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灌顶的开示——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
什么是灌顶?有的人说灌顶就是给你一种权利,从此以后你就可以修学某种密法。这种说法对不对?对,但灌顶的内涵不仅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灌顶的过程中,上师按仪轨修法祈请上师、本尊、空行及观修与本尊无二来净化和清洗你的业障,并把成就四身的金刚种子种到你的心田(第八意识)中。
打个比方说:大家现在都好比是农民,但几十年、几百年却没有粮食可吃,一直处于极度的饥饿当中。因为大家虽然有土地,却没有种子,也不懂播种的技术。而上师就好比是具足粮食的富有者,有好多的粮食,不仅自己够用,还可以分给大家,而且特别精通播种技术。
那怎样才能获得种子,解决自己的饥饿呢?这要靠两方面的配合:一方面要上师在你自心的土地上播下种子,并教你如何培育;另一方面需要你自己对播种者具足信心,肯把自己的土地让出来,还要努力保护和培育种子。所以希望大家在灌顶的过程中能好好地忏悔,把无明傲慢的“我”放下,真正身、口、意相应上师。得到灌顶之后,如法地持戒、修持就是保护和培育这个种子。
灌顶是一件很庄严、很殊胜的事。灌顶有许多的方法:
·有:名灌顶、摸顶、飘带、佛冠、铃杵、净水、经典、密咒、药丸、宝镜、*轮、行为等结缘灌顶;
·简易修法的灌顶(包含加行灌顶):受了灌顶之后,有进行某一本尊的简易修法或四加行的权利;
·本尊修法灌顶:受了此灌顶之后,获得进入本尊四部瑜伽的权利,一般受了此灌顶之后,应开始闭关精进修持;
·究竟灌顶——也称明心见性灌顶。
一个人在没有灌顶、引导的情况下修学密法,是特别容易出差错的。
如果你依照书本或刊物登载之内容擅自模仿修学,实为金刚乘修学之大忌,轻者修学无效,重则着魔颠狂。如果牵涉到气脉等大法上,更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受了灌顶之后,既有传承的加持,又有上师、本尊、空行的加持,修起来觉受和感应是很快的。甚至有些人在灌顶的法会直接产生觉受。而真正的灌顶不仅是一种仪式,也是在上师、本尊、空行为一体的无限加持下使修行人很快地净除业障、强迫性地清除你的无明。在真正殊胜的灌顶法会中,受灌顶的人往往会有身、口、意(气、脉、明点)的感应,自性的坛城会有种种的显现。而不象有些人说的密宗就会搞形式,只是把宝瓶往头上一放就算了。
严格地说,只有当你生起觉受才能算受了真正的灌顶。但大家要清楚的是自己生起觉受也不可以自以为了不得,到处宣扬。自己的感应觉受除了跟上师说以外,即便是金刚兄弟也不允许说,否则加持会慢慢消失。生起的觉受固然是一种好的缘起,但我们修法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得到某一种觉受、某一感应,而在于证悟空性。应不断地修持,不断地增长它。
每一个人在灌顶和修法过程中觉受的层次可能也大不一样,这并不是上师的分别,而是每个人对上师的信心、修法精进所决定。有的人想通过灌顶来消灾、增福,所以佛也就慈悲地设了结缘灌顶。但我们今天不是这种灌顶,而是金刚萨土垂简易修法的四灌顶(瓶、秘密、智慧、句灌顶)。受了这个灌顶一定要发大心,为了自他成佛而修持。
莲师曾经说过:密法中最主要是依靠上师的灌顶,你受到上师的灌顶之后,对上师有信心,就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灌顶之后一定要守护三昧耶戒。灌顶时,上师给你们甘露水,意思就是说:“你要守戒,这就是你成就四身的种子;不守戒,这就是地狱的种子!”而三昧耶戒,最主要一条就是对上师的信心、对法的信心,只要不退失对上师和法的信心,你到达果位就没什么可怀疑的!
