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观心·开心 第4章 一切法与五位百法
 
{返回 依昱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78

第4章 一切法与五位百法

·一切法释义
·五位百法
·心净国土净
·万有诸法之学
  一、一切法释义
  这一章要谈的是“一切法”的种类有哪些?其定义和所属范围。上一章曾提到“一切法”乃泛指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又作一切诸法,即所有宇宙界所含容的精神、物质等现象,因其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故称“一切法”。
  “一切法”遍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时、一切处,都有其踪迹。尝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为“一”有许多妙用,星云大师说:“一水贯通五湖四海,一月遍照万国九州,一雨普润三春草木,一心广含十方虚空……”(录自《话缘录》)。所以佛经亦云:“向外驰求,经百千劫,终必无成;向内觉观,于一念顷,即证菩提。”此中的外在境界与内在的觉观都属“一切法”。
  一切法本来是无量无边,但为使学佛者有一具体概念,所以成实宗立“八十四法”,俱舍宗立“七十五法”,唯识宗则立“百法”,以此总括万有的一切诸法。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页)
  二、五位百法
  (一)何谓“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关于法的解释,前昌已详细介绍过,今不再重述。在此要补充的是就色法、心法等一切诸法而言,“法”系指所有之存在。同时,一切法又分为有为与无为、善与不善、色与心、有漏与无漏、染与净、世间与出世间、可见与不可见、心相应与心不相应等诸法。又就诸法之分类而言,最常用的是唯识宗的〈五位百法〉。
  宇宙间之森罗万象,其数虽然无量无边,但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将其现象界、本体界细分为五种,其实“法”岂只是这五种,一切法者,略有五种,这只不过是诸法总标的一个概括数字罢了。
  五位百法分类的原因是,弥勒菩萨在他所说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将世尊所说的“万法唯识”的道理,分为“六百六十法”,到了世尊灭后,世亲菩萨的时代,为使后人易知易从,容易入门,所以再将六百六十法浓缩为百法,而作《百法明门论》。所以论的正文中说:“略有五种”,世亲以为宇宙的万法虽多,但总不出这分成五种的一百个法。
  在本论的开头,论主世亲菩萨采用先问后答的方式,如“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以问答的方式来标出本论的宗旨,这种发问式的教学法,可以启发学佛者思考、归纳和创造的能力,可以促进学习效果。
  关于发问的种类在《瑜伽师地论释》中分为五种,即基于(1)不解(2)疑惑(不明是悲善恶)(3)试验(为考验对方懂或不懂而问)(4)轻触(轻是轻慢、触是触犯,为了冒犯对方而问)(5)利乐有情问(为令有情众生悉得利益安乐而问)等原因而问。本论文的问答方式是属于第五种的“利乐有情问”。所以在《百法明门论科判》中言:“初承圣言(世尊言)以标宗,后设问答以明宗(二分)。”
  又关于发问的方式,宋代汾阳善昭禅师将其分类为十八种,即(1)请益问(2)呈解问(自呈见解请师父指正)(3)宗辨问(4)投机问(5)偏僻问(6)心行问(对修行之事请求纠正之问)……(17)明问问(18)默问问等十八问。
  (二)何谓“一者、心法”
  “心法”,是一种精神作用的主体,没有物质障碍,取境自在,对外界的尘境起缘虑的作用。这种作用可分为八种,亦即我们所谓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关于八识的详细解说,请参照佛光出版社《谈心说识》一书。)
  例如人的眼睛可见到物、耳朵可听到声音、舌头尝百味、身体有触觉、意念可思考事理;因有心而产生诸种对外境辨识的感觉,竟而产生好感、美丑、喜乐、哀乐、哀怒等诸般现象。这些现象随着这八种心识意念可以左右我们的情感,意志和分辨世间相等。所以一切法中,心法最殊胜。对“心所有法”而言,心法又名“心王”,王是主的意思,因其具有主动的支配力,是有情众生最主要的心理活动,且具有完成造就万法的能力,是百法中最重要的,故将其列在首位。心法的意义有六种:
  (1)集起名心:是说心有收集、保持、储藏一切法种子的功能(集),并且在因缘成熟之时,又能令这些种子,一一发起现行(起)。有这种功能的心法,特别是指第八阿赖耶识。
  (2)积集名心:是说心(指前七识)有薰习成一切法种子的功能。我们假若接触好的环境,心即被它薰习而种下好的种子(俗谓印象);假若接触坏的环境,心即被它薰习而种下坏的种子。不论好的、坏的种子,均储藏在第八识中,历劫不坏!
