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你(Buddhism For You)
第七课:永恒的真理—四圣谛(下)
达摩难陀长老 原著
原始佛法三摩地学会 编译
八正道指示了一条清楚而直接的趣向涅槃的道路。其他的宗教或哲学都不曾如此清楚地指示超凡的解脱之道。正如Rhys Davids教授所说的:「我检视了世界上不论是佛教或非佛教的每一个殊胜的宗教体系,我发现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在善美与深广两方面,能超越佛陀的四圣谛与八正道,我愿意依此圣道来塑造我的人生。」
1. 第四圣谛:
第四个圣谛是灭苦之道,亦即八正道,是避免极端的纵情欲乐和自我禁欲、常见和断见、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因此,它是中道。八正道是一个人内在自我发展和进步的道路,是经过详实规画之道,也是自己人生的正道,因此,它并不是要去接受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指示,也不是出于对超自然人物的畏惧而进行修练的。当一个人深信它是生命真实本来的价值,便自然会投入修学。
八正道犹如一张地图,指引出一条的道路,让我们能到达生命的终极目标——涅槃,这条圣道有有八个项目,亦即——
正见 Samma Ditthi
正思惟 Samma Samkappa
正语 Samma Vaca
正业 Samma Kammanta
正命 Samma Ajiva
正精进 Samma Vayama
正念 Samma Sati
正定 Samma Samadhi
这条道路是一个方法而不是终点,而且可以从两个观点来看:首先,它能逐渐灭除对感官欲乐的贪爱而得到寂灭和厌离。其次,它能对一切有情众生发展出无私的悲愍及慈爱心。这条道路引领人们从自利趋向利他,从虚妄趋向真实。
为了能对这八个项目有更好的理解,我们将它们分为三个标题——戒、定、慧——佛教修学的三个纲目。
戒律(道德)
正语
正业
正命
禅定(专注)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般若(智慧)
正见
正思惟
2. 戒律 (道德)
戒律,意谓道德或合理的行为,这是基于对一切众生的慈爱及悲愍之心。一个人想要成为完美的圣者,就必须平衡发展慈悲与智慧这两种心灵质地。
慈悲心是指仁爱、布施、慈善、包容以诸如此类的高贵心灵质地。智慧是洞穿事物真实本质以及不被迷惑盖覆而了解事物真相的能力。
经过了解佛陀的教导,我们了解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和每一种生命型态紧密相连,无论是最微小的昆虫或最崇高的精神生命。我们全都受制于普遍的因果法则;我们也同样有无常性(Anicca);都会受苦(Dukkha);以及没有永恒的自我(Anatta)。我们每一个人都共同形成这样一个庞大的宇宙型态,同时也系缚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宇宙型态之中。
○正语(Samma Vaca)
正语是正确的言语,这一项的要点是克制言语,让我们所说的每个字都能彬彬有礼、体贴而真实,也就是要学习避免以下的言语:(1)谎话;(2)引起人与人之间瞋恨与不和的中伤、诽谤之话语;(3)粗鄙、恶意及侮辱的言语;以及(4)无益的闲聊。
沉默是可贵的,所以,打破沉默的话语必须是能让这世间更美好的才说。任何努力灭尽自私贪欲的人不能也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纵容自己诽谤他人、说谎话或恶语对人,他绝不能欺骗或离间他的朋友,他必须说话诚实可信,并且总是赞叹别人美好的一面。
他说话必须像芬芳的茉莉花那样的诚实甜美,像抚慰人的香油那般亲切体贴。对于恐惧的人他给予勇气;对于弱势的人他给予力量;对于嫉妒的人他给予包容;对于迷失的人他给予希望;对于愚痴的人他给予智慧。
○正业(Samma Kammanta)
正业就是正确的行为。行为有两个面向:我们应该做的和我们不应该做的。正业的目的在于增长道德、荣誉及安祥的行为。我们应该克制自己,不杀害生命、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吸毒,而且我们应该帮助其他人过一种安祥又荣誉的生活(即持五戒)。
整体而言,正确的行为意指:我们的行为不应该使自己或他人产生苦恼。邪恶的行为是由无明以及随之而起的贪瞋之心所引起的,因此,只要能逐渐地去除自心的这些烦恼染污,我们自然就不会再杀生或偷盗了,因为清净心是清净人生的活水源头。
○正命(Samma Ajiva)
正命就是藉以活命的正确的生计。所谓正确的生计就是要避免会让自己或他人生起苦恼的职业、嗜好或交易等。一个大原则就是我们的工作活动要能让他人快乐没有悲伤。比如,我们应当避免从事以下这些不正当的职业:军火买卖、致命武器、酒或毒品、杀害动物诈欺盗贼以及贩卖人口。佛教制订:买卖军火及致命武器是邪恶且不正当的谋生之道,因此也反对任何型式的战争。
有些人辩称他们做这些不当行业只是为了谋求生计,企图藉此证明其正当性;然而,事实是——就算这些职业是为了生计,也不能因此而使得诈欺、杀生、买卖毒品或其它类似的行业活动变成是正当的。
