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严经》记
刘 峰
内容提要:《华严经》为历代佛教徒阅读之佛典。作者通过阅读此经,认为有三个问题应当注意。一是观佛三身功德,此为修证之问题;二是观法界缘起,此为法义的问题;三是菩萨修行十地和普贤行愿,此为修行的问题。
作者刘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一、传译及弘传
《华严经》是佛教一部大乘经典,相传是龙树菩萨从龙宫请出,但此经广大,有上中下三本,下本总有十万偈,龙树菩萨仅请出此下本亦即略本流传于世。中国传译的即此下本十万偈中的四万五千偈之抄略本,如《华严纶贯》说:“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自西土传至此方者乃八十卷经,三十九品,品分七处九会。”“下本前分五千偈,尚有五万五千偈,九品在西土。”说明汉译本也仅译出下本的一部分。此经的汉译本有三种。
第一译六十卷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后称旧译《华严》或六十《华严》。此经梵文原本三万六千偈,于东晋元熙十四年(418)在扬州(今南京)道场寺请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出,沙门法业、慧严、慧义等百余人,于元熙二年(420)译竟,分为三十四品,总有七处八会说法,与新译八十《华严》对照,即缺五品经,缺前二、三、四、五及《十定品》,并缺第七会。
第二译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万五千偈,系唐则天武后遣使从于阗求得,并请来其地三藏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695)在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武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首题品名。沙门菩提留志、沙门净同宣梵本,后付沙门复礼、沙门法藏等并参与受笔润文,到圣历二年(699)在佛授记寺译毕成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总由七处九会的说法而成。
第三译四十卷本,它的梵本原本一万六千七百偈,系南天竺乌荼国王亲手书写,遣使于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八日送赠来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嘱罽宾三藏般若在长安崇福寺从事翻译。沙门三藏般若口宣梵文,沙门广济、沙门智真译语,翻经沙门圆照受笔,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灵润文,大通证义,以至沙门澄观、灵邃详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译毕成四十卷。它的全称,据《贞元录》:“《大方广佛华严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五十三位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普贤行愿品》”,其内容即旧新两译《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一品的异译本,但文字大为增广,尤其是第四十卷有普贤广大行愿,和新添的普贤大愿王清净偈,是前此两译《华严经》本所未有。
此经从某一品传译到汉地的异译本或别行本为数不少,如《佛说兜沙经》一卷,即《如来名号品》、《光明觉品》,后汉支娄迦谶译出。如《出三藏记集》卷二:“汉桓帝、汉灵帝时,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出。”《大唐内典录》卷一:“汉桓帝世建和岁(147—149)至中平年(184—189)于洛阳译。”其后,经三国时的吴支谦、西晋、东晋、隋、唐所译的异译本,据《开元录》和《贞元录》所载,今现存本有20余种。
从其传译史实,说明从事《华严经》的翻译者都是三藏法师,精通梵汉的译师,以及精通教义的义学沙门,他们是精通教理,文学造诣很高的文豪沙门,经他们润文、证义和详定文旨,会通梵汉,妙得译文流畅,深受广大佛教徒的信奉受持,自隋唐已形成专宗研习并传至朝鲜、日本,中外大德广作疏释,至今弘盛不衰。此经刻本更为广泛,最早是石刻本,如隋唐时静苑法师刻六十《华严经》于房山(现存),中唐刻八十《华严经》(现存一卷),明代刻四十《华严经》藏于洞窟(今存)。木刻大藏经自北宋《开宝藏》和辽代《契丹藏》开始,历代木刻大藏经无不入藏刻印流通,尤其是历代大小字单行刻本《华严经》其流通最为普遍,深受佛教徒的信奉修持。至于血书、墨书、金书《华严经》本至今尤有存本,礼拜、读诵和供奉此经者至今不绝。
