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修习无常想能断一切
法增比丘
在[杂阿含270经]里佛陀说修习多修习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而证得阿罗汉果。
无常者是以灭尽之义来观察,苦者是以怖畏之义来观察,无我者是以不实之义来观察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丑,远,近十一种情况的诸法。
[杂阿含(二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1)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荄断草。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2)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揽其端,举而抖擞,萎枯悉落,取其长者。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3)譬如庵罗果着树,猛风摇条,果悉堕落。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4)譬如楼阁,中心坚固,众材所依,摄受不散。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5)譬如一切众生迹,象迹为大,能摄受故。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6)譬如阎浮提一切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为第一,悉摄受故。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7)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闇冥。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8)譬如转轮圣王,于诸小王最上、最胜。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佛说是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在这部经里,佛陀以八种比喻来解释整个修行的过程:相信佛陀、修习正法、清净戒行、守护根门、具足波罗蜜、断除烦恼、精进不懈、观照无常、和向于涅槃等。
这八种比喻:田夫深耕断草、人揽草取其长者、风摇落庵罗果、楼阁依众材、象迹最大、诸河赴大海、日出除闇冥、转圣王于诸王最胜。
1.农夫深耕其田地断除杂草以示修行须要先把不善之行为先以持戒、守护根门完全净除。
2.人揽草割除长的草是指修行须要把最主要执著先解决(指先观照无常)。
3.风摇落熟的庵罗果,是指已经具足善根的修行人能断除众多的烦恼;向往涅槃须依众多的波罗蜜,如布施(dāna)、持戒(sila)、忍辱(khanti)、精进(Vīriya)、慈爱(mettā)、真实(sacca)、出离(nekkhamma)、决意(adhitthāna)、智慧(Paññā)、和舍(upekkhā)等。
4. 楼阁依众材,是指修行是依靠三学来成就的。
5.众多的善根中又以精进为最大,犹如众生的足迹皆入于大象之迹一般。
6.诸河赴大海像众修行人,四双八辈皆入于涅槃;
7.日出除闇冥喻要依正法,靠观照破除无明才能停止轮回。
8.转圣王于诸王为最胜是比喻佛陀在三界众生之中是最胜,无一众生能及。
一切身心的现象,不论是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丑,远,近;都是在不停地生灭,没有一刻是固定的。观照者须要作数千数万次或更多的观照之後,才能如实地知道这些身心现象的无常(anicca)和不实,是不园滿,是屬於苦,没有一絲毫可以称为是‘我’或‘我的’,这种观智称为三法印智(Sammasana ñāņa)。
阿罗汉道的主要烦恼是五上分结,即是色界爱、无色界爱、掉举、我慢、和无明。[杂阿含270经]里佛陀说修习和多修习无常想,因多修习的缘故能断除这一切的烦恼;而证得阿罗汉果。色界爱是对色界定所起的贪爱,无色界爱是对无色界定所起的贪爱,掉举是正念还不能完全园满,我慢是潜在的我执,无明是对四圣谛未能园满透彻三转十二行。
在[攝阿毗达摩义论]里指出色蕴具有無常性:有坏灭的特相,有沉沒的作用,以色的灭尽为现狀,以受坏灭的色为近因。
色蕴之所以会继续生存是因为有段食,也即是攝取食物,段食有滋养素的特相,有取色与食物的作用,以支持身体為现狀,以食物為近因。
但我们被延续的色蕴所蒙蔽着,见不到无常的真相。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常,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9.9]) 受、想、行、识也如是。