有时候,一个人从事不当的生计,是由于过去的某种不当行为或恶因缘促成的。也就是说,过去的某种不当行为或恶因缘会让一个人较容易选择不当的谋生行业,比如,继承父亲的屠宰行业、出生在一个贼窝或赌窟,结交了一些寻欢作乐的同伴…等。但是,没有人是命中注定一定要做什么行业的。只要你肯努力、有决心,就一定能抵抗这些平顺但却足不当行业的诱惑,然后奋力去找寻其它正当的谋生之道。
一个人如果了解正法,他就有可能从精神盲目的黑暗世界转变成精神清明的光辉世界。
这三个要项——八正道的正语、正业和正命是属于戒德。佛教徒遵守伦理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促进人际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和协与快乐,而戒德也是要世到一切更高精神成就所不可或缺的基础。
3. 禅定 (心智的训练)
佛陀教法的核心并不是要标新立异也不是谈一些老调牙的传统,佛法跟这些过去未来的东西都没关系,它是要谈所有人类都共有的一个东西,要谈一个亘古弥新、永不退时的东西,是什么呢?可不是谈顶上发毛或手上指甲,而是谈一个最接近我们的东西,那就是——『心』。
而『禅定』就是一种心智的训练或心智的发展,这包含八正道的其他三个项目,亦即——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正精进(Samma Vayama)
正精进就是指正确的精进,意思是努力过一种有道德而不会遭人责难的生活。
正确的精进可分为四点,亦即四正勤,说明如下——
(1)已生的恶行努力断除;(2)未生的恶行努力防止;(3)未生的善行努力生起;(4)已生的善行努力增长。
我们应该断恶生善,因为恶行必然导致焦虑、堕落及恶名,而善行则必然带来安祥、和谐及高贵。
正精进在佛法 ‘由戒德及禅定以开发智慧’ 的修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终极解脱并不是向他人寻求庇护或供奉祈求便能得到的,而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同时存在很多的邪恶与美德。正如一个好的家庭主妇,我们应该清除内心或外在言行上的垃圾而培养身心的美德。
○正念(Samma Sati)
正念就是正确的专念,这是指精勤专注发生在我们身上与内在的事物,具体来说,就是专注系念在我们的心思、言语和行为上。
藉由专注系念,我们就较不会心不在焉或粗心大意。我们培养对身心行为的警觉力和觉知力就能得到安祥及和谐。
有关开发正念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就是《念住经》,这是佛法里最独特且重要的殊胜经典之一。
在《念住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四个专注系念的基础,亦即是(1) 身体的行为举止;(2) 感觉或感受;(3)心思活动;(4) 理念、想法、观念与一切事物。
佛陀教导我们保持正念专注地觉察或观察一切事物,以便能洞穿它们的真实本质,从而去除无明烦恼。我们应当如其本来的观待事物而不加上任何会染污我们觉知的人我自他等分别概念。
当事物生起时,客观地看待它们,不存假设、偏见、成见及预设观念。当我们的心智能除去或不受一切事物影响,我们就能比一个主观认知的人更能清楚明确地见到事物的真实本质。
任何事物生起之时,我们必须注意觉察到它,并且客观地对它保持专注系念,无论它是一个景象、一个声音、一种气味、一种尝味、一种触觉、一个感受或一个想法。即使瞋恨心生起来了,也不要想:" 我很生气 " ,仿佛那个瞋恨心是我们的。你要觉知到瞋恨心的生起以及当下的心理状态,并且了解到它是无常、无我的。这么做,瞋恨心就会失去驱迫的力量而迅速平息下来。
在尖锐焦虑及其它负面思绪还未如滚雪球般形成强烈驱迫的冲动之前,可以运用一种对治技巧——舍弃负面情绪感受转而培养正面的情绪感受,像是慈爱、悲愍,以及清净、平等、喜悦之心等。
○正定(Samma Samadhi)
心智心智训练的第三个要项是正定,亦即正确的专注或正确的禅定。专注禅定以发展清明的智慧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而这也让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教法。
佛陀教导了四十个不同的禅修的所缘对象(业处),适合不同的心理特性,比如利根与钝根或瞋心与温和。
禅修不是如一些人所想的那样,思索某一事物然后冥想沉思,禅修是带有警觉性的观察,并且保持专注在事物上而心不动摇。
佛陀开示依着呼气和吸气来进行禅修,让我们的心没有紧张和强迫地观察我们的呼吸。保持正常和自然地呼吸和,然后观察:呼气与吸气哪一个比较长?或哪一个比较明显?这样的练习能让身体平静下来,并且集中我们的心力,像用放大镜把太阳光集中在一点上。
这种心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催眠状态,在催眠状中,心的一部份会和缓平息下来,而在正确的禅修中,心是清醒、警觉而明明白白的。
德行或戒律是这一项修学必要的基础,没有戒德的坚固基础,禅修将会是困难重重而又无效果的。
4. PANNA (智慧)
其他二个要项是正见和正思惟,这两个是属于智慧(panna)。藉由清净道德(戒) 及心智发展(定),我们便能得到洞察的智慧。
