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为了众生的快乐和幸福
 
{返回 葛印卡老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13
为了众生的快乐和幸福
 
葛印卡
 
下文节自印度内观研究所出版的译文 "佛陀是悲观的吗?"
 
 
印度有许多人曾批评过悉达多乔达摩太子出家的根本动机。他们说只有那些苦行者出家是有益的,他们是为了助人而离家出走。悉达多乔达摩是为了寻找真理而离家出走,因此他的出家是不恰当的。
 
他们相信佛陀不是为助人而出家。他选择出家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为了他自己而已,因此是不合逻辑、毫无益处的。我为这种评论感到惊讶并心痛。竟然连有声望的学者们,对佛陀生平的事实也所知不多。这是因为几千年来,佛陀的话语已不复存在于印度了。
 
当悉达多太子见证到老、病和死的实相时,他的烦恼不只是因为将来有天他必要忍受这些痛苦,而是对那无尽受难众生所发出的无限慈悲。当时他生起了一个疑问:众生有离苦之道吗?他有信心的想-
当有如此多痛苦的存在,就也存在有终极的快乐;
当有无数的轮回再生,就同时存在有令人渴求的未生之境;
那些因过去行为而充满苦恼的人,有一条解救他们的圣道;
我要探索这条解脱生死轮回之道。(Buddhavaṃsa 2.9-16, Sumedhapatthanākathā)
 
他不但是为了个人探索这条解脱之道,而且也是为了在苦海中轮回受难的众生。
 
他想:单为我个人得到解脱,而从艰苦奋斗中证悟到的真理又有何用处呢? 在获得圆满觉悟后,我应该帮助所有的天人得到解脱。(Buddhavaṃsa 2.56, Sumedhapatthanākathā)
 
他会有这种心愿是很自然的。由于这种善的愿力,他累世身为菩萨,藉帮助那些他接触的人们,圆满了自身的波罗蜜。
 
现在是他身为菩萨的最后一生。借着达成觉悟,他不但解脱自己也帮助他人解脱。显然地最重要的是自己得以先解脱。一个盲人如何为另一盲人引路?一个残障者如何带领另一残障者?一个陷于井内的人如何帮助其他在井内的人获得自由?
 
佛陀出家的目的,不只为了满足他对终极真理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解脱他自己以帮助更多的人。所以指称佛陀不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出家,是不正确也是很不幸的说法。
 
真理在内: 何需出家外寻?
 
另外一个经常用来批评佛陀的是,他没有必要离开居家的生活而去寻找解脱,因为究竟的实相就在每个人内。但是这个批判并没有考虑到一件事实,那就是当时往内体证究竟实相的道路早已不存在了。因此寻找并重新发现这条解脱的道路是必要的。如果当时有内观法门,佛陀就不用重新去发现它了。
 
觉悟者仅出现在当内观法门失传之时,那时只剩有各种不同禅定的修行(专注或禅定的技巧,包括世俗的禅定一直到八禅定)。这些禅定可以在我们自己内心找到,但它可能被误用而进入歧途。人们把任何一个阶段禅定的喜乐认为是终极的快乐,而不再继续修炼。能带领人们到达超越世俗领域所有感官及心境界的内观法门早已失落了。而菩萨透过他自己的努力,重新发现这个法门。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在目睹人生中三种痛苦的阶段后,悉达多太子遇见一位沙门(Saman,苦行的托钵僧,特别信靠自己努力去解脱的人)。 很可能在看到那三种人生无可避免的痛苦阶段后,太子深感苦楚,就去找看起来很安祥的沙门。很可能从这位苦行者那里,太子得知了究竟的实相需往内寻求。人必要修练得法,透过有系统的禅修技巧来修行,不能仅靠在家自修。人必须离开家居生活并且去跟随沙门道统的不同老师们来修练。
 
很显然,在佛陀时代的迦比罗卫国(Kapilavatthu),深受沙门道统的影响。因为在这国家里,几世以来就建有佛塔以纪念佛陀之前三位佛中的两位(卡古山大和高那加玛那)(Kakusandha & Konagamana)。虽然当时沙门道统的内观禅修早被遗忘,但各种不同修练专注的技巧(禅那)仍然存在。在沙卡安(Sakyan)王国东边的加拉玛共和国(Kalama)的阿拉罗加拉玛就是当时著名的禅那教师。虽然他教学的主要中心是在摩竭陀国(Magadha),在迦比罗卫国也有一个分部。当阿拉罗加拉玛在摩竭陀国住时,悉达多太子很可能就学于这位沙门。
 