皈依与灌顶 (丹京嘉措仁波切开示)
要修行这样殊胜、善巧的密续;如果要修持一位特定本尊,则必须由一位具资格的上师,带领我们进入本尊的坛城。如此,我们的修行才可能得到成功。每一位密续的本尊,都有一个不间断的传承,这个传承必须来自一位有圆满证悟体验的上师,才能够信任与依止。而且,这份体验必须由没有间断的修证者传达给我们,他们都成就了这位本尊的修持,而得到了证悟。「密续」的字面带有「继续的」与「连续」的意义。密续的力量在于透过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修行者传承,保存并传递证悟的体验。因此,如果我们希望转化自己,就必须与这个重要的传承接触,这项接触就是透过灌顶、加持。
接受灌顶能够唤醒我们心中的特别能量,让弟子与上师之间建立起一种沟通,它启发弟子内在的潜能,进入密续的道路,直到圆满成就。灌顶是种修行证悟的分享,它并不代表一个穿着奇异的西藏僧人,将要变戏法似的把不可思议的力量赐给你,使你法力无边。我们不应该把灌顶看成如此,我们也不应该被法会的外观,譬如祈祷、唱诵、摇铃等所据,我们必须了解法会包含着重要的内在意义。
灌顶不但倚靠上师的证悟,同时倚靠弟子的恭敬心与修行层次。这种双向沟通启发了内在的本质,使我们得到加持而不间断的修行,从修道中得到圆满的成就。
灌顶的态度
接受灌顶需要亲身参加,你在特定的时间,来到一个特定的地方,接受一样别人给予你的东西,而且,你的心也要专注。我们要能够放下,接受新的体验,不要不安又分神。因为,这仪式当中包含了很多观想、禅修,它是一种带领我们得到圆满体验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灌顶,必须由上师与弟子共同参加,创造出适当的气氛。上师的责任是引导这个灌顶,使它真正接触到弟子的心灵。弟子必须抱着一种开放的、广阔的心胸,使自己的心处于包容的境界。如果你的心过度执着感官事物,或是紧抓住事物存在的外相,你将失去获得证悟的空间。但是,如果你已得到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慧的充分训练,将很容易在灌顶中去除错误观念的的负担,而能获得真加持。
当上师与弟子都具备了资格,灌顶就充满了喜悦与智慧。灌顶不但是进入密续必须完成的事项,它本身已具备了修行的超凡喜悦与体验。如果我们的观想起初只是停留在想像的阶段,而不是真实的体验,在广大的意识田里埋下种子,这些种子终将成熟,变成真实的证悟。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
因此,你应该永远保持开放与轻松,对发生的一切都感到满足。
密乘皈依(孙景风述)
南无咕噜贝、南无布达耶、南无达嘛耶、南无僧伽耶!
普通一般〔显教〕学佛者,莫不知道皈依佛、法、僧三宝,惟在密教〔密宗〕上,则於皈依三宝之上,加上“皈依上师”一句,就是“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等四句,称为四皈依,为修学佛教密宗的初步,也是西藏密宗四加行之一。所谓四加行法者,就是:一、四皈依。二、大礼拜。三、供曼达。四、百字明等四种,为修学密宗一定要各修满十万遍的基本要法。为什麽修学密宗的人,一定要从这些根本法学起呢?因为密宗首重师承,无师则一切密法不能安立,所以欲明法统之不容紊乱,故以上师居首,以上师能总摄三宝故。换句话说:就是上师为总相,佛法僧为别相。因为释迦世尊是已经灭度的过去佛,弥勒菩萨为将来成就佛道的未来佛,现在的佛教密法,所赖以传承不替者,就是上师。上师如此重要,怎麽可以不立为上首呢?法统怎麽可以不尊重呢?
在藏密的仪规上,每修一法,必先观想自己对面空中,有八狮子抬一高广莲花宝座,座上现出传法上师,居坐於中。本尊、佛、菩萨、缘觉、声闻、护法等一切圣众,於其座下周匝围绕。这是普通一定的轨则。其以上师居中者,即所以尊传承重法统之义也。
密法上所谓的法统者,犹如世法上所谓的血统也。在世法上,最重视一脉相承的嫡子,即古代所谓的宗子;若是宗子即可主宗庙,以序昭穆,可率其家人族属奉飨祭祀;若非宗子,虽祭之不享,以无血统关系,无法与自己渺不相涉者,直接沟通也。
由於显教必须经历多生始获灌顶,或於定中而臻圣位,所以显教有三大阿僧祗劫成佛的说法。若在密教〔密宗〕,可以凡夫身而获灌顶,是因上师嫡承法统血脉之关系;上师入本尊坛城〔曼荼罗〕,修法加持,由诸佛光明〔他力〕,循法系〔法界力〕而至上师,此时上师入本尊三昧,与本尊无二无别;弟子观上师,亦与本尊无二无别;上师乃遍灌学人〔加持力、定力〕,弟子入其心田开发各各本具的净菩提〔自心力〕种子,则弟子的心识,已初度与本尊的光明三智一身、口、意契合,结合为本尊的金刚种子矣!这个从他力、法界力、上师加持力、定力,并与自己心力所结成的种子,虽已粗具种性;而能使这种子相持不散者,即是咒力。若无此咒力,也不易开显,所以在显教上念佛曰念,而在密教〔密宗〕上持咒曰持,其理可想而知。
