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圣谛讲记 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251

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烦恼。

每个人都有他个自的烦恼,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管是跟别人在一起,或是独自生活,都会有烦恼生起来。佛法说,众生的烦恼有无量无边,数也数不清,但是佛对众生讲解烦恼的时候,特别举出重要的烦恼。在大小乘佛教的部派,烦恼有不同的分法,这些大小乘的论师们的烦恼分类,是要让我们更了解烦恼。在佛教里,佛是有讲这些烦恼,但是并没有把烦恼划分为大、中、小。在这里我是依据北传佛教的烦恼分类来讲述。

烦恼可分为根本烦恼与随烦恼:

所谓根本烦恼是所有的烦恼从中演化出来的,一般来说有六种: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在不正见的烦恼中又分出五种: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所以六根本烦恼再分成十个烦恼。

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称为随烦恼。随烦恼又可分为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和小随烦恼。

(一)根本烦恼:所谓根本烦恼是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其中的贪、嗔、痴,称为三毒,这是最严重的烦恼。

一、贪:对于所生存的世间的种种事物,心执著不愿意放弃,想要拥有,这些就是贪。依据佛法说,众生依其生活境界的不同,而有不同种类的贪,即所谓的欲界的贪、色界的贪和无色界的贪。

欲界有财、色、名、食和睡的贪欲;色界的贪有禅定,即贪着执著在禅定里面;无色界的贪也是执著在禅定里面,此界的众生对自己所修、所定的境界贪着执著,在里面享受快乐,不想出来。

我们现在是生活在欲界中,欲界有六道众生,每种众生都有各自的贪爱,但是所有的贪爱都可归纳为两种类,一种是对境界的贪爱,一种是对自己身心的贪爱。以人来说,人追求

世间的种种物质享受,想要住豪华的房子,吃山珍海味,穿漂亮的衣裳,睡柔软舒服的高广大床……所谓的凡夫,多多少少都有他所贪爱的东西,甚至于世间一些很有道德的圣贤,如中国人所尊崇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也有贪爱。

贪爱又可以从六根来说,有些贪是从眼睛生起的,有些贪从耳朵生起……比方说,你听到音乐,某些歌曲你很喜欢听,或者某一个人的声音你特别喜欢,这就是对声音的贪;如果你看到某些东西,你很喜欢,那是从眼睛生起的贪。这六根都有其个别不同的贪,所以贪的烦恼并非是一个心念在贪,而是无数不同种类的心在贪。假设你贪抽烟,这个抽烟的贪每每驱使你想去抽烟,当你把烟瘾戒掉,抽烟的贪就没有了,但是你还会有其他的贪。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贪心是不同种类的,它不是"一个贪"在贪所有的东西,而是贪抽烟的烦恼贪抽烟,贪看戏的烦恼就爱看戏,那么,你把贪抽烟的习惯戒除掉了,但是其他的贪依然在活动,并不因为你抽烟的贪戒掉了,其他的贪就消失,所以贪是很多不同的贪的心念。

贪的烦恼会使我们产生种种苦,前面所谈到的八苦中的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就是由贪得来的。

二、嗔:对于现前的境界,不能忍受,心中一直执著它,使你身心都不愉快。当嗔心来的时候,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嗔与贪是相反的,你不能在生起贪的同时也生起嗔,你可以爱某个人的某一部分,但又嗔他的某一部分,那是不同的。比方说,你爱你的爱人的漂亮,但是你又很嗔恨他抽烟,所以爱漂亮的心就针对漂亮来爱,嗔就针对抽烟来嗔。

同样的,我们也有不同境界所得来的嗔,有眼睛得来的嗔,有耳朵得来的嗔。前面讲十二因缘的时候讲到六入,因为我们贪心、嗔心是六根接触外境产生感受,感受之后就生起贪和嗔。因为嗔从六根来,所以有好多不同种类的嗔。当一个人的嗔心很严重的时候,想要杀死其所嗔恨的人,或者与仇人同归于尽。嗔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种种世间的苦难,往往是因嗔心而得来的。佛法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意思说,只要一个嗔心发动起

来,你就会舍去以前所做的善法,不想要做,然后这个嗔心会使你去做一切的恶事。

贪和嗔是相反的烦恼,其引导人所做出的行为也相反。嗔会使人把不喜欢的东西消除、除掉;贪会使人把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因此,贪心重的人经常会去侵犯别人,嗔心重的人经常要杀害别人,这就是贪心和嗔心使人经常造的恶业。

根据佛法说,一个修行人经过修行,先断除嗔,不可能先断除贪。为什么?因为贪很容易令你得到喜欢心,嗔会使你苦恼。嗔心来的时候,你很快就要舍弃;贪心来的时候,你很想去满足它。因此,嗔心比较容易被发觉,比较容易让你舍掉,所以修行人要除去嗔比较容易,要除去贪就比较难。