二、所诠之内容
八十卷本《华严经》总分七处九会说法,共三十九品。
第一菩提场会,佛放齿光眉间光,普贤菩萨为会主,入毗卢藏身三昧,说六品十一卷经。一,《世主妙严品》五卷经,说佛初在菩提场成等正觉,万德究竟圆满庄严,十方世界微尘数菩萨及至大自在天等,共四十众同类眷属各刹微尘数,一时云集会中,各各说颂赞佛,所有华藏庄严世界海一切世界尽都入佛境界,主眷会集演说如来依正法门,显示如来果德究竟圆满。二,《如来现相品》一卷经,诸菩萨和一切世间主既已云集说颂问佛,佛现真容妙相庄严,又现神变妙境,一切菩萨说颂赞佛功德。三,《普贤三昧品》,如来真相离相,非一般菩萨所能得见,尔时普贤菩萨即入佛三昧,证佛境界,现佛境界,受到诸佛赞叹,从三昧起,十方一切如来放光赞普贤菩萨,一切菩萨一同颂赞。四,《世界成就品》,二品共一卷经。此品普贤菩萨承佛威力,向道场海会圣众说世界海等十事,分别显示十方刹土的形相,及佛所依报土世界的因缘。五《华藏世界品》三卷经。普贤菩萨宣说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修菩萨行所严净的华藏庄严世界海无量庄严功德,乃至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的庄严和诸佛名号。六,《毗卢遮那品》一卷经,尔时普贤菩萨又说毗卢遮那在过去世,由于供养诸佛广修无量妙行的广大功德所成就的究竟果德庄严。
第二普光明展会,佛放两足轮放光,文殊菩萨为会主,说六品四卷经,此会文殊未入定,因文殊师利常为无量菩萨师,为诸佛母,常于一切诸佛众中为说法师,故不入定。一,《如来名号品》,佛于普光明殿莲华座上,示现神变,十方菩萨咸来会集,文殊菩萨承佛威力,向众菩萨说佛名号,由于随应众生各别知见,遂有无量不同如来名号为诸众生说不同的法。二,《四圣谛品》,二品共一卷经。文殊菩萨又说娑婆世界中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种种异名,和十方一切世界无量不同的四圣谛名,随诸众生的根性差别,令得调伏。三,《光明觉品》,佛两足轮放光,文殊菩萨颂赞佛的无边功德行愿。四,《菩萨向明品》,二品共一卷经。文殊菩萨和贤首等九菩萨反复问答十种甚深佛法明门。五,《净行品》,智首菩萨启问,文殊菩萨答说菩萨身、语、意三业动静中,为饶益众生应发的140种清净愿行。六,《贤首品》,二品共二卷经,文殊菩萨启问,贤首菩萨以偈答说菩萨修行的无量殊胜功德,信愿不虚,定能圆满成就。
第三升忉利天宫会,佛两足指放光,法慧菩萨为会主,入无量方便三昧,说六品三卷经。一,《升须弥山顶品》,二《须弥山顶上偈赞品》,佛升须弥山帝释宫殿,帝释并诸天迎佛入座并说颂赞佛。三,《十住品》,三品共一卷经。法慧菩萨承佛威力,出定后广说十住法门,从初发心住至第十灌顶住,每一住有十法及劝学十法。四,《梵行品》,正念天子请问,法慧菩萨向他宣说菩萨修习清净梵行的种种无相观法。五,《初发菩提心功德品》,二品共一卷经。天帝释问,法慧菩萨向他宣说初发菩提心所得的种种无量功德,发心便与佛平等,就其体性皆不可得。六《明法品》一卷经。精进慧菩萨问初发心菩萨应如何修行,法慧菩萨答说修十不放逸,当得十种清净、十佛欢喜、十种法安住、十法入地、十法行清净、十种清净愿、十法圆满大愿、十无尽藏等修菩萨行法门,及所应得的成就,而以方便说法对治等法门。
第四夜摩天宫会,佛放两足放光,功德林菩萨为会主,说四品共三卷经。一,《升夜摩天宫品》,佛升夜摩天宫,夜摩天主迎清如来,说颂赞佛。二,《夜摩天宫偈赞品》,功德林菩萨等微尘数菩萨都来集会,十大菩萨各说偈称扬如来周遍法界的行愿功德。三,《十行品》,三品共二卷经。功德林菩萨承佛威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菩萨出定广说十行法门,从欢喜行至第十真实行,广说十度并一一分别修习行相。四,《十无尽藏品》一卷经。功德林菩萨向众说信、戒、惭、愧、闻、施、慧、念、持和辩无尽藏十种,每一藏又各有十法,由此能令修菩萨行者成就无尽大藏。
第五兜率天宫会,佛放两膝轮光,金刚幢菩萨为会主,说三品共十二卷经。一,《升兜率天宫品》一卷经。兜率天王迎请如来,说颂赞佛功德。二,《兜率宫中偈赞品》,金刚幢菩萨和微尘数菩萨从十方佛刹世界咸来集会,各说颂称扬佛功德。三,《十回向品》,二品共十一卷经。金刚幢菩萨承佛威力,入智光明三昧,向诸菩萨广说十种回向法门,并一一分别解说,所修回向之行相及成就之功德。