  (3)缘虑名心:是说我们的心有攀缘、思虑一切法的功能。譬如我们独坐于斗室之中,可以想念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法,这便是心的缘虑功能。
  (4)或名为识:是说心有时叫做“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谡我们的心对于境界有明了分别的功能。
  (5)或名为意:是说心有时叫做“意”。意就是相续不间断的意思,谓我们的心,刹那不停,前念灭,生灭之间,无有间隔。
  (6)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是说若就“缘虑”义来说,八识皆可名心;若就“集起”义来说,则只有第八识可以叫做心,因为唯独第八阿赖耶识能集诸种子,起现行故。
  若就念念生灭,平等无间之义来说,则八识皆可名意;或就“恒审思量”义来说,则只有第七末那识可以叫做意,因为唯独第七末那识能恒审思量第八为“我”故。
  或就了别境界之义来说,则八识皆可名识;或就了别粗显境界义来说,则唯前六识可以叫做“识”,因为只有前六识能了别色声等粗境故。(至于第七、第八所了别之境,则微细难知)。
  (参照窥基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智果《百法明门论研究》
  (三)何谓“二者、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随着八识心王而生起,系属于心王,却不能自在者;换言之,心所有法是随附于心法而起,是为心法所有之法,因是心王的附属体,随心王的作用而起作用的心理,故列为第二。
  心所有的法的意义有三:
  (1)恒依心起——永远依着心王才能生起,心王若无,心所亦不生。
  (2)与心相应——永远与心王相应。相应是随顺不违背之意,与心王同出同入,缘同一境界。
  (3)系属于心——素是连系,属是附属,是说心所附属于心王,与心王紧密的连系在一起。
  心所与心王的相应作用有四种情形如下:
  (1)时同——指心王和心所同时作用。
  (2)依同——指心王,心所的所依对象相同。
  (3)所缘同——指心王,心所必定缘同一个境界。
  (4)事同——指心王、心所的自体各一,决不会有二个心王,心所并起。
  心所法的种类,共分为六位五十一心所。(参照文后的五位百法表)
  “心法”指的是人的智识,具有分别能力,而“心所法”是依此分别能力去成就善恶好坏的一种心理现象。
  (四)何谓“三者、色法”
  前面二种心王和心所,都属于心,无形体可言,却有知觉所作用;此第三种色法,虽有形体可见,却无知觉作用。有二种意义:
  (1)变坏,色法会转变或被破坏,有①自然变坏,如铁生锈,酒变酸等。②人为的破坏,如将铁加热到熔点一、五三五度即变成液体,继续加热到沸点二、八零零度会有蒸气体。又如豆桨加了醋、麻油等就变成豆花。一切色法都在迁流变化,成住坏空。
  (2)质碍,有形体而互相障碍。例如个和桌子、台灯等,都是有形体的,此三者不能互相容摄、会有障碍。故无法并存占有同一空间。
  色法是有为法之一,是质碍之法,小乘俱舍指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大乘法相宗指五根、五境、法处所摄之十一法(五根六尘)。
  (1)眼:以色为境、净色为性
  (2)耳:以声为境、净色为性
  (3)鼻:以香为境、净色为性
  (4)舌:以味为境、净色为性
  (5)身:以触为境、净色为性
  这五几种称之为色法中的五根
  (6)色:谓眼之境、显形表色
  (7)声:谓耳之境、执受等声
  (8)香:谓鼻之境、好恶等香
  (9)味:谓舌之境、甘苦等味
  (10)触:谓身之境、冷暧等触
  (11)法:谓无表色、定自在色
  这六几种称之为色法中的六尘
  所有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皆称色法。色法可分为五种:
  (1)内色——是指眼耳鼻舌等五根,因属因峰,故名内色。
  (2)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因属外境,故名外色。
  (3)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
  (4)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行为之表相。
  (5)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又根据《瑜伽师地论》卷一所载:
  色有三种:(大正藏第三十册·二七九页)
  (1)形色——谓差别物质的长短。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2)显色——表示差别物质的颜色、明暗。有青、黄、赤、白、云、烟、雾、影、光明、闇十二种。
  (3)表色——谓行为动作的业用差别,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
  盖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蕴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又有一种无表色——乃无形无相,无所表示,为“心力”所摄持,有善律仪、恶律仪,五戒、十善等戒体。
