实实,不虚伪不作假。直,是不转弯,不整人,不害人。质直心就是朴实、不弯曲的心。有些同学讲话常挨我的骂,他说起事情来不直,转了半天的弯,本题都没说到,我又忙,其实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嘛!又有的人喜欢讲些讨好的话,有弯曲心,我一听就知道。不需要向长上讨好,因为要讨好,常常会做错了事。什么是质直心?你们自己的心理都检查不出来,常在起心动念的下意识里另有目的,这是阿赖耶识带来的,也就是业力,自己都不知道,因为无明嘛!假使你能找得出来,就是修行人了。「于六和敬,起质直心」,你因为依六和敬修正自己的行为,就能渐渐地生起道心。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要如此自处,如此处于团体中,才是正行善法,这叫作正行法门。你们早晚课一开始都叫你修《华严经》的净行品,净行做到了才是净命,生命才是清净庄严。这些都是道德的完成,都是法布施、法供养,都是修法啊!你以为要用密宗的方式传你个咒子,教你个手印,你嗡啊嗡的念才是吗?这些密宗方法我多得是,但是我一概不用,也不传,这都是小法,大法都在这儿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密法?告诉你也做不到,告诉你也听不懂,就是大法。有形的密法很容易,像我们把千古不公开的密宗手印都印出来了,每个手印都是手语,就像是聋哑人使用的,我们用来和菩萨通话,但是这些是密教,而不是密法。真正的密法就在显处,在明显的地方,可是你不懂。手印是修法,结了手印,至少你的手被拉住,就不做坏事了,十根指头就是自己生命上十条大的雷达网,可以跟法界菩萨相通的。当然有些人指头生得短,有的手印把指头扳断了也结不起来,这也很苦。
那什么是正行?以大乘菩提道来讲,正行是很难的。你拜佛算是正行吗?不是。吃素算是正行吗?不是。守戒算是正行吗?不是。六度万行算是正行吗?也不是的。戒定慧算是正行吗?都不是的。三十七菩提道品算是正行吗?都不是!没有一样是的!什么才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悟到了本来自性清净,无修无证,那才是正行。退回来说,什么是正行?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三十七菩提道品中的八正道才是正修行。大家不要以为自己在修行,谁在正修行?除了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外,没有的。我们只不过能说是在学习正行,譬如拜佛、吃素、六度万行、戒定慧都是修行的加行法,一切都是加行法而已。
再讲善法,善法是证得菩提,起心动念无一而不善。真正的善法是净土,内在心的净土,外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因为正行善法,我们的生命活在世界上才算是净命。这个世界叫作五浊恶世,五浊中有一浊是命浊,所以不是净命。能把我们的生命,还不只是这个身体而已,转成净命,只有靠正行善法。五浊恶世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接着上面一句,「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能做到心念清净,于心念清净中起欢喜心,亲近善知识,就是亲近一切有成就的圣人、贤人。在中国的儒家文化里,孔子是圣人;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其中了不起的有七十二贤人。佛法的圣贤有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做到这三位才够得上佛法所称的贤人。十圣是初地到十地菩萨,十住之前有十信,那还是预备班。三贤是修菩萨道的资粮,有了累积资本才可以开始修行。十地是正位。好了,这个里头一共分五十几位,等于是五十几层楼,我们还在门口没进来,十信都不够。不要才学了几天佛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傲慢起来了,那是释迦牟尼佛,不是你。
要想亲近善知识有一个条件,要心净。但你的心不净,不是上面所说的「质直心」,是说你的心都有所夹带。好像很多人学佛打坐,目的是为了身体好,那你去吃药去运动不更好吗?动机不对,有所夹带,认识不清,做不到心净。怎么样叫净心?就是善念不起,恶念也不生,念念清净,念念在空,修净与空的三昧,引起自心欢喜。我常说你们不要成天绷紧着脸,要学中国的弥勒菩萨像,一脸笑容。有一副对子最好的,你不要只把它当文学,它就是佛法,「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你做得到吗?「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我们就可笑啊!讲什么《维摩诘经》啊!道家也有两句话值得参考:「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每天都是欢喜的,自然阳气充满。
