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莲师大圆满教授勾提
 
{返回 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0902

莲师大圆满教授勾提

拙译《恩海遥波集》、《亥母甚深引导法》,最后一章,决定本来清净见,名《智慧法尔解脱》。其最后结束颂中,有“空前未有最胜法,今乃于汝而交付”。所谓“汝”者,即指师母移喜磋嘉。当时,度语法师谓,此中大都重复之词.至其后得此抄本之同学,亦莫不以为然,而余则有别说焉。

夫大成就者说法,口若悬河,一音圆演,都无二致。各句分量,几乎相等,务令闻者,不于此句得悟,即于彼句开通。如释迦文佛之说《大般若经》六百卷,四处十六会,重复之多,无以复加。玄奘译此,有意删除,而护法示梦阻之,其意盖可知矣。且细心研讨,反躬玩味,其中玄要,亦自有其同中不同处。勾玄提要,亦推恩及人之一法也。

抑尤有说者,注疏于勾提大不相同。古人注疏之作,汗牛充栋,勾提之作,则不多觏。有之,其惟杜顺和尚法界观十玄门乎!就《华严经》显于事事无碍之经文中,勾提其基本理趣,列为十玄,实研究《华严经》者,空前绝后之作。愚以为中文佛学,除禅宗五家宗旨确有发明以外,则惟此十玄,可谓特出奇峰者矣。且注疏者,支离破碎.大似汉学,亦如儒家之“朱”,能令初学,了解本文之词句章节,来历含义而已。勾提者,则就原文逆追作者之原理原则,而归纳成律。实为穷理尽性,寻根究柢之谈,故大似儒家之“陆”。凡科学文字宜从前法,凡哲学文字宜从此法。本法大圆满为哲理之最高层,亦佛法之最上乘。莲师自谓空前胜法,而传与其心爱之人。勾提之作,使误为重复者有所尊重,而大圆满基本原理,亦得以显露,不亦契合莲师之本意欤!

正文

正文在拙编依德格八帮寺亲尊仁波切所译三四灌摄秘要之《恩海遥渡集》中。此集并未印行,然传抄者,或得一斑,或得全豹不等。兹特先将此正文录出,各标句数,并于勾提中所引之句,标出同样数字,以便对照。

梵语:札那阿妈哥那麻

藏语:移喜朗卓

华语:智慧法尔解脱

敬礼智慧法界尊(1)世出世法尽无余(2)

从本不生亦不灭(3)智慧法性平等中(4)

二取分别尽无余(5)从本解脱自解脱(6)

本来清净大智慧(7)离心造作自解脱(8)

自解脱王为法身(9)解脱于余无对待(10)

如我亲自之所证(11)于诸徒众如是云(12)

诸法之边即有无(13)正见本净离中边(14)

任何表示不能显(15)高低建立亦无有(16)

断常四边自解脱(17)寻求不得亦不见(18)

无取诸法越诸边(19)离世出世之方分(20)

超越心思所行境(21)无自宗派无他界(22)

空即不空有即无(23)证即无证事无事(24)

刹那于边亦无取(25)遍于虚空不能计(26)

世出世法集于一(27)无作无生本菩提(28)

从本任运无生灭(29)不能言诠不能思(30)

法性从来无垢净(31)世出世法心无缘(32)

离心智慧法身遍(33)此即平等大圆谛(34)

心本不系亦不解(35)无所从来无所住(36)

去向亦无离边表(37)本解无境无受因(38)

诸法如幻如游戏(39)圣凡执取无余法(40)

苦乐如梦无实境(41)世出世法无自性(42)

无有自性即法身(43)离心安放无实执(44)

法界大种无实境(45)所有生灭诸缘起(46)

于境刹那无自性(47)所现诸法如幻灭(48)

一如琵琶如谷响(49)一如水月如镜影(50)

本无执有之自心(51)错乱显现太虚妄(52)

当其认识离边时(53)说为解脱并无舍(54)

无所从来亦无灭(55)亦无住处离认识(56)

如梦如幻之色境(57)于彼而竟执实已(58)

不善巧子乃错乱(59)当于本净上解脱(60)

坚执不着次第松(61)虚幻之法不成佛(62)

佛陀正法本离心(63)若不了知离心智(64)

一切所作成有为(65)错误所作为欺骗(66)

当于不错而任运(67)错乱处与离心处(68)

心作处与所作法(69)于彼错乱上励力(70)

仅一刹那亦不成(71)法尔本解住本地(72)

凡有所作一切法(73)如画工所绘画然(74)

虽具上妙之颜色(75)不常安住渐次无(76)

如是由心所作法(77)惟此即名为佛陀(78)

无疑而有希求心(79)虽欲解脱实自缚(80)

通达大乐而离心(81)本大解脱即是佛(82)

离于事相大智慧(83)以心造作不成办(84)

无作普遍大安住(85)于彼无有取与舍(86)

所说之垢刹那无(87)本来无有诸法中(88)

离于取舍之垢秽(89)本来法尔大解脱(90)

智慧任运即法身(91)任运圆满诸功德(92)

智慧法界即是佛(93)如是了别大智慧(94)

平等性智解脱中(95)离心所作之诸法(96)

无事普遍大圆满(97)法尔空中得决定(98)

世出世相自解中(99)佛陀与彼有情众(100)

法尔义中皆无实(101)凡所显现越心境(102)

一切平等大位中(103)彼彼各种心作法(104)

不知此义各别孰(105)由作取舍心错乱(106)

欲知无事智慧义(107)所取所舍亦无有(108)

一切本来解脱中(109)心解脱因亦无有(110)

故当安住无事体(111)无事体中松缓住(112)

自然显现大乐王(113)无显而了一切义(114)

本无见因诸法中(115)所见之相自解脱(116)

无相离心赤裸体(117)能所思边皆离开(118)

无有名相不安立(119)安住广大普遍中(120)

此即诸佛之密意(121)本来清净离戏中(122)

无有高低之诸见(123)亦无能修与所修(124)

离一切事之心者(125)即大圆满之真谛(126)

法身普遍之智中(127)谁证谁见谁分别(128)

本自解脱密意显(129)平等大圆满智中(130)

谁饮谁食谁尝试(131)世出世解密意显(132)

大圆满之离事果(133)如彼境行及彼果(134)

各各造作与执着(135)离事之体被盖覆(136)

智慧密义中了知(137)无事圆满本性义(138)

离事智慧密义中(139)无有境行无有果(140)

无见无修亦无行(141)即是果位之佛陀(142)

法界宫中次第松(143)无事各住于自然(144)

离于生灭与中边(145)惟是成就独一密(146)

广大普遍之作者(147)大圆离事得果位(148)

不去而能到佛位(149)得大圆满果心要(150)

无作之作大智慧(151)自心从本任运具(152)

任运佛位甚稀奇(153)法身移喜磋嘉者(154)

此见自生亦自显(155)此中密义已如上(156)

离中边智而出生(157)汝等无余空行众(158)

此见即是明空体(159)无垢自性本清净(160)

明中若离于认识(161)自入离心大乐中(162)

从本来空心无执(163)离心而住大智慧(164)

能执所执之心识(165)世出世间一切法(166)

于境无实不了知(167)是为二取错乱心(168)

无错之大本净中(169)离执相之离垢心(170)

无分别垢赤裸现(171)安住无事自显现(172)

从本已来是佛陀(173)若离于心而解脱(174)