三、痴:痴就是无明,可分为二种:

01、对事情无知:即我们不知道世间的一些事情,我们往往不知道某些自然界的现象本来如此,其实是我们不知道它的原因。喔!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比如说一些超世间的东西,我们的六根境界没办法知道,那么,这些都是属于无知。比方说,我们今世从哪里来?来世要去哪里?我们都不知道。再者,我们对佛法所讲的四圣谛的道理、三宝的功德无知,这也是无明无知。

02、对道理无知:即对是非对错没办法分辨,没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一个愚痴的人往往把很多事情混在一起分不清,不懂好还是坏,结果不懂得怎么办?比方说,你很爱某某人,但是后来你发现他是一个强盗,你不知如何是好,没办法抉择,这就是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在佛法上所讲的愚痴主要是在讲无明,即对自己的身心活动不知道,对自己所处的世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这才是最严重的无明。因为这一类的愚痴,使你不知道生活的世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然后用愚痴的看法来过生活。

以佛法来讲,愚痴所指的并非是聪明或是愚笨,甚至于有些世间的博士,按照佛法来说,也是愚痴的。为什么呢?因为博士不明白他今生怎么来的?下一生怎样去?他不懂得四圣谛的道理,不懂得自己什么时候会生起烦恼,他会做出一些傻事,会感情用事等等,迷惑在其中,对自己现前的身心

活动也不清楚。因此,我们说这类的博士也很愚痴,并非博士的智商高、聪明、学富五车就不是愚痴。

因为愚痴会使我们做出很多错误的事情,然而我们还以为是对的。比方说,人们以为人死后要去地狱,就为死后要去地狱用的通行证、纸钱等等而做准备,这些就是愚痴。因为人愚痴不懂,就这样信仰,所以世间人有非常多种的愚痴行为。

四、慢:把自己和别人相比,内心产生高傲的心理。如果你认为你比别人还行,或者你认为别人跟你平等,都是慢。在佛法中,慢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一般来讲有七种:

01、慢:

于劣计己胜:比己低劣的人,你执著比他殊胜,内心高举,产生傲慢的心理。比如:你是个大学生,当你碰到一个人,获知他只受小学教育,你立刻看不起他。

于等计己等:于己平等资格的人,你执著认为跟他一样。比方说,你是大学生,当你听到某某人说:我是大学生。你心中想:那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是呀!又比方说,某某人很行,每个人都很尊敬他,有人说他是大学生,你也认为:我也是大学生啊!

02、过慢:

于等计己胜:于己平等资格的人,你执著认为胜过他。比方说,你的妈妈是家庭主妇,你朋友的妈妈也是家庭主妇,两个人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没有能力出外去做工。但是你的妈妈认为自己会胜过你朋友的妈妈,可能是她的孩子--你是大学生,你的朋友是小学生,然后,你的妈妈就认为自己比你的朋友的妈妈了不起,其实两个人都一样,只会煮饭而已。但是你的妈妈却认为:我的儿子是大学生,所以我这个做妈妈的比你这个妈妈还厉害。

于胜计己等:对于胜过己的人,你认为他没什么了不起,你也跟他一样。比方说,你一听到某某人是大学生,你就认为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跟我一样,你认为你这个小学生,并不输给大学生,而且他是跟你一样的。为什么呢?读了大学出来,还不是和我一样打工吗?

03、慢过慢:

于胜计己胜:对于能力比你强的人,你执著胜过他。这样的现象很普遍,有很多都发生在家庭里面。假设有一个母亲,她的孩子在公司里做总经理,那个母亲一点也没有能力做总经理,但是她会认为,这个孩子是我生的,他做总经理有什么厉害,我比他还厉害,甚至于,母亲还教导孩子在公司里要怎么办,怎么办……

04、卑慢:

他多胜谓己少劣:这是自卑的心理,使你产生自尊心,因为自尊心而生起傲慢的心理。比方说,你知道自己是输给对方、不如对方的,但是你就认为还好,你只输那么一点点,我也不差呀!

