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五集
慈法法师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37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五集

明忻根据录音整理文字

我们接着学习《安乐集》。

道绰禅师在《安乐集》中不断地破除我们的疑惑,包括教内一些异经异论对净土法门的一些异见。每个法门都有自己完整的体系与教言,有它自身的法则。有时有些教言会相互地诋毁、不相应,那么就必须把它剥离清晰,令有缘遇到这个法则能无疑地去实践它。若有疑惑是很难实践一个法门的,因为有疑惑它就象隔离开来一样,不能去深入。

破异见邪执这段有九番破知见的说法。昨天我们把“第八、校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这段文字作了提示。

第八、校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十方净国,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
答曰:此义不类,于中有三。何者?

    一、十方佛国,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是故《十方随愿往生经》(灌顶经卷一一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佛告普广菩萨: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获益。」
    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何以得知?依《华严经》(晋译卷二九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娑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故知为净土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余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是故有信之徒,多愿往生也。
    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即是秽土末处。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经》云:「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道绰禅师把它看成是极乐世界是十方净土的初门,娑婆世界是十方浊土的末处,就象一个交接地一样,象接轨的地方一样,来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在心智上认取这个法则。通过这个净土初门乃至浊土之末处来让我们有一个亲切的体验,这不妨是一种方便。

如《正法念经》云: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我们还要浊恶的世界还是有的。

「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

那就是一个更勤苦的世界。

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

这个地方浊恶要复倍于我们。娑婆世界是秽土的末处,就是已经到边缘地带了,已经很好了,快消亡了,前边有极乐世界等着我们呢,我们一滑就是极乐世界了,给你一个感觉,他这么个提法不妨是给我们设置的一种方便。因为道绰禅师是讲经的大家,他善于分化众生的疑虑,把你的疑虑给化解掉。凡夫取向,看到这个地方就感到很亲切,一个是浊土的末处(娑婆世界),已经到尾了,已经结束了;再一个是极乐世界的初处,初门。你感到(娑婆世界)结束了,下面就是净土了,很近、很亲的感觉。

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

就是所谓的杂居国土。

唯此乃是秽土终处。

就是末处,实际给我们很大的安慰。说:哎,虽然这个地方还是浊恶的世界,但在浊土已经混到头了,那种感觉。因为啥呢?秽土的终处嘛,可以结束了,结束下面就是净土,极乐世界就是初门。他一下子把你推到极点处,然后那边说:来吧,一迈腿就到了。这不妨是道绰禅师善巧的接度之语,令我们心开意解。

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

接轨了嘛,就象航天飞行器一样,两个一接轨,好了,你可以出入自由了,那种感觉。

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实际前面讲了很多,什么净土初门,秽土之末,就接这个轨。怎么接轨呢?让我们心理上没有距离。凡夫取著、指向、缘他啊,就是在这个境界中善于染著,这是道绰禅师给我们接度的慈悲教诲,以除我们心智不方便的感受。你看现在社会上传播的一些净土法门修持的说法就是极难啊,“万人念佛,往生一二”,你一听感觉到很难,有个把关的老虎狮子,谁过来都给你吃掉,只有很有威德的人才能闯过去,就是很难往生。但在道绰禅师的整个《安乐集》中很好往生,因为啥呢?秽土末处,我们已经到头了,再一抬腿就是极乐世界了。就这样很轻松的,轻轻推一把,极乐世界就现前了。所谓祖师啊,净土法门的祖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给我们极大的安慰与修行的方便,消除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疑虑和障碍,这是极慈悲的。

我们看第九怎么来引导我们来破除异见邪执。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

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六意)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这段文字是古来以久净土法门一个最大的障碍——所谓的别时意。因为别时意是《摄论》(《摄大乘论》)所著,就是无著菩萨的著作,天亲菩萨给他注的疏。别时意让许多念佛人、抉择于现生之人产生了极大的疑惑。《摄大乘论》对别时意语有个特定的解释,就是此为因,非即得。他的判决就象判决书一样,说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这个“即得”是因,非是果相。这样允许不允许呢?在道绰禅师后面的解释,“上顺佛经,下合论意”,怎么来会通呢?因为道绰禅师是一位讲经法师,后来虽然导归于净土之中,他还是善于言辩,怎么样言辩呢?会通就对了,无碍就对了,不疑惑就对了,能往生就对了。他不管什么,他给你引用经典也好,引用教也好,修道也好,就是让你放心,就这么一点。我希望大家不要放逸修持。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

