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佛之道 11 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罗蜜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90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陆、般若波罗蜜(p.334~p.369)
释厚观(2003.2.26)
 
一、(p.334)般若之殊胜 [般若波罗蜜,最尊最第一!解脱之所依,诸佛所从出。]
(一)般若是佛法的根本,是凡夫与圣者、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差别所在。
(二)般若是三乘解脱的所依处,一切无漏功德、一切诸佛皆依般若而有。
(三)般若为二乘圣者的生母,又是佛菩萨的生母。(p.335)
   《大品般若经》卷14〈佛母品第48〉(大正8,323b3-10)
是深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能与诸佛一切智,能示世间相,以是故,诸佛常以佛眼视是深般若波罗蜜。又以般若波罗蜜能生禅那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能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能生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能生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如是般若波罗蜜能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
 
 
二、(p.335)般若是三乘共学的法门,还是大乘不共的法门?
(一)约般若的广义说:
   1、专约能生圣法说:般若是三乘共学的法门。
   2、依般若证入空性来说:三乘观慧有方便浅深的不同,但同样的契入法性中。
      (1)声闻如毛孔空,菩萨如太虚空。
         ※《大智度论》卷79(大正25,618c14-18)
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诸佛菩萨无分无量。如渴者饮河,不过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应有异。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无有是理。是故比佛、菩萨千万亿分不及一。
 
         ※《大智度论》卷35(大正25,322a2-11)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一切众生,令得无余涅槃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缘故,当知诸声闻、辟支佛智慧,欲比菩萨摩诃萨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问曰:上已反问舍利弗事已定,今何以复问。
答曰:以舍利弗欲以须陀洹同得解脱故与诸佛菩萨等,而佛不听,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与虚空等,以是故佛重质其事。
 
      (2)三兽(兔、马、象)渡河,唯香象才能彻底。(p.335)
         ※《大毗婆沙论》卷143(大正27,735b16-21)
若有于甚深缘起河能尽源底,说名为佛,二乘不尔,故经喻以三兽渡河,谓兔、马、象。兔于水上但浮而渡;马或履地或浮而渡;香象恒时蹈底而渡。声闻、独觉及与如来,渡缘起河如次亦尔。
 
 
(二)约般若的深义说:
   1、约与菩提心、大悲心相应的般若言:「般若但属菩萨。」
   2、般若能摄导万行而趣向佛道,是一切波罗蜜多的总相。
 
    ☆般若属谁:
      A、就第一义谛言:第一义中无知者、见者、得者;一切法无我、无我所相,
                        诸法但空,故般若无所属。
      B、就世俗谛而言:般若仅属于菩萨。
      ※《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0c-371a)
是谁般若波罗蜜者,第一义中无知者、见者、得者;一切法无我、无我所相,诸法但空,因缘和合相续生。若尔般若波罗蜜当属谁?
佛法有二种: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般若波罗蜜属菩萨。
凡夫人法种种过罪,不清净故则不属凡夫人。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凡夫所不乐。如蝇乐处不净,不好莲花。凡夫人虽复离欲,有吾我心,着离欲法故,不乐般若波罗蜜。
声闻、辟支佛虽欲乐般若波罗蜜,无深慈悲故,大厌世间,一心向涅槃。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罗蜜。
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
以是故般若不属佛,不属声闻、辟支佛,不属凡夫,但属菩萨。
 
    ☆般若之妙用:
      A、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
    B、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p.10-11
般若何用:从般若是实相说,这是万化的本性──一切法毕竟空故,世出世法无不依缘而成立。这是迷悟的根源──众生所以有迷有悟,凡夫所以有内有外,圣人所以有大有小,有究竟有不究竟,皆由对于实相的迷悟浅深而来,所以本经(《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可有二义:
一、证真实以脱生死:一切众生,因不见性空如实相,所以依缘起因果而成为杂染的流转。要解脱生死,必由空无我慧为方便。这观慧,或名正见,或名正观,或名正思惟,或名毗钵舍那,或名般若。从有漏的闻思修慧,引发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解脱道的观慧,唯一是空无我慧,所以说:『离三解脱门,无道无果』。
二、导万行以入智海: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而重在利他的万行。一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报,不能得解脱,不能积集为成佛的资粮。声闻行者解脱了生死,又缺乏利济众生的大行。菩萨综合了智行与悲行,以空慧得解脱;而即以大悲为本的无所得为大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佛果。要般若通达法性空,方能摄导所修的大行而成佛。
这二种中,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三、(p.336)修学般若的历程[现证由修得,修复由思闻;善友及多闻,实为慧所依。]
(一)「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
1、《大品般若经》卷14〈问相品第49〉(大正8,327a)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不可思议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不可称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无量事故起。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为无等等事故起。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云何般若波罗蜜为不可称事故起?须菩提!一切众生中,无有能思惟称佛法、如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以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为不可称事故起。
       (※《大智度论》卷70,大正25,551a15-b3)
 
2、《大智度论》卷70(大正25,552a2-8)
不可称者,称名智慧。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又般若多,智慧少故,不能称。又般若利益处广,未成,能与世间果报;成已,与道果报。又究竟尽知故名称,般若波罗蜜无能称知,若常、若无常,若实、若虚,若有、若无,如是等不可称义,应当知。
 
(二)亲近善友、多闻熏习→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现证慧。
  
                                  (三种般若)
    1、闻所成慧(文)-----┬A、文字般若--┐
                         ┌--┘                │
2、思所成慧(文、义)┴--┬B、观照般若 --┴-世俗般若
                   ┌---┘
    3、修所成慧(义)-┘
    4、现证慧----------C、实相般若----胜义般若
 
    ※《成佛之道》(增注本)p.337:
现证慧是实相般若,是胜义般若。修思慧是观照般若。思闻慧是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闻思修是世俗般若,因为可为胜义般若的因缘,因中说果,也就假名为般若了。修学般若,所以般若经论,为闻思对象,也是必要的资粮了。
(※参见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p.3- p.9)
 
(三)「闻、思、修」与「文、义」之关系
      《俱舍论》卷22〈贤圣品第6〉(大正29,116c2-23)
「将趣见谛道  应住戒勤修  闻思修所成  谓名俱义境」
 
论曰:诸有发心将趣见谛,应先安住清净尸罗,然后勤修闻所成等。谓先摄受顺见谛闻,闻已勤求所闻法义,闻法义已无倒思惟,思已方能依定修习。行者如是住戒勤修,依闻所成慧起思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此三慧相差别云何?毗婆沙师谓:三慧相缘名俱义,如次有别。
闻所成慧唯缘名境,未能舍文而观义故。
思所成慧缘名义境,有时由文引义,有时由义引文。未全舍文而观义故。
修所成慧唯缘义境,已能舍文唯观义故。
譬若有人浮深驶水,曾未学者不舍所依,曾学未成或舍或执,曾善学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三慧亦尔。
有言:若尔思慧不成,谓此既通缘名缘义,如次应是闻修所成。今详三相无过别者,谓修行者依闻至教所生胜慧名闻所成;依思正理所生胜慧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胜慧名修所成。说所成言显三胜慧是闻思等三因所成,犹如世间于命牛等,如次说是食草所成。
 
(四)(p.338)「多闻」之意义
    1、从何处闻:『若从佛闻,若从弟子闻,若从经中闻』。
    2、「十法行」是闻、思、修三慧的详细叙述:『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其中的第一至第八项即是闻慧的内容;第九项是思慧;第十项是修慧。
    3、注意事项:
      (1)多闻,并非广识名相而已,而是要闻无常、无我、空性,并通达之。
           a、声闻法:闻无常、无我。
b、大乘法:闻空性不生不灭。1
      (2)如以闻慧为对于修习般若无用,是不合佛法的,是会漂流于三藏教典以外的。但是,这虽是必要的,但还是初步的,还要依此而向思、修前进!
 