  据《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云:
  “色法”乃识所依所缘,就是五根,五境质碍之色,亦名有对色。与“心法”无质碍相对。有质碍以能所造八法而成十一种。如眼识乃依眼根所缘,起色尘的作用。耳识是依耳根所缘,起声尘之作用等。
  (五)何谓“四者、心不相应行法”
  由于心与心所和色法相互有关系,且产生种种行为,而这些行为不是由“心”直接发生的,所以称为“心不相应行法”,是一种既非物质亦非心的法。这是于色、心、心所等法的作用上假立的名称,所以一离了色、心、心所就无法作用。这是第六识所皆的境界,是三法分位的假似法。(见《唯识读本》)
  “行”是迁流变化、生灭不已之意,属五蕴中的行蕴,分二种①相应行,指与心王相应的心所有法。②不相应行,即是指与心王不相应的“心不相应行法”。此不相应行法有三种意义。
  1、非能缘,故不与心,心所相应。
  2、非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
  3、有生灭,故不与无为法相应。
  (见《大乘百法明门论纂释》)
  (六)何谓“五者、无为法”
  前四种都是有无常变化的有为法,唯有第五种是离开因缘造作之法,非因缘所生,无行为作用可循,故称“无为法”。也就是说,直接无从表示,需藉间接事理而显明,有六种无为法。
  其意义作用有四种:
  (1)不生不灭,非因缘所生,故无生灭。
  (2)绝得绝失,无为法又称法身、真如、佛性等,有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无得失可言。
  (3)非彼非此,有为法有你我、自他之分别;无为法,佛佛道同。故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4)无法无来,有为法有过云、现在、未来等三世迁流刹那生灭的变化;无为法常住不变,万古恒存,故无去来。
  此无为法是湛然常住,自然存在,历古今而不变。
  (参照《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三、心净国土净
  《卍续藏经》第七十六册·八三七页《百法明门论解》云:
  “心法有八种,造善造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有为法中,此为最胜所以先言。谓心所常与其心王常相应故。”
  《增一阿含经》云:
  “佛告诸比丘,谓一切法者,只是一法。何等为一法,心是一法,生一切法也。”
  《华严经》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观无量寿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尝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起念即自审,我今之念落在何处?是善耶?(令续)是不善耶?(令伏)。”
  因此宋代儒者陆象山言:
  “念之正否,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不正,此皆在人一心自审!”
  所以我们常说善恶在一念之间,成功与失败也在一念之间立见分晓。星云大师说:“一个人能从内心激发快乐,纵然住的不是华厦高屋,吃的不是琼浆玉液,穿的不是锦衣玉裘,但是处处知足无缺,快乐无比。”
  心所与心王的关系,就如同臣子跟着君王,仆役跟从主人一关。心王一起分别,心所马上跟着附和。这个随心而起的念头时善时恶。
  例如有位公司的总裁,要新创另一间新公司或分店,于是命令下,经理就要赶紧去筹备,要请工程师,设计师,还有做土木的、打地基的;当房子建造起来后,还要室内设计师,贴壁纸、地砖,整个完成后,还要请职员上班,当然,在建造的过程中,如果总裁觉得不满意,可能随时要更改,要重来。我们的心也是如此,一天当中,善恶交替,念头不断,而且心还是善变的,才刚对佛法生起信心,禁不住他人的一句话,又起动摇了,所以“心”是变化莫端的,而这些工程师、土木设计师就是“心所”,依附心王,而起种种不同的调适。
  举一个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中的第一法“得”的例子。有一们女,在儿女都上了学校之后,重新回到以前的工作岗位上。在事业上,比过去有更好的表现,因此她有一种获得成就的感觉。在这位妇女的潜意识(第六意识)中,有“得”(心不相应行法)的境界存在。因此,她可能因自己的成就而感到高兴,满足。这个“得”(1)不是一个攀缘外境的主体,而是独自生起的识造成。所以不与心,心所相应。(2)没有一定的空间、色彩、质量,不依五根、六尘而起,所以不与色法相应。(3)不是恒常不变,或许有一天她发觉还有人比她成就更高,或者觉得这不是她要追求的目标,这种成就感便消失了。因它依“缘生缘灭”而变化,其产生的过程乃是来自第八识的种子现起,透过凡夫我执(第七识)的作用,再由潜意识(第六识)表现出“得”的感受。虽然这个得不与心、心所、色法相应,却是不能脱离这些环境,否则,就不能有这些(二十四种心不相应)法的现形。
  净土宗的祖师的光大师曾对初入佛道的人说: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寻寻归路,免受沉沦,无上妙法耳。”
  勉励我们修行要修心,好把绳头牢稳住,莫随流水任飘泊。在佛经中也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
