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灭苦之道 六、道品 一
 
{返回 法遵尼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56

六、道品

一、

彼以贤圣戒律成就,善摄根门,来往周旋,顾视屈伸,坐卧眠觉语默,住智正智。彼成就如此圣戒,守护根门,正智正念,寂静远离。空处、树下、闲房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断世贪欲,离贪欲、净除贪欲。断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净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盖。断除五盖恼,心、慧力羸诸障阂分,不趣涅槃者。【契经 道品诵】

于要言归正传进入三十七道品,在正式起修三十七道品以前都只能算是道前基础,进入了三十七道品才真正算是修习梵行。无论南北传,从《契经》的卷轶比例来看〈道品诵〉﹝大品﹞的份量都大过〈五阴〉〈六入〉〈因缘〉各诵,毕竟佛法是重实修的。不过本书对道品的解说将简略地集中在这一节之内,因为修行一事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而且每个人的步调、历程与细节经验各不相同,只要根本原则大抵不差,各别的修行者要如何运作自己的修行技巧,旁人是无权置喙的。本书不拟以修行指导者自居,只打算介绍三十七道品的基本原理与规则。

整个三十七道品的修习都是禅修,禅修训练心的专注与独立,从而展现强大的心灵力量。未曾受过训练的心是软弱、依赖而又任性的,它们不能失去攀附的对象,否则会强烈地感到孤独、寂寞、空虚,甚至忧郁、沮丧、狂暴。因此一个没有禅修的人一旦空闲下来,就觉得无所依托,必须找些娱乐、消遣打发时间,或找些事情来忙,他们没有能力役心反倒为心所役。这种生活模式只会让人深陷于世间、世间法之中,永生永世被外在的境界牵着鼻子走,不能自主、不能出离忧悲恼苦、不能出离生死究竟苦边。而修行当然就必须反其道而行,必须跳脱这种消极颓废的生活模式以及根绝这软弱、依赖、任性的心态。

是以,修行必然地成为修行者的终身事业,且是唯一的事业。世间人可以身兼各种身份或职责,一个男人可以同时是丈夫、父亲、老板、俱乐部会员及美食专家,每个称谓都代表了不同的身份与不同的权利、义务。但修行者就是修行者,不论称为沙门、比丘、和尚或法师,都明示他那修行者的身份与任务,没有兼差、兼职的余地。因此,修行者只要将心思、行为用到修行以外的其他世俗事务上,就得背负不务正业、不负责任、放逸懈怠、行恶不善法的恶名。

五盖,是所有软弱、依赖、任性心态的总类,也是一切道品的障碍,道品和五盖可说是势不两立、无法并存的。〈念处相应〉说:

有善法聚、不善法聚。云何善法聚?所谓四念处,是为正说。云何不善聚?不善聚者所谓五盖,是为正说。【契经 道品诵】

〈觉支相应〉说:

如此五盖,为覆、为盖,烦恼于心,令智慧羸,为障阂分,非明、非等觉,不转趣涅槃。如此七觉支,非翳、非盖,不恼于心,增长智慧,为明、为正觉,转趣涅槃。【契经 道品诵】

〈道相应〉说:

说不善聚者,谓五盖,是为正说。说善法聚者,所谓八圣道,是名正说。【契经 道品诵】

五盖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称之为盖是因为它们覆盖、蒙蔽了心的清明与觉照,阻碍了心对出世梵行的专注。贪欲与瞋恚对修行的障碍是不言自明的;昏沉、瞌睡或干脆睡着的心萎靡而暗钝当然也障碍修行;掉是不能持,意指涣散的心思无力保持在所专注的主题之上,悔不单指定狭隘的后悔、反悔,它泛称所有惦记、牵挂、懊恼,许多经书也将悔称作举,特别突显悬念的心高亢昂扬难以平抑的状态,掉悔与掉举是同义词,一样地障碍修行;最后是疑,由于五盖专门讨论修道当时的障碍,所以疑盖不是散乱地妄想对佛、法、僧或对周遭人、事、物的怀疑,那些杂念应该归到掉悔盖去,疑盖仅限于努力用功之际对自己或对方法、境界生起的怀疑:自己的资质算不算得上是块修行的料子?自己是否有能力达成所预期的修行目标?照这样修下去真的有用?现正生起的这种境界是否就是入定、证果?所有这一切在修行中生起的疑虑当然也障碍修行、障碍专注。

这五盖全都是心的状态,虽然对世间人而言它们都是很平常自然的情形,根本算不上过失,即使是极权暴政也不会在这上面吹毛求疵,甚至比丘、比丘尼戒也不曾为它们定罪,但站在修道的立场上,它们都是恶不善法,覆蔽了心向涅槃的正途。禅修是心的训练,只要是锻炼心不受这五盖覆蔽的功夫,都属于禅修的范围,三十七道品的修习全都先要去除五盖,所以三十七道品都该归类为禅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盖专门讨论修道当时的障碍。在正法律所要对治的恶、不善法中,无论是无明、贪瞋痴、欲贪……等等,佛陀都会强调该将那些恶法的永断无余,但佛陀从未说五盖永断无余。当然,三果阿那含断了五下分结,贪、瞋永断,所以阿那含圣者修行时不会被贪欲盖及瞋恚盖所覆蔽,而阿罗汉断了五上分结再不会被掉悔盖和疑盖缠心。可是,即使是佛陀也还是每天都得拨出时间睡觉的啊!

