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内加行 皈依篇》大圆满隆钦领体前行仪轨 遍智妙道 开示(三)
前序
此为传承仁波切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于八十七年十一月三十日起至十二月六日,连续于台北汐止中心开示,恭整而出与师兄弟分享,祈愿诸位佛业有成,早登究竟菩提!
我们首先发菩提心,祈愿众生能离苦得乐而于此听闻佛法……..!
四反感法的重要性
昨天我们简单解释了上师祈请文的含意,外前行的四反感法因时间有限而不在此详解,它是大、小乘共通的法门,虽归属于小乘但为进入大乘所必经的课程,因此为大、小乘行者需具备的条件,修此而产生出离心,尔后深入佛法。
四反感法是生起和培养出离心的方法,我们要常常细细的思维这些道理。当出离心生出,对轮回和世间诸法起反感时,即已具备接受别解脱戒(居士戒、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的条件,此四法的重要由此而知,应常思维…..,并常阅读《地藏经》及《无常经》,对轮回真相及业力因果会加深了解、体受,对出离心的生起亦助益良多。今天我们要逐一解释的主题是不共内加行的「皈依」。
壹、皈依的因— 信心
皈依前要先了解皈依的因「信心」,若无信心就不具足条件皈依佛门和三宝。「信心为皈依的基本条件,皈依为佛教的入门,发菩提心为大乘的入门,灌顶为密乘的入门。」修密行者依照此次第接受戒律。进入佛门,接受皈依戒为佛子,皈依三宝为外道和佛教的分别,而皈依、发菩提心和回向三者为佛教特有的殊胜法!
信心细分为三:
净心
乐心(欲心)
胜解心(诚心) 计三,再加一
含不退转心 为四。
净心
具此心,每见佛像、僧众或佛塔等,心中自然生起恭敬、清净和欢喜心。一般人容易有此心却难有不退转心,而接受皈依一定要有不退转心,否则无法圆满持守戒律。
乐心(欲心)
见六道轮回图或地藏经所述地狱诸苦,听闻善知识开示或见三恶道的苦,生起想远离三恶道、轮回诸苦的心;听闻佛陀、佛法或净土诸功德生起欢喜心,欲得诸佛圆满功德,如此依一个目的而皈依佛法的心,就是乐心。
胜解心(诚心)
知道皈依佛门、祈求诸佛和学佛后不会堕入三恶道,对佛、法、僧三宝所具殊胜功德具有强烈的信心和决心,此即胜解心。具此心,遇到任何困难都只求三宝加被,不会他求,心也不为其他所动。
不退转心
即坚定的心。若具胜解心,碰到任何利诱、奖赏等,对佛法有时仍会心口不如一。但具不退转心,就算生命面临困境,也不会失去三宝和戒律,如以前大陆迫害蒙、藏、汉佛法时,胁迫僧众放弃佛法否则杀害,多人仍不舍弃,有被杀,有以颇瓦法往生,有些修行圆满生死自在者如巴帝东仁波切、美哇堪布‧财旺仁珍被抓后,半路飞空而去,形体声音消失,这些都是对佛法具不退转心者。他们不但言语上不会批评、毁谤佛法,临命终对佛法的心亦不退转心,此为最胜者。
贰、皈依心念的差别
依皈依心念或目的不同,粗分为三种:即下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上士道皈依。
下士道皈依
怕来世堕入三恶趣(畜牲、恶鬼、地狱道)而皈依三宝,希求天人果报,不求佛果。未具出离心,小小的心念贪图人间、天堂的享乐,只求自己暂时脱离痛苦,这是小乘下士道的皈依,不是大乘行者之法。
中士道皈依
知道三恶道、人、天人、人非人、阿修罗等三界六道一切轮回诸苦而生厌离心,为自己能解脱这些苦,精进于断烦恼的修行,祈得阿罗汉果位,无利他之心的皈依,为小乘中士道的皈依,也不是我们皈依的方法。
上士道皈依
为利他而皈依三宝………,知道自己、众生都在轮回诸苦里,知道追求阿罗汉果位的不足、知道众生为自己前世父母的因缘,希望众生能脱离痛苦、得到佛果、入寂静涅槃。这样追求脱离无边轮回大海以达智慧彼岸心念的皈依,就是大乘上士道的皈依,是我们皈依的方法。