「诸比丘!对色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色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者,则厌患于色。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蕴相应52.10])受、想、行、识也如是。
修无常随观者会断除常想,從观無常所行的道,叫做無相解脫道。由無常隨观而离顛倒相,即想顛倒、心顛倒、和見顛倒,因此而能次第证斯陀洹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观無常而解脱的行者叫做入於‘無相隨观解脫門’。对一切诸行,是无常的、暂时的、限于生灭的、坏灭的、剎那的、动摇的、破坏的、非恒的、变易法的、不实的、非有的、有为的,死法的种种理由而观无常。
在[相应部]IV.72经(Malunkya Sutta)里佛陀指出:「在看、听、想时,即刻观照(无常),連续的意门所引起的执著,就无法生起。」「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常,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9.9]) 受、想、行、识也如是。在[济历曼南达经(Girimananda Sutta)]([增支部10.60])佛教导说:「阿难!如何观修诸行无常想呢?于此,阿难!比丘对诸行生忧患,惭耻,厌恶心。阿难!如是观修诸行无常。」
再以四十行相来观察,即:
(1-10)无常、苦、病、痈、箭、恶、疾、敌、毁、难、
(11-20)祸、怖畏、灾患、动、坏、不恒、非保护所、非避难所、非归依处、无、
(21-30)虚、空、无我、患、变法、不实、恶之根、杀戮者、不利、有漏、
(31-40)有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悲法、恼法、杂染法。
这样的观察能得随顺忍,而能决定五蕴之灭是涅槃。
我们应以苦随观断乐想。了解有为法的苦,经常修习的结果,就会生起对诸造作的厌倦,而以‘无愿解脱门’,证得涅槃。「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苦,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10.10]) 受、想、行、识也如是。对诸行以是屡屡逼恼的、是有苦的、是苦之基、是病、是廱、是箭、是恼、是疾、是祸、是怖畏、是灾患、非救护所、非避难所、非皈依处,是过患、是痛苦之根、是杀戮者、是有漏、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愁法、是悲法、是忧法、是恼法、是杂染法等种种理由而观苦。
对诸行以是非可爱的,是恶臭的、是可厌的、是可恶的,不值得庄严的、是丑陋的、是弃舍的种种理由而观苦相是不净。
我们应以无我随观断我想。了解诸法的空性,经常修习的结果,就会生起对诸法的空性的智慧,而以‘空解脱门’,证得涅槃。「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我,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11.11]) 受、想、行、识也如是。在[济历曼南达经]([增支部10.60])佛教导说:「阿难!如何观修无我想[8]呢?于此,比丘前往林中,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眼是非我,色相是非我;耳是非我,声是非我;鼻是非我,香是非我;舌是非我,味是非我;身是非我,触是非我;意门是非我,意境是非我。如此住于观修六内处与六外处是非我。阿难!如是于色观修无我。」对诸行以是他、是无、是虚、是空、无主、不自在、不自由等种种理由而观无我。
上述的四十行相又分为三组:无常随观是观察无常、毁、动、坏、不恒、变异、不实、不利、有为、死法十种,于五蕴观察而有五十无常随观。无我随观是观察敌、无、虚、空、无我五种,于五蕴观察而有二十五无我随观。其余的二十五种于五蕴观察而有一百二十五种苦随观。
他们的差异在于入门的不同,因为观无常而证入‘无相解脱门’。因为多病观苦而证入‘无愿解脱门’。和因为观无我而证入‘空解脱门’。多数的人是观无常证入‘无相解脱门’,或观苦证入‘无愿解脱门’。极少数的人是观无我证入‘空解脱门’。为什么呢?因为观无我是更深的,它是从观无常开始的。
佛对弥醯说:「弥醯!一个已领悟无常者,无我的知觉亦生起。」(《弥醯经》)佛又说:「当自性的无常被观照,自性的无我也被理解,三相之一若被察觉,其他二相也会被领悟。」(《三菩提经Sambodhisutta》)
因为在道非道智见清净时,它为十种观的杂染影响,不能如实的观察三相,所以在行道智见清净再作观察以使三相现起。为何三相不现起呢?因为不能照见五蕴的生灭,被相续的假相所覆蔽,所以不现起无常相。又因为不能观照生灭的逼恼,为四威仪所覆蔽,故不现起苦相。又因为不能观照种种界的分别,为坚实所覆蔽,故不现起无我相。
这里每个人虽有不同的习性,但是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是一致和必需做的,最后视观照的深度,而入不同的解脱门。每个人的行舍智可由三相随观而转起三解脱门。
法增比丘11/12/2009于马来西亚宜力佛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