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六颂
 
{返回 刚晓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55

第六颂

业熏习余处
执余处有果
所熏识有果
不许有何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我先说说陈真谛法师对这个颂语的翻译。陈真谛的陈是朝代名,真谛才是法师的名字。真谛法师是译作:“业熏习识内,执果生于外,何因熏习处,于中不说果。”这个比玄奘法师译的更易懂些。
  业熏到了识里边,然而你却认为是到其它的地方去受果报,你们用这来否认我的果报在识内,理由根本太牵强了。
  有一个民间故事。夫妻两个都不够数儿(河南方言,即人有点儿傻),睡觉时呢,丈夫的腿被虱子咬了一口,他一伸手觉得是腿就抓挠,抓挠了一晚还痒劲儿不下,原来他是在妻子的腿上抓挠了一晚。自己腿上痒去别人腿上抓怎能止痒?哪儿痒抓哪儿!哪儿受熏在哪儿受报。
  这个颂语中的两个“余处”是相互称的。
  唯识认为,可以受熏的绝不是六识,以及色根,必须有殊胜之功用!能熏的必须具备:有生灭、有胜用、有增减、与所熏相和合;而所熏则必须具备: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相合。如此才行。我大致把这能熏、所熏稍稍解释一下。
  先说所熏:
  坚住性。比如风,它一会儿刮,一会儿停,这就不具坚住性。坚住就是从无始以来,一直相似相续,一刹那也没有停止过,而且还排斥太大的变动。就象人们说的要想成就什么大事,那么人一定得稳重,青年人一般都浮躁,就不可靠,不能令人放心,常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无记性。为什么必须无记性呢?若它是善的,恶种子来了,它就不接受,就象这儿有一盆火,一加水,不把火浇灭了吗?火、水不兼容不行啊。再如计算机,若不兼容,计算机怎么工作?若是人,心量不宽广,干什么都斤斤计较,那就成不了大事业。
  可熏性。
  可以与能熏相和合。所谓“相和合”,就是《摄论》中的“相应”,相应就是“同时同处,非一非异,不相分离”,与前边儿说的心不相应行法中的“相应”稍微有点儿不一样。这两个就象一个人很随和,不是个强老头,这样他的人缘就比较好了,人缘一好,占了人和的条件。做事业就容易成功了。
  再说能熏:
  有生灭。有生灭即是无常法,恒常的东西是不能起作用的。为什么人永远不能与上帝平等,就因为上帝恒常如一。受熏的坚住、稳重,能熏的就活泼,二者互补,就构成完美的事件。
  有胜用。这个有胜用主要是排除异熟心心所,因为这异熟心心所势力太弱,受熏的无记,能熏也无记,就都成老好人儿了,那怎么行。我们在九华山佛学院,若哪个同学有什么事儿做出格了,那么总是法师们一个出来唱白脸,这角色一般是班主任演。把这个学僧一通呵斥,然后,再一个法师出来唱红脸,这一般是副院长唱。副院长来说几句好话,这样呢,既解决了事情,又帮这学僧改了错。若都唱红脸,都做老好人,就不能使学僧改错,若都唱白脸,也解决不了事情的。
  有增减。这个有增减有点儿象马太效应,你若是个穷人,穷得叮铛响,只剩两个硬币在口袋中碰,那么我就要把你仅有的两个硬币夺过来,你若是富人,富得流油,我还要把穷人的那两个硬币也给你富人,也就是让你香的更香,臭的更臭。
  问:这个是否有损上帝的博爱?