 
四、(p.338)标示宗依 [般若本无二,随机行有别;般若诸经论,于此最亲切。]
(一) 佛所开示的般若学,是依缘起法而显胜义法性的法门。
(二) 从「般若」的内容──体证的内容来说,本来是无二无别的。一切菩萨所分证的,十方诸佛所圆证的,平等平等。
 
(三)(p.339)由于众生之根性好乐不同,如来随机说法也有差异;学者的思想方式不完全相同,理解法义而作为观慧的所缘,也就不能全同。修行的次第先后,也会有多少差别。因此佛法产生了以下三种现象:
  1、随机异说。
  2、同闻异解。
  3、经同论异。
 
(四)(p.339)「性空唯名系」所依之经论:
     1、经:《般若经》。
     2、论:(1)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十二门论》、《回诤论》、《宝鬘论》。
           (2)提婆的《百论》。
 
五、(p.340)总叙「二谛」[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依俗得真谛,依真得解脱。]
(一) 二谛法门(世俗谛、胜义谛),为般若正观的要门。
(二) 二谛的定义:
1、世俗谛(俗谛):世间的真实-在世俗共许的认识上,承认其相对的确实性、妥当性。
2、胜义谛(真谛):究竟的真实-圣者无分别智所共证的究极真实。
 
(三)世俗谛
1、众生自身(身、心),与众生相对的世间万有,都叫做法。(众生自身----世间万有)
每一法──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都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能从中发见制御物质,修治身心,齐家治国的法则。这是看来确实如此的,一致公认;这一常识的世界,就叫做俗谛的。
2、世俗谛中,有浅显的,也有深隐的,虽有浅深不等,但都是庸常心识的知识。
(1) 浅显的:如木石等物质,是人人可见的;如现生,是人人知道的。
(2) 深隐的:如原子,电子,是经科学仪器才能发见的。前生与来生,要有天眼才能明见的。
 
3、如佛说三界、六道、五蕴、六处、烦恼、业、苦等,也都是世俗谛的说明。
 
(四)(p.341)依俗谛而见真谛,依真谛而得解脱。
  1、佛法的修学,就是要从现实世间(俗谛)的正观中,发见其错误,不实在,去妄显真,深入到世间真相的体现。这究竟真相,名为胜义谛,因为是特殊体验的境地,而是圣者所公认的。
2、般若,般若的修习,就是达成:依俗谛而见真谛,由虚妄而见真实,从凡入圣的法门。
 
  3、说真谛,切勿幻想为离现实世间的另一东西。佛说二谛,指出了世俗共知的现实以外,还有圣者共证的真相。但这是一切法的本相,并非离现实世间而存在,所以非依俗谛,是不能得真谛的,这就是『即相显性』。(p.342)
 
  4、说二谛,教人修学依俗而得真的般若;得般若,就能依真谛的体见,豁破无明妄执,与胜义相应,也就能得解脱,更进而成佛了!(p.342)
 
(五)《中论》〈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2c16-33a7)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若谓一切法不生是第一义谛,不须第二俗谛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
(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453- p.461;《中观今论》p.205- p.230)
 
六、(p.342)分别世谛 [世俗假施设,名言识所识。名假受法假,正倒善分别。]
(一)众生惯习的常识心境,似乎是实在的,所以隐蔽了真相。如能依此而了达为世俗的,假名施设的,就有向真实的可能了。(p.343)
 
(二)(p.343)世俗假施设,名言识所识
1、「假施设」:假施设,或译为『假名』。这不是说没有,也不是指冬瓜话葫芦的乱说一通。这是说:我们所认识到的,是依种种因缘,种种关系而成立的。这不是实体的,所以是假;依因缘而成为这,成为那,所以叫施设。假而施设为这为那,就叫做假名,假名就是常识中的一切。约认识的心来说,这是「名言识所识」知的。(p.343)
 
2、「名言识」:当一个印象,概念,显现在我们的心境时,就明了区别而觉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与我们的语言称说对象相同,所以叫名言识,就是一般世俗的认识。(p.343)
 
   ※我们的认识都是依惯习的心境而来;世间以为如此,就以为如此的。在这不寻求真相的世俗共认的基本知识上,发展为世间的一切知识。如一一的寻求究竟相,那世俗知识就不能成立了。
 
(三)(p.344)三假:名假、受假、法假
1、名假:名字波罗聂提(nAmasaGketa- prajJapti),是称说「法」与「受」的名字,名字是世俗共许的假施设。
         ※如能了知名与义是不一定相应的,就能破除以名为实的执着。
 
2、受假:(取假)受波罗聂提(upAdAya-prajJapti),「受」是依揽众缘和合的意思。如五蕴和合为众生,枝叶等和合为树。
         ※如知道这是种种因缘摄取而成的一合相,则误认复合物为实体之执着便可破除。
 
3、法假:法波罗聂提(dharma- prajJapti),如色、受、想、行、识等一一法,阿毗达磨论论师以为是实法有的,《般若经》称之为法假施设。
         ※法假,是分析到不失自性的,但这些法也是关系所决定的,离了因缘,它并不能自己如此,所以也是假施设的。
(参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233-p.242;《印度佛教思想史》p.130-p.131)
 
    A、《大品般若经》立「三假」(卷2,大正8,230b~c)
尔时,佛告慧命须菩提:汝当教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说菩萨、菩萨字,何等法名菩萨?世尊!我等不见是法名菩萨,云何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B、《大智度论》对「三假」的解释(卷41,大正25,358a4~c8)
      须菩提大明菩萨尊贵,佛亦然可。令须菩提欲于实相法中说,是故言:一切法中求菩萨不可得。菩萨不可得故,字亦不可得。菩萨、菩萨字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是三事不可得故,我云何当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问曰:佛命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而须菩提言无菩萨,与佛相反,佛何以同之?
答曰:有二种说:一者、着心说;二者、不着心说。今须菩提以不着心说空,佛不诃之!复次,须菩提常行空三昧,知诸法空。故佛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而菩萨毕竟空,是故须菩提惊言:云何名菩萨?
佛即述成,菩萨如是从发心已来,乃至佛道,皆毕竟空故不可得,若如是教者,是即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是中佛说譬喻:如五众和合故名为我,实我不可得,众生乃至知者、见者,皆是五众因缘和合生假名法。是诸法实不生不灭,世间但用名字说。菩萨、菩萨字、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皆是因缘和合假名法。......菩萨应如是学三种波罗聂提。
五众等法,是名法波罗聂提。
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如根、茎、枝、叶和合故名为树,是名受波罗聂提。
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说是二种,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复次,众微尘法和合故,有粗法生;如微尘和合故有粗色,是名法波罗聂提。从法有法故。
是粗法和合有名字生;如能照、能烧,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为人,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为受波罗聂提;取色取名,故名为受。
多名字边,更有名字,如梁、椽、瓦等名字边,更有屋名字生;如树枝、树叶名字边,有树名生,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诸法实相中。诸法实相,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
 
(四)(p.345)「正世俗」与「倒世俗」
   1、正世俗:如白天的人事活动,是现实时空中的事实,是别人所可以证知为实在的。世俗法中,这是被认为实在的,名为正世俗。
   2、倒世俗:如梦中与人相见,说话做事,在世俗法中,也可知是虚妄不实的。
(1)境的惑乱:如插笔入水杯中,见笔是曲折的。
(2)根的惑乱:如眼有眚翳,见到空花乱坠。
(3)识的惑乱:如心有成见的,所有错误的见解。
 
※佛每以倒世俗(如水中月,梦境,空花等)的虚妄惑乱,喻说正世俗的惑乱不实。
 
(五)(p.346)以「易解空」喻「难解空」。
《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5b28~c2):
问曰:若诸法十譬喻皆空无异者,何以但以十事为喻,不以山河石壁等为喻?
答曰: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
 
※十喻:如幻、如[阳]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参见《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1c~105c)
 
 
七、(p.346)顺胜义观慧 [自性如何有?是观顺胜义。]
(一)自性:自体、自有、自成,本来如此,自己如此,永远如此。
(二)顺于胜义的观慧:观察自性如何而有,而趣入胜义(究竟真实)的智慧。
胜义谛是究竟真实的体验;依世俗事而作彻求究竟自性的观察,观察他如何而有。这种观察,名为顺于胜义的观慧。(p.347)
1、从「前后延续」中:观察什么是最先的,最先的怎么会生起?(p.348)
2、从「彼此相关」中:观察彼此的绝对差别性是什么,怎么会成为彼此的独立体?
   3、从「小」观之:约受假来说,观集微成着,那不能再小的,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存在与生起。
   4、从「大」观之:如以为宇宙的实体是同一的,观察这同一体是什么,是怎样的存在?一体怎能成为差别?
 