你纵然好像是起了欢喜心,只是凡夫的欢喜心,是亲近不了善知识的。在心境中有充满法喜的欢喜心境界,才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善知识、亲近圣贤。很多同学修法、拜佛修持很久,好像诸佛菩萨都没有感应。当然不会有感应,因为你没有做到心净的关系,好像电线的插头没插进去,接不上电。就是子女向父母亲讨点钱,也得说几句好听的,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嘛!这虽是笑话,但是我们自己反省,一天之中能有几分钟几秒钟,对佛法起了欢喜恭敬心?没有吧!可能在家人反而比专门修的人还恭敬一点,为什么?在家人是用做生意的心理嘛!他忙了一天然后烧枝香,那一下是很诚心的,要发财、儿女好……三毛本钱一枝香,再加磕一个头。我要是菩萨就不理他,本钱花得太少了嘛!用不净的心理来求感应是行不通的。
「不憎恶人,起调伏心。」学菩萨道的人,上要亲近善知识,下要「不憎恶人,起调伏心」。对坏人也要慈悲他,怜悯他,即使这个人真正不好,也不要憎恨他。学佛不是要度一切众生吗?善人固然要使,恶人更要度了。好人要爱护,不好的人更值得怜悯。调,是协调,伏是降伏,使他转成善心。你看在大丛林下,佛菩萨的莲花座下是些什么人在扛?当然它是表法,都是些金刚、饿鬼、死尸、毒蛇,尤其是密宗的画像更是如此,莲花宝座都靠它们扛的。万一我成佛了,这可是假定这么说的,我都不忍心让你们这些弱不经风的善人来扛莲花座,我就需要他们这群很勇猛很坏的来扛。你看佛像就懂了,就悟道了,因为世界上有坏人,所以要佛来教化他们。没有坏人,要他来成佛干嘛?要了解这个精神,佛菩萨的宝座下面都是恶鬼扛住的,决不是善人来背的,你们善男子善女人还是回去吃饭,打坐睡觉吧!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出家是为了证得菩提成佛,因为出家所以能摆脱世俗很多的障碍和拖累,能够专心一致去修法,找出自己的本心,而起深心。可是大部分人出家是偷懒法,逃避现实,当然偷懒法也是八万四千法门之一法,真的,不是说笑,你看有好几个禅宗祖师都是以懒法成道的,但是你没有那个本事学。为什么要出家?是为了起深心。这个深心在佛典上经常出现,《楞严经》的偈子:「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出家不是让你来偷懒的。
什么是深心?非常值得研究。一般在家的大学者,好像欧阳竟无、熊十力师徒,我与他们是忘年之交,还有好几位,包括王恩洋、吕秋逸等人,他们虽然是在家人,可是终身不娶,所以他们学问成就是这样扎实。出家法不要讲戒律了,用中国道家的观念,黄石公的《素书》所讲:「绝嗜禁欲、所以除累」,为什么要出家?也就是要离情弃欲,离开世间一切情感的困扰,抛弃世间一切的欲望,这样就摆脱了一切拖累,可以专心一致用功。
讲到出家的大师,像是太虚法师、印光法师、虚云老和尚,我年轻时都见过的。当年我们学佛,比你们这些大专学生调皮多了,你们这「散」男子、「散」女人,是散开的散,是希望他们离开远一点。我们当年碰到这些真修行的法师,不顾一切,敢在大街上就跪下来拜。但是当时对太虚法师,虽然他盛名传遍世界,我们看到他却是不理的,觉得他只是讲讲佛学的,没有修持。一直到了后来,我才跟我的老师讲,「先生啊!我们看错他了,太虚法师是有修持的。」老师还把胡子一拉,「哦?真的啊?你有何所见?」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太虚法师坐火车回首都南京,南京火车站欢迎他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很多还是很有地位的人,是他的弟子。这就像当年虚云老和尚,他威风也大了,连国府主席林森都亲自拿着香,率领文武百官跪在码头迎师父下船。这些大法师受人尊敬拥戴,真是菩萨各有各的眷属。话说太虚法师,乘火车一到南京,他老先生下了车尿急了,不管前面的军民男女人等,转过身把袍子拉开就小便,状若无人,尿完了旁边跟着的人就对他说:「师父,他们都来欢迎你的。」他说:「噢!好!阿弥陀佛。」我看到这一点,心想,唉哟!这位和尚不得了啊!他对这所谓的荣耀没有动过念头,他无所谓,管你那么多男的女的,袍子拉开来就屙尿了。有些老太太女居士都不敢看,他可自然得很。你不要说他得什么大定,就算是个昏沉定也不得了啊!目中无人,都空了。这是一,因此我就开始注意了,觉得过去多年对他的成见太深了。
太虚法师的左右不用小和尚,也不摆威风,他一辈子那么多著作,全部精神都在佛经上,真是发起深心的。他旁边只用两个在家人,那时候叫茶房,现在叫服务生,他给人家薪水的。那么多人来皈依他,膜拜他,都要给供养,他一辈子持戒律不摸钱的,都是由茶房捧进去了,太虚法师决不会到后面问茶房收了多少钱,用出去的也问都不问,这都是我们所见到的。
讲这些故事给你们听,不要说他的修持如何,就算不修持,他昼夜都在经典上,在佛学的学理上专修,就了不起了。所以,「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啊!不只是你们,许多国内外的教授来了这里,我都把他们当小孩子,不只是年龄上的小孩子,也是学识上的小孩子,为什么?现在人读书作学问,都没有发起深心。学佛更是要起深心,也就是戒定慧三学都要深入。例如你们都受过戒的,我只要一考你戒,就绝对答不出来,你二百五十条戒都背得出来也还是不懂戒,为什么不去研究大藏经的律藏?古人说:「为求无事披袈裟,披了袈裟事更多」,为什么事更多呢?更要精进,昼夜专心一致在求道,找出这个深心来。出家人不清楚这个观念的,就是在逃避现实,非出家法也。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多闻是知识学问渊博,佛法渊博,不是你多听就是多闻啊!要怎么样求得多闻呢?要如说行。