其他的皈依方法,如三根本、脉风明点等,是次第不同的皈依,众生根基不同,皈依第也有差异,佛法是阶梯式的学习,慢慢而上,无法由第一阶即至末阶…………。
参、皈依次第的不同
皈依因次第的不同分为外皈依、内皈依、密皈依、密密皈依(密乘弟子的皈依具此四种)。我们首先看仪轨第二十四页内文:
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
脉风明点自性菩提心
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
直至菩提之间恒皈依
一.「三宝的皈依」是显密共通的皈依,次第上即外皈依。
二.「三根本的皈依」是不共通的皈依,即内皈依、生起次第的皈依。三根本为上师、本尊、空行母
三.「气、脉、明点的皈依」是密皈依、圆满次第的皈依。
四.「体性、自性、大悲的皈依」即密密皈依、大圆满次第的皈依。
接受皈依后即佛子,需时刻不忘三宝并持守皈依戒,初学者因习气太重或未除,心念无法立转于此,但至少晨、午、晚各念皈依文三遍,或时刻纪念三宝的恩德也是很好的方法。
三宝的皈依(显密共通的皈依)
皈依佛 以佛为指导者
皈依法 以法为道路 行皈依
皈依僧 以八大菩萨、僧众为修道伴侣
我们都知道佛、法、僧三宝的名字,佛子的皈依处,但对佛陀的诸种功德七地以下的菩萨都不易了解,一般的佛子就更难了解三宝真实的意义和功德,总意上或许对佛陀身、口、意的功德可稍微的了解,但因未登地,也无法一一体会佛三身的所有功德。
皈依佛
「佛」梵文为sambuddha。Sam意为清净、正净,《三宝经》内云:「sam意为殊胜、他教无有。」亦作贤人解。buddha意为觉悟。因此佛是正净觉悟、觉行圆满者。我们所皈依的「法」为佛的〝意〞,不是一般的经典。因此我们皈依三宝(佛法僧)其实就是诸佛,具下列四种条件为我们所皈依:
佛宝所具四条件
诸佛菩萨已解脱并离开一切畏惧。
一般神只对世间法虽具一点小神通但自身仍未解脱,不离畏惧,也不知如何离开畏惧,仍未寻获一个永远的安乐处,也不知正确的解脱道,所以我们不可皈依。
知道无穷尽帮忙他人解脱的方法。
自己若已离开恐惧,但不知帮忙他人的方法,便不具足皈依处的条件。释尊因众生根基的不同而衍释八万四千法门,用种种不同法门渡化种种不同众生,不是只知一种法门者。
大悲之力无远近。
一般神只可于近处帮忙,但佛是二智(成所有智、尽所有智)圆满者,知众生诸种想法、具大法力,故远近之众于剎那间同得渡,因此可为皈依处。
不为私利、五根清净、法力圆满者。
一般神祇因五毒(贪、瞋、痴、慢、疑)习性未离,给予一点供养、烟供、食子时则善待我们,不予供时便起瞋恨心反害吾,因此不是我们皈依之处。
佛陀不看己利,吾等行供养,则福德资粮自圆满,佛陀的净土本具五种圆满功德故亦不需我们的供养,只要皈依的佛子,随时念佛、持咒、诵经等,均得福无数,为佛加被。因我们所皈依的为五根清净、法力圆满者,故凡皈依三宝者世间神祇等不能害。
佛陀所具功德无可言尽,欲知,可看《现观庄严论》及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内有详细记载,经上亦提及小部分,如言佛身的功德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语的功德为六十四种妙音,意的功德就是舍利和十八不共法,简单的说,意的功德即具足二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或具足无缘大悲和平等智慧即悲智不分离,悲智分离将如印度教的「空」中无大悲,修行所达的究竟次第则不只未及佛果,亦不到菩萨位。阿底峡尊者曾说:「证悟空性时,胜义菩提心同时生出。」因此具足胜义菩提心时,自然证悟空性;空性通达时,胜义菩提心自然产生,此二者是一体、不会分开。这是佛〝意〞的功德,我们皈依的就是如此清净的佛陀。
皈依法
「法」是总名,一切万法都称之,如涅槃法、世间法、出世间法等等具十种义,欲详知,可细看世亲菩萨所著《俱舍论》。依世亲菩萨所提,我们所皈依的佛法,可简单的分为教法和证法。