  不,没有损害,正因为上帝博爱,所以才把你穷人的那两个硬币也夺掉,这样就彻底把你穷人逼入死路,咱中国有句古话叫“逼入死地而后生”。
  与所熏处相和合。也就是说得和所熏不即不离。
  这样看来,前六识、色根根本不能做为受熏处。
  这儿加上一点儿东西。
  小乘只承认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大乘承认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大乘认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会间断,不能做为受熏处,而小乘认为是可以的,比如小乘就说意识绝对可以作为受熏处,为什么大乘与小乘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在小乘中,是没有末那识、阿赖耶识这些名字的,他们用意识来含括一切。比如“执着为我”。大乘人也有这“执着为我”。这是我的书、这是我的笔、这是我的房子……小乘人也有“执着为我”。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儿子……小乘中认为这“执着为我”的作用也可含括在意识之中,而大乘呢,把这“执着为我”的作用另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末那识。比如说意识是一个“集合”,就是数学上的集合,那么意识这个集合的范围就比较宽。末那识则是意识这个大集合中的一个小集合,阿赖耶识也是意识这个大集合中的一个小集合。在大乘教法中,是把小乘中意识这个集合内除去末那识这个集合和阿赖耶这个集合之后所剩余的部分才叫意识。如此一来,大乘说的意识与小乘说的意识,根本是两回事儿。所以,小乘说意识可以作为受熏处,而大乘则否认,大乘说可以做为受熏处的只能是阿赖耶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乘为什么要这么再分一下呢?这是何苦来呢?他这么一分,让人更觉复杂,其实大乘这么一分,虽然名相复杂了,但对于你把握宇宙人生、修行解脱却更加方便了。大家对唯识很陌生,我举个世间例子:
  弗洛伊德大家都知道,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把人的意识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叫做潜意识。那你说他这样分不是更让人感到复杂吗?但是,按他的理论,可以治好许多人的病。他的本职工作是精神病医生么~~他这就显出用处了。大乘也是这个道理,按这个理论修则更有信心。
  我们看经部论师,他对世亲说识类互熏,世亲说不行,意识是会间断的,不能作为受熏处。按小乘经部论师理解的意识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按世亲大乘理解的意识,别看还是这两个字--意识,但含义已变了,自然不可以作为受熏处。
  现在是经部论师来与世亲辩论,你经部论师说的意识我世亲根本不承认,你来辩什么?这就是违背了因明规则。因明呢,大家更陌生,因明上说,若双方辩论,提出的说法必须“共许极成”。共许极成就是双方都承认,双方都接受。比如说,朝鲜与韩国不对劲儿,他们要谈判,就到北京来。这是第三者。若让到平壤去谈判,韩国不接受;让到汉城去谈判,朝鲜不接受。到北京来,是个第三者,双方都认为不伤面子。还有《婆婆、媳妇、小姑》上,他们误认为小娇与林老师关系不正常,小娇就跑回娘家了,小娇的妈妈就让仇家宝一家到饭馆去,双方见面协商解释。这也是,到小娇娘家,仇家宝不同意;到小娇婆家,小娇妈不同意。于是只能到饭馆中去。按小娇妈的话,这叫“不能让那老太婆占便宜”。
  现在经部论师所说的“意识”,世亲不承认可以作为受熏处,而世亲所说的,经部论师又不承认,要想解决这个矛盾,怎么办?只能找第三者,然而经部论师没有找第三者,直接说识类互熏,世亲就打断了他,不让他说了。
  如此呢,经部论师与世亲的矛盾只是因明辩论的矛盾,与修行解脱无关。我这么说是告诉大家,虽然说《二十颂》是辩斥小乘及外道的,但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小乘被世亲辩输了就瞧不起小乘,认为小乘教法不好。按照经部论师的方法来,也保证你解脱无疑。因为,他们说的意识是指大集合意识,当然可以做为受熏处了,阿赖耶包含在大集合意识之内;按世亲的方法来,也保证你解脱无疑,他说意识不能作为受熏处,是指的小集合意识,当然不能作受熏处了。用世亲的方法解释世间人更容易理解而已。
  经部论师一下楞了,只得找台阶,《二十论》上说他是说“有教为因”──
  这不是我经部说的,这是释迦老子说的。
  在《楞严经》上,阿难说心在外、在内都被佛驳斥了,于是说:你曾对四众开示过,心生法生、法生心生……他想把球踢给佛。佛又把阿难破了后,阿难说,我曾听得你给文殊说过,心不在内,也不在外……这都是自己没法子了,拿佛做挡箭牌。
  经部论师也只有抬出释迦来壮胆了:若一切法都是唯识所现,离识无外境,那些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都不离识,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那么世尊说这些教法干什么?他吃饱了撑的呀,这不是多事吗?