这四种慢都是好强、好胜、爱名的心理在作怪,总是爱跟别人比较,认为自己不会低过对方,纯粹是属于傲慢。

05、我慢:

于自最胜五蕴依身,计我我所自恃高举:我们在五蕴身心中执著有一个我,然后自我提高,认为我是世间唯一的、最尊贵的、最殊胜的、最好的,再也没有任何东西比我更好了,所以必须保存我的存在,这称为我慢。我慢的心理会使很多人很乐意的活下来,因为他认为他在这世间比谁都好。此慢与前四种不一样,它才是真正的根本烦恼,很多烦恼从此生起。前四种慢是跟人比较后所产生的,我慢却与别人无关。

06、邪慢:于己全无胜德计己有胜德:自己本来是没道德、没德行的人,却表现出自己是世间最了不起的大好人。有上述各种慢的人,没有欺瞒的心,只认为他不输给别人,比别人强,但是有邪慢的人会做欺瞒的行为。比方说,一个贩毒者,在暗地里干见不得人的勾当,表面上却做很多善事,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其实他是一个大坏蛋。

07、增上慢:于自少分胜德计己得全分胜德:此慢纯粹是指修行人而言。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没有修得某种成果,还没有修到某种证悟,以为自己完成了,即所谓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就是增上慢在作怪。就是说,在修行中因为傲慢的心,而提高自己,认为我已经完成了道业。增上慢的修行人以为自己修行证果了,并没有欺骗别人,也没有与别人比

较,而是自以为是,往往修行的人会犯上这种毛病。

在这七种慢中,最严重的是我慢,它是最难破除的。以佛法来说,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要完成阿罗汉果才能把我慢放下,在阿罗汉果之前都有我慢。这些慢心使众生觉得生活在世间有价值、有自尊,有尊贵的感觉,所以他们活得很有冲劲。

五、疑:怀疑的心理,也包含了犹豫不决的心态。疑的烦恼可分成两方面来说:

01、对一般人来说:如果一般人的疑心很重,那他对什么东西都怀疑。疑心重的人活在世间,一生中认为没有人可以相信,甚至于认为妻子、儿女都不可信。有些人只相信自己的家人,除此之外,统统的人都不信,这些都是疑的烦恼。疑烦恼很重的人,不论你讲什么,他都先怀疑。比方说,广超法师--我在家是姓苏的。他会想: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先怀疑,没有考虑的余地。疑心的产生是因为你没有去寻求解答,就造成你抱着怀疑的态度。比方说,我问你: "你有看电视吗?有看报纸报导吗?美国的太空人上了月球了。"你在想:"哪有可能,月球怎么上去?没有可能的。月球上还有嫦娥,他们有看到吗?"你根本不想去寻找答案,不去了解,就直接产生怀疑,这就是疑的烦恼在作怪。

根据佛法说,在你还没有真正了解佛法之前,你可以保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你不企图去了解它,只保持着怀疑的态度,那是你的烦恼。如果你开始学习佛法道理时,有很多不明白,会怀疑,那你应该去了解。如果你了解了佛法道理后,还怀疑,那肯定你疑的烦恼很重;如果你了解了,不会怀疑,就是你疑的烦恼比别人轻了。

02、对修行人来说:在讲到根本烦恼的疑中,依佛所说最重要的是对因果、对世间迷惑与解脱的道理,我们听闻后半信半疑,不完全相信,这就是有疑的烦恼。根据佛法说,所有学佛法的人都有疑的烦恼,他们对佛法都有某方面的怀疑,因为疑是根本烦恼,这是正确的、应当有的态度,但是你要设法去克服。一个证悟初果的圣人对佛所讲的一切法,就完全清楚而深信不疑了。那么,一个人还没有证悟初果之前,

往往还会怀疑佛法不懂是真的,是假的?修行不懂得是真的,还是假的?到底能不能解脱,不懂是真的,还是假的?那么,有这类怀疑是很正常的。怀疑的心会障碍我们修行,比方说,有些人的能力、过去善根因缘,他今生修行了一年之后,就能够达到某种成绩,而你修了十年,可能还不能达到。因为你修了十年还没办法达到,你就怀疑他,认为:"我修了十年还没办法做到,你只修了一年,哪里有可能?"这就是你怀疑的烦恼在作怪。你不明白每个人的修行都各有因缘,快、慢步伐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除非修行人证悟初果,不然的话,你、我、他都会有怀疑。

六、不正见:我们对于世间的现象,生起不正确的各种各样的见解、道理,称为不正见。共有五种:

01、身见:我们执著身心活动里面有一个我,佛法把它称为萨迦耶见,即身见;北传佛教却把它称为分别我执。依大乘的说法,我执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分别我执,它是属于身见这方面;一种叫做俱生我执,它是属于我慢这方面。我们的五蕴身心活动中本来是没有我,但是我们却执著身心中有我--身见,所以身见是一种见解。因为思想上的看法、见解,称为见,那么,当我们经过听闻佛法,了解无我的道理后,你的身见(我见)就慢慢放下了。当身见放下后,你的我慢还是依然存在。就是说,分别我执放下了,但是俱生我执还是有的。修行人要证悟阿罗汉果,才能够完全放下我慢,但是修行人只要证悟初果,就能够放下身见了。