佛法中的教、证二法
(一). 教法:闻、思、辩论、讲演、著作佛法都属教法。
闻、思佛法即…..听闻或见闻佛法后,要考虑思维佛经的意义。
辩论佛法以因明学(五明学之一)为准则,西藏喇嘛由小深入学习辩论,内容有不同宗派的思想、小乘讲法的对与错、大小乘的差异处、唯识和中观派、大中观和中观自续派等的异同,都须依据经典而不以自己认为的是非对错提出辩论。
讲演佛法即讲善恶的差别和佛法的一切道理,可助益喜欢听闻佛法者,自己也功德圆满,对不喜听闻者则不多语,否则有失对佛法的尊敬。
著作指整理法本及注解等。
(二).证法:就是修行证悟的法门。
戒定慧三学的修行属证法,依此而达灭谛,具有八种特点(弥勒菩萨的《无
着论》、《现观庄严论》内有详细记载)。
证法的八种特点
无思法,见道以上菩萨所证悟灭谛法的功德是不可思议,一般人是无法体会、思考得到的,是广大无边。
无二法,直证佛陀灭谛时,无轮回、涅槃,是平等。
无念法,佛心如如不动,无念而具大悲(空性中具大悲,即悲空不二),无念而自然渡众,直如阳光,不需祈求即自然照耀。佛陀是觉而不灭、自具渡众的愿力,是直而不邪、正知见的正觉者,渡众功德圆满。
清净体性,清净是依体性上说,见地到道地以上菩萨的境界都是通达空性体性的,体性本来不堕有、无二边,不住轮回、涅槃,是无怙清净,因此法的功德是清净的。
光明,就是无偏私性。我们讲佛光普照,所以它没有偏私性、普照一切众生,就如前面所提,诸佛菩萨不为己利,发普遍大悲心利益一切有情,不会因有无供养或赞诵而不同,这就是任运的现象,密乘里常提「体性是空、任运是明,空中有光明。」利益众生的四种事业是此任运的现象,不是人为,也不是从别处取得,是自然具此四事业的法力。
对治性,佛说种种法门为对治种种烦恼。
灭谛,就是无边之乐的解脱谛,也是大乘菩萨或佛陀的涅槃,是智慧彼岸,般若波罗蜜多,是大乘菩萨心续中的法,为我们皈依处。
道谛,为见道以上的智慧,能见到灭谛的道,我们依道谛得灭谛。灭谛是烦恼障、所知障具除得二种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
具以上八种特点的〝法〞就是佛陀的〝意〞,为我们的真实皈依处(理皈)。
佛经、密续等是「随从法部」,可为我们皈依处但不是我们真正皈依的法,真实皈依的法宝是「我们依法行道而得到解脱」。
我们依佛为导师、以法为道路,直证佛果。
皈依僧
一般的僧众(比丘、比丘尼)为「随从僧」,为事皈的僧宝,真实皈依处的僧宝是大乘的八大菩萨 (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或称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还有小乘的罗汉(未具足完整菩提心,因此又称外僧)。而我们真实皈依的是他们心续所有的法,不是外相,相可为纪念,如看到佛像就不会忘记佛陀的种种功德、所修的法及所受戒律,由此随时反思自己的错误,不忘记,智慧会增长、业障会慢慢消除。因此我们所皈依的僧,是大乘菩萨的〝意〞。
僧宝有八种特点………………
如理见,知万物自性、人无我和法无我究竟空性的道理。佛和菩萨两者都具此见,唯见地上有深浅、广狭的差别。
如量见,知因果、善恶报应等智慧的见。
如错认我们今天的病痛为自己不小心等所造成,而不知是过去过失的因于今
日成熟果。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但佛陀和菩萨的如量见会将此因缘看得清
清楚楚。
自我见,证悟自性(见到自己的真性者)的见,如禅宗所提的明心见性,但有深浅的差别。
离碍见,为无阻碍的智慧。我们的智慧是有障碍的,如无法见到自己背后的事物,但佛智无碍、知道万法的真性。
离贪见。
一至三地的菩萨仍具微贪的障碍,七地以下的菩萨亦微具傲慢心的障碍,因
此称为不净七地。