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佛放眉间毫相光,金刚藏菩萨为会主,说《十地品》一品共六卷经。佛在他化自在天宫,诸方世界诸大菩萨咸来集会,此时金刚幢菩萨承佛威力,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向诸菩萨说菩萨十地名称,由解脱月等诸菩萨请他解说,佛也放光加持,金刚幢菩萨向大众广说十地甚深修证智德行相法门,并以十大山王,以大海十相,及以十种宝比喻菩萨修行十地之功德,及所修十地究竟即成就如来一切智智。
第七重会普光明殿会,佛放眉间光、口光,如来为会主,入刹那际三昧,说十一品共十三卷经。一,《十定品》,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萨问佛普贤菩萨行愿,佛告普眼自己请普贤菩萨宣说。但普眼与在会诸菩萨众不能得见,佛又告普眼顶礼求请,经佛教诲也再求请,乃见普贤菩萨。尔时如来自说十大三昧功德,佛又告普贤菩萨为诸菩萨宣说十大三昧,普贤菩萨即承佛旨向众广说十种三昧善巧智慧甚深法门。二,《十通品》,普贤菩萨又向大众宣说十种智通,若菩萨住此十种智通,悉得一切三世无碍智神通。三,《十忍品》,二品共一卷经。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十种忍法。四,《阿僧祇品》,此品是佛自说,佛向心王等菩萨说阿僧祇数,从一百洛叉至不可说的数量,其数无量唯佛乃能宣说,五,《寿量品》,心王菩萨向众宣说诸佛世界等量,及寿量长短的比较,如婆娑世界释迦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六,《菩萨住处品》,三品共一卷经。心王菩萨向大众宣说十方诸菩萨和眷属住处,及常住说法的地名,如中国的“清凉山”是“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及“震旦国(中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在山东)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七,《佛不思议法品》二卷经。尔时会中,有菩萨作是念:诸佛国土、诸佛本愿、诸佛种姓、诸佛出现、诸佛身、诸佛音声、诸佛智慧、诸佛自在、诸佛无碍和诸佛解脱。佛以神力加持令青莲华藏菩萨住佛无畏,为诸菩萨广说诸佛世尊有三十二种相,各有十种思议法门。八,《如来十身相海品》,普贤菩萨向诸菩萨演说佛有三十二大人相,毗卢遮那如来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九,《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二品共一卷经。佛亲口向诸菩萨宣说,教诲菩萨应知诸业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悉皆虚妄。如来随好中各有光明,周遍法界,能拔出众生诸苦乃至能证得十地等广大无尽功德。十,《普贤行品》一卷经。普贤菩萨向诸菩萨演说佛为解脱一切众生结缚,广说断除诸障及对治法门,因此菩萨应修十种法,安住此十法已,能具十种清净,具十种广大智,住十种胜妙心,得十种佛法善巧智。了知佛及佛法如幻,法界平等,及了知世闻如焰、如景、如响、如梦、如幻、如化,依无二智随顺入住所行,究竟无著。十一,《如来出现品》三卷经。尔时佛从眉间放光,名如来出现光,菩萨向佛请问大法,佛又放光入普贤口,普贤菩萨便广说如来非似一缘一事而得成就,是以十无量阿僧祇事而得成就。尔时诸佛称赞并为会众授记,最后普贤菩萨说佛功德,劝众应云何见如来应正等觉身,应云何知如来音声及音声十相和十种无量,乃至知如来般涅槃,以及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
第八三会普光明殿会,普贤菩萨为会主,说《离业间品》一品共七卷经。尔时普贤菩萨入佛华严三昧,从三昧起,普慧菩萨请问菩萨依、想、行乃至如来应正等觉作佛事业已,观十种义故示般涅槃等二百问,普贤菩萨以一问十答,分别演说二千法门,是说菩萨应当具有法,具有某法当得如来某一法的功德。
第九逝多林会,如来善友为会主,佛放眉间白毫光,说《入法界品》,一品共二十一卷经。佛在逝多林园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五百大声闻众和世间主聚会,佛入狮子濒申三昧,遍照十方世界各有微尘数菩萨咸来聚会,各现神变供养如来,十大菩萨各说颂赞佛,普贤菩萨演说此狮子濒申三昧十种法相。佛又现种种神变,种种法门,种种三昧等相,文殊师利说颂称赞,诸菩萨悉得大悲法门,从事利乐十方一切众生,但诸大声闻圣众因善根不同故,虽在逝多林园,皆悉不见如来神变,如来严好,也不见诸菩萨种种神变庄严。于是文殊师利辞佛南行,舍利弗等六千比丘也承佛神力随同,经文殊菩萨教化六千比丘皆深植善根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得见诸佛菩萨境界。