胜义观慧──从闻而思而修,专是观察自性而深入究竟。这才能彻破众生的根本愚迷,通达世间的实相。(p.348)
 
 
八、(p.348)观空证灭 [苦因于惑业,业惑由分别,分别由戏论,戏论依空灭。]
☆ 戏论 → 分别 → 惑 → 业 → 苦
 
(一)「苦生由业集,业集复由惑,发业与润生,缘会感苦果。」(《成佛之道》p.154)
 
(二)「惑」是无明──我我所见为主的烦恼,经说『无明,不正思惟』为因,就是由不如理的虚妄「分别」而起。(p.349)
 
     ※《杂阿含经》卷13(334经),大正2,92b21~c1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经。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眼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眼因、眼缘、眼缚?谓眼,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无明,无明因爱,爱因为业,业因为眼2。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有因有缘有缚法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表单的底部
       (参见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412)
 
☆无明触 → 不正思惟 → 无明 → 爱 → 业 → 眼、耳、鼻、舌、身、意。
 
※《瑜伽师地论》卷92,大正30,825c27~826b14:
若于诸根无护行者,由乐听闻不正法故,便生无明触所生起染污作意。即此作意增上力故,于当来世诸处生起,所有过患不如实知。不如实知彼过患故,便起希求;希求彼故,造作增长彼相应业;造作增长相应业故,于当来世六处生起,如是名为顺次道理。
逆次第者,谓彼六处以业为因;业,爱为因;爱复用彼无明为因;无明复用不如正理作意为因;不正作意复用无明触为其因。又于此中,先所造业是现法受六处之因,现法造业是次生受六处之缘,或是后受六处由藉。爱等、业等,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复次、由二因缘,后有生起:一、后有业,二、后有爱。而但说言诸有情类随业而行,不言随爱。何以故?略有三爱:一者、欲爱,二者、色爱,三、无色爱。此中欲爱,是不善者虽有异熟,然若不起恶不善业,终不能与恶趣异熟。若欲界爱,于无明触所生诸受起希求时,于可爱境发生贪欲,于可憎境发生瞋恚,于可迷境发生愚痴,由此三种增上力故,行不善业;由此业故,生诸恶趣。非但由彼贪、瞋、痴缠,定堕恶趣,然即此爱于所造业异熟生时,能为助伴。又由希求可爱境界增上力故,修行善行──身、语、意业,由此为因,得生善趣。此中可爱诸异熟果,但应用业为引生因,非染性爱。
又若此爱,色、无色系,虽非不善,然是染污,一切皆非有异熟果。又即由此色、无色爱,名有爱者。彼由听闻正法因故,于其欲界观粗鄙相,证得明触,而生世间如理作意相应诸受,调伏欲界贪、瞋、痴等,造修所成善有漏业。由于此间造彼业故,当得生彼,不由于彼染污性爱;然即此爱,于所造业异熟生时,能为助伴,是故但说诸有情类,随业而行,不言随爱。
 
(三)(p.349)戏论(prapaJca)3:
1、经说『无明,不正思惟』为因,就是由不如理的虚妄分别而起。为什么众生的心识,总是妄「分别」而不能如实知呢?这是由于戏论。
2、什么叫戏论?妄分别是不离境相而现起的,妄分别生时,直觉得境是实在的,这似乎是自体如此,与分别心等无关的。这不只是妄分别的错觉,在凡夫的心境中,那个境相,也确是现为这样的。这是错误的根本来源,是不合实际的。
3、不能如实理解胜义谛,而产生种种错误的认识,乃至引起各式各样的语言文字,皆是戏论。(将无自性误执为自性,这是最根本的戏论)
 
(四)(p.349)戏论依空灭
1、依「空」灭「戏论」:依于寻求自性不可得的空观,不断修习而能够灭除戏论。戏论灭了,妄分别就失却对象而不起。
分别心息,就是般若现前,当然不再起惑造业,不再苦体相续而解脱了。
 
   2、《中论》〈观法品第十八〉第五颂(大正30,23c)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3、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330~331:
有情有老病死的现象,是由诸业所感的;诸业是由烦恼所引起的。所以,「业烦恼灭」了,即能截断生死的源流,「名之为解脱」。解脱,不但是未来生死的不起。现实的有情,如能离去系缚,能现证寂灭的不生,这也就是解脱。一般说了生死,不是到没有生死时,才叫了脱;是说一旦体悟空性,不再为烦恼所系缚,现身即得无累的解脱。解脱是现实所能经验得的;否则,现生不知,一味的寄托在未来,解脱也就够渺茫了!
 
为什么烦恼业可灭而得解脱呢?因为,「业」与「烦恼」,本是「非实」,无自性的。不过因妄执自性,起种种戏论分别而幻成的。如烦恼业有实自性,不从缘起,那就绝对能不灭,也就不能解脱。好在是无实自性的,所以离去造成烦恼业的因缘,即悟「入空」性,一切的「戏论」都「灭」了。戏论息灭,烦恼就不起;毕故不造新,即能得真正的解脱。戏论虽多,主要的有两种:爱戏论,是财物、色欲的贪恋;见戏论,是思想的固执。通达了无实自性,这一切就都不起了!
 
梵文及藏文,后一颂的初二句,束为一句;次二句开为三句。是:『业惑尽解脱;业惑从分别,分别从戏论,因空而得灭』。语句虽不同,意思是一样的。就是:烦恼、业是从虚妄分别起的;虚妄分别,是从无我现我,无法现法的自性戏论而生的;要灭除这些,须悟入空性。悟入了空性,就灭戏论;戏论灭,虚妄分别灭;虚妄分别灭,烦恼灭;烦恼灭业灭;业灭生死灭;生死灭就得解脱了。
 
 
九、(p.350)法空观:缘起性空[诸法因缘生,缘生无性空。空故不生灭,常住寂静相。]
(一) 缘起:
1、佛开示缘起法,说明了「诸法」──外而器界,内而身心;大至宇宙,小到微尘,都从「因缘生」的。也就是,一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4的。我们如离了这现实经验的一切,因果法则,那就什么也无从说起,更不要说论证诸法的真相了。
 
2、一切从因缘生的,无论是前后关系的因缘生,或同时关系的因缘生,就可知诸法是无自性的。
 
(有关「缘起」,参见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60- p.63;《空之探究》p.218- p.233)
 
(二)自性:自有自成、单一独存、恒常不变、实在性。(p.350-351)
 1、自性,这一名词,有自有自成的意义。实在的,应该是不依他而自有的,也应该是独存的。因为,如依他因缘,就受因缘所决定,支配,不能说自己如此,与他无关了。实有而自有的,独存的,也应该是常在的。因为,离去了因缘,就不能从自体而说明变化。假使说:自身有此变化可能性,那自身就不是单一性的自体,而有相对的矛盾性,这应该是因缘所起,而不是自性有了。
 
2、观一切法是缘起的存在,所以不能是自有的,独存的,常在的,也就决非如分别心所现那样的实在性。
 
3、自性即非缘起,缘起即无自性。5
      (有关「自性」,参见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64- p.70)
 
(三)(p.351)空:
1、无自性而现为自性有,所以是戏论惑乱。是戏论有,也就可知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佛就称之为「空」。
2、「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自性不可得,是无自性,无自性故称之为空。6
(有关「空」,参见《中观今论》p.70-79;《空之探究》p.243-255)
 
(四)(p.351)缘起、无自性、空、假名、中道
1、自性不可得的一切法,只是世俗的施设有──假名有,空是不碍于假名有的:空的,所以是假名有的,因缘生的;因缘生的假名有,所以知道是无性空的。
 
2、缘起观,无性观,空观,假名观,是同一的不同观察,其实是一样的。所以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3、《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b: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凡是众多因缘所生的法,我们说它就是空性,这(空性)是假名,(空性)也是中道。
 
※ 有关「缘起、无自性、空、假名、中道」,参见:
(1)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59- p.81;(2)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216- p.265。
 