  在古代印度的舍卫国,有一个清道妇,她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拿扫、簸箕,在城里的大街小巷扫着,把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除了马路之外,她还清扫水沟,把水沟里的污泥、果皮等杂物捞起来,清理干净。
  为了环境的卫生、整洁,她每天这样忙碌的工作着,没有人给她薪水,也没有人给她奖品,她完全是自动自发,纯义务的。
  她为了大家,每天这样辛苦的义务劳动,而且十年如一日。按理说,所有人都应该感激她才是,可是,恰恰相反,大家不但不感激她,反而嫌恶她。因为,她每天从事打扫工作,总是把自己弄得汗水淋漓,衣服沾满污秽的东西,从她身边走过,会闻到一股难闻的臭味。所以,大家都嘲笑她,称她为“臭女”。不小心跟她擦身而过的人,有的掩鼻,有的甚至还吐口水,表示厌恶她,瞧不起她。
  一个为大众牺牲奉献的人,居然落得这样的下场,真是令人感慨!然而,清道妇并不在意,仍然每天继续她的工作。
  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件事后,被清道妇这种服务、忍辱的精神所感动,特地派人找她来到佛陀说法的道场,嘉勉她、安慰她,还讲经给她听,使她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知道做人的意义,并要她常来,好多听些道理。清道妇从来没有被人家这样看得起过,感觉很安慰,她很感谢佛陀的慈悲和受护。
  佛陀把清道妇请至道场并亲自对她讲经说法的这件事情,城里头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几乎人人都知道。其中有些吃饱没有事做,爱管闲事的人就专程跑到佛说法道场,要看个究竟。
  这一天,清道妇正在河边洗衣服,她弯着腰,在石头上搓洗,清澄的河水潺潺地流着,水中映出了她的倒影,她的头上则散发出一团金黄色的毫光,十分耀眼,肉眼可见。
  那些无聊的人路过河边,只见有个女人在洗衣服,周围笼罩着闪闪的金光,因为急着前往求见佛陀,所以,也没有特别去注意那个女人究竟是谁,以及为何有一团毫光。
  这批好管闲事的汉子快步的爬到山顶,瞧见佛陀在树底下静坐,其中有一个代表大家说:“喂!佛陀!你常常向人们演说清净的佛理,现在为什么跟城里人人讨厌的‘臭女’讲话呢?佛陀!你难道不觉得你这样做,有失你的身分吗?”
  “你们抵达山顶前,途中有没有看见一个女人在河边洗衣服?”佛陀不答覆他们的问题,反而心平气和,慢条斯理的反问。
  “好像有哦!”众人异口同声的说。
  “那女人身上好像有一团毫光,闪闪发亮。”众人一致的说。
  “那个女人,就是你们所说的‘臭女’!”众人面面相觑,大吃一惊,佛陀继续说:“你们厌恶的‘臭女’为了城里的整洁、卫生,天天替你们扫待、清水沟,让你们住得舒舒服服,不惜弄脏自己的身体和衣服,还汗流浃背,精疲力竭,你们不感谢她,还嫌她肮脏,侮辱她,你们叫她‘臭女’,可是,她却能放射出洁净、灿烂的毫光!请问你们:你们以前所见过的衣着光鲜,打扮入时的女人,有没有毫光?”
  众人本来是想劝阻佛陀不要理那个“臭女”,不料,反被佛陀教训了一顿,觉得很没面子。佛陀是一个很慈悲的人,知道众生皆有佛性,他们只是一时被贡高、愚痴所蒙蔽罢了,佛陀不嫌弃他们,再开示说:“所谓洁净,‘心灵的洁净’,比‘身体的洁净’重要。心灵不洁净,身体洁净能有什么用呢?反之,心灵洁净,身体不洁净,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洁净不洁净,不能光看外表。每天为你们扫除污秽之物,她的心早已洁净,而你们却嫌她脏,可见你们的心还没有洁净。光有洁净的外表,没有用,不能得到人家的尊敬。回去以后,她好从‘心的洁净’下功夫,做到心灵洁净才好!”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有其重要意义。
  四、万有诸法之学
  有《百法明门论》的正文中提到:一切宇宙间的万有诸法,可将其分为五种,一、心法,二、心所法(随心法而起之心理作用),三、色法(有形体有相状),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离因缘造作,自然存在)。这五种分类法,总称五位百法,是唯识学的分解哲学,对人的心理剖析细腻,也可说明佛教深层心理学。因其已将世间法、出世间法、假法、实法、色法、心法等本体界,现象界的一切诸法全包括了。

 


{返回 依昱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观心·开心 第5章 何谓百法的“次第”
下一篇:观心·开心 第3章 我与无我
 观心·开心 第13章 惭愧心、息诸恶行
 观心·开心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
 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谈心说识 第十章 万法融和——圆成的世界与人空法空
 观心·开心 第11章 善心与信心
 观心·开心 第2章 发大心的玄奘法师
 观心·开心 第5章 何谓百法的“次第”
 观心·开心 自序
 谈心说识 第二章 创造奇迹的意识——第六意识的潜能
 观心·开心 第3章 我与无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持斋的好处[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