文殊师利渐次南行,至福城东止,为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和五百童女说法教化,令发无上菩提心。时文殊师利观善财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种诸善根,成佛法器,其心清净而为他演说十种佛法,教诲善财童子言,汝发无上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告言“善男子,亲近供养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善财童子白文殊,菩萨应当如何学乃至应当如何增广菩萨行十问,速能圆满普贤行愿。文殊师利告言:“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教诲善财求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随顺教诲,勿见过失等。于是善财童子受文殊师利教诲便辗转南行,历经十城,亲近诸善知识。从初参访德云比丘乃至弥勒菩萨,最后见文殊、普贤菩萨,参访五十三位圣者善知识,听受无数教诲广大甘露法门。文殊师利按善财童子顶,重礼文殊师利童子已,又观普贤行愿海,见普贤菩萨无量功德,无量不可思议大神力,即得十种智波罗蜜。“普贤菩萨即申右手摩触其顶”,并说自己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行种种事业,“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
三、读经之理解
依据上述所诠内容,总的来说,此经是说诸佛菩萨所行境界,实为说佛华严,其观境极为广大,甚深难测,今且略扌耳三个问题。
一,观佛三身功德 此经主要是说佛功德妙相庄严,三十九品经,佛只说了二品,其余各品,都是菩萨承佛威力所说。诸佛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穷尽,诸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证知,菩萨虽从观佛功德而发无上菩提心,以观佛、念佛功德为所依境,贯以菩萨修行的一切过程中,但菩萨观佛功德也只能从各自修证的信解智力观佛点滴功德,直到第十地菩萨乃能“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修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灌顶)。”将继承佛位,入于佛数,堪称为以究竟智力观诸如来功德庄严。
此经虽说了知如来十种身和演说十种佛,这是菩萨以自证了知和演说佛身的差别功德,今此所说观佛法、报、化三身功德,唯就总观如来果位的功德身,是佛从无量劫修行所感的妙相庄严功德之身。观佛三身之差别:(一)毗卢遮那佛,译为法身佛,法身以无相为相,遍一切处,无处不至,是在菩萨位以修行力断尽一切垢障所证的清净法性,以法界为身,无有分别,智慧境界不可穷尽,此即法自性身或清净法身。此经所说智身,是佛智慧圆满究竟之智德,以无漏智为身,名为智法身。(二)卢舍那佛,译为圆满报身佛,亦名圆满受用身。圆满报身,有色有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唯居佛刹净土,唯以地上圣位菩萨以为眷属,不通声闻独觉圣众及凡夫菩萨,唯说大乘法,寿量无限,长久住世,利益众生事业无尽,即是此经七处九会说法的华严一乘圣教。(三)胜应化身佛,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所居人间化土,寿量有限,随应众生之机宣三乘并说,及为根性未定者说十善法等,令诸众生得人安乐,种植善根,其善根成熟,但此不能称为“人天乘”,唯有趋向解脱涅槃者堪称为乘,如声闻、独觉和菩萨之三乘,此即如释迦如来之胜应化身,或名菩提树下成道之菩提化身。如来为利益众生,化身无量,不管随机应化于何类,皆在此类之中为殊胜者,故称如来化身为胜应化身,“劣应身”之说非一切经之本意。
