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观心·开心 第16章 行舍与不害
释依昱
{返回 依昱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37

第16章 行舍与不害
·公道自在人心
·平等、正直与悲愍
·无所执、无所碍
·慈悲心的极致

  一、公道自在人心
  宗教的产生乃源自于人类自身的问题与对世相的迷惑不解,而产生的一个深奥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的领域很难以人类有限的知识去评论,去了解;却因为深入其境而引导我们对人性、对万物有了更大的涵容与容间。
  以下举一则实例做为本文的导言:
  办公室里闹哄哄的,一片道贺声,原来有位科员进公司将近二十年来,首次被送拔至国外各分公司去做巡回讲演。
  有位资深的科长意味深长的对著这位即将出国的科员说:“总算有人欣赏你的平实与真诚,这几年来旁观你的为人处事、对人不说一句重话,也不批评人、对后学不轻视、遇到旁人有困难或有请托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不计较名份地位,也真难为你罗,好好的去开创这一片天空吧!”
  这一席话听得这位科员心有戚戚焉,原来这个世界仍然有关怀他的人,并不如想像中的现实冷漠!
  正在满心欢喜当中,有位同事走了过来,很好意地告诉他一件事,一颗欢喜的心顿时往下沉。原来有位科长在暑期中办了一个研习营打算请他上课,听说他要出国不能上课(在此之前,任何活动找他,皆不推辞)。就在如开干部会议时,当众宣布:“以后再也不找他上课了,他这个人……。”
  这位同事语重心长地说:“在座的干部有好多位都是你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的老师如此被批评,我担心从此以后留给他们的是不好的形像……。”
  科员告诉他的同事说:“不用耽心,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如果心目中的肯定如此轻易地因几句批评而受动摇,那是听者对人没有信心,经不起考验……。我倒是惊讶于学识如此高的人,竟有这么情绪化的发言。非常感谢你告诉我,让我有自我检讨的机会与境界!”
  这一幕人生戏剧尚未演完,以后的情节发展谁也无法预料。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这位科员的心态,若随著世间的人情冷暖去改变自己的心境,那他过的是执著的人生,一点风吹草动就能伤害他;如果他对自己有信心、有开朗豁达的胸襟,对社会群众有悲心,就不会因个人的荣辱毁赞而使心动荡不安!
  不为世间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所动,不受悲欢离合的情境所阻,坚定信念,向前迈进,随行随舍,这就是不执著,就是“行舍”——这是平等心的实践。
  对众生心怀悲悯,就是被冤屈、责怪、被毁谤,也不生怨恨,不会加害对方;因无所执著,这颗心也不会受迫害,这就是“不害”——这是慈悲心流露!
  《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品〉云:“凡所有见,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大正藏》卷九·一八四下至一八五上)
  心中有佛,看一切众生皆是佛;心中有缺陷,看人也都是缺点!星云大师说:“拥有清净的心,五浊恶世也是安乐的国土;没有清净的心,纵然置身极乐净土也是污秽的娑婆。”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页)。
  二、平等、正直与悲愍——名相释义
  (一)“行舍”的特性与功能
  “行舍”,梵文upeksa,间译忧毕叉,意即平静,略称“舍”。意谓远离昏沉之迷昧与掉举之躁动,住于寂静而不浮不沉,保持平等的精神作用与状态。此舍于五蕴中为行蕴所摄,故称行舍,以别于受蕴所摄之受舍。因此蕅益大师的《百法直解》云:“此与五受中之舍受不同,故名行舍。”老子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即是行舍的实践。
  关于行舍的特性与功能,见《大乘广五蕴论》云:“云何行舍?谓依如是无贪、无嗔乃至精进,获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又复由此离诸记录本染法,安住清净法。谓依无贪、无嗔,无痴精进性故;或时远离昏沉掉举诸过失故,初得心平等;或时任运无勉励故,次得心正直;或时远离诸杂染故,最后获得心无功用。”
  由以上引文可知“行舍”的特性是依无贪、无嗔、无痴、精进等善法而立,离开此三善根四法,行舍即了不可得。行舍的功能由浅入深,有以下三种:
  (1)心平等性——与“差别”相对,没有高低深浅的差别称“平等”。说明“行舍”能泯除怨亲人我差别的观念(无所偏,无所碍);使心不下沉(远离委靡、昏沉无力感)不高傲、不因掉举而浮躁不安,不妄想纷飞,使心安住于平等寂静之境。
  (2)心正直性——方正质直、不偏不倚、不谄曲之心称“正直”。行舍能令心平等寂静,亦能令心正直不曲,远离分别作意之心。俗谓人心如蛇,弯弯曲曲、行舍如竹节,导之以正直。
  (3)心无功用性——心因无贪、无嗔、无痴而能平等,正直之后,又因精进力故进而至“无功用性”的境界。即不假人为造作、无需深思熟虑,一切皆任运自然,心即安住面道上,这是行舍的最殊胜功能,《八识规矩颂》的第七识颂云:
  极言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催,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这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证自他平等之理的颂文,可见行促进的“无功用性”含盖十地菩萨的修持境界。
