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赤松德贞上师相应法灌顶开示 ——南开仁波切
 
{返回 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63
赤松德贞上师相应法灌顶开示 ——南开仁波切
  
  一切本尊都是五方佛的化现,赤松德贞则特别是文殊菩萨为调伏藏地诸魔,使佛法在此黑暗地区弘传的示现。在赤松德贞主政期间,曾迎请印度密法大师莲花生大士,以及许多的班智达、堪布到西藏首度建立佛法,对西藏的恩德很大。
  在所谓莲师二十五大弟子之中,藏王赤松德贞也是其中一个。这二十五大弟子其实就是莲师身、语、意、事业、功德的化现。虽然在印度并没有新旧译派的分别,但是佛法传到西藏时,因为传入时间与传入的大师不同,因此产生了今日的四大教派。在旧译宁玛派一百零八位大德童中,法王娘尼玛悟色与古汝却吉旺秋,分别是赤松德贞身和语的化身。
  至于宁玛派的教授则有九种传承之说,分别是:法身诸佛密意传承、报身持明表示传承、化身常人耳闻传承、受命者授记传承、有缘者伏藏传承、发愿者印付传承、以及常说的远经典传承、近岩藏传承与甚深净境传承。
  今天的这个灌顶是赤松德贞现上师相的灌顶。在金刚乘中上师代表正觉,即今一切诸佛亦不如上师之珍贵,因为如果没有上师的话,就不可能有佛,没有上师我们就不可能得到成就。因为藏王赤松德贞是莲师的化身,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是莲师的灌顶。
  在领受金刚乘教法之前,正确的发心极为重要,所谓正确的发心就是对传法上师、坛城本尊的信心与虔敬,具足此点方能使我们真正得灌、领受到灌顶的加持力。
  想要生起正确发心,我们首先应专注在自己身体本具的财宝,也就是离于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善缘的珍贵人身。有了这样的珍贵人身,我们便能进入坛城领受灌顶,进而如法修持、解脱证悟。
  欲入于金刚乘之道,首先必需自具德的证悟上师处领受完全的灌顶,此后方能修持密法。然而灌顶的加持力是否能够永远留在我们身上,直到我们圆满佛道,则有赖于我们持守的三昧耶戒是否清净。三昧耶戒虽分共与不共等繁多戒条,但可总括身语三种三昧耶,也就是发誓绝不做出在身语意上伤害上师的事。为象徵我们愿意持守此诸三昧耶戒,所以我们要先喝下三昧耶戒水。
  然后在观想本尊净相之前,先做皈依与发菩提心,思惟我等入于上师亦德贞之坛城,乃为协助等虚空之无尽众生积聚福德、智慧两种资粮,速成赤松德贞之果位。
  此赤松德贞上师灌顶正行分为宝瓶、秘密甘露、智慧,以及第四名词灌顶四种加持,最后还有食子的身、语、意、事业、功德加持。
  (灌顶观想:略)
  为何第四灌顶称名词灌顶呢?因为在此灌顶中,上师手持水晶,藉名词之陈述而为我们引见自心本性。为何以水晶为象徵呢?因为水晶是透明的,如空性般;但水晶又有明性,可以反射一切光线成不同颜色之光,如心之觉知。心之空性与觉知合一,即可生出种种智慧。第四灌顶就是我们常用的佛教术语:大手印、大圆满,或阿底瑜珈。在究竟的引见自心本性中,第四灌顶是证悟之道的最重要部份,在我们领此教法时,不管用那一种参考物或象徵物,最重要的就是不随过去念、不生未来念,安住当下之平常心中。如果我们能于此四灌有所领悟,将来必可达到证悟之果。再也没有比这更高深的教法,这是大手印、大圆满的心要所在。

{返回 密乘之门·灌顶开示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龙钦巴上师相应法灌顶开示 ——堪布仁津多杰
下一篇:莲师三根本灌顶开示 ——第九世确兗仁波切
 关于灌顶的开示(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
 黄金刚萨埵灌顶开示—— 第八世德颂仁波切
 赤松德贞上师相应法灌顶开示 ——南开仁波切
 狮面空行母灌顶开示(二) 堪布仁津多杰
 胜乐轮金刚五尊灌顶开示 第十二世嘉察仁波切
 大圆满三根本灌顶开示 勘布恭却嘉称
 妙音天女灌顶开示 第七世塔立仁波切
 俱生金刚亥母灌顶开示 第八世德颂仁波切
 黑文殊师利菩萨灌顶开示 ——第八世德颂仁波切
 阿弥陀佛灌顶开示 第十二世太锡度仁波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一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柒叁 一门深入均可成佛[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妈祖[栏目:生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七、四方参访 在甘地的修道院[栏目: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藏传佛教的思想特点及理论渊源[栏目:班班多杰教授文集]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入实际品第五[栏目:智谕法师]
 心五四运动 四要:安定人心的主张[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法鼓法音]
 《中峰国师训诲文》讲解 五[栏目:如瑞法师]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八章 民国以来的中国佛教 第五节 佛书的刊行[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