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佛之道 13 大乘不共法 性空唯名系(摘要)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63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性空唯名系(摘要)

释厚观(2003.9.10)

一、大乘三系:性空唯名系、虚妄唯识系、真常唯心系。

二(p.339)「性空唯名系」所依之经论:

1、经:《般若经》。

2、论:(1)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十二门论》、《回诤论》、《宝鬘论》。

(2)提婆的《百论》。

三、(p.340)总叙「二谛」[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依俗得真谛,依真得解脱。]

(一)二谛的定义:

1、世俗谛(俗谛):世间的真实-在世俗共许的认识上,承认其相对的确实性、妥当性。

2、胜义谛(真谛):究竟的真实-圣者无分别智所共证的究极真实。

(二)世俗谛1

1、世俗谛中,有浅显的,也有深隐的,虽有浅深不等,但都是庸常心识的知识。

(1)浅显的:如木石等物质,是人人可见的。

如现生,是人人知道的。

(2)深隐的:如原子,电子,是经科学仪器才能发见的。

前生与来生,要有天眼才能明见的。

2、如佛说三界、六道、五蕴、六处、烦恼、业、苦等,也都是世俗谛的说明。

(三)(p.341)依俗谛而见真谛,依真谛而得解脱。

1、佛法的修学,就是要从现实世间(俗谛)的正观中,发见其错误,不实在,去妄显真,深入到世间真相的体现。这究竟真相,名为胜义谛,因为是特殊体验的境地,而是圣者所公认的。

2、般若的修习,就是达成:依俗谛而见真谛,由虚妄而见真实,从凡入圣的法门。

3、说真谛,切勿幻想为离现实世间的另一东西。佛说二谛,指出了世俗共知的现实以外,还有圣者共证的真相。但这是一切法的本相,并非离现实世间而存在,所以非依俗谛,是不能得真谛的,这就是『即相显性』。(p.342)

(四)《中论》〈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2c16-33a7)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若谓一切法不生是第一义谛,不须第二俗谛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不依俗谛2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

(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453- p.461;《中观今论》p.205- p.230)

四、(p.342)分别世谛 [世俗假施设,名言识所识。名假受法假,正倒善分别。]

(一)(p.343)世俗假施设,名言识所识

1、「假施设」:假施设,或译为『假名』。这是说:我们所认识到的,是依种种因缘,种种关系而成立的。这不是实体的,所以是假;依因缘而成为这,成为那,所以叫施设。假而施设为这为那,就叫做假名,假名就是常识中的一切。约认识的心来说,这是「名言识所识」知的。(p.343)

2、「名言识」:当一个印象,概念,显现在我们的心境时,就明了区别而觉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与我们的语言称说对象相同,所以叫名言识,就是一般世俗的认识。(p.343)

※我们的认识都是依惯习的心境而来;世间以为如此,就以为如此的。在这不寻求真相的世俗共认的基本知识上,发展为世间的一切知识。如一一的寻求究竟相,那世俗知识就不能成立了。

(二)(p.344)三假:名假、受假、法假

1、名假:名字波罗聂提(nAmasaGketa- prajJapti),是称说「法」与「受」的名字,名字是世俗共许的假施设。

※如能了知名与义是不一定相应的,就能破除以名为实的执着。

2、受假:(取假)受波罗聂提(upAdAya-prajJapti),「受」是依揽众缘和合的意思。如五蕴和合为众生,枝叶等和合为树。

※如知道这是种种因缘摄取而成的一合相,则误认复合物为实体之执着便可破除。

3、法假:法波罗聂提(dharma- prajJapti),如色、受、想、行、识等一一法,阿毗达磨论论师以为是实法有的,《般若经》称之为法假施设。

(参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233-p.242;《印度佛教思想史》p.130-p.131)

