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明辨) 八圣道 1.正见
 
{返回 约翰·布列特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20
正见
Right View
samma ditthi
[编者] 约翰-布列特
[中译]良稹
 
 
正见为八圣道为第一道支,属圣道的明辨分部。
 
 
 
定义
        “何为正见? 即苦之智、苦因之智、苦的止息之智、苦的止息道之智: 此谓正见。”
 
——DN22(长部)
 
 
--------------------------------------------------------------------------------
 
 
与圣道其它道支的关系
        “正见何以先行? 他明辨妄见为妄见,正见为正见。此即他的正见。那么,何为妄见? ‘无布施、无供养、无奉献。善业恶业无果无报。无此世来世、无父母、无自行轮回的众生; 无僧侣行者,藉正行、正修,自知、亲证之后,宣说此世来世。’此为妄见......
        “他努力弃绝妄见、进入正见: 这是他的正精进。他念住于弃绝妄见、进入、安住于正见: 这是他的正念。因此,这三道支——正见、正精进、正念——围绕正见而行。”
 
——MN117(中部)
 
 
--------------------------------------------------------------------------------
 
 
妄见的果报……
        “持妄见者,生妄志。妄志者,生妄语。妄语者,生妄业。妄业者,生妄命。妄命者,妄精进。妄精进者,生妄念。妄念者,生妄定。妄定者,生妄知。妄知者,妄得解脱。
        “这便是妄见何以引生失败、无成 。”
 
——AN X 103(增支部)
 
 
--------------------------------------------------------------------------------
 
 
……正见的果报
        “当一个人有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知、正解脱时,他随那个见,凡所行身业……凡所行语业……凡所行意业,凡有动机、凡有决心、凡有造作,皆趋向愉悦、喜乐、适意、福利、幸福。为什么? 因为那个见是吉祥的。”
        “正如一粒甘蔗籽、稻种、葡萄籽种于湿土,凡从水土吸取的一切养分,皆增长其甜味、美味、纯味。为什么? 因为那粒种子是吉祥的。同样地,当一个人有了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知识、正解脱,他随那个见,凡所行身业……凡所行语业……凡所行意业,凡有动机、凡有决心、凡有造作,皆趋向愉悦、喜乐、适意、福利、幸福。为什么? 因为那个见是吉祥的。”
 
——AN X 104(增支部)
 
 
--------------------------------------------------------------------------------
 
 
妄见的丛林
        “有此情形,一位未受教育的凡夫,看不清什么意念适于专注,什么意念不适于专注。 因此,他不专注正当意念,而专注不当意念。什么意念不适于专注、他却在专注? 无论什么意念,当他专注时,未升起的感官欲漏升起、已升起的感官欲漏增长; 未升起的缘起之漏升起……未升起的无明之漏升起、已升起的无明之漏增长。这便是他怎样作不当专注: ‘我有过去吗? 我没有过去吗? 我过去是什么? 我过去怎样? 我已是什么了,过去曾是什么? 我会去未来吗? 我未来会是什么? 我未来怎样? 我已是什么了,未来会是什么? ’ 或者,他对即刻当下有内在的疑惑: ‘我存在吗? 我不存在吗? 我是什么? 我怎样? 这个生灵从哪里来? 会去那里?’
        “随着他这般专注不当,内心升起了六种见[view,见解,眼见]之一: ‘我有自我’之见升起为真确,或者, ‘我没有自我’之见……或者, ‘正是借着自我,我感知自我’ 之见……或者, ‘正是借着自我,我感知非我’ 之见……或者, ‘正是借着非我,我感知自我’ 之见升起为真确,再不然他有如此之见: ‘我这个自我——也就是对此处彼处善恶果报的觉知者——是常住、>常存、固有、不变、永恒的。’ 这就称为见的丛林、见的荒野、见的变形、见的扭曲、见的束缚。为见所捆绑、未受教育的凡夫不能从生、老、死 、忧、哀、痛、悲、惨中解脱。我告诉你们,他不能从苦中解脱。
        “一位受良好教育的圣者弟子……明辨什么意念适于专注,什么意念不适于专注。因此,他不专注不当意念,而专注正当意念。什么意念适于专注? 无论什么意念,当他专注时,未升起的感官欲漏不升起、已升起的感官欲漏被舍离……未升起的缘起之漏不升起……未升起的无明之漏不升起、已升起的无明之漏被舍离。他适当地专注:‘这是苦……这是苦因……这是苦的止息……这是苦的止息之道。’随着他作适当的专注,三种束缚断绝了: 自我观念、疑、对戒律与修持教条的执取[戒禁取]。这就称为藉亲见而灭漏。”
 
——MN2(中部)
 
 
--------------------------------------------------------------------------------
 
 
何时知识真正属于自己
        [迦旃延:] “世尊,人们说,‘正见、正见,’ 到什么地步,才有正见?”
        [佛陀:] “迦旃延,一般来说,这个世界是由极性[作为客体]维持着的,即存在与不存在。但是当一个人以正明辨如实看见世界的缘起,就不会认为这个世界‘不存在’。当他以正明辨如实看见世界的止息,就不会认为这个世界‘存在’ 。
        “迦旃延,一般来说,这个世界受粘着、执取[维持]与偏见的束缚。但是这样一个人,是不会涉入、抓住这些粘取、执取、成见、偏见、偏执的,他也不会坚持‘我自己’ 。 他对此绝无不定、绝无疑惑,即: 有升起时,只有苦的升起; 有消逝时,只有苦的消逝。在这方面,他的知识不依赖他人。迦旃延,到了这个地步,就有了正见。”
 
——SN XII 15(相应部)
 
 
--------------------------------------------------------------------------------
 
 
放弃不善巧素质,培养善巧素质
        “不要只听从报告、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这位行者是我们的导师’的想法。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是缺乏技巧的;这些素质是该受责备的;这些素质受到智者的批评;这些素质采纳奉行起来,趋向伤害与苦痛——那时你应当弃绝它们……
        “当你亲自了解了,“这些素质是善巧的;这些素质是无可责备的;这些素质受到智者的赞扬;这些素质采纳奉行起来,趋向安宁与幸福” ——那时你应当进入、安住其中。”
 
——ANIII 65(增支部)
 

{返回 约翰·布列特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明辨) 八圣道 1.正见-业
下一篇:【法】第五篇 出离
 【法】第四篇 过患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奢摩他) 八圣道 6.正精..
 【法】第三篇 天界
 贩卖佛法书籍有错吗?免费赠送佛书有什么大不了的重要性?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戒德) 八圣道 3.正语..
 佛教徒是素食者吗?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奢摩他) 八圣道 8.正定..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戒德) 八圣道 4.正业..
 【法】第二篇 戒德 2.八戒
 关于独觉佛、阿罗汉、佛、未来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关于“寺院与景点门票收费”之我见[栏目:王雷泉教授]
 受想行识是最微细的[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鹌鹑和补鸟师[栏目:佛本生故事]
 莲宗故事[栏目:智圆法师]
 生死大事之13:如何实质帮助亡者(一)[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是孤独还是团结[栏目:行者随笔]
 从《楞伽经》谈禅宗修身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栏目:荆三隆教授]
 考试[栏目:觉世论业]
 The Sutta-Nipata - Glossary[栏目:The Dhammapada and The Sutta Nipata]
 相应57经 大海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