解脱之法无对待(175)无有解脱离疑求(176)

安住无事自显现(177)以作为心损无修(178)

心执着边而自缚(179)由着贪嗔有生死(180)

执持生死之自性(181)无作自解能了知(182)

世出世妄皆无有(183)贤善本尊恶鬼魅(184)

本净体中无分别(185)本来清净大智中(186)

无垢普显赤裸现(187)即佛佛子之本体(188)

世出世二法所显(189)所谓现与空等二(190)

有事以及无事等(191)显现二现之诸法(192)

从初习气坚固者(193)于境无实以心取(194)

能取所取世出世(195)取舍之因亦无有(196)

无事智慧之法王(197)无思无修无所缘(198)

无言无说无造作(199)安住智慧自显中(200)

普遍广大智慧中(201)此中无有能言诠(202)

超越言诠与思议(203)当住无说无诠中(204)

能了别之大乐王(205)凡有所作皆不得(206)

安住无事自显中(207)无事离心本体现(208)

自生自显是正见(209)修此自生与自显(210)

说为自生自显现(211)异生法中无真实(212)

无事体中自安住(213)法亦从本净中生(214)

住亦从本净中住(215)解亦从本净中解(216)

本净广大任运中(217)说为自生与自显(218)

超越明空离心边(219)离边大乐智慧中(220)

所谓能所取与合(221)过失功德皆不染(222)

大乐无执本性中(223)无动亦复无有变(224)

无变动之大智中(225)说为正见自生显(226)

无执无着无无为(227)说无所作诸法因(228)

说为离事之正修(229)自生自显殊胜修(230)

离事勤勇住本体(231)无事惟是安住此(232)

此修是修自生显(233)或乐或明或无念(234)

尽其所有觉受显(235)所取所舍法无有(236)

无执自解上修持(237)自住离事大圆满(238)

于彼安住士夫者(239)大圆果位自显现(240)

自显法王之佛陀(241)无事亦复无有作(242)

离世出世能所体(243)离本体修真实上(244)

是即离事大圆满(245)自生自显行胜法(246)

此即无取亦无舍(247)离取舍住本性修(248)

所谓自生自显者(249)凡所显现法尔王(250)

自显亦从法尔显(251)法尔广大解脱中(252)

见修无异无自性(253)见在自生自显中(254)

修亦自生显庄严(255)行在自生自显中(256)

离于断证之果者(257)自生自显自圆满(258)

此即离事大圆满(259)大圆离事谁通达(260)

普贤佛位不行到(261)法身佛位不持持(262)

通达堪能之士夫(263)所谓佛智即是此(264)

离心住体为重要(265)不怕死者之心要(266)

大圆正见最深秘(267)具足堪能正士夫(268)

通达即得普贤位(269)彼无所行甚稀奇(270)

甚深最极殊胜见(271)为自生显之精华(272)

离于疑虑之真谛(273)现在如我心中藏(274)

空前无有殊妙法(275)今乃于汝而交付(276)

于法界中自生显(277)移喜磋嘉心秘藏(278)

金刚亥母密义中(279)堪能母其善修持(280)

勾提

此中分五:一、否定四原则,从遮方面说明大圆满;二、未能通达此否定四原则者之权巧方便;三、肯定四原则,从表方面说明大圆满之本体;四、大圆满四德;五、总结。

□否定四原则

l.大圆满不立一切见——不假心行故,离认识故①;有见成边故,有见则有不见故②;离事故③;不立宗派故④;无可表示故⑤;无有能见所见故,无见因故⑥;不期待未来故⑦;不立次第故⑧;不与修、行、果、分割故,即见、即修、即行、即果故⑨。此项①至⑨原则勾提所从出者,见于本颂下列所举各句。或搜罗未尽,读者类推可也。下仿此。

①超越心思所行境(21)亦无住处离认识(56)

明中若离于认识(161)自入离心大乐中(162)

无思无修无所缘(198)不能言诠不能思(30)

②能所思边皆离开(118)正见本净离中边(14)

本来清净离戏中(122)无有高低之诸见(123)

寻求不得亦不见(18)

③离事智慧密义中(139)无见无修亦无行(141)

④无自宗派无他界(22)

⑤不能言诠不能思(30)任何表示不能显(15)

⑥本无见因诸法中(115)能所思边皆离开(118)

法身普遍之智中(127)谁证谁见谁分别(128)

⑦无疑而有希求心(79)虽欲解脱实自缚(80)

⑧高低建立亦无有(16)

⑨法尔广大解脱中(252)见修无异无自性(253)

2.大圆满不立一切修——大圆满离垢净,无垢则无可治,无净则无可守;外不治,内不守,焉用修①;大圆满离对待故②;大圆满离缘故③;大圆满为无为法,离造作故④;一切修因不可得故⑤;修与见、行、果、无异故,不分割故⑥。

①亦无能修与所修(124)无见无修亦无行(141)

法性从来无垢净(31)

②解脱于余无对待(10)解脱之法无对待(175)

③世出世法心无缘(32)无思无修无所缘(198)

④离心造作自解脱(8)无作无生本菩提(28)

无作之作大智慧(151)以作为心损无修(178)

无言无说无造作(199)凡有所作皆不得(206)

⑤若无所作诸法因(228)说为离事之正修(229)

⑥见修无异无自性(253)

3.大圆满不立一切行——无世出世、圣凡、善恶、一切分别故①;无事故②;不取不舍故③;无能行之因及所行之境故④;离一切敌对故⑤;离来去故⑥;不与见、修、果、分割故,即见、即修、即行、即果故⑦。

①离世出世之方分(20)佛陀与彼有情众(100)

法尔义中皆无实(101)世出世妄皆无有(183)

贤善本尊恶鬼魅(184)本净体中无分别(185)

无作无生本菩提(28)证即无证事无事(24)

②无事普遍大圆满(97)欲知无事智慧义(107)

所取所舍亦无事(108)离事智慧密义中(139)

无有境行无有果(140)

③于彼无有取与舍(86)离于取舍之垢秽(89)

由作取舍心错乱(106)能取所取世出世(195)

取舍之因亦无有(196)圣凡执取无余法(40)

苦乐如梦无实境(41)

④若无所作诸法因(228)本解无境无受因(38)

⑤无自宗派无他界(22)解脱于余无对待(10)

⑥无所从来无所住(36)去向亦无离边表(37)

不去而能到佛位(149)普贤佛位不行到(261)

⑦无见无修亦无行(141)彼无所行甚希奇(270)

见修无异无自性(253)行在自生自显中(256)

4.大圆满不立一切果——既于因上不立前三,故于果上亦不新立,以其本具故①;无能证、所证故②;离希求故③;不与见、修、行、三者分割故④。

①本来清净大智慧(7)从本以来是佛陀(173)

本净体中无分别(185) 本来清净大智中(186)

无垢普显赤裸现(187)

②法身普遍之智中(127)谁证谁见谁分别(128)

无作无生本菩提(28)证即无证事无事(24)

高于断证之果者(257)

③无疑而有希求心(79)虽欲解脱实自缚(80)

无有解脱离疑求(176)

④无有境行无有果(140)

如上四原则了达已,对于大圆满在闻、思的见地上,可得一大轮廓。彻底了知此大圆满,不立次第,不假阶级,无有自他、向背、左右、取舍、前后、已证、未证、圣凡等差别。我常有两句话劝人:

时间取当下空间取当体

兹特为再详解一番:时间取当下,此一当下非指目前而已,三世皆在里许。前此当下已去而未灭.后此当下未来而不新生。刹那中,大劫、一切劫、三世,总在此大圆满中当下;如不认识,则十万八千里去也。空间取当体,此当体,非当现在目前某事物之当体而已,十方一切事物皆在内。无分染净、圣凡,总在此大圆满中;其中无一物可取,无一事可舍。明了此二点,对于见、修、行、果,不建立之精义,可以了知。为使读者容易了解,再作下列详述及引证:

《起信论》说:“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拙著《反省录》曰:“见无见见,见见若无,无见如在。”解释如次:初句初见字是一名词,谓大圆满之“正见”,此“正见”要以“无见”才能见到,故曰:“见无见见”;第四字之见字即动词。第二句第一见字亦为动词,第二见字为此动词之宾格,故为名词;谓见此正见,一若无有任何见者,能见所见,皆无有故。第三句无见,无此正见,然而如在者,非落顽空,在证量上,有一如在之大圆满也。所以萨拉哈曰:“观一性时一无见,离能所见不可说。”又曰:“无边无中无知见,如幻心性如虚空。”毕哇巴也说:“见无可见,离念即解脱。”谛洛巴也说:“凡属意识所行境,惟属意识非真理。”所以大圆满不立一切见,意恐被意识污染。

至若不建立修之理由更多。三祖曰:“至道无难,惟嫌简择。”有修有不修,便是简择。上面我说空间取当体。此当体,任一事任一物皆有个当体。而在此当体上,就是大圆满,并不用修、用整、用转变、用调伏等。向尊者曰:“证得彼大智,非由欲所现,亦非由观察,非多闻可知,非乾慧行境。”

萨拉哈亦云:“未通达者无可修,达者亦无能修:真空不能见真空,空性亦不能修空性。”又曰:“不可作意大手印,无少可修无无修,不离无修即胜修。”毕畦巴也说:“无修不修,不为诸相染。”又曰:“其中都无能修与所修。”又曰:“倘若作意空理贪于修,缘真实意修终成误。”

谛洛巴亦曰:“吾谛洛巴无所示,眼目非张亦非闭,心非有造非无造。”又曰:“无所修境证菩提。”

又凡有修者,有三种过失:初以为一切所显,当另以空性套上,始成显空无二;不知此显,本与空同时同体,不必由修持力另行搬入空性。此其一。次则于显放舍,而顽固执持其所修之空性,当此空性觉受弛懈已,则惟余理想中、意乐中之空性,一如阴影之存在而已;不知此乃顽空。禅宗所谓“坐在鬼窟里作活计”,原非一切所显之本空,完全为修持所成之意想空,所谓闭门造车者也。此其二。最后于彼显时已过,而追认此显亦属法身;希图修此追认以为弥补,此又刻舟求剑,而剑去久矣;又如贼去后张弓。此其三。当知显空同时,当体即空,不以另一空性套上,亦不以专持意想空,亦不作意去弥补空,是以不建立修。

又无修者,盖对治普通行人有一通病,即是思维必断烦恼而后可证菩提,以一空性对治一烦恼,如小乘修法,此与大圆满见地不契;为令行人离此勤勇,直下认识烦恼本体即是大圆满,故不建立修。

又无修者,盖对治普通行人有一通病,即以为行大圆满道必有一次第:先修空体以证法身;次以此空性与大乐相配而修,以证报身;次以此空性与大悲相配而修,以证化身。有此三种次第,不知大圆满中三身五智本来具足。是以《广明本续》云:“自然自性力,五身及五智,五印并五光,五气五般若,具有如是等。”又此大圆满,无生即法身,不灭即报身,显现种种即化身。故一切皆同时具足,不建立次第,故亦不建立修。

又不立行者,以悲起作敌,谓我当先度众生,而后成佛;视空性与大悲为二事,视行与见为二物。违反大圆满事事无碍、物物圆融之本旨,故不建立行。

萨拉哈曰:“有行无行动非动,有事无事即色空,此一切法一切时,非能暂舍真空性。”又曰:“得失心念皆销尽,复有何事不可舍?”

毕哇巴亦曰:“无破、无立,不着、不遮止,随其自然任运为上行。”

谛洛巴亦曰:“莫修苦行住林薮,沐浴清净不得乐,祀天不能得解脱,应知随意无取舍。”又曰:“无修无行无得失。”

哥罗大师也说:“有功力便误,取舍则着边。”

又古德著述中所标五种行,如:普贤行、密行、明禁行、聚落行、胜御方行,亦曰尊胜行,皆就客观表现者以分类,非行人主观有如此决定分别之五行也。普贤行从不舍密行,岂有所取舍耶?谓当取普贤行而舍密行耶?既曰普贤,则何致舍密行耶?岂有密而不贤者哉?若有之,则其为贤也,尚可称普哉!余所作《普贤菩萨赞》中有曰:“惟善之中半普贤,恶中修善满普贤。”又修密行者,岂有舍普贤行者哉?诸古德修密行者多矣,然并未有舍普贤行者。其余四行,亦复如是。此中无有取舍,某行某不行;特以客观视之,就其行之主要者而列入于某行中耳。至若密行与明禁行,无非形式上略有分别;密行在住寒林中日多,亦非全不往未聚落;明禁行经行聚落时日多,亦非全不栖止寒林。至若内容行持上,完全相同。聚落行亦复相同。胜御方行或御食、或御气、或御女,亦五行互通者也。大圆满之所以不建立行者,以其行人任运行道,本来清净圆满,不须别立名色类别也。

又不建立果者,欲断增益过也。果本具故,不须新结。既属本具,而强立之,则堕增益过。又立果则必求果,求之则有过。

萨拉哈曰:“无可作意大印法,有何果报可希求?希求之心本自性,何有可断可得法?”

毕哇巴亦日:“无造无变,离一切断证。”又曰:“刹那体空性故,谁能证?无证者,欲成佛亦假名;法界本无二谛,无法界。”

谛洛巴亦曰:“了自本性即果行,顿证不待诸修道。”

且于乐上求果,即入欲界;于明上求果,则入色界;于无念上求果,则入无色界;于虚空境界上求果,则入空无边处定;于大圆满境界上求果,则入识无边处定;于一切无有上求果,则入无所有处定;若于非有非空、非想非非想上求果,则入非想非非想定;此上不出世间。

或于大圆满空性上起偏执,认为无须大悲善巧,是落小乘果。所以古德云:“地狱于菩提,不能永为障;声闻及缘觉,永障佛菩提。”大当猛省!

或于大圆满上行六度之善行,而着为果。于此长远三阿僧祗劫不生厌倦,而忘失空悲不二之证量,亦能障密宗即身成佛。

是故,大圆满不应于一部分、一阶段上分证佛果;当于一切本具,同时具足上,任运显现,故不宜建立果。

或曰:“先生所著《禅海塔灯》,标举入、出、用、了,四层证量;又今所云大圆满法,在先生《空宗大手印、大圆满、禅宗辨微》一文中,大圆满且在禅宗之次,禅宗在传承作风上尤为深奥。如此,何以大圆满不建立次第也?”