(三)(p.345)「正世俗」与「倒世俗」

1、正世俗:如白天的人事活动,是现实时空中的事实,是别人所可以证知为实在的。世俗法中,这是被认为实在的,名为正世俗。

2、倒世俗:如梦中与人相见,说话做事,在世俗法中,也可知是虚妄不实的。

(1)境的惑乱:如插笔入水杯中,见笔是曲折的。

(2)根的惑乱:如眼有眚翳,见到空花乱坠。

(3)识的惑乱:如心有成见的,所有错误的见解。

※佛每以倒世俗(如水中月,梦境,空花等)的虚妄惑乱,喻说正世俗的惑乱不实。

五、(p.346)顺胜义观慧 [自性如何有?是观顺胜义。]

(一)自性:自体、自有自成,本来如此,自己如此,永远如此。(实在、独一、恒常)

(二)顺于胜义的观慧:观察自性如何而有,而趣入胜义(究竟真实)的智慧。

胜义谛是究竟真实的体验;依世俗事而作彻求究竟自性的观察,观察他如何而有。这种观察,名为顺于胜义的观慧。(p.347)

六、(p.348)观空证灭 [苦因于惑业,业惑由分别,分别由戏论,戏论依空灭。]

☆戏论→分别(不正思惟)→惑→业→苦

(一)「苦生由业集,业集复由惑,发业与润生,缘会感苦果。」(《成佛之道》p.154)

(二)「惑」是无明──我我所见为主的烦恼,经说『无明,不正思惟』为因,就是由不如理的虚妄「分别」而起。(p.349)

(三)(p.349)戏论(prapaJca):

1、什么叫戏论?妄分别是不离境相而现起的,妄分别生时,直觉得境是实在的,这似乎是自体如此,与分别心等无关的。这不只是妄分别的错觉,在凡夫的心境中,那个境相,也确是现为这样的。这是错误的根本来源,是不合实际的。

2、不能如实理解胜义谛,而产生种种错误的认识,乃至引起各式各样的语言文字,皆是戏论。(将无自性误执为自性,这是最根本的戏论)

(四)(p.349)戏论依空灭

1、依「空」灭「戏论」:依于寻求自性不可得的空观,不断修习而能够灭除戏论。戏论灭了,妄分别就失却对象而不起。

分别心息,就是般若现前,当然不再起惑造业,不再苦体相续而解脱了。

2、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330~331:

为什么烦恼业可灭而得解脱呢?因为,「业」与「烦恼」,本是「非实」,无自性的。不过因妄执自性,起种种戏论分别而幻成的。如烦恼业有实自性,不从缘起,那就绝对能不灭,也就不能解脱。好在是无实自性的,所以离去造成烦恼业的因缘,即悟「入空」性,一切的「戏论」都「灭」了。戏论息灭,烦恼就不起;毕故不造新,即能得真正的解脱。戏论虽多,主要的有两种:爱戏论,是财物、色欲的贪恋;见戏论,是思想的固执。通达了无实自性,这一切就都不起了!……

烦恼业是从虚妄分别起的;虚妄分别,是从无我现我,无法现法的自性戏论而生的;要灭除这些,须悟入空性。悟入了空性,就灭戏论;戏论灭,虚妄分别灭;虚妄分别灭,烦恼灭;烦恼灭业灭;业灭生死灭;生死灭就得解脱了。

七、(p.350)法空观:缘起性空[诸法因缘生,缘生无性空。空故不生灭,常住寂静相。]

(一)缘起:

1、佛开示缘起法,说明了「诸法」──外而器界,内而身心;大至宇宙,小到微尘,都从「因缘生」的。也就是,一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

2、一切从因缘生的,无论是前后关系的因缘生,或同时关系的因缘生,就可知诸法是无自性的。

(有关「缘起」,参见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60- p.63;《空之探究》p.218- p.233)

(二)自性:自有自成、单一独存、恒常不变、实在性。(p.350-351)

(三)(p.351)空:

1、无自性而现为自性有,所以是戏论惑乱。是戏论有,也就可知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佛就称之为「空」。

2、「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自性不可得,是无自性,无自性故称之为空。

(有关「空」,参见《中观今论》p.70-79;《空之探究》p.243-255)

(四)(p.351)缘起、无自性、空、假名、中道

1、自性不可得的一切法,只是世俗的施设有──假名有,空是不碍于假名有的:空的,所以是假名有的,因缘生的;因缘生的假名有,所以知道是无性空的。

2、缘起观,无性观,空观,假名观,是同一的不同观察,其实是一样的。

3、《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b: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凡是众多因缘所生的法,我们说它就是空性,这(空性)是假名,(空性)也是中道。