为什么要强调断除五盖得证阿罗汉?搞得那么多修行人去练不睡觉的不倒单。打仗也该弄清楚对手,五盖是禅修之敌;无明欲贪才是解脱涅槃的心腹大患。禅修是手段、工具不是目的,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永灭,去除五盖后的心正是用来永断无明欲贪的利器。光拿五盖开刀只能造就出一个禅修者,向无明欲贪抗战才能成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究竟果证。五盖是障道法不是生死流转的根本,不断除五盖无由进趣道品,但不具出世间正见单凭断五盖而自以为精进修梵行也绝无益于解脱。其间因果分明,修行者不可不慎。

佛告郁低迦:「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但于我所说法,不悦我心,彼所事业亦不成就,虽随我后而不得利,反生障阂。」

郁低迦白佛:「世尊所说,我则能令世尊心悦,自业成就,不生障阂。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于增上修梵行、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第二、第三请。

尔时,世尊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

郁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修习梵行?」

佛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何等为四?内身身观念住,专精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广说。」【契经 道品诵】

如前所说:「被外在境界牵着鼻子走的心,不能自主、不能出离忧悲恼苦、不能出离生死究竟苦边」,因此,除非在禅修上真修实练才真能异于庸庸碌碌世俗人,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佛弟子、修行者。许多有惭有愧的修行人便是在这样的自期自勉下发心勇猛精进,眼光盯紧各种法门,一下手便是各式各样的禅法或四念处、八正道等道品,务以四禅八定或四沙门果为标的,盼能在道业上精益求精、疾取果证。虽说精进是好事,但盲目地冲锋陷阵却被佛陀所呵责:「于我所说法,不悦我心,彼所事业亦不成就,虽随我后而不得利,反生障阂。」为什么这些用功的修道人竟然不悦佛心而反生障阂呢?原因在于他没有老老实实地打好道业的基础,就如同盖楼房不打地基、移植大树却截去树根,怎么有成功的指望呢?

修行是有次第、有条件的:「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是道前基础、修行的前方便,而修四念处则是苦灭道迹圣谛的实践。在戒未净、见未直、三业未具之前便冒然由禅修下手,是难望有成的。所以在起修四念处、三十七道品之前首先必需奠定道前基础。净其戒当然就是要清净持守戒律;直其见是依出世间正见为修道依凭;具足三业是身、口、意三业都必须全面配合梵行,不可有所保留、吝惜。

有法修习多修习,能令行者得不退转,谓四念处。【契经 道品诵】

世俗的法律容或认可天赋人权而保障个人的生命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等,却绝难保障「人生而有权得知正见」。正见必须靠修行者勇猛奋发地追求,否则即使等上无量阿僧祇劫也不可能凭白悟入生命真相、具足出世正见。修行者得要自力救济,努力制造与正法邂逅的缘份、培养与正法熟稔的程度,最后终于能够发生与正法相应的契机。就以古人为借镜罢!所有那些能够听闻一席佛法,便于座上见法的圣者,无不是经年累月苦思真理却尚不得解,所惦念挂怀的除了生命真义再无其他,对生命道理的各种思惟、领会不断萦绕心头脑海,所以一旦巧遇善知识,得到关键性的开解,便水到渠成见法证初果。

因此求法者除了听闻正法外,唯一的任务就是念兹在兹地思惟正法。这念兹在兹的功夫恰好正是四念处!所以凡夫比丘也是应该修学四念处的,佛陀不也说:「于四念处多修习,当得四果、四种福利。云何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问题就在这儿产生:什么样的人修四念处会不悦佛心反生障阂;又是什么样的人修四念处则令行者得不退转?其实不该问谁适合修四念处而谁不适合,该问的是修行者如何看待四念处?

当勤禅思,正方便起,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成就已,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谓此苦圣谛如实显现,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显现。【契经 杂因诵】

在全部的《相应修多罗》中,禅思的重点都在于观察思惟,讲说四禅等的禅定反而只算是个小配角。后人喜欢将止与观做渭泾分明的区别,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整个四圣谛无非是针对无常变易的生命现象做讲解,只要让心静下来,不处于散乱、妄想、心不在焉的情况,就能达到粗浅的内寂其心。这种最普通的专注已足以让修行者将注意力放到禅思的主题之上,如正观四圣谛等。世人光凭这般程度的专注就完成了极目所见的灿烂文明,修行者当然也能藉它观察思惟,而让禅思的对象──四圣谛──如实显现。