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有二个层面。一个依我们熏习的既有资讯运用理智掌握事物的脉络。这种是属于知识的累积,是藉由推理、阅读、讨论及听闻而得的,例如我们累积有关地理、历史或者如何维修摩托车这一类的知识性的事实。
另外一个更深入而完全的理解是穿透事物的真实本质,不受习惯性的名相、标签、观念和偏见染污的直观智慧。这种是属于智慧的洞见,我们生活中常常要决定做或不做一件事,智慧则是在这取舍的当下一种亲自真实的体验及了解。
○正见(Samma Ditthi)
正见亦即正确的理解,这是指全面透彻的了解四圣谛。也就是了解苦的生命真相、苦的生起原因,苦的止灭和灭苦之道。
正见也可说是了解我们是自己业行(一切意志的行为、言语和心思)的主人。有关于这点佛陀曾说:
一切众生都有自己的业(Kamma),自己的业果、业因、族类及庇护。正是业区分众生为高等与低等的境界。
《中部》
一个有正见的人会如其本来地看待事物,而不会只从表面来看。他见到一切事物共同具足的三个真相: 无常、苦、无我。
他见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并且是当下剎那剎那持续不断地在变化。事物也许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样的,正如河流是当下剎那剎那在变化,但外表看起来却可能没什么变化。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即使是像椅子、桌子和岩石这些看似坚固的事物,也是在流动变化的状态之中。
他见到一切事物无论是极度的悲伤或只是有点不舒服的感受,全都是一种苦。即使是我们以为的快乐时光,当下也都伴随着不满与不安的阴影。
他见到一切事物都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自我或灵魂(无我)。当我们说 "我" 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正在说一个已经变化且还正在变化的某个东西,这样一个由有漏身心和合且又剎那剎那变化的东西,是不可能有一个永恒常住不变的实体(灵魂)。
人们对宇宙人生万法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很自然地,他们在法上的修行也不一样。但是,当一个人亲自了解了佛陀的教导的确真实不虚,并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智慧,他对于佛陀的正法就会建立起不可动摇的信心。
○正思惟(Samma Samkappa)
正思惟就是正确的心思,它有两种功用:断除邪恶的心思而发展清净的心思。一个人是染污还是清净是由他的心思决定的,邪恶的心思使人沉沦,而清净的心思则能使人提升。
任何邪恶、与邪恶有关及归为邪恶之事物,都出自于心;任何良善、与良善有关及归为良善之事物,都出自于心。《增支部》
正思惟有:(1) 厌离(nekkhamma) —就是舍弃世俗的欲乐或自私,是相对于执着、自私和个人占有的。(2)无敌意(avyapada) -慈爱、善意或仁爱,是相对于瞋恨、恶意,或憎厌、和(3)不残害(avihimsa) -不害或悲愍,是相对于残忍和冷酷。
善恶的力量是遍藏于一切的,只要我们还是凡夫而不是阿罗汉,这些邪恶的力量随时随地都会浮现出来。随着无明生起的贪心和瞋心是一切邪恶心行的主因。由于贪心,一个人会粘着在物质快乐上并且想办法去满足欲望,有时甚至使用不正当手段。瞋心会驱使一个人去破害让人生气而讨厌的东西,人们面对情绪感受根本是甘受奴役啊!一个一味想要增加欲乐、减少不快而贪婪追求的人是常常会伤害他人的。《法句经》说:「没有任何火如贪欲之火;没有任何执着如瞋心之执,没有任何罗网如痴迷之网,没有任何流水如渴爱之流。」(v. 251)
透过直观的智慧放下自我,执着和瞋心就会消失。清明的见地和正确的理解可以导向清明的思考和正确的思惟。
5. 解脱的蓝图
在八正道中,佛陀已经给我们一张走向涅槃正道的地图,这是一张可信靠的地图,因为这是佛陀亲自走过这条道路而画出来的地图。这一条道路如此清楚明确任何人都不可能弄错。但是我们不能只是坐在路傍赞叹这张殊胜的地图,因为终点不是袖手旁观和赞叹就能达到的,而是必须下定决心不断地依正道前进才能到达。我们必须时常参考地图重整记忆,提醒自己小心那些迷惑人的歧路,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偏离了正道。在重整一番之后,就得要脚底抹油,握紧勇气和精力的拄杖,沿着那条庄严的大道向前迈进。努力向前、再努力向前……,我们终究会到达光荣的目的地。
佛陀是第一位探究、践履、并证知这条道路的人,他说:"Appamadena sampadetha!(巴利文)" 意思就是劝勉我们:「赶快努力,达到目标!」
参考书目:
1. 佛法简介(Buddhism In a Nutshell)——那烂陀长老(Narada Thera) 着 Ch.11
2. 佛法手册(A Mamual of Buddhism)——那烂陀长老(Narada Thera) 着 Ch.15
3. 佛陀的启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罗睺罗(Dr. Walpola Ruhula) 着 C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