(五)(p.351- p.352)「空故不生灭,常住寂静相。」
      ☆万化的生生灭灭→缘起无自性、空→实际上是不生不灭、常住寂静相。
 
1、透过无性空而深观一切法的底里时,知道现实的一切是无自性的假有;有无、生灭,并没有真实的有无、生灭。
 
2、 尽管万化的生生灭灭,生灭不息,而以「空」无自性「故」,一切是假生假灭,而实是「不生灭」的。
 
3、 一切法本来是这样的不生不灭,是如如不动的「常住」。这不是离生灭而别说不生灭,是直指生灭的当体──本性,就是不生灭的7。因此,世相尽管是这样的生灭不息,动乱不已,而其实是常自「寂静相」的。动乱的当体是寂静,也不是离动乱的一切而别说寂静的。
 
4、 依缘起法,作寻求自性的胜义观时,就逐渐揭开了一切法的本性,如经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解深密经》卷2,大正16,693c)
 
 
十、(p.352)一切无自性空的胜义观,可摄为二大门:
(一)法空观:最扼要的是「观四门不生」
     1、不自生
     2、不他生
     3、不共生
     4、不无因生
 
(二)我空观:五求门
1、我不即是蕴
     2、非离蕴有我
     3、五蕴非属于我
     4、五蕴不在我中
     5、我不在五蕴中
 
十一、(p.352)观四门不生 [法不自他生,不共不无因,观是法空性,一切本不生。](一)(p.353)四门不生:(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60- p.62)
     1、不自生
 (1)自生之定义:自生是自己生起自己的意思。若是自己生自己,那么在没有生起以前,和已经生起之后,二者是没差别的,若有差别就不是自己生自己了。
(2)自生之过失:「生」的意义是本来「没有」而后来「有」才叫作「生」,有「生」则必有「能生」与「所生」。
 
   A、问:「未生时的自体」(能生)存在或不存在?
       a、若未生的自体不存在→那怎能从不存在的自己而生起自体呢?(犯生不成之过)
       b、若未生的自体已经存在→既然自体已经存在了,就不需要再生个自体了。
 
   B、问:若「自体」(能生)一定还要「生」起「自体」(所生)的话,那么这「能生的自体」与「所生的自体」是否相同呢?
       a、若「能生的自体」与「所生的自体」不同→既然二者不同,就不再是自己生自己了。
b、若「能生的自体」与「所生的自体」相同→假如说:未生的自体、已生的自体,毫无不同,那就应该没有生与未生的差别了。而且,自体能生自体,生起了还是那样的自体,那就应该再生起自体,而犯有无穷生的过失。(犯无穷生之过)(《成佛之道》(增注本)p.354)
 
    2、(p.354)不他生:
    (1)他生之定义:「他」是与「自」对立,是由另有自性的「他」而生起。
    (2)他生之过失:
       A、总门:一切法无非是「自」,「自」之外无复有「他」,若破「自」即破「他」。
       B、相即:如「他」于「他」即是「自」,破「自」即破「他」。
       C、相待:待「自」故有「他」,「自」若不成,「他」亦不立。
         (参见 吉藏《中观论疏》卷第三本,大正42,42c5-8)
 
    3、(p.354)不共生:
    (1)共生之定义:共生是「自生」与「他生」的综合。
(2)共生之过失:「自生」不成立,「他生」不成立,自生与他生都不成,那共生又怎能成立呢?
 
    4、(p.355)不无因生:
       若无因而有的话,布施、持戒等应堕地狱;五逆、十恶应当生天。但这是不可能的!
 
(二)《中论》卷1〈观因缘品第1〉(大正30,2b6-17)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因。复次,若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若离余因从自体生者,则无因无缘。又生更有生,生则无穷。
自无故他亦无。何以故?有自故有他,若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
共生则有二过,自生他生故。
若无因而有万物者,是则为常。是事不然,无因则无果,若无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应堕地狱,十恶、五逆应当生天。以无因故。
     (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59- p.64)
 
(三)(p.355)一切法无自性空,一切法本不生。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9引经〈上士道  毗钵舍那〉
《无热恼请问经》云:「若从缘生即无生,于彼非有生自性,若法仗缘说彼空,若了知空不放逸。」初句说言「缘生即无生」,第二句显示无生之理云:「于彼非有生自性」是于所破加简别,言谓无性生。
(福智之声出版社,p.447-p.448)
 
    ※《法华经》卷1〈方便品第2〉:「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大正9,8b)
 
十二、(p.355)我空观 [我不即是蕴,亦复非离蕴,不属不相在,是故知无我。]
(一)「我」有二种:「补特伽罗我」与「萨迦耶我」
1、补特伽罗(pudgala):数取趣,不断在生死中受生的个体。
补特伽罗我执:无论是自己,别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个体,都可说有世俗假我的(受假)。但众生不能悟解,总以为是实体性的众生在轮回,就成为补特伽罗我执。
 
2、萨迦耶(satkAya):
    (1)萨(sat):有;虚伪;移转。
      (2)迦耶(kAya):身、聚集。
萨迦耶见:又称有身见(satkAyadRSTi)。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觉,与我爱、我慢的特性相应,与他对立起来(名假)。这是根本没有的妄执──萨迦耶见。
(有关「萨迦耶见」,参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二)p.1442下~p.1444下)
 
(二)(p.356)萨迦耶我执唯于自身而起
1、对他人,有补特伽罗我执;对自己,有补特伽罗我执,更有萨迦耶见的我执。(p.356)
2、《大毗婆沙论》卷49(大正27,255a):
此见于有身转,故名有身见。
此见于自身转,非他身;于有身转,非无身,故名有身见。
余见于自身转或于他身转;于有身转,或于无身转,故不名有身。
 
(三)(p.356)「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
(四)(p.356)自我的特性:
    1、实:实有。
    2、一:自有。
    3、常:常有。
    4、乐:主宰、自在。
 
※萨迦耶我执:实有(实)、自有(一)、常有(常),为自我内含的特性。这与执法有自性的自性,定义完全一样。所以约法说无自性,约众生说无我,其实是可通的。所以说为法无自性空,我无自性空,又说为法无我,人(补特伽罗)无我。可是萨迦耶我执,又在这实,一,常的妄执上,进而说乐。觉得自身为独立的,就觉得是自由自在的。从我(妄执)的本性说,我是乐的;从我所表现的作用说,是自我作主,由我支配(主宰,是我的定义)的权力意志。所以萨迦耶我,是以主宰欲而显出特色。不过,如通达无自性,通达实,一,常的我不可得,主宰的自在我,也就失却存在的基石而遣除了。这些,是观我空所必应了达的意义。(《成佛之道》p.356-357)
 
(五)佛法中所说的无我,主要在不起萨迦耶见。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250:
不悟补特伽罗我假名有,起人我见,因而引起萨迦耶见,执我我所。如能达补特伽罗我性空,即不起萨迦耶见,也自然不执我所依我所取的我所。约此意,所以不执我,法执──我所也就不起了。不执我法实有自性,实执破除,即不起烦恼、造业、受果,幻现的生死流转,也即能寂灭。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243~p.244:
 1、你、我、人、畜,都是有情,缘有情而起实有自性执,是人我见,又名补特伽罗我执。不得我空观的,对这凡是有生命的,都会生起此我执。但此我执不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是专在自己身心中,直感自我的实在。对其他的人畜,虽见为实在的补特伽罗,不会生起自我的执见。故人我见与萨迦耶见,极为不同。
 
2、佛法中所说的无我,主要在不起萨迦耶见。但有萨迦耶见的,必起补特伽罗我见;起补特伽罗我见的,如缘他补特伽罗,即不起萨迦耶见。
 
3、萨迦耶见必依补特伽罗我见而起,所以《阿含经》说我空,也即观五蕴而说补特伽罗我不可得,也即能因此而破除萨迦耶见。补特伽罗的我执既无,萨迦耶见即失却依托而不复存在。要离萨迦耶见,必须不起补特伽罗我执。要想不起补特伽罗我执,也要不起法我执,所以经中观六处无我时,即明一一处的无实。
 
4、大乘法明一切法空,而结归于「一切法尚空,何况我耶」?假名的补特伽罗,依假名的五蕴法而安立,所以悟得法无性,补特伽罗的自性见,即随而不起。依假名的补特伽罗(间接依五蕴)引起取识相应的萨迦耶见,所以悟得补特伽罗无性,补特伽罗我不可得,萨迦耶见的我执也即无从安立。根本佛教注重远离萨迦耶见,与大乘的广明一切法性空,意趣完全一致。
 
(六)(p.357)我与五蕴
1、即蕴计我:
      (1)蕴:众多、生灭无常、苦、不自在。
      (2)我:独一、恒常不变、乐、自在。
       →若执蕴即是我,则「我」就会变成多、无常、苦、不自在,与「我」之定义            不合。
 
2、(p.357)离蕴计我:
       →若离蕴有我,此「我」究竟在何处?此「我」是怎样的一个形态?
         若离了五蕴,就怎么也不能形容,不能证明我的存在,不能显出我的作用。
 
      ※《中观论颂讲记》p.323:
我如异于五阴,我与阴分离独在,即不能以五阴的相用去说明。不以五阴为我的相,那我就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非见闻觉知的;那所说的离蕴我,究竟是什么呢?
 