什么叫如说行?就是佛在各种经典上讲的,你能做得到,能依教奉行。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这句话难懂啊!不要以为文字好懂。根据《金刚经》,佛的弟子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真正清净修行。无诤三昧是身、口、意无诤。人和人相处都有相争的地方,真能做到无诤,只有证得到了空,无相三昧才做到。须菩提得了无诤三昧,佛送什么学位给他?乐法。得了无诤法门的人爱清净,但还不是大乘道,要起空闲处,不要怕入世,入世也无诤。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宴坐就是打坐,习定。打坐是土话,例如说打水洗脸,水怎么可以打?打坐就是坐,有学生告诉我也最近「打」得很好,硬是不讲坐。当然有许多在家朋友是有打有坐的,他的打是打麻将,麻将打疲劳了就打打坐,所以他可以说是打坐。但是你们专门打坐的为什么要讲打得很好?明明应该说坐得很好,连话都不会讲!言语表达不清楚,怎么口和?
真正的打坐叫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们打坐通常是依身,歪着脖子、皱着眉的……都被身体困住了。再不然就依心,就连依个空也不对。你们都没有宴坐,是在熬坐,干熬,熬腿子。那么你说我不熬也不依,算是得定了吧,这算是佛法吗?不是的,那是定相。真正成佛是菩提智慧的成就,大彻大悟了。你要大彻大悟,不在宴坐,但是也不离宴坐,动也对,静也对,就彻悟了,所以说「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我经常对你们爱打坐的同学说,不要贪图打坐了,多去做点事培养福德吧。你福德不够想开发智慧?没有这回事啊!真正的福德是智慧!你不信吗?父母有几百亿家财,能够帮子女买到个聪明的头脑吗?做不到的!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不要讲菩提智慧,就讲普通学问,那笨的就没办法,为什么头脑如此笨?因为不修福德。智慧是福德中来的,要想证得佛道,没有习过定的人不成的。我常骂你们不打坐不修定,你们奇怪我为什么经常说来说去,我哪有说来说去?是你颠倒胡涂!教育手法不是固定的,你太老实的人教你开放,你太开放的人教你规矩,你笨蛋才听不懂。看老师上午这样讲,下午那样讲,我又不是神经病!我教育的方法是开个药,你有这个病就吃这个药,你没这个病就别吃这个药嘛,怎么这样笨!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你能做到无一切心吗?那是佛境界,你做到了就大彻大悟了。所以对那些只贪图打坐而不修行,不在行为上去修的人,我就喝斥。要修得够了,智慧才开。我自己一生的体会,有时忽然智慧开朗,心想这个道理怎么会参透的,再想,原来是某件事上有些福德,立刻有报应,智慧就开了一层。就有这样严重。我告诉你,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拼命求自己样样好,然后还想开智慧,智慧有这样容易开吗?所以「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要起来修行啊!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解众生缚是自己得解脱不算数,要帮忙一切众生得到解脱,如此者昼夜不断地为人而修道,帮忙人家,利他就是利己啊!教育上都晓得「教」「学」相长,你肯去利他就是利己。老实讲,天下没有利他的事,利他就是处处利己,你们自己去体会这个道理吧。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刚才讲过,一个人要想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庄严,是要靠修来的,要前生福德修来的。你这一生多用笑脸迎人,他生来世长一个人人都喜欢的面孔。见到人用那个讨债的死相,他生来世长一个处处惹人讨厌的脸。要相貌庄严,甚至于依报好的环境,进佛国土都要好,就要修福德啊!福德和功德有差别,譬如你修苦行,这是劳苦功高来的功德。福德不同,是牺牲自我,所有的利益都让给人家。行四摄法等等,就是福德,六度也是福德。修福德修智慧都要精进啊!很多同学拚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到。为什么?你福德不够!例如有年轻同学要求马上闭关,我虽然答应他,但是也同时骂他,你当心会消去了福报啊!闭关要有人护关,护关的人要招呼你的生活,倒可以培福报。你在里头又拜佛又打坐,能磨出一个什么东西来?磨不出来的!你的福报受得了吗?尤其是我给你护关,因为是我找人去护关的,你何德何能啊!要注意啊!学佛修行最重要是培福德,以实际行为帮助别人,不要只图自利。