我慢与我见的差别:我慢并非是一种见解,是心中生起:我很高贵、我存在着、我不可以消失掉、我在这个世间是最重要的等等念头,并不需要去身心中寻找,直接就觉得有一个我的存在,这称为我慢;在身心中观察有一个我,称为身见,也称为我见。

02、边见:由于身见对于我进一步生起断、常见,称为边见。边见生起的因是由于身见,在追寻我的存在时而生起的。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即使是下一世还是这个我,称为常见;执著世间有一个我,认为我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了,称为断见。

世间很多的人都有这两种见的其中一种,不是常见,就是断见,不可能同时拥有两种见解。有断见的人遇到困难、挫折,不能活下去的时候,因为认为死后什么也没了,就以自杀来解决一切烦恼的问题;有常见的人要求永生,希望自己将来越来越好,他要修行,将来活得更快乐。

基督教、回教、印度的婆罗门教的信徒多数属于常见,就是他们认为人死的时候,上帝会审判,然后他上天堂,得到永生;如果做恶事、不信上帝的人就堕入地狱,永不超生。不但一般的世间人有断、常见,科学家也有这两种见。

我们除了有由身心--我的见解产生的断、常见外,还有由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有没有末日,而产生的断、常见。如果认为世界末日到来,世界就消失了,这是断见;或者有些人认为这个世界永远存在,这是常见。

以佛法来讲,不但众生的身心是不断无常变化的,包括我们所在的世间,它也在无常变化,就是毁灭了又出现,出现了又毁灭,一直循环,周而复始,不是断,也不是常。所以佛法讲无常,无常不是常,也不是断。断是消除后永远没有,常是永远存在,然而佛法讲无常,即不是永远存在,也不是消除了永远不在,而是一直在变化。

03、邪见:歪曲事实,称为邪;邪见是认为世间没有因果、没有作用、没有事实。

所谓没有因果,是不相信有业力因果的关系,然而,我们生活在世间是种种因果现象,但是他认为没有这么回事。

所谓没有作用,是不信由过去世转到今世的因果的作用,父母亲生我们也是有因缘、因果在影响,他认为不是!比方说,有些教徒认为他们是上帝造的,不是父母亲生的,认为他的出生父母亲是没有参与的,即无作用。佛法说,我们投胎在父母亲的家中,我们是主要的因,父母亲是助缘,大家一起因缘作用。如果有人认为他不是父母亲生的,是上帝造的,此即无作用的邪见。

所谓无事实,是认为没有佛、阿罗汉圣者。我们佛教徒最基本的是要相信三世因果、相信有佛,有阿罗汉,如果你不信,就是所谓的邪见。有邪见的人,最普遍的就是不相信过去世,

有些人不相信有未来世,这不但是不信三世因果的邪见,而且也有断见在其中。

04、见取见:执著自己的见解是最正确的,然后一直死抱着这个见解,称为见取见。当一个人有见取见,不在于他所执著的见解是对或是错,而是他执著这个见解。比方说,我认为人死后一定下地狱,这是错误的见解,我认为绝对是如此的,然后就一直执著这个见解,到处跟别人争论。但是另外一个人听闻了佛法,明白了人死后有六道轮回,不一定下地狱,然后他听到有些人说人死后下地狱,就受不了,而批评那个人的见解是错的,两人就发生争执,他执著自己的见解是对的。原本见解对的就是对,错的就是错,但是有见取见烦恼的人,就在对与错里面,整天跟别人斗争,这就是见取见的烦恼在作怪。

很多佛教徒把见取见与我见混乱了。如果有一个人很执著他的看法,要别人跟随他的见解,这是见取见,但是有很多佛教徒误会把它称为我见。他说:哎呀,你这个人的我见太大了!其实不是,这是他的见取见的烦恼,不是我见。

05、戒禁取见:戒禁就是指戒律。一些不可以做的事情,称为禁。戒禁取见是在戒律中生起执著的见解,认为要如此这般才是对的,即在戒律上所起的邪见,执持不正确的戒律。比方说,有些修行者认为只要认真持戒就能够解脱,就能够证悟涅槃,其实这就是戒禁取见。为什么呢?因为单凭持戒是不能够解脱的,有些外道持一些无意义的戒,好像苦行外道认为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甚至于认为晚上不能躺着睡觉,或者不应该穿衣服,这类的行为,就是戒禁取见。

有一些跟鬼神道有关系的,也是戒禁取见,比方说,某某人拜某个鬼神,那个鬼神可能是妖精,比如狐狸精、蛇精、鱼精等,然后它告诉信徒不可以吃鱼,或不可以吃蛇,这是因为他所拜的鬼神就是那一道的众生。