《摄论》是一篇很重要的世亲菩萨的著作,在大乘佛教极有影响,地位很高。经典这样说:“若闻多宝如来,阿弥陀如来,宝胜如来等等这些佛的名号,即得不退转,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这是别时意,这一句话就定格了。因为《无量寿经》净土经典上都这么讲,“若有众生,闻阿弥陀佛名号,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是因说,非是果说,非现世利益说,所以这令许多众生于名号功德产生疑惑。这个因说是决定不错的。

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

这下品生人,就是没有因。没什么因?没有往生因,就是一生造恶。

现造重罪,

就是地狱现前之人,时刻造地狱业之人,

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

十念观佛是不成了,那时候观佛这种念法是不成了,称佛名号,乃至十声,

即得往生。

这个临终往生、十念往生,又是净土法门的一个大课题,这课题有多大呢?现在大部分社会上流传决定说,什么决定说?十念往生成就就是临终!临终是什么呢?舍报。舍报是什么呢?就是死掉。这个时间才起作用,其他时间不起作用的。那么这把净土法门搞得一段一段的,净土法门很糟糕了。糟糕到什么程度?要是他方菩萨就不行了,他方菩萨闻我名即得三种忍住成不退转,这就不成立了。

闻名不是一声十声,是闻名即得不退转。那阿弥陀佛这个果地大愿就被后来的这些善知识们一言遮蔽了。被什么遮蔽了?权威。什么权威?他这个闻佛名号得不退转,得往生,就是舍报之时、临终之时。现在净土法门,这个不是争论了,是权威性的说法了。恰恰这个说法与阿弥陀佛的愿望违背,因为他这个愿望是摄九界有情,十方九界有情——不但摄凡,还要摄圣;不但摄圣,还要摄凡;不光是摄上善,还要摄恶凡;不但摄恶凡,还要摄蜎飞蠕动之类。你怎么来评价呢?蜎飞蠕动就是蠓虫啊,闻名就死掉了,往生了。人呢闻名没有死掉,他就不得往生了,他就不能得到这样的利益了。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即得不退转。三种忍,就是信忍、顺忍、无生法忍,就是入如来种性,行如来业,成就如来果。那若你这样(临终之说),那阿弥陀佛的愿望是虚设。

现在许多讲净土法门的善知识于佛量而不顾,以自己的心量而探知臆测,自己就判定他了。怎么判定?他推导。怎么推导?没有去深入观察佛的愿力,佛的果德名号,非是“你”怎么样,你感知,或者说非你现量所知的。这是净土法门一个很大的现量问题。

十念成就,即得往生。这个临命终是《观无量寿经》所说。那对他方菩萨来说,闻名就是他无始以来,没有归向,没有决定归向的临命终时。他终什么呢?终过去之业,彻底回归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得三种忍,住不退转。这样说是不是附会?我不知道,但我以阿弥陀佛愿望来说,唯依净土一法接引,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我们讲这个法只能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不能缘我们的现量、知见、推导。要是这样,那阿弥陀佛的愿望没有意义了。阿弥陀佛大愿摄化十方,令众生往生无疑,乘佛愿力,任运往生,无疑无虑。这是历来传播净土法门守护的教言。十念往生是现在的一个困惑。

你说罪恶的凡夫,你就剥夺了他现前往生的大利。你剥夺了。你有什么权利剥夺阿弥陀佛的回施呢?你有什么权力遮蔽阿弥陀佛的报德的圆明无碍呢?你有什么权力阻碍人现前得益于往生大利的安心呢?这个地方,我希望诸位善知识还要疑虑思维。就是我们念佛是缘佛的愿力,还是缘自己的业力,还是缘社会上这些善知识们的发明呢?希望我们善自(思维)。

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干脆就说得很彻底了,唯信佛语,唯依佛教,一切菩萨不了义语一律摒舍。以前我提这话时有些出家师父就站起来骂我了,说我这是魔说。我说这是善导大师说,你找善导大师去。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现,你找阿弥陀佛去。你敢不服,你到极乐世界找他算帐去,你骂我不顶用的,你骂我我听着就对了,但我说的是善导大师的话,我不担这个业。这虽然是开玩笑的,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