  世亲一抓住经部的小辫子,得理不饶人,一点儿也不客气,话语锋芒毕露。“此教非因”。用白话说出来就是,你别拿释迦老子做挡箭牌了,你把佛说的经论读懂以后再引用。
  世亲的这一句话呢,可以说直到现在还不过时,可以给我们现在写文章的人一个警惕性的提示。我们写文章都要引用佛经原文,但是你写出来的文章根本观点是颠倒的,不管你引用多少经论,因为你根本没有读懂佛经,曲解了佛经。你曲解了佛经,那么你引用佛说的话引用再多也不行。禅宗有句:魔来杀魔,佛来杀佛。魔是烦恼,你杀他,佛是清净你杀他干吗?这里的佛就是这些披着佛衣的“魔”,在外人看来是佛,其实是魔。比如*轮功,中间佛经的话,多得很~~
  世亲说:不错,世尊是说过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但你拿这来证明实有外境是不对的。比如我告诉你敌百虫可以杀虫,于是你拿敌百虫去杀蝗虫,这样呢,效果就很差。我告诉你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你就拿它去往人脸上泼~~你用佛陀说过的眼耳鼻舌身来证明实有外境,就象老师告诉你,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于是你就拿硫酸来腐蚀玻璃一样笨,一物降一物,硫酸是腐蚀不了玻璃的,你这么干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
  佛陀说法是应机说法,密意说法。
  佛经有一个特点,读多了你就会发现,几乎每一部经典都要在开始先介绍一下来参加法会的人物。比如《阿弥陀经》,开始就说了,参加法会的有长老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等。除了这些人还有一些大菩萨,象文殊师利菩萨、阿逸多菩萨,阿逸多菩萨就是我们常说的弥勒菩萨,还有常精进菩萨等;《十地经》上说,参加法会的有金刚藏菩萨、宝藏菩萨、莲花藏菩萨、德藏菩萨、莲花德菩萨等;《圆觉经》上说,参加法会的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等;《宝授菩萨菩提行经》上说,参加这次法会的有慈氏菩萨,慈氏菩萨还是弥勒菩萨,妙吉祥菩萨,妙吉祥菩萨就是文殊菩萨,无边光菩萨,无边光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还有辩积菩萨、宝手菩萨、香光菩萨、胜义心菩萨、得光王菩萨、断一切忧暗菩萨、内行菩萨、无边意菩萨等等一大堆;《解深密经》上说,有如理请问菩萨、法涌菩萨、善清净慧菩萨、广慧菩萨、德本菩萨、胜义生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说这么多例子就够了,再举还多的是。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佛经的开头都要先介绍来参加法会的这些人呢?