我们要明白佛所制定的戒律并非一种戒禁取,为什么?原来佛制定戒律是根据因果的,按照因果规律,你那样做会得到因果的果报;如果不做,就没有那个果报,生活会好一点,所以应该戒。比方说,我跟你讲不应该抽烟,抽烟有损害身

体的健康,所以你应该戒烟,这个不是戒禁取。所以佛法所讲的戒,是依因果道理认为那样做对你有益的,你自己看看符合道理应该做吗?是不是对你有益?如果你认为是,就去持戒,当你那样持戒,就不是戒禁取。

如果有些人听了菩萨道的道理,也听了吃素的道理,认为修行一定要吃素,他认为没有吃素的人哪里有修行?吃素是慈悲心的表现,他就认为没有吃素的修行人没有慈悲心,甚至于他认为解脱要吃素。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就会反问他:"那牛羊就很有慈悲心咯!那牛羊能够解脱吗?"也不能呀!你们看到西班牙人斗牛吗?人跟牛斗来斗去,有很多吃素的动物也会打斗,所以吃素并不能解脱。我们要弄清楚,不要执著吃素才能解脱,如果你执著这个见解,就是戒禁取见。

有些人信奉某个外道,入道时要发誓不能泄露天机,不然五雷轰顶,然后入道的人就持这样的戒,明明没那么回事,他却认为有,这也是戒禁取见。

以上五个见的烦恼,统统称为不正见。六个根本烦恼可以分为两大种类:

一、贪、嗔、痴、慢、疑是行为上的烦恼,要断除这些烦恼就要从行为上慢慢改造,所以修行人见道--证悟初果后,才慢慢一步一步地断除这类烦恼,它们称为思惑,思就是造作的意思。

二、不正见中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见解上的烦恼,它们是思想上、见解上造成的。如果修行人证悟初果,就放下这些见解,立刻断除这些迷惑,所以它们称为见惑。

一个人要断除贪、嗔、痴、慢、疑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做到的。因此,当修行人放下身见的时候,他很清楚没有我了,但是我慢还是存在的,这是因为我慢不是一下子可以断除的。

(二)随烦恼:

随着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称为随烦恼。根据心所活动范围的强弱,随烦恼可分为大、中、小的差别:活动最强的称为大随烦恼,活动中等的称为中随烦恼,活动最小的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的活动比较

少,不是经常活动,所以容易被我们发觉;大随烦恼经常在我们的身心中活动,习以为常,所以最难觉察到。

一、小随烦恼:共有十种。

01、忿:对现前逆境生起的嗔心。

02、恨:当愤怒的境界没有了,内心还怀怨不舍,想着不高兴的事,内心热恼的心理。

有些人的忿比较多,恨比较少,有些人忿、恨都重。有些人当你骂他的时候,他很生气,过后就没事了,还跟你要好,这就是被骂的当时有忿,过后没有怀恨的心。一般的小孩子就是如此,两个小孩子现前吵架,对对方起嗔心,不欢喜对方,过后两人就没事了。恨比忿更加严重,因为忿过后就没事了,但是怀恨可以很久。中国人讲女人怀恨三年,是形容女人的心胸狭窄,其实何止三年,世间有不少人可以怀恨一生。

忿与恨的差别:忿与恨都是属于嗔心,但是它们生起的因缘不一样。忿是有境界当前,遇到不如意的境而起嗔心;恨是忿后,一直想起刚才的事故,怀恨不舍。

03、恼:当忿或恨时,内心越想越苦,身心不自在地烦躁恼热,心跳加速,热血奔腾,并以粗暴言行骚扰他人,或疾言厉色地怒骂别人。所以恼心很严重的人很快就将他的忿、恨表现出来;相反的,恼心不严重的人的忿、恨就不容易表现出来。有些人恼怒时,并非损害他所嗔恨的对象,而是以丢东西来发泄心头之恨,过后才满意,这就是恼的行为。

04、害:恼后无悲愍心,常以打、杀、恐吓等侵损逼害众生。害心很严重的人,甚至于忿、恨的烦恼还没有出现,害心就出来活动,比如有些人在走路,看到小动物,就要踢它一脚。有些人爱打小昆虫、小动物,这些就是害心的表现。

恼与害的差别:有些人害的烦恼少,被人欺负,只会在那儿恼罢了。即使他很恨,也不敢害人,这种人有良知,有慈悲心,他没能力反抗,因为不敢害人;反之,有害烦恼的人,心肠毒辣、残酷,恼之后就要去对付别人,这就是由恼转为害。