总观如来三身。仅仅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不能真见佛身,即不能以色相见如来,必须以法身为体三身结合并观,乃能见佛真身功德。因为报、化二身皆是依法身为体随机所现,报身如来随应圣位菩萨说大乘法;胜应化身佛随应众生知见而说八万四千法门,以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但皆以法身为体,如此经云:“依法性身,为现色身。”又云:“随顺法身,为现清净妙色之身。”(《十回向品》)又云:“一切如来智身法身,诸色相海充满法界。”(《十身相海品》)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究竟圆满证得法报化三身果位,清净法身体性圆明,充满一切世界,普照一切世界,震动一切世界,照耀十方佛刹,与十方诸佛同一法身,佛佛平等,法界清净体性无碍圆融,印映法界万相差别。十方诸佛同声称赞,十方佛刹诸菩萨众及诸天等众皆悉往劫与佛同修之友,知佛成道咸来集会,亲近供养礼拜承事和称扬赞叹释迦成道功德,此显毗卢遮那如来之果德,即初会的《世主妙严品》。海会圣众既集,共同称念渴仰如来现相,佛现真容妙相并现神变,此即《如来现相品》,显卢舍那佛之妙相庄严。如来虽现真容妙相,但与会圣众由于修证浅深有别,并非所有菩萨都能得见,尔时普贤菩萨即入毗卢藏身三昧,证佛所行并现佛可行境界,令会众见佛真容妙相,此即《普贤三昧品》,显佛平等无私唯诸圣众所证深浅有别。《世界成就品》说十方诸佛刹土各各形相之差别,就真体性本空尘刹无碍。《华藏世界品》说佛清净刹土重重无尽庄严,皆由如来昔所修无量福德智慧功德之因所感的佛刹净土之果。此二品都是说报身如来所依的清净刹土庄严妙相境界。《毗卢遮那品》说佛清净法身皆由往昔所修菩萨万行,断尽一切垢障所成的清净法身体性佛果功德。此经第一会六品经,主要所说如来果位无量功德庄严,及佛所依清净刹土无量妙相庄严。
第二会的《如来名号品》,说诸如来各各刹土,如来为利益众生遍诸刹土,随应众生知见,说无量法门,即有无量名号,显如来利生之悲德。
第七会的《如来寿量品》,说诸世界众生及胜应化身佛寿量长短之区别。《佛不思议法品》,说诸国土皆由诸佛本愿所成,诸佛境界唯佛乃能随应说不可思议法等境界,显佛三身不思议法门。《如来十身相海品》,说佛三十二大人相等庄严妙德。《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佛自说,教诲菩萨了知诸法自性本空而无实体可得,佛身一一随形相好皆有无量光明利益众生之功德。此显如来三身利生事业无尽。《如来出现品》,正说胜应化身佛出现世间乃至示般涅槃的大事因缘。普贤菩萨承佛威力向众宣说如来出现世间的无量因缘,无生无作法性如是得成就,是以菩萨无量善根之力出现世间。普贤菩萨为众宣说应当云何见如来身,说“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等,显如来平等利益众生之身德。知如来音声,说“如来音声非量非无量,无主无作,无有分别,非入非出,但从如来功德法力,出生四种广大音声。”即演说由修十善法等得人天安乐,令种善根,及说三乘法令三乘人趋向解脱涅槃,广说如来利生之语德。“如来心意识俱不可得,但以智慧无量故。”等十种功德,广说如来意业智慧功德,知如来境界、如来行、如来成等正觉、如来转妙*轮、如来示般涅槃知如来应正等觉“见闻亲近,所造善根,皆悉不虚,出生无尽觉慧故;离于一切障难故;决定至于究竟故。”广显以正确观察见如来和以正确知如来出现世间利生的无倒正见,及见闻亲近功不唐捐。并说一切二乘不闻此经,若信乐此经疾(即)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广说念佛、观佛及信乐此经的功德。
其余各品无不宣说观佛、会佛功德,特别是《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一位圣者善知识德云比丘,向善财童子说他亲证“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普见一切诸佛,对善财童子说了20种念佛门,此为念佛功德所证之业用真实不虚。
二,观法界缘起,或真如缘起,是观此经法义的主要问题 真如与法界名虽有别其又相同,《如来出现品》中说如来涅槃,如真如实际、如法界涅槃等十种不同的异名。《大般若经》中说真如、法界、法性等十二种异名。《十回向品》说了二十种真如相。这些不同名差别皆是同一又意,都是说内外一切诸法自性本空,本来清净之法性,即胜义谛或第一义谛,唯佛乃能圆满证得,如经云:“入真如故,名为如来。”(《十定品》)只是在经中随其文义不同而说法有异,这在此经中处处有所宣说。
