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陀「四门游观」的故事
慧净法师
{返回 慧净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249

佛陀「四门游观」的故事
 

    有一个典故叫做「四门游观」,就是从四个城门去游览观光,这是佛陀出家的因缘。

    释迦牟尼佛从小就很爱静坐,思惟、领悟宇宙人生的道理,比较不爱虚华热闹。由于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他的父王因此非常担心,就鼓励他到外面走走看看。

     东门遇老人:

    首先从东门出去观光。他遇到一个很瘦、很虚弱的老人,生命就像风中的蜡烛,随时都会被吹熄。释迦牟尼佛一看就很悲愁,心想:「唉!人生总有一天会变成这样。」

     南门遇病人:

    出南门的时候,看到一个生病的人,倒在地上哀叫,痛苦的情形看了令人惊吓。释迦牟尼佛又想:「唉!人生总不免病苦,没办法永远健康吗?」

     西门遇死人:

   再从西门出去的时候,看到出殡的队伍,送行的六亲眷属哭哭啼啼,释迦牟尼佛觉得很哀伤,想到「啊!原来有生必有死,而生离死别是非常哀痛、悲惨的事情。」

     北门遇修行人:

    等出了北门,看到有位出家人,举止安详、平静,好像内心充满了喜乐、自在,一看内心非常震动。

    释迦牟尼佛因此思考──人为什么会变老、会生病、会死亡?要怎样才能不老、不病,甚至不会死亡?如何才能像这位修行者,这样的安详平静,没有忧愁苦恼?

    这些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前所看到的情景,就是促使释迦牟尼佛最后出家,领悟宇宙人生的道理,证悟佛性,达到成佛,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百千陀罗尼,而说法救度众生的缘起。

    生老病死是过程,在这个世间,无论富贵贫穷、智慧愚痴,无论是出生在天上、人间或三恶道,凡是生存的必定有死亡,跟死亡没缘的众生,一个也没有。所以有首偈说:「元宰公侯,于今安在;妻财子禄,到此成空。」人若是到了眼睛一闭、手脚一伸的时候,不管身为皇帝,还是宰相、议长、部长,这些地位名望都成为过去,平生所拥有的包括丈夫、太太、子女,或是动产、不动产,都已经成空。

    所以我们学佛人最基本的,就是要领悟这个世间,本来就是苦、无常,最后成空。对世间有这种认识,自然就会走入宗教信仰,求真实、永生的境界。

    要怎样才能不老、不病、不死、无有忧悲苦恼呢?这也是念佛法门的目的。我们念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离开了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就没有老、病、死,而且无忧悲苦恼。

    《阿弥陀经》为我们开示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意思是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的清净喜乐。若论我们的身、心,身是痛苦的器具,受到饥、渴、寒、热、老迈、病痛的苦;心则有是非得失、贪瞋痴的痛苦,这是我们娑婆世界的现象。极乐世界有心有身,但是不老、不病、不死、无忧愁、无痛苦,生命永远存在,而且又有神通愿力能够救度众生,这才是我们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

  ──摘自为莲友开示第三课(2006.6.24)


{返回 慧净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不久保」的典故
下一篇:「大石乘船」的譬喻
 修身的「法镜」
 无限的慈悲
 弥陀的救度
 念佛一门深入 参、三心总摄于深心
 身在红尘心念佛
 念佛了,为啥还烦恼呢?
 譬喻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慧净法师书信集 简介 编者序
 人生目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五百罗汉 472、如意杂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梦参老法师为忻州居士们开示[栏目:梦参法师]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勤修坚持 第四十六[栏目:净空法师]
 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栏目:白话佛经]
 面对生活中的烦恼矛盾,心情受到干扰时,应该怎么做?[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仰卧不能念佛吗?[栏目:成刚法师·修学问答]
 水池 Pool[栏目:森林里的一棵树 A Tree in a Forest]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八集[栏目: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在信仰上皈命[栏目:仁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