有些修行人,表面上看来修行功夫很好,其实是他的恼跟害

的烦恼比较轻,忿、恨比较不容易表现出来,但是不等于他没有忿、恨的烦恼。

忿、恨、恼、害都是属于嗔心。

05、嫉:就是妒忌;不能忍受他人的成就、优胜而起嗔心,比如有些人妒忌别人的名誉、地位、才学、仪表、财富等等,爱美的女人最妒忌别人比自己漂亮;家庭主妇往往妒忌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聪明;别人做事有成就被赞叹,而令你妒忌。一个人生起恼的烦恼,不一定有对象,有时是自己对自己苦恼。妒忌跟别人有关系,如果没有别人,就没办法妒忌,所以妒忌的生起一定有其所对的对象。妒忌也是一种嗔心的表现,但是它带有愚痴的看法,所以妒忌不但有嗔,而且还有愚痴。即是不应该有的比较,他去比,而发现别人比自己优胜,就生起妒忌的心。

06、诳:诳妄的意思。这个烦恼本身就有欺骗的心理。一个人要从别人那边得到某些利益,就假装自己有才干,假装自己有德行,这样的心理就是诳。比方说,你明明没能力去做一件事情,却假装能够做;你明明行为不是很好,却假装表现得很好给别人看,这些都是欺骗别人的行为,以达到自己追求名或利的目的。诳包含了贪的烦恼,然后愚痴的心采取行动。

07、谄:谄曲不直的心理。以言行隐藏过失,并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损,这是为了取信于别人。拍马屁是一种谄。小孩子做错事后,往往为了怕被打,因此,他就表现得很乖,让你认为他很好;有些人为了工作或利益,而讨好别人、称赞别人,这些都是谄的烦恼。谄包含了贪的烦恼,然后愚痴的心去采取行动。

08、覆:隐藏、遮盖恶的行为。人经常干一些不良的行为,自以为只有天知、地知,没有你知,只有我知,然后觉得心安理得,把它隐藏起来,不要让别人知道,恐怕损己的名誉,这是一种烦恼。在佛所制定的戒律中,持戒者犯了戒,把它隐藏起来,那是一种过失,应当发露忏悔。

谄与覆的差别:覆是隐藏自己的过失,不愿人知,它并没有对他人有特别的意图,只是有羞耻的心,认为这是不好的事

情;谄是当你知道某人能给你利益,就隐藏自己的过失,以便对方相信你,希望能得到好处。

09、骄:对自己的成就、名誉、才华、相貌、身份、地位等等染着喜跃,沾沾自喜,而生起骄傲的心理。有骄烦恼的人就会觉得自己了不起,而傲慢的人也觉得自己了不起,但是不会觉得很兴奋。骄傲的人对自己的成就、才华、地位等等会很兴奋,很爱表现。比方说,有演艺才华的人很喜欢表演给别人看,企图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骄与慢的差别:骄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产生高傲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和别人相比,自己认为比他人高一筹,而心高举。

10、悭:吝啬的意思,佛法也把它称为悭贪。于财物、知识吝惜不肯惠施的心理,就是你所拥有的东西,不愿让别人得到。悭的烦恼表现最透彻的是中国人,比如秘方、秘法只是祖传,不愿意传给别人,甚至宁可让秘方、秘法失传,这是悭的烦恼形成的。悭是贪的一种,但是悭与贪不同,贪是希求多,从别人那边得到越多越好;悭是拥有很多财产,而不舍得给别人。有些人有贪,没有悭;但是悭的人一定贪,贪的人不一定悭;因为有些贪心重的人,有人来向他乞求,他愿意施舍;悭的人贪得无厌,哪儿愿意给人呢?悭的人即使不贪求别人的东西,也贪着自己的东西。所以有悭一定有贪,悭的人最怕别人教他做善事,最怕看到乞丐;贪的人如果没有悭,他是愿意做善事的。悭严重的人,非常贪着他所拥有的财物,宁可饿死也不愿意花一分钱,即所谓的守财奴,一切的钱财变成不能使用的钱财,只可以进,不可以出,都把钱财收起来。

以上的烦恼不是常常生起来,只是偶尔生起来,所以称为小随烦恼。因为它们偶尔才生起来,所以很容易被发现。

二、大随烦恼:我们生起任何不善的心,就有一些大随烦恼随着生起来,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这些大随烦恼在活动,因为它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大,所以称为大随烦恼。共有八种。

01、不信:所谓不信,就是不相信。不相信三宝、四圣谛、

佛法的道理。此处的不信并非怀疑,而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造成他不愿意听闻、不能接受、不想去相信佛法道理。如果有信善根的人,一听闻佛法立刻相信。而不信者的不信是一种烦恼、业习造成他的不信。为什么呢?因为他前世熏染,过去世造成了这个习惯。如果一个人过去世经常听闻人是被创造的道理,习惯了,如果今生你跟他讲人不是被创造的,人是因果轮回的,他就不信。这种烦恼在日常生活中就一直存在。因此,有些人很容易信佛,这是因为他们有信的善根(好的心念);反之,有不信烦恼的人就很难相信佛法的道理。你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让他接受你,才能引导他相信。所以这个不信是不讲理的,跟道理无关,就算理上无话可说,他的内心就是不信。