世间一切有为法,各各不同的界类形相差别,各各皆具有适合自己的一切因缘条件乃能生起。凡属有为缘起,必定是有因有果,因果相顺,符合因果条件这一规律乃能得生,随缺一缘皆不得生。例如人天六道众生,声闻独觉圣人,以及诸佛菩萨,无不具备各自相顺的如是因、如是缘,必然成就如是果这一定律。世、出世间因果缘起,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互不相碍,生灭如影如幻,无尽重重,但就其法性唯一真如实性,无有差别。如释迦成道就是一大缘起,“非以一缘,非以一事”,是“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如来如是成等正觉,法性如是,无生无灭而得成就。”(《如来出现品》又如此经每一会有主有伴,主伴会集,说者听者,相互依存,彼此辉映,互不相碍,如影如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皆从因缘而成,此称观待缘起,但声闻独觉圣人及凡夫菩萨由于缺此因缘,是故不能入此华严圣会。观察诸法缘起如幻自性本空之义,是此经的中心要义,如《十行品》、《十忍品》以及《十地品》等有其广说。如《十通品》云:“了法无相,知一切法皆从缘起,无有体性,然随众生诸根欲乐,方便为说种种诸法”。是说缘起与法界并不相违。《十忍品》云:“譬如谷响,从缘所生,而与法性无有相违,令诸众生随类各解而得修学。”所以观真如与缘起互不相违极为重要,观缘起不违真如法界,说真如不坏世俗缘起,是“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十地品》)这就是观真如缘起互相不违的圆融观。
观诸法缘起,自性本空,是菩萨修行之自体,从初发无上菩提心起,即以信解智力闻思观察,贯以修行的一切过程中,乃至成佛证得一切智智,才能究竟圆满,无碍圆融,此乃观法界缘起之界限分齐。菩萨以观法界缘起为资粮因,成就如来圆满报身和胜应化身妙相庄严,及华藏世界佛刹净土之依报庄严,此乃观法界缘起之业用如实不虚。
三,菩萨修行十地和普贤行愿为此经中修行观 此经重在实修菩萨行,只学不修非经本意,如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乐求佛道,虽然要了知一切法,学一切法,修一切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出世间,一切众生心行差别,以及世间一切工巧技艺等,都是菩萨所应观察学修的内容,以为菩萨修行利他广大无边事业,但依此经,应以修十地为本,贯以普贤行愿为中心。
此经都是地上圣位菩萨云集所说,应以修行十地为本,十地是三世诸佛共所宣说,此十种菩萨智证之地,是菩萨趋向无上菩提最殊胜的必经之道,由修十地,圆满十种波罗蜜,乃能成就如来一切智智,所以十地超出一切众圣,是一切佛法之本。此经的《十地品》,在古印度作为单行本讲习,如圣龙树中观宗以《十地经》建立自宗修行十地的次第,世亲菩萨闻读《十地经》时而转入大乘,并著《十地经论》十二卷,此经论在元魏时传译到中国,出现了专讲习此经论的地论师,可见十地是修菩萨行最主要的经。初欢喜地,发一切智心,生如来家,施舍一切,布施波罗蜜增上。二离垢池,持戒正行明净,远离一切犯戒垢染,戒波罗蜜圆满。三发光地,忍波罗蜜圆满。四焰慧地,精进波罗蜜圆满。五难胜地,内外明彻,禅定波罗蜜圆满。六现前地,缘起智慧善巧,般若波罗蜜圆满。七远行地,贯以种种方便智慧,方便慧波罗蜜圆满。八不动地,起无功用行,愿波罗蜜圆满。九善慧地,观众生行,不舍大悲本愿之力,力波罗蜜圆满。十法云地,智波罗蜜圆满,受佛智职,入于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事。是说菩萨由修行十地圆满究竟,即入佛地之位。
菩萨修行十地是以次第入于佛位,普贤行愿则不以限量心修行六度,住于十地。古德立毗卢遮那佛,普贤和文殊为华严三圣,以此三圣为华严海会之主尊。如《十定品》云:“虽知法界无有边际,而知一切种种异相,起大悲心,度诸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是则说明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虽然位登十地而不取证佛位,以大悲心利益众生无有究竟。“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师、诸佛母,常于一切诸佛众中为说法师。”(《入法界》)文殊表佛智德,普贤表佛广大行愿无尽。在此华严会上是以普贤菩萨证知佛所行境界,说佛所行境界,如第一会的《普贤三昧品》,第七会上诸圣众不见普贤不知普贤行愿等,普贤菩萨承佛旨宣说《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如来十身相海品》、《普贤行品》和《如来出现品》。第八会上普贤答二百问,以一问十答,说《离世间品》,以解与会圣众之疑,胜出在会圣众的所行境。《入法界品》广说普贤行愿海,最后善财童子见普贤功德,“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圆满成就普贤诸行愿海,以为此经之极终。