    3、(p.358)五蕴属我所有:
    如人有物,应该明显的有别体可说。然而离了五阴,无法证实我的存在,故
    不能说我拥有五蕴,五蕴属我所有。
 
4、(p.358)五蕴在我之中
5、(p.358)我在五蕴之中
相在(五蕴在我之中、我在五蕴之中),如人在床上。这都是同时存在,可以明确的区别出来。但执相属,相在的我执,如离了五蕴,怎么也不能证明为别有我体,所以都不能成立。经这样的观察,「故知」是「无我」的,并没有众生妄执那样的我体;我不过是依身心和合相续的统一性,而假名施设而已。
 
     ※《大智度论》卷99,大正25,746b26-c26:
如经中佛自说因缘:五众非佛,离五众亦无佛,五众不在佛中,佛不在五众中,佛非五众有。
何以故?五众是五,佛是一,一不作五,五不作一。又五众无自性故,虚诳不实。佛自说一切无诳法中,我最第一,是故五众不即是佛。
复次,若五众即是佛,诸有五众者,皆应是佛。
问曰:以是难故,我先说第一清净五众,三十二相等名为佛。
答曰:三十二相等,菩萨时亦有,何以不名为佛?
问曰:尔时,虽有相好庄严身,而无一切种智;若一切种智在第一妙色身中,是即名为佛。
答曰:一切应智,般若中说是寂灭相、无戏论,若得是法,则名无所得,无所得故名为佛,佛即是空。如是等因缘故,五众不得即是佛。
离是五众亦无佛,所以者何?离是五众,更无余法可说;如离五指更无拳法可说。
问曰:何以故无拳法?形亦异,力用亦异;若但是指者,不应异,因五指合故拳法生;是拳法虽无常生灭,不得言无。
答曰:是拳法若定有,除五指应更有拳可见,亦不须因五指。如是等因缘,离五指更无有拳;佛亦如是,离五众则无有佛。
佛不在五众中,五众不在佛中。何以故?异不可得故。若五众异佛者,佛应在五众中,但是事不然。
佛亦不有(大正藏原作「在」)五众,所以者何?离五众无佛,离佛亦无五众。譬如比丘有三衣钵故,可得言有,但佛与五众不得别异,是故不得言佛有五众。
如是五种求佛不可得故,当知无佛,佛无故无来无去。
 
    ※有关「我与五蕴」,另参见:
1、《大智度论》卷42,大正25,368c28-369a12;卷55,454c18-455a13;卷72,564c4-9)
2、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观然可然品第10〉p.208- p.209(五求门)。
3、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观法品第18〉p.321- p.324。
4、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观如来品第22〉p.404- p.406。
 
 
十三、(p.358)我空与法空互相证成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诸法性尚空,何况于彼我!]
(一)(p.359)「我」与「我所」
1、 我 :我是受假,是取身心而成立的。
2、我所:我所有的、我所依的都是法。
      (1)我所有法:如我的身体、财产、名位,凡系属于我的,就是我所有的法。
      (2)我所依法:五蕴、六处、六界、六识,都是我所依的法。
    ※无我,就没有我所,所以我空也就法空了。
反之,诸法的自性,似乎是真实的,尚且是空的,何况那依法而立的我?这更不消说是空的了。(p.359)
 
(二)(p.359)各学派对「我空」、「法空」之看法
    1、西北印的说一切有系:以为佛但说无我,法是不空的。(如毗昙系)
    2、中南印的大众系:佛说我空,也说法空。(如《成实论》)
    3、瑜伽宗:小乘但说我空,大乘说我法二空。(近于西北印的有部系)
4、中观宗:小乘有我法二空,大乘也是我法二空。(近于中南印的学派)
(1)清辨说:小乘唯悟我空,大乘悟我法二空。
(2)月称说:大乘固然悟我法二空,小乘也同样的可以悟入我法二空性。
(参见《中观论颂讲记》p.316)
 
(三)(p.360)龙树对我空、法空之看法:凡通达「我空」的,一定能通达「法空」。
     1、二乘圣者急求证悟,虽不广观一切法空,但不会执着法是实有的。
 2、大乘虽广观一切法空,而由博反约的正观,仍是从无我、无我所悟入。
 
     (1)《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87b13-17)
          略说有二种空:众生空、法空。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我我所无故则不着余法。大乘弟子利根故为说法空,即时知世间常空如涅槃。
 
     (2)《大智度论》卷26,(大正25,254a8-10)
不大利根众生,为说无我。利根深智众生,说诸法本末空,何以故?若无我,则舍诸法。
 
     (3)《大智度论》卷26,(大正25,254a14-17)
          佛法二种说:若了了说则言一切诸法空;若方便说则言无我。是二种说法皆入般若波罗蜜相中,以是故佛经中说:趣涅槃道皆同一向,无有异道。
 
     (4)《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92b12-16)
若无我、无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多着我及我所故,佛但说无我、无我所,如是应当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着,何况余法。以是故,众生空、法空终归一义,是名性空。
 
     (5)《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87b28-c6)
声闻者但破吾我因缘生诸烦恼,离诸法爱,畏怖老病死恶道之苦,不复欲本末推求了了坏破诸法,但以得脱为事。
大乘者破三界狱、降伏魔众、断诸结使及灭习气,了知一切诸法本末,通达无碍,破散诸法,令世间如涅槃同寂灭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将一切众生令出三界。
 
     (6)《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88 c26~29)
          问曰:我我所及常相不可得故应空,云何言有为法有为法相空?
答曰:若无众生,法无所依。又无常故无住时,无住时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
 
     (7)《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92b12-15)
若无我、无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多着我及我所故,佛但说无我、无我所。如是应当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着,何况余法。
 
     (8)(p.361)依《中论》「观法品」的开示,虽广观一切法空,不生不灭,而由博返约的正观,还是从无我我所悟入。
 
(9)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观法品第18〉p.317- p.318:
中观论论究的法相,是阿含经,从头至尾,都是显示释尊的根本教法。释尊开示所悟的如实法;论主即依经作论,如实的显示出来。佛的根本教典,主要的明体悟我空,所以论主说阿含多明无我,多说我空。但佛的本意,生死根本,是妄执实有,特别是妄执实有的自我,所以多开示无我空。如能真的解了我空,也就能进而体悟诸法无实的法空了。但一分声闻学者,不能理解这点,以为不见有我,确实有法,是佛说的究竟义。龙树见到了这种情形,认为没有领悟佛的本意;他们如执着诸法实有,也决不能了解我空。所以在本论中,一一指出他们的错误,使他们了解法性本空。学问不厌广博,而观行要扼其关要;所以本品正论观法,如不见有我,也就没有我所法,正见一切诸法的本来空寂性了。从破我下手,显示诸法的真实,为三乘学者共由的解脱门。明我空,不但是声闻;说法空,也不但是菩萨。一切法性空,却要从我空入手,此是本论如实体见释尊教意的特色。
 
(四)(p.361)凡是通达我空的,一定能通达法空;可以不深观法空,不开显法空,而决不会坚执自性有而障碍法空的。如执法实有,那他不但不解法空,也是不解我空的;不但不除法执,也是不除我执的。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749b)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2、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p.49- p.53:
我、人等四相,合为一我相:无此我相,即离我相的执着而得我空。无法相,即离诸法的自性执而得法空。无非法相,即离我法二空的空相执而得空空。执我是我见,执法非法是我所(法)见;执有我有法是有见,执非法相是无见。般若离我我所、有无等一切戏论妄执,所以说『毕竟空中有无戏论皆灭』。能三相并寂,即能于般若无相生一念清净心。......
 