  以上所述是行舍的功能,其作用又如何呢?《百法直解》云:“对治掉举、寂静而住,以为业用。”
  “掉”是摇晃、动摇,指我们的心摇摇晃晃,妄念纷飞不安住。“举”是轻举妄动,指我们的心轻佻、飘浮、不安定。好比念佛时,心常为外境所诱而不能专注在佛号上,这就是“掉举”。
  修持“行舍”法门,可以让心平等(远离掉举),正直(远离邪曲),无功用性(自自然然地安住于所观之境);因此行舍可对治掉举,能令妄念止息,修观自在,住于寂静;也因此行舍能对治一切杂染法、安住清净净法,所以清净性为行舍的体相。是成就定慧之前必修之法门。
  (二)舍心六缘
  《俱舍论》卷十五举出六种受因缘之断坏而当舍弃者:
  (1)由心受断坏故“舍”谓心先受一切恶法,然于得戒,得定后则舍弃之。
  (2)由势力断坏故“舍”谓净信之力,而使烦恼势力自然断坏。
  (3)由作业断坏故“舍”谓由悔改而使往昔所造诸种恶业,不再重蹈覆辙。
  (4)由事物断坏故“舍”谓所施之诸事物,皆断坏而无常。
  (5)由寿命断坏故“舍”谓所依之寿命,皆有断尽坏灭之日。
  (6)由善根断坏故“舍”谓由起加行而断坏欲界一切非色界之善法根、即能生色界。
  (三)不害的体性与作用
  “不害”——梵文ahimsa、指不杀伤一切生物而言,乃至于不损害他人的生命、名誉、财产、以及不妨害公共秩序、不侵害他自由等,皆属“不害”所摄。
  《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谓即无嗔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害。”
  不害以“无嗔”为体性、离开了“无嗔”这个善法,不害就难以成立,所以是假有之法。又《百法直解》云:“于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而为体性。”是在说明“不害”不只是不害人道众生,连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一切有情众生也不加害,也不做杀盗、淫、妄等恼害众生之事。
  不害的作用是对治“害”,对众生起悲愍心;对世间起大悲愍心;对世间起大悲愍心的功能;所以《百法直解》云:“能对治害,悲伤怜愍以为业用。”对一切众生毫无悲愍心,以刀杖、石块、绳索等恣意去做宰割、屠杀、鞭打、系缚、恐吓等事,去迫害,恼害一切有情,称为“害”。应观众生在尘世间中所受的苦很多,我们不要再去惊动打扰,应以悲愍心对待一切众生,所以〈普门品〉云:“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三、无所执、无所碍
  佛在《阿含经》中,于四无量心说有舍无量心,于七觉支中说有舍觉支,都是我们所谓的“行舍”。
  《品类足论》卷三:“身平等、心平等、身正值、无警觉、寂静性是名为舍。”
  《成实论》卷六举出五种舍云:“种种心所名舍:(1)若诸受中不了心行名舍;(2)诸禅中离苦乐任放心行名舍;(3)七觉中不没不动平等心行名舍;(4)离忧喜得平等心名舍;(5)四无量中离憎爱心名舍。”
  《俱舍论》卷四:“言不害者,谓无损恼。”
  《品类足论》卷三云:“于有情不毁、不损、不伤、不害、不恼、不触、不令堕苦,是名不害。”
  《瑜伽师地论》卷五五云:“不害即是无嗔心故,无别实物。”
  《紫柏尊著全集》卷二十八云:
  流泉岂是世中声,妄想纷飞听不成;
  试把耳根暂拈却,云边别有路通明。
     (卍续藏一二七册·二六页下)
  白云无心道人心,流水无迹道人迹;
  心迹两忘齐有无,白云流水谁复识。
     (卍续藏一二七册·二八页上)
  《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六云:
  欲不可纵,志不可荡、性不可僻、心不可改、身不可逸、学不可浪、理不可蔽、思不可妄、勿佚豫(安乐)而外驰,勿嗜好而内丧,恬憺自居,白骸无恙、不为物诱其神自主。
     (卍续藏一二七册·三七零页下)
  近代中国佛教泰斗虚云老和尚,曾被对为国师,其信徒遍布全国,师到处兴复废寺,俟工程完俊即飘然远行,另觅废寺重建,周而复始,事一过即休,绝不居功系念,这就是长老大德的风范,也是“行舍”的示范。
  又学佛人吃素不残害众生也是“不害”的示现;最近国际佛光会响应星云大师所提倡的“佛光净土七诫”运动,劝人戒除烟毒、酗酒、财博、色情、偷盗、恶口、暴力等七项浊乱人心祸源,共创人间祥和净土。这就是“不害”的具体实践。
  四、慈悲心的极致
  对于怀有嫌隙之人,表面不加损害,却用消极方式,围堵其生活出路;或制造謟言使其自然遭殃,这不能算是不害。有“不害”善心的人,会有悲天愍人的胸怀、以无嗔与人快乐,以不害拔人痛苦,二者相结合,是慈悲心的极致。
  《百法直解》云:“无嗔名慈,不害名悲,与乐拔苦,度生胜用,故体虽一,约用分二。”
  佛教以慈悲为根本,“慈”者给予一切众生快乐,而以“无嗔”善根为体;“悲”者救拔一切有情众生的痛苦,依“不害”善法为体。若不建立“不害”则悲心无所依靠,进而不能显示出其救度众生的功能胜用来,因此,“无嗔”与“不害”虽是一个体,但为显示“慈”、“悲”二用有所差别,而将其分为二种,依“无嗔”善根立“不害”之法,以圆成佛教的根本义理。
  十一个善心所,从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心所,皆与前五识相应,是我们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源,若人人能保持这善心所的活动,循著这个方面去行,必能得到离苦得乐的幸福,而成就生命中的究竟解脱。
  佛陀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和《孟子·离娄篇》所云:“文王视民如伤。”以及宋朝苏轼的诗云:“钩镰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等慈心悲心,都是十一个善心所的自然流露。