※有关「缘起、无自性、空、假名、中道」,参见:

(1)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59- p.81;(2)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216- p.265。

(五)(p.352)「空故不生灭,常住寂静相。」

☆万化的生生灭灭→缘起无自性、空→实际上是不生不灭、常住寂静相。

1、透过无性空而深观一切法的底里时,知道现实的一切是无自性的假有;有无、生灭,并没有真实的有无、生灭。

2、尽管万化的生生灭灭,生灭不息,而以「空」无自性「故」,一切是假生假灭,而实是「不生灭」的。

3、一切法本来是这样的不生不灭,是如如不动的「常住」。这不是离生灭而别说不生灭,是直指生灭的当体──本性,就是不生灭的3。因此,世相尽管是这样的生灭不息,动乱不已,而其实是常自「寂静相」的。动乱的当体是寂静,也不是离动乱的一切而别说寂静的。

八、(p.352)一切无自性空的胜义观,可摄为二大门:

(一)法空观:最扼要的是「观四门不生」

1、不自生;2、不他生;3、不共生;4、不无因生。

(二)我空观:五求门

1、我不即是蕴;2、非离蕴有我;3、五蕴非属于我;

4、五蕴不在我中;5、我不在五蕴中

九、(p.352)观四门不生 [法不自他生,不共不无因,观是法空性,一切本不生。]

四门不生:(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60- p.62)

1、不自生

(1)自生之定义:自生是自己生起自己的意思。若是自己生自己,那么在没有生起以前,和已经生起之后,二者是没差别的,若有差别就不是自己生自己了。

(2)自生之过失:「生」的意义是本来「没有」而后来「有」才叫作「生」,有「生」则必有「能生」与「所生」。

A、问:「未生时的自体」(能生)存在或不存在?

a、若未生的自体不存在→那怎能从不存在的自己而生起自体呢?(犯生不成之过)

b、若未生的自体已经存在→既然自体已经存在了,就不需要再生个自体了。

B、问:若「自体」(能生)一定还要「生」起「自体」(所生)的话,那么这「能生的自体」与「所生的自体」是否相同呢?

a、若「能生的自体」与「所生的自体」不同→既然二者不同,就不再是自己生自己了。

b、若「能生的自体」与「所生的自体」相同→假如说:未生的自体、已生的自体,毫无不同,那就应该没有生与未生的差别了。而且,自体能生自体,生起了还是那样的自体,那就应该再生起自体,而犯有无穷生的过失。(犯无穷生之过)(《成佛之道》(增注本)p.354)

2、(p.354)不他生:

(1)他生之定义:「他」是与「自」对立,是由另有自性的「他」而生起。

(2)他生之过失:

A、总门:一切法无非是「自」,「自」之外无复有「他」,若破「自」即破「他」。

B、相即:如「他」于「他」即是「自」,破「自」即破「他」。

C、相待:待「自」故有「他」,「自」若不成,「他」亦不立。

(参见吉藏《中观论疏》卷第三本,大正42,42c5-8)

3、(p.354)不共生:

(1)共生之定义:共生是「自生」与「他生」的综合。

(2)共生之过失:「自生」不成立,「他生」不成立,自生与他生都不成,那共生又怎能成立呢?

4、(p.355)不无因生:

若无因而有的话,布施、持戒等应堕地狱;五逆、十恶应当生天。但这是不可能的!

十、(p.355)我空观 [我不即是蕴,亦复非离蕴,不属不相在,是故知无我。]

1、即蕴计我:

(1)蕴:众多、生灭无常、苦、不自在。

(2)我:独一、恒常不变、乐、自在。

→若执蕴即是我,则「我」就会变成多、无常、苦、不自在,与「我」之定义不合。

2、(p.357)离蕴计我:

→若离蕴有我,此「我」究竟在何处?此「我」是怎样的一个形态?