  比如现在,在学校里上课,一开头第一节课,老师先要在教室里点一下名,以便认识。再比如法庭开庭,法官、原告、被告、律师等,该到的人都到了,这时候就先叫了:你是张三吗?古代审案也是这样,《卷席筒》中,“下跪可是曹张仓?”案卷曹保山已经看过了,他能不知道下边跪着的就是曹张仓?你审曹张仓的案子别人来干什么?当然是曹张仓了。张三回答,是。张三是当事人,当然是他了,我刚晓绝不会没事儿跑法庭上坐到那被告席上,你说这多余吗?难道不认识吗?当然认识了,但认识也得这么叫一下,这是一定的程序,这其中自有深义。
  佛经在开始先介绍来参加法会的代表人物,也自有深义,绝不是累赘多余。
  咱还说世间的事儿。比如说某甲要做报告,还没有开始,我们一看来听报告的是什么人,大致就可以猜出甲这个报告的大致方向了。假如说我一看,来听报告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你这报告虽说还没有做,我就可以判定,内容一定高深不了,保证涉及不到量子力学、相对论,涉及不到黑格尔哲学;假如我一看,来听报告的都是学者、教授,你报告虽还没做,我就可以判定其内容一定不会太低浅;假如我一看,来听这场学术报告的全是医务工作者,你报告虽还没做,我就可以判定其内容一定是与医学有关……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一看来参加这次法会的都是文殊、弥勒之流的大菩萨,我们立马可以判定这部经所说的法门一定是大乘甚深法门。我们再看一下阿含经……没看过阿含经?!那就算了,这对于学佛来说,是一个缺陷,阿含是一定得看的。
  这就是应机说法,密意说法,按咱们的土话说,就叫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人说,你要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么,你这个人就很不地道,其实呢,你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明你这个人很能干,懂好多门“外语”。我这当然是扯淡的混话了。
  问:“密意说法”这个词儿还没听说过。
  好,那么今天就让你听说一下,密意这个词有两重含义,一是意趣,二是秘密。什么叫意趣呢?就是依某种意向而为应受此教法者说法。而秘密就是不明显,你必须得透过字面来探讨内含的深义。比如说我与某甲不太对劲儿,一个人问某甲,刚晓这个人怎么样呀?甲说,好得很!我在边儿上听见了,心里就一激灵:某甲到底是在夸我呀还是在骂我?有一个笑话,某县长离任,别人送他了一块匾,上写着“五大天地”。这个词儿很好,县长就很高兴,后来呢,才有人给他点破,这五大天地是:县长在此地的所为是昏天暗地,县长每日的生活是花天酒地,现在县长走了,老百姓是欢天喜地……还有两个我记不清了,这就是。别看“五大天地”字面上挺好,其实是骂人哩。这就是秘密。按天台宗的说法,你给我们说话,假如说甲听懂了而我听不懂,那么你的话对我刚晓来说就是秘密,但甲听懂了,则你的话对甲来说就不是秘密了。在《第二次握手》中,丁洁琼给苏冠兰写信,完全是用德文写的,那这封信对于苏冠兰来说不是秘密,因为他懂德文,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秘密了,因为我们不懂德文。关于战争年代的影视作品中,特务接头都说暗号,那这暗号只有他两人明白,对他二人来说,不是秘密,对别人就是秘密,“楞严咒”到底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秘密。
  在《摄大乘论》上,无着说佛陀说法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
  第一是平等意趣。无着所举的例子是这样的。比如佛曾经这样说过:“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用白话说就是我释迦牟尼在以前,叫做胜观如来。胜观如来就是毗婆尸佛。我们知道,毗婆尸与释迦牟尼都是七佛之一,而释迦却说他是过去的毗婆尸,释迦与毗婆尸根本不一回事儿,他自己却说一回事儿,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指的平等意趣,佛佛道同,法身平等。
  注意,这儿说平等意趣,还否定了我们平时的一个说法,什么说法呢?比如说,我这次来这儿,见到某居士那儿有本小册子,叫做《轮回铁证》,说某地一家,有一只老母猪,生了一窝小猪,可小猪身上隐隐约约有字,一辨认,一个猪身上写着袁世凯,一个猪身上写着盛宣怀,一个猪身上写着李鸿章,一个猪身上写着谁谁谁,都是盛极一时的人物。小册子的结论是,现在这头猪就是过去的盛宣怀,这一头猪就是过去的袁世凯,这一头猪就是过去的李鸿章……平等意趣就否定了这说法,这说法就是瞎扯淡。当然,我不是说这现象瞎扯淡,而是说你这解释法,你这结论是乱弹琴,这解释只能是业力的相似相续,而不能说这个猪就是清末的盛宣怀,若说现在的猪就是那时的李鸿章、袁世凯、盛宣怀,就是把因果的相似相续搞成了恒常相续。恒常相续的是灵魂,佛教根本不承认有灵魂。当然,这《轮回铁证》也是善书,人们看过以后会想:别看你在世时声名多么的显赫,但只要不干好事,也难免变猪,这就可以促使人们怖畏恶趣,但你若想求解脱,它绝对指导不了你的。