答曰:“禅宗在中国唐朝极盛,机锋、机用、直截快捷,永为祖禅规模。其后明、清间至今日禅和,多属狂者。所谓机用,徒在口头,鲜有契实证量以救其狂,所谓‘由也兼人,故退之’。大圆满在中国,经大恩先师诺那活佛提倡以后,又经贡噶恩师以大圆满、大手印同时传布,诸学徒鲜有知大圆满、大手印之分别,皆以二者完全相同。而大手印之分四瑜伽,并列各种方便以为前行,行者颇以为便,而以为修大手印即是修大圆满;其弊也狷,故当救之以不立修习次第,所谓‘求也退,故进之’。如此方能恢复大圆满顿中顿之本色。佛无定法可说,但以契机契时为上。因此本文不得不列举大圆满、大手印之大别如下:

“(1)大手印立见、修、行、果四次第,大圆满无之。

“(2)大手印有专一、离戏、一味、无修四瑜伽,大圆满无之。

“(3)大手印见,在贡噶恩师所讲七种抉择中,属第六种俱生智见,亦名法身见。大圆满在此七种中,为最后一种本净见,或曰大圆满见;诸法起时,刹那圆满。

“至若禅宗则超出此四种见,而为无见之见。贡噶恩师所谓依心印表示而成就,不立文字,此为最胜者也。此为最基本、最重要、最微细之差别。不妨多述几句如下:譬如大手印见,如密勒祖师《见、修、行、果,四橛偈》中所云:‘一切诸法即是心,心即明显之体性,如是体性无所识,此三见橛应修持。’”

“如古德所云:‘色直指为心,心直指为空,空直指为自性,自性直指为法身。’相同。然而不怕你如何说‘直指’说‘即是’法身、明体、自性等,辗转相递,已觉迂回多矣!不及大圆满直截了当。一切法本来清净,无缚无解,无修无证,当下当体,本来圆满。故《大圆满无上智》曰:‘无安立之本定,无分别之后得。’”

或曰:“何故《大圆满无上智》中,亦分四步境界也?”答曰:“此就妥噶光明显现之次第而分,非就且伽分也。”或曰:“且伽亦有四步境界,虽不见于大圆满之《无上智》中,然贡师亦尝应弟子之请求,曾传译其他喇嘛所作者。”答曰:“此为循有大手印之习气之请求而方便传授,非真大圆满当有此次第也。此四步境界,并非莲华生大士所传授者,乃后人仿大手印而造者。”

总之,有见则有理趣缚,有修则有执持缚,有行则有取舍缚,有果则有希冀缚。故大圆满中决不能建立之。当知:烦恼无可断,为自心故;对治无可依,与彼不二故;真如无修,非所缘境故;果无可企求,以本具故。如此能得决定,则大圆满无见之见,可以决定矣。

或曰:“如此否定四原则,一切遮止,教学人如何趋入耶?”答曰:“本来具足大圆满,无庸从新趋入;其在未通达者,不能了达本来具足之理,不能起大圆满之行,则惟有依赖下列之权巧方便也。”

□权巧方便

1.出离

本来大圆满中,不建立出离与不出离;然而出离的人,俗事抛弃,禅理清醒,少有利欲以障思惟,较易通达大圆满见。上面第一项否定四原则,可说都是出离。如:见上,离认识、离中边、离对待;修上,离造作、离断证、离能所;行上,离取舍、离作止;果上,离期待、离希求等。但这都非初修人事。这里所云出离,完全与小乘出离相同,主要在离俗事。拙著各种提倡出离之字句甚多,此中不引,但为证明大圆满基础,及其本身皆与出离相应,故将莲师训示本颂中之出离名句抄后:

安住无事自显现(172)安住无事自显现(177)

安住无事自显中(207)无事离心本体现(208)

无事体中自安住(213)离事勤勇住本体(231)

无事惟是安住此(232)是即离事大圆满(245)

此中当知者,师训名句中所谓无事或离事,当分理离事,与事离事。主要皆指理离事,谓大圆满中,离一切事相执着,然非不近事也。近事而能离事,方为真离事。事离事者,则离于俗事,如离事勤勇等句。此则在初修行人,未得大圆满无见之见者,所当努力者也。盖在事实上,能离事,则易得定,则易通达大圆满。若理上不离事之离事,则非初学所能行。

2.领恩

在未通达大圆满者,无有可修。惟是承事供养上师,以能领到上师加持,以通达大圆满为惟一之修。如移喜磋嘉女祖师以身供养,乃为本颂出生之缘起。其本人由此领恩,固不待言;吾人法嗣,今日得因此而通达者,亦领恩也。既能出离,必常依师,男性承事如仆,女性承事如妻。凡可使上师欢喜者,莫不能之;凡上师有所命令,纵赴汤蹈火,亦所不惜。古德之例,亦见诸本颂及其他典籍。

移喜磋喜例

今乃于汝而交付(276)秽喜磋嘉心秘藏(278)

那洛巴受苦例

大印实无可宣示能修难行敬师长

能忍众苦那洛巴今对汝心如是说

密勒日巴受苦例

详见传记及拙撰《塔鬘集》,不赘。

因为大圆满之加持,必依大成就者,自己已通达证得,方能生起;大圆满不在言谈文字上,必以证量打开证量,心心相印,方能生起。此是无量劫来,供养布施之总报答,是一种比父母、天地还深、还远、还大之恩。如果承事数年而无能领得,则必是罪业深重,故一面承事,一面礼拜上师,求师忏悔,此外别无可修者也。

又当知道:悠悠忽忽,因循时日,决不易领恩,务必将死字贴在额前,如丧考妣,不可终日。一日不悟,一日如同丧家之犬。一日不证,一日如逢燃眉之急。披惭愧之甲,以无常之鞭,打此死尸,务令从大圆满中,领再生之恩。此亦策进之最基本推动力,不可不勉力以赴之也。关于此种警策语句,可参看拙著《禅海塔灯》第十章,此中不赘。

3.安住

既能出离,则有时间依止上师,承事供养,礼拜忏悔。纵未能领恩,亦不妨学习安住。不过小乘安住的定境,与大乘不同,与密乘之大手印、大圆满更不同。未领恩前所安住的,都是小乘、大乘的;已领恩后的安住,方是密乘、大圆满的境界。

大圆满不建立修,何以又有所谓安住呢?此则因为大圆满非普通之放逸凡夫可比。古德所谓:

境无微尘许可修,心无刹那许散乱

不过大圆满之安住,其意乐、旨趣、方法、态度,与小乘之修止完全不同;亦非一般散乱而不安住者之狂禅和可比。所以本颂中,吾人可以发现甚多安住字样——教训:

离心安放无实执(44)无作普遍大安住(85)

故当安住无事体(111)安住无事自显现(172、177)

安住智慧自显中(200)自住离事大圆满(238)

如上(44)句中之离心安放、(85)句中之无作,便是指方法态度。(172)句、(177)句、(200)句内之自显现,(238)句中之自住,即是安住旨趣之不同于小乘者。(85)句中之普遍,及(200)句之智慧,即是境界不同于小乘者。

于彼安住士夫者(239)大圆果位自显现(240)

此二句尤足证明安住之重要性。而所谓于彼者,其条件之限制,大当注意者也。此中未领恩前之安住,特欲试学耳;乃未得大圆满无见之见以前,皆非大圆满合条件之安住也。在禅宗,此等安住完全诃斥,不准试学。在大手印、大圆满则不禁忌。然不善说明大圆满者,对此特有条件,不向读者郑重声明,亦属外行,能招致宗喀巴祖师及其徒弟之破坏也。