为了学习内省的技巧,悉达多太子出家是必要的,他到摩竭陀国去学习寂静与专注,一直到第七禅定。从这修练中他经验到深度禅定的喜乐,但仍非终极的解脱。因此,他去找沙门道统的另一位教师,优陀枷‧罗玛子(Uddaka Ramputta),跟他学习第八禅定,那是当时公认最高的禅定次第。但即便是到了这个境界,还是未能让他从所有痛苦中解脱出来。
 
在这之后,他尝试极端的修行,折磨惩罚自己整整六年,这些也证明无效。然后,透过自己的努力,他发现了戒定慧的八正道。透过这条正道他获得完全的觉悟,成就正等正觉。完全的觉悟并非从阅读经典、或沉迷于哲学信仰、或卖弄理智所能获得。佛陀不能从任何老师那得到这个法门,因当时解脱之道已不存于世。
 
当一个人觉悟时,他的心充满无限的爱和慈悲。他要将这爱的修行法门传授给更多的人。这慈悲的愿力终于带领他到瓦拉纳西(Varanasi)近郊的鹿野菀(Sarnath)。在那儿他第一次对来自Kapilavastu的五位苦修者开示。他们都成为阿罗汉 (指已破除所有不净烦恼的人),并且体验真正持续的快乐。他在那里停留了三个月,并且把解脱之道传授给其他五十五位修行者。他们也都成为阿罗汉。
 
因此,当六十人成为阿罗汉时,佛陀向他们宣布著名的具历史意义的告诫:
比丘们,上路吧!
为了众生的幸福和快乐,
为了慈悲世人。(Vinaya Piṭaka, Mahāvagga 32, Mārakathā)
 
他说:「不要让两个人走相同的方向」
他们应该分开去不同的地方,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学习并受益于正法。
 
他规劝他们:「教导正法,法是初善,中善,后善,绝对完备并且是完全纯净的。」
 
如果一个人只修戒----这条纯净正法的起点,他这一生会快乐,而死后也将得天神之乐。如果一个人修定(心的专注),正法的中间部份,他能享有平静的喜乐,死后得到梵天的快乐。如果ㄧ个人透过修慧(除去全部的业习)----正法的最后一部份,他必能体证到涅槃无止境的快乐,死后能获得永久、坚定和不死的境界。以此,八圣道是全然完备,不须添减,绝对纯净的。
 
这六十个阿罗汉,以慈悲之心帮助他人,终其一生。他们只有一个目的:
为了众生的幸福和快乐。
 
佛陀在剩下的四十五年生命中,训练数千位阿罗汉以引导众生;并且亲自游历了许多地方,分享法的甘露。他一生都奉献在与众生分享快乐与和谐。佛陀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这种沙门托钵的道统继续不断地传授内观,解脱了无可数计的众生。
 
这些不幸的评论,如佛陀出家的动机,不是为了助人和他应该待在家里去寻找究竟的真理等。这些评语,对那些印度邻国的人,他们深知内观利益众生的事实,了解佛陀的教导,并知道佛陀日夜为众生的幸福与快乐而劳碌,试想他们会有何看法呢? 对那些了解佛陀事实的邻居们来说,我们只会成为一个笑柄罢了。让我们不要再重复这些错误吧!
 
佛陀也曾经被批评过,留下他的年轻的妻子和新生的幼儿,以及老泪纵横的父母。这些批评忘记了悉达多太子在觉悟之后,帮助他的家人获得无限的快乐和解脱。如果他待在家里,那他所能给予的就只是世俗上的舒适与陪伴等较小的快乐而已。相反地,由于出家,他的整个家族得以完全的解脱。几世纪以来,精进的内观禅修者,透过个人实修的经验,了知从各种不净染污中解脱出来的快乐,乃世俗快乐所无法比拟的。
 
 

{返回 葛印卡老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为法服务的价值
下一篇:从一切束缚中解脱
 内观十日课程开示 第十一天开示 如何在课程结束后继续修行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开示中引用的巴利文章句 后记
 佛陀的道路是要体验实相
 正定
 为什么感受?
 各种快乐
 戒:法的基础
 葛印卡老师在黄金之地缅甸
 向祖父致敬
 自我观察的重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谈华严中的净土[栏目:高明道老师]
 旅程的起点[栏目: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
 把“作茧自缚”变成“破茧而出”[栏目:看开]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不违背于科学[栏目:单培根居士]
 〈中观正说〉释论[栏目:竹清嘉措仁波切]
 修持菩提心的方法[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七月斋僧的目的何在[栏目:明日的佛教]
 台湾净土教思想的发展[栏目:法藏法师]
 附录 (一)盂兰盆真义[栏目:佛学入门简要]
 第三部 僧团之父 马哈咖沙巴 第八章 佛陀般涅槃之后[栏目:佛陀的圣弟子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