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师团文化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47

禅师团文化

禅法禅师们在带领贤首行者群的普贤道途中,有三大区块需要认真与负责:

第一、属生命教育区块中的人格养成教育:

此中既言文化,即指事相方面而言,故而包括了身相、威仪、功课、仪轨、教义、气质、谈吐、应对、进退、礼节、解惑,唯不涉及国论、女论等。

初期禅师尤忌应酬、至居士家、逛街、旅游,应着重自修功课及义学解惑;切勿深谈行法及道场组织,乃至类比各家行法高下。既从事相上示现,禅行自行之戒律,律己宜自加强「自誓十法」,以令人格养成教育达到理事圆融之境界。

第二、属证空性的行法指导区块:

此乃行者的正行部分。禅师切忌评论高下,除了自行摸索与深化之外,尤应以微观之疑情一再的探求「甚微细智」。对于行者之行境观察,务必一再的斟审与辩证,不可妄下断语,否则,误判的言词若伤害行者法身,则因果甚为猛烈!!亦不可因此而避之唯恐不及,此非普贤乘行者乃至禅师所应为!以是故,禅师对于证空性之行法的行持,除了一再反复的练习之外,对于根性的存在与能所的相应行法,必须以绝对的疑情,作再三的甚微细陶冶与历练,以绝对的谦虚与实践,面对因果与众生,否则如何向列祖列宗交待,此一历史使命如何承担?

第三、属入法界的妙行区块:

一介禅师并非法身大士,若幸而是,亦未至妙觉位!故不可畅谈法界之妙行。唯是以止于至善的永恒、恒动,灿烂、芬芳等生命质感相勉励。

若言及圆融道的法界行,则宜分法身的圆融道及凡夫的圆融道,以「自是凡夫」自况,故云:「凡夫圆融道」── 先入净土,再行普贤行,直证空性,方入法界。是故,禅师虽以「法界妙行」相勉行者,而以劝行扎稳脚根、拣视资粮道、端正人品、真实践正行,用以兑现空性为目标,万不可躐进,自以为是。

禅师领众的目标有二: 

一、加强群众的四修功课:

一则以奠立工程面,充分了解佛法,用以泯除识性的作用。

二则以奠立技术面的实修基础,并用以建立行者的向心力及忠诚度,

若未致「对贤首宗无二志」者,不言正授行法的殊胜!

二、建立禅师团弘法及分会道场的荣耀:

禅师有审核学员程度,及评核分会的功能等义务,但切忌个人感情用事,并协助分会推荐行者的制度。分会应将每一学员的听经笔记、共修成果、 华藏工程,及基本教育等项之成绩、成果,汇报禅师,并推荐学员的发心、义工、推展、捐献等成果,向总本山汇报!

如是而行!「禅师」的地位殊胜,工作职责明确,法化何愁不长远矣!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华严禅观的入法界次第道
下一篇:灵修界
 无关的就不要,有关的选起来
 绝不松懈自己,这是行者的本色!
 轻轻点到,自然开窍
 向来处去
 提起疑情来参话头
 将心安此境
 心念的产生,就从你作用或不作用中来
 那么差的环境之下,他们是怎么用功的?
 讲的没用,必须亲身去体验
 抓住话头深参,照住心的活动轨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三 第六则 日日是好日之下[栏目:冯学成居士]
 耳根圆通章 第六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内观基础 十九、总结[栏目:内观基础]
 敬僧须知——南传上座部佛教基本礼仪[栏目:佛门礼仪常识]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四章 辽金的佛教 第五节 二税户[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5[栏目:智海法师]
 专一念佛者的功课[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佛教科学观 五、佛教的积极精神[栏目:尢智表居士]
 真正学佛的人决定不抽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净土十疑论》译解 3[栏目:慧律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