4.放松

安住上不加执持,宽坦而住,则如柴(上艹+下要)忽断,坦放大地,二肩齐松矣。先当粗知,《大圆满无上智》不共指示中,所谓四种完全放下理趣,如《作明灯本续》云:

“山全放,见量;海全放,定量;境全放.行量;智全放,果量。”

详细说来:见要完全放下,如彼泰山,毫不动摇;左右二边,自他宗派,党同伐异,一切邪见,完全放下。定上一切昏沉、散乱、掉举、寂静、安乐、轻安、等舍、专一、明空、无念、明体等,诸好歹境相,完全放下;如海广大普遍,或浪或平,一任显现,而海自无事。行上一切境遇,不加选择;如地平正,举足下足,无非是道,大地本身,任人践踏,毫不动摇,故曰:“行全放如大地”,颂中境字,当作大地解。于果上见一切心本来无心,惟是独一本智,空明照了;一切意识,于此毫无把柄,可以说果全放。如空空洞洞之心,本来无有一物,即是法身明空之大智也。

松紧二者,本来没有取舍的。在未趋入大圆满证量的人,松是比较易于入手法门。心紧张,则散乱更多;心宽坦松,则散乱较少。松与离事相应,紧则事上太执着。故紧与取相应,松与舍相应。舍是最初得止法门。这并非说在见上松即是大圆满,紧则不是;于大圆满本定上能坚固,便是紧;于此坚固定力上放宽,便是松。又在此宽坦上再深入一层,又是紧;于此坚固深入定力上,再放宽坦,则又是松。如是松紧,本来是互相为用,互相反而互相成。这都是未得大圆满证量者一种调整心灵的方便;一经大圆满证得时,完全不用心量,不用调整,自然而然松紧自如。今本节目中,为说明未得大圆满证量者之前行权巧方便,放曰放松,亦属莲师本颂中现成教训,抄录如次:

坚执不着次第松(61)无事体中松缓住(112)

法界宫中次第松(143)

上三句,惟第一句是未得大圆满见者之试学放松;余二句皆有条件。如法界宫,如无事体,非已得大圆满见者,必不能在此等境上放松也。然由试学之相似放松,渐次能得领恩;领恩之后,则知真所放松者矣。在禅宗,此等试学在所必呵斥者。三家成全弟子之作风不同,读者宜注意之。

如上总结,第二项权巧方便者,出离则无见,领恩则无修,安住则无行,放松则无果,与否定四原则,易得相配相应。然而大圆满并非全无之顽空,故自有其肯定之四原则。在禅家,此项肯定的不许说出,让禅人自己证入。因为众生每多著有放,惟一毒辣办法,是否定一切。然在禅家亦说知“有”。知的是什么一个“有”呢?禅家切忌说破,因为说的都不像它。寒山所谓“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大圆满的传承作风则不同,他不怕说破。由上师恩德之证量,能显现于具信心、具时机之弟子前。弟子亦能领得此恩德,不落文字语言上的相似证量上去。然而大多数之弟子,时机未成熟者,往往将此等语言乱加摸索,终不得证。此所以禅家不取也。此等处所,就可知禅家高出一等处,此中不多赘。兹述大圆满四肯定原则如次:

□肯定四原则

肯定四原则:就是自生、自显、自解、自然。在未分述之前,先将此中四个“自”字,加以解释。

此所谓自,是对大圆满未证境界的行人而言,自即代表大圆满。自生是大圆满自生,不由修行者修证而生。所以肯定四原则,都是说明大圆满。譬如说一个水晶圆球,无论从东说他清明,从西说他无染.从南说他透澈,从北说他无碍,从上说他圆满,从下说他无偏,当知总举全体而言,非有东西南北上下之分也。

又所说自生者,亦如瑜伽部之胎藏界本具,以对金刚界之修生而言。大圆满本来如是清净圆满,不假人为修整。不过胎藏界之本具,是瑜伽部有对待之本具,对金刚界之修生而言;故大圆满之本具,是无对待之本具,不对任何而言,即一切皆本具。无分胎藏界、金刚界皆本具也,故属无上瑜伽。以其本具,不假外来,不因他生,故曰自。或自生,或自显等,皆从此理。

又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此中之不自生,就中道破他,而立四句。大圆满之自生,非与他生、共生、无因生并列之句,是一种对内传授之口诀,非向异教建立之宗旨;是一种大圆满证量,非仅是大圆满教量。故大圆满属九种法统之最后一系口诀,藏名“麦雅斗”。读者知此,当加珍重。

1.自生

大圆满是直接代表俱生具足之真理。佛不出世,此理早存;佛虽出世,此理不增。非由上师表示而生,非由灌顶而生,非由传承而生,故曰自生。所谓领恩者,非领上师本人之恩,乃领大圆满之恩。上师之加持,非以其本人加持,乃以其证得之大圆满为能加持,然后方可谓领恩。上师、大圆满无二无别,然后方有恩可领。此大圆满之师恩,有异普通之师恩。又此大圆满非由行者之福慧资粮之积集而生。此种资粮,徒然是抵销障蔽大圆满本面之罪业而已,并非由此资粮可生大圆满,所以云自生。又此大圆满非新生,自来如是。行者虽因自行障蔽,而不得见大圆满;然非在大圆满得见时,而忽然新生也。如彼明月,因云雾去后,方得显见,非在云雾拨去以后新生之月,即在云雾之中早有此月也,故曰自生。又此大圆满非由心想面生。如揉目能得第二月。如映水能得千江月,此皆非本月也,故大圆满为自生。最重要者,大圆满无见之见,能证得时,即是大圆满自生之证量显现之时。行者在此时,明明发现大圆满自生,而非行者之心灵、气魄、定力、慧眼上有任何一物出生也。由此实为大圆满自生之正解。故与否定四原则、大圆满不立一切见相应。莲师颂中,自生、自显相连而说之句甚多,抄录如次:

此见自生亦自显(155)自生自显是正见(209)

说为正见自生显(226)见在自生自显中(254)

甚深最极殊胜见(271)为自生显之精华(272)

2.自显

一切光明大乐,普遍轻安,法、报、化三身,佛、菩萨、勇父、勇母等所显,皆为大圆满自身显现,非由行者修行所显,非由转舍转得所显,非由无知、无识、昏暗、愚痴、顽固、笼统、浑噩、白痴可比;亦非所显舍弃于彼,能见、能明、能观之心,保留于此,话分两头者可比。即一切凡圣境界上,有大圆满自显;又即大圆满自显上,能显出一切圣境。能明所显一切大圆满,故不假修证,自然显现。从本以来,清净圆明,故与否定四原则,不建立一切修相应。莲师本颂中以自生、自显,说明无修之修,抄录如次:

安住智慧自显中(200)安住无事自显中(207)

此修是修自生显(233)尽其所有觉受显(235)

所取所舍法无有(236)大圆果位自显现(240)

自显法王之佛陀(241)自生自显殊胜修(230)

凡所显现法尔王(250)自显亦从法尔显(251)

3.自解

大圆满自行解脱,不用特别行持以解脱之,一切法本无缚故。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譬如一握乱丝,由人来解,欲理还乱;如水本澄,搅之反浊。拙偈曰:“本来解脱无修整,自行解脱无对待,平等解脱无冀疑,周遍解脱无取舍,现前解脱无期待,赤裸解脱无造作。”与《札坦住根本续》所云四大解脱。实际亦大致相同。

原颂曰:

本解脱故本无修自解脱故无对待

赤裸解脱无见地遍解脱故无勤勇

米吉巴祖师曰:“达者何能缚,惟住性莫散。”又曰:“现境自解皆法性,分别自解即大智。”拙按:这两句已包括一切矣。

谛洛巴祖师曰:“我执心行自解脱,即达原始法性义。”拙按:此二句互换倒读亦得。如曰:“果达原始法性义,我执心行自解脱。”

《广大第六部》云:“无取舍心性,无方自解脱。”拙按:此无方者,无用一切方便行持也。莲师本颂自解之句甚多,择要录下:

从本解脱自解脱(6)自解脱王为法身(9)

解脱于余无对待(10)断常断边自解脱(17)

无疑而有希求心(79连下句) 虽然解脱实自缚(80)

本大解脱即是佛(82) 平等性智解脱中(95)

世出世相自解中(99)心解脱因亦无有(110)

法尔本解住本地(72)本解无境无受因(38)

说为解脱并无舍(54)当于本净上解脱(60)

心本不系亦不解(35)

如上能了知:内无受因,外无解境,理无必解,事无本系。诸法平等,本自解脱,则大圆满无行之行,尽于斯矣。故与否定四原则,不建立一切行相应。

4.自然

自然,即法尔如是,不假功力,常处果位,常具妙用,任运如如,全属佛家之真如境界。法身、果法,与一切其他宗教之自然,截然不同。为令读者善知区别,特分别说明如次:

(1)客观之自然如自然科学,包括地理学、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历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盖对社会科学而言,非一切宗教家所谓自然。

(2)主观之自然心理学范围内,说明心理现象中一种任运达观、不加勉强之态度。即无宗教者,亦可能有之。

(3)道家及其他非佛教宗教之自然道家所谓道法自然,其中有心理与生理之两种自然。在乾坤未开辟以前,道家所谓混沌境界。此属心理的道家自然。天地既辟以后,其人身中之小天地,与外界之大天地,一切阴阳调和,日月盈虚,四时寒暑,皆相配合。此为生理的自然。

(4)佛家独有之自然其中属心理意态之自然,虽与道家、心理学等之自然亦相同,然不属佛家之不共者。佛家之自然,即属法尔。此法尔为人法二我执完全消灭,真如法身,本体妙用,任运显现时,称之为自然。与彼道家未经过二无我道位修持者,所称自然;一为世间,一为出世间,完全不同。

如上四种自然了知矣。大圆满之有异于外教之自然,可以明辨。至大圆满之自然,与大小乘之无功用运转之自然,亦有顿渐之别。大圆满之自然,包括法、报、化、果位、一切、即时、当体、顿然显现,与大乘之证得法身佛位,其速度有天渊之别。其上三种自生、自显、自解之“自”字,即是自然之简称。自然生、自然显、自然解、自然而然。如是自始至终,无分见、修、行、果,皆属果位之自然,无须一切断证次第。佛所谓:“非杂染法,先染后净;非清净法,后净先染;……(中略)……若有如实知如是(即法尔如是自然)者,便能永断粗重之身,获得一切烦恼不住。是极清净,离诸戏论,无为依止,无有加行。”此上即佛所宣说不共陀罗尼义。若大乘证取果位,经过十一分。如《解深密经》所云:“谓诸菩萨,先于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超过彼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中略)……而未能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此分满故,于一切分,皆得圆满。”

此种分证圆满,转进转证,属大乘法,非属密乘之大圆满法。大圆满不立前后分位,自然广大、周遍、圆满显现。故与否定四原则,不立一切果,及无果之果相应,是最极快捷之果位方便。

且大圆满自然显现一切果德。从上诸祖,亦曾配列说明,可以摄略如次:

(1)大圆满配三身果德体性空为法身,自性明为报身,不灭显现万德为化身。拙按:若再配余二身,则空、明、不灭三者同时配体性身,常住不变大乐,为大乐智慧身。

(2)大圆满配五智果德以空为法界体性智;明照为大圆镜智;不畏堕狱,不求成佛,为平等性智;于各别诸法,自生、自显,为妙观察智;无修无整,任运成办,为成所作智。

(3)大圆满配五方佛果德圆明自在为毗卢遮那佛;觉性不灭为不动佛;显现种种庄严为宝生佛;说法自在,摄持无碍为阿弥陀佛;不假功力,具足事业,为不空成就佛。

(4)大圆满配五方空行果德大乐圆满,为佛部空行;随其大贪而无染著,为金刚部空行;无量庄严,自然具足,为宝生部空行;妙音自然,圆演自解,为莲花部空行;不假功用,任运成办息、增、怀、诛各种事业,为事业部空行。

(5)大圆满配五慧智果能分涅槃、轮回,为分别慧;能摄一切智,为摄慧;能遍一切时与处,为遍慧;显现未来无碍,为能动慧;能解脱轮回一切苦,为解脱慧。

莲师本颂中自然一词虽不多见,然其中自生、自显等词,凡有自字者,皆为自然之简称。又法尔二字,亦为自然之同义词。抄录如次:

无事各住于自然(144)自然显现大乐王(113)

法尔空中得决定(98)自显亦从法尔显(251)

法尔广大解脱中(252)法尔义中皆无实(101)

法尔本解住本地(72)

弥勒巴曰:“自然瑜伽最稀有,无作本性即法身;造心不能得瑜伽,故应放旷于乐处。”

毕哇巴曰:“随其自然任运为上行。”

无上智曰:“自然自性力,五身及五智,五部并五光,五气五般若,具有如是等。”

其他不必多引。

本三项总结语者,所谓肯定四原则,并非与否定四原则相反,而实为一种东西,两种说法。否定亦非无有之顽空,故有肯定;肯定亦非必有之执着,故有否定。今此自生,非谓必存自生之见;今此自显,非谓必修自显之诀;今此自解,非谓必行自解之境;今此自然,非谓必求自然之果。空而不废,有而不着,惟领恩者知之。凡夫则扶之东来西又倒,增我口过而已。

又自生、自显、自解、自然,惟是一大圆满,而非各自成一大圆满中之一特殊部门。如一月映于千江。各各之月,皆此一月,一即多,多即一故。今自生者,与自显、自解、自然,无有异也。自显者.乃至自然,亦复如是。为利配列,而分述见、修、行、果。然前此所述四种否定原则,既不安立见修行果,则此种见修行果,亦非各成特殊部门。即见、即修、即行、即果故。如彼水泡,或合而成一,或分而为多,皆颗颗圆明,无二无别,不可以凡夫心妄加分别也。莲师本颂有下列各句,可以昭示此理:

见在自生自显中(254)修亦自生显庄严(255)

行在自生自显中(256)离于断证之果者(257)

自生自显自圆满(258)

他如:自生自显是正见(209)则就见言;自生自显殊胜修(230)则就修言;自生自显行胜法(246)则就行言;自显法王之佛陀(241)则就果言。见、修、行、果在言说上则以分述为便,在证量上则不可割裂。大故,割裂则小矣;圆故,割裂则偏矣;满故,割裂则半矣。读莲师本倾,而觉重复者,盖不知大圆满妙理圆融,句句皆圆,句句皆满之妙谛也。