依众生的自体转,执有主宰的存在自体,即我执;于所取的法相上转,执有存在的实性,是法执;这是于有为法起执;如于无为空寂不生不灭上转,执有存在自性,即非法执。所以,执取法相而不悟法空,执非法相而不悟空空,终究是不能廓清妄执的根源,不知此等于不知彼,所以也不得我空了。......
 
筏喻经8,出增一阿含中。法与非法,有二义:
一、法指合理的八正道,非法即不合理的八邪。法与非法,即善的与恶的。如来教人止恶行善;但善行也不可取着,取着即转生戏论──「法爱生」,而不能悟入无生。约「以舍舍福」说,善法尚且不可取着,何况恶邪的非法?
二、法指有为相,在修行中即八正道等;非法指平等空性。意思说:缘起的禅慧等功德,尚且空无自性,不可取执,那里还可以取着非法的空相呢?本经约后义说。
 
 
十四、(p.362)初学从身起观[惑业由分别,分别由于心,心复依于身,是故先观身。]
(一)心 → 妄分别(不正思惟) → 惑 → 业。
      生死是由于惑、业,惑、业由于分别,参见《成佛之道》(增注本)p.348:
「苦因于惑业,业惑由分别,分别由戏论,戏论依空灭。」
 
(二)惑乱的妄分别,是由于心,心又是依于身,故先观身不净、苦、空、无常、无我。
     《成佛之道》p.363:
四念处以观身为先,观身不净,观身为不净、苦、无常、无我,就能悟入身空。对身体的妄执爱着,能降伏了,再观身心世界的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就能趣入解脱。
 
(三)(p.362)此身实为众生坚固执着的所在。贪、爱、喜、乐阿赖耶,所以生死不了;而阿赖耶的所以爱着,确在『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9的取着。
1、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241
阿赖耶──藏,是窟、宅那样的藏。《摄大乘论》中,玄奘译义为「摄藏」、「执藏」。摄藏,魏佛陀扇多译作「依」;陈译作「隐藏」;隋译作「依住」。玄奘所译《解深密经》说:「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摄受藏隐」,《深密解脱经》作:「以彼身中住着故」。阿赖耶有隐藏、依住的意义,如依住在窟宅中,也就是隐藏在窟宅中。
 
2、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谛观全集》3(经释三),p.151-152
阿赖耶识,是依住依着的意思,古译经论中,很多译为依处、依住、或依着的,后人才译为藏识的。小乘经中虽有赖耶之名,但与大乘经的解释不同。大乘经说一切种子心识有依、住、着的特性,所以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三义。依本经说明赖耶,只有摄藏一义。一切种子心识,所以又名阿赖耶识者,是因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的缘故。
 
藏隐是依住义,赖耶隐藏、依住在根身中,离则无所隐藏、依住。大众部说的『心偏于身』,就含有依住根身而存在的意思。此依执受义推论出来的:执受有所执受的根身,能执受的心识。根身要由心识的执取,才能成为生动的有机体,接触外境,才能引起感觉的反应,如触手削足以及无论刺激身体那一部分,都会引起感觉可知。
 
本经说的摄受藏隐,即一方面摄受根身,一方面又隐藏在根身中。小乘经中说:「心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没有身形的心识而寐于窟中,当知这窟就是身体。因此,身心就发生了共同安危的关系:根身起了变化,心就随之变化,根身崩溃腐烂,识就失去藏所;反之,心识起了变化,根身随亦变化,心识离了根身,根身亦即无法支持。如人身体强健,精神即活泼,精神活泼,身体亦即强健。根身与心识,是怎样的安危相共、休戚相关,于此可见了!
 
(四)(p.362)心是剎那不住的,所以如执心为常住的,论称为『如梵天王说』。
《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88c29-289a8)
问曰:我、我所及常相不可得故应空,云何言有为法有为法相空?
答曰:若无众生,法无所依。又无常故无住时,无住时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
 
问曰:有为法中,常相不可得,不可得者,为是众生空,为是法空?
答曰:有人言:我心颠倒,故计我为常,是常空,则入众生空。
有人言:以心为常,如梵天王说:是四大,四大造色悉皆无常,心意识是常。是常空,则入法空。
 
或有人言:五众即是常,如色众虽复变化而亦不灭,余众如心说。五众空,即是法空。是故常空,亦入法空中。
 
(五)「由心论」与「唯心论」
1、由心论:依心而起惑造业;身与心是缘起的。
           从依心而起惑造业来说,佛法分明为由心论的人生观;重视自心的清净,当然是佛法的目的。然心是依于身的,此身实为众生坚固执着的所在。(p.362)
 
2、唯心论:一切唯心造。
佛法中,有的直捷了当,以心为主。理解是唯心的;修行是直下观心的。这与一般根性,爱着自身的众生,不一定适合。因为这如不严密包围,不攻破堡垒,就想擒贼擒王,实在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的。(p.363)
 
(六)(p.362)佛称「四念处」为「一乘道」
1、《杂阿含经》卷24(607经),大正2,171a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36)
 
 
2、「一乘道」(ekAyana-magga)之意义
在四根本尼柯耶中,「一乘道」的说法只用在四念处,但后出的南传《大义释》(Niddesa I,p.455-456)把「一乘道」(ekAyana-magga)适用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七组法门。《大义释》说释尊是「一」,因为他独一无伴侣、一向无烦恼、已经通过一乘道、独一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一乘道究竟是指什么?巴利注释书《长部注》(SumaGgalavilAsinI III p.743-744)与《中部注》(PapaJcasUdanI I , p.229-230)提出五种基本方式来解说:
(1)Ayana很单纯的,不过是magga的同义语;所以ekAyano ayaM maggo 是说:此道(众生清净之道)是单一之道,而不是叉道。
(2)ekAyana的道,是指行者必须单独通过。所谓「单独」是指行者已经远离大众,并且以出离心而舍感觉的客体。
(3)一乘道(ekAyana path)所以是一,在于它是最好的,也就是一切有情最为第一,这就是指佛陀。
(4)一乘道是只有在一个地方发生,或只有在一个地方发现的「道」。就此一经文的文义,就是佛陀的法、毗奈耶。
(5)最后,一个称之为一乘的道,是行者只有去到一个地方,亦即是涅槃。
(参见:Gethin, R. M. L. The Buddhist Path to Awakening, A Study of the Bodhi-PakkhiyA DhammA, Leiden : E. J. Brill, 1992, pp.59-61)
 
 
十五、(p.363)离内外执契真实[无我无我所,内外一切离,尽息诸分别,是为契真实。]
(一) 以「无我无我所」的正观,观察内而身心,外而世界,知道这一切都是似有真实而无自性的。观我无自性,名我空观;观法无自性,名法空观。
由于空观的修习成就,能离一切法的戏论相,也就不于一切而起我我所执。因此,尽息所有的诸分别。
      现证的般若现前,就是契入一切法的真实相;这名为空性,法性,法界,真如等,都只是假立名言。这实是超脱一切分别妄执,超越时空性,质量性,而证入绝待的正法。
 
(二)(p.364)「诸法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应生。」
1、【经】《大品般若经》卷11〈照明品第四十〉(大正8,302 c17~28)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应生般若波罗蜜?佛告舍利弗:色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受想行识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檀那波罗蜜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乃至禅那波罗蜜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智,一切种智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如是诸法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应生。舍利弗言:世尊!云何色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乃至一切诸法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应生?佛言:色不起、不生、不得、不失故。乃至一切诸法不起、不生、不得、不失故,般若波罗蜜生。(《大智度论》卷40,大正25,496c22-497a4)
 