修密学人既承上师法统传承获受灌顶之後,已将成就佛道的金刚种子,纳入自己识田之内;依法修持,加以灌溉,继续不断,久而久之,与本尊一切相应;今生虽不想即身成佛,实没有这个道理的。譬如生於王家,初生已具太子资格,专待长大成人,即可嗣位为王,不过中间需要教养之功而已!又如电流,诸佛就是发电机,一切密法就是电线,上师乃是线端开关器,倘若不经开关,也难与电相触,而生感应效用。又如电流,开关虽已开启,若承接时,不使用电器,触之者必死;在密教中,各法有各法的仪轨,及种种修法的手续,譬如无上密宗部,有所谓“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就是承接电流的电器。学密宗的人如果不经上师口传心授,犹如发电机不经技师的传授学习,妄自启发。势必触电而死。所有人担心学密危险之处即在此也。若经上师传授,能遵守上师的一切指导,则运用自如,事理圆融无碍矣!密法所以殊胜可贵,有人比喻为乘飞机,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不是靠己力,是靠电力〔他力加持〕的作用;世法与佛法,若能善为了解,都是同样的道理。 重师之道,在宗喀巴大师的教义中,视为重要的学处。兹从菩提道次第科颂中,摘录数则,以说明此理。 颂云:“成悉地由师,是金刚持说;一切实了知,全赖师悦乐。戒初事师颂,应学应当作;总意乐加行,智者慎勿忽。”金刚持就是大日如来。事师颂,是说:在受戒之前,应当遵照事师法五十颂本行持。事师法五十颂,系印度马鸣菩萨所集,当我国宋代时,已有三藏宣梵大师日称的译本。〔佛教大藏经中,收有此译本,惟较西藏原本尚有简略处〕可见我国古代,早已流传,可惜後来无人重视弘扬。
又颂云:“由密器铸成,後得无上师;戒体善取持,依止并如法。达解二藏理,三密事精能;附修诸要则,一一咸若命。次第复完全,稳速得现证;现身定成佛,经言非空论。”戒体,是说:弟子无谄诳心,从上师跟前受,才得戒体。
二藏,是指: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三密,就是:身、口、意。三密精能,是说:精通生、圆二次第。附修法,如:“施食”等法。现证,意谓:见道。经言非空论,是说:依照金刚乘修法,现身决定成佛,绝非空言也。
又颂云:“得师先共住,亲近经多旬;若不互观察,皆得越法罪。功德要求全,密乘无开许;师德若不全,悉地无堪能。若得真依怙,终身应依止;依止勿乖法,乖法地狱沦。当视之如佛,悉地现身证。”互观察,是说:上师观察弟子三个月,乃至六年後,始可传法。弟子观察上师,也应该如此,始往依止,否则,师徒俱堕也。功德求全,是说:学密宗的人选择上师,应该依止具十种功德者,不同於显教的择师,以密宗的择师并无开许之故。悉地,意即成就。若无具德之上师,则悉地无法出生也。终身依止,是说:既然得到具德的上师摄受,必须常常依止,以多依止上师,则悉地速成故。勿乖法,意指:密乘有依止上师之法,切勿相违也。
以上诸颂,为菩提道显密次第中,指导修行密乘的人,终身所应奉行不渝之要道。密乘行者,可取原书〔法尊法师有译本〕研习,先要明了依止上师之理,以培植修密的基础。 卫藏、西康、蒙古、青海各地的密乘行者,承受宗喀巴大师的教法,择师最严。而上师传法收徒,也属不易,如果不是法器,不得轻传大法。但是一经发生师徒关系,则弟子对上师,恭敬承顺,与佛无异,与亲生父母无别。如果上师有所教诲,做弟子的无不信受奉行,如上师教弟子以身负重物,绕匝一周,弟子也必定依师言,负之而趋!况言其他乎?所以依师教而行,此为最要。
徵之过去现在诸佛,均如是说、如是修、如是成;我们并可证之宗喀巴祖师、密勒日巴祖师,以及诸经藏中所说,若不如是,决不易成就。纵然自己看经修法,博通经论,也不易成就。所以能成就的根本,就在完全依止上师,所以西藏有“学本师即能成就”一语,上师成佛我也成佛,上师度众生,我也度众生。反而言之,上师入地狱,我也入地狱;必须具足如此坚固的信心,才算是密宗的弟子。
多杰觉拔尊者开示录中说:“修法之要,当观想上师,能开发根本。对於上师,当至心归仰,为学道之根。道者,非世间道,乃佛道也。故自下而上,应有次第,三业恭敬,须次第而进。如修上乘,非躐等可登,上师能与十方佛等,倘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上师一毛孔,故佛法须在恭敬中求。恭敬上师之次第有三:
一、对於上师尽力侍奉。
二、上师开示教法,一心信仰。
三、如说修行,此为恭敬中最。
此上师修法时,十方诸佛,皆来右绕三匝,向之作礼,欢喜赞叹,以说此法者,修此法者,已与佛同故。供养上师一口食,其功德比一切功德为大,以上师能为众生功德无量故,施与上师之功德亦无量,以彼上师後必成菩提故。”
以上所开示,关於恭敬上师之道,是至为切要之言。所以在蒙、藏、青、康等地,信修之士,甚至舍弃一切家财供养上师而不足为异者,比比皆是。诚以恭敬上师即是重传承,尊法统,实为进入密宗最根本之初步!况且在密乘中,诸法仪轨各各不同,在密宗修法上,有观想种子字等种种密义,必须经上师口授,牢记在心,照例不得笔录,否则必获殃咎。等修法达到相当程度,行者必会经过种种境界,这时,真伪邪正,最难判别,若不请求上师印证,势必著魔,蹈生危险,所以在藏密上有“上师合修”法,这也是密乘行者不可不知道的。
这里所说的上,系指获得阿奢黎地位者而言,以别於僧众,所以位居四皈依之首。所谓阿奢黎者,兹就菩提道次第科颂择师法中,约分为十条,简述於後:
一、住调伏。颂云:“动止要中律,不越显密戒。”住调伏者,意谓安住戒律也。
二、具三慧。颂云:“二教闻思修,三慧具不缺。”二教是说显、密二教,三慧意指闻、思、修。
三、有忍力。颂云:“於功德及证,修行诸方便;神通等甚深,秘藏不显现。”修行方便,就是:菩提道之次第。神通不现,是说:虽有神通不轻易显示也。
四、性沉毅。颂云:“作业性坚忍,重诺事不掉。”意谓:赋性沉毅,能耐坚忍,凡所作业,务必有所成,总不使有始鲜终也。
五、善传授。颂云:“於观机施教,具方便善巧;次第若登高,初中後不谬。”善传授者,观机次第施教,先令学者由菩提道次第中,下中上士修起,然後入密乘,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必使学者不落空,此即善巧方便也。
六、具悲心。颂云:“为报酬佛恩,令正法不沦;不忍心摄受,非利养恭敬。”意谓:具大悲心之上师,为使正法不断故,以不忍之心摄受弟子也。
七、善论议。颂云:“依显密法相,能遮表决择;开合不违量,傍通复中理。”
论议中有“遮诠”,犹如现在论理学上所谓的“否定”。有“表诠”,犹如现在论理学上所谓的“肯定”。性宗度生时,多用“遮诠”,相宗度生时,多用“表诠”;决择时或开或合,均不违反因明之比量,即使触类傍通以为引申,也能符合正理,这即是善论议。
八、精曼荼罗。颂云:“於密教事相,善精密了办。”曼荼罗意即坛城,密教修法中,应当自行建造坛城,此属工巧明,必须全部精通熟练;又密教中手印等等事相,皆以表理,必须事理均通达,且能善为了办,尤须精密也。
九、解加行。颂云:“种种陀罗尼,修行助道等;一一皆具足,实习之修智。” 意谓:有实修的智慧,所以能了解诸陀罗尼,及助道等法也。
十、根调寂。颂云:“虽不具相好,内德实充盈;外仪亦可表,慈威而调纯。言少言必当,见者生钦敬。”外仪可表,是指见外相。烦恼轻,是说示现诸根调寂,而知其内德充盈也。
以上择师十德,若在显教但具其中一二即可。密乘〔密宗〕择师,非十德全具不可也。但是具此十德之上师,以严格论,固然不易寻得,然依宗喀巴大师菩提道修法次第,先从显教,进至密教,铸成密器以後,自易获得。或本尊等示现,或由他缘会合;必能寻获具足十德之上师而依止之。其所难者,是难得密器成就耳!或有“善知识障”不易寻得上师,如果密器成就,这种障碍也易排除。以上是择师十德,但是,另有四种应该拣除者:
一、多忿恚而不具悲心者。〔慈悲、菩提心为福慧根本〕
二、贪求名闻利养而无厌足者。〔不以修行为重〕
三、持己傲慢而无防护者。〔自执我慢〕
四、多谄曲而不正直者。〔欺诳众生〕
以上四种,若有其一,即宜拣除而不可依止。
又所谓金刚阿奢黎者,是指如量师而言〔程度极高的上师〕,必须性相显密,一切具足,五明悉通,上承法统,下化众生。颂云:“谓求如量师,则得流甘露。”滋养慧身,得其有形无形的摄护,不堕邪险,指示修行道途的曲直险易,无迂回迟缓,不入疑怖之林,稳可速抵家故;盖因密教系善起显教〔教理〕之用。法流甘露者,是指直承上师之法乳,有承传之加持力,一经灌顶,即可得法流甘露滋养慧身。又依止具德上师,常有护法神拥护加持,则弟子也蒙其加被矣!
敬重上师之义,已如以上所述,反观内地行者,虽知敬重上师,唯对此中密义,尚鲜深切探求,因就所知,为造此论,就正於一般学密同道,愿共勉之。即幸甚!祷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