八地以上菩萨已离贪、傲慢之心,故称为清净三地。皈依处的僧宝大乘菩萨即具此成就,这些菩萨有些亦早已成佛,为渡化众生乃示现菩萨身。
离俗气,已断世俗的习气。
如行利众事业,世俗习气仍存偏私心,如先帮亲人,再帮他人的心念,于大乘菩萨已无此分别或偏私念,面对任何人的痛苦时亦然,并可随处同时化现无数,渡化很多众生。
悟德,已圆满具足道谛的功德(即达人无我、法无我)。
短德,已入灭谛,即涅槃。
具此已不具任何障碍,无是与非、好与坏等行为的分别。
皈依处的僧宝应该就是具此八德的大乘菩萨,能救渡、指导我们,其他自己还没有解脱者也无法救渡我们,所以也不是我们皈依的对象。以上是三宝功德简单的介绍。
一般授戒的比丘、比丘尼等是我们行菩萨道的道友、善友,亦可为善知识。授皈依戒者尤应对其尊重,此也是皈依戒之一。本来受别解脱戒的僧众责任是重大的,释尊将所有弘扬和修持佛法的责任交给他后代的僧众,释尊在涅槃经里曾提及:「我的后代是不同的,一般人无法相比,因此居士或对佛法有信心者要护持或尊重僧众。」因此我们皈依僧宝时,僧众和八大菩萨都是我们的道友。我们法本里所讲的「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的真实就是Sam、就是清净的意思。
三根本皈依(就是内皈依,生起次第的皈依)
三根本为上师、本尊、空行母
乃以身口意三业奉献上师、依止本尊、以空行为伴行皈依。
上师
是所有功德的来源,是加持的根本。阿底峡尊者曾说:「若无上师则无真实的佛法,无真实的解脱道。」上师指导我们解脱的道路,因此我们寻找功德圆满的上师,三门清净的依止他、向他请教法益,马雅鸣菩萨在他所写《事师法五十诵》里说:「侍奉十方诸佛菩萨的事情,就是侍奉上师。」因此没有上师,佛法的道乃断。
若以三藏论,律藏的上师即律师、经藏的上师即善知识,密宗里有三恩具德不变金刚上师(根本上师),为给予我们传承口诀、灌顶、佛法解释而让我们得到解脱者,上师的分类很多,给予我们四句佛法开示者也是上师,因此皈依前要先仔细观察清楚,不可认错,隆钦巴大师在所著《心性休息导引》里也说:「末法时期,具德圆满的上师难寻,因此具大悲心、传承清净、戒律清净、佛法通达者也可以为上师」。
本尊(明空不二观修之钥 — 本尊与空行母)
为成就的根本,诸佛菩萨〝明〞的部分。
是我们秘密专修的法门,是我们累世曾修、此生续修,或累世、今生曾接受灌顶而具善缘者,此生再续修便易成就,一般可请求上师为我们明观而出,或以
接受灌顶的本尊为我们的本尊。
本尊不可太多,所有诸佛菩萨原为同一体,专修其一则息增怀诛四种事业都会成就。本来观想的本尊是要换,但心念未稳定前,先择一修行,会比较容易观想、容易相应,待修习成熟可一一观想清楚、心性也稳定后,可换其他相,如观音菩萨本身有无数化身,我们首先要有坚定的定力后,便可观修其他不同的观音化身,但如定力不够,大多的观想不但无助,反而有害自己的定力和修行,所以我们先观想一个本尊。本来成就一个本尊就等于成就所有诸佛菩萨的法门,因此本尊是成就的根本,上师是加持的根本,空行母是事业的根本。
空行母(明空不二观修之钥 — 本尊与空行母)
是事业的根本,是诸佛菩萨〝空〞的部分,而本尊是诸佛菩萨〝明〞的部分,我们说明空不二,因此本尊和空行母双修,很快即能成就。而要成就四种事业,应观修空行母,即除事业诸种障,与其他佛菩萨相较,可更快速帮忙我们成就。
脉、风、明点的皈依(密皈依,圆满次第的皈依)
乃依法、报、化三身行皈依。
圆满次第里有脉、风、明点的观修法,就是一般俗称的藏密气功,此是依靠观想,一般的气功可以治病但无法解脱,气、脉、明点的观修法可以解脱,为什么呢?我们首先要发菩提心,然后观想自己的身体是文武百尊的坛城,身内依三脉五轮或四轮或七轮等作不同观想时,依次观想……..顶轮为金刚部金刚萨埵的净土,喉轮为莲花部阿弥陀佛净土,心轮为佛部毗卢遮那佛净土,脐轮为宝部宝生佛净土,计为四轮。加密轮为事业部不空成就佛净土,则为五轮。若再加风轮和火轮,则为七轮。身体幻化成五方佛净土,上下气配合时,能使色身内不净的脉转化为清净「化身」,不净的风(气)转化为清净的「报身」,不净的明点转化为清净「法身」,脉、风、明点的自性本来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空性,我们常说悲空不二。如此的皈依就不是顶礼、供养或礼拜,而是依靠脉风明点的观修法能于未来得到法、报、化三身的功德。
