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的三种调控之行禅
 
{返回 著述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67

心的三种调控之行禅

   行禅

  你可否想象牵涉到行走的活动范畴吗?你走去上班,作行走运动、观光、走去用晚餐、走去方便,以及许多有趣及不适当提及的东西。
  但当你在晨光里在偏僻的海滩上散步的感受与思绪,可就与你走向牙医的椅子上时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全部在心境里。请注意,这心境能断定你将有什么作为及生活的际遇。你若很不留心的行走,你最终可能走入医院或坟墓。当然,在这时代许多人都减少了行走,他们以车代步。乘着这新科技所赐予的速度,你也许须付出更多的正念来确保安全。让我给你一些关于行禅的修习指示:

·要学习以正念去行禅,你需要找一个宁静的地方。长度大约需三十尺。它最好是清洁,平直的地方,同时周围没有人在注视着你的活动。要不然,能有十步的距离也行了。
·首先,你必须在心中生起对自己站势的觉醒。这不是想象,而是感觉身体的真实情况(如实地感觉身体)那张力。扎实感,也许有些摆动。轻松地保传挺直的姿态。双手相握以保持平静。你可闭上眼睛,及让心自在、平静、轻松及快乐。学习放开你所有的问题与思维。它们不值得你老是攀缘住。让心歇一歇。就只活在当下及保持觉醒。

·接着,在摄心静气之后,开始行走。注意走着的足步下端,小腿之下。眼睛开着,自在地以你感到最舒适最轻松的速度行走。为了帮助把心专注在足部、你可在心里默念“右,左”或“走”、“走”或你所喜爱的任何字眼。记得,不要想,只把心专注在当下。

·到了转身的时候,注意转身的动作。

·每当注意力溜去思维时,你便必须唤回你的醒觉,正念地观“想”,然后回去观照脚步。如果紧张感或苦闷冒出来,你便必须停下脚步,以同样的方式唤回醒觉。站着有正念地观“紧张感”或苦闷,才继续行禅。

·我规劝修行者以心能跟得上的节奏行走。心一旦跟上了,行禅便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这时便保持这节奏。

·当你觉得较平静或有些疲倦时,放慢你的步伐,同时身心皆更轻松地行走。那些能如此得定的人能行禅一小时,却仿佛只度过一分钟时光一样。他们感觉上似乎轻飘飘地在云上行走一样。你可因此觉得非常喜悦。

·可是,有一点要补充的是,当你感到真正轻松自在时,让心保持热切觉醒地观注步伐。尝试去感觉那种种流水般延绵的感觉——紧,推与拉的力量,轻或重,及脚底触地时的接触。

·为了让初学者在这方面都有更敏锐的知觉,导师们发明一套把每个步伐分成二到六个阶段来观察的方法。虽然对多数人来说,三个阶段也足够,它却能在修习者具足有关条件时逐步增加。

·在精修或正式的禅修期间,标准的做法是做一小时行禅,其中再分作三个阶段——首二十分钟是一步禅,次二十分钟是二步禅,剩余的二十分钟是三步禅(加起来共一小时)。

·这么做的用意是要让心达致更专注的醒觉,这能通过放缓步伐及作更透彻的观照来达致。能引发最多正念的行禅方式便是最恰当的行禅法。

·从一个到六个部分的行禅法如下:
  右 - 左
  提起,踏下
  提起,推前,踏下
  (脚跟)上升,提起,推前,踏下。
  上升,提起,推前,降低,踏下。
  上升,提起,推前,降低,踏步,下压。

(请参考A图的各种行禅步骤)

·禅者在仔细观察一个步伐里的每个部分,将能发觉到其中的感觉或力量。他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它那生灭流逝的紧迫力、推前的力量或踏下时硬感的散播。

·整体而言,每一段行禅前生起的动机,以及停、转之动机,亦须以正念去观照。

·你若能这么做,你可能达致一个完全忘我的状态,所剩余的也只是醒觉与其目标的过程而已。这时你已开始了内修的历程,走向认识我们真正是谁,是什么本性的道路。那时一切因无明而起的与实相的矛盾——那一切苦痛之根将告终。


{返回 著述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的三种调控之坐禅
下一篇:情绪管理教战守策(锺闻瑜)
 阿含经十念法门
 「初果」续言(陈慈兰)
 上座部及大乘佛教的共同信条(罗侯罗法师)
 由观根尘识体证无我
 「法」的定义与普遍应用(S.N.Tandon)
 转烦恼为菩提(丘中仁)
 由观根尘识体证无我(Uthondara Sayadaw)
 心的三种调控之正念
 “九心轮”释义
 生活之中的正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0经 名叫上座经[栏目:相应部 21.比丘相应]
 密义显说 7.消除自我限制[栏目:密义显说]
 宗镜录卷第九十八[栏目:永明延寿大师]
 地狱道苦(二)[栏目:妙离世间·嘎玛仁波切]
 当我们的心很柔软时,总会有不忍心和难过发生,请问该如何调伏我们的心?如何能有空性?[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汉藏教理院重建大讲堂功德碑[栏目:太虚法师]
 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问题(法尊法师)[栏目:中观宗文集]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5[栏目:智海法师]
 佛教戒律与道德[栏目:杨曾文教授]
 暇满难得[栏目:果硕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