02、懈怠:对已做、未做的善事不努力去做,就是懒惰。一般上人累了休息,并非懈怠。此处的懈怠是指在修行上应当做的,你没有做;已经做的不继续做。就是说,你已经做的善事,不继续做,还没有做的善事,也不去做。站在修行的角度来看,你对所修的法门,经常做了,不想再继续做,这就是懈怠的心理。一个懈怠心很严重的人,在修道的过程中最爱休息。比方说,念经二小时,懈怠的人念了一小时就休息了;静坐一个小时,懈怠的人静坐了十五分钟,认为够了,就去休息。

03、放逸:不警觉烦恼的生起,不约束自心,放纵它去做贪嗔痴烦恼所想做的事情。比方说,你很喜欢听歌,当你在诵经的时候,耳朵一直往外面注意,听听看有没有什么歌声。即是你心中贪爱歌声,放纵自心去贪、去做它喜欢做的事;或者你在静坐,心一直想喝咖啡,想着,想着,就起身去喝,这些都是放逸在做怪。放逸的心理驱使我们去做心里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去做修行的事。因此,我们要小心,甚至于有些修行人很喜欢看佛经,在打坐的时候,心受不了,想看佛经,那也是放逸。

懈怠与放逸的差别:懈怠的人修行到一半,就停止去休息,什么都不做;放逸的人修行到一半,就停止,然后去做他心中喜欢的事。

04、昏沉:对于现前的境界,心中迷迷糊糊不清楚。昏沉严重的人在打坐的时候,没一下子功夫就神志不清,频频点头,对于现前所做的事,什么都不知道,要睡觉了。不但如此,此烦恼严重的人一没有事情做,就想睡了。如果是很疲倦,很想睡觉,这不是昏沉,是因为疲倦,身体受不了,应该休息。但是当没事情做的时候,有昏沉烦恼的人就想睡觉,一有事情做,就特别有精神。比方说,当一个人闹昏沉烦恼的时候,你跟他谈天,他跟你谈到津津有味,但是你叫他静坐,他坐不久就要睡觉了。

05、失念:失去现前的念头,即是你对现前的境界,不清楚它发生什么。比方说,我叫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念到一半,你的心不知道跑去哪里了?也不知道自己是要念佛,这就是失念。或者我叫你观想一尊佛像,你观想佛的头,就忘了佛的脚;观到脚的时候,就忘了头;更甚者是整尊佛像都不见了,这也是失念。有些人念佛号,心不知道去了哪里,甚至于现前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忽然间念出地藏王菩萨来还不知,那也是失念。意思是说,你不知道、不记得现前的心念,就转换去别的心念。

昏沉与失念的差别:昏沉时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不但不知道现前的念头,简直是昏睡了,连现前的境界都不知道;失念的人是忘了刚刚发生的境界,对现前的境界是很清醒的。比方说,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忽然间念出地藏王菩萨,那么,我忘掉了南无阿弥陀佛,但是我清楚在念地藏王菩萨,这是失念的情况;昏沉的人是二种境界都不知道。

06、散乱:内心妄念纷飞,流散杂乱。佛说众生的心像猴子般跳来跳去,就是指散乱。散乱心严重的人根本静坐不下来,散乱不仅是对现前的境界不能明记,而且心念一直在转变,思潮起伏,一下子想这,一下子想那。散乱心严重的人,即使是别人跟他讲话,他都听不清楚,因为你讲你的,他的心跑来跑去想他的。静坐是散乱的人的苦差,因为一坐下来,杂念特别多。很多人就有这种的经验,他说:我平时杂念很少,一静坐杂念就特别多。为什么呢?原来散乱的烦恼也有一个特性,就是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它就一念、一念……跑

出来;如果有些事情做,心就没有机会东想西想,就不容易散乱。所以散乱的人在静坐的时候,发现杂念更多了。其实那是好事,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念了。

07、掉举:"掉"是回忆过去,"举"是拿出来想。掉举是整天拿你心中想要的过去的事情来想。掉举严重的人,每当静坐时就想到一件事。比方说,你有一个女朋友,一静坐你就想到她;或者你很喜欢买马票,一静坐所有的马票号码就跑出来。这是一种习惯,整天回忆你喜欢的事情而执著它,就是掉举。没有定力的人有掉举,有定力的人也会掉举,即修禅者在修禅定的时候,有能力进入初禅,他的心进一步要进入二禅的时候,他对初禅掉举的心就拉他回初禅,这是修禅者在禅定中的掉举。