  第二是别时意趣。佛曾经这样说过:“由持多宝如来名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多宝如来就是阿弥陀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只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决定成佛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声阿弥陀,皆共成佛道”。这就是别时意趣,为什么呢?虽然说念多宝如来的名号,就决定得无上菩提,可并不是你现在念一声佛号,现在就得证了无上菩提,现在就成佛了,而是另一时间得证无上菩提。佛还说过“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间”,这也不是说现在当下发愿,当下就生到了极乐世界,而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弥陀经》上说的。
  还有我们平时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这都是别时意趣。
  第三是别义意趣。佛说过“若已敬事,如恒河沙数佛陀者,则当通达大乘法义”,这一句你去玄奘译本中找不到,我是在韩老的译本中拉的这一句。我感到这一个翻译方便些,大家都是大学生,当然不指居士,虽然不攻文,但这句子也不难懂。别看你供养了很多佛,不一定你能够了解大乘之理。现在人不理解这话,不懂得这话根本是别义意趣,就执着于供养佛,当然现在是无佛,就供养三宝,三宝是大福田,你认为供养三宝,就一定能了解大乘之理,这就是曲解了佛经。当然,居士们千万不要因为听了我这么一说,以后不供养了,千万不要这样,该供养你还供养,三宝是大福田,供养三宝是积福德资粮,至于智能资粮,你就得求助于经典了。
  这样一看,我们就发现目前的佛教现状,很多法师们讲经时是讲得似是而非,把别义意趣完全误解了,而且是大有名气的法师。
  第四是众生意乐意趣。比如有一个人比较小气,小气就是百法中的“悭”,于是佛陀就对他说布施,这个人听到说布施好,就真的布施了,然而他布施以后呢,却又执着于自己布施了,就有多大多大的功德,说凭这布施自己就要解脱了。这时候佛陀就喝斥了,布施不过是下品善根,只能是积聚福德资粮而已,哪儿能凭布施解脱?我们看,佛先劝这个人时说布施最好,后来又说布施并不是最好的,这不是矛盾吗?佛说话怎么颠三倒四呢?前边说过的到后边儿就不承认了~~,这叫善巧。佛陀成道后先说的小乘法,最后又喝令小乘人回小向大,前后差别很大。这是善巧。
  四秘密呢,就只说一下名字,不再解释,太费时间了。第一叫令入秘密,第二叫相秘密,第三叫对治秘密,第四叫转变秘密。
  经部论师说他的观点是佛在阿含经上说的。世亲是很不客气,他说,不错,佛在阿含经中说过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但是你并没有看懂阿含经,你并没有了解佛陀说法的密意,你能引用阿含经,当然,你绝对看过阿含经,但你看过阿含经,也是白看了!
  佛陀说这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是依众生意乐意趣而说的,是依令入秘密而说的,佛陀说这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绝不是为了成立实有外境,他只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已。你接受不了大法,你还没有能力接受大法,你还不到接受大法的时候,佛陀是先给你说小乘法,把你先引上正路,也就是方便引诱。按一般的说法,可以叫“欲令入佛智,先欲以钩牵”,用最浅显、最老土的话,可以说,佛陀是天下第一大骗子,他想尽一切办法,把你从这三界六道中骗出去,把你们都骗到净土世界去。佛陀四十九年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实是挽了八万四千个圈套。佛菩萨都是骗子手,你看《普门品》,观音菩萨骗人的手段太高明了,你应以何身得度,他就现何身来骗你。下边儿就是第七个颂语。


 


{返回 刚晓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七颂
下一篇: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五颂
 周易奥秘——心理学 第三章 见仁见智的自由联想析梦法
 《正理经》简读之十四
 疑难病症的ECT疗法 第四章 濒死体验的结论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二颂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之二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之三
 《正理经》简读之八
 周易奥秘——心理学 第六章 见仁见智:作为心理检测工具的周易
 佛学讲座 什么是佛法
 《正理经》简读之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七讲演 怎么打七[栏目:刚晓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