□大圆满四德——四德亦称四性戒

1.无实

无实者,外内双重无实。外无实有本体之一切物,但有如梦如幻之境相耳;内无实有之人法二我执,但有如阳焰、如谷响之意思语言而已。圣凡所显一切,无论六道、五身、五毒、五智,皆属无实;而此无实,亦非顽空。在已领恩者,切知无实、空性,非有物,亦非无物。虽离于心灵上之认识,然其大圆满本身现量现起时,自有其无实之表现。而此表现,亦非世间一切物,如虚空等,可以比喻;惟过来之人,方得知之。如是无实,即配大圆满,不立一切见,而具一切自然而见之见。所见、能见,无非无实之本体耳。

莲师本颂中,无实之句,抄录如次:

苦乐如梦无实境(41)离心安放无实执(44)

法尔义中皆无实(101)异生法中无真实(212)

法界大种无实境(45)

毕哇巴亦曰:“一切苦乐、二取境相等,皆是法性大印所游戏;游戏无实,无常转变故。”亦可佐证。

2.独一

独一亦译作惟一。独一者,绝对惟一也。非与多相对之一,乃包括一多,及一多无二之大圆满。大包括小,圆包括偏,满包括半;非离此小、偏、半,别有大圆满也。亦非仅指法身大圆满,而遗弃报化二身。故大圆满为最极惟一之归宿,亦为最极惟一之出发。无可舍者,无可取者,故与不立一切修,及无修而修之自显相应。

莲师本颂中,独一语句如次:

世出世法集于一(27)惟是成就独一密(246)

3.任运

任运与作、止、任、灭之任不同。“任”病者,谓顺其人法二我执,不加观察、对治,听其无明之流行,完全与邪见愚痴相应。大圆满之任运,谓离于人法二我执,任大圆满本身运行于一切境。圣如五智,凡如五毒,皆能任运现起大圆满。自然而然,不与大圆满有任何抵触。行于一切,无不自在,故与不立一切行,而行任运解脱之无行相应。

莲师本颂中任运语句甚多,抄录如次:

从本任运无生灭(29)当于不错而任运(67)

智慧任运即法身(91)自心从本任运具(152)

任运佛位甚希奇(153)本净广大任运中(217)

4.广大

广大者,非与狭小相对。小中能见大,狭中能见广。如十玄门中之广狭自在无碍门,不坏一尘,而能广含十方刹土。芥子纳须弥,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空间无不周遍,时间无不相续,超出时空一切限制,遍于时空一切领域。爱因斯坦以数理哲学,亦推出时间空间之相对性。今大圆满于事物无绝对限制中,而能生起缘起之奇妙,此固一般科学家所不能了解者。然以一原于而含无数之能量,亦可佐证佛法芥子纳须弥之理矣。今所以不得大圆满广大佛果者,以心量狭小故。心量狭小者,以人法二我执来得太紧故。故能于大圆满上故松者,则广大之德显矣,而广大之佛果亦圆矣。故能与不立一切果,无果而有自然之果相应。

莲师本颂中,广大与周遍之句甚多,抄录如次:

安住广大普遍中(120)广大普遍之作者(147)

大圆离事得果位(148)普遍广大智慧中(201)

本净广大任运中(217)法尔广大解脱中(252)

弥勒巴曰:“广大周遍大悲心,无性显现如水月。”

无上智曰:“广大而不散。”又曰:“广大圆满,则本自明空;平等圆融,无有后来之双运。”

如上二说,亦可佐证华严宗显中之密,每以大方广标之,故称圆教。特华严有圆教之理趣,而大圆满为圆教之现量,是以有因道、果道之别也。

本四项总结者,此四德在大圆满之《趋入光明道金字经》中,亦称为四种性戒之正见;谓大圆满所守之缘,无有实质存在,本来即是三昧耶大守护。若于所守界限能超越,说为守三昧耶之顶极云。原译为余所笔受,即如上四德。其后重庆印行之小本小册上,印有《仰的》为书名者,则别有所改窜。如十二页所云:无、泰然、惟一、任运,然其含义原无二致,称为大圆满四德。至于余私意为其配涅槃四德、四身、四智及三学者,可如下述:

1.配涅槃四德

无实配净德,独一配我德,任运配乐德,广大配常德。

2.配四身者

无实配法身,独一配报身,任运配化身,广大配体性身。

3.配四智者

无实配妙观察,独一配平等性,任运配成所作,广大配大圆镜。如加五智,则法界体性,亦以广大配之。

4.配三学者

(1)戒学无实配别解脱,独一则饶益有情,任运与广大则摄善法。无实破意乐支,独一破所缘支,任运破加行支,广大破时分支。

(2)定学无实观,独一止,任运、广大,止观双运。无实破掉举,独一破散乱,广大破昏沉,任运离有功用运转。

(3)慧学配五智者如上。配五慧者,无实配解脱慧,独一配摄慧,任运配分别慧、能动慧,广大配遍慧。

□总结

科学文字当具逻辑,艺术文字则不必具逻辑。譬如“白发三千丈”,如就一根说则太长,就全头之发连成一根说,则又太短。文学中此夸大式形容法,举不胜举。吾人不可以不合科学而讥评之。至若哲理的文字,有破他、立自的辩论文字,必具逻辑共许,不可专凭一面之辞;然亦有证量自恣的超格文字,是不受逻辑之限制。莲师本颂即属此种证量自恣的超格文字。而大圆满本身,是种最高证量,不是一种普通哲理或科学;是对内加持,或训练弟子的教授,不是对外破他的议论。读者先要明了此点。

吾师贡噶活佛曾训余曰:“其师乌几仁波切,为德格、八帮大喇嘛,已得大手印成就。其说法无定格,有时甚至毫无理趣之系统。胡说、乱说、东一句、西一句。然闻之者,自得大手印之加持。”

莲师本颂,假令先将各句,或各半颂,或各全偈,有独立意旨者,编为一号码。如是得若干号;将此各号之句,或半偈,或全偈,散于书案,任其地位所在,而重编成全文,无有不中理者。再将各单位之号次,又散掷子书案,又另编成全文,也无有不中理者。乃至反复数十次,数百次,为之编之,亦各自成大圆满之教训。譬如小儿弄水泡,先将肥皂和水.用小筒点水吹成水泡。此等水泡,或大或小,或一大者分出多数小者,或一小者变成大者,或一水泡分散空中,或多水泡连成一泡。无论如何吹去,各个水泡都是圆的,都是透亮的,都是空的。莲师之证量自恣之教授,非一般阐理之哲学文字可比。当其安住证量时,任何方式之说法,皆有其加持力。不在理趣上之探讨,而在心地上之领纳。诸佛菩萨,无论如何示现其说法,皆有其不思议之鸿恩存在。横说、竖说、胡说、乱说、正说、反说、顺说、逆说、重复说、简单说、疾锋说、平实说、遮说、表说、缄口说、掩耳说、举拳说、打地说、吹毛说、张弓说、竖指说、嘘气说、口若悬河说、声如洪钟说、如盘走珠说、如海潮音说、如实说、从权说、了义说、不了义说、孤起说、长行说、问答说、自动说、忿怒说、诙谐说、枝叶说、根本说、秘密说、显露说、如狮子吼说、如鸠盘荼说、嘿然说、炽然说,任何形式,任伺言词,无不中理,无不启人,切不可以寻常尺度而限制之。

