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五集
慈法法师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51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五集

明忻根据录音整理文字

我们接着学习《安乐集》。

道绰禅师在《安乐集》中不断地破除我们的疑惑,包括教内一些异经异论对净土法门的一些异见。每个法门都有自己完整的体系与教言,有它自身的法则。有时有些教言会相互地诋毁、不相应,那么就必须把它剥离清晰,令有缘遇到这个法则能无疑地去实践它。若有疑惑是很难实践一个法门的,因为有疑惑它就象隔离开来一样,不能去深入。

破异见邪执这段有九番破知见的说法。昨天我们把“第八、校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这段文字作了提示。

第八、校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十方净国,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
答曰:此义不类,于中有三。何者?

    一、十方佛国,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是故《十方随愿往生经》(灌顶经卷一一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佛告普广菩萨: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获益。」
    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何以得知?依《华严经》(晋译卷二九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娑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故知为净土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余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是故有信之徒,多愿往生也。
    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即是秽土末处。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经》云:「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道绰禅师把它看成是极乐世界是十方净土的初门,娑婆世界是十方浊土的末处,就象一个交接地一样,象接轨的地方一样,来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在心智上认取这个法则。通过这个净土初门乃至浊土之末处来让我们有一个亲切的体验,这不妨是一种方便。

如《正法念经》云: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我们还要浊恶的世界还是有的。

「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

那就是一个更勤苦的世界。

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

这个地方浊恶要复倍于我们。娑婆世界是秽土的末处,就是已经到边缘地带了,已经很好了,快消亡了,前边有极乐世界等着我们呢,我们一滑就是极乐世界了,给你一个感觉,他这么个提法不妨是给我们设置的一种方便。因为道绰禅师是讲经的大家,他善于分化众生的疑虑,把你的疑虑给化解掉。凡夫取向,看到这个地方就感到很亲切,一个是浊土的末处(娑婆世界),已经到尾了,已经结束了;再一个是极乐世界的初处,初门。你感到(娑婆世界)结束了,下面就是净土了,很近、很亲的感觉。

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

就是所谓的杂居国土。

唯此乃是秽土终处。

就是末处,实际给我们很大的安慰。说:哎,虽然这个地方还是浊恶的世界,但在浊土已经混到头了,那种感觉。因为啥呢?秽土的终处嘛,可以结束了,结束下面就是净土,极乐世界就是初门。他一下子把你推到极点处,然后那边说:来吧,一迈腿就到了。这不妨是道绰禅师善巧的接度之语,令我们心开意解。

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

接轨了嘛,就象航天飞行器一样,两个一接轨,好了,你可以出入自由了,那种感觉。

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实际前面讲了很多,什么净土初门,秽土之末,就接这个轨。怎么接轨呢?让我们心理上没有距离。凡夫取著、指向、缘他啊,就是在这个境界中善于染著,这是道绰禅师给我们接度的慈悲教诲,以除我们心智不方便的感受。你看现在社会上传播的一些净土法门修持的说法就是极难啊,“万人念佛,往生一二”,你一听感觉到很难,有个把关的老虎狮子,谁过来都给你吃掉,只有很有威德的人才能闯过去,就是很难往生。但在道绰禅师的整个《安乐集》中很好往生,因为啥呢?秽土末处,我们已经到头了,再一抬腿就是极乐世界了。就这样很轻松的,轻轻推一把,极乐世界就现前了。所谓祖师啊,净土法门的祖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给我们极大的安慰与修行的方便,消除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疑虑和障碍,这是极慈悲的。

我们看第九怎么来引导我们来破除异见邪执。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

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六意)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这段文字是古来以久净土法门一个最大的障碍——所谓的别时意。因为别时意是《摄论》(《摄大乘论》)所著,就是无著菩萨的著作,天亲菩萨给他注的疏。别时意让许多念佛人、抉择于现生之人产生了极大的疑惑。《摄大乘论》对别时意语有个特定的解释,就是此为因,非即得。他的判决就象判决书一样,说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这个“即得”是因,非是果相。这样允许不允许呢?在道绰禅师后面的解释,“上顺佛经,下合论意”,怎么来会通呢?因为道绰禅师是一位讲经法师,后来虽然导归于净土之中,他还是善于言辩,怎么样言辩呢?会通就对了,无碍就对了,不疑惑就对了,能往生就对了。他不管什么,他给你引用经典也好,引用教也好,修道也好,就是让你放心,就这么一点。我希望大家不要放逸修持。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