  今将十一个善心所综合列表如下:

  心所       性           对治        业
  信………………于实德业能深……………………不信……………………乐善 ——┐
         忍乐欲心净                        |  
  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无惭……………………止息恶行 |实
  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无愧……………………止息恶行 |
  无贪……………于有有具无著……………………贪著……………………作善   |法 
  无嗔……………于苦苦具无恚……………………嗔恚……………………作善   | 
  无痴……………于诸事理明解……………………愚痴……………………作善   |
  勤即精进………于善恶修断事中勇悍……………懈怠……………………满善 ——┘
  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昏沈……………………转依 ——┐
  不放逸…………依勤三根于所……………………放逸……………………成懑世出 |假
         断修防修                    世间善事 |
  行舍……………依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掉举……………………静    |法 
         正直无功用住                       | 
  不害……………于有情不损恼无嗔………………害………………………悲愍 ——┘


{返回 依昱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谈心说识
下一篇:观心·开心 第15章 轻安与不放逸
 观心·开心 第9章 希望、念力与慧解
 谈心说识 第三章 人类自私的根源为何——转染成净、平等性智
 谈心说识 第一章 心与识的定义——五种感觉意识的作用
 谈心说识 第十章 万法融和——圆成的世界与人空法空
 谈心说识 第二章 创造奇迹的意识——第六意识的潜能
 观心·开心 第7章 警觉与触觉
 观心·开心 第16章 行舍与不害
 观心·开心 第13章 惭愧心、息诸恶行
 观心·开心 第15章 轻安与不放逸
 观心·开心 第5章 何谓百法的“次第”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沩仰宗[栏目:禅宗文集]
 教育的条件[栏目: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弟子规另解 第五课[栏目:弟子规另解]
 净土与禅[栏目:印顺法师]
 用心享受生活[栏目:感悟人生·学诚法师]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十七课 佛光学问题初探(上)[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十一册]
 听闻《普贤上师言教》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无量寿经 第一课[栏目:无量寿经广释]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八五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栏目:李志夫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