我们现在继续讲法布施、法供养。一切布施以法布施为第一,一切供养以法供养为第一。上面已讲过「于六和敬,起质直心」,这就是法布施。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什么是真正的法布施?各位将来要出去弘法利生的人,特别注意自己的修养、自己的修持,要到达能够了解一切众生心念的地步,当然最好是修到有定力,有少分的他心通,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都了解,不过装胡涂不说而已,然后才好教化。了解众生的业力,了解他接受的程度,了解他的根器,应该教他修什么法。有所谓逆性顺性,鬼神所不能知。逆的教法是相反,用魔鬼的方法来教化;顺的教法是正面教,使他为善学佛。「如应说法」的应,是感应相应,也勉强可以说是应该。「起于智业」,起于智慧的业力,使一切众生生起智慧,弘法的人自己的智慧也一天天有不同的成就,教学相长。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不取不舍是中道观,譬如你学空,学偏了就成为小乘的空,就是舍。一切放下是舍法,真正一切放下是不是佛法还是问题。不取不舍,非有非空,你们这次寒假专修要注意这个问题。「入一相门」,一切法只有一相,都是法相。这也是《楞严经》教我们的修持法门,要一门深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最后成功是一样的。「起于慧业」,使一切人,包括自己,智慧道理越来越增加。我们经常提醒大家,佛法的究竟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不是功利。如果有功利的话,就是智慧的功利。不管是性宗、相宗,最后智慧的成就是无上果。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这每一条都是戒律,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学佛?是不是能断一切烦恼?以我的经验,很多人不学佛还没有多大的烦恼,真正出家学佛以后,反而不是断一切烦恼,好像被一切烦恼所断,像断了善根似的。学了佛烦恼更大,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佛经中文翻译「烦恼」这两个字非常好,烦恼不是痛苦,痛苦有时有,有时没有;烦恼是随时离不开的。今天你一点脾气没发,喜怒哀乐一点都没有,心里头闷闷的就是烦恼,今天情绪特别高兴也是烦恼。烦,有惑乱之意,是迷惑你的。恼,是扰乱你的思惟,令心不清净。
因为对这些翻译的名词没有搞清楚,在自我的字典上,把烦恼解释成痛苦,是错的。痛苦在佛学上是苦集灭道的苦,痛苦容易解除,烦恼不容易解除。喜怒哀乐一切情绪变化,都属于烦恼。「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真难,譬如我们打坐,第一个障碍是两腿不听指挥,坐久了发麻,屁股也坐不住了。你坐不住是心理障碍还是生理障碍?这要参究。为什么腿会麻?因为坐久了气血不流通。为什么不流通?因为压太久了。再推究下去,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业力所变的,那就是业力的障碍了。所以要除掉一切障碍,甚至除掉一切不善法,生起一切善业。这都是法布施、法供养。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这是最后的结论,我们所有的学习,在求得一切智慧,譬如作早晚功课的四弘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请问大家懂了哪几个法门?不要认为你在这里跟我学禅宗啊,我不承认的,我没教过禅宗,因为这里没有人够资格学,你只能算是在学禅定,但连禅定都没学好。天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居然不脸红,我觉得你们的定力怕是太高了。这种句子我一提到心里都发抖,打寒颤,难过极了。「烦恼无尽誓愿断」,断得了吗?至于「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吹牛了。我帮你每一句加个批注:「法门无量誓愿学」─太偷懒;「烦恼无尽誓愿断」─心里想;「众生无边誓愿度」─吹大牛;「佛道无上誓愿成」─慢慢来。
你注意啊!纵然得一切智慧,修一切善法,不过是起于一切「助佛道法」,是学佛的助道品而已,帮助的法门而已,等于是原料去加工而已,你还不是佛,还差得远。千万不要傲慢,不要懂一点点佛学就傲慢起来,这是最障碍道的。
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他是金粟如来的化身,也就是妙喜佛,成佛很久了。这一篇佛经,就是他当时对善德菩萨的训话,现在他作个总结: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他在这里告诉善德菩萨,像我刚才讲的这些,才是真正的法布施、法供养。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能够随时做这样的法布施法会,才够得上是大施主。注意!不是你出两个钱,甚至于捐个一百亿美金也不算,那只是财布施,是世间法的施主。真正的大施主是佛,布施智慧。真做到了法布施,才是一切世间的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教训我这一顿之后,在当场的婆罗门众,就是印度的最高阶级的种姓,有两百人受他感化,发了无上大彻大悟求佛道的心。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善德菩萨自己听了维摩居士所说的法,就心得清净。一个人学佛第一步,就是要心念清净,这很难。大家学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够常清净吗?