《摄论》是一篇很重要的世亲菩萨的著作,在大乘佛教极有影响,地位很高。经典这样说:“若闻多宝如来,阿弥陀如来,宝胜如来等等这些佛的名号,即得不退转,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这是别时意,这一句话就定格了。因为《无量寿经》净土经典上都这么讲,“若有众生,闻阿弥陀佛名号,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是因说,非是果说,非现世利益说,所以这令许多众生于名号功德产生疑惑。这个因说是决定不错的。

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

这下品生人,就是没有因。没什么因?没有往生因,就是一生造恶。

现造重罪,

就是地狱现前之人,时刻造地狱业之人,

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

十念观佛是不成了,那时候观佛这种念法是不成了,称佛名号,乃至十声,

即得往生。

这个临终往生、十念往生,又是净土法门的一个大课题,这课题有多大呢?现在大部分社会上流传决定说,什么决定说?十念往生成就就是临终!临终是什么呢?舍报。舍报是什么呢?就是死掉。这个时间才起作用,其他时间不起作用的。那么这把净土法门搞得一段一段的,净土法门很糟糕了。糟糕到什么程度?要是他方菩萨就不行了,他方菩萨闻我名即得三种忍住成不退转,这就不成立了。

闻名不是一声十声,是闻名即得不退转。那阿弥陀佛这个果地大愿就被后来的这些善知识们一言遮蔽了。被什么遮蔽了?权威。什么权威?他这个闻佛名号得不退转,得往生,就是舍报之时、临终之时。现在净土法门,这个不是争论了,是权威性的说法了。恰恰这个说法与阿弥陀佛的愿望违背,因为他这个愿望是摄九界有情,十方九界有情——不但摄凡,还要摄圣;不但摄圣,还要摄凡;不光是摄上善,还要摄恶凡;不但摄恶凡,还要摄蜎飞蠕动之类。你怎么来评价呢?蜎飞蠕动就是蠓虫啊,闻名就死掉了,往生了。人呢闻名没有死掉,他就不得往生了,他就不能得到这样的利益了。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即得不退转。三种忍,就是信忍、顺忍、无生法忍,就是入如来种性,行如来业,成就如来果。那若你这样(临终之说),那阿弥陀佛的愿望是虚设。

现在许多讲净土法门的善知识于佛量而不顾,以自己的心量而探知臆测,自己就判定他了。怎么判定?他推导。怎么推导?没有去深入观察佛的愿力,佛的果德名号,非是“你”怎么样,你感知,或者说非你现量所知的。这是净土法门一个很大的现量问题。

十念成就,即得往生。这个临命终是《观无量寿经》所说。那对他方菩萨来说,闻名就是他无始以来,没有归向,没有决定归向的临命终时。他终什么呢?终过去之业,彻底回归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得三种忍,住不退转。这样说是不是附会?我不知道,但我以阿弥陀佛愿望来说,唯依净土一法接引,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我们讲这个法只能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不能缘我们的现量、知见、推导。要是这样,那阿弥陀佛的愿望没有意义了。阿弥陀佛大愿摄化十方,令众生往生无疑,乘佛愿力,任运往生,无疑无虑。这是历来传播净土法门守护的教言。十念往生是现在的一个困惑。

你说罪恶的凡夫,你就剥夺了他现前往生的大利。你剥夺了。你有什么权利剥夺阿弥陀佛的回施呢?你有什么权力遮蔽阿弥陀佛的报德的圆明无碍呢?你有什么权力阻碍人现前得益于往生大利的安心呢?这个地方,我希望诸位善知识还要疑虑思维。就是我们念佛是缘佛的愿力,还是缘自己的业力,还是缘社会上这些善知识们的发明呢?希望我们善自(思维)。

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干脆就说得很彻底了,唯信佛语,唯依佛教,一切菩萨不了义语一律摒舍。以前我提这话时有些出家师父就站起来骂我了,说我这是魔说。我说这是善导大师说,你找善导大师去。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现,你找阿弥陀佛去。你敢不服,你到极乐世界找他算帐去,你骂我不顶用的,你骂我我听着就对了,但我说的是善导大师的话,我不担这个业。这虽然是开玩笑的,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