至于勾提中四项否定,则反说;肯定,则正说;权巧方便,为从权说;大圆满四德,则为实说。说来说去,都是大圆满。四项作一项看也可,分作四项看也可;相关看也可,相即看也可。四若各配见、修、行、果。每项各具见、修、行、果;每一方便皆配见、修、行、果;每一实德也各配见、修、行、果。表之,则见、修、行、果俨然各在;遮之,则见修、行、果寂然如无。四项中各具四条,此条与彼条可以分、可以合、可以摄、可以通、可以即、可以离。不立见,即是不立修、行、果;出离,即是领恩、安住、放松;自生,即是自显、自解、自然;无实,即是独一、任运、广大;乃至顺此推移,不立果,即是不立见、修、行;放松,即是出离、领恩、安住;自然,即是自生、自显、自解;广大,即是无实、独一、任运。是各自竖说,相关圆融也。若四项各四条横说之,亦复如是:不立见,即是出离、自生、无实;乃至不立果,即是放松、自然、广大。又依此四项各四条之正方形排列中之对角线,斜说亦可:不立见,即是领恩、自解、广大,此从东上角至西下角也。若从西上角向东下角,亦可说:无实,即是自显、安住、不立果。何以放?颗颗圆明故,一即多故,互相关故,无异说故,究竟说故,举一即赅全体放。既入大圆满觉海,无论江淮河汉,滴滴皆为海水故。譬

如中国之回文诗,顺说倒说皆可。又如藏文之“滚桑可罗(普贤轮)”(),同一篇赞词,有多种读法。此则所谓超格证量文字,非普通哲学文字、科学文字可比。谓莲师本颂过于重复者,不得此妙谛也。原以此说明,忏除一切读者不知尊重教训之愚痴罪。

依拙发明气脉图,此种说法为圆周进行式,非普通之直径进行式。直径进行式为《心经》,原图已见《槐阴话月录》。本勾提则如前图,其中有字之圆形为脉,文字之据点也;无字之圆形及直线为气,文字之流行也。(图如上)

最后为初学而具有对此勾提发生无比信心者,特将第二项权巧方便四点理趣,写成四项实修方法:

1.出离

先读勾提全篇多次,出离此中烦杂;次惟读莲师本颂一遍;次又出离此颂全文,惟思维其四项原则,即四否定、四肯定;次又出离此八原则之思维,而自谓曰:今此八原则,但有文字理趣,欲得真实大圆满,当依权巧方便之出离下手;次乃规定每日可行之时间一小时或半小时,最好在起床之后,早餐之前,即以此时间定为日常出离之时,为本人暂时装死之时期。任何天要倒、人要死的大事发生,都当认为某已死去,不必惊动他;就是不准敲门,不准通事,不准送报、送信,不准会客、通电话等;次自己下决心曰:每日廿四小时,睡了八小时至十小时,杂事、洗脸、大小便、饮食、穿衣、着鞋、铺床等,又费若干小时,为名利奔走大街小巷,作许多无谓之应酬,虚与委蛇。一担尽假场面,无一件事与身心性命相关,百年光阴,大半由此蹉跎,实属行尸走肉,无廉无耻,无异自杀。今我此一小时出离,实为平生最可宝贵之光阴,我应照《大圆满九断法》切实作去:

(1)身三断

①外断俗事,如商、工、农、学等。

②内断经行、绕佛、跑香等。(保留领恩中所云礼拜)

③密断定功姿势上之乱动等。

(2)语三断

①不与外人交谈。

②内断念经念咒。

③密断自言自语。

(3)意三断

①外不起妄念散乱。

②内不作其他一切本尊观。(保留领恩中所云本尊)

③密不观心修空。

2.领恩

室内布置莲师像,及自修禅座已。检查有无必要开门去取之件。确切无需已,即闭门。先向莲师像礼拜,并殷重忏悔日:“此大圆满人人具足,时时存在,处处现前,我以罪重,不得领恩,特此礼拜,哀求忏悔。”想莲师已首肯曰:“汝本无罪,莫再执着。今此上座,顿然可领师恩,切勿疑贰。”闻已上座,自观移喜磋嘉身,面前上空,观莲师;莲师心中有天蓝色“吽”字,光耀夺目。自心中有莲花、月轮,上有白色“阿”字。如是合掌启白曰:“上师恩大、力大、智大、悲大,以我愚昧,障自大圆满,既知忏悔,又蒙特许顿悟,愿承大恩,如昔日移喜磋嘉师母所已领得者,我也如是领得。”启白讫,观上师心中“吽”字放光,直射自心中之“阿”字,觉有奇痒怪热,愉快异常,即进行下项。

3.安住

心不思维已领未领,亦不希冀速得大圆满证量,亦不作其他妄想,亦不有何冀待,亦不观察此是大圆满、此非大圆满;但就平常无事时,宽坦心量上,放下一切,任其自然而安住之。久久觉双跏之足,不分左右。定印之手,不分上下。全身似凝然成为一团;或觉外气已停,内气紧张,口齿自行咬紧。有此紧时,则当进行放松;此种称粗紧。下文之紧,内气亦停,为细紧。

4.放松

松不是普通凡夫放逸之心理状态,而是在定上起执着之时,把此紧心放松;放不是普通凡夫之放纵心理状态,而是在空明的宽坦的定境上,及无著无思之心境不二上,完全放下。拙作放生偈中,所谓:“一放一切得全放。”很多人不知此分别,以放逸为放松,结果既不能得定,又不得如理入观。在一种松缓状态中,初觉舒服而已,不久各种散乱.便相续生起了。所以先要知道紧上放松,松上又带紧。最后紧上定力增上时,对大圆满凝然一团时,又当用高呼呸字法(前项所言粗紧,则不可用呸),使他大大放松。呸后即放于最极宽坦,最极空明,毫无一点修整工力之上,务必放而不弛,松而不疏。然后在大圆满四德之广大、独一、无实上,有些相似之觉受;任运则须在纯熟之后才能现起。这些相似觉受,都不可执着。乃至神通功德,智悲事业,一切条件未具前,皆不是证量。拙著《禅海塔灯》第十章所云“心无能所,气离出人”,是初步证量之基本条件,可以参看。

今日为庚子四月廿一日(古历),为普贤菩萨圣诞,又为敝内生辰,我俩已别离二十三年了。此文写成,用以回向一切行者早报莲师教授之恩;由莲师一路相传诸祖师,直至诺那先师,贡噶先师,色喀先师,亲尊先师,根桑先师等,所有传授大圆满一切恩泽,愿因此文,更得长远流传。一切出离行人,早证大圆满本具一切功德,早与外内密一切眷属,同赏不变大乐,圆满团住于大圆满之证量中,常乐其净。



{返回 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密宗道次第广论书后
下一篇:小大乘修空及密乘大手印、大圆满、禅宗辨微
 二十一度母
 莲师大圆满教授勾提
 觉园诗文集序
 附:治身歪及遗精扩大观偈
 病里正观记
 熟溜病及其对治
 《心佛众生三相续菩提心颂》观想
 爱、慈善、大悲、菩提心辨
 绿度母的修法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四章 没有前行是否可以直接修习禅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物质与灵识又是如何结合的呢?[栏目:理净法师·问答集锦]
 漫谈《信心铭》 第七讲、在生死海中超越生死迷梦[栏目:冯学成居士]
 庐山行·32首[栏目:成峰法师]
 成功就是找到本分[栏目:寂静法师·福慧灯]
 大专佛学十四讲表[栏目:慧律法师]
 买卖经书的人有什么样的果报?[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温暖之家 第三章 家庭的团结精神[栏目:温暖之家]
 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栏目:法舫法师]
 心灵的河流—圣严法师与马英九的对话 慈悲智慧就是心灵环保[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建设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栏目:人间佛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