「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善德菩萨当时得了利益,心得清净,就跪下礼拜维摩居士,把身上挂的很贵重的璎珞珠宝,解下来供养维摩居士。当时印度规矩,身上挂了许多宝贝,你看菩萨的塑像,身上都挂满了,中国就不挂,风俗不同。可是维摩居士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再说一次,古代居士同法师地位是并行的,年高有德,悟了道学问好,相貌庄严,样样条件具备,才够得上称居士。现在有些年轻人给我写信,都自己称起居士来了,我看了就往边上一摆,一点道理都不懂,不管他信里写得再客气也都没有写通。善德菩萨就求维摩居士接受珠宝供养,而且随便他怎么处置。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樱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见我那么样恳求,才接受我的供养,拿到手就分成二份。首先拿一半供养给法会上最穷的穷人。另外这一半,维摩居士把它供养给他方世界的难胜如来,这是八十八佛中的一佛,最殊胜的佛。当时在场的大众,马上看到上方出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维摩居士供养在佛身上的璎珞,这时变成了四根柱子搭起的宝台,这宇宙没有阻碍,大众都看到了佛国土。
这里不是述说神话,尤其你们出家的同学,更要注意这一段。《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是佛法传入中国最早的三部经,你们要去看。《四十二章经》有讲,供养十亿个罗汉,还不如供养一个缘觉,供养百亿个缘觉,还不如供养一个佛,供养千亿个佛,还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的道人,根据本经我说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还不如供养一个世界上最穷苦的人。你看佛法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佛法注重社会的救济。在本经中,维摩居士在法会中供养一个最穷苦的人。你能供养世界上最穷苦的人,就比得上供养一个佛。所以不要搞迷信,为什么要烧什么、化什么东西?这钱为什么不能拿去社会上多做一点好事?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为你能供养下方世界这样穷苦的人,就等于供养了上方世界的难胜如来,上下是一样的。往往很多宗教徒只会向上供养佛,对于社会贫苦的人理都不理,这根本不是佛法。这里维摩居士作个榜样给你看。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维摩居士现神通,给众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诉与会大众说,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养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养了佛,是真正种了福田。我常讲,学佛的人决不能起攀缘心,例如看到人时心想,也许这人用得着的,也许这人可以帮自己忙的,这都是攀缘心,要无条件的布施出去。好像到过年时,有些同学想来供养我,名字也不写,红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这么做!当然我很感谢你的诚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学佛,真的行菩萨道,乃至把这点钱去社会上做些有意义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钱,我是最要钱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没有钱怎么做?我宁可上课收费,出卖知识而不弘法。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学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钱,还要帮他。但是对有悭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钱出来不可,即使勉强他,他不高兴我也要做,这是为了使他养成布施的习惯。