依《摄论》云:佛别时意语。

这是别时意。什么别时意?往生的别时意。你虽然十念,念十声佛,你现在还不能往生。就这么个“别时”呗。所以净土法门给扼杀掉了,没人敢修了,不得往生嘛。

果地回施,因地得见。阿弥陀佛教言是果地回施,菩萨们!果地觉为因地心,因彻果海,果彻因缘,是为净土教言根本圆满守护,横断生死。这就是因果,就是这个地方的因,这个地方的果。什么因果呢?果地回施,乘佛愿力,非假你的业缘所现,缘佛的果德而成就。

这些善知识后面还举些例子,象我们人一天走一百公里、二百公里,行了。那你要坐飞机呢?乘他力而得迅速到他方。你不能否定嘛。现在交通工具就可以做,佛就没有这个力量吗?你太小看佛法了,对佛法有很大的误解。

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

临终了,往生因,什么因啊?往生再不是果,他就不能往生了,菩萨。你已经舍报你还想到哪里啊?这个地方就很容易迷惑有情,临终他不敢念佛了,因为啥呢?念佛了也不能往生,作往生因。什么叫往生因呢?念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抉择,就是念佛缘佛愿力,而非是缘自己的推测。这个推测已经造成混乱了。这个地方要是不信佛语,我们就无所依从。因为近来论家啊,评家啊,大家啊,越说越复杂,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唯心造唯心造,这个地方他就不唯心造,他就这个设障,什么设障?菩萨亦可以设障的。这个地方是佛的愿力,佛的果德问题。我们能不能会通呢?那这个地方看你的抉择,你要依佛的果德,愿力回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要是靠通家论家的这个说法,那念佛真是不能往生了。

何以得知?《论》(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六意)云:

这是《摄大乘论》上的文字。

「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

因为这是渐次因,渐次得。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果德非是树一天长二尺,一天长千丈,不是!他是一时圆成,不设立方便。这个圆成果地之教非是渐次修持之教。一钱贸千钱,这个就是渐次之修持,是日积月累的功德,所以这是因地渐次修持,非果地之回施。你要盖房子,你要千家万家,你一点点的,一层楼盖了才能盖二层楼。这话决定对,是因地说,非是果地说。果地说呢,大楼已经装修好了,钥匙给你了,拿到手就可以住进去了。这两种说法,决定都是恰当的。阿弥陀佛教言是果地回施,这个地方不能混,不能滥。若是混滥,二法相抵触。噫,这我种的苹果五年才能收成啊,因为啥呢?我刚刚种上苹果树啊,刚刚栽下,非五年不能开花结果的。阿弥陀佛说:不是,我这一车一车都是现成的苹果,你先吃吧,吃了再说,你先尝尝苹果再说。先果地回施,什么呢?先令其往生,再说其他法则。这是教言不一,不相违背。只是制造混乱者自混乱之,清晰者自清晰之。古来以久大家搅和了,把因地法混到果地,把果地法混到因地去,人就迷惑了。所以有圆顿之教,有渐次行持之教,没有差错,互不相妨的。

「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那这个话就是渐次得嘛,慢慢地来,说这树一天长不成大树,你一听也对啊。但是我看现在不光有大树还有果子吃呢,果地回施啊,阿弥陀佛果地回施就是净土教言。阿弥陀佛以果地的国土、果地的名号、果地的愿力成熟众生,这个地方是有很大的差异。“一钱贸千钱”这是渐次的修持,你凡夫要成佛就要三大阿僧祇劫的。说得对啊,没有错啊。你缘这样的法则就是这样来吧。那你缘阿弥陀佛的,就是即生得不退转,即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不一样啊。那这“即生”指什么呢?寿命无量啊。说法不一样,这个地方不用疑惑。

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

这个地方就是混淆的话啊。在道绰禅师那时候就开始这样(混淆)了,现在混乱之极,你要是不清晰地把它剥开,你根本都没法去学习净土。这个地方我们下去可以去细细地观察观察。

今天时间又到了,谢谢大家。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六集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六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七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六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五集(空缺)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五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七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七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二)[栏目:宽运法师]
 相应69经 尊敬婆罗门经[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What Is This Religion?[栏目:Buddhist Article]
 任自岁月如水去[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生活在禅中 目录 序言[栏目:夏绿蒂·净香·贝克]
 念佛四十八法 13) 对像离像持名 Facing an Image or not, during B..[栏目:念佛四十八法 A Guide to Pure Land Practice]
 蛋类[栏目:是肉七分毒]
 证悟空性有什么意义[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佛遗教经讲记 十一[栏目:净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