若离了五蕴,就怎么也不能形容,不能证明我的存在,不能显示我的特色。

※《中观论颂讲记》p.323:

我如异于五阴,我与阴分离独在,即不能以五阴的相用去说明。不以五阴为我的相,那我就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非见闻觉知的;那所说的离蕴我,究竟是什么呢?

※《大智度论》卷99,大正25,746c11~13:

离是五众亦无佛,所以者何?离是五众,更无余法可说;如离五指更无拳法可说。

3、(p.358)五蕴属我所有:

如人有物,应该明显的有别体可说。然而离了五蕴,无法证实我的存在,故

不能说我拥有五蕴,五蕴属我所有。

4、(p.358)五蕴在我之中

5、(p.358)我在五蕴之中

相在(五蕴在我之中、我在五蕴之中),如人在床上。这都是同时存在,可以明确的区别出来。但执相属,相在的我执,如离了五蕴,怎么也不能证明为别有我体,所以都不能成立。经这样的观察,「故知」是「无我」的,并没有众生妄执那样的我体;我不过是依身心和合相续的统一性,而假名施设而已。

十一、(p.358)我空与法空互相证成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诸法性尚空,何况于彼我!]

(一)(p.359)「我」与「我所」

1、我:我是受假,是取身心而成立的。

2、我所:我所有的、我所依的都是法。

(1)我所有法:如我的身体、财产、名位,凡系属于我的,就是我所有的法。

(2)我所依法:五蕴、六处、六界、六识,都是我所依的法。

※无我,就没有我所,所以我空也就法空了。

反之,诸法的自性,似乎是真实的,尚且是空的,何况那依法而立的我?这更不消说是空的了。(p.359)

(二)(p.359)各学派对「我空」、「法空」之看法

1、西北印的说一切有系:以为佛但说无我,法是不空的。(如毗昙系)

2、中南印的大众系:佛说我空,也说法空。(如《成实论》)

3、瑜伽宗:小乘但说我空,大乘说我法二空。(近于西北印的有部系)

4、中观宗:小乘有我法二空,大乘也是我法二空。(近于中南印的学派)

(1)清辨说:小乘唯悟我空,大乘悟我法二空。

(2)月称说:大乘固然悟我法二空,小乘也同样的可以悟入我法二空性。

(三)(p.360)龙树对我空、法空之看法:凡通达「我空」的,一定能通达「法空」。

1、二乘圣者急求证悟,虽不广观一切法空,但不会执着法是实有的。

2、大乘虽广观一切法空,而由博反约的正观,仍是从无我、无我所悟入。

(四)(p.361)凡是通达我空的,一定能通达法空;可以不深观法空,不开显法空,而决不会坚执自性有而障碍法空的。如执法实有,那他不但不解法空,也是不解我空的;不但不除法执,也是不除我执的。

十二、(p.372)中观家对「了义」与「不了义」之看法

(一)《无尽意经》、《三摩地王经》说:

1、了义:显示胜义,显示甚深难见,显示无我、空、无生。

2、不了义:显示世俗,显示名句施设,显示有我。

(二)(p.372)《般若经》、《中观论》等,深广宣说无自性、空、不生灭等,是了义教,是义理决了、究竟,最彻底的教说。

十三、(p.372)世俗如幻有,胜义毕竟空。

一切如幻如化,唯是世俗假名施设;如从胜义观察,一切是无自性而不能安立的。

1、中观依于这一了义的立场,一切我、法,都是世俗的,假施设的。从生死业果,到三乘道果,就是涅槃,凡是安立为有的,都是『唯名,唯假』的,名言识所成立的世俗有。

2、如从胜义观察起来,一切是无自性而不能安立的。

十四、(p.373)幻现不碍性空,性空不碍幻现。

「诸法从缘起,缘起无性空;空故从缘起,一切法成立。现空中道义,如上之所说。」

(一)「诸法从缘起,缘起无性空。」

1、中观者贯彻了这性空唯名的深见,说色心,染净,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世俗假施设的(『亦为是假名』),是从缘而起的。这本是佛在《胜义空经》(《杂阿含经》卷13(335经),大正2,92c12-26)所说的根本立场。(p.373)

2、凡是「缘起」的,就是假名有,以胜义观察,一切是「无自性」而「空」的,没有一法可以安立的。(p.373)