维摩居士接着说,能这样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为了求果报才去法布施。你一求果报,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错误的。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时毗耶离城中有一个最可怜的人,看到维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听了他的说法,也发起了无上的道心。要注意,现实的社会中,最富贵的人不会发心学佛学道的,因为他的环境没有痛苦,没有这个刺激嘛。再者,富贵中人没有时间跟你学佛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有钱人太忙,可以说他们一分钟都不得空。不要说富贵的人,像我的忙碌你们就想象不到,有时眼睛在看东西,嘴里吩咐人做事,耳朵还听电话。所以我最受不了讲电话长篇大论的不停,尤其许多女性都如此,两三句话就解决的事,非要拖着讲,这都是一种习气。同样地,最下等人也不会发心跟你学佛,因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里没有一秒钟清净。所以一个病到极点的人,你还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话,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脱了,他才有时间和精神念佛。你们这些佛婆婆佛妈妈去探病,不要乱讲外行话,病人痛得要死还能念佛的话,这个人也不用你劝了,他能把病痛丢得开,已经成功解脱一半了,他还要听你劝?他不劝你念佛已经是客气了。
记住,布施下等人、困难中的人,同供养佛一样,这是《维摩诘经》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因此,善德菩萨也表示,他不够资格代表佛去探维摩居士的病。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其它每一位菩萨也都不敢去。
《维摩诘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是这一部经的全称。怎么叫做不可思议解脱?我们到最后再作结论。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家。当然并不是说出家不对,出家解脱固然更快更好,但是在家也一样可以得成就,得解脱,真正得解脱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
维摩居士以生病作为说法的因由,一个人有生命一定会有病。正应了佛学基本的四句话:「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假有的生命最后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间,老病不过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这个前因后果的关系,不需要等到后果来到才知道。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敢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比如两个人讲话意见不合,彼此态度开始不对,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情绪变化,不高兴就摆出脸色,这一来就有了因,人家反应的结果当然不好。还有,跟人讲话先皱眉头,本来很好的事,人家也不愿意听了。你有时跟人开个玩笑,但后果怎样有没有想过?言者无心,可是听者有意,别人不认为是玩笑。古人因为开个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萨有这样的认识,所以畏因,凡夫要刀杀到头上才知道。
像我刚才要他们关后面的窗子,因为那两位同学坐在窗口,风对着背上吹,背上脑后这些穴道风吹进去,就最容易伤风。当时还不觉得,过几个钟头或者第二天就难过了。这你们打坐千万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来会先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两位毕竟是凡夫,坐在那儿还凉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还不知道怎么起的。要是老年人这么一坐下来,明天可能要送医院了,伤风引起肺炎就麻烦了。
维摩居士因病而说法,菩萨有没有病啊?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那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不食人间烟火还有没有病呢?照样有病!即使欲界的病不生,可是还有色界的病。初禅天的人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免除了火灾,可是水灾免不掉,还是要进修。所以菩萨还是有病,不同的病。连佛跟佛见面时,也彼此问候两句外交辞令:「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释迦牟尼佛生病,还叫阿难去化缘,化到维摩居士家里去,结果给痛骂一顿。
所以我们的肉身要注意好好调养,我们有的修道朋友认为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调整自己的身体,结果病得一蹋胡涂。你有这样大的本事吗?四大色法很难弄的,不到成佛阶段是转不了的,能够转色身,那你已经成就了,这是第一。第二,有许多人有一点点医药常识,结果自己自作聪明乱吃药,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