体性、自性、大悲坛城的皈依(密密皈依,大圆满次第的皈依)
体性即万物的本性,也就是空性。 明空不二
自性是空性的特点即〝明〞处,是任运、功德圆满的。
大悲为空性里〝用〞的部分。
体性和自性本来是一样,唯为〝明〞和〝空〞的差别,大悲坛城中的大悲就是〝用〞,就是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为胜义的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本是同体不可分,于此三者一体的坛城中,诸佛功德圆满,明空不二,大悲渡众。
大悲坛城中的「坛城」乃为胜义菩提心,而胜义菩提心就是佛陀的意、佛陀清净的智慧。佛身虽入涅槃,但佛陀为了利益众生的事业分秒不停歇,此于大圆满经续内也说:「佛陀智慧的游戏是不会断的」。
「乃至胜义菩提恒皈依」法本此处所讲的胜义菩提就是佛果,此句的意思为:「我们由今天起直至证悟佛果,常常皈依三宝佛和三根本,依靠气、脉、明点,而至通达体性、自性、大悲的坛城。」也就是以气、脉、明点为因,转为法报化三身的话就是自性、体性、大悲,就是果,也可以说是「基」,众生本初已具,但因无明业障乃沈于烦恼中而不彰,于此金刚修实相皈依及皈依境自相续中能为所修,清净任运而出,以至通达佛果。即业障未净、三身未现之前,于外 — 我们依靠三宝佛的法力、三根本的加持和脉、风、明点的修行,便能通达体性、自性、大悲的坛城中。
以上为皈依简单的解释!皈依三宝后,要明了皈依的戒律即皈依学处,不懂则易犯戒,如有些影印失败的仪轨或法本等是不可随意弃置垃圾桶内,焚毁即好,否则也是破皈依戒。所舍学处、所取学处、通分学处在藏传佛教里乃较为普遍………….。
皈依学处(戒律)
所舍学处 所取学处 通分学处
所舍学处有三
皈依以后,首先要离开三种……..。
因皈依佛,故不可皈依诸种神祇。有急难时,可暂时请其帮忙,可为友,但不可究竟的皈依他们。行烟供或修舍身法时,他们都是客,此时给予一点
供养是可以的,亦能教导他们佛法。
因皈依法,故不可伤害有情。不害众生很难,如常于无意中伤害了微小不易见的动物,但明显易见的大动物确不可因自己的习性再去伤害。
因皈依僧,故不与外道同居,也不跟随其他宗派,因环境的不允许而难免与外道同居时,应常忏悔,也不跟随即可。
所取学处有三
因皈依佛,于见任何佛像、佛卡等,不论完整或破损,恒常顶礼恭敬,并安置于清净处。
因皈依法,故见闻所有佛经或论典等必恭敬,一点也不可轻视。如上已提一般影印佛经或仪轨失败时,不可随意放入垃圾桶,为恭敬不污损故,应予焚烧。
因皈依僧,故恭敬僧众。遇穿法衣者必予尊重,遇托钵者必予结缘。僧衣虽依地方风俗而有异,但知为出家众或每见僧服时,必置清净处以表尊重。
通分学处(五通分学处)
密宗内的共通学处有五条(简称五通分学处),也有四种不同的版本,其他宗派并未如此细分。阿底峡尊者也因特别推荐五通分学处,他的学处乃流传最广,其他如阿哩巴趁所写的《三律仪论》内也载有详细的五种共通学处,其他则较少。
通分学处分三
因皈依佛,故视自己的上师如佛,恒常尊敬。
因皈依法,故视自己上师的语如法语,不可违背。
因皈依僧,故视金刚师兄或佛门皈依者如道友,三门清净恒恭敬。
阿底峡尊者所提五共通学处
为尊者根据经典所载整理而出。西藏亦有其他高僧整理,只是并未发扬光大。
纵临命危时,也不可失去皈依戒。
纵遇各种利惑、财诱时,亦不可失去皈依戒。
纵遇任何困难时,亦不可放弃三宝的戒律。应祈求三宝并深入观察自己的命运、因果报应等,于任何状况,都不可失却皈依戒。