依《摄论》云:佛别时意语。

这是别时意。什么别时意?往生的别时意。你虽然十念,念十声佛,你现在还不能往生。就这么个“别时”呗。所以净土法门给扼杀掉了,没人敢修了,不得往生嘛。

果地回施,因地得见。阿弥陀佛教言是果地回施,菩萨们!果地觉为因地心,因彻果海,果彻因缘,是为净土教言根本圆满守护,横断生死。这就是因果,就是这个地方的因,这个地方的果。什么因果呢?果地回施,乘佛愿力,非假你的业缘所现,缘佛的果德而成就。

这些善知识后面还举些例子,象我们人一天走一百公里、二百公里,行了。那你要坐飞机呢?乘他力而得迅速到他方。你不能否定嘛。现在交通工具就可以做,佛就没有这个力量吗?你太小看佛法了,对佛法有很大的误解。

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

临终了,往生因,什么因啊?往生再不是果,他就不能往生了,菩萨。你已经舍报你还想到哪里啊?这个地方就很容易迷惑有情,临终他不敢念佛了,因为啥呢?念佛了也不能往生,作往生因。什么叫往生因呢?念佛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抉择,就是念佛缘佛愿力,而非是缘自己的推测。这个推测已经造成混乱了。这个地方要是不信佛语,我们就无所依从。因为近来论家啊,评家啊,大家啊,越说越复杂,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唯心造唯心造,这个地方他就不唯心造,他就这个设障,什么设障?菩萨亦可以设障的。这个地方是佛的愿力,佛的果德问题。我们能不能会通呢?那这个地方看你的抉择,你要依佛的果德,愿力回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要是靠通家论家的这个说法,那念佛真是不能往生了。

何以得知?《论》(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六意)云:

这是《摄大乘论》上的文字。

「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

因为这是渐次因,渐次得。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果德非是树一天长二尺,一天长千丈,不是!他是一时圆成,不设立方便。这个圆成果地之教非是渐次修持之教。一钱贸千钱,这个就是渐次之修持,是日积月累的功德,所以这是因地渐次修持,非果地之回施。你要盖房子,你要千家万家,你一点点的,一层楼盖了才能盖二层楼。这话决定对,是因地说,非是果地说。果地说呢,大楼已经装修好了,钥匙给你了,拿到手就可以住进去了。这两种说法,决定都是恰当的。阿弥陀佛教言是果地回施,这个地方不能混,不能滥。若是混滥,二法相抵触。噫,这我种的苹果五年才能收成啊,因为啥呢?我刚刚种上苹果树啊,刚刚栽下,非五年不能开花结果的。阿弥陀佛说:不是,我这一车一车都是现成的苹果,你先吃吧,吃了再说,你先尝尝苹果再说。先果地回施,什么呢?先令其往生,再说其他法则。这是教言不一,不相违背。只是制造混乱者自混乱之,清晰者自清晰之。古来以久大家搅和了,把因地法混到果地,把果地法混到因地去,人就迷惑了。所以有圆顿之教,有渐次行持之教,没有差错,互不相妨的。

「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那这个话就是渐次得嘛,慢慢地来,说这树一天长不成大树,你一听也对啊。但是我看现在不光有大树还有果子吃呢,果地回施啊,阿弥陀佛果地回施就是净土教言。阿弥陀佛以果地的国土、果地的名号、果地的愿力成熟众生,这个地方是有很大的差异。“一钱贸千钱”这是渐次的修持,你凡夫要成佛就要三大阿僧祇劫的。说得对啊,没有错啊。你缘这样的法则就是这样来吧。那你缘阿弥陀佛的,就是即生得不退转,即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不一样啊。那这“即生”指什么呢?寿命无量啊。说法不一样,这个地方不用疑惑。

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

这个地方就是混淆的话啊。在道绰禅师那时候就开始这样(混淆)了,现在混乱之极,你要是不清晰地把它剥开,你根本都没法去学习净土。这个地方我们下去可以去细细地观察观察。

今天时间又到了,谢谢大家。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六集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六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九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二集
 《安乐集》讲记 第十八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五集(空缺)
 《安乐集》讲记 第六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五十七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 Speak One Sentence Less, Recite the Bu..[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栏目:慈法法师]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栏目:法界法师]
 往生的亲人托梦微笑,是什么意思?[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佛教文学观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三 宣扬教义、净化人心[栏目:佛教与文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