有些人认为自己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在掉举,这句话怎么说呢?这是因为他的掉举的心在念佛。比如一个人念南无阿弥陀佛,我限定他十五分钟不要念,看看可以吗?喔!他做不到,一坐下来就非念不可,这就是心不能做主,是掉举的烦恼在做主。所谓修行,是我们要我们的心做什么,它就得做什么,这才是能够掌握自心。如果掉举烦恼重的人,所做的事情绝大多数是掉举要他做的。世间不修行的人,整天唱一些自己喜欢的歌,一没事情干,心就掉举唱起那些歌来。同样的,念佛的人一没事情做,佛号就念出来,他还以为自己念佛念得不错--不念而念,其实是掉举而念。

08、不正知:对于所观的境界不清楚,内心不知道要怎样做。就是说,你对你的心境--现前发生的事情,不懂得要怎样处理,要怎样去面对,就是不正知。比方说,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忽然间念出南无地藏王菩萨,我应该知道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有正知;如果我不知道而继续念南无地藏王菩萨,那就是不正知。当时你知道念头从南无阿弥陀佛跑到南无地藏王菩萨了,但是你竟然不知道是错误的,这就是不正知。错误是在:你原本是在修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掉举的心使你念南无地藏王菩萨,那你就应该知道,不应该让它发生那样的事,如果你的心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处理、去

分别,你就随着念下去,你不但是失念,不但是掉举,而且有不正知了。如果你是有正知的人,当掉举、失念烦恼来的时候,你就懂得处理--喔!我不应该让它继续,我应该念回南无阿弥陀佛。

大随烦恼不一定是以上八个,但是此处是依据大乘佛法来说。这八个大随烦恼平时一直都在作用,其作用力很强,我们习以为常,因此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唯有当在静坐时,心平静了,才比较容易看得清楚;反之,小随烦恼在平时就观察到,而小随烦恼在静坐的时候,一般上是不会生起的。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上人们会安排在一个比较安心的场所来修持或静坐,在这样的环境下,小随烦恼就没机会生起。但是就算你在多安心、多平静的地方,大随烦恼都有机会滚出来,可见它们的作用力之强。

三、中随烦恼:共有二种。

01、无惭:对于自己没有尊重心。当你做错事情的时候,不以为是一种羞耻,不自我反省。比方说,你偷了别人的东西,不觉得是错的,不会后悔,这就是无惭。

02、无愧:对自己的过失以及缺点,当别人知道而指责非议的时候,你都不觉得羞耻。比如你偷别人的东西,别人指责,你都不觉得羞耻,这就是无愧。

一般世间人用厚脸皮、不知羞耻、没有礼义廉耻来形容无惭与无愧的人。无惭、无愧为什么列为中随烦恼呢?因为这二个烦恼的活动并非很强烈,是在大随烦恼与小随烦恼的中间,所以称为中随烦恼。修行人一定要克服中随烦恼,如果没有克服,他的修行是修不好的。就是说,你要修得好,就要经常看到别人修得好,而自己不行,自己觉得惭愧,就更努力地修行,所以有惭愧心的人,修行会比别人来得快,就是这个道理。

在佛法上讲烦恼是一种苦,但是苦不一定有烦恼。阿罗汉已经没有烦恼了,但是他还要受果报,还要吃饭、睡觉,这些都是苦果。因此佛法说,苦不一定是烦恼,烦恼一定是苦。

有关烦恼,很多经典中说它们是属于外来的,即烦恼可以慢慢增加,也可以慢慢减少。因此,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要设法减少烦恼来达到解脱,而不是去处理无量无边的业。根据佛说,要减少烦恼就要把戒、定修好,然后再以佛法知见、智慧去观察,就更快放下烦恼,所以要解决我们的烦恼,就从修戒、修定、修慧这三方面来处理,尤其见上面的烦恼要先处理,然后才来克服行为上的烦恼。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圣谛讲记 第五卷 集~业海无边
下一篇:四圣谛讲记 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
 四圣谛讲记 第十卷 方便多门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8、常随佛学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4、忏悔业障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7、请佛住世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五章 弥勒菩萨
 慈心观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六节 无为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摄服狂象[栏目:修持]
 法师[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中台世界 初级佛学 第三课 释迦牟尼佛[栏目:基本佛学]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 The Language of the Hear..[栏目:Maha Boowa]
 灌顶的意义[栏目:昂江扎西仁波切]
 22、为什么掐珠念、追顶念、观想念、随息念等法应慎用?[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消毁邪书,子孙显赫[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邪淫的人家里,恶鬼屯门,接下来厄运恶缘连连![栏目:戒邪淫·悔过励志篇]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栏目:净宗祖师传记]
 相应133经 向大海低斜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