当修无量三摩提,专心正念。所以者何?修无量三摩提,专心正念已,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谓此苦圣谛如实显现,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显现。【契经 杂因诵】

三摩提又译作正受、三昧、等持、阇摩他等等,是一种极度专注的精神状态,通常是在非常熟练、专注的情况下产生,如作家、艺术家、运动员等在巅峰状况下全然投入其创作时,也能够神入于这种精神状态,使其发挥强大的心力,令才华有如神助般地展现。纯熟的禅修者一旦能在禅思中毫无旁骛地投入于所思惟的主题,进而达到更深刻的专注,心会很自然地进入三摩提,这时候的观察力变得更加清晰、详尽而敏锐,所观察的对象尽呈在前、如实显现。比起泛泛的内寂其心,三摩提是一种美妙的经验,令粗陋的五欲功德显得丝毫不值得顾念。能够随心所欲进入三摩提的修行者,可要比一般未曾领略过这种经验的人更有抗拒感官诱惑的本钱。

而不管是禅思或三摩提,修行的原理都是「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止观二法根本不必作截然的划分。许多禅修者不依从出世间正见的最高指导原则,一心一意追求禅定境界,将四念处当作四种修定的业处,难怪要成为「其见不直」的现成样本,注定要不悦佛心反生障阂!

修习三十七道品,主旨不在教人如何入定,而是在于观察生命的真相,经有明训:

当善观察诸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契经 五阴诵】

混乱、蒙昧的心是软弱无力的,即使强烈的情绪也是盲目、狂乱,难以控制、应用的。所以修行者最重要的修行技巧就是心的训练,禅修就是致力于心的独立、坚强与壮大,强而有力的心几乎无事不办。而三十七道品就是七组用以训练修行者观察诸阴的禅修技巧。出世正见的内容就是如实知、如实见生命的真相。所以禅修的目的就是要能善观察诸阴、于四圣谛如实知见──依正见修习出世梵行的佛弟子,由心寂止、正受的敏锐觉照得以正见生命的真相;也因专注于生命现象的观察而得到心的寂止乃至正受。

一般瑜伽行者所修的禅定是世间、世间法。禅定经验和五受阴所有的经验一样是因人而异、随人作解的,而禅境又是那么私密、那么特殊、那么美妙、那么不可言喻,简直教人终生难以忘怀,这样的特性更是赋予了人们任意定义的宽广空间,因此同样的禅定效果能用来与大梵结合、见证上帝的大能、成为佛性的显发等任何信仰体验,甚至被误解为果证!禅修者若短缺正见的超然视野而在禅定的境界中钻牛角尖,就只会落入「若思量、若妄想生,彼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的窠臼。

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契经 五阴诵】

由于禅修、道品旨在如实显现五受阴等生命现象,所以凡夫比丘修四念处是为能如实观察五受阴,从而如实知、如实见五受阴,终能见法、证须陀洹、得不退转;有学比丘修四念处则是为了如实显现五受阴的无常、苦、无我,以强化于五受阴厌、离欲、灭尽的心力,不再被欲贪冲动与动物本能牵着鼻子走。至于阿罗汉修四念处则是为了现法乐住。

禅思观察的对象不仅限于五受阴,还有六入处:

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显现。于何如实显现?于眼如实显现,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显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显现。【契经 六入诵】

以及缘起法:

当勤方便修习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契经 杂因诵】

如实显现生命真相与实现生命寂灭是所有三十七道品的最高指导原则,离此别无正道、别无禅修!

即使仅止于最浅薄的禅悦体验,那种祥和宁谧、细致轻灵的感动,也足以使疲劳轰炸式的感官刺激显得粗鄙、狂暴而不值令人一哂。具有深厚禅修造诣的人自可获得抵御五欲功德诱惑的强大支持。因此对一个欲贪未断、余习未尽的有学比丘而言,禅定自有其不可或缺、无可取代的重要性。不过该特别牢记的是: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梵行终归是为了如实显现五受阴、六入处、缘起法的无常、有为、有漏,唯有看清这一点才能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返回 法遵尼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灭苦之道 六、道品 二
下一篇:灭苦之道 五、僧伽 五
 灭苦之道 六、道品 五
 灭苦之道 一、苦灭圣谛 四、厌离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七、欲贪
 灭苦之道 六、道品 六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八、苦
 灭苦之道 后语 四
 灭苦之道 一、苦集圣谛 六、缘起法
 灭苦之道 三、梵行 一
 灭苦之道 三、梵行 四
 灭苦之道 一、苦圣谛 四、世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妄语的人有福[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教孝就是以身作则[栏目:蔡礼旭老师]
 动物权:一个佛教向度的解读与解释(萧振邦)[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历代清规集成》序[栏目:本焕法师]
 312.待制潘良贵居士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我们赞美我们活着[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宣传[栏目:觉世论丛]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一[栏目:慧律法师]
 看话禅与默照禅(永本法师)[栏目:禅宗文集]
 正确面对负担,所以可靠稳妥[栏目:看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