(二)(p.373~p.374)「空故从缘起,一切法成立。」

1、不是说无性空破坏了一切,不能成立一切法,反而如不是无性空的,有自性的,那就是实有法。实有、自性有法,就不用从缘而起。这就未生的不能生,未灭的不能灭,凡夫决定是凡夫,不能成佛了!好在由于「空故」,是极无自性的,所以要「从缘」而「起」;依于因缘,「一切法」都可以「成立」。

2、依于因缘,一切法都可以成立,行善得善报,作恶的得恶报。迷着了流转生死,悟证了就得解脱。

而且,以性空的缘起观一切法,所以不着生死,也不住涅槃,广行菩萨行而成佛。

3、《中论》卷4〈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22-23)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三)(p.374)「现空中道义,如上之所说。」

1、依无自性空相应的缘起义立一切法。所以约世俗假施设说,是如幻而「现」的;约胜义无自性说,是「空」的。

2、幻现不碍性空,性空不碍幻现。空假无碍,二谛无碍的「中道义」,为性空宗的了义说。这就是「如上」般若波罗蜜多中「所说」的。

空假无碍:幻现不碍性空,性空不碍幻现。

A.约世俗假施设说:是如幻而现。

B.约胜义无自性说:是毕竟空寂。

3、(p.350)[诸法因缘生,缘生无性空。]

佛开示缘起法,说明了「诸法」──外而器界,内而身心;大至宇宙,小到微尘,都从「因缘生」的。也就是,一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

一切从因缘生的,无论是前后关系的因缘生,或同时关系的因缘生,就可知诸法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佛就称之为「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自性不可得,是无自性,无自性故称之为空。

自性不可得的一切法,只是世俗的施设有──假名有,空是不碍于假名有的:空的,所以是假名有的,因缘生的;因缘生的假名有,所以知道是无性空的。

1 二谛:世俗谛(lokasaMvRtisatyaM)、第一义谛(paramArthataH satyaM)。万金川着《中观思想讲录》p.163:「月称从词源学的观点来分析saMvRti(世俗)一词,并给予了它三佪意思:(一)障真实性,遮蔽真实的东西;(二)互为依事,相互依靠的事物;(三)指世间言说的意思。此中,第一个意思是来自于把这个词看成是由√vR这个动词派生出来的,√vR是『覆盖』或『遮蔽』(cover)之义,saM是完全的意思,因此所谓saMvRti便有『完全覆盖』之义。」

2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此处的「俗谛」,梵语是vyavahAra,万金川着《中观思想讲录》,p.159:「vyavahAra应该是巴利文的vohAra的讹化,而vohAra一词则有『言语』的意思,但vyavahAra一词作为正规梵语来看,只有『约定俗成』的意思而并无『言语』的意思,因此若视vyavahAra一词有『言语』的意思,则多少是基于把此语视同其巴利文的语形vohAra来看,而这是一种语言之间的讹化现象,由是而形成了所谓『佛教混合梵文』。」同书p.159-p.160:「龙树如何理解vyavahAra一词,这一点我们并不十分清楚,但从注解的家观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二种解释,我个人是比较采取vohAra一词的词义来理解龙树的vyavahAra之义,也就是不依靠言语,不论是世俗『谛』的言说或第一义『谛』的言说,我们便无法对第一义有任何的讲论。」

3 「无常生灭」即是「不生不灭」,参见:《大智度论》卷22,大正25,222b27-c6;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25- p.39。

 


{返回 厚观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佛之道 14 大乘不共法 虚妄唯识系(补充资料)
下一篇: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七节 中道——中论与中观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十节 大众部系与法空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上)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二节 胜义空与大空
 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七节 空之类集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下)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节 大乘《般若》与《阿含经》
 成佛之道 10 大乘不共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九节 三三昧•三触•三法印..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禅波罗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种“心”触动我心[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漫说《杂阿含》(卷十九)~C 第535经、536经(独一经):经中叙述目犍连尊者,从阿那律尊者处听闻..[栏目:界定法师]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七章 道圣谛[栏目: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2[栏目:张秉全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