2、【论】《大智度论》卷40,大正25,498b7-13:
舍利弗已问供养般若事,今问行者云何生般若波罗蜜?
佛答:若行者观色等诸法不生相,是则生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复问:云何观色等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
答曰:色等因缘和合起,行者知色虚妄不令起,不起故不生,不生故不得,不得故不失。
(三)(p.364)悟入「无分别性」,依《华严经》〈十地品〉说:这是二乘所共得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华严)卷26〈十地品第22之4〉,(大正9,564b7-565a11)
菩萨摩诃萨已习七地微妙行慧,方便道净,善集助道法,具大愿力。诸佛神力所护,自善根得力,常念随顺如来力、无畏、不共法,直心深心清净,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众生,修行无量智道,入诸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来、无去,无初、无中、无后,入如来智,一切心意识,忆想分别,无所贪着,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菩萨得无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动地,名为深行菩萨。一切世间所不能测,离一切相,离一切想,一切贪着,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坏,深大远离,而现在前。
譬如比丘得于神通,心得自在,次第乃入灭尽定,一切动心,忆想分别,皆悉尽灭。菩萨亦如是,菩萨住是地,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灭,住大远离。
如人梦中欲渡深水,发大精进,施大方便,未渡之间,忽然便觉,诸方便事,皆悉放舍。菩萨亦如是,从初已来,发大精进,广修道行,至不动地,一切皆舍,不行二心,诸所忆想,不复现前。
譬如生梵世者,欲界烦恼不现在前。菩萨亦如是,住不动地,一切心意识不现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何况当生诸世间心。
佛子!是菩萨随顺是地,以本愿力故。又诸佛为现其身,住在诸地法流水中,与如来智慧为作因缘。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顺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为得,是故勤加精进,亦莫舍此忍门。
善男子!汝虽得此第一甚深寂灭解脱,一切凡夫离寂灭法,常为烦恼觉观所害,汝当愍此一切众生。
又善男子!汝应念本所愿,欲利益众生,欲得不可思议智慧门。
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
善男子!汝观我等无量清净身相,无量智慧,无量清净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圆光,无量净音,汝今应起如是等事。
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寂灭无有分别,我等所得无量无边,汝应精勤起此诸法。
善男子!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诸法差别,汝应如实通达是事,随顺如是智。是菩萨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慧门因缘,以此无量门故,是菩萨能起无量智业,皆悉成就。
诸佛子!若诸佛不与菩萨起智慧门者,是菩萨毕竟取于涅槃,弃舍利益一切众生,以诸佛与此无量无边起智慧门故,于一念中,所生智慧,比从初地已来乃至七地,百分不及一,无量无边阿僧祇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所以者何?先以一身修集功德,今此地中,得无量身修菩萨道,以无量音声,无量智慧,无量生处,无量清净国土,无量教化众生,供养给侍无量诸佛,随顺无量佛法,无量神通力,无量大会差别,无量身口意业,集一切菩萨所行道,以不动法故。
佛子!譬人乘船欲渡大海,未至大海多用功力。入海以风,无复艰碍。一日之行过先功力,于百千岁,所不能及。菩萨亦如是,多集善根,乘大乘船,入菩萨所行大智慧海,不施功力,能近一切诸佛智慧,比本所行,若一劫,若百千万劫,所不能及。
※另参见《十住经》卷3(大正10,520c10-521b9);《大智度论》(卷10,大正25,132a18-b13);(卷29,272a);(卷48,405c-406a);(卷50,418a)。
 
(四)(p.364)《般若经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
1、【经】《大品般若经》卷22〈遍学品第74〉(大正8,381b23~c2)
须菩提!是八人10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须陀洹若智、若断,斯陀含若智、若断,阿那含若智、若断,阿罗汉若智、若断,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忍。菩萨学如是声闻、辟支佛道,以道种智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以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得佛道。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遍学诸道具足,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以果饶益众生。
(另参见:《大品般若经》卷15〈成办品第50〉,大正8,328b)
 
2、【论】《大智度论》卷86,大正25,662b16-24
佛示须菩提:二乘人于诸佛菩萨智慧得少气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断,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智,名学人八智11,无学或九或十12。断,名断十种结使,所谓上、下分十结13。须陀洹、斯陀含,略说断三结14,广说断八十八结15;阿那含略说断五下分结,广说断九十二16;阿罗汉略说三漏尽,广说断一切烦恼;是名智断,智断皆是菩萨忍。
(另参见《大智度论》卷71,大正25,555a3-24)
 
(五)(p.364)二乘与佛菩萨之异同点
1、二乘与佛菩萨之相同点:同样悟入诸法实相,同证无分别法性。
2、二乘与佛菩萨之相异处:
  (1)就「愿行」而言:佛菩萨有菩提心、大悲心,回向利他,以本愿力广度众生。
  (2)就「断烦恼、习气」而言:
        声闻于一切法不着我我所,断烦恼障。
菩萨不但以我法空性慧,证无分别法性,断烦恼障,更能深修法空,离一切戏论,尽一切习气,得纯无相行,圆满最清净法界而成佛。(p.364)
 
 
十六、(p.364)善知「无分别」[真实无分别,勿流于邪计!修习中观行,无自性分别。]
(一)(p.365)无分别之种类:
1、如木、石等。
   2、无想定:心、心所法都不起。
   3、无功用,自然而然的不作意,(有漏五识及睡闷等都是如此。)
   4、二禅以上,无寻无伺的无分别。
   5、无自性分别,无分别智证。(从自性分别不可得,而入于无分别法性的现证。)
     (1)现证的般若:名「无分别智」。
(2)证悟的法性:名「无分别法性」。
 
(二)(p.366)「自性分别」之意义:
「自性分别」是对于非真实而似真实的戏论相,着相而以为自性有的。自性有,是我我所执的着处;如起自性分别,就不能达我法空,不能离我我所执了。
 
(三)(p.366)「修习中观行,无自性分别」
1、修习「空观」,理解「自性分别」不可得→通向离言无分别的智证。
2、经说「不应念,不应取,不应分别」之真义:
(1)分别,不一定是自性分别,而分别自性分别不可得──空观,不但不是执着,而且是通向离言无分别智证的大方便!
(2)应分别、抉择、观察,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一丝毫的自性有都没有,才能尽离自性有分别。离此自性有分别,就是观空──无自性分别。
(3)经说的不应念,不应取,不应分别,是说:不应念自性有,不应如自性有而取,不应起自性有的分别。不是说修学般若,什么都不念,不思,不分别。如一切分别而都是执着,那佛说闻思修慧,不是颠倒了吗?如无分别智现前,而不须闻思修慧的引发,那也成为无因而有了!
 
(四)(p.366)不着相,不作意分别
在从修无分别观──观自性分别不可得,临近趣入无分别智证时,如着力于分别,抉择,也是障碍,所以经说不应念等。这名为『顺道法爱』,如食『生』不消化而成病。......所以,在观心成就,纯运而转时,不可再作意去分别,抉择。其实,这也还是不着相,不作意分别的意思。
 
(五)(p.366)「顺道法爱生」(生:ama=不熟)
   1、【经】《大品般若经》卷3,〈劝学品第8〉,大正8,233b3-22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名菩萨生?须菩提答舍利弗言:生名法爱。舍利弗言:何等法爱?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色是空,受念着,受想行识是空,受念着。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顺道法爱生。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色是无相,受念着,受想行识是无相,受念着。色是无作,受念着,受想行识是无作,受念着。色是寂灭,受念着,受想行识是寂灭,受念着。色是无常乃至识,色是苦乃至识,色是无我乃至识,受念着,是为菩萨顺道法爱生。是苦应知、集应断、尽应证、道应修,是垢法、是净法,是应近、是不应近,是菩萨所应行、是非菩萨所应行;是菩萨道、是非菩萨道;是菩萨学、是非菩萨学;是菩萨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非菩萨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方便、是非菩萨方便;是菩萨熟、是非菩萨熟;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是诸法受念着,是为菩萨摩诃萨顺道法爱生。
 