菩萨修行十地和普贤行愿,主要依发无上菩提心和亲近善知识为所依。发无上菩提心和亲近善知识,说得最广者莫过于此经,如《入法界品》有二十一卷经,及四十卷《华严经》广说此义,这是此经不同于其余大乘经的殊胜特点。
发无上菩提心:仅仅通达法性,亦不能成佛,如《十地品》云:“此诸法性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变,诸佛不以得此法性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颂云:“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是说第八地菩萨所证的法性,声闻独觉亦能证得。二乘与大乘不同之处,最根本的是发与不发无上菩提心为区别。声闻圣众虽然“悉得真谛,皆证实际,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但不能见如来及诸菩萨种种神变境界,其根本原因是“以善根不同故,本不修习见佛自在善根故。”这在《入法界品》中文殊菩萨有其广说。
菩萨见众生苦,为利益众生故发无上菩提心,乐求一切智智,堪为入菩萨数,令佛种不断。《初发菩提心功德品》说发心便能与佛平等,是就菩提心的体性皆不可得,并不是说发心就是佛,是说发菩提心便成为成佛之体,发心与成佛体不二,在菩萨修行直至成佛的过程中恒不忘失。菩萨以菩提心为基础,才有条件修菩萨行。如《入法界品》文殊菩萨首先教化六千比丘发无上菩提心,修菩萨行,转变声闻圣者的善根。次教化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和五百童女发无上菩提心,修菩萨行。观善财童子善根成熟,堪为佛法器,教导他南行参访善知识。善财童子每参访一位圣者善知识,首先向善知识说明“我先已发无上菩提心”。然后才请问如何修菩萨行。善财在参访第二位圣者善知识海云比丘时,海云先问:“汝已发无上菩提心耶?”然后向善财广说发菩提心的功德。善财参访弥勒菩萨时,弥勒先赞善财功德,令无量众发无上菩提心后,以一卷经文,广说发无上菩提心的功德譬喻约一百二十余种,并宣说如何主持菩提心、得菩提心和修菩提心等功德的重要意义。
亲近善知识从发无上菩提心起,在菩萨修行的过程中都必须依止善知识,受善知识教,直到第十地菩萨最后,起自然智和无师智时,才能不依师教而成正觉,如释迦牟尼出家成道。普贤菩萨在《离世间品》答问的第一个问题中就说“菩萨摩诃萨以善知识为依。”第四答问又说了十种善知识的功德行相。在第二十五答问又说:“发无上菩提心,为悟入一切智智故,亲近善知识时,应起十种心。”随顺善知教等十种,这是普贤菩萨将发无上菩提心为成佛之本与恭敬供养随顺善知识的重要关系结合宣说的。《入法界品》主要是说发无上菩提心与亲近善知识事,如文殊师利告善财言:“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厌。”又言:“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所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善财童子亲近弥勒菩萨时,弥勒告诸菩萨言:“诸仁者,余诸菩萨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行愿,乃能亲近诸佛菩提,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则能净佛刹”,乃至“则能具足普贤诸行。”说了善财童子所得十种成就。并告善财言:“善男子,文殊师利是汝善知识,令汝得生如来家。”乃至“汝应往诣文殊之所,莫生疲厌,文殊师利当为汝说一切功德。”善财依弥勒菩萨教,重礼文殊利己,又礼普观菩萨,见普贤菩萨无量功德,则圆满成就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
此经所说诸佛法界体性广大无边,菩萨修行利生事业广大无量,诸佛利生广大事业无尽,在此华严会上诸圣众赞佛功德尚且皆说“赞莫能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有五十位善知识各以自证佛境一分功德以教善财,各自都说“不能知不能说被(菩萨)功德行”,最后普贤菩萨向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说佛功德也仅“一滴”,何况今我薄福浅智众生,岂能了知诸佛菩萨所行妙境?因此,今且仅就读此经之理解,略谈几点浅见,并殷切希望诸位贤哲指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