往任何处去时,均需顶礼去往方向所在的佛,以祈恒常不忘三宝。比如往北行时,先顶礼不空成就佛。于平常不便时,顶礼本尊亦可。
每日恒念皈依文。除自己恒念皈依文外,亦劝或提醒他人念,以能反思、观察自己戒律的持守。应注意,对能接受自己建议的熟人,我们给予规劝或提醒,对未熟识或不能接受自己建议者,则善巧的观想他们与我们一起持念,如入菩萨行内提及:「自己若无能力以外在的方式帮忙他人时,也要用自己的心去帮忙他」。
以上是皈依的学处。除此之外,我们于四行为间(行、住、食、卧)都以密乘的善巧方便法时刻不忘三宝,即随时观想诸佛、或菩萨、或上师、或本尊等皈依处与我们同在,如行走时观想坐于右肩上、自己绕着诸佛菩萨而行走,吃饭时观想于喉轮上、所食全部供养诸佛菩萨等,坐时观想于顶轮虚空上,睡觉时观想于心轮、心止于上师而入睡,此时睡中无恶梦,心亦不散乱,慢慢即相应上师、诸佛菩萨等的心和智慧。其他如僧众诵戒日或六齐日等亦应供养诸佛,如果不方便,就以三餐作供养,并观想这些食物都是诸佛菩萨所赐、为他们所加持,食用后,我们身心已为加持。
皈依境的观想
首先观想修法所在处为珍宝所遍成的庄严净土,此净土如《阿弥陀经》所言般具足十方世界诸佛功德,净土的中央、我们自身对面虚空中,有一颗生五枝叶的如意树,叶果茂密广遍东西南北一切空界,每枝叶上都挂满各式稀珍奇宝等种种变化为严饰。
(一)皈依境主尊
中间如意树枝
在中间的枝上,有一八大师子所拥的宝座,宝座上有杂色的莲花日、月轮垫,上面坐着体性为一切佛总集体性、无等大悲宝藏的具德根本上师,身现莲师相、身白色而现红润光彩,一面二足,以国王游戏姿而坐,右手期克印持五钴黄金杵,左手结等引印、上有嘎巴拉宝瓶充满无死甘露并覆以如意树叶。身着法衣长袍,头戴莲冠,与右手持钺刀、左手持颅器(头盖骨)的白色智慧海生金刚佛母平等加行。
(二)前枝如意树
主尊莲师的对面虚空中,面相莲师。
(三)右枝如意树上
大乘八大菩萨众双足平等立于莲花日、月轮座上
(四) 左枝如意树上
小乘声闻、缘觉众立足而住。
(五) 背后枝如意树上
法宝经卷层迭而上
以上皈依境观想清楚后,并观想自己坐于如意树前,自己今生的父亲坐于我们的右侧、母亲坐于左侧,冤亲债主、怨敌、诸有仇者及魔障等皆坐于我们前方、面向皈依境,所有亲朋至亲、好友及三界六道一切诸有情等,皆于我们两侧及后方合掌而坐,都与我们一起面相皈依境、念诵皈依文。为何观想敌人坐于我们前面呢?大乘菩萨道忍辱波罗蜜要圆满时,一定要有敌人,敌人就是我们最好的亲友,无敌人则我们的忍辱波罗蜜无法成就,若无敌人就观想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与己曾有小恩怨者在前亦可。
修行结束前,观想皈依境中诸尊众的身中放无量光,照触自、他一切有情众,皆一一如飞鸟,融入莲师及眷属中,诸眷属众又一一融入莲师及传承上师众,传承上师众又复由上而下融入莲师(上师)身,莲师融于光中消失,于此法身离戏中打坐。初学人不懂入空性时,则心里想我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我们的心融合在一起,再发菩提心,所有众生得到解脱,将心放在善念上即可。
起心动念时,可重复观修或念诵皈依文或起坐,起坐前应念诵回向文,将所修诸功德回向一切有情。回向是每次不可忘记的法门,若无回向则我们于瞋念怒心起时,所有功德将马上消失,有回向则我们起任何烦恼时,功德亦不会消失。皈依的功德依《五股经》上说:「皈依者,若有形色者,充满虚空界。」皈依的功德如果有颜色的话能充满虚空,所有情趣世界也容不下,皈依是所有佛教的入门,能消诸业障,如刚刚所提观想诸佛菩萨发光,融入我们自身消除我们的业障,如此的观想也会圆满我们的智慧资粮。
以上是我们今天简单所讲的皈依,我们时间有限、我的国语也不是很标准,但希望你们都能听得懂,若不懂,以后可找时间问,我们再详细解释。最后,我们一起将今天听闻佛法善业的功德回向一切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