   2、【论】《大智度论》卷41,大正25,361c23-362a23
法爱,于无生法忍中,无有利益,故名曰生;譬如多食不消,若不疗治,于身为患。菩萨亦如是,初发心时,贪爱法食,所谓无方便行诸善法,深心系着于无生法忍,是则为生、为病;以着法爱故,于不生不灭亦爱;譬如必死之人,虽加诸药,药反成病;是菩萨于毕竟空,不生不灭法忍中而生爱着,反为其患!法爱于人天中为妙,于无生法忍为累。一切法中忆想分别,诸观是非,随法而爱,是名为生,不任盛诸法实相水;与生相违,是名菩萨熟。
问曰:是一事,何以故名得顶?名为位?名为不生?
答曰:于柔顺忍、无生忍中间所有法,名为顶;住是顶,上直趣佛道,不复畏堕。譬如声闻法中暖、忍中间,名为顶法。
问曰:若得顶不堕,今云何言顶堕?
答曰:垂近应得而失者,名为堕;为顶者,智慧安隐,则不畏堕;譬如上山,既得到顶,则不畏堕;未到之间,倾危畏堕。顶增长坚固,名为菩萨位。入是位中,一切结使,一切魔民,不能动摇。亦名无生法忍,所以者何?异于生故;爱等结使,杂诸善法,名为生。
复次,无诸法实相智慧火,故名为生;有诸法实相智慧火,故名为熟。是人能信受诸佛实相智慧,故名为熟;譬如熟瓶能盛受水,生则烂坏。
复次,依止生灭智慧故得离颠倒,离生灭智慧故不生不灭,是名无生法;能信、能受、能持故,名为忍。
复次,位者,拔一切无常等诸观法,故名为位;若不如是,是为顺道法爱生。
 
 
十七、(p.367)止观相应善入寂灭
 [以无性正见,观察及安住。止观互相应,善入于寂灭。]
(一)(p.367)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
想修学般若,契悟真实,先要对于一切是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深细抉择,而得空有无碍的坚固正见。假名有与无性空,是相成不相碍的。所以说:『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宛然有』。
 
(二)(p.367)闻慧、思慧的修习:
有极无自性的正见,而不坏世俗缘起有的一切,这就是闻思慧的学习。
 
(三)(p.367-368)修慧之学习:
    1、如修止而已得到轻安,已经成就正定,就可以不碍假有的空性正见,依定修观,入于修慧阶段。
     (1)有分别影像: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观察」。
(2)无分别影像: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安住」(不加观察的无分别)。
如安住了,再修观察;这样的止观杂修,都是以无性空为所缘的。
2、修观成就
观心纯熟时,安住,明显,澄净,如净虚空的离一切云翳一样。那时,『一切法趣空』,观一切法相,无一法可当情而住的,都如轻烟一样。修观将成就时,应缓功力,等到由观力而重发轻安,才名修观成就。
 
(四)(p.368)止观双运,善入于寂灭
修观成就以后,就「止观互相应」,名为止观双运。
1、以无分别观慧→能起无分别住心。
2、以无分别住心→能起无分别观慧。
止观均等,观力深彻;末了,空相也脱落不现,就善入于无生的寂灭法性。到此,般若──无分别智现前。
 
(五)(p.368)「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
《大智度论》卷71,大正25,556b26-27:
「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方便将出毕竟空。」
※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六)(p.368)「慧眼都无所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8〈转生品第四之一〉,大正5,43b13~28:
尔时舍利子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
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不见有法若有为若无为,不见有法若有漏若无漏,不见有法若世间若出世间,不见有法若有罪若无罪,不见有法若杂染若清净,不见有法若有色若无色,不见有法若有对若无对,不见有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不见有法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不见有法若善、若不善、若无记,不见有法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不见有法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乃至一切法若自性若差别都无所见。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于一切法非见非不见,非闻非不闻,非觉非不觉,非识非不识。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
(参见:《大品般若经》卷2,大正8?227b-c;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90- p.91)
 
(七)(p.368)「真见道」与「相见道」
1、护法等菩萨造《成唯识论》卷9(大正31,50b14-17):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
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
 
2、印顺法师《辨法法性论讲记》(收入《华雨集》第一册p.261- p.262)
见道有二:一为真见道;二为相见道。正见是真见道,如《般若经》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真正的般若现前,一切的法都不现前。这就是毕竟空性,或名真如,或名法性。无能取、所取,无能诠、所诠,平等平等。菩萨在定中真见道,一切法都不可得,从真见道出定后,从般若起方便,或名后得智。......通达空性是什么样的,在后得智中,以世间语言、思想表达出来。法性是这样那样,其实这已不是真实的,因为有相可得,所以名相见道。
真见道时,般若是无相的,没有一切相,空相也没有。当时是一切相不可得,唯识家如此说,中观家也如此说。真见道证得真如,真如就是法性。没有虚妄的,名真;这虚妄的有能取、所取的对立,能诠、所诠的差别,触证得无二无别的,所以名为如。真见道是一切法相不现前的。般若经说:『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就是这个意义。
(参见《成唯识论》卷9,大正31,50a5-b17)
 
 
十八、(p.368)依般若圆满诸功德
[善哉真般若!善哉真解脱!依无等圣智,圆满诸功德!]
「涅槃德」与「大菩提德」皆依般若波罗蜜,才能圆满。
(一) 涅槃:共三乘。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二) 无上菩提:不共二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大正16,507a6~16:
「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离。」
2 以不正思惟为因,而有无明;以无明为因,而有爱;以爱为因而有业;以业为因而有眼、耳、鼻、舌、身、意。
3 「戏论」(prapaJca)之语义:
  (1)言语的过度扩张。(梵文语义)
  (2)认识上主观因素的进入。(共通于梵巴文献)
  (3)对真实(tattva)的诸种言说与理论。
  (4)也有就前列三者而称其为「障碍」的意思 -- 巴利语源及其用例。
  (参见:万金川《龙树的语言概念》正观出版社,民国84年2月初版,p.144)
4 《杂阿含经》卷10(262经),大正2,66c25-67a8: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参见 印顺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55)
5 《中论》卷3〈观有无品第15〉,大正30,19c20-28:
众缘中有性 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 即名为作法
若诸法有性,不应从众缘出。何以故?若从众缘出,即是作法,无有定性。
问曰:若诸法性从众缘作,有何咎?
答曰: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 不待异法成。
6 《大智度论》卷37:「因缘和合生,是法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空。」(大正25,331b)
7 「无常生灭」即是「不生不灭」,参见:《大智度论》卷22,大正25,222b27-c6;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25- p.39。
 
8 《增壹阿含经》卷38,大正2,760 a26:「佛告比丘:善法犹可舍,何况非法。」
《筏喻经》,参见:《增壹阿含经》卷38〈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43〉(5),大正2,759c28-760b12。
9 《解深密经》卷1,大正16,692b3-18:
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10 「八人」是「第八人」的意思,即是「须陀洹向」。
11 「学人八智」,有学圣者有八智:法智、比智(类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
12  无学圣者有九智或十智。时解脱阿罗汉九智:八智加上尽智;非时解脱阿罗汉:九智再加上无生智。
13  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五下分结:萨迦耶见、戒禁取见、疑、欲贪、瞋。
14  初果圣者断三结:萨迦耶见、戒禁取见、疑。
15 「八十八结」即是见惑八十八使。(主要为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十种烦恼;欲界32种,色界28种,无色界28种,合计88种烦恼。)
16 「九十二结」即是见惑八十八使加上欲界四种修惑(贪、瞋、痴、慢)。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下一篇:成佛之道 10 大乘不共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四节 缘起——八不缘起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节 空之类集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五节 常空、我我所空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八节 空与一切法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节 无量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四节 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节 无相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空之探究 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现在流行的瑜伽是正修吗?[栏目:雪漠]
 回族皈依佛门是不是对回族的背叛?[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菩提心与大乘佛教的建设——佛、菩萨所有法门的施设全是为了建立菩提心[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清闲[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吃茶去”现代解[栏目:圣轮法师]
 烦恼不去,自在不来[栏目:禅林衲子心]
 莫讶一称登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栏目:张秉全居士]
 在家学佛的人该不该炒股?[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一二